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乘起信论疏笔削记会阅卷第八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bsp; 若心离于妄动。则一切境界灭。唯一真心。无所不遍。

    【疏】所谓下。一。结情有也。

    若心下。二。结理无也。唯一下。辨法同喻。以周遍如空。故取虚空为喻。

    【记】一切境界者。即色空俱摄也。

    结情有者。亦是释。有色所以。又是正释。或名顺释。即前依转相。有现相义。离动境灭者。心无起故。境界随灭也。

    结理无者。亦是释无色所以。又是转释。或名反释。即前离见。则无境界义也。

    辨同喻者。即因便取喻。若据论正意。但约为遮情执之有。故以为喻。非谓表于真如体遍。故前论云。寂寞如空。次云。广大性智。非如虚空等。

    △二法身真非妄。

    此谓如来广大性智究竟之义。非如虚空相故。

    【疏】简法异喻。谓是如来本觉性智。岂同太虚虚妄法也。

    【记】岂同等者。有三义。一。实性非妄相故。二觉知不觉知故。三。究竟不究竟故。圆觉疏云。方之海印。越彼太虚。华严云。解如来身。非如虚空。无量功德妙法身圆满故。

    问。上云。正义为能治。邪执为所治。前既已显正义。此文只应但明邪执。何故复有能治之文。岂不重耶。答。前文正义。虽是能治。以未能约执对显。今此文中。逐段别举教缘执相。将前正义。别别对破。斯则由此邪执。显得前义正真。亦由前义。明得此执伪妄。故须别举能治文也。只如此段对治之文。即当前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又云。非有相。非无相。又云。依此法身。说名本觉。又智净相。法出离镜。又以法身为智身等。并是此中能治之文也。

    △二妄执法体唯是空无(三)。初执缘。二执相。三对治。

    初执缘。

    二者。闻修多罗说。世间诸法。毕竟体空。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毕竟空。本来自空。离一切相。

    【疏】大品云。乃至涅槃。如幻如梦。若当有法胜涅槃者。我说亦复如幻如梦。

    【记】涅槃空者。圆觉云。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真如空者。楞严云。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又云。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等。

    大品等者。具云。时五百天子。默然忆念。云何说涅槃等。亦如梦耶。善现知诸天子。作如是念。而告之言。若当有法过涅槃者。我亦说为如幻如梦。何以故。从本已来。本自空故。

    △二执相。

    以不知为破着故。即谓真如涅槃之性。唯是其空。

    【疏】不知为破情计有故。即执性德是无。

    【记】不知等者。本为破于有取之心。故说为空。空者。意明离名离相之义。不无圆成实体。具性功德。不了佛意。谓同遍计之法。举体全空。斯则伤之太甚。

    △三对治。

    云何对治。

    明真如法身。自体不空。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记】自体不空者。即前如实不空。以有自体义。及前体大不增减等。

    具功德者。即前所示相大。大智慧光明义等。是此对治文也。

    △二三于有倒智(三)。初执性德同色心。二执法性本有染。三执染净有始终。

    初执性德同色心(三)。初执缘。二执相。三对治。

    初执缘。

    三者。闻修多罗说。如来之藏。无有增减。体备一切功德之法。

    【记】体备等者。圆觉云。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等。圆觉。即如来藏之异名也。楞严云。阴入界处。本如来藏。如来藏中。性色真空即世间法。即出世间法等。更有诸经。不能具引。

    △二执相。

    以不解故。即谓如来之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别。

    【记】不解者。此是表诠。令生信解。不同前二遮诠遣执。故言不解。不曰为破着也。下皆如此。

    有色心者。广名一切功德。略唯色心二法。以无漏色心。即依正功德法故。

    自相者。色以质碍为自相。心以了知为自相。

    谓藏心中有如此差别者。是迷理为事。误性作相也。

    △三对治。

    云何对治。

    以唯依真如义说故。因生灭染义。示现说差别故。

    【疏】真如义。二之不二也。

    生灭义。不二之二也。如上文云。以依业识生灭相示等。

    【记】依真如说者。此约真性显功德也。真体本一。义说有差。既于一体之上。说功德义。即差别而无差别也。

    二之不二者。上云。虽实有此诸功德义。而无差别之相。等同一味。唯一真如。以无分别。离分别相等。

    因生灭说者。此对妄法显功德也。既对妄显。故于无差别中而成差别也。

    不二之二者。前云。若心起见。则有不见之相。心性离见。即是遍照法界义。乃至具有恒沙妄染。对此义故。心性无动。则有恒沙功德相义。

    如上等者。即略举能治之文。

    △二执法性本有染(三)。初执缘。二执相。三对治。

    初执缘。

    四者。闻修多罗说。一切世间生死染法。皆依如来藏而有。一切诸法。不离真如。

    【记】生死皆依如来藏者。楞伽云。如来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楞严云。生灭去来。本如来藏。法身不增不减经云。即此法身。为烦恼之所漂动。往来生死。名为众生。圆觉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诸法不离真如者。涅槃云。佛性随流。成种种味。华严云。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又云。未曾有一法。得离于法性等。

