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成唯识论义蕴卷第二(末)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密州开元寺道邑撰

    瑜伽第五说有七种等者:一、无常法是因,无有常法能为法因,即此刹那灭。二、又虽无常法为无常法因,然与他性为因,亦与后念自性为因,非即此刹那。三、又虽与他性为因,及与后念自性为因,然已生未灭,方能为因。此二义中,所言与他性为因,即此果俱有义;言与后念自性为因,即此恒随转义。四、然得余缘,方能为因。五、然成变异,方能为因。此之二义,即当此论待众缘也。六、必与功能相应,即当此论性决定义。七、然必相称相顺,即当此论引自果也。

    即简别尽者。问:简无为及心、心所,如何言尽?答:色法外种,亦具六义,如疏自说:不相应法假无体,更不须遮;或随色、心,亦已遮讫。

    如莲华根等者,莲根虽是现行所摄,以望华茎假名种子,故说果俱有。问:如何外种有恒随转?答:望一期说,前后相续亦名恒转。

    亦显大众等至无取无与者。此有二解。一云:设许大众等说缘起无为种子者,理亦不可。无为之法,无转变故,无取与故。此解非也。二云:此显大众等立缘起支无为不成,以缘起支有转变故,有取与故。故如缘起支无为,非是无为,以无为法无取与故。问:大众等为说缘起支即是无为,若为缘起别有无为?答:彼师缘起是有为法,非即无为。然缘起支有无常生灭之理,是常是一,说名无为。由此无为,令缘起支有隔别也。若尔,即大众等无取与用,亦无转变,如何显彼非是无为?答:彼师无为,能令缘起诸支隔别有转变故,显彼非是无为也。问:本明种子,因何显彼缘起非无为耶?答:由种子有刹那生灭义故,遮简无为。所以傍显大众部等缘起支,既有生灭,便有作用,亦应遮简非是无为。若尔,即大乘无为亦有作用,一切贤圣皆由无为有差别故。答:此难不尔。我宗无为,体无变异,但由能证深浅不同,故诸贤圣位有差别。汝云无为,能令缘起有转变故,有隔别故,何得为例?

    旧人云:真如是诸法种子者,以诸教说无为是诸法本,故说种。如法华云: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生长各异是也。所言一地即是真如,既能生长名为种子,此乃非也。彼以三乘理性同,譬如一地行性异,故生长不同,不说无为有生灭故。

    由此无性至不名种子者。果俱有即名种子,无性第七与所熏果现俱时有应名种子,故此简之。要所生果其体显现,能生之因可名种子,无性第七所熏之种其性沉隐,故彼第七不名种子。问:若尔,即一切能熏识之果皆沉隐,何故唯简无性第七?答:余能熏识不但阙此果显现义,亦阙恒随转义,无性第七不阙恒随转,故唯此简。

    现有唯在因者。问:既果俱有,如何现有不在果耶?答:有二解:一云、现果不定,因常有故;二云、如龟毛等相,虽与见分同一种子,毕竟不生,其种定有,故说现有唯因也。

    即因在生至不相违者,此说一法而有二时,同居现在,故亦不相违,果俱有也。此说因在生,果在灭者,意说生已而方灭,因前而果后也。次下疏云因在灭,果在生者,意说灭时引果,生时酬因故也。问:何故此疏上下明其因果、生灭、前后不同?答:疏主意说胜军接因、果,故互举之,令学者易悟耳。即是前法生时与后灭并,后法生时与前灭俱。此即答因、果之义也。

    若尔,种望种至为料简者,若胜军师以种现前后各一刹那,同居现在,名为果俱有者,即种子前后亦然,应名果俱有,何为料简?瑜伽云:法与自性为因,非即此刹那。又何故此论自料简云:非如种子自类相生,前后相违,必不俱有。

    即有二趣并生之妨者,若许灭生同一世者,且如人趣欲终,灭相居前;天趣欲临,生相居后。二趣既同现在,故有并生之妨。他皆效此。

    见分缘于见者,自证缘见也。俱是能缘,并名为见。下云因果,即非因缘摄者,见分为因,自证为果也。

    都无因缘至生果故者,如第一种同时既能生第二种,有何因由不许第二同念之中更生第三种等耶?种望类亦应尔者,现行一念必无二现并生,种望于种应非二种俱起。

    如何本有同念得生新熏者?若种生种不许同时,如何本有与抟生种得俱时耶?

