关灯
护眼
字体:

成唯识论义蕴卷第二(末)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以。言如末那章者,有云未作此章,或云此论解第七处名末那章,即六证中第六证是也,或云摄论有末那章,虽有类释,未可准凭,应捡彼论。

    为色等难,皆应准思者。难云:见分缘外,相从名外;见缘于色,相从名色。且齐解云:理亦可然。相分是色,从识名识;见分是识,何妨从色名色?问:相分依识变,从依得名识;见分非色变,如何得名色?答:相由心变,从心名识;见由境生,从境名色。又不齐解:色碍以非碍,不可从色名为色。若尔,亦应相外见非外,不得从外名为外。答:所缘非必色,不可从境外为色;相分唯是外,相从可名外。二解俱得,取舍随情。

    即以自证至缘彼种故者。自证实非相分,以种不离自证,见缘种相时,以自证为相分缘也。见分既得,以所缘自证为果,第三第四更互缘故,得互为果也。

    得得非得等者,小得大得及所得法,如何三法更不立第四?心法应然,此但例令三法同也。又有云大得得所得亦得小得,故合见分亦缘自证,何劳第四者,亦有此理,应捡俱舍小乘大乘得得小得文生等准知。

    彼但成就至无量相违者,得成就无现比等量相违也。有云:若以得等例于心法,有多相违名为无量者,不然。

    虽缘真如,真如非外等者,此释伏难。若不得见分通缘内外,故非第三果者,缘真如时,见唯现量,又不缘外,此见应为第三果故。此解云:缘真如见,虽不缘外,以见分有缘外之用,故亦不得缘第三也。又如别钞,若尔内心至此义如量者,难云:见分是外,不为内果;自证是内,应非外果。解:此如前释,现量为比果等难同也。前释云:比非量等,不证自体,不得为现果。此亦如是,见通比非外,非内果;自证唯现量,内可为外果。见分解非解殊者,不执名解,执名非解。又以悟迷为解非解,此等并同初难。

    又心若自缘,即有因果等者,见缘于相,相因见果,可有差别。自证缘见,俱是能依,俱是心法,因果即无差别。余皆准知。

    三、和合生识者,根、境、见分也。问:见缘自证,应云自证生见,如何今说见生自证?见为自证境故,说见生识。亦不应言至是不善故者,亦不应言遍四分心俱是不善,以自证分知不善心即应是善。既是善心,应是正智,非邪恶故。

    又用二故者,谓知他心智,自证亦自知心,故有二用,应非一心。

    有因法自相相违者,本量云:心应自缘性,能照故如灯。作相违云:心不自缘性,能照故如灯。

    然他界缘等者,以此解前诸难。今缘他界等,皆约见分,不约自证。若约自证,即缘自界有为有漏,故有前诸难;若约见分,皆无过失。此解心若自缘已下难。疏云又以坚执名非量者,解初之三难,准义可知。

    一共中共,至一趣用等者,诸识同变,以得共名,诸趣共用,复名为共。问:如山有木石,一人取以为舍,余人所以不能用,何得名为共受用耶?答:彼人未摄属己,随何人取,即便能用,名共中共,若已摄属己,为房舍等,即共中不共也。问:如一人受用木石等时,为用自所变者,为用他所变者,若用自变,共义不成,若用他变,何名唯识?答:唯用自所变者。若尔,何名为共?答:彼人所用木石,设时离山等处,未磨灭来,诸趣第八,共所变故,何非名共?又所作房舍,余趣余方,缘合之时,即能受用,故名为共。

    由此四大至以果假故。涩滑等所造是假,四大等能造是实。今言造者,假名为造,非实造也。不可实因而造假果,故地水增时,假名造涩滑也。

    五十四说至相顺生等者,此说有对色等,同在一处,此等色性,而非无碍,何故色根能共受用?以色等诸共变时,各各随顺,而不相违,诸识变时,相顺生故。

    与明相违者,此说暗与明相违也。多人共变木等,自他不相碍者,如心上灯明,百千不碍。自变木等相碍者,如心上暗与明相违。

    然净妙土至如极乐等者。此他受用净土,其中乃有声闻异生者,彼但见化而不能变实净土也。若圣力加,或大愿力,变亦无失。问:此实净土不共等四句之中,何句所摄?答:本唯佛及菩萨受用,或圣力加,余亦能用,即不中共共也。如自依处、他受用等。

    亦在此界至有漏净土者,菩萨第八变故,是有漏也。言外法异生亦不应变者,谓他界外异生,不能变此界有漏净土也。此界四善根等,虽是异生,可能变之。此有漏净土,名相净土;诸佛所变无漏净土,名体净土。或应为外法,误为诸字。

    由此即无至先器成过者。既有当生,即无器成无变之过。

    又成器时,他方三禅等者,此方三禅等,未成有情故。前师意说,此界现居,及此界当生者变,故作是难。未成世界,先以一劫成器,后十九劫成有情。世间若坏劫,先以十九劫坏有情,后一劫坏器。

    若尔,圣者于梵宫自地等者,凡夫亦必定往,此等既不依持,变之何益?

