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三十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镜水寺沙门 栖复要集

    ○分别功德品

    言一者二品傍释等者。七品学行流通。其涌出一品。是能行安乐行。弘经之人。乃是正释如来教化。行安乐行。持经之者因此涌出品。方有寿量品。乃有分别功德品。故两品乃是傍释。傍释涌出品疑也。前品言因释。后言傍释。前品名因释前疑。此品正是展转生起。故有分别功德来也。

    言总万德等者。法身也。无为万德依法身故。鸿由大也。毛诗大曰鸿。小曰雁也。基由始也。庙讳应言阶也。绾三明之极体。即自受用报身也。绾者摄也。穷神尽妙者。化者身也。此上寿量品也。闻之者悟心。分别品契智符真。寿量品融之者道证分别品。融由明也。

    言二者一乘果等者。科十九品为正宗中。五品一乘果中分二。初二品明已满果。后三品明未满果。初中复二。前寿量品正明已满果。后分别品因间已满之功德。十一位得证一位发心已满之家果。亦名已满果。故寿量品后分别来。

    言三者论解十无上等者。问何名胜妙力。答由持经故。获得六根清净等。名胜妙力无上。

    言论复自言等者。论先列无上。指经文了。便解塔品九事说。方言自此已下。故此云论复言也。已下之言。即指分别品下法力及修行力也。

    言法力有五门等者。一证者。经言。我说是如来寿命长远时。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得无生法忍等。十一位证也。二信者。即是一位发心。经言。复有世界微尘数众生。皆发阿耨菩提等。三供养者。经言。佛说是诸菩萨摩诃萨。得大法利时。于虚空中。雨曼陀罗华等。简要云。此之三门在此品初也。四闻法一门在此品。后二长行及颂并随喜品也。后二长行者。且初长行云。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其有众生。闻佛寿命长远。如是乃至一念信解。所得功德无有限量。颂经言。有善男女等。闻我说寿命乃至一念信。其福过于彼。第二长行云。又阿逸多。若有闻佛寿命长远。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无有限量。牟云。又指随喜品。颂云。世尊灭度后。其有闻是经。若能随喜者。为得几所福。

    言读诵持说等者。此一门在法师功德品也。

    言论自解云初门等者。即是分别及随喜两品。摄初四段文。佛唯告弥勒。

    言后一常精进等者。法师功德品。唯告常精进(云云)。

    言由此法力摄三品者。谓分别品。随喜品。法师功德品。

    言分音者(府文反)。别音(方列反)。或作莂(古人于竹上书记事也)或??(言语辨释也)或分音(扶问反)一分分道理差别也。别音(冯列反分别)。

    言解妨者等。问菩萨声闻一种闻法。何声闻授记菩萨不沾益。疏云。菩萨之记等。十一位证也。不说证果不授果记也。即别既因中记证也。

    言菩萨无取舍等者。声闻有舍权取实。菩萨无故。问任持取余。说于一乘。准此亦兼为菩萨说于权实。云何无道证耶。答为二乘说。令舍昔权取今实故。故有证菩萨之人。有取无舍。已取大乘也。为说权实。故无记证。不同小乘。故不相例也。

    言问初科品等者。此问答兼破喜祥。以真化为宗也。问利今门中别为现证益。寻此经势。乃由闻寿量。何开听经。刺为现证。此问意依八品为宗。今闻寿量。即非闻经也。答二说。一云。前开出见闻。二云。流通亦经也。

    言此初也者。一标时益也。牟云。经文无时节之益。但是因闻寿量长远之时而得益。即是闻时益。亦是当时益也。

    言依义殊胜者。佛告益也。论主依义殊胜。科分别品为三段。一证。二信。三供养。前科初文有四。今此唯三。不科出第四弥勒领受文。但是疏主以义科也。牟云。但是弥勒说颂领受。非是重颂也。以长行是佛说。故言殊胜。虽非重颂。还是领前义意。亦名殊胜也。

    言无生法忍等者。安国依古引般若三百七十六。二解。一云。智所断惑毕竟不起。名无生智。了诸行犹如阳焰。名为忍。无生即法。无生之忍。依主释。二云。能断烦恼之智。观遍计所执。毕竟不生。此能观名无生忍。无生即法。无生法之忍。亦依主释。二说何别。答前解约依他。后解依遍计。

    言无生是境等者。疏意又别。无生是境无所执生。遍计性相无生。依他起性自然无生。圆成实性惑苦无生也。法是能诠。无生教法名忍者。是智印证之义。名无生法忍。地前唯闻无生教法。未能起智证达。故不立无生法忍名也。又入初地。故得此名。

    言闻持在三地等者。经言。复有千倍等者。问何名为门。此之菩萨非化土有。但是报土。方容受得。或从一恒河沙。如是千倍。或倍前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一处见异也。

    言三地离定障者。此会上论文也。论云。三地发光地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光故。又断二愚。一欲贪愚。二圆满陀罗尼愚。

    言乐说辨才等者。具者不是具足。但是说法器具。即五明论是辨才之作具也。纪国云。随分得在五六地。殊胜在第九佛位圆满。

    言唯识等说者。论云。由斯九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于无量所说无量名句字。后后慧辨陀罗尼愚。二辨才自在愚。又利地门中不欲行障。障彼九地四无碍解。入九地时。便能永断。

    言旋陀罗尼者。若水回作旋。水流貌也。通二音。今取还旋也。此在第七已前。犹有相故。第七地纯无相一刹那间空有双缘。缘空之智便能达有。达有之智便能缘空。故名旋也。问只有一旋。何名无量旋陀罗尼。答空有无量差别。一时总缘。名无量旋陀罗尼也。

    言不退法轮等者。纪国云。不被有功用退转。

    言清净法转者。经言。复有二千国土者。或是二千个国土。或是小千世界。名二千国土也。纪国云。因位究竟名清净。为他说。此名清净法轮。摄论云。初地清净。第十地名究竟清净。