    △二执相。

    以不解故。谓如来藏。自体具有一切世间生死等法。

    【疏】以不解随缘之义。则谓自性有染。

    【记】随缘等者。此明真如。随无明缘。成世间法。以不敏故。谓真体中。本有此染。

    △三对治(二)。先夺破。次纵破。

    先夺破。

    云何对治。

    以如来藏。从本已来。唯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不离不断不异真如义故。

    以过恒沙等烦恼染法。唯是妄有。性自本无。

    从无始世来。未曾与如来藏相应故。

    【疏】如来藏下。一。明净德妙有。

    以过下。二。明妄染理无。

    从无始下。三。明妄不入真也。

    【记】净德有者。即不空如来藏也。大意同前第二能治之中。广如相大中辨。

    妄染无者。有二意。一。真理中无此妄染。即空如来藏也。二。据妄自性。道理亦无上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又云。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等。

    妄不入者。即不相应也。上云。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以妄体本空。将何入真。与真相应。

    △次纵破。

    若如来藏。体有妄法。而使证会永息妄者。无有是处。

    【记】无是处者。妄若实有。证时不合除灭。证者既能除灭。当知妄本不有。以真体中若有妄法。证时毕竟不无故。

    近有人闻性具义。不能深究理趣。便谓本性。具有十界色心漏无漏法。起用之时。各于本法自体上起。名全体之用。宛如第八识中含种无异(此同前段。执性德同色心)。又说真性除无明有差别义(即同此段。执法性本有染)。往往形于简牍。疑误后生。反谤圆文。却谓方便。菩萨悬知今日。垂此对治。善哉大士。悲救何甚。傥无悛意。确乎迷情。岂唯邪见之门不扃。抑亦阿鼻之路尤近也。悲夫。

    广有破??。已见别章。

    △三执染净有始终(三)。初执缘。二执相。三对治。

    初执缘。

    五者。闻修多罗说。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得涅槃。

    【疏】教执治。各二法。谓生死。涅槃也。

    【记】教。指初科执教缘。执。次科邪执相。治。后科对治之文。皆双显生死涅槃二法。故云各二。

    依如来藏有生死涅槃者。此是胜鬘经文。已如前引。又经颂云。无始时来性。为诸法依止。由此有诸趣。及证涅槃果。宝性论。释此颂云。无始时者。如经说言。诸佛依如来藏。说诸众生无始本际。不可得知。性者。胜鬘经言。如来藏者。是法界藏。自性清净法身藏。作依止者。胜鬘经言。如来藏。是依。是持。是住止。是建立。有诸趣者。胜鬘经言。生死者。依如来藏。有如来藏。故说生死。涅槃果者。胜鬘经言。依如来藏。故证涅槃。若无如来藏者。不得厌苦果。愿欲求涅槃。

    又楞伽云。如来藏者。生死流转。及是涅槃苦乐之因。若无如来藏者。则无生灭。大慧。五识身。非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如来藏受苦乐。与因俱。有生灭等。