    此不同时,如世第一法者,此说增本有种,能生后念。自类一抟生,此二种俱同生见道,故无同念生、抟生失。后念之中,唯本有、抟生同时而有,非因缘故,亦无违也。问:抟生、自类俱本有生,何故抟生独能新熏?答:由世第一法为缘增力,方得生故。

    谓一、本有者,自类种也;二、本有所生者,即抟生也,前念本有之所生故。

    前解即至体用俱增义者,前立抟生种子,即与体用俱增义同也。

    问:为因既通种与有种者,种谓生现之种,有种谓生种有后种,故名为有,故二别也。

    若尔,如何名有受尽相等者,若以第七有转变故,有易脱故,不名种子。即善恶业种,生果有限,亦是转变易脱,应不名为恒随转种也。既说恒随,应非受尽。

    遮萨婆多至为同类因者,俱舍但以善五蕴为同类因,不望余性,应检婆沙正理。

    遍行因等是异性果者,俱舍以苦谛下七法,谓五见、痴、疑,集谛下四法,谓二取、痴、疑,合二谛下十一随眠,为遍行因体。此十一法,遍与自地自界五部诸法而为因故。身、边二见,唯无记性,而与五部不善为因,故通异性果也。俱有因得士用等果,士用果宽,故通异性,如俱舍叙。

    此阙何义者,此问:第八现识阙何义故,不名种子?答云:阙果俱有,不能熏故。若尔,无性第七既能熏种,具六义故。解云:如疏。

    作不作失得过故成相违者,此有说云:若无种,作善得善趣,不作失善趣,皆有过故,俱无内种,如何有得失耶?或应作善而失趣,不作而得果,以无种故,便与圣教成相违也。此未必然,今解释外种也。谓有作而不得,谓种而不苗,苗而不秀等也。亦有不作而得,谓如稊稗似谷草,不种而秀,亦如炭生苣胜等是也。由斯外种非实种子,故以内法为彼实种。天地空等,皆准此知。

    天亲解略,无性释广者,世亲唯望枯丧,名为引因,不通化生,故略也;无性望名色等,亦不简枯丧,遍四生,故广也。

    无性但至因为近远者,彼既云生现识等,故知约已润位也。

    亦遮识类至此同于后者,此遮善染同下三性释,彼云:异熟若是善染污者,流转还灭应不得成。又言:应不与二俱作所依等。故彼唯取无覆无记。

    若尔,空等无为如何等者,若以假法先无更何须简者,即空等无为亦是假法,如何论中简无为耶?若言论简真如无为,真如非无记,第二已简,更何须简?若简非择灭无为亦是假法,同于生等亦不论依,故知生等依他中简。若尔,空等既假,依他已简,更说坚密何为?答:生等有为假,空等无为假,故遮各别亦不相违。言第一说善者,依他摄假为第一解。

    无明熏真如等者,古师说真如受熏为诸法种,此遮无为,故简非也。问:何故唯说无明熏耶?答:且约染说,非余不熏,隐覆真如无明胜故。

    即成一种生二芽过者,若二俱持,即有二种,应云多种生一芽过。疏意以两处所持俱心种,故云一种;生芽各(色、心)异,故云二芽。

    若尔,本识至受熏等者,若以诸不相应即色心故,如色心等不能受熏,第八生等即第八故能受熏。

    唯业所感至无胜用故者。此异熟心,由名言及业二种所生,便无胜用,故非能熏。问:若二种所生,即非能熏,本新二种,同生一现,此所生现,应非能熏?答:虽有二种,俱是名言因缘种故,不可为例。若尔,见道无漏现行,亦本有名言种,及有漏闻熏增上种生,此无漏智,应非能熏?答:此无漏现,虽二种生,二种胜用,俱不阙故,亦是能熏。又俱是名言,不同业种,夫藉业力者,皆非强感,故不能熏。

    如邪见等至有异故者,如断善邪见,虽在当地言唯一品,复见断于中亦有品类粗细差别。又设当地唯一品者,九地之中粗细异故,虽同第九亦有增减。

    问曰:既尔,至一时顿断者。问:既言顿断,即是有性,何得以此例于无性?答:既俱增减,故得相例。又虽有性,见道已前与彼同故。

    问曰:若尔,至断第七者,既许第七亦有九品,应不还果,亦断欲界第七烦恼?

    答曰:不然。至所知障等者,如一地中所断之障,尚通三界,何妨顿断第七通三界耶?何要例同不还、离欲亦断?