    言但随义说等者。不须说无生法忍等。事须在初地八地也。

    言论云此得初地者。初依论略解也。未闻法华经去。初地菩萨。不知生数。今闻经已后。望初地决定。空生数多少也。牟云。此即加行位中已定生菩萨。若尔任运依生亦入初地。何假闻法。答由闻经故得入已定生。非先已得也。谟云。初智菩萨离分段死者。正据智增菩萨说。若悲增及悲智平等离分段死。即不定也。

    言随分得见等者。乍看论文。似取真理名菩提。意取证真理之菩提也。

    言非得果满菩提者。问下颂有复有四三二。如此四天下微尘数菩萨随数生成佛。此云何通。答译者巧也。佛者觉义。即是初地菩提也。

    言亦有释言者。叙古人说也。章敬云。真谛三藏义说入生。是四恒人。地前十信十住位解十六分中一分义。四生是五恒人。十行十回向位解十六分中八分义。三生是六恒人。即是初地至六地。解十六分中十二分义。二生是七恒人。即是七八九地。解十六分中十四分义。一生是八恒人。便是十地满心。全解十六分义。

    言十六分义者。经文不释。诸师异说。今略叙三说。一云。常乐我净无常无我无乐无净。迷者名到。悟者名正。地前而能信悟。此之八种登地已去证悟此之八种信证各八。故成十六分义。二云。有为无为各有八倒。成十六倒。翻此十六。成十六分义。三云。涅槃总意明诸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能解此者。浅深不同。品类有十六分。如秤十六两成一斤。不可难言数有增减。

    言虽有释言等者。三者成前正义。即是成前法华论中正义。疏主破古师云。虽有释言八是恒第一地得无生菩提。今依法华论解此经生数。八生乃至一生。是地前菩萨得初地菩提。不依涅槃经中义。名不作是释也。

    言此明信发者。一位发心也。即发十信菩提心。菩提为所发。信为能发。能发如麹。所发如来。

    言末尼珠等者。胜劣不同。放开两种。或末尼是梵语。如意是唐言。唐梵双存。分成二殊也。亦有译。摩尼此云增长。谓宝珠增长威德。

    经言。遍于九方至大会者。此是释迦佛神力。令分身佛。一一佛前。皆有香炉。烧无价香。

    言菩萨上天者。每分身佛后一个侍者。是实菩萨。每分身佛复有多菩萨执持幡盖。又云。是释迦化作现观喜相。摄身虚空。持诸幡盖。又说偈赞。上至梵世。乍观似说幡盖大小次第。上至梵天。此菩萨身乱行。从四天王天忉利天。名次第而上也。言梵天。即初禅也。问何故不更遇。答初禅也。已来有寻伺他。有语表故。纪国云。诸天祥瑞下罗。菩萨乃神幡上烈诸天在上故。向下呈祥。菩萨地居故。上浮空表。

    言香来飞下故说九方者。问何名九方。答第九是上方也。牟云。香如鸟飞从上空而来。故不说下方说余九方。灵山会形对上。方便是下方所收。香烟从东西南北四维并上方来。供养灵山。灵山是下方所受香处故。不说下方。说余九方也。

    言第四领受益等。长行无。偈文有。即是弥勒菩萨领受也。言此初也者。初二颂闻法欢喜。经言。佛说希有法。昔所未曾有者。捐前寿量品也。经言。世尊有大力者。指前诸佛智慧之力。诸佛自在神通之力。诸佛师子奋迅之力。诸佛威猛大势之力。此上四力名大力。经言。寿命不可量者。指前三身寿量也。只此便是领受益也。

    言十五颂益瑞者。证信名益。供养名瑞。

    言此初有三者。初三颂位证。经言。或住不退地者。谟云。即前长行无生法忍。四不退中证不退也。或得陀罗尼者。即前闻持陀罗尼。或无碍乐说。或万亿旋总持。能于多法。周旋观察。从境立名也。

    言缤纷者。广雅言。缤众也。纷乱也。谓众多乱下也。字林缤纷盛也。

    言半颂雨衣者。长行兼璎珞。此但雨衣。

    言结成欢喜者。经言。如是种种事者。指前寿量品三身功德。法喻双说也。

    经言一切具善根以助无上心者。章敬云。二说。一者。众生助佛心。如来慈悲。怜愍众生说法。既闻法已获益。具善根。便是众生顺佛。助无上心。二者。佛助众生心。佛名闻十方。广饶益众生。众生依佛。得具善根。便是佛助众生无上心。经文颠倒。应言具一切善根也。

    言何量之有者。解经中所得功德无有限量。

    言校量胜劣等者。经言。为阿耨菩提者。为字去音。训以也。糅云。檀那者云布施也。尸罗云清净亦云净。羼提云安忍。切云。初苋初限二反。毗梨耶云精进。禅那云静虑。般若智慧。

    言其一乘者。一彼此对明。初此经。后胜仿。且此经意说。有为无为俱是一乘。有为即菩萨智。无为即是涅槃理。此经一乘通理通智。就有为中。前五度是福。第六度是智。前五度是福。福劣于智慧。第六度是智。智慧胜于福。所以八十万亿那由他劫行前五波罗蜜。不如有人一念信心闻如来寿量品。所生智慧无有限量。所以此经六度之中。除智慧般若波罗蜜。智慧般若波罗蜜是所挍量。前五度是能挍量也。所以经言。除般若波罗蜜也。是所以除般若者。问何不通那。唯除般若。答疏云。以最胜故也。

    言此经虽说等者。问法华胜仿俱是一乘。何故彼经总对六度。此经除般若。答疏言此经虽说等。虽者不定义。意通此经多分。是摄入有为智也。少分通出生无为理也。正名摄入有为乘。傍名出生无为乘。又此经理智俱包。体性宽被。彼胜仿经多分说出生。少分说摄入。正明出生。傍通摄入。唯无为理以为一乘。有为不及无为。所以恒河沙劫行六波罗蜜。不如有人手执经卷。缘经诠无为功德殊胜。所以全将六度有为功德。校量无为功德。况座主。虽者不定义。意言二经皆通摄入生。或显言之。意言此经一分。摄入是正。彼经摄入是傍。胜仿云。摩诃衍者流出四河。此经云。唯有一乘法。且约彼一分摄入中。此经通理智。彼经唯理。故以六度挍量。