    △二执相。

    以不解故。谓众生有始。以见始故。复谓如来所得涅槃。有其终尽。还作众生。

    【疏】闻依真有妄。便谓真先妄后。故起有始见也。如外道立从冥初生觉等。

    既众生有始依真。故证得涅槃者。还作众生。成有终之义也。如外道立众生终尽。还归于冥。名为涅槃。从冥起觉。更作众生。此亦如是。

    【记】不解者。佛意言如来藏。是迷悟所依之根本。迷则生死。悟即涅槃。然则生死无初。涅槃无尽。不达此理。遂成始终之见。

    闻依真等者。谓先依如来藏真心。然后有众生生死妄法。故见妄法有始也。

    既众下。有始依真者。意谓真后始妄也。故证得者。意谓妄后还真也。还作众生者。向前既尔。当来亦应净后生染。染后复净。如是连环。往复无际。故成净法有终见也。

    问。楞严云。迷妄有虚空。空生大觉中。岂非真先妄后义耶。答。必执真先妄后。妄有体时处矣。云何经论并谓妄法。性自本无。从无始来。不与真相应耶。当知迷妄有空生于觉者。乃是妄来依真。妄本空无。论何终始。楞伽云。无始习所熏。如像现于心。若能如实观。境相悉无有。定非真去依妄。真性本然。又何先后。楞伽云。此如来藏。本性清净。客尘所染而为不净。问。圆觉经。金刚藏言。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妄有始也)。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真有终也)。又楞严。富楼那言。若此本觉。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妄有始也)。如来今得妙空明觉。有为习漏。何当复生(真明终也)。此等岂非皆明生死有始。涅槃有终耶。答。彼中兴难。类此不解。故佛答刚藏言。譬如幻翳。妄见空华(妄无始也)。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更起诸翳。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真无终也)。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合无始终)。又答富楼那言。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如是迷妄。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喻妄染无始也)。又彼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此于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喻真净无终也)。富楼那。如来亦尔。此迷无本。性毕竟空(合妄染无始也)。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合真净无终也)。若尔。岂非皆明生死无始。涅槃无终耶。此答意与下治文同。详之。外道等者。谓数论师。以彼依非想定。发世俗通。应于邪道。知过去八万劫事。过此即不知。以生死智通。知未来八万劫。死此生彼之事。后亦不知也。彼之所计。冥性是常。从此生于世间诸法。冥寞难知。故云冥性。云何而生。谓冥初生觉。从觉生我心。从我心生五唯量。谓色。声。香。味。触。从五唯量生五大。谓地。水。火。风空。从五大生十一根。谓五知根。眼。耳。鼻。舌。身。五作业根。手。脚。口大小便根。及心平等根。尔时名生死成。执一神我为受用主。我思胜境。冥性变生。为我受用。我受用故。为境缠缚。不得解脱。我若不思。冥性不变。神我解脱。名为涅槃。此有二十五谛。冥性为初。能变起故。

    从冥起觉更作众生者。谓神我解脱入涅槃后。设我又思。冥又变生觉等诸法。如是相续。无有穷尽故也。

    此亦句。合今谬解终而复始。次第迁流意也。

    △三对治(二)。初明法体离始。则显生死无初。二明法体离终。则显涅槃无尽。

    初明法体离始。则显生死无初。

    云何对治。

    以如来藏。无前际故。无明之相。亦无有始。若说三界外。更有众生始起者。即是外道经说。

    【疏】若说下。如仁王经云。我说三界外。别有一众生界者。是外道大有经中说。非七佛说也。

    【记】无前际者。前云。真如自体。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

    无有始者。有四意。一。依真名无始。如前文云。依如来藏。有生灭心。二。无有染法。始于无明。故无始。如璎珞本业经云。四住地前使。无法起故。名无始无明住地。是则显无明前。更无染法为此始本。云无始也。三。众生从来未曾悟。说无始。前云。以从本来。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四。无体故无始。楞严云。迷本无根。性毕竟空。

    问。既妄依真起。真是妄源。何云无体。若妄有体。至证真时。何能永息。答。妄托真起。说真为源。理实真中。本无有妄。如第二月。托本月起。说本月为起二之依。而本月实无二轮。即是二无其体。故诸经论。并说诸法生于觉心。不说心生诸法。圆觉云。种种幻化。皆生觉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楞伽云。垢现于净中。非净现于垢。如云翳虚空。心不现亦尔。意等我烦恼。染污于净心。犹如彼净衣。而有诸垢染。如衣得离垢。亦如金出矿。衣金俱不坏。心离过亦然。又昔复礼大师问云。真法性本净。妄念何由起。从真有妄生。此妄安可止。无初即无末。有终应有始。无始而有终。长怀懵兹理。愿为开秘密。祈之出生死。清凉国师答云。迷真妄念生。悟真妄则止。能迷非所迷。安得全相似。由来未曾悟。故说妄无始。知妄本自真。方是恒常理。分别心未忘。何由出生死。皆明染法无始有终义也。若谓众生有始。岂非是邪解乎。

    仁王等者。彼经第一云。善男子。一切众生烦恼。不出三界。诸佛应化法身。亦不出三界。三界无众生。佛何所化。是故我言三界外。别有一众生界者。是外道大有经中说。非七佛之所说也。

    大有经者。彼胜论师。说有六句。一实。二德。三业。四大有。五同异。六和合。此六句中大有性者。谓能有一切法。又离实德业等一切法外。别有体故。故即取此大有一句。以立为经名也。

