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孟浩然詩選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季鷹:晉張翰字季鷹。見《與崔二十一遊鏡湖寄包賀二公》注〔二〕。二句以重逢共飲相期,既祝願子容仕途通達,又希望其不重名利重適意,將來歸隱。

    早寒江上有懷

    木落鴈南渡〔一〕,北風江上寒。我家襄水曲〔二〕,遥隔楚雲端。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三〕。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四〕。

    此詩約作於在越與張子容分手之年的冬天。詩反映了自己的飄泊感,想盡快回鄉。首聯興起歸心,二、三聯寫詩人西望,結聯爲雙關語,含有如孔子使子路問津那樣不得志的感慨。

    〔一〕木落:即葉落。《楚辭·九歌·湘君》:“洞庭波兮木葉下。”南渡:即南飛。

    〔二〕襄水:源于南障縣北,東流至宜城縣,入漢水。曲:河灣。

    〔三〕鄉淚:思鄉之淚。客中:猶言旅途。孤帆句:意境與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相仿。

    〔四〕迷津:見《仲夏歸漢南園寄京邑耆舊》注〔三〕。津,渡口。二句謂己欲問津渡而不得,悵然若有所失。

    晚泊潯陽望香爐峯

    挂席幾千里〔一〕,名山都未逢。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峯〔二〕。嘗讀遠公傳,永懷塵外蹤〔三〕。東林精舍近,日暮但聞鐘〔四〕。

    宋慧遠法師《廬山記》:“東南有香爐山,孤峯秀起,遊氣籠其上,則棼氳若烟。”宋僧曇諦《廬山賦》:“香爐吐雲以象烟。”此詩作于自永嘉經贛返鄉途中,泊舟潯陽(今江西九江市),西望廬山。孟詩多以評價代描寫,多“有我”之境。宋吕本中《童蒙訓》云:“浩然詩‘挂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峯’,但詳看此等語,自然高遠。”《後山詩話》記蘇軾謂浩然詩“韻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無材料耳”,似亦指其具體描寫不多。而“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也正是他的長處。

    〔一〕挂席:揚帆。晉木華《海賦》:“於是候勁風,揭百尺,維長綃,挂帆席。”

    〔二〕潯陽郭:潯陽外城。香爐峯:廬山北峯,狀如香爐,因名。

    〔三〕遠公:晉高僧慧遠,世稱遠公。本姓賈,雁門樓煩人。曾在廬山與佛教徒百二十三人結白蓮社同修浄業,著有《法性論》。事見《高僧傳》。二句謂嘗讀慧遠傳而長久懷念其超絶塵俗的行迹。

    〔四〕東林精舍:即東林寺,在廬山山麓。聞鐘:僧寺以鐘報時,有晨鐘、暮鐘、夜鐘。二句寫行近東林,但聞古刹鐘聲陣陣。

    泝江至武昌

    家本澗湖上,歲時歸思催〔一〕。客心徒欲速,江路苦邅回〔二〕。殘凍因風解,新正度臘開〔三〕。行看武昌柳,彷彿映樓臺〔四〕。

    此詩爲西歸途中至武昌時所作,時在開元十四年正月。詩寫歸興,故鄉的花木,時在詩人念中。武昌,今湖北鄂城縣。

    〔一〕澗湖:在峴山附近。《送張五回夜園作》:“聞就龐公飲,移居近澗湖。”歲時:歲月時令。二句謂隨着時令的變化,更思念在澗湖之上的家園。

    〔二〕客心:行客欲歸之心。邅回:迂回。二句寫盡客子歸心似箭,却無奈江路曲折,舟行緩慢之情。

    〔三〕新正:見《歲除夜會樂城張少府宅》注〔三〕。臘:農曆十二月。《荆楚歲時記》:“十二月八日爲臘日,諺語云:‘臘鼓鳴,春草生。’”二句謂度過臘月,殘冰因春風吹拂而解凍,新春正月萬物開始萌動。

    〔四〕武昌柳:《晉書·陶侃傳》記侃鎮武昌,曾命諸營兵丁遍植柳樹。都尉夏施因盜官柳種於己門而受責謝罪,此借典實指。行:且,將要。二句寫不久即可看到武昌的柳樹,彷彿已是想像中掩映樓臺的一片新緑了。

    歸至郢中

    遠游經海嶠,返棹歸山阿〔一〕。日夕見喬木,鄉關在伐柯〔二〕。愁隨江路盡,喜入郢門多〔三〕。左右看桑土,依然即匪他〔四〕。

    此詩當作于開元十四年春末。郢中,春秋楚國國都,故址在湖北江陵西北。詩寫還鄉時一片欣喜之情,流暢自然,但多用《詩經》語,只見小巧。

    〔一〕遠游:遠出漫游。海嶠(jiào):海邊山崖。阿:山曲。二句謂曾遠游至海邊山嶼,現在終于回返故土了。

    〔二〕喬木:高大樹木,常指桑梓。《孟子·梁惠王下》:“所謂故國者,有喬木之謂也。”伐柯:《詩·豳風·伐柯》有“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句。此以伐柯指臨近。二句謂日暮已望見故鄉的喬木,離家已不遠了。

    〔三〕郢門:江陵城門。二句謂思鄉之愁已隨江路走盡而消散,喜悦之情因入郢門而增多。

    〔四〕桑土:指家鄉的土地。匪他:《詩·小雅·頍弁》:“豈爲異人,兄弟匪他。”此指故鄉土地。二句寫踏上故土,左右顧盼,到處都是自己熟習的模樣。

    鸚鵡洲送王九之江左

    昔登江上黄鶴樓,遥愛江中鸚鵡洲〔一〕。洲勢逶迤遶碧流,鴛鴦鸂鶒滿灘頭〔二〕。灘頭日落沙磧長,金沙熠熠動飆光〔三〕。舟人牽錦纜,浣女結羅裳〔四〕。月明全見蘆花白,風起遥聞杜若香〔五〕,君行采采莫相忘〔六〕。

    鸚鵡洲在漢陽西南江中,因曾爲江夏太守黄祖之子黄射所殺,作過《鸚鵡賦》的禰衡葬于此洲而得名。黄鶴樓在武漢黄鶴磯上,舊址已廢。王九,即白雲山人王迥,詩似作于首次游吴越歸來之後。詩中景物明朗,有民歌氣息。自舟人牽錦纜以下,寫王迥到江南後所見,人物形象生動,想像力甚強。以汀洲采杜若爲喻,反映王迥的高操清風,頗具特色。王夫之云:“此作寓意于言,風味深永,可歌可詠,亦晨星之僅見。”(《唐詩選評》卷一)

    〔一〕鸚鵡洲:唐時在漢陽西南二里的長江中,明代淹没江中,清代又淤積成洲。陸游《入蜀記》:“鸚鵡洲上有茂林、神祠遠望如小山。”

    〔二〕逶迤:彎曲而又連綿不絶。遶:同“繞”。鸂鶒(xī chì):水鳥名,又作“谿”。似鴛鴦稍大,羽五彩而多紫色,故又名紫鴛鴦。二句寫鸚鵡洲爲碧水環繞,水鳥落滿灘頭。

    〔三〕磧(qì):水中的沙堆。熠熠(yì):光彩閃爍貌。飆光:強烈的光芒。二句寫沙磧落日,金光耀眼。

    〔四〕錦纜:裝飾華美的船纜。浣女:浣紗女子。浣,洗滌。二句寫岸邊船夫拉纜繩,浣女繫衣帶。

    〔五〕杜若:香草名,生于林野陰地,莖頂開花,白色。《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二句謂入夜風清月明,蘆花見白,杜若飄香。

    〔六〕行:從事。采采:摘採。《詩·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頃筐。”此有“嗟我懷人,寘彼周行”之意。此句叮嚀王迥到了江南不要忘了詩人。

    田家元日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一〕。我年已強仕,無禄尚憂農〔二〕。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三〕。田家占氣候,共説此年豐〔四〕。

    這首田園詩將自己的日常生活如實而平静地敍述一番,與田父牧童就耕桑野,共話豐年。但“我年已強仕,無禄尚憂農”的不平之氣,仍然流溢言外。

    〔一〕斗:北斗。歲:歲星,指木星。二句寫昨夜北斗星復歸正北,今天歲星已起東方。緊扣題中“元日”二字。

    〔二〕強仕:古人以四十歲爲強仕之年。《禮·曲禮》:“四十曰強而仕。”二句嘆息年届強仕之年,仍無官俸而不得不在家籌劃農事。

    〔三〕荷鋤:陶淵明《歸園田居》:“晨興理荒蕪,帶月荷鋤歸。”二句寫在田野與農夫一起勞動,傍晚扛鋤隨牧童歸來。

    〔四〕占:預測。二句寫大家一起預測氣候,都説這年是好年景。

    登望楚山最高頂

    山水觀形勝,襄陽美會稽〔一〕。最高唯望楚,曾未一攀躋〔二〕。石壁疑削成,衆山比全低〔三〕。晴明試登陟〔四〕,目極無端倪〔五〕。雲夢掌中小,武陵花處迷〔六〕。暝還歸騎下,蘿月映深溪〔七〕。

    望楚山在襄陽縣治西八里,據説秦和齊、韓、魏攻楚,曾登此山望楚,因名。詩或寫于第一次游吴越後,故有“襄陽美會稽”句。其乘興往游,寫法略近大謝。結四句爲唐人本色,雲夢、武陵非望眼所及,乃出于詩人的想像;末二句月下歸騎,感受不言而喻。詩人尤善寫月,此又一例。

    〔一〕形勝:指形勢險要不同一般。會稽:今浙江紹興市,有會稽、望秦諸山。二句寫襄陽山水比會稽更美。

    〔二〕望楚:即望楚山。躋(jī):登。二句寫只有襄陽最高山望楚尚未攀登。

    〔三〕削成:形容山峯陡峭如刀削斧劈而成。《山海經·西山經》:“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二句寫望楚山石壁峭立,衆山與之相比都顯得低小。

    〔四〕陟:升,登。登陟極言所登之高。謝靈運《發歸瀨三瀑布望兩溪》:“亦既窮登陟。”

    〔五〕目極:猶極目,縱目遠眺。端倪:邊際。謝靈運《遊赤石進帆海》:“溟漲無端倪。”

    〔六〕雲夢:古大澤,在湖南、湖北二省境内。古屬楚地,戰國和漢代均爲王侯游獵之地。司馬相如《子虚賦》:“雲夢者,方九百里。”武陵:即今湖南常德縣。見《高陽池送朱二》注〔八〕。二句寫縱目遠眺,雲夢古澤小得可置掌中,武陵爲一片桃花所迷,極富想像。

    〔七〕暝(míng):天黑。歸騎下:回去的馬蹄下。蘿月:松蘿上的月。二句迴映望楚之高,以至於下山時松蘿間的明月如在馬蹄下一般。

    宿業師山房期丁大不至

    夕陽度西嶺,羣壑倏已暝〔一〕。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二〕。樵人歸欲盡,烟鳥棲初定〔三〕。之子期宿來,孤琴候蘿徑〔四〕。

    丁大,名鳳,在兄弟中排行最大,似與詩人同鄉。西嶺當在萬山。此詩或作于丁鳳入京前後。業師,業姓禪師,一作“來公”,襄陽寺僧。詩寫得清静潔浄。詩人獨坐于烟蘿之徑,攜琴聽山水清音,深得左思《招隱詩》“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之意。

    〔一〕西嶺:或在襄陽望楚山。壑:山谷。倏(chù):忽然。二句寫夕陽西下,山谷昏暗。

    〔二〕清聽:清音。二句寫松間月色增添了夜間的涼意,風裏泉聲充滿了悦耳的清音。

    〔三〕烟鳥:暮靄中的歸鳥。二句寫人跡漸少,鳥聲初静。

    〔四〕之子:是子,指丁大。蘿徑:松蘿蔓延的山路。二句寫攜琴對徑,等候約定前來夜宿的丁大。

    送丁大鳳進士赴舉呈張九齡

    吾觀《鷦鷯賦》,君負王佐才〔一〕。惜無金張援,十上空歸來〔二〕。棄置鄉園老,翻飛羽翼摧〔三〕。故人今在位,歧路莫遲回〔四〕。

    此詩似作於開元二十年張九齡任中書侍郎時,所以詩題不稱張丞相。詩人也于本年冬再次入京。此詩雖係送丁大鳳赴舉,實也反映了自己不甘棄置鄉園的心情。詩人五言律第二聯往往不用對句,氣勢很充暢。

    〔一〕《鷦鷯賦》:晉張華有《鷦鷯賦》。《晉書》本傳:張華“少孤貧,……初未知名,著《鷦鷯賦》以自寄”。此用以喻丁鳳的詩文。負:稟有。王佐才:輔佐帝王治國的才能。此亦用張華典。《晉書》本傳又云:“陳留阮籍見之(指《鷦鷯賦》),嘆曰:‘王佐之才也!’(張華)由是聲名始著。”二句謂讀了丁鳳的辭賦,覺得其有輔佐王者治國的才能。

    〔二〕金張:原指漢金日磾、張安世,二人累世貴重,此泛指權臣貴戚之家。援:援助,此指舉薦拔擢。十上:言多次北上京城謀取功名。二句謂只惜無權門援引,多次上京應舉都空手而歸。

    〔三〕棄置:指應試未被録取。翻飛:指科舉及第仕途騰達。二句寫丁鳳多年科場失意老于家鄉,求仕之意因此衰頽。

    〔四〕故人:指張九齡,也是丁鳳的老友。歧路:見《送張子容進士赴舉》注〔二〕。二句勸勉老友看清時局,不要猶豫徘徊。

    送陳七赴西軍

    吾觀非常者,碌碌在目前〔一〕。君負平生志,蹉跎書劍年〔二〕。一聞邊烽動,萬里忽争先〔三〕。余亦赴京國,何當奏凱還〔四〕?