    言故知此经等者。二结归正体。便显古非也。

    言若唯取真理者。略非古说。

    言天亲金刚般若论等者。一切世间法不可得为喻。此上四句论偈文。天亲释云。云何为胜。一数胜。二力胜。三不相似胜。四因胜。

    言数胜者。经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八十万亿劫。行五波罗蜜。将尔许时。行五波罗蜜福。元来有数可数得。一念信心。闻寿量品。功德无有齐限。不可知数。又云。此等有两般。一将一念闻经功德。总作一分者。向秤称。又将八十万亿那由他劫行五波罗蜜福。还总为一分。在秤一头。全轻他一念闻经福。又将百分五波罗蜜福来一处。称亦轻他一念闻经福。又更将千分来亦轻。又更将万分来亦轻。乃至百千万亿分来。亦不及一分闻经。二云。折算将八十万亿那由他劫。行五波罗蜜福。在秤一头。秤将一分福闻经来。安住一头。全重于五度福。又将此一分闻经福。碎作一百分。一百分中取一分来。称亦重。又将此一分来。碎作千分。千分中取一分来。称亦重。又将此一分来。碎作万分。万分中取一分来。称亦重。又将此一分来。碎作百千万亿分。百千万亿分中取一分来。称八十万亿那由他劫。行五波罗蜜福。亦不及此一分闻经福数不可得。故名数胜。

    言二力胜者。法胜故。如经言。不及一歌罗时。略云在胎内五位时。初一念结生时。是歌罗时。时极少也。举此歌时。闻法华经。经力胜于八十万亿那由他劫。行五波罗蜜。故名力胜。

    言三者无似胜者。似者喻也。不可喻故。故名无似也。论家名无似。经中言喻也。经言。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又将恒沙微尘。喻一念闻经福不可得。世间无物可喻。名无似胜。

    言四因胜等者。一念闻法华经。经为因。感佛果菩提。名因胜。胜布施福。感有漏果。

    言此又有二者。即是经中一算数。二譬喻。余两个亦不及之。

    言十九颂半者。此颂之中不述。长行无有限量。初段经文也。从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下述。然于金刚经疏。不言颂初一者。路府云。不颂后一。为正意。说长时布施。不似刹那时供养持经之人。

    言校量一信者。一念信也。

    言分五者。施戒忍勤定。

    言三颂施等者。以四事供养也。经文之中。初供养佛。次供弟子。供弟子之中。只说缘觉。不说声闻。所以疏中唯说声闻。不说缘觉也。

    言田有三种等者。一尊胜田。供养佛。二贫苦田。布施贫人。三中容田。非尊非卑非怨非亲。故曰中容。即朝定也。问供养父母名恩田。三田中何田所收。答尊胜田故。

    言今供初田等者。安国云。供养佛。一则田胜。二则恩胜。供养父母亦田胜。亦恩胜。故言田恩两胜也。路云。应合名敬恩两胜。供养佛是敬田。供养父母恩田故。疏家既将供养父母恩田。向尊胜田中摄。此供养佛。便摄得两个田。尊胜田恩田。今疏言田恩两胜者。供养佛时。对下二田。贫苦中容名田胜。供养时对父母恩田。佛恩田更胜。故名田恩两胜也。

    言二颂忍者。初颂安受苦忍。后耐怨害忍。经言为此者。平正呼。训由也。被也。

    言三颂定者。经言。除睡常摄心者。除定障也。谟云。除本睡眠。而常摄心。除由弃也。不是除却眠之时。余时即摄心也。

    经言我得一切智尽诸禅定际者。习禅之时。所发愿言。愿得成佛。尽诸禅定际。四禅八定根本定。名际也。

    言二颂校量一信者。前颂正校量。后颂结。

    经言有善男女等(至)其福过于彼者。过前五度也。

    经言若人悉无有等者。即是无疑悔也。

    经言其福为如此者。一念信心。闻佛寿量所得功德。过前五度。名如此也。为字平音。训定也。

    言此初二也者。经言。顶受此经典者。持经菩萨心如顶。持经之时如顶上戴。经。愿我于未来。寿命长远。教化众生。愿我成佛。一如今日世尊坐菩提树。成佛了。说寿命品。亦如是。即心持法华。如系珠也。

    言方信无疑者。经言。于此事无疑者。章敬云。长行望当果说菩萨无退。颂文依现德行愿向上无疑。即无退也。长行及颂随喜信解了。

    言第二段解持等者。大科七段尽。作荎音呼。

    言初闻佛寿量等者。唯闻寿量品。早感法身。所以经言。能起如来无上之慧。是。

    言后于一部等者。经言何况广闻此经者。即是于一部向上受持也。经言。能生一切种智。感报身果。现在未得。当必得故。

    言一见报佛等者。经言。深心信解。则为见佛。为字平声。为由是也。问现持经如何得见。答二解。一云。当必见佛故。今生持经。当来净土中见佛菩萨。净土眼见也。

    言见解佛智等者。第二解也。现在闻持经典。悟所诠理。如见报佛一种。结言此以智见。非眼见也。

    言第三行者即为等者。经文分二。初经言。又复如来灭后至解相者。并前唱。为字并训作也。名经言。何况已上等者。则为顶戴如来者。为字平音呼。为是也。首如心顶。受持经时。如来全身在此经内。心缘教时。必带理故。名顶戴如来也。

    言即为已起佛塔僧坊者。初标也。经言。是善男子善女人等者。更不要起塔造立僧坊。但持经时。即名起塔造僧坊。不须为我。为字去音。训与也。金云。寺者。梵云毗诃罗。唐言游处。即是僧众游行之处。今以寺代之。广雅云。治释名嗣也。说文??也。相续承嗣于其中也。牟云。摩腾初至。馆在鸿驴寺中。后白马寺。故此方有寺名也。