    如大梵变及孤地狱者,如梵王下界时,佛别变为器,方得依持,此共中不共也。所居之处,欲界同变,名为共;自所变器,唯自受用,故名不共。如孤地狱在山中,欲界器色,虽复同变,一类有情,见于地狱,亦是共中不共也。问:梵王下来,变欲器不?若言不变,如何言共?若言变者,异界异地,如何能变?答:此由通力,变之无失。

    对法第五至业种随故者。虽生无色,既未离欲,由有能感欲界器色业种,随彼第八识变此种故,名变下器,实无现行相分器也。

    若言缘种至正义也者,前二师自证缘种,见分受熏,故相分中无种子也。言无色界本识唯缘内种者,此护法师会瑜伽五十一文,彼说无色第八识不缘下外器相也。言前二师义,无色亦但约缘种等者,此前二师会瑜伽文也。此师无色实缘下器,疏有二解:初云以无色界无身故,隐下器色不论,但言缘种;二云约自证说,不言缘外器。寻文可解,此同护月。

    不尔,便无四分之义者,见缘自证,若不变相,即是亲证,便为量果,何劳第四为三果耶?

    系据缚义至差别义者。有说:缚者,即相应所缘也。法体之上,有此二缚差别义,故三界别。问:种子之上,有何缚义?答:缘之故,且名为缚。如无漏离二缚故,即非界系。又解:系是属义,诸有漏法,法尔系属,有差别故。由此种子,不随识系,不可相例。

    亦应烦恼种,随识非烦恼者?答:此同前,烦恼是扰乱义,不可随识非烦恼性,是体类义故可同无记;又若随现行即名烦恼,若随识性可非烦恼。

    利根、不还、阿罗汉等。必要利根,方能缘下见舍利弗入涅槃等。问:雨泪等色即是定果,何要圣者有此果耶?答:地前菩萨不生无色,利物少故;自余凡夫无胜定果。故瑜伽说:圣者得灭定,变此果色,饶益有情。入地菩萨决定不生无色,故唯利根、不还等也。问:岂要灭定方变果耶?答:非要灭定。疏引意者,但是不还等生彼入灭,理非愚法,即是利根,故能起此胜定果色。此意总说下界第八变彼身器相见别系同缘种

    不尔,本识至应非有情者。若令本识所变,亦随心者,即天眼耳。此界身得,既无上界本识可随,即无执持,便应坏烂,亦非有情,要依本识,名有情故。问:不随于心,相见别系,当能执持,许有情摄,何故令随下界第八,即云烂坏非有情耶?答:若异界系,是因缘变,有实用故,可许执持,名有情摄。若令随心,即分别变,便同七识,既不执持,故应烂坏非有情也。

    若一身中至有增减过者。二界身俱变故,识外别有异界身故,此即增也。第八、不持天眼、耳根,便成坏烂,故是减也。或有解云:众生有十八界。若下,第八、不持天眼、耳根,即十八界外更有余界。此即唯增,而言减者,文难成也。前解为正。

    难一师云等者。此难下,有根身中第一师也。此缘他法,但似彼根下,此师救也。

    于不缘心等由此无妨者,若无实用许变他根,变心无用,第八应缘;今既不许变他根亦变心,即无违妨。

    色界系鼻舌依处等者,此师意说,依处与根,定不相离,为用依处,故亦变根。色界鼻舌二根,必无发识之用为依处,故变二根。如无色界,以无根故,依处亦无,由此根定不相离,故须变也。色界虽具五根,彼无二识,显故偏说。

    庄严身故等者,一、庄严依处,二、为受用依处,故变根也。

    今此颂引彼长行文者,应为此论,错为颂字。

    又色界化生根无处可无者,色界根依可相随逐,欲界不尔,见身死者余骸在故,眼根枯陷依处在故,如何前说由用依处亦变似根?