    陳七,未詳。西軍指河西軍,《通鑑·唐紀》:“開元二十年秋八月壬子,河西節度使牛仙客加六階。”陳七從軍,當在此年;詩人亦于本年冬啓程入京。此詩寫得氣勢豪邁,用世之意強烈。前四句寫人,也寫己。

    〔一〕非常者:猶言非平庸凡俗之輩,此指陳七。碌碌:平庸無爲貌。二句謂凡不平凡的人,目前却往往庸庸碌碌,鮮爲人知。

    〔二〕蹉跎:虚度。書劍年:指建立文功武勳的大好年華。二句既嘆陳七,兼悲自身。

    〔三〕邊烽:指邊地戰事。二句寫陳七一聽説邊境有事,即不遠萬里争先赴軍。

    〔四〕京國:京都,指長安。二句寫己不久亦即入京,盼望在那裏迎接陳七奏凱而歸。

    赴京途中遇雪

    迢遞秦京路,蒼茫歲暮天〔一〕。窮陰連晦朔,積雪滿山川〔二〕。落雁迷沙渚,飢烏集野田〔三〕。客愁空佇立,不見有人煙〔四〕。

    此詩作于開元二十年冬末赴京途中。此行雖是博取功名,但感興所集,都是旅途所見淒涼景象,頗類蔡邕《述行賦》、陸機《赴洛道中》詩。

    〔一〕迢遞:形容路途遥遠漫長。秦京路:去秦地長安的道路。長安在古秦地,故稱秦京。二句寫去京道路漫長,歲暮天地黯淡。

    〔二〕窮陰:極陰。晦朔:整月。陰曆月終爲“晦”,月初爲“朔”。二句寫整月陰沉,山川積滿了白雪。

    〔三〕沙渚:水中沙洲。二句寫落雁找不到棲息的沙洲,飢鴉亂集於田野。

    〔四〕客:詩人自謂。佇:久立。二句寫行客面對此景久久佇立,爲無處投宿而發愁。

    途次望鄉

    客行愁日落,鄉思重相催〔一〕。况在他山外,天寒夕鳥來〔二〕。雪深迷郢路,雲暗失陽臺〔三〕。可嘆悽惶子,高歌誰爲媒〔四〕?

    詩人素懷鴻鵠之志,雖屢遭挫折,仍矢志不改。此詩作於開元二十年冬入京求仕途中,與《赴京途中遇雪》詩同時。觀詩中“可嘆悽惶子,高歌誰爲媒”之句,似可證此行非應韓朝宗之薦。時張九齡丁憂,詩人預計再次入京亦未必遂意,故前六句均寫望鄉,後兩句自稱悽惶子,表示自己奔忙於路,心爲匡時而無人爲媒之恨。

    〔一〕重相催:再次逼迫。二句寫客行本最怕日落,思鄉之情偏又再次襲來。

    〔二〕他山:《詩·小雅·鶴鳴》:“他山之石,可以爲錯。”箋:“他山喻異國。”此指異鄉。二句承上而言,謂何况身在異鄉,看着羣鳥歸巢。

    〔三〕郢路:指回歸楚地之路。郢,古楚都。陽臺:宋玉《高唐賦》:“朝朝暮暮,陽臺之下。”一説在巫山,一説在湖北漢川,此指漢川。二句寫雪深雲暗,來路迷失。

    〔四〕悽惶子:詩人自謂。悽惶,奔波不安貌。《抱朴子·正郭》:“悽悽惶惶,席不暇温,與仲尼相似。”又《塞難》:“悽悽惶惶,務在匡時。”高歌:指鋭意求進。“高”一作“狂”,又作“勞”。二句自嘆四處奔波,鋭意急進而無人薦引。

    與王昌齡宴王道士房

    歸來卧青山,常夢游清都〔一〕。漆園有傲吏,惠好在招呼〔二〕。書幌神仙籙,畫屏山海圖〔三〕。酌霞復對此,宛似入蓬壺〔四〕。

    王昌齡,盛唐詩人,擅七絶,與王維、李頎等人友善,與詩人亦多有往來。詩人此詩當在開元二十一年到京後作。漆園傲吏即指王昌齡爲校書郎。王昌齡似亦信奉道教。此詩主要寫在王道士山房中夢游清都。“漆園有傲吏,惠好在招呼”,也反映出唐王朝正走下坡路的時代印迹。

    〔一〕清都:道教指天帝所居。本《列子·周穆王》:“清都紫微,鈞天廣樂,帝之所居。”二句謂過去自長安歸來,仰卧青山,常常夢游清都仙境。

    〔二〕漆園傲吏:原指莊周。《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莊子嘗爲漆園吏,楚王聞周賢,使使厚幣迎,許以爲相。周笑謂楚使者曰:‘亟去,無汚我!’”郭璞《游仙詩》:“漆園有傲吏,萊氏有逸妻。”此指王昌齡。漆園,《史記正義》引《括地志》謂在曹州寃句縣北。寃句在今山東曹縣。又今安徽定遠、河南商丘均有漆園和莊周爲吏的傳説。惠好(hào),《詩·邶風·北風》:“惠而好我,攜手同行。”此取惠愛喜好之意。二句謂有幸承昌齡熱情招呼和款待。

    〔三〕書幌:題字帷幔。神仙籙:指道教神秘的文字,上記神名。《隋書·經籍志》:“道經受道之法,初受五千文籙,次受三洞籙,籙皆素書,記諸天曹官屬佐吏之名。”畫屏:有圖畫的屏風。山海圖:指《山海經》中的插圖。《山海經》舊題郭璞作,内容多記各地怪異,並附有插圖。二句寫王道士房内題字帷幔上都是神仙的名字,屏風上畫有《山海經》中的圖像。

    〔四〕酌霞:指飲酒。道教中的神仙多以飲霞吸露爲生。宛似:好像。蓬壺:指蓬萊仙境。《拾遺記》:“海中有山,其形如壺,方丈曰方壺,蓬萊白蓬壺,瀛洲曰瀛壺。”二句謂在王道士房中面對神仙籙、山海圖酌飲仙酒,如入仙境一般。

    初出關旅亭夜坐贈王大校書

    向夕槐烟起,葱蘢池館曛〔一〕。客中無偶坐,關外惜離羣〔二〕。燭至螢光滅,荷枯雨滴聞〔三〕。永懷芸閣友,寂寞滯揚雲〔四〕。

    王大校書即王昌齡。王昌齡開元十五年及第,曾任校書郎。詩人多次入京,與其過往甚密。在《送王昌齡之嶺南》詩中有“數年同筆硯,茲夕間衾稠”句,可見二人友誼之篤。此詩當是詩人自長安去洛陽途中出潼關時所作,時間約在開元二十一年。詩寫旅邸寂寞,並對王昌齡久滯校書郎深表同情。

    〔一〕向夕:傍晚。槐烟:《藝文類聚》引《淮南子》:“燧人秋取槐、檀之火。”此指秋季的炊烟。葱蘢:《文選·江賦》“潛薈葱蘢”注:“葱蘢,清盛貌。”池館:有園池的驛館。曛:落日的餘光。二句寫旅亭晚景。

    〔二〕無偶坐:言一人獨坐,無友陪伴。關:當指潼關。離羣:離開衆人。

    〔三〕燭至二句:寫天已全黑,點上蠟燭,螢火爲之消失,館外傳來雨滴枯荷的聲響。

    〔四〕芸閣友:指王昌齡。古代以芸香草避書蠹,因稱秘書省校書閣爲芸閣。揚雲:揚雄字子雲。王莽時校書天禄閣,曾因劉歆被殺,自投閣下,未死。時人語曰:“甘寂寞,自投閣。”其《解嘲》亦云:“惟寂惟寞,守德之宅。”二句寄思念之情,對王久滯微官深表同情。

    宴包二融宅

    閒居枕清洛,左右接大野〔一〕。門巷無雜賓,車轍多長者〔二〕。是時方盛夏,風物自瀟灑〔三〕。五日休沐歸,相攜竹林下〔四〕。開襟成歡趣,對酒不能罷〔五〕。烟暝棲鳥迷,余將歸白社〔六〕。

    包融,潤州詩人,爲張九齡推薦,約在開元二十年前入京,官懷州司户。詩作於入京後,又一次至洛滯留期間。

    〔一〕清洛:清澈的洛河。洛河源出陝西洛南縣西北,東入河南,經宜陽、洛陽、偃師等地,至鞏縣洛口入黄河。二句寫包宅地理位置。

    〔二〕長者:受人尊敬的老人。此句本《史記·陳平世家》:“家乃負郭窮巷,……然門外多有長者車轍。”

    〔三〕風物:風光景物。瀟灑:灑脱自如。此句謂萬物都適時地自然生長。

    〔四〕休沐:休息沐浴,指官吏假日。《初學記》二十:“休假亦曰休沐。漢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二句寫包融於官府例假歸宅,常相攜於竹林之下。

    〔五〕開襟二句:寫與宴者多不拘形迹,開懷暢飲。

    〔六〕白社:在今河南偃師縣,因其地有叢祠而名。《晉書·隱逸傳》:“初董京與隴西計吏,俱至洛陽,被髮而行,逍遥吟詠,常宿白社中。”此指在洛借居的旅舍。二句謂歡宴至暮方散,自己只能歸居寓所。

    題李十四莊兼贈綦毋校書

    聞君息陰地,東部柳林間〔一〕。左右瀍澗水,門庭緱氏山〔二〕。抱琴來取醉,垂釣坐乘閑〔三〕。歸客莫相待,尋源殊未還〔四〕。

    綦毋潛,字孝通,荆南人。開元十四年進士,授祕書省校書郎。據《新唐書·藝文志》:“後由宜壽(當爲安宜)尉入爲集賢待制,又遷右拾遺(似當爲補闕),終著作郎。”曾辭去校書郎,隱居洛陽别業,與王維、孟浩然、儲光羲等友善。此詩作于開元二十一年滯留東都期間。李十四疑是李頎,其家居潁陽,作有《題綦毋校書别業》詩。詩人此詩寫與綦毋潛同訪李十四,李外出,因題詩于壁,兼贈綦毋校書。

    〔一〕君:指李十四。息陰地:指隱居之地。東部:洛陽城東區,曹操曾爲洛陽北部尉。二句寫李十四隱居之地。

    〔二〕瀍(chán):瀍水,源出孟津縣任家嶺,東流經洛陽、偃師入洛。澗:澗水,源出澠池縣白石山,經新安至洛陽西南入洛水。緱氏山:山名,在河南偃師縣南。相傳王子晉七月七日乘白鶴在此仙去。二句贊李十四莊園之美。