    △二明法体离终。则显涅槃无尽。

    又如来藏。无有后际。诸佛所得涅槃。与之相应。则无后际故。

    【记】无后际者。即前云。所谓心性不生不灭。

    涅槃相应者。前云。以真如法。常熏习故。妄心则灭。法身显现。起用熏习。则无有断。

    是知如来藏。无始无终。生死依之。无始有终。涅槃依之。有始无终。藏性如方。生死如迷。涅槃如悟。又藏性如湿。生死如冰。涅槃如水。故前文云。染法从无始来。熏习不断。乃至得佛。后则有断。以违真性。故有断也。又云。净法熏习。则无有断。尽于未来。以顺理故。无有断也。若谓涅槃有终。诚为邪谬解矣。

    △二法(三)。初执缘。二执相。三对治。

    初执缘。

    法我见者。

    依二乘钝根故。如来但为说人无我。

    【记】人无我者。小乘藏中所说。以根非利故。但为分别蕴中无人。令证人空也。

    △二执相。

    以说不究竟。

    见有五阴生灭之法。怖畏生死。妄取涅槃。

    【记】说不究竟者。未说法空教。名之为半字。然亦有多义。一。行。但行自利。未能利他。二。智。但得生空智。不得法空智。三。断。但断烦恼。不断所知。四。证。但证人空理。不证法空理。五。得。但得有余无余涅槃。不得无住处涅槃。由此小乘人空教。不称为大乘满字也。

    见有五阴等者。虽于阴中。不见人相。而见阴等。是其实法。既执阴法实有生灭。故见三界不安。犹如火宅。希求出离。如救头然。望到寂灭安乐之处。此即是法我之见相也。

    △三对治。

    云何对治。

    以五阴法。自性不生。则无有灭。本来涅槃故。

    【记】五阴不生灭者。法性本空寂也。如前同相文云。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槃。下云。以信一切法。从本已来。自涅槃故。又前真如门云。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名字心缘等相。毕竟平等。又云。一切法即真实性等。会相入实文中。皆是此能治也。

    △二究竟离。

    【记】前且据其病状。随病设药。故对空说有。对有说空未能究竟。今则直约真理。不论药病。一切皆遣。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平等一味。方名究竟。是则对治。符于依言真如。究竟。符于离言真如也。

    △文中二。初约法明治。二会释伏疑。

    初约法明治(二)。初约法总显。二举广类求。

    初约法总显。

    复次究竟离妄执者。

    当知染法净法。皆悉相待。无有自相可说。

    【疏】中论云。若法因待成。是法还成待。今即无因待。亦无所成法等。准释可知。

    相待无相待。法体本尔。非由悟后。方使其然。

    【记】染净无自相者。所以得名染者。以待净立。当知染相。非自相也。净相亦尔。余本末有空生佛。乃至世出世等。仿此而知。故净名云。若见垢实性。即无净相。顺于灭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因待成者。若染法因待净成。即净法还为染待。如是展转。堕无穷。过。

    无因待者。若本无染。为因为待。则何有净。为所成法。

    相待无相待下。或问曰。此诸染净相待。悟后方得即无相待。在迷之时。那得便能离于相待耶。故此释云。法体本尔。非谓由悟始得如是。以染净诸法。本离言说分别。毕竟平等。何须待悟方始无耶。如下论文自释。

    △二举广类求。

    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有非无。毕竟不可说相。

    【疏】非智识者。显上非心也。非有无者。显上非色也。

    【记】非色句。总以标略。无知曰色。有知曰心。

    非智下。别为显广。无分别曰智。有分别曰识。可状曰有。不相曰无。即摄尽世出世间一切相待诸法。而皆云非者。以法法即真。绝诸对待。故一切法皆无也。即前对治离中。能治所治空有之法。亦俱不立也。前则以药治病。此则药病俱遣。究竟离义。于斯显矣。

    毕竟句。结也。恐人闻此非义。便作无解。堕于断见。或出于无而入于有。又堕常见。故今结云。毕竟不可说。此有两意。一。约法。非谓法体。不可作色心等相说。余断常一异凡圣因果生死涅槃一切相。毕竟不可说故。二。约时。谓明色心等相。非唯现前暂时不可说。从于过去。尽于未来。毕竟亦不可说。故前真如门云。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等。今则相尽归如。合于本体。入真如门也。

    △二会释伏疑(三)。初正会伏疑。二辨定圣意。三反以释成。

    初正会伏疑。

    【记】谓和会佛意以释疑难也。此疑不显。但有释文。伏而不现。故称为伏。

    而有言说者。

    当知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说。引导众生。

    【疏】疑云。圣者。了知诸法离性。不可说相。云何乃有种种言说。故牒外难云。而有言说者。

    下即释云。当知如来方便。假以言说。引众生耳。此释文。正会伏难也。假言巧引。意不在言。

    【记】离性者。本性无故。本性既无。何相之有。如前非色非心等所离之文。故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种种言说者。即前显示正义之文也。