    由此义故至前解方成者,此由前理,第七既有九品故有增减,有增减故无性第七亦是能熏。言成前解者,成前两解,非唯第一说有九品成第二解,今日为增成第一解。

    若为相分熏,何法为碍者,论言:转识心所有胜用,故是能熏。余色及异熟心等,虽无胜用,为相分熏,亦有何法为障碍也?又解:七转识等,虽是能缘中薰,若相分薰,亦无妨碍。以第六识能缘一切心心所,此且说有胜用,不妨亦得相分薰也。

    何分为能薰等者,唯自证分变为相故,相见俱依自证起故。问:见分既有二种势用,四义不阙,何不能薰?答:虽具四义,依他生故,无别种故,非自体故。又解:阙强盛胜用,由他转变,非能起他故。若许见能薰,所薰例应尔。

    本种与现,唯作因缘等者。问:论云:能熏生种,种起现行。即是以现望种,以种望现。何疏说本种望现,现望新种耶?又能薰生种,能熏即是现行。后说种起现行,如何俱时有二现行?答:论之与疏,但是先后不同。论说种起现行,即是本种生现,不说新种生现,故不相违。亦无同念二现之妨。又设据新种生现,亦无妨。但取因果俱之义,不取三法同时义也。前解为正。

    非大乘中至是因缘等者。小乘除能作因,余之五因,虽现行法,皆是因缘。小望大生,大望本法,并是因缘俱行也。今者,大乘种现相望,与彼义别,因果俱有,即与彼同,故云如也。问:若不许现行为因缘者,何故摄论许此义耶?答:疏解云即是本识等者,彼以本识与现七识相望为因缘,即以本识所持之种与现为因,故此同

    论问起中,依义为问者,境依心有,心为所依,故先问行相。此依转变次第,先心后境,唯识之义。故问中依义,答中依颂,故先境后心,所望别也。

    识自体分以了别为行相者,了别是识之见分,行于境相也。言类体亦然者,自证既以见分为境,亦名行相。

    或行境之行解相貌者,前解行字皆平声,此解去声,以无分别智不能分别无行解故,故今除之。

    五十三说执受有二者,初云若识依执者,此约依持,名执受义。谓识所托,同安危事,执为境故。二云以此为依,能生诸受者,此约生觉受义。谓五根等,以识为依,方生五识,名觉受也。由第八识,五根不坏,故名执受。

    不相离四大所发之声者,此声未离咽喉,在骨肉间,名不离内四大内也。言不异大极微者,声与内四大极微既同一处,故云不异。意云:四大既是第八执受,声之极微既不相离,故亦执受。

    缘名及相,犹如毛轮者,第八所缘,依他虚幻,故云如毛轮也。下释中有四义:初解是狭,色、味、香、触,非名、相摄;八应不缘,或根、所等也。

    不尔,心至彼所缘者,相谓四蕴,若以声为名,而以四蕴名,名即心心所相应之法,而是第八所缘。

    自身及资具者,外器名资具,余皆自身摄。

    护法等至而熏种生者,染无记心自能执故,见分薰种名执习气;善无覆心自不能执,被他执心相分熏种故,三性心种皆名妄执习气。

    若不尔者至有力能执故者。此对安慧云:若不如我前之三释,汝但言八识皆有执故。由此显扬等说阿赖耶识缘遍计习气者,前之七识是能熏故。可如所说,一切色法既不起执,又不能熏,即第八识相分之中便无种子。若相分中有色等种本,识应不缘,以显扬等不说非忘执种故。

    既尔,第八应亦能熏者,许有执故,如前七识。问:色等种子既非妄执习气,护法如何会彼论耶?答:如前三释,随义应通。若依初解,执心执故,名执习气。若第二解,染心等缘可名执种,善心等熏但名遍计种。若第三解,但约染法语,即色等种,非执习气。

    安慧等说,至此文为证者,安慧证意云:赖耶所缘八识种子,皆名遍计所执习气,故知所生八识现行,皆能遍计。若八识现行果中,有不能执,何故能生因种,独名妄执习气?由此理故,此师以显扬等文,证有漏八识,皆能遍计。

    今此师意等者,此安慧释相,名分别习气,皆名遍计。谓八识等自证分种,复生现行,似能所诠。相分现者,说为相,名似能缘;见分现者,说为分别。此皆所执,非有似有,此无别种,故以自证分种为能生因缘,即以此种名相,名分别习气。