    〔三〕抱琴二句:寫詩人情致閑逸。謂其時或抱琴來取得一醉,時或利用閑暇坐下垂釣。

    〔四〕歸客:指綦毋潛,潛嘗辭官歸隱,故稱歸客。尋源:指探訪名勝仙跡。殊:極,很。二句勸綦毋潛不必再等李十四,李一定是去探尋勝地仙源一時不會回來了。

    歲暮歸南山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一〕。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疎〔二〕。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三〕。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四〕。

    詩人在開元二十一年初到長安,時張九齡正丁母憂,由賀知章等推薦而未有結果。秋已思歸,歲暮成行。此詩約作于離京前夕。此外同時還有《留别王維》等作。南山指襄陽的峴山。此次入京詩人年已逾四十,未被當政者接納,因對仕進幾乎瀕于絶望,這在詩中有所反映。

    〔一〕北闕:古代宫殿面南的兩個望樓。《文選》楊惲《報孫會宗書》李善注:“上章者于公車,北闕,公車門所在也。”敝廬:破陋房舍。詩人對家園的謙稱。二句决意不再求仕。按唐高宗、武后以及玄宗初年曾多次徵召隱士。而玄宗自封禪泰山後,已不再廣開仕路,召用賢才,而李林甫也因此漸得寵幸,阻塞賢路,使一些懷才的文人報國無門。

    〔二〕不才:詩人自謂。疎:疎遠。二句寫己無才而被明主閒棄,多病而爲故舊疎遠,委婉地表示出對朝廷不用人才、故人不加援引的怨憤。《新唐書·文藝列傳》:“(浩然)年四十,乃游京師,……(王)維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帝問其詩,浩然再拜,自誦所爲,至‘不才明主棄’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不可信,王維當時未出仕。

    〔三〕青陽:春天。《爾雅·釋天》:“春曰青陽。”歲除:年終。二句慨嘆白髮催老,年終春近。

    〔四〕永懷:長久地思慮、傷感。《詩·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二句謂夜間輾轉反側,難以入睡,而窗上映着月光下松樹的虚影。

    京還贈王維

    拂衣何處去?高枕南山南〔一〕。欲徇五斗禄,其如七不堪〔二〕?早朝非晏起,束帶異抽簪〔三〕。因向智者説,遊魚思舊潭〔四〕。

    詩題一作《京還贈張維》似非。此詩當作于開元二十一年,詩人失意還鄉時。時張九齡未歸朝,王維尚未出仕,故題中無官職名,又因其隱居輞川而稱智者。詩人以嵇康、陶潛自喻,也是對當時朝廷難以用賢的一種諷刺。

    〔一〕高枕:即高枕而卧,表示不再出仕。南山南:孟浩然隱居之地,在峴山附近的澗南園。

    〔二〕徇:求。五斗禄:指微薄的官俸。《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爲五斗米折腰。”按五斗米是縣令每日所得,晉縣令年四百石,實得米一百八十石。七不堪:嵇康在《與山巨源絶交書》中,申述了自己不能代其任職的理由,其中不堪受禮法約束者有七:“卧喜晚起,而當關呼之不置,一不堪也;抱琴行吟弋釣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動,二不堪也;危坐一時,痺不得搖,性復多蝨,把搔無已,而當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素不便書,又不喜作書,而人間多事,堆案盈几,不相酬答,則犯教傷義,欲自勉強,則不能久,四不堪也;不喜弔喪,而人道以此爲重,已爲未見恕者作怨,至欲見中傷者,雖瞿然自責,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順俗,則詭故不情,亦終不能獲無咎無譽如此,五不堪也;不喜俗人,而當與之共事,或賓客盈坐,鳴聲聒耳,囂塵臭處,千變百伎,在人目前,六不堪也;心不耐煩,而官事鞅掌,機務纏其心,世故煩其慮,七不堪也。”二句謂雖想謀個一官半職,但無奈七不堪的秉性固在。

    〔三〕抽簪:抽簪散髮,指棄官歸隱。古時爲官者須束髮貫簪,故稱歸隱爲“抽簪”。二句意謂在早朝與晚起,束帶與散髮之間,自己更傾向于後者。

    〔四〕智者:指心忘機務而隱居的人。游魚:陶淵明《歸園田居》:“覉鳥戀舊林,游魚思故淵。”二句寄語王維,表示决意歸隱之心。

    留别王維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一〕。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二〕。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三〕。祇應守索寞,還掩故園扉〔四〕。

    此詩作于開元二十一年赴京不遇後準備還鄉時,王維也有《送孟六歸襄陽》詩。詩首聯寫客居長安不遇,頷聯惜别,頸聯批評當權者,尾聯表示還鄉後甘守寂寞。詩題或作“王侍御”,當是後人妄改。

    〔一〕寂寂:冷落孤獨貌。二句寫旅舍空寂,無可期待,日日奔走,却總是空手而歸。

    〔二〕芳草:《楚辭·招隱》:“芳草兮萋萋,王孫遊兮不歸。”違:離别,分手。二句謂己欲歸芳草萋萋的山居,只是不忍與老朋友分離。

    〔三〕當路:指朝中掌權者。假:借以颜色,給以援引。二句寫在朝者無人援引,世上知音從來少有。

    〔四〕索寞:枯寂無味。扉:柴門。二句謂己只有像揚雄那樣甘守寂寞,歸鄉後掩起故園的柴門。

    行至汝墳寄盧徵君

    行乏憩予駕,依然見汝墳〔一〕。洛陽方罷雪,嵩嶂有殘雲〔二〕。曳曳半空里,明明五色分〔三〕。聊題一時興,因寄盧徵君〔四〕。

    汝墳,《詩·周南》篇名。墳,河堤,此泛指北汝河一帶。此詩取《汝墳》“未見君子,惄如調饑”之意,約作於開元二十一年冬末或開元二十二年春初。盧徵君,盧鴻一,開元六年被徵入京,又還嵩山,詩人寄此詩,表示懷念盧鴻一並決心終隱之意。

    〔一〕憩(qì)休息。駕:車乘。汝墳:汝水上的堤防。汝水源出河南魯山縣大盂山,流經寶豐、襄城、郾城、上蔡、汝南,入淮河。二句寫旅途疲乏,停車休息時仍見汝墳,由此興起思君子之意。

    〔二〕嵩嶂:嵩山的峯嶂。二句寫沿途景色。洛陽的雪剛停止,嵩山的峯嶂上還留有寒雲。

    〔三〕曳曳:同洩洩。《左傳·隱公元年》注:“舒散也。”五色:《藝文類聚》引京房《易飛候》:“視四方常有大雲,五色具,其下賢人隱。”二句寫雪霽空中殘雲舒散,明滅變幻而具五色,暗示盧隱居嵩山。

    〔四〕聯題二句:表明作詩之意爲一時感興和對盧鴻一的仰慕。

    南歸阻雪

    我行滯宛許,日夕望京豫〔一〕。曠野莽茫茫,鄉山在何處〔二〕。孤煙村際起,歸雁天邊去。積雪覆平皋,飢鷹捉寒兔〔三〕。少年弄文墨,屬意在章句〔四〕。十上恥還家,徘徊守歸路〔五〕。

    此詩爲失意歸家途中,行至南陽時所作。從“十上恥還家,徘徊守歸路”來看,詩人的心情是極其憂鬱的。“十上”雖係泛指,却也反映了詩人曾多次入京的事實。詩意頗類王粲《登樓賦》。

    〔一〕滯:停留。宛許:南陽許昌一帶。宛,舊縣名,爲漢南陽郡治,即今南陽市。許,許昌縣,即今河南許昌市。京豫:指長安、洛陽。豫,古九州之一,轄地在今河南一帶,此代指洛陽。二句寫自京南歸,在宛許間爲大雪所阻,仍不免懷念兩京。

    〔二〕曠野二句:寫所見乃一片莽蒼,不見鄉關所在。

    〔三〕平皋:平原。皋,水邊地,此指原野。以上四句寫雪景,前二句仰視,後二句俯視,氣氛蒼涼。

    〔四〕屬:關注。章句:指詩文。二句寫少年即喜寫作,專硏詩文。

    〔五〕十上:言多次入京求仕。《戰國策·秦策》:“(蘇秦)説秦王,書十上而説不行。”恥還家:亦用蘇秦事。《史記·蘇秦列傳》:“出游數歲,大困而歸。兄弟嫂妹妻妾竊皆笑之,……蘇秦聞之而慚,自傷。”二句寫有恥於多次上京求仕而不遇,憤懣哀傷,徘徊於途。

    和張二自穰縣還途中遇雪

    風吹沙海雪,漸作柳園春〔一〕。宛轉隨香騎,輕盈伴玉人〔二〕。歌疑郢中客,態比洛川神〔三〕。今日南歸楚,雙飛似入秦〔四〕。

    張二,未詳。穰縣,在今河南鄧縣一帶。此詩是開元二十二年初,詩人復歸鄉里,與友人張二途經穰縣時作。據“今日南歸楚,雙飛似入秦”句,知詩人此行在去長安和回歸途中均遇大雪。詩風較他詩綺麗,爲孟詩别格。

    〔一〕沙海雪:來自北方大漠的風雪。柳園春:春園中的柳絮。二句形容雪片紛飛,酷似柳絮飄舞。

    〔二〕香騎:沾染香氣的馬匹。玉人:指雪中旅人。《晉書·衛玠傳》:“見者皆以爲玉人。”二句寫雪花宛轉輕盈,伴隨着行人和乘騎。

    〔三〕郢中客:宋玉《對楚王問》:“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爲《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此指郢人所歌之《陽春》、《白雪》。郢,楚都。洛川神:洛神。相傳宓羲氏之女宓妃溺死洛水爲神。魏曹植有《洛神賦》,其形容洛神之形態曰:“翩若驚鴻,婉若遊龍”,又曰:“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二句謂風嘯似郢人之歌《白雪》,舞態如前人筆下的洛神。

    〔四〕雙飛:指詩人與張二的歸騎。二句寫今日南歸,雙騎踏雪如同北上入秦時遇雪一般。

    唐城館中早發寄楊使君

    犯霜驅曉駕,數里見唐城〔一〕。旅館歸心逼,荒村客思盈〔二〕。訪人留後信,策騫赴前程〔三〕。欲識離魂斷,長空聽雁聲〔四〕。

    唐城,唐南陽郡唐州城,即今河南唐河縣。楊使君,未詳。此詩作於自洛返襄陽,途經唐城時。驛館當在唐城北數里,故天明始見唐城。詩寫歸心之切,有如北雁南歸。

    〔一〕犯:冒。曉駕:早車。二句寫清晨冒着寒霜趕路,才行數里便看到了唐城。

    〔二〕逼:催促。客思:旅人的鄉思。二句寫一路爲歸心客思所逼,急于還家。

    〔三〕策騫:鞭打坐騎。騫:跛足馬。此指劣馬。二句寫一心趕路,顧不得去訪問沿途的熟人,只是一味揚鞭策馬,奔赴前程。

    〔四〕欲識二句:寫歸心如箭,一如南歸之雁。

    夕次蔡陽館

    日暮馬行急,城荒人住稀〔一〕。聽歌知近楚,投館忽如歸〔二〕。魯堰田疇廣,章陵氣色微〔三〕。明朝拜嘉慶,須著老萊衣〔四〕。

    蔡陽,唐縣名,後廢,地在今棗陽縣東南。詩人選襄陽大約開元二十二年春,經此。詩表現臨近故園時的喜悦之情。但蔡陽的荒涼景色,也反映了唐代某些地區的凋敝蕭瑟。

    〔一〕城荒:指蔡陽縣舊址已一片荒蕪。按漢置蔡陽縣,屬南陽郡。南朝梁置蔡陽郡,後魏置南雍州,隋州郡並廢,唐廢縣。

    〔二〕聽歌二句:寫於途聽到歌聲,知已近楚地,投宿驛館,忽有賓至如歸之感。

    〔三〕魯堰:魯山縣攔河大壩。章陵:縣名,有後漢光武祖考的陵墓,在湖北棗陽縣東。二句寫魯堰一帶田畝寬廣,章陵的氣象却已衰微了,其中不乏弔古傷今的人世滄桑之嘆。

    〔四〕拜嘉慶:意猶“拜家慶”。唐人稱歸家省親,與家人團聚爲拜家慶。因事屬喜慶,故亦稱拜嘉慶。老萊衣:老萊子的五色衣。老萊子,春秋時楚賢人,性至孝,行年七十,作嬰兒戲,著五色衣以娛其親。楚王聞其賢,欲徵之,不應,去楚,止于江南。二句謂明日便可拜見親長,略盡孝心了。

    送友人之京

    君登青雲去,予望青山歸〔一〕。雲山從此别,淚濕薜蘿衣〔二〕。

    友人姓名不詳,似是應召入京,與詩人的失意而歸恰成對比。詩當作於最後入京返歸鄉里時。結句自有無限感慨,一腔幽怨。劉辰翁云:“甚不多語,神情悄然,然比之(韋)蘇州,特怨甚。”(《品彙》引)

    〔一〕登青雲:指入京爲官。二句寫友人入京出仕,而己却失意歸山,對比強烈。

    〔二〕雲山:指出仕與歸隱。薜蘿衣:隱士之服。薜,薜荔;蘿,女蘿。《楚辭·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帶女蘿。”二句寫與友人就此作别,不免淚滿襟衫。

    夜渡湘水

    客舟貪利涉,夜裏渡湘川〔一〕。露氣聞芳杜,歌聲識採蓮〔二〕。榜人投岸火,漁子宿潭烟〔三〕。行侣時相問,潯陽何處邊〔四〕?