    此则不尔,故不为例者,色界变依处,为庄严故。要变根者,变他依处,但为受用,不为庄严,今如何须变根?故知不可以色界鼻、舌等例。下展转难,寻文可知。

    如生色界至如何会释者。前师云:色界为受用依处,故变二根。彼若无根,依定非有者。下会意云:色界二根,是自身有情故变,可说根无依,亦无变他依处。既非自分有情,何要变他根有?

    或借识起者,谓身在上三静虑,借初寻伺,起初静虑,眼耳身识,变上三识,名为异地,此唯二识,非第八也。法威力者,由持经故,净肉眼,见三千界,上至有顶,所有色等。问:此见上界,而下第八,不变眼等五识,以何为质?答:此托彼界有情,第八所变,以为质也。

    又大菩萨为五境者,如变鱼米等,可得五尘。此既由通,即上界系,令下地生,皆得见也。

    不由定力至下界起者,谓于下界得无色定,不能起彼无色界根,彼无根故,非如通力起上眼耳。问:既云无色诸天,佛边听法,令他得见,如何第八不变彼身?答:但由定力令他见身,即是器摄,非变身也。若据依止,以无根故,非依止故,不可名身。若据积聚,亦可名身,以可见故。

    八地已去至无差别者,此说所变二果无差别,不言能变无别,即是慧与定异故。

    由此故知至有本质等者,既相离者,第八不缘,即眼识等,缘上下时,据无本质。问:既违下文,理应有质,此托谁耶?答:托他第八所变为质,如前已明。

    余地器至瑜伽五十四者,彼论云:若威德定所行境,犹如变化,彼果彼境,及彼相应识等境色,是实物有。既云实物,故明第八不缘假也。问:法处色亦五识境,如何唯在法处摄耶?答:第六引生,且随意变,故在法处。若尔,如五根等,亦唯意缘应法处?答:不可为例,根境别故,非意引故。

    虽缘无漏,遂不相似者,如八地菩萨变鱼、米等,无漏心引,唯是无漏;而第八不缘,仍是有漏,故不相似。问:何故第八不缘无漏?答:第八变者,皆有实用。若是有漏,变鱼、米等可无实用;若变无漏,破坏有漏,故为不可。

    又解:以至处有用故者,此一段文,元本不次。此中正以六门明第八识变通定等色,第一正解变漏无漏,何故乃明眼耳等识?是故此文合在天眼耳,非必有本质等。下说何故尔耶?前解天眼耳识有质无质,故次应明相见同系别系也。言由此三识所知必同初禅系者,所知即相分也。意说以初禅三识缘二禅等色,相分随见亦初禅系。今言三识即眼耳身识,疏中二解,后解为正。有漏五识,必须杖质,既是性境,不可随心。前解且据非必有质,故不正也。问:眼耳得离,境可能缘,依上色身,识合中取,如何上缘?答:下缘身识,不取离借,识依上根,何妨依彼境?问:三识缘上境,托谁为质?有云:托自第八所变为质,以同界故,粗细相似,得相依持者。此未必然,上下地殊,粗细既别,何必依持?又准正义,唯言自他第八识变,不言自界,故第四禅第八所变各异,理不应言托自第八,托他可尔。

    又净土中变五尘者,准三十七,唯有四尘;若据净土林声说法,即是实声,故通五尘。

    以彼香等生因阙故者,等取味也。以无加行心因能起,故彼香味生因阙也。问:何故彼无加行因?答:一、由无鼻、舌二识,二、由无香、味种子,三、由无能造四大,故无加行之心,由此定果无香、味也。疏云:又无用故者,上二界中无段食故,不须香、味。

    若十地至蜜多声闻者,此有胜力不同凡等,故皆能变色无色界香及味也。问:俱是广慧声闻,何故无色界者不能变香味耶?答:无色界中定慧不均,故彼劣也。

    又依体通变根等不者。通力所引天眼耳根,皆有实用,能发于识。前来屡明,非此所说。今之所问,定所变作,唯变于尘。依体而论,亦能通变根不。由次上所说,定唯起尘。诸教论云:定变身器。欲明所变诸根不实,故此门中寄问徴也。