    假言等者。如假筏渡河。意不在筏。以此土众生。皆以闻思修。入三摩地。故须以音声为佛事也。经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地。实以闻中入。又云。总持无文字。佛以文字说。

    △二辨定圣意。

    其旨趣者。皆为离念。归于真如。

    【记】圣人假以言说引者。意令离前邪执有无等念。归于真如而已。故楞伽云。不得如言。执著于义。何以故。真实法性。离文字故。又智论云。念想观已除。言语法皆灭。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

    △三反以释成。

    以念一切法。令心生灭。不入实智故。

    【记】令心生灭者。心通真妄。但依主持业之异。思之。

    实智。即本觉。能入。即始觉。十地已还。不得入者。盖缘有念故也。前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已来。念念生灭。未曾离念故。反显不念诸法。心则如如不动。故前文云。若能观心无念。即得入真如门。又云。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

    △三分别发趣道相。

    【记】前虽正义已显。邪执又亡。直论见解。苟无偏僻。然于发心趣求。修证阶降。殊未谙悉。若止而不进。则前解何为。有解无行。如风中灯。照物不了。亦如有目无足。岂到前所。苟或进之。则复何往。故此分别令知。知已令进。则免其叨滥上流。及自轻退屈尔。自此已下。则释立义分中所立乘义也。

    △文中二。初标意释名。二开章释相。

    初标意释名。

    【记】标意者。谓标举发心趣向佛道之意也。释名者。谓解释发趣道相之门名也。皆指谓一切已下文。亦可意字是误。应云标门。指初句。牒标其总门也。释名。指谓下文。释出其名义也。

    分别发趣道相者。

    谓一切诸佛所证之道。一切菩萨发心修行趣向义故。

    【疏】诸佛句。举所趣之觉道。

    菩萨等。显能趣之因行。

    欲明菩萨发心趣向佛所证道。种类不同。故云分别发趣道相。

    【记】觉道者。即所证菩提果也。佛果圆通。故名为道。

    发心。即发三种心。修行。即始从信位。终至金刚已还。所行二利诸波罗蜜。一一皆能趣向上位故。

    欲明等者。通叙其意。明。即分别也。

    种类不同者。释相之一字。即发心与行。各有不同。故名相也。如发心横有真(信成就发心等)伪(学他发心等也)。竖有浅(信成就发心)深(证发心。解行发心。通于深浅)故。行则可知。

    △二开章释相(三)。初标数。二徴列。三辨相。

    初标数。

    略说发心有三种。

    【记】发心三种者。义有通别。通则总名发趣。故标云发心修行趣向义故。别则前二是发起。后起。后一是开发。又心为所发。人及菩提为能发。谓人能起发。菩提能引发。谓此人有内熏为因缘。善根为增上缘。菩提为所缘境。由此众缘而发其心。斯则以能望所。名为发心。又随位。别有能所发趣之义。至文当辨。

    △二徴列。

    云何为三。

    一者。信成就发心。二者。解行发心。三者。证发心。

    【疏】信者。十信行满。入十住位中初发心住也。

    解行者。十行位中。能解法空。顺行十度。行成纯熟。发回向心。入十回向位也。

    证者。初地已上。乃至十地也。

    前二是相似发心。后一是真实发心。

    【记】云何。徴也。

    一下。列也。

    十信等者。斯则十信满心人为能发。直等三心为所发。又十信满心为能趣。十住位为所趣。二位出入心同时。义如前说。

    解法空者。即下云。以知法性无悭贪。乃至无无明等。知。即解也。

    顺行十度者。下说顺性修行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等。能所发趣。例上可知。

    初地等者。此以二地。乃至佛果。辨能所发趣等义。

    前二下。料拣优劣。相似者。以有分别心故。名相似觉。

    真实者。以得无分别智故。即随分觉。通约证理。故云真实。

    然此三中。初该信住。次该行向。后该地果。此三种心。从因至果一切行位。靡不足矣。

    △三辨相(三)。初信成就发心。二解行发心。三证发心。

    初信成就发心(三)。初信成之行。二发心之相。三发心利益。

    初信成之行。

    【疏】明信心成就之行也。

    △中二。先问。次答。

    先问。

    信成就发心者。

    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发心。

    【疏】依句。一。问能修行人。

    修句。二。问所修之行。

    得下。三。问行成堪发。

    【记】何等人者。约何位人。说发心义。

    何等行者。由行何行。而得发心。

    据下答意。即依十信位人。修信进念等十种善行。

    十千劫满。至第十信满心。则能发也。故云堪发。

    △次答。

    【疏】前信满故进。后信未成故退。

    【记】即明此答中。有前后两科意也。

    △文中二。初正答前问。二举劣显胜。

    初正答前问(二)。初答三问。二结成位。

    初答三问(三)。一答能修行人。二答所修之行。三答行成堪发。

    一答能修行人。

    所谓依不定聚众生。

    【疏】分别三聚。乃有多门。今此文中。直明菩萨十住已上。决定不退。名正定聚。未入十信。不信因果。名邪定聚。此二中间。十信位人。欲求大果而心未决。或进或退。本业经中。十信菩萨。如空中毛。名不定聚。