    言下释有二初略后广者。此略也。

    经言所以者何等者。何以持经名起塔造僧坊耶。答本来造塔为安舍利。今全身舍利。在此经内。持经之时。便是起塔。本来造僧坊。众僧归投。此经既是众学所归。持经之时。便是造僧坊也。塔品云。此经难持。若暂持者。我则欢喜。诸佛亦然。如是之人。诸佛所叹。是则勇猛。是则精进。是名持戒行头陀者。则为疾得无上佛道。即同此中法华经。便是众所归也。

    言真行供养。行字(茎同)。

    言有等者一量者。经言。高广渐小至于梵天。二具者。悬诸幡盖。及众宝铃。三时者。则为于无量百千万亿劫。作是供养已。

    言是人定超于等者。解经言。高广渐小至于梵天。得上界定地。超过欲界人天福德。有所表故。此表持经之行。非以外财。实能造得尔许大塔。故言塔至梵天。

    言且举极小者。问若尔功德有限。何故前言算数不及耶。答疏言且举等。意言举极小一个供养行。善根功力。至于梵天。若具行十行。福不可量也。

    经言则为于等者。为字亦平音。为由是也(初释则为起塔塔了)。

    言安四方僧等者。解第一数。经言。作诸殿堂。三十有二。安四方僧。生八圣道。故即八支圣道。意言但有持经处。则有四方贤圣僧。僧具八支圣道。谓正语等。四方僧各生八支圣道。四八合成三十二殿堂也。又云。以拟忉利天宫之严丽也。除善法堂。余三十二天各有一堂故。问何要用赤栴檀耶。答阿含经云。诸树香中。赤梅檀为第一。

    言八多罗树者。解第二量。经言。高八多罗树等。梵云多罗。此云高疏。[米*矞]云。此方云无支。其树形如棕榈。体坚如铁。叶长周密。华如黄米子少。人多食之。安国云。高一箭道。今言八者。世人皆以多罗树为极高。今言八者。意明过常也。

    言高七仞者。一仞七尺。八树计三百九十二尺。论语云。夫子之墙数仞。

    言余各有表者。经言。百千比丘。于其中止。第三僧住。众贤圣僧窟宅故。经言。园林浴地。第四资具也。园即总持。林即大法。浴池等谓定心解脱也。经行即身业所游履也。禅窟为意业所栖止也。衣服谓惭愧也。饮食即甘露法之食也。床褥者静虑为床。净命为褥也。汤药即无漏圣智。疗治烦恼。犹如汤药也(上少指)。

    言如是僧坊等者。是多指也。经言。如是僧坊堂阁若干等。是。

    言五行者。兼行六度者经言。一心智慧者。一心与智慧别。定能令心专注一境。名一也。举同时心王。名一心。是心王也。

    言道场谓正等觉性者。辨云。相名为道。性名为场。

    言赞三乘等者。问赞三乘者。如何是无畏施耶。答牟云。若向他二乘人道。汝等去道甚远。此名恼他。令他怖畏。今既赞叹。故名无畏施。问前来经云。亦不称名赞叹其美。此何令赞三乘人。答前约初修之人。此约久修之人也。

    言利他忍中等者。同上耐怨忍也。路府问既是柔和。无怨害可对。如何疏言耐怨害忍。答辨云。虽逢怨害亲。若柔和故。名耐怨忍也。经言。常好坐禅得诸深定者。疏主解云。得深定。经言。精进勇猛者。疏解勤也。经言。摄诸善法利根智慧等者。疏解摄善法。皆为利他也。

    言结已趣道场等者。道场有二。一者是有为。二是无为真法身名道场。二化身名道场也。

    言觉树自荣者。身中四智菩提种子生起。名觉树自荣。金云。持经之人觉心生起。如树敷荣。如身坐树下也。

    言七行者在处等者。持经之人若行若坐之处。便起塔。如佛之塔。殷重供养。

    言初一颂标指前三者。牟云。即是标指长行解持读念益七段中初三段。一行者功德无过能生种智。二行者为见报身净土。三行者即为顶戴于佛。长行后四段文。下偈中广述。唯此一颂标指初前三段。略述其意。故云标指也。

    言则为起僧坊等者。经言。若能持此经等者。香似牛头。因以为名。比州有山。山有此香。因名牛头山。修罗与天斗时。天所伤。取香涂疮。即愈也。

    言颂前第五等者。经言。须曼香者。安国云。此翻善摄意华。其色黄白甚香。不作大树。才高三四尺。垂似盖。经言薝卜香者。正言瞻博迦。此云黄华树。树形高大。华小而香。亦言金色华。西域多此树。经言。阿提因多伽者。旧经云思夷华。熏麻押油燃灯。此华香故。其油亦香。

    言第六兼行六度者。经言。况复持此经。兼布施持戒等。并是?勤三乘。正是精进也。

    言第七在处者。五颂分四段也。

    言一颂佛游处者。持经之人住处。诸佛必从。子若行时母必随后。前经言。空处读诵经。皆得见我身也(证获阶降也。流通。第九疏彻)。

    ○随喜功德品

    言一者七品学行等者。安乐一品所行行。后六品明能行人。能行人中分四。初涌出品正是能行行人。二寿量品分别品因释前疑。展转生起。三随喜品法师功德品。当第三段。傍正修行功德多少。今明傍修行。故此品来。

    言三者论云法力等者。一证。二信。三供养。四闻法。五读诵持说。前已明三。此为第四闻法。问何名闻法。答由从他闻。能生随喜。故名闻法。

    言释名者。晋本名劝助品也。

    言随所闻思等者。纪国云。随喜有二。一自闻生随喜生闻慧。因闻慧生思慧。因思慧生修慧。因修慧生证智。此四即以随喜为本。故随喜品也。

    言又二俱是等者。能随喜乃能劝。二俱是随喜。合为一名也。言又二俱是。经言。为得几所福。为字为本音。为由当也。

    言一明初者。问四众外谁是智者。答但能随喜。即是智者。闻是经随喜已。此为第一随喜人也。

    言次明往处等者。经言。从法会出等者。此上说第一亲从法会。闻经之人。从法会出向余处。为余人说。

    言后明展转益者。经言。是诸人等闻已等者。余人闻已。生随喜心。如是展转说。如是展转至第五十。古人配五十人。取地前四十心。并十地菩萨为五十人。第十地菩萨他受用佛边。为第一闻法人。十信初心为第五十人。今疏中意。只是从第一闻法人至第五十人。最初第一人闻法人功德多。不得挍量余四十九人。就四十九人。前四十八人能说能听。亦校量不得。唯挍量最后第五十人。