    此詩作于去洞庭轉潯陽時。詩寫自湘至贛途中夜景。風格淡泊中含綺麗。詩切于夜航,芳杜爲屈子所攀採,蓮歌爲採蓮女所吟唱。結聯借相問表明心繫潯陽,是孟詩常見的一個特點。按自此又東去吴越,似奉襄州刺史韓朝宗之命,詳《彭蠡湖中望廬山》詩注。

    〔一〕利涉:有利於渡河。《易·需》:“利涉大川。”湘川:即湘水,二句敍舟子感到樂于夜航。

    〔二〕芳杜:杜若草的芳香。採蓮:《樂府詩集·清商曲辭》有《採蓮曲》。《古今樂録》:“《採蓮曲》,和云:‘採蓮渚,窈窕舞佳人。’”

    〔三〕榜人:划船者。潭:指江邊泊舟的水潭。與上聯嗅聽不同,此二句寫看,船夫向岸投靠炬火,漁夫已在潭邊燃起了炊烟。

    〔四〕行侣:舟行的伴侣。潯陽:潯陽郡,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按潯陽與湘水距離甚遠,故閻若璩云潯是涔字之誤,涔陽近湘水。王士禛則謂詩家惟論興會,道路遠近不必盡合。如孟詩:“暝帆何處宿,遥指落星灣。”(據趙執信《談龍録》)

    自潯陽泛舟經明海

    大江分九派,淼淼成水鄉〔一〕。舟子乘利涉,往來至潯陽〔二〕。因之泛五湖,流浪經三湘〔三〕。觀濤壯枚發,弔屈痛沈湘〔四〕。魏闕心恒在,金門詔不忘〔五〕。遥憐上林雁,冰泮也回翔〔六〕。

    詩人雖如李白所言,“紅颜棄軒冕,白首卧松雲”,但其一生幾乎全在“身處江湖,心存魏闕”的矛盾中度過。此詩所謂“魏闕心恒在,金門詔不忘”即是一例。明海,一本作“湖海”,是。詩中有“因之泛五湖”句,即指自潯陽至吴,第二次入吴越曾先到湘沅。此詩主要寫眷顧朝廷,結句很沉痛。

    〔一〕大江:指長江。九派:長江至潯陽有九條支流流入,故稱九派。郭璞《江賦》:“流九派乎潯陽。”《文選》李善注:“水别流爲派。”淼淼:即“渺渺”,水勢浩大無涯貌。二句寫長江在潯陽一帶分出許多支流,水波浩渺。

    〔二〕利涉:見《夜渡湘水》注〔一〕。二句寫乘利涉之時,舟至潯陽城。

    〔三〕因之:因此,由此。五湖:見《北澗泛舟》注〔二〕。流浪:漫游。三湘:湘水合資水爲資湘,合瀟水爲瀟湘,合沅水爲沅湘。見《湖南通志》十七引陶澍《資江耆舊集》序。此泛指洞庭湖南北湘江流域。二句寫由潯陽而泛舟三湘、浪跡五湖。

    〔四〕壯枚發:漢枚乘有《七發》。其中寫廣陵觀濤一段尤爲壯觀。弔屈:憑弔屈原。漢賈誼有《弔屈原賦》,曰:“恭承嘉惠兮,俟罪長沙。側聞屈原兮,自沉汨羅。造託湘流兮,敬弔先生。”二句寫浪游江湖,懷思古人。

    〔五〕魏闕:見《初下浙江舟中口號》注〔二〕。金門:金馬門,漢武帝時文學侍從待詔備顧問之所。二句寫己雖身在江湖,但心眷朝廷,不忘金門待詔。

    〔六〕上林:即上林苑,在陝西長安縣西。秦設,漢武帝更增廣之,方圓三百里,離宫七十所。泮:冰融解。二句以上林之雁猶能於冰化後返北歸,悲己無由回到京城皇帝的身邊。

    彭蠡湖中望廬山

    太虚生月暈,舟子知天風〔一〕。挂席候明發,眇漫平湖中〔二〕。中流見匡阜,勢壓九江雄〔三〕。黤黕凝黛色,崢嶸當曉空〔四〕。香爐初上日,瀑布噴成虹〔五〕。久欲追向子,况茲懷遠公〔六〕。我來限于役,未暇息微躬〔七〕。淮海途將半,星霜歲欲窮〔八〕。寄言巖棲者,畢趣當來同〔九〕。

    彭蠡湖即鄱陽湖,在今江西省。廬山在鄱陽湖西。此詩爲詩人奉使至淮海經江西時所作。詩人以無暇登匡廬爲憾。詩凡九韻,寫遠望香爐峯和瀑布,甚富想像。因詩有“我來限于役,未暇息微躬”語,故知詩人此行係奉荆州長史韓朝宗之命,以後他又二次漫遊吴越。

    〔一〕太虚:天空。月暈:月亮周圍的黄色光暈。古語云:“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二句寫夜空出現月暈,船夫知道天要起風。

    〔二〕挂席:見《晚泊潯陽望香爐峯》注〔一〕。眇漫:浩渺無際。眇,同“渺”,宋本作“渺”。二句寫船夫挂起船帆,準備着明早出發。

    〔三〕匡阜:即廬山。據《清一統志》載:“廬山……古名南障山,一名匡山,總名匡廬。”九江:大江自潯陽分爲九派。已見王維《漢江臨眺》詩注。二句寫舟行至湖中,纔見廬山勢鎮九江的雄偉。

    〔四〕黤黕(yǎn dǎn):青黑色。崢嶸:山峯高聳錯落貌。二句寫廬山山色青蒼凝黛,峯巒參差高聳。

    〔五〕香爐:廬山香爐峯。二句寫日出香爐,懸瀑如虹。

    〔六〕向子:即東漢向長,字子平,見《李氏園林卧疾》注〔三〕。遠公:東晉高僧慧遠。慧遠曾居廬山東林寺,與隱士劉遺民等結白蓮社。二句謂己很想追隨向子平和遠公,歸隱廬山。

    〔七〕于役:《詩·王風》有《君子于役》篇,寫妻子懷念因公在外的丈夫,後于役便多指奉使出差。微躬:微賤之身。詩人自謙之詞。二句謂所憾此行因公路過,無法上廬山稍事歇息。

    〔八〕淮海:指揚州。《書·禹貢》:“淮海惟揚州。”星霜:指星宿變换已至霜降之時,言年歲又將改易。二句謂去揚之路只走了一半,而一年又將終盡。

    〔九〕巖棲者:指隱居山林之士。畢趣:完成此行。趣,同趨。二句寄言山林隱士,相約公事完後即前來同隱。

    下灨石

    灨石三百里,沿洄千嶂間〔一〕。沸聲常活活,洊勢亦潺潺〔二〕。跳沫魚龍沸,垂藤猿狖攀〔三〕。榜人苦奔峭,而我忘險艱〔四〕。放溜情彌愜,登艫目自閑〔五〕。暝帆何處宿,遥指落星灣〔六〕。

    此詩或作于詩人奉命行役,途經鄱陽湖至灨江去南昌時。灨石灘長約三百里,似在湖中狹窄處。王士禛云:“孟浩然《下灨石》詩:‘暝帆何處宿,遥指落星灣。’落星在南康府,去贛亦千餘里,順游乘風。即非一日可達,古人詩只取興會超妙,不似後人章句,但作記里鼓也。”(《帶經堂詩話》)

    〔一〕灨,即贛江。灨石:灨石灘,當在鄱陽湖附近。沿洄:順流而行或往來迂迴。嶂:高峻的山峯。二句寫由灨石而下,舟船在重重險峯間迂迴行進。

    〔二〕活活(guō):流水滾翻聲。洊(jiàn)勢:即水勢。洊,水再至。潺潺:水流湍急聲。二句寫水石相擊,其聲活活;波浪相逐,其勢潺潺。

    〔三〕沫:水珠。猿狖:猿猴類攀援動物。二句寫水中如有魚龍翻騰,岸邊垂藤間有猿猴攀懸。

    〔四〕榜人:搖船者。奔峭:指在險惡的崖石間奔波。謝靈運《七里瀨》詩:“徒旅苦奔峭。”二句謂撑船人以穿峭過壁爲苦,而己一路觀賞,忘了艱險。

    〔五〕放溜:猶順流。溜,水流。愜:快意。艫:船頭刺棹處。二句寫任船隨水而下,心中充滿快意;登船眺望,眼前開廓安適。

    〔六〕暝帆:猶晚舟。落星灣:在今江西星子縣南五里,鄱陽湖邊落星石附近。二句謂日暮之舟不知投宿何地,舟人遥指落星灣。

    九日龍沙寄劉大眘虚

    龍沙豫章北,九日掛帆過〔一〕。風俗因時見,湖山發興多〔二〕。客中誰送酒,棹裏自成歌〔三〕。歌竟乘流去,滔滔任夕波〔四〕。

    龍沙,龍沙崗,在南昌北,今屬江西新建縣。詩人去吴越途中路經此地。劉眘虚,唐詩人,開元十一年進士,作有《暮秋揚子江寄孟浩然》詩,云:“寒笛對京口,故人在襄陽。”此詩寫於重陽節過豫章,民間風俗和沿途湖山使詩人興致勃發。暗用江州刺史爲陶淵明送酒事,亦别具風韻。

    〔一〕豫章:豫章縣,故治在今江西南昌市。九日:指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古有登高飲酒的風俗。

    〔二〕發興:引起詩興。二句寫舟過豫章,所見民俗和湖山令人詩興大發。

    〔三〕送酒:用王宏爲淵明送酒事。《世説新語》引《續晉陽秋》:“陶元亮九日無酒,宅邊東籬下菊叢中摘盈把,坐其側。未幾,望見白衣人至,乃王宏送酒也。”棹裏:舟中。二句寫途中雖無人送酒,而舟中自然成歌。其中上句承“風俗因時見”,下句承“湖山發興多”。

    〔四〕乘流:順水。夕波:指江中晚潮湧起的江波。

    夜泊宣城界

    西塞沿江島,南陵問驛樓〔一〕。湖平津濟闊〔二〕,風止客帆收。去去懷前浦,茫茫汎夕流。石逢羅刹礙,山泊敬亭幽〔三〕。火熾梅根冶,烟迷楊葉洲〔四〕。離家復水宿,相伴賴沙鷗。

    詩人曾二下廣陵,經潯陽,至宣城。宣城,郡治即今安徽宣城縣。此詩寫得很細緻,以欣賞山水解越鄉之憂,在其五言排律中也屬佳作。

    〔一〕西塞:當指宣城江中的島嶼,非浙江的西塞山。南陵:今安徽南陵縣。

    〔二〕津濟:即津渡,江邊渡口。

    〔三〕羅刹:梵語,意爲惡鬼。此指江邊地名,曰羅刹磯,見黄景仁《後觀潮行》。敬亭:敬亭山,在宣城北,山上舊有敬亭,爲謝朓吟詩處。

    〔四〕梅根冶:安徽貴池縣的一個以冶煉爲業的小鎮。晉及六朝均於此煉銅鑄幣,唐曾置梅根監。庾信《枯樹賦》:“北陸以楊葉爲關,南陵以梅根作冶。”楊葉洲:《太平寰宇記》:“在貴池縣西北二十里大江中。長五里,闊三里,狀如楊葉,故名。”