    今依此人。明其修行也。

    【记】多门者。谓小乘及权实等异。已见前悬谈文。

    于此三中。今取实教明三聚义。如疏分别。

    △二答所修之行。

    有熏习善根力故。

    信业果报。能起十善。厌生死苦。欲求无上菩提。得值诸佛。亲承供养。

    修行信心。

    【疏】有熏习等者。谓有闻熏。及本觉内熏之力。并依前世诸善根力。

    故能信业果报。舍恶从善。修福德分也。

    厌生死下。即成菩提分。及解脱分善也。上皆辨行因。得值佛下。明修行缘也。

    谓约此因缘。修十种信心行。

    【记】信业果报者。业通善恶。果通乐苦。果能酬因。故名为报。此通而言也。非约总别。

    十善者。即不杀等十。非谓十种信心。若信等十。下文方配。

    谓有下。闻熏。通师教。

    内熏。兼体相。

    善根者。若准过去。还因熏力所成。今望现在。且名宿善。就因所论。故名为根。

    能信下。即止灭相义也。昔虽有善。以创熏故。善根微劣。方成其种。未能起信。勤求诸行。今以再习再熏。及三事并力。故能起也。是则善根。在昔为所成。在今为能起。正同法华系珠解珠之譬也。

    福德分。分。即因义。此十善行。始成世间有漏福。终成出世无漏福故。亦即福德中之一分也。以福有无量故。亦即福德之分齐也。显非智慧故。

    厌生死等者。信解渐增。故能知三界不安。犹如火宅。所以厌之。知菩提佛果。是极清凉。所以求之。

    菩提分等。并如前说。此二分并上福德分。至果成就。如次为智。断。恩。之三德也。

    行因者。欣厌之事。情动于中。因此起行。故名行因。

    问。修十善因。已是其行。云何目为行因耶。答。望后出世之行。故以世善为因。斯则世间有漏行。与出世间无漏行为因也。

    问。厌生死。求菩提。岂非出世行耶。答。虽有此心。未有其事。厌欲之言。思之可见。又此厌求。但是事善。未与理观相应。不名正行。

    然据此文。犹在信前作方便也。未入十信。如世起厌求心欲行善者。岂便是十信人耶。故疏云上皆辨行因者。是此义也。次云修行信心。方是正十信位。

    值佛者。佛即据位。合是应身。于中随机现化。不定一种。谓作父母眷属等。已如前说。今但言佛者。据本而言也。亦可偏举以佛形得度者说。

    亲近承事。供给奉养。亦可亲承者。谓亲得承受佛之教诲也。既为现身。必闻法要。即闻法生解。修行信心。

    行缘者。即用熏习中差别缘也。

    谓约等者。以前云因缘具足。乃得成办。故不可阙。

    十信心者。谓信。进。念。定。慧。施。戒。护。舍。愿也。于此位中。具起四种信心。行五种妙行。修习真如三昧。渐入渐深。以至成熟。堪入初住尔。

    △三答行成堪发。

    经一万劫。信心成就故。

    诸佛菩萨。教令发心。或以大悲故。能自发心。或因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故。能自发心。

    【疏】经劫下。一。明行成。

    诸佛下。二。约胜缘。正明发心。谓发十住初心也。胜缘虽多。略举三种。于中初一他力。后二自力。亦可同下三心。谓顺教故。得直心。护法故。得深心。余同此也。

    【记】一万劫者。约根利钝。料拣有四句。一。利根不精进。二。利根精进。此二劫数。皆不可定。三。钝根精进。极迟一万劫。四。钝不精进。此乃困而不学。何足以议其劫数耶。今此论中。取第三者。故云一万劫耳。故本业经云。是信相菩萨。十千劫行十戒法。当出十信心。入初住位。又彼经云。若一劫二劫三劫修十善法。亦退亦出。若值善友能信佛法。若一劫二劫。方入住位。