    言下校量境者。有二。一器世间多。若四百四百个万四百亿个阿僧祇世界。二有情世间多。六趣四生(云云)。

    言一别示有五等者。一六趣。谓地狱(云云)。二四生。胎卵湿化。三形类。若有形无形等者欲色二界。若无形是无色界。四想殊者。有想是欲色二界并下三无色也。无想无想天也。非有想非无想者是非想天想也。五足异者。无足是蛇。二足鸦鹊及等者。四足牛马等也。多足百足类也。

    言此等义门者。指第二疏有五趣章门也。

    经言如是等在众生数者。此上二句结也。前来不科出。经文此重指。

    经言一一众生与满阎浮金者。此意有二。一者。阎浮提者者金世界。世界名阎浮。金从世界得名。名阎浮金。金不必是阎浮金。第二解漏世界。尽是阎浮金也。章敬云。虽有此阎浮金。然非经意。经意但说满阎浮提金及种七宝乐具。谁言金名阎浮耶。与满之言。应成无用也。经言。阎浮提者。此北岸水下有金。向上有树。名阎树浮。旧云阎浮。新云瞻部金提。树以立名。名阎浮金世界。从树得名。名阎浮世界。但是树名阎浮金与世界从树为名也。

    经言是大施主等者。解布施年岁。

    言初起念等者。经言。然此众生。皆已衰老。年过八十等等者。问如无色界无形。又??吐不知春秋。蜉蝣朝生暮死者。如何言皆已衰老年过八十。岂得言一一众生满八十年也。答今余人已外余类虽无本年八十发白面皱。然临死之时。皆有衰老相现。现同人类。年过八十。发白面皱老人也。且举人胜者也说者。

    言正以为问者。经言。于汝意云何。是大施主者。施主二。一财施主。二法施主。下经言。我今分明语汝。不是方便说随宜说。不是言虽在即意在别时。故云分明语汝也。

    言如校量梵音等者。金云。如经说。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福德果报不如如来一毛孔功德。又八万四千诸毛孔中功德。不如八十种好中一好功德。又八十种好中功德。不如三十二相中一相功德。三十二相功德中百分千分万分功德。不如一梵音声相功德。如来音声众生闻之。依教修行。皆得作佛。广利众生。意言以披一颂。随喜之人。决定作佛。胜前财施法施功德。犹如佛身上梵音声相胜余功德。摄云。三千界果子。不如一如意树。亦十方莹光不如一个日。大千野马不及一师子也。

    言此初也者。初总明初人随喜功德胜前无比。经言。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转至不可得比者。校量最初第一人。是所校量。向后四十九人。是能校量。前唱唯取能校量最初一人功德也。

    言听闻随喜果及第三劝听果者。经言。又阿逸多。若人为是经故。至之处者。问前来第五十人随喜功德无量无边。何故此唱亲闻经。唯感象马车乘功德。却少耶。答此唱唯说住僧房劝坐功德。未说闻经随喜功德也。

    言亦得六通等者。意言住僧房及分坐功德。不唯得象马车乘等物。亦得六通金刚宝座也。

    言此据世等者。问疏言六通金刚座。经中何故不说。答疏言此据世等。所以不说金刚宝座也。问何故一种闻经得象马车乘及天宫胜劣不同。答此辈人自性来听有三品心。下品心得象车乘。为人中大富。中品心得珍宝辇舆。为国王大臣。上品心得乘天宫。谓净土生天。法华经是运戴义。运戴一切众生经也。听者常灭。足不履地。象马车乘果。运载此身也。此是住僧房相似果也。问何故得释梵轮王座处。答此有三品心。下品心得轮王座处。中品心得帝释座处。上品心得梵王座处。此三人并得为王。若不为王。无由得其座处。并是分座果也。缘此经是尊贵之经。分座听者。常感释梵轮王果报也。问经文何故不说卧听。答病许卧听。此卧病也。

    言此初也者。初明得好知友也。经言。得与陀罗尼共一处者。此上辈人。兼勤劝他听法有三品心。下品心得前菩萨共生一处。中品心得利根智慧。上品心得百千万世终不喑哑等。前行经言。语余人言。有经名法华。可共往听者。有说是所受劝人功德。非也。但是能劝人所得功德。若是受劝人功德。不可说尽也。若见有持经之人。傍生轻毁。得妄失句逗果。若劝人听经。得与陀罗尼菩萨为善友也。第三地菩萨证胜流真如。断闇钝障。纪国云。摄论说。三地菩萨得大法光明。闻持陀罗尼。以为依止能劝人功德。

    言利根智慧者。此一句是慧也。余皆是福也。

    言一声相者。终不喑哑。喑总绝声。哑作声也。

    言百千万世者。通下诸句也。

    言二舌者。常无病即[王/儿]也。

    言口无病者。谓龈腭等无病。

    言不差者。不重生也。褰者上唇举也。缩者不唇短也。

    言或莤者。春秋云。苞茅不入。王祭阙供。无以莤酒。祭庙之时。以茅褰器口。以酒沥之。酒入草中销尽。似鬼神吃却。更不到地。故此草名莤也。

    言粗者厚也。沥掺(粗合反)胗(居忍反唇疮也)紧(居忍反急也)三苍云。风肿也。

    言从初有紧者。慢也。非疮轸名轸。亦云。皮外小起作胗。名轸也。

    言口不唱者。口不戾也。喎者偏也。

    言苦蛙反蛙音。章敬云。蛙菰菰音。户华反亦通。亦不喎邪作快字。平声。黑黯色。凹于甲反。邪下也。与押同。有本作窑字。正合[穴/依]字。

    言众相有六者。唇舌牙齿。悉皆严好。二鼻修高直。三面貌圆满。四眉高而长。五额广平正。六人相具足。

    言五举劣成胜者。已上尽是能劝人功德也。汝且观是劝于一人。令住听法功德如是。此举劣也。何况一心说读诵下成胜也。能劝听底人功德劣。所受教修行功德因人劝。方有能听。举劣人功德。成胜功德也。谟云。颂文合向世尊答中分出。今至成第一人处科偈文。此是科文。隐显难了也。