    江上寄崔少府國輔

    春堤楊柳發,憶與故人期〔一〕。草木本無意,榮枯自有時〔二〕。山陰定遠近,江上日相思〔三〕。不及蘭亭會,空吟袚禊詩〔四〕。

    崔國輔,吴郡(今江蘇蘇州一帶)人,一説山陰人,開元十四年進士,官山陰尉。開元二十三年自山陰入京中特科,改授許昌令。時正值詩人二次漫遊吴越。此詩作於暮春,因未遇崔國輔而在揚子江上寄贈。後又有《宿永嘉江寄山陰崔少府》詩。

    〔一〕故人:指崔國輔。期:相約。二句寫柳發春堤,令人想起與友人的相會之約。

    〔二〕草木二句:寫草木與人不同,自有一定的榮枯之期。言外之意謂人的榮枯却難以預料。

    〔三〕山陰:唐越州山陰縣,即今浙江紹興市。二句寫未知山陰遠近,却日夜懷念相思。

    〔四〕蘭亭會:東晉王羲之于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即上巳日)于浙江紹興南之蘭亭,與太原孫統、孫綽,廣漢王彬之,陳郡謝安,太原王藴,釋支遁,並其子凝之、徽之等四十一人修祓禊之禮,曲水流觴爲詩酒之會,因作《蘭亭集序》。祓禊(fú xì):古代習俗,爲除災去邪而舉行的一種集會,常在陰曆三月三日上已于水濱修禊,洗除不祥。二句謂既不能赴山陰與蘭亭之會,故只能在江上空吟祓禊的詩篇。

    宿永嘉江寄山陰崔少府國輔

    我行窮水國,君使入京華〔一〕。相去日千里,孤帆天一涯〔二〕。卧聞海潮至,起視江月斜〔三〕。借問同舟客,何時到永嘉〔四〕?

    崔國輔於開元二十三年入京中特科,入授許昌令。詩中所云“君使入京華”,殆即指奉使入京事。此詩之作稍後於《江上寄山陰崔少府》,時崔已啓程入京。永嘉江即甌江,詩人在詩中表達了旅游水鄉的愉快之情,以自己的曠達來告慰故人。

    〔一〕窮:歷盡。水國:水鄉。京華:指長安。二句寫己行程已遍及江南水鄉,而恰值崔奉使去長安。

    〔二〕相去二句:寫二人相去日隔千里,天各一方。

    〔三〕卧聞二句:寫晚間卧聽海潮將至,起看江月已斜,天將拂曉。

    〔四〕永嘉:唐永嘉郡治,在今温州市。晉王羲之、宋謝靈運都曾爲永嘉太守,郡有名山。二句以詢問同舟旅客,表達出對永嘉勝地的渴慕之情。

    久滯越中貽謝南池會稽賀少府

    陳平無産業,尼父倦東西〔一〕。負郭昔雲翳,問津今亦迷〔二〕。未能忘魏闕,空此滯秦稽〔三〕。兩見夏雲起,再聞春鳥啼〔四〕。懷仙梅福市,訪舊若耶溪〔五〕。聖主賢爲寶,君何隱遁棲〔六〕?

    此詩作于開元二十三年久滯越中時期。賀少府,賀朝,潤州詩人。此詩寄託自己不遇、不得已而游吴越的感慨,結句用問語表示對謝南池、賀朝等像梅福一樣隱于門卒者的同情。詩人首次游吴越,賀朝還未仕,曾贈詩曰“文章有賀生”,由此可證此詩爲二次入吴越時作。

    〔一〕陳平:西漢陽武人,少時家貧。不事生産,家居負郭窮巷。楚漢相争時,先從項羽,後歸劉邦,多出奇計,封曲逆侯。惠帝時爲左丞相,吕后時改右丞相,吕后死,誅諸吕,立孝文帝,後爲丞相卒。見《史記·陳丞相世家》。尼父:孔子。倦東西:本《論語·公冶長》:“子曰:‘歸歟,歸歟,吾黨之小子裴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又《禮記·檀弓》:“丘也,東西南北之人也。”二句以陳平、仲尼喻己家貧和疲于奔走。

    〔二〕負郭:指背靠外城牆的窮巷。翳:遮蔽。問津:《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爲誰?’子路曰:‘爲孔丘。’曰:‘是魯孔丘歟?’曰:‘是也。’曰:‘是知津矣。’”此指求仕。二句承上言己如陳平昔日之被埋没于負郭,如仲尼曾問津而又迷失前路。

    〔三〕魏闕:見《渡浙江舟中口號》注〔二〕。秦稽:即浙江會稽縣,今紹興市。因秦始皇到過會稽,有會稽刻石,故稱秦稽。王彪之《登會稽刻石山》詩云:“秦皇遐巡,……銘迹峻嶠。”二句寫己雖滯留會稽,却不能忘懷朝廷。

    〔四〕兩見二句:寫羈居越地已歷兩個春夏。

    〔五〕梅福市:會稽市。《漢書·梅福傳》載,王莽專政,梅福棄家去九江,後有人見其于會稽爲吴市門卒。若耶溪:在紹興縣南若耶山中,水流入鏡湖。二句寫在越想追蹤相傳是仙人的梅福游處,訪問若耶溪的故友。

    〔六〕聖主二句:謂當今聖主以賢爲寶,爾等何故在此隱遁?結語故設一問,與左思《代放歌行》“夷世不可逢,賢君幸愛才,今君有何疾,臨路獨遲回”意同。

    題雲門山寄越府包户曹徐起居

    我行適諸越,夢寐懷所歡〔一〕。久負獨往愿,今來恣游盤〔二〕。臺嶺踐磴石,耶溪泝林湍〔三〕。捨舟入香界,登閣憩檀〔四〕。晴山秦望近,春水鏡湖寬〔五〕。遠懷佇應接,卑位徒勞安〔六〕。白雲日夕滯,滄海去來觀〔七〕。故國眇天末,良朋在朝端〔八〕。遲爾同攜手,何時方挂冠〔九〕?

    此詩一作《游雲門寺寄越府包户曹徐起居》。包户曹爲懷州司户包融,徐起居,未詳。時二人均在京洛作官,故詩有“良朋在朝端”句。詩當作于二次入吴越時,約在開元二十二、三年間(包融作户曹,在張九齡當政時)。雲門山在浙江紹興縣南三十里,山上有雲門寺。

    〔一〕適:到。諸越:指越中各地。二句寫己此行游歷越中各地,夢中都在懷念所喜之地。

    〔二〕負:辜負。恣:任意。游盤:游樂盤桓。二句謂長久以來辜負了獨往的意愿,現在到此才得以任意游賞。

    〔三〕臺嶺:指雲門山嶺。磴石:上山石級。耶溪:即若耶溪,見《久滯越中貽謝南池會稽賀少府》注〔五〕。泝:同“溯”,逆流而上。湍:急流。二句寫登山涉水,悠然自得。

    〔四〕香界:指佛寺。憩:休息。(zhān)檀:梵語譯音,香木。此指香木所製床座。二句寫捨舟入寺,稍事休息。

    〔五〕秦望:山名,孔皋《會稽記》:“東有秦望山,昔秦始皇登此。”鏡湖:湖名,在今浙江紹興市南。二句寫登高而望,山近湖寬。

    〔六〕懷:一作“行”,是。佇:久立等待。應接:見《世説新語·言語》篇:“王子敬云:‘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意謂勝景之多,目不暇接。二句寫登臨山川美不勝收,又何必處卑位而勞碌難安。這既是自我寬慰,又是希望包、徐歸隱同遊。

    〔七〕白雲二句:寫身閒無累,朝晚看雲觀海。

    〔八〕故國:故園。眇:通“渺”,遼遠。天末:天邊。朝端:朝中。二句寫故鄉遠在天邊,好友都在朝廷。

    〔九〕遲爾:等待。挂冠:辭官。《後漢書·逢萌傳》:“時王莽殺其子宇……(逢萌)即解冠挂東門,歸將家屬浮海,客于遼東。”二句謂己在此等待故友挂冠辭官,攜手同游。

    早發漁浦潭

    東旭早光芒,渚禽已驚聒〔一〕。卧聞漁浦口,橈聲暗相撥〔二〕。日出氣象分,始知江湖闊〔三〕。美人常晏起,照影弄流沫〔四〕。飲水畏驚猿,祭魚時見獺〔五〕。舟行自無悶,況值情景豁〔六〕。

    漁浦潭在富春江上、杭州之南。謝靈運《富春渚》:“宵濟漁浦潭,旦及富春郭。”詩應作于二次游越時。其三四句寫拂曉舟行,橈聲暗蕩,妙入神理;五六句不失盛唐氣象。全詩物色清美,足以展示江澄心曠、禽鳥得時、美人照影的幽美意境。

    〔一〕東旭:東方初露的日光。渚:水中小洲。聒(guō):喧擾。《楚辭·九思·疾世》:“鴝鵒鳴兮聒余。”二句寫早發漁浦潭之“早”,出發時晨光初露,沙洲上的禽鳥已開始喧鳴。

    〔二〕漁浦口:即漁浦潭口。橈:槳。二句寫舟行時還卧於船中,但聞船槳在水中輕輕地划動。

    〔三〕日出二句:寫太陽一出,水上霧氣漸散,景象頓闊,耳目爲之一亮。

    〔四〕美人:指潭邊浣紗女。晏:晚。照影:謂臨水當鏡。《捉搦歌》:“可憐女子能照影,不見其餘見斜領。”流沫:水流激起的浪沫。謝靈運《還舊園作見颜范二中書》:“流沫不足險。”二句寫晚起的女子,正臨水梳妝,撥弄浪花。按陳貽焮謂:“《圖書集成》第九百五十一卷引舊志謂富陽附近有古跡,並説梁元帝時見富春青泉南有美女踏石而歌……”二句既寫實,似又暗切這一傳聞。

    〔五〕祭魚:《埤雅》:“獺取狸于水裔,四方陳之,進而弗食,世謂之祭魚。”《禮·月令》:“孟春之月……獺祭魚。”又《王制》:“獺祭魚,然後虞人入澤梁。”水獺貪食,捉了很多魚才吃,故被稱爲祭魚。二句寫沿江所見景物,行舟中怕驚擾正在江邊飲水的猿猴,又時時可以看到水獺捉魚的情景。

    〔六〕無悶:無憂煩。謝靈運《登池上樓》:“無悶征在今。”豁:開朗。二句謂舟行自無世俗紛擾,何况又遇到景色開朗的晴天。

    經七里灘

    予奉垂堂誡,千金非所輕〔一〕。爲多山水樂,頻作泛舟行〔二〕。五嶽追向子,三湘弔屈平〔三〕。湖經洞庭闊,江入新安清〔四〕。復聞嚴陵瀨,乃在茲湍路〔五〕。疊嶂數百里,沿洄非一趣〔六〕。彩翠相氛氲,别流亂奔注〔七〕。釣磯平可坐,苔磴滑難步〔八〕。猿飲石下潭,鳥還日邊樹〔九〕。觀奇恨來晚,倚櫂惜將暮〔一〇〕。揮手弄潺湲,從茲洗塵慮〔一一〕。

    七里灘,一名七里瀧,又名七里瀨。《元和郡縣志》謂七里灘在唐建德縣東北十里浙江中。詩人此行由漁浦潭上行經桐廬到七里灘。從詩中“爲多山水樂,頻作泛舟行”,可知其所述爲平生漫游蹤跡,非專指一次出行。詩寫深入山水,不再繫心塵務。正像吴均《與宋元思書》所云:“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一〕垂堂:靠近屋檐。人在檐下,有爲瓦石墜而喪身之虞。《漢書·司馬相如傳》引故鄙諺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言富人不敢近檐而坐,恐瓦墮傷身。二句謂己曾受“坐不垂堂”之誨,並不看輕千金之軀。