    或名与相至别有种者。此解不以自证分种为名相种,即是名相别有假种。问:第八为缘种不?若言缘者,即是相分,便为假法,如何言自证种是实有耶?答:有二种。一云此解虽是实有,以能见分既非实有,作相缘时不得种也,实体但得假相。二云自证之种既是相分,亦是假有,他许假种生实现故。此解为正。

    即是能生广大之心等者,此说种子有大功能故,生彼广大心等,犹如大地有大力故,能持大山。此种子即是广大功能,故此功能不失无记,不违本识,非如善等违无记故,非如假法违实识故,故瑜伽说本识缘广大功能也。复解:但随现行名为广大,非种子体,故与此别。

    种有三品者,谓上、中、下品,而第八缘无差别故。

    即己体故者,摄所持种,同能持识,故云即体,体用、因果非一异故。

    若断未断,随增减缘等者,未断为增,已断名减。

    此中有量者,他身五境非自执受,许是外故,如外器。若生名变至缘无漏等者,谓种子第八生前七识,七识熏种皆名生变;因中无漏种生第六,第七二识缘无漏熏种,并名生变。

    即根种等具二变义者,谓缘执也。外器唯缘,七识唯生,第八种识之所生故。

    其一切识或有或无者,无分别智无相分故。

    瑜伽等说同一所缘是也者,瑜伽约行相相似,名为同一所缘,故知影像得名行相。

    然唯初解至不同一行相者,准下两释,同一所缘,不同一行相。一云:本质是一,相分各异,名同一所缘,不同一行相。二云:相分相似,名同所缘;见分各异,名不同一行相。若唯以行、见名行相,即第八俱五数。但成后解,便无前义,以第八心、心所本质各异,非同一故。除第八识,余心、心所有本质影像者,皆成两解。故须双取见、相二分,俱名行相,疏之意也。

    依他二分至情计二分者。此解似字,似彼所执,实能所执,名之为似。下据似小乘,故名之为似。

    然佛地至三诤者,复有三师:第一师无相分,第二师有相分,第三师若根本智缘即无相分,若后得智即有相分。

    识离于境,有何体用者,此清辨师强违中道,立唯境义,心若无境,必不起故。

    若言心等有缘作用许等者,此清辨师牒中道救也。汝护法若云有实缘作用,故知有见分者,即同外道执我及自在天等,故非释子。又诸教中不许执有实作用故,故我今者违汝中道,且立唯境。

    又大众至自缘等者。彼宗虽是见分缘见,与大乘宗自证缘见,其义可稍同。此中不破,故云初对十九部,唯除正量也。又云自缘体者,则不如是者。此约大众见自缘见,大乘则不如是。此中应破,故次前云除大众正量也。

    以缘自体至所缘及事者,并是叙大众部义。

    体性相状各各别故者,此云相状,不是相分识、受、想等自体之上,有了别、领纳等相状各别也。

    能行于相至即相分者。谓大乘自证分上,有似所缘之相。所似者,即是相分。见分行于此相,故名行相。或可疏错,应云所行即相分也。

    以不曾为相分缘故等者,若如色等,过去为相分缘故,今可能忆;已灭心、心所之见分,先不曾为相分缘,如何后能忆?我说先曾自证缘,故今能忆。

    此中有行相至名为相似者。此明见相分中,有说有行相非一,即此论中云所缘相似者,是小乘行相也。既言相似,即是非一。有见分非一者,即此论及瑜伽云行相各异故,此大乘行相也。次会境据总故,名之为一者。此会瑜伽,彼据相分总青,故名为同一所缘。言见据别故,名为相似者,会此论也。据见分各别,所缘相分亦非是一,故云所缘相似。或见者,现也。所现相分各各异故,名为相似。前解为正,后亦可通。

    然有六师等者,因明疏引理门论有六,古师释诸量差别,如彼破之。

    现量为比果至问答亦然者,见分比量,以现为果,自证现量,应比为果?答:比量缘共相,现量以为果,现量证自体,不以比为果,前以比非与现相对,今但现比相对,故与前别。

    外内难、缘缚难等者,见分是外,以内为果;自证是内,以外为果。答:意同前解。缘缚难者,见分缘相,名为相缚;自证缘见,应名见缚。下云如五识境缚者,五识见分唯现,仍名相缚;自证唯现,何妨见缚?又云为是烦恼染污相故者,此释五识缚之所以。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