    言初八颂傍人随喜者。长行有傍正科也。长行明第五十人傍随喜。不分段数。以经文略故。

    言此初有三者。今颂文不述长行弥勒答文。且初二颂标者。总初随喜人。次五颂校量随喜功德。后一结成第五十人功德。

    言有二者。初一行总明初人随喜。

    言五颂受教等者。初二颂标说。后三颂正陈。正陈中分三。初五句述前口相。次四句述众相。众相中最后二句述前面相也。指面相经文。后三句品述口相也。不述长行福中不喑哑不??不曲戾声鼻二相也。长行口相有五。一气。经言。口气不臭。颂中后三句是口气无臭秽。优钵华之香。常从其口出。二舌常无病。颂云。舌不干黑短。长行三龈腭等无病。经云。口亦无病。颂云。世世无口患。长行齿无六恶者。不垢黑不黄不疏。亦不缺落。不差不曲。颂中唯有初三齿不疏黄黑。长行中唇无十恶者。唇不下垂。亦不褰缩。不粗涩。不疮紧。亦不缺坏。亦不喎邪。不厚不大。亦不梨黑。无诸可恶。颂中唯有唇不厚褰缺一句。一句中有四。不厚不褰缩不缺落。乃至无有可恶相一句结也。长行鼻修高直。面貌圆满。额广平正。三相也。颂四中句述鼻。高修且直。额广而平正。面目悉端严。为人所喜见。颂中为人所喜见一句。述长行无有一切不可喜相。

    ○法师功德品

    言明傍人等者。前随喜品傍行了。今此法师功德品即是正行。故此品来意。

    言下二等者。即是法师功德品常不轻品也。第二来意。望后不轻品为来意。

    言初品总明者。法师功德品总明福果多小不分别功德之人。故名总明也。

    言后品引己证成者。即是释迦过去为常不轻菩萨持经。亲得如是功德。此品唯能行行人法师功德。非所行法法师功德。今即是初。故此品来。

    言三者论解法力有五等者。一证。二信。三供养。四闻法。五读诵持说。

    言释名者。晋经云。叹法师品可谓叹其功德也。此品明能法师之功德故。以为名也。

    言何故前法师等者。问何故法师品佛告药王。不告观音。经言。尔时世尊。因药王菩萨告八万大士。药王汝见是大众中无量诸天等。何故宝塔天授品。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不告八部耶。据宝塔品。初无告四众经文。至下慕众说经中。以大音声普告四众等是。天授品初云。尔时佛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等。何故安乐行品独告文殊弥勒等耶。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何故如来寿量等三品。独告弥勒。不告余菩萨耶。若论寿量品。初亦无独告经文。尔时佛告诸菩萨及一切大众诸善男子。故知无文也。何故此品。告常精进。不告文殊普贤等。

    言宝塔法证等者。路云。塔是色法也。名法证。此亦非也。但是塔踊证教。塔开证理。证教法理。故名法证也。天授劝示众人。即是教化海会菩萨。非口所宣等。显己重法千岁为床。故名人证。故总告之也。寿量品独告弥勒者。以彼慈氏。只于此界。次补如来。余人无此利益。所以不告余人。唯告弥勒。

    言自非位等者。只更断一个所知障。便成佛。名位齐也。智阶者。邻次义也。

    言何由识真化者。已上诸句。便目寿量品。察道德之圆证。双结分别随喜品也。

    言此之一品亦合告之等者。名亦与持经相应。行亦与持经相应。偏告常精进也。

    言行五法师者。即五法师也。一持。二读。三诵。四说。五书写也。

    言初三易者。一即供养。施他听闻。

    言后二等者。谓思惟。修习也。举中间五种。例余难易。总名法师。

    言此显所得功德多少者。化度科为二番。第一番明功德多少。第二番明得人位次(经云。已是功德下)。且初番中总有六释。释中分二。初之二释叙古师不正义。后之四释疏主叙今正义。初叙古师不正义二释之中。各有二相。初皆叙古。后便略非。二释皆尔。

    言古有二释者。章敬云。初解出自注经。后解嘉祥纪国也。

    言一云十善为本者。谓不煞。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一善为头。余九善助。余丸为头。善助亦尔。每一善为头所资。余九为能资。十善一一为头。能资所资合说。故有一百。即此百善自作之时一百。教他人作时有一百。赞叹所受持法有一百。所以疏云。赞叹法胜。亦云赞励也。又于能行十行人向上庆慰。亦助喜。亦名随喜也。所以疏云。赞行十善者。此助喜心兴所行行人功德力齐盛。一百功德更无胜劣。如是合成四百。此四各有上品中品下品。成千二百。据六根总合有千二百。其中耳根听闻胜。舌根谈说胜。意根思惟法义胜。此三根修行作用胜成千二百。余眼鼻身三根劣。故无上品。有中下二品。但有八百也(云云)。

    言若依十善等者。意云。诸经亦说。十善行对六根说。亦应如是。何独此耶。

    言六根各具百福者。即是嘉祥纪国。经云。百福相庄严。药王品云。百福庄严臂。则知六根皆具百福。一一福中皆有十善庄严等。问何名百福。答百福即是百果也。能感因即是十善。一善为头。余九善助。十善更互为头。计成一百个善。问百福与百善何别。答能感所感因果别故。因严于果。理不相违。问如何成于千。答古师云。又将一百个果为头。一一果中有十善行。助能资所资。合成一千。六根各一千。合成六千。三根胜故。各增二百。三根劣故。各减二百也。