    设复变作似而非真者。问:若依定力所变根等,似而非真,如何论云法处色?答:从种生故,可名实色;不能发识,故似非真。

    是平等心者,此释共立之所以。由离我执,心无高下,故身万亿共立毛端。或平等心者,即定心,故由定果变身共立。

    亦令互相见者,说尔:无色唯定果,色界兼有通,亦令二界天,毛端互相见。

    等取华色华香者,华既非坚,所有色香亦暂时也。

    亦应不不缘等流色者,虽外器等皆名等流,此中意取华色、华香等速灭故。

    此中有难,如理应思者。难云:种与现行非定异,种随现法收;现与种子非定殊,现应随种法处摄。答:有云:种子因果俱是现,可随现法收。若尔,现行因果俱是种,应当随种摄。若云亦有现行不能熏故,不可随种摄者,即彼伏种子,不生于现,如何随现?又以因果俱现,故种随现。自类之种,因果俱种,复如何通?故知不可以因果俱现答也。应正解云:现行易了别,种子随于现,种子相沉隐,不可现随种。

    极略极迥色者,析根尘等实色为极略,析光影等假色为极迥。

    若唯意缘通根尘者,亦此中摄者,此第六不与五俱,强分别生所缘根等,亦遍计摄。若定心等,虽亦犹缘根尘,此非遍计色摄。

    以总从别者,法处名总,余处名别。以暗从明者,第八名暗,细难知故;六识名明,粗易了故。

    如十一切处观者,即十遍处观也,谓观青、黄、赤、白,地、水、火、风,并空、识二也。

    初随因缘至五八等者,此等五识同时心所,亦不取第八五数。言随分别变至七识等者,六七心所并第八五数,唯定随任运义、随种子义,顺第一解。五数既不随实种,故知八俱五数,不入因缘变中。

    问:触等所变至为例亦尔等者,此唯问第二解。第二解中,前之七识俱无实用,故难五识所变色等应无碍用。答亦如之。

    若瑜伽至不违此文者。瑜伽释家既许触等与本识同,即不违前无质碍难。问:彼论既说同识变,所变根种不能发识生现行等,如何名变?答:彼论且约依他相分,从实种故说为实,不言所变亦能发也。

    顺下第三等者,前之二解,俱不说五数变有实用,顺下所例王门也。

    若第六,报心至或有用者。问:报心亦缘心、心所法,变五根等,岂有用耶?答:此同定心,通于二变。今言有用,且约缘色等说。不尔,八俱五数,应有实用,亦报心故。

    如定心缘十八界等者,唯缘实五尘,因缘变根,及心心所等,皆无实用,并分别变。无分别智,证实真如,亦因缘变。问:如菩萨定力变地,金等为何变耶?若因缘变,应从实金种生,云何变地?若言分别变者,金等应无实用。答:此因缘变,有实用故。若尔,所变金等,为何种生?答:如托色界地等为境,而变金者,即以色界业果色种为增上缘,复以上界随能引定地定果色种为亲因缘,而生金等。第八地已上,菩萨所变,定唯无漏,余定果色,或通有漏。既从实种所生,故有实用,成因缘变。如瑜伽说:胜定力故,先起大种,后造色生。故唯实也。

    返显八俱,具有二变者:一、念之中,心王因缘变,触等分别变,少同定心,心、心王所,俱通二种。

    此解本是前问等者,意说此中解无为不相应者,根本是前问中心、心所等之所等也。

    见分取于相应心故等,此结前解;自证复能缘见故者,结后解;但约见分同一所缘者,会后解中违。

    其六、七识至可应分别者,有漏位中,第七无用,六亦通用、无用;第六之中,比量无用,现可通有用、无用;现量之中,五俱者,一向有用,定心通用、无用,缘色等有用,缘根心等无用,报心通用、无用,理准可知。

    如瑜伽论至缘狭小境等者,彼论云:于欲界中缘狭小执受境,于色界缘广大执受境,于无色界空无边处、识无边处缘无量执受境,于无所有处缘微细执受境,于非想非非想处缘极微细执受境也。

    空、识无边处至执受境等者。问:缘无量境,唯约种说;缘狭小等,唯缘种耶?答:无色无身器,可唯约种明;欲、色有器身,种现通为境。问:瑜伽既云缘狭小执受境乃至无量执受境,今疏所明初等小千界明外器,岂外器等名执受耶?答:有二说:一云、疏主意明内身,因明外器,身、器大小必相随故;二云、瑜伽所言执受境者,亦粗外器领以为境,故名执,非要依持生觉受义。执通二义,如前疏明。二释无违,前为正

    此亦所立至无不定过者,若对经部上座,亦是指例;若对萨婆多,远以比量成;若无想等,不入宗中,灭定比量,便有不定过耳。

    成唯识论义蕴卷第二(末)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