    行成者。本疏云。时满行成时。谓十千劫。行。谓十信心满。至出心也。

    佛菩萨者。即前所值佛菩萨等。此中既教令发心。犹在信位所值之佛。或化或报也。

    胜缘者。即佛及菩萨。众生苦。正法灭。皆是胜缘。

    佛菩萨等。既垂诲勖。焉不发心。我等每遇微智片福之人。有所劝谕。尚自发心。况佛及菩萨。亲授教诲耶。

    或观一切众生。与己无异。但以迷真执妄。枉受轮回。是故起大悲心。咸欲济度。自愧力小。事与愿违。故且发心。趣求佛果。克备神用。方堪拯济。故十地经云。见诸众生。孤独无侣。生哀愍心。此如有人。见民疲极。赋重役繁。正令不行。罔知所诉。自惟无力。如何治之。因而进德修业。求荐取仕。务去民瘼。令上下无怨以致治也。

    或见佛法将灭。众生无依。为欲护持。又寡道力。故发心修行以希入证。随其力用。方能振举。然言法者。具教理行果。今之灭者。但于四中。约教行灭。理果不灭。教灭者。且佛垂教。意在弘通。若沉废不行。即是灭义。不必如始皇之煨烬。师子之焚烧。正如序中沈贝叶之义也。行灭者。无人修故。故智论云。法灭者。谓修行灭。今所护持。亦唯修教行。即书写读诵。随分解说。奖劝后学。使灯灯相续。明明无尽。是护教也。若克己修进。勖励有缘。令佛种不断。是护行也。若复细详。理果二法。亦有灭义。然与上教行。相因而灭。由无教故无行。无行故无证。无证故无果也。此四虽皆名灭。而灭义不同。谓教行唯断灭。理法唯隐灭。果约性相。兼于二义。故涅槃说。有二种因缘。令正法久住。一者。内有持戒比丘。二者。外有笃信檀越。又说释迦遗法最后灭时。诸比丘等。不是阙乏供养。令佛法灭。却因四事丰足。憍恣心生。天魔得便。释迦遗法。从是永灭。苟或发心趣求佛果。岂唯持戒。故其佛法。无以见灭。

    今论中言或者。即不定义。于前三中。随当一事。即能发心也。

    胜缘下。然此菩萨。万劫修行。器用非浅。因缘发趣。岂唯此三。故今略而举之。以二利行中。缘有无量。不可具载。故云略也。

    于中下。配自他。心由他所教。出自己心。二不同故。

    亦可下。配所发心。直心者。下云。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以蒙亲教。遂能发心。正念真如。离于沉掉一切邪曲。名为直也。深心者。为欲护法。故须创意。备修万行。具诸功德。即成此心。余同此者。即指大悲心也。

    如文可见。

    △二结成位。

    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

    入正定聚。毕竟不退。

    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

    【疏】如是等者。此下有二一。不退者。显于下无失。谓入十住初发心住位。不堕凡小之地。二住种者。明于上有得。谓住习种性位。行顺内熏之因。故云正因。又此位已去。定当得果。故云正因。以更不退失故。

    【记】不堕凡小地者。十地论说。令护二行。谓护烦恼行。及二乘行。若初心人。闻责凡夫行。却落二乘行。闻呵二乘行。却入凡夫行。不肯行于中道。今得信心成就。故不堕尔。

    习种性者。本业经中。从因至果。摄为六种性。谓十住习种性。十行性种性。十向道种性。十地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今即初也。