    言舌解引正法华等者。第二义中分二。初破增减。后破庄严。且破增减者。古师依正法华庄严论。六根各一千。眼鼻身三并与二百也。

    言其数何也者。意言耳舌意三。三根胜故。减他眼鼻身三。三今劣根。向上各减二百。当减之时。并与何者二百。为取眼根上二百。为取鼻根上二百。为取身根上二百。为与舌根。为复与耳根。为与意根二百。其数何也。又眼等六根各一千。不杀等十中。并与何者二百。为并不杀中二百。为并不盗中二百。为并余善中二百。其数何也(上破增减了)。

    言又百福等者。约十善业道说。如造不杀业时。将心离杀为一。次起劝道思为二。次起赞美思为三。次起随喜思为四。次起回向思为五。一个善业道有五十思。十善业道。计成五十思。每修一相时。先起五十思。净其身器。次起一思。牵引后五十思。圆满合成百福。古人意说。以此百福。一一福中各有十善庄严。合成一千。六根计六千。三根胜故。各增三百。三根劣故。各减二百。疏主破百福是果。早是过去十善因所招。又说十善因。却庄严百福果。意言百福身体。是百行因之所感。从因名百也。今以因助果。未见所由。未见却将因却助于果所由也。未见因由也(破古第解二了)。

    言今正解等者。疏主自为四解也。

    言不得将庄严等者。意言庄严论六根各一千功德。今此经三根胜故成千二百。三根劣故有八百。六根功德多少胜劣不同。故云不得将庄严论。例同此经也。今依随经魏论。数圆也。今为四解也。

    言一者于此经中修十法行者。一行为头。余九个法行助。假如受持时。为受持故书写。为受持故听闻。为受持故思惟修习。一行为头。余九皆准此说。各互为头。相资成百行。自作一百。教他一百。赞励一百。庆慰一百。合成四百。各有上中下品。成一千二百。耳舌意三根胜故。具足三品。成一千二百。眼鼻身三根劣。故无上品。只有八百也。

    言二者因于此经等者。第二解也。当经十法行。一一法行之中。将十业道资助。只如受持之时。便能不杀。受持时便能不盗。乃至受持时便能不邪见。如是十法行中。一一为头。皆十善助十法行。总为头。便有百善业助。此解所资十法行。能资便有百善业道。能所相兼。据实合是百十十。今但总说一百也。自作一百。教他一百。赞庆慰一百。有上中下三品。三根胜故。各增二百。三根劣故。各减二百也。

    言此经胜。问依余经亦有十法行十善资助。亦成六千。何唯此经耶。答疏言。此经胜故等。

    言此文略故者。问此经若具十法行。又将十善助。则成百行。既经文只有五法师。如何成百行后。成一千法行耶。答疏言此等。意言经据总数说。十法行资成千二百。但是译家文略也。

    言又依此等者。次下二解依五法师解也。

    言一一此法师者。此依五法行。一一法行为头。皆有十善资助。五个法行为头。各十善助。计成五十。又自作教他各五十。赞励五十。庆慰五十。合成二百。六根之中。每各二百。眼鼻身三劣故。只有二百。耳舌意三。三根胜故。各将二百功德。助眼等三根。且如耳舌意。各将二百助眼根。有六百。并本二百。计成眼根上八百功德。又三根各将二百助鼻根。计成六百。并鼻根本二百。成鼻根八百功德。又三根各将二百助彼身根。计成六百。并身根二百。成身根八百功德。

    言自类不相助者。钝根之流类。眼鼻身三互不相助。各守本分二百也。问如眼鼻二。要假依身根。方能有用。何非相助。答虽身相望有力。望修十法行。即不相助也。不相助也不同彼三。问此为约根助。为约行助。为约如无身根。眼等亦无。即名眼助。如因披读方能书写。方能披读。即眼身二望于修行。并有相助。约何名劣。答自利行中闻法为先。故说耳胜。既闻法已。利他行中说法为先。故先舌胜。通自他利。通十行中。意即为胜。故说六中此三为胜。若互相助。随无随有。此义可齐。如听闻时。不假眼等。今望总修十行。不如耳等三根。故分胜劣。劣根自不相助也。

    言耳舌意胜故等者。解三个胜根也。耳舌意三。是胜根故。故互为能引。互为所引。自胜根类。得相助故。且如耳根为头。有力能招引三个劣根。各将二百助耳。计成六百也。耳根自二百。计八百。舌根意根各将二百助耳根。计一千二百。乃至舌根意根为头。余根资助亦尔。问如何是劣根助胜相状。答如耳听时。眼见经文。鼻根通利。身能往听。舌能演说。意为分别。如是名助也。问何故前劣根不相助。今宁助耶。答只为是劣。但能助他。更不自助。犹如仆使。但是事他。非自相事也。

    言不可虚分者。诸抄指此两句疏。作第四解。非指前文。意言千二百及八百。先无诚文。但类相当。道理如此作。如此作如是配。故言不可虚分也。

    言经云以是等者。化度云。经论双标也。以经言六根功德可以引。经先标后广解也。

    言论云诸凡夫等者。引论标也。即是论主第一解。肉眼见三千界。在加行位。凡夫未入初地。但是经力。根有胜用。不是无用也。言论云。即法华论也。

    言诸凡夫者。简圣人。以经力故。简诸根互用也。由持经法威德力。故言得胜根用。缘三千大千世界境。即是经云。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也。问疏主争知是凡夫。不是圣人耶。答若是初地菩萨。见一百三千大千世界。今唯见一三千界。又准经是凡夫。父母所生肉眼。故知是凡夫也。