    〔二〕爲:因,由於。頻:多次。二句寫由於多得山水之樂,所以頻頻泛舟漫游。

    〔三〕五嶽:中國五大名山總稱。即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恒山、中嶽嵩山。向子:見《李氏園林卧疾》注〔三〕。三湘:見《自潯陽泛舟經明海》注〔三〕。弔屈平:漢賈誼年少志大,爲權臣所誣,出爲長沙王太傅,途經湘水,作賦以弔屈原。此有以此暗寓失意之意。二句寫登山臨水,追懷古風。

    〔四〕洞庭:即洞庭湖,在湖南省境内,長二百里,廣百里,岳陽縣城當其入江之口,山中小山頗多,以君山最著。春冬水淺,夏秋盛漲,一望彌漫。新安:指新安江,浙江上游,源出安徽歙縣、黟縣之黄山,東南入浙江,總稱浙江。東北流桐廬、富陽于杭州錢塘入海。在建德縣内亦稱建德江,在建德以下至桐廬縣亦稱桐廬江,在富陽縣内又稱富春江。二句謂在所游江湖中,以洞庭湖最闊,新安江水最清。

    〔五〕嚴陵瀨:在唐睦州桐廬縣西三十里浙江中。因漢嚴子陵曾隱居於此而得名。湍:急流。二句謂又聽説嚴陵瀨也在這浙江的急流中。

    〔六〕疊嶂:重疊的山巒。沿洄:寫泛舟江中,時順流而下,時逆流而上。梁任昉《濟浙江》詩:“或與歸波送,乍逐翻流上。”又《嚴陵瀨》詩:“羣峯北峻極,參差百重嶂。”二句寫一路峯巒重疊,順逆之趣不一。

    〔七〕彩翠:指山嵐。氛氳(yūn):雲氣覆蓋貌。别流:支流。二句承上而言山嵐色彩繽紛,支流交相奔注。

    〔八〕釣磯:垂釣所坐水邊岩石。駱賓王《應誥》:“余以三伏辰行,至七里瀨,此地即新安江口也,有嚴子陵釣磯焉。”苔磴:長有鮮苔的石級。二句寫嚴子陵釣磯平坦可坐,但石級長滿苔草,令人難以舉步。

    〔九〕猿飲二句:寫沿江晚景,猿飲石下的潭水,鳥還日邊的樹林。

    〔一〇〕觀奇二句:贊嘆奇景迷人,恨游時太晚,惜天色將暗。

    〔一一〕潺湲:不斷流動的江水。二句寫弄水江邊,塵念全洗。按此詩與謝靈運《七里瀨》詩“孤客傷逝湍,徒旅苦奔峭。石淺水潺湲,日落山昭曜”所寫景色略同,但更見清曠朗達。

    將適天台留别臨安李主簿

    枳棘君尚棲,匏瓜吾豈系〔一〕。念離當夏首,漂泊指炎裔〔二〕。江海非惰遊,田園失歸計〔三〕。定山既早發,漁浦亦宵濟〔四〕。泛泛隨波瀾,行行任艫枻〔五〕。故林日已遠,羣木坐成翳〔六〕。羽人在丹丘,吾亦從此逝〔七〕。

    此詩係從臨安(杭州)去尋天台時所作。雖説去訪天台,但内心矛盾很大,故云“江海非惰遊,田園失歸計”。結語表示“羽人在丹丘,吾亦從此逝”,亦出於無奈。蘇軾《西江月》詞:“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似受其影響。天台山在浙江天台縣北,因山當斗牛之分,上應台宿而名。李主簿,未詳。主簿,古代州縣職掌文書、簿册一類文官。

    〔一〕枳棘:左思《詠史》:“出門無通路,枳棘塞中途。”《文選》吕向注:“枳棘,有刺之木。”匏瓜:葫蘆。《論語·陽貨》:“子曰:‘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孔子以此喻己願意出仕。二句謂李尚棲山林,己則不願如匏瓜之系而不食。

    〔二〕夏首:夏初。炎裔:南方邊遠地區。二句寫留别李主簿的時間和將去的地點。

    〔三〕江海二句:謂己此行尚非閒游,但不得已放棄了歸田計劃。

    〔四〕定山:在浙江富陽縣境。漁浦:即漁浦潭,在富陽縣東,富春江上。上句本沈約《早發定山》詩,下句本謝靈運《富春渚》:“宵濟漁浦潭,且及富春郭。”

    〔五〕艫枻:此泛指舟船。艫,船頭;枻(yì),槳。

    〔六〕坐:竟自。翳:遮蔽。此指樹蔭。句謂羣木竟自成蔭。

    〔七〕羽人:生羽翼的仙人。《九章·遠遊》:“仍羽人於丹丘兮,留不死之舊鄉。”丹丘:仙人所居之地。二句謂己將從羽人於丹丘,從此長揖塵世。

    舟中曉望

    挂席東南望,青山水國遥〔一〕。舳艫争利涉,來往接風潮〔二〕。問我今何適,天台訪石橋〔三〕。坐看霞色曉,疑是赤城標〔四〕。

    此詩作于二次漫游吴越去天台山途中。永嘉江夾岸青山,水波浩渺,舟船争駛,迎風逐潮。詩首四句寫舟行,以動態起,後四句寫觀景,以静態收。姚範云:“趣興奇逸”,吴汝綸云:“一片神行,此王、孟之絶詣也。”(引自《唐宋詩舉要》)

    〔一〕挂席:見《晚泊潯陽望香爐峯》注〔一〕。二句寫舟中遠望,青山無際,江波浩渺。

    〔二〕舳艫:泛指船隻。舳,船尾持舵處;艫,船頭刺棹處。利涉:見《夜渡湘水》注〔一〕。二句是寫江上舟來船往,風潮無阻。

    〔三〕適:往。天台: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縣北。石橋:天台山勝景之一,又名石橋山。《天台山記》:“橋頭上有小亭,橋長七丈,北闊二尺,南闊七尺,龍形龜背,架在壑上,有兩澗合流於橋下,橋勢峭峻,過者目眩心悸,其橋有尖起高丈餘,多莓苔甚滑,度彼不得。”其旁多道士隱居之所。二句説明此行是爲去天台訪道士隱者。

    〔四〕赤城:赤城山在天台縣北六里。孔靈符《會稽記》:“赤城山石色皆赤,狀似雲霞。”標:標識。孫綽《遊天台山賦》序:“赤城霞起而建標。”

    尋天台山

    吾友太乙子,餐霞卧赤城〔一〕。欲尋華頂去,不憚惡溪名〔二〕。歇馬憑雲宿,揚帆截海行〔三〕。高高翠微裏,遥見石梁横〔四〕。

    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縣北,附近多名山,自晉以來就是隱居勝地。詩人先後有《寄天台道士》、《越中逢天台太乙子》、《將適天台留别臨安李主簿》諸詩,時間當在夏季。此行似經海上,由臨海縣上天台。詩題云“尋”,是未到之前。詩人寫山水多遠望,給人以遐想。

    〔一〕太乙子:名未詳。當是詩人的一位道士朋友,太乙,虚無之“道”的别稱,此用爲號。餐霞:道教以爲日者,霞之實;霞者,日之精,故常修煉服日實餐霞之術,見《真誥》。《陵陽子明經》:“春食朝霞者,日始出赤黄氣。”赤城:見《舟中曉望》注〔四〕。二句寫好友太乙子正高卧赤城山飲露餐霞。

    〔二〕華頂:天台山主峯,絶頂可望滄海。憚:怕。惡溪:《尸子》下:孔子“過於盜泉,渴矣而不飲,惡其名也。”又《藝文類聚》卷九引《晉紀》:“吴隱之性廉操,爲廣州刺史,界有一水,謂之貪泉。故老云:‘飲此水者,廉士皆貪。’隱之……先至水所,酌而飲之,……清操愈厲。”二句謂爲尋華頂,不辭過溪涉險而行。

    〔三〕憑雲宿:依雲而宿,言其行之高。截海:横海。二句寫登涉險遠。

    〔四〕翠微:青翠的山氣。石梁:石橋。見《舟中曉望》注〔三〕。二句寫遥見石橋横跨於山氣掩映之中。

    宿天台桐柏觀

    海行信風帆,夕宿逗雲島〔一〕。緬尋滄洲趣,近愛赤城好〔二〕。捫蘿亦踐苔,輟棹恣探討〔三〕。息陰憩桐柏,采秀弄芝草〔四〕。鶴唳清露垂,鷄鳴信潮早〔五〕。願言解纓紱〔六〕,從此去煩惱。高步凌四壁,玄蹤得三老〔七〕。紛吾遠遊意〔八〕,學彼長生道。日夕望三山,雲濤空浩浩〔九〕。

    此詩作于《尋天台山》、《寄天台道士》、《將適天台留别李主簿》之後。詩中“願言解纓紱,從此去煩惱”,與《望廬山》“我來限于役”意同,可能爲其於韓朝宗府兼有官職,于是二次遊吴越,歸來恰好送韓朝宗都督洪州。桐柏觀,天台山上的道家寺觀。

    〔一〕信:任隨。逗雲島:逗留于多雲之島。

    〔二〕緬:遠。滄洲:古隱者所居水濱之地。謝朓《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橋》:“既懽懷禄情,復協滄洲趣。”赤城:見《舟中曉望》注〔四〕。

    〔三〕捫蘿:攀援藤蘿。二句寫停舟上岸,攀高探險,恣意游玩。

    〔四〕息陰:在蔭涼處休息。桐柏:桐柏觀。采秀:采集三秀。《九歌·山鬼》:“采三秀於山間。”三秀即靈芝。

    〔五〕信潮:早晚一定時間内必至之潮。

    〔六〕解纓紱:謂去官。纓紱,官冕上的纓系和繫印綬帶。

    〔七〕凌:登臨。三老:三位仙人,曹操《秋胡行》:“有何三老公,卒來在我傍,負揜被裘,似非恒人。”二句寫登上四壁,追尋仙蹤,似見三老。

    〔八〕紛:紛紜,多而雜。彼:指飲露餐霞的隱士仙人。二句謂己遠出遊歷思緖紛繁,爲的是要學習道者的長生之道。

    〔九〕三山:即傳説中海上蓬萊、方丈、瀛洲三仙山。二句寫日暮時於桐柏觀眺望海中仙山,所見祇是雲濤一片,茫茫無邊。

    送韓使君除洪州都曹

    述職撫荆衡,分符襲寵榮〔一〕。往來看擁傳,前後賴專城〔二〕。勿剪棠猶在,波澄水更清〔三〕。重推江漢理,旋改豫章行〔四〕。召父多遺愛,羊公有令名〔五〕。衣冠列祖道,耆舊擁前旌〔六〕。峴首晨風送,江陵夜火迎〔七〕。無才慚孺子,千里愧同聲〔八〕。

    《全唐詩》及宋本此詩題下均有“韓公父常爲襄州使”八字。韓使君即韓朝宗,開元十九年九月至開元二十四年十月在荆州任荆州大都督長史,後兼襄州刺史、山南東道采訪處置使等職。坐所任吏擅賦役,被責以“親其所親”、“不能自律”,貶都督洪州諸軍事,守洪州刺史。此前詩人曾有負其使命去潯陽等地,及二次遠游吴越之舉。開元二十四年春後始返故里,時值韓朝宗貶洪州,此詩即爲送别而作。詩人與朝宗友誼甚篤。據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山南採訪使、本郡守昌黎韓朝宗,謂浩然間代清律,寘諸同行,必咏《穆如》之頌。因入秦與偕行,先揚于朝,與期約日引謁。及期,浩然會僚友,文酒講好甚是,或曰:‘子與韓公予諾而怠之,無乃不可乎?’浩然叱曰:‘僕已飲矣,身行樂耳,遑恤其他!’遂避席不赴,由是間罷。”此説雖近小説家言,然其交往之密可見一端。洪州,漢豫章郡地,隋置洪州,唐因之,故址即今江西南昌市。都曹,即都督,掌管州郡軍事的長官。

    〔一〕述職:指郡刺史入朝陳述任職情況。撫:安撫。荆衡:荆州。《書·禹貢》:“荆及衡陽惟荆州。”分符:古代朝廷控制兵權所採用的一種方法。以虎符一半留京,一半付刺史。朝廷遇事須發兵,當合符而行。此指韓受命任荆州長史、襄州刺史。襲寵榮:承襲、繼承祖上的恩寵榮耀。按韓朝宗之父曾任襄州刺史,朝宗任荆州大都督府長史有榮承父職之意。二句寫韓襲恩出任荆州長史和襄州刺史。