    顺内熏者。反又与真如体相相顺。此拣地上无分别心之相应也。以地上与理合故。名为相应。今此地前。但随顺故。名为相应。以未得无分别心故。

    定当得果者。由住佛果之正因故。谓此菩萨。入正定聚。与佛正因相应。既顺其因。决定得果。故云入如来种性中种。即因也。

    △二举劣显胜。

    【疏】胜者。如前进。劣者。如此退。

    △文二。初明微劣相。二结成退失。

    初明微劣相(二)。初内因力微。二外缘力劣。

    初内因力微。

    若有众生。善根微少。

    久远已来。烦恼深厚。

    虽值于佛。亦得供养。

    然起人天种子。或起二乘种子。设有求大乘者。根则不定。若进若退。

    【疏】若有等者。此下有二。

    一。烦恼厚。惑重也。

    二。虽值等。德薄也。于中三。

    一。人天者。倒求也。二。二乘者。异求也。三。进退者。犹豫大乘也。

    【记】善根微少者。根劣也。以夙熏善种。不能多故。

    惑重者。贪瞋炽然。不能制故。

    值佛者。此通灭后。见佛形像。亦得供养故。倒求者。乐修五戒十善。但希人天果报。人天不离生死。合是所厌而反求之。故云倒也。

    约果言因。故论云种子。

    异求者。谓怖畏生死。乐观谛缘。求二乘果。虽出三界。未能究竟。不与三世诸佛同途。故云异也。

    进退等。如下论自辨。此三皆明德行薄劣相也。总由善根德本。不深厚故。

    △二外缘力劣。

    或有供养诸佛。未经一万劫。

    于中遇缘。亦有发心。

    所谓见佛色相而发其心。或因供养众僧而发其心。或因二乘之人。教令发心。或学他发心。

    【疏】或有供等。此下有二。

    一。未经万劫。行时未满也。二。遇缘亦发。遇缘不胜也。于中有四。

    一。以色见佛。二。住相供僧。三。随劣教发心。四。学他迹。此等并非菩萨悲智之心。故欲退失。

    【记】从此或有供养。至下堕二乘地。尽是辨求大乘者进退之相也。

    时未满者。以约钝根精进者说故。

    以色见者。既以色见声求。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故前云。不知转识现故。见从外来。取色分齐。或见如来塑画形像等。

    住相供者。不能达三轮体空。无住行施也。

    随劣教者。此与前起二乘种子别。前则因劣。此则缘劣也。

    学他迹者。但随彼而行。自无决择。敩他外迹。不自照心。此则见他退而还退。或心阑而自退。

    此等者。结拣。以悲智是菩提心体故。夫大乘行人。最初发菩提心。要先有智。了真性本有。无明本空。求断本空无明。求证本有真性。次须具悲。尽于未来。度众生界。然后以愿。要制。不令暂舍。无致疲劳。此三具故。方是真正大乘初行。既不同彼。故云非也。

    然此中发心之言。且是信位初心。始发求道之意。非同信满发心入住。即如今之行人。始发大乘信心之者。此则犹在信位之初也。

    △二结成退失。

    如是等发心。悉皆不定。遇恶因缘。或便退失。堕二乘地。

    【记】如是等下。先结前心劣。遇恶缘下。次正明退堕。恶因缘者。五欲及二乘也。退失者。失所发心。不入信位。退凡夫地。此以五欲为恶缘故。堕二乘地者。此以二乘为恶缘故。经云。百千万人。发菩提心。若一若二。至于佛果。余皆堕二乘也。又云。菩萨发大心。鱼子庵罗华。三事因时多。得果者甚少。

    然此前后胜劣相望。各有七事。且劣之七事者。一。位次劣。十信初心。二。内熏劣。无力。三。善根劣。微少。四。时限劣。未经万劫。五。外缘劣。色相见佛。六。起行劣。人天二乘。七。究竟劣。退入凡小。胜之七事者。一。位次胜。十信位满。二。内熏胜。有力。三。善根胜。久植德本。四。时限胜。经一万劫。五。外缘胜。遇佛受教。六。起行胜直深悲等。七。究竟胜。正定不退。胜劣如此。进退宜尔也。

    大乘起信论疏笔削记会阅卷第八

    音释

    波罗蜜

    此翻到彼岸。

    沸

    音废。泉涌出貌。

    惬

    音怯。爽心。适意也。

    毗卢遮那

    此云遍一切处。佛名。

    提谓

    此翻胡菰。长者名。

    炭

    音叹。烧木未成灰者。

    毗婆尸

    此云胜观。

    尸弃

    此云火。

    迦叶

    此云饮光。

    弥勒

    此云慈氏。

    怙

    音悟。依恃也。

    阎浮提

    此云胜金。

    麨

    音炒。熬米麦也。干饭屑也。

    鹿苑

    养鹿之苑也。

    袪

    音去。拂袖口也。

    叵

    音颇。不可也。

    沤

    音欧。水浮泡也。

    殒

    音允。消亡也。

    简牍

    书版也。古无纸。有事书之于简牍。

    悛

    音干。止也。改也。迁也。

    扃

    音駉穷。关户之木也。

    ??

    音尺。破斥也。

    富楼那

    此云满慈。

    懵

    音蒙。昏昧也。

    僻

    音匹。偏曲也。

    勖

    音旭。勉励也。

    拯

    音整。援。救。拔。济也。

    赋

    音付。税敛也。

    诉

    音素。告也。讼也。

    瘼

    音莫。病也。

    煨烬

    音威井。盆中火也。

    掉

    迢去声。摇。动。散。乱也。

    呵

    音诃。骂斥也。

    犹豫

    音由裕。兽名。性多疑虑者。

    敩

    音效。法。效也。

    庵罗

    此翻难分别。王树名。

    阑

    音蓝。衰残也。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