    〔二〕傳:驛站車。專城:地方長官。《陌上桑》:“三十侍郎中,四十專城居。”二句寫韓到任時的情况,百姓圍看傳車,上下都仰仗地方官的政績。

    〔三〕勿剪:《詩·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此以韓朝宗比召伯遺愛於民。二句稱韓政績爲人所懷,甘棠猶存,清廉如水。

    〔四〕重推:重視和推崇。江漢:長江漢水流域。此代指荆襄地區。旋:不久。豫章:漢郡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市。此借指洪州。二句謂韓在江漢的治績屢被稱道,不料不久却改作洪州都督。上句宋本作“重頒江漢治”。

    〔五〕召父:即召伯,名虎,周宣王時的賢臣,德政爲人所懷。羊公:羊祜。武帝時都督荆州諸軍事,鎮襄陽。死後,百姓爲其立碑峴山。令名:美名。二句以韓朝宗比召伯、羊祜,遺愛於民,傳名於史。

    〔六〕衣冠:指官吏。祖道:祭道路之神,並宴飲餞行。《漢書·疏廣傳》:“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設祖道供帳東都門外。”耆舊:指年高的紳士。旌:軍旗。二句寫送别情景,官員列行餞行,長者圍集旗下。

    〔七〕峴首:峴山頭。峴山,見《登鹿門山》注〔一〕。江陵:即今湖北江陵縣。二句寫晨風送别於峴山頭,夜燈迎候於江陵界。

    〔八〕慚:羞愧。孺子:東漢名士徐稚字孺子,南昌人。史載太守陳蕃請其任功曹,不就。陳特爲其設一榻接待,走後即挂之。同聲:指道義相投合。《易·繫辭》:“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二句謂己才學不及徐孺子,故祇能愧對遠隔千里的知音了。按此乃詩人謙詞,實際是希望能在豫章再次相見。

    和宋大使北樓新亭

    返耕意未遂,日夕登城隅〔一〕。誰道山林近,坐爲符竹拘〔二〕。麗譙非改作,軒檻是新圖〔三〕。遠水自嶓冢,長雲呑具區〔四〕。願隨江燕賀,羞逐府僚趨〔五〕。欲識狂歌者,丘園一豎儒〔六〕。

    宋大使,宋鼎。韓朝宗貶洪州都督,宋鼎接任荆州長史、襄州刺史、山南採訪使。觀詩最後四句,似爲詩人拒絶宋的聘請,不願入幕爲僚。

    〔一〕返耕:指歸耕田園。城隅:城角,北樓當在此。二句寫己想歸田未能如願,早晚却常登城樓眺望。

    〔二〕坐:猶原因在于。符竹:即虎符,也稱虎竹。李白《塞上曲》:“將軍分虎竹,壯士卧龍沙。”又漢制有竹使符,用竹所製。此指爲公務所覊。二句謂誰説山林離我不遠,但因宋的召辟所限而不能前往。

    〔三〕麗譙:望樓,指北樓。《漢書·陳勝傳》颜師古注:“樓一名譙,故謂美麗之樓爲麗譙。”軒檻:指新亭高大的欄檻。二句謂北樓並未重新翻造,只有欄檻是新修的。

    〔四〕嶓冢(zhǒng):山名,在今陝西省境内,漢水發源地。具區:太湖古稱。《爾雅·釋地》:“吴越之間有具區。”二句寫登樓遠望漢水來自嶓冢,長雲呑没了整個太湖。

    〔五〕江燕賀:本《淮南子·説林》:“大厦成而燕雀相賀。”府僚趨:謂作爲幕僚跟隨其後。《陌上桑》:“冉冉府中趨。”二句謂願賀樓亭新成,而不願作爲幕僚留下。

    〔六〕丘園:隱居的山林。《易·賁封》:“賁于丘園,束帛戔戔。”孔穎達疏:“丘謂丘墟,園謂園圃。”豎儒:見識淺陋的儒生。《漢書·張良傳》:“豎儒幾敗乃公事!”二句謂不受拘束的狂歌者,原不過是山林中的一介儒生。

    送王昌齡之嶺南

    洞庭去遠近,楓葉早經秋〔一〕。峴首羊公愛,長沙賈誼愁〔二〕。土毛無縞紵,鄉味有查頭〔三〕。已抱沈痼疾,更貽魑魅憂〔四〕。數年同筆硯,茲夕間衾裯〔五〕。意氣今何在,相思望斗牛〔六〕。

    此詩係王昌齡去嶺南過襄陽時作,詩人此時已歸襄陽。王昌齡,字少伯,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一説京兆(今陝西西安市)人。開元十五年進士,歷任汜水尉、校書郎、江寧令等,後貶龍標尉。嶺南,泛指五嶺以南地區。

    〔一〕洞庭二句:寫王昌齡之去嶺南,離洞庭不知遠近,楓葉早已經秋而紅。《湘夫人》:“洞庭波兮木葉下。”《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楓。”

    〔二〕峴首:峴山頭。見《登鹿門山》注〔一〕。羊公愛:見《送韓使君除洪州都曹》注〔五〕。此比張九齡。賈誼愁:《史記·屈原賈誼列傳》:“賈生既已適居長沙,長沙卑濕,自以爲壽不得長,傷悼之,乃爲賦以自廣。”此喻王昌齡之貶湘西。

    〔三〕土毛:土地。縞紵:白色生絹及細麻衣。查頭:魚名,又作楂頭鯿。二句寫其地粗放不産縞紵,鄉味却有楂頭鯿魚。

    〔四〕貽:留贈。魑魅:山妖之類。杜甫《懷李白》:“魑魅喜人過。”二句寫其身已染疾,其地復貽以山妖之憂。

    〔五〕間:分開。衾裯:被服帷幔。二句寫與王筆墨交往數年,如今一别,就不能相聚一處了。

    〔六〕斗牛:用張華望見豐城劍氣上射斗牛故事。二句謂王昌齡豪俠意氣,别後當上射斗、牛,必不會久被埋没。

    武陵泛舟

    武陵川路狹,前棹入花林〔一〕。莫測幽源裏,仙家信幾深〔二〕。水回青嶂合,雲渡緑溪陰〔三〕。坐聽閑猿嘯,彌清塵外心〔四〕。

    武陵,指武陵山脈。其湖南邊界部分迤於澧沅二水間,至常德縣西而止。陶淵明《桃花源記》即以此爲背景。王維《桃源行》和詩人此作均附會這一傳聞,故詩以想像仙境、洗滌塵心爲主題。詩當作于開元二十五年,詩人入九齡幕府前。

    〔一〕武陵川:當指流經武陵山區的小溪。前棹:蕩舟向前。花林:指桃花林。陶淵明《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爲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二句寫船沿武陵狹溪向前進了桃花林。

    〔二〕幽源:幽深的桃花源。二句謂水源幽深,不知何處能尋到仙家。

    〔三〕嶂:狀如屏障的山峯。二句寫景:緑水縈回,青嶂四合,雲氣暗渡,溪流蔭沉。

    〔四〕彌:越發,更加。二句寫坐下閑聽猿嘯,更覺塵心爲之濾浄澄清。

    洞庭湖寄閻九

    洞庭秋正闊,余亦泛歸船〔一〕。莫辨荆吴地,唯餘水共天〔二〕。渺瀰江樹没,合沓海潮連〔三〕。遲爾爲舟楫,相將濟巨川〔四〕。

    閻九即閻防,曾與薛據同於終南山豐德寺讀書。後隱居嵩山。閻有《夕次鹿門山》詩。詩人除此詩外,另有《湘中旅泊寄閻防》詩。此詩是其返襄陽後的寄贈,除了寫洞庭風光外,還期望閻能入朝重用,自己也可稍遂平生之意。

    〔一〕洞庭二句:寫於秋季洞庭湖闊之時泛舟歸鄉。

    〔二〕荆吴地:楚地和吴地。二句承上言湖水遼闊,分不清荆吴兩地,只有水天相連,汪洋一片。

    〔三〕渺瀰:渺茫,浩渺。合沓:重重叠叠。二句寫湖水浩渺,遠樹隱没,波浪重叠。

    〔四〕遲爾:等你。相將:相共,相隨。濟:渡。《尚書·説命上》:“若濟巨川,用爾作舟楫。”二句含蓄地希望閻防能在政治上有所作爲,並相互提攜。

    臨洞庭贈張丞相

    八月秋水平,涵虚混太清〔一〕。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二〕。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三〕。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四〕。

    張九齡貶荆州長史時,詩人正在洞庭湖,有入幕之意。其稱張丞相的詩作多寫於荆州。此詩“氣蒸雲夢澤”一聯,與杜甫的“吴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陽樓》)同爲咏洞庭湖名句。方回《瀛奎律髓》云:“予登岳陽樓,此詩大書左序毬門壁間,右書杜詩,後人自不敢復題也。劉長卿有句云:‘叠浪浮元氣,中流没太陽’,世不甚傳,他可知也。”詩以洞庭起興,表示希望得到張九齡的援引。如紀昀説這首詩以望洞庭託意而不露干乞之情。

    〔一〕秋水平:指秋季湖水上漲,水面平滿。涵虚:瀰漫涵容了廣闊清空。太清:天空。《文選》劉淵注左思《吴都賦》:“太清,謂天也。”二句寫洞庭八月秋水平湖,混茫一片,與天相接。

    〔二〕雲夢澤:雲、夢本古代二澤。雲在江北(今湖北省南部),夢在江南(湖南省北部),統稱雲夢澤,周圍數百里。岳陽城:今湖南岳陽市,在洞庭湖東岸,當湖水入長江處。二句寫洞庭湖水氣空濛遠接雲夢,風起波搖,震撼岳陽,氣象闊大。

    〔三〕濟:渡水。楫:船槳。端居:閑居。聖明:聖明之世。二句轉入抒情,謂欲渡無舟,端坐有愧,語意雙關。

    〔四〕羨魚:《淮南子·説林訓》:“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張衡《歸田賦》:“游都邑以永久,無明略以佐時。徒臨川而羨魚,俟河清乎未期。”二句自謙缺乏明略,含蓄地表示願意出仕,希望能得到張九齡的援引,入府爲僚。

    荆門上張丞相

    共理分荆國,召賢愧不才〔一〕。《召南》風更闡〔二〕,丞相閣還開〔三〕。覯止欣眉睫,沈淪拔草萊〔四〕。坐登徐孺榻,頻接李膺杯〔五〕。始慰蟬鳴柳,俄看雪間梅〔六〕。四時年籥盡,千里客程催〔七〕。日下瞻歸翼,沙邊厭曝腮〔八〕。佇間宣室召,星象列三台〔九〕。

    唐人多呼荆州爲荆門。開元二十二年,張九齡任中書令,開元二十五年爲李林甫所讒,貶爲荆州大都督府長史。是年,詩人應召入荆州幕。此詩當作於此年冬詩人從洞庭遄赴荆門時。

    〔一〕荆國:指荆州。召賢:指張九齡徵召詩人入幕。不才:詩人謙稱。二句寫張九齡治荆州,召納賢士,自己慚愧無才。

    〔二〕《召南》:《詩經》十五國風之一,所收係受召公奭所化江漢地區的詩,此用以喻張九齡將繼召公而風化南國。闡:發揚光大。

    〔三〕丞相閣:《漢書·公孫弘傳》:“弘……數年至宰相封侯,於是起客館,開東閣以延賢人,與參謀議。”此以公孫弘開東閣召賢喻張九齡召賢入府。

    〔四〕覯(gòu)止:覯,指遇見賢人。止,語詞。《詩·召南·草蟲》:“未見君子,憂心忡忡。亦即見止,亦即覯止,我心則降。”沈淪:沈没於世。劉向《九嘆·愍命》:“或沈淪其無所達兮,或清激其無所通。”草萊:草莽。二句謂欣見君子近在眉睫,於草野中提拔被淹没的人才。

    〔五〕徐孺榻:東漢陳蕃做豫章太守,每爲當地名士徐稚設專榻,走後即懸挂起來。徐稚字孺子,故稱徐孺。此以九齡比陳蕃,自比徐稚。李膺杯:李膺,東漢襄城人,爲清流首領,爲他接待的人被比作登龍門。二句既稱譽張九齡禮賢下士,又欣慶自己經常蒙其接待。

    〔六〕間:亂。《左傳·定公四年》:“惎間王室”孔穎達注疏:“惎,毒;間,亂。”二句寫接到召書時值夏末,而來荆門已届年底。

    〔七〕年籥(yuè):籥,古管樂器。古時以樂管放以葭灰,以辨四時節氣,故稱年籥。二句謂己於一年將盡之時從千里外趕回荆門。

    〔八〕日下:喻京都,此指長安。曝腮:傳説跳不過龍門的鯉魚即曝腮死於沙灘。二句寫不久將會看到張九齡重返長安,而己却怕因不能登龍門而曝腮沙上。

    〔九〕宣室:漢代宫殿名。《漢書·賈誼傳》:“上方受釐,坐宣室。”颜師古注引蘇林曰:“宣室,未央前殿正室也。”未央,宫名。三台:古星名,象徵宰相地位。二句寫盼望朝廷再次召九齡入相,以上應三台星象。

    送杜十四之江南

    荆吴相接水爲鄉,君去春江正淼茫〔一〕。日暮征帆何處宿,天涯一望斷人腸〔二〕。

    此詩一題作《送杜晃進士之東吴》,可知杜十四名晃,行十四,曾爲進士。詩寫荆吴相接,水勢淼茫,船行迅速可知。詩的意境與《洞庭湖寄閻防》相近,疑作于同一時期,但已回到了荆州。

    〔一〕荆吴:荆,荆州;吴,吴郡,即今湖北、江蘇一帶。淼茫:即杳茫,煙波浩瀚貌。二句寫楚尾吴頭,地接水連,浩渺一片。

    〔二〕日暮二句:寫日暮時目送帆影漸遠,不能再見,哀傷之情難以自勝。

    陪張丞相登嵩陽樓

    獨步人何在?嵩陽有故樓〔一〕。歲寒問耆舊,行縣擁諸侯〔二〕。林莽北彌望,沮漳東會流〔三〕。客中遇知己,無復越鄉憂〔四〕。

    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外貶荆州大都督府長史,詩人即入其幕。此詩當作于是年或次年冬。題中“嵩陽樓”陳貽焮先生以爲當作“當陽樓”,詩中“沮漳會東流”句所言地形與當陽合,故“嵩”字乃“當”字之誤。詩前四句描寫和贊美張九齡,後四句寫登樓眺望的愉快心情。雖同登當陽故樓,詩人的感受却與王粲當年依劉表時登樓的景况大不相同。

    〔一〕獨步人:指張九齡才識卓絶,獨步一時。嵩陽:當作“當陽”,湖北當陽縣。樓:指城樓。

    〔二〕歲寒:指歲暮。耆舊:地方紳耆名士。行縣:巡行屬縣。諸侯:指州縣長官。二句寫九齡歲暮出行,慰問耆舊,訪查民情,有州縣長官陪伴。

    〔三〕彌望:一望無邊。沮(jū):水名。《左傳·哀公六年傳》:“江、漢、沮、漳,楚之望也。”源出湖北保康縣景山,流經遠安、當陽與漳水會合。漳:水名,源出湖北南漳縣西,流經鍾祥、當陽與沮水會合,又東南流注入長江。二句寫登樓遠眺,北面是一望無邊的林莽,東面是沮漳二水會合東去。

    〔四〕越鄉憂:《史記·陳軫傳》:“越人莊舃,仕楚執珪,有頃而病。楚王曰:‘舃,故越之鄙細人也,今仕楚,富貴矣,亦思越否?’申謝對曰:‘凡人之思故,其在病也,彼思越則越聲,不思越則楚聲。’使人往聽之,猶尚越聲。”後人遂用此典喻懷鄉病。二句謂己雖作客當陽,由於碰上了知己而不復有遠離家鄉之憂。二句反王粲《登樓賦》所謂“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意而用之。

    陪盧明府泛舟回作

    百里行春返,清流逸興多〔一〕。鷁舟隨雁泊,江火共星羅〔二〕。已救田家旱,仍醫俗化訛〔三〕。文章推後輩,風雅激頽波〔四〕。高岸迷陵谷,新聲滿櫂歌〔五〕。猶憐不才子,白首未登科〔六〕。

    詩題一作《陪盧明府泛舟回峴山作》,是詩人晚年回襄陽後陪盧縣令巡視農村時所作。詩寫得情景交融,具有盛唐氣象,結句自傷老大不遇,感慨萬千。盧明府,名未詳。明府,唐稱縣令爲明府。

    〔一〕行春:指州縣長官早春巡視農村。逸興:清美放曠的詩興。王勃《滕王閣序》:“遥吟俯暢,逸興湍飛。”二句寫陪盧明府行春百里,返歸途中泛舟清流,詩興勃發。

    〔二〕鷁舟:指船頭上雕有鷁鳥的官舟。沈佺期《三日梨園侍宴》:“畫鷁中流動,青龍上苑來。”星羅:星辰布列。二句寫畫舟隨雁停泊,漁火和羣星一起閃爍分布。

    〔三〕俗化:時俗風化。訛:謬誤。二句寫盧明府此行既拯救了田家的旱災,又匡正了世俗的不良風尚。

    〔四〕推:推崇。風雅:《詩經》中有十五國風和大小雅,收各地民歌和文人的怨刺之作,歷來被認爲是《詩經》的精華部分。此用以指詩歌創作。頽波:敗壞的風氣。二句贊美盧明府的詩文能爲後輩尊崇和振起頽敗的詩風。

    〔五〕高岸、陵谷:《詩·小雅·十月之交》:“高岸爲谷,深谷爲陵。”新聲:指盧新作的詩歌。櫂歌:船歌。櫂即棹,舟楫。二句寫夜色蒼茫難辨谷岸,漁舟晚唱新聲縈耳。

    〔六〕不才子:詩人自謂。登科:科舉中式。二句寫盧明府還愛惜人才,爲詩人白髮滿頭仍未中進士而感嘆。

    過故人莊

    故人具鷄黍〔一〕,邀我至田家。緑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二〕。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三〕。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四〕。

    詩似作于襄陽,城西南八里有望楚山(又名萬山),縣南九里有峴山。此詩一氣呵成,意在寫田園,故不着重寫故人。風格沖淡自然,又爽朗明快。其内容包含陶潛《歸園田居》和《飲酒》兩方面,但没有感慨和哲理,境界與陶潛稍異。故人,未詳。

    〔一〕具:備辦,陳列。黍:黄米。《論語·微子》:“丈人止子路宿,殺鷄爲黍以食之。”

    〔二〕緑樹二句:寫故人莊的環境,緑樹繞村,青山斜依。

    〔三〕開筵:一作“開軒”,今依宋本。面:面對。場:打穀場。圃:菜園。陶淵明《歸園田居》:“我土日已廣,桑麻日已長。”又:“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二句寫開筵聊天,風土鄉情獨具。

    〔四〕重陽:農曆九月九日爲重陽節,古人有登高、飲酒、賞菊的風俗。就:親近。二句寫主人熱情相邀於重陽節再來飲酒賞菊。

    夜歸鹿門歌

    山寺鳴鐘晝已昏,漁梁渡頭争渡喧〔一〕。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二〕。鹿門月照開烟樹,忽到龐公棲隱處〔三〕。巖扉松徑長寂寥,唯有幽人自來去〔四〕。

    鹿門,即鹿門山,在今湖北襄陽,詩人後自澗南園移居于此。宋本作《夜歸鹿門寺》,似非。此詩寫從襄陽夜歸鹿門,極爲自在自然。始二句寫乍見渡口景象,後四句想像龐德公隱居處,至今仍有幽隱之士自來自去。以後蘇軾《西江月》“獨有幽人自往還,縹渺孤鴻影”,也由此化出。《苕溪漁隱叢話》以爲首二句不如岑參《巴南舟中即事詩》“渡口欲黄昏,歸人争渡喧”語簡而意盡。不知此詩詩人身隨衆渡,己在其中,有我之境,更爲神妙。

    〔一〕漁梁:指漁梁洲,在沔水中,龐德公曾棲隱於此。二句寫黄昏在寺鐘聲中來臨,人們聚集在漁梁渡口因争渡而喧嘩。

    〔二〕人隨二句:寫争渡者多沿沙岸返回江邊的山村,詩人亦乘舟歸還鹿門山。

    〔三〕開烟樹:使繚繞於樹木間的煙霧消散。龐公:龐德公,見《登鹿門山》注〔五〕。二句寫鹿門山在月光映照下烟霧漸清,不覺已到了昔日龐德公的棲隱之地。

    〔四〕巖扉:山中巖穴的門扉。幽人:指深山隱士。二句寫昔日龐德公棲隱處長期人迹罕至,只有遠避凡塵的隱士悄然來往。宋本二句作“樵徑非遥長寂寥,唯有幽人夜來去。”《河嶽英靈集》上句與今本同,下句與宋本同。

    送王大校書

    導漾自嶓冢,東流爲漢川〔一〕。維桑君有意,解纜我開筵〔二〕。雲雨從茲别,林端意渺然〔三〕。尺書能不吝,時望鯉魚傳〔四〕。

    王大校書,即王昌齡。王昌齡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二十八年中博學宏詞科,官校書郎,出爲江寧令。是年赴任途中路經襄陽,詩人設宴款待,作詩相贈。此後不久,詩人即疽發背而卒。全詩以神行,而不以物贅,寧静淡泊,感慨自深。

    〔一〕導:引。漾:漾水,西漢水上源。後人知西漢水與漢水並不通流,因又以今陝西沔縣西漢水源爲漾水。嶓(bō)冢:山名,在陝西寧羌縣北,漢水發源地。漢川:漢水。《書·禹貢》:“嶓冢導漾,東流爲漢。”二句以禹自嶓冢導引漾水,東流爲漢水起興,意指王昌齡即將歸本尋源,返歸故里。

    〔二〕維桑:《詩·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後以桑梓代指家鄉。二句寫王昌齡有意還鄉,在解纜前詩人爲其設宴餞行。

    〔三〕雲雨二句:寫雨散雲飛,二人從此分手,離情别意深遠悠長。

    〔四〕尺書:書信。古人用簡帛作書,約長一尺左右。吝:吝惜。鯉魚:書信的代稱。《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二句希望别後能讀到王的來信。

    與諸子登峴山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一〕。江山留勝迹,我輩復登臨〔二〕。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三〕。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四〕。

    峴山,又名峴首山。在湖北省襄陽縣南,是襄陽的名勝之一。《晉書·羊祜傳》:“祜樂山水,每風景必造峴山。”《元和郡縣志》:“羊祜鎮襄陽與鄒潤甫、鄒湛共登此山,後人立碑,謂之墮淚碑,其銘文即蜀人李安所製。”人們悼念羊祜,讀碑落淚,于是杜預稱之爲墮淚碑。羊祜游峴山曾云:“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皆湮没無聞,使人悲傷。如百歲後有知,魂魄猶應登此也。”詩人常以羊公比張九齡,作此詩時張九齡已卒,因此登臨感慨,發爲悲歌。“我輩復登臨”,可見其抱負意志,但恨不遇時爾。故宋劉辰翁云:“起得高古,略無粉色,而情境俱稱、悲慨勝於形容,真峴山詩也。”(《品彙》引)

    〔一〕代謝:指歷史隨時推移,盛衰多變。二句謂人事變化往復,轉眼便有古今之别。

    〔二〕勝迹:名勝古迹。二句寫繼當年羊祜登此山後,詩人與諸子再次登臨,觀賞江山的雄奇,憑弔前人的業績。

    〔三〕魚梁:魚梁洲。《水經注·沔水》:“沔水中有魚梁洲,龐德公所居。”夢澤:雲夢二澤。見《臨洞庭贈張丞相》注〔二〕。二句寫登山所見,魚梁因水落而顯露,雲夢由天寒而深沉。前者爲龐德公所居之地,後者乃楚王行獵之所,其因景懷古之意全在不言之中。

    〔四〕羊公碑:據《晉書》本傳載,羊祜有政績,後人於峴山建碑立廟,歲時祭祀。因望碑者莫不流涕,故又稱墮淚碑。按張九齡曾與詩人同登峴山,情形頗類羊祜和鄒湛之同登峴山,時九齡受排擠而卒,不能不使詩人感慨系之。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