    言有解在于等者。古解也。纪国云。据此经文道理。上不是初地。下不是十信。即是十住十行十回向。非于十信者。持经力弱故。不取之也。言以其肉眼见大千。故出所以也。

    言解脱分位未能如是者。破古师。简前古人四十心也。

    言解脱分位见一等。准知解脱分位。只见四洲之化佛。不合见大千世界化佛。圣教只说。四加行位见大千界大化佛。谁说见邪。问若至四善根位任运见大千境。何用开经力。答谟云。有三解。一者。本来在资粮位。由持经力。至加行位。见大千界。意言未有不持经者。未至故。二者。本来虽见而不明利。由持经力。见得明利。三者。昔未持经时。虽见三千界。不得清净六根。未获六千功德由持经力。得见大千及获清净六根。六千功德也。今详疏意。内眼见大千。本见位。若未持经。即不见也。问四加行位为复定中见散心见耶。答但是法威德力散心便见。问真是天眼见耶。答见大千界时。虽不是天眼。与天眼力齐也。

    言不尔一化佛等者。意言大千化佛若非加行位见。更是谁见也。

    言论云又六等者。标也。论云。即法华论也。又六根清净等者。于一一根中。使能见色闻声??香尝味。且如色境。是眼见之境。鼻根能知。乃至说法是意家境。鼻根能知故。正是根互用也。

    言如释提等者。疏主依法华论。引诸根互用经文。未证成互用义也。色应眼见。鼻能知故。

    言乃至说法故等者。下偈云。菩萨志坚固。坐禅若读经。或为人说法。闻香悉能知。在在方世尊。一切所恭敬。愍众而说法。闻香悉能知。

    言此是智境等者。辨云。谓第六识相应之智。说法应智知。鼻根能知故(上经论标也)。

    言此有二义者。二因论生论。此初中疏带两势。初解不许地前有互用义。以论言得自在故。后解即约根本互用。地前即无加行。论地前亦得也。

    言一云诸根等者。意言诸根互用。唯在地上。不在地前。

    言唯识等云等者。问准何圣教。答疏言唯识等。谟云。自在有三位。一如来果位。二八地已上。三初地已去。于净土中。作神通等事。亦名自在。亦得互用也。

    言一根发识缘一切境者。安国云。二说。一者。自眼根发自眼识。通缘五境。二者。依自眼根。通发五识。通缘五种境。余根相例亦尔。自解云。前义虽通。理稍局也。后义为正。问何名一根发识缘一切境。答只如眼根取色境之时。第六意识向眼门中取境。眼发意识。缘一切境。眼随意取香味触等境。若尔。但是意识缘自家境。何名一根发识缘一切境。答虽是意识缘由。随五根发识。方缘一切境。问寻常意识五根门中取境。何不名互用。答寻常只是向眼根门中取色境。耳根门中取声境。不名互用也。所以疏第一解云。诸根互用唯在地上也。若约所见大千境量。通在地前。凡夫所见。即是经力加被。不是互用也。

    言其前所说等者。指前经云。父母所生眼耳见闻三千界等。是地前加行位也。若是初地已上见百世界。非一三千界也。

    言又初地已上等者。第二解也。互用及见大千界。俱在地上。据实地一实见一百三千世界。今向百世界中。且说见一大千界也。

    言二者诸根互用等者。第二解。诸根互用。及见大千界在地前。亦名互用。唯识等说。唯在十地者。约任运得。若加行力分得。分得地前亦得。

    言故此论本等者。即法华论双结也。结前第二解。许地前凡夫小分得诸根互用。

    言前凡夫位等者。结前第二解。地前凡夫得根胜用。见大千界。

    言今初地上等者。结前第一解。初地已上得诸根互用。不许地前凡夫亦得互用也。

    言一肉眼非通者。经既言见三千界者。问何故尔耶。答智论云。三千界外有风轮故。违于凡夫。肉眼不得见也。又云。有漏力用至此。经言弥楼者。此云光明山。即十宝山之通号。常有光明。故以为名也。

    言小教说等者。罗汉人取境任运见小千界。作意见中千界。辟支佛任运见中千界。作意见大千界。安国云。阿那律一人与辟支迦缘境齐。任运见中千。作意见大千。初地菩萨任运见百千界。若作意时能见无边。若二乘缘过未各知八万。初地菩萨过未唯知百劫。

    言今说持经力等者。今显凡夫持经见大千界与二乘等。

    言六根功德等者。问何故六根功经多少不同。所缘境界大千无别耶。牒来。答疏言。修因胜劣等。意言修因之时。耳舌意三。受持力胜。得果之时。三千功德也。其眼鼻身受持力劣。得果之时。只有八百。由因有胜劣。果德不同也。识用不差。所取境界。大千咸等。缘大千之识用不差也。

    言又德是内成者。谓六根功德也。

    言因由增减者。因劣故功德只有八百。因胜故功德有千二百也。因胜果胜。因劣果劣也。外境俱是一化佛境。外取境同故。大千减等。外境不可减也。由三纲库子等也。

    言只如二乘等者。若傍缘现在境。声闻见二千世界。缘觉见三千。多少不同。约处世界也。若将宿命智。缘过去天眼。通缘未来。过未皆知。八万约时也。

    言又如初地等者。意言菩萨宿命劣二乘。二乘天眼劣菩萨。不可一例。今者三根功德劣。取境即多也。相国云。引瑜伽三十五云。声闻但以二千世界及有情界为神通境。独觉但以三千世界为神通境。何以故。由彼唯为调伏一身。而修正行。非诸有情。是故最极以一界为神通境。然约声闻根性劣者。故知二千于此别修功德胜者。亦知三千。如阿那律等。

    言七类者。经言。其中内外种种语言音声者。标下经言。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等。结胜。

    言杂类声者。问何名杂类声闻。答不是相对辨。故名杂类也。

    言十二六对声者。男对女。水对火。是。

    言无验咒术者。安国云。先修咒术。虽无验。今至胜解行位。悉皆有验。谟云。疏引此文。意在加行位菩萨胜。非资粮位。故知胜根唯在加行。即证互用。全在此胜解位。

    言凡夫上位者。以十信摄入十住。四加行位摄入十回向。今言上位摄十回向。正取四加行。四加行在十回向中。故言上位。十住十行名中下。中下不取也。

    经言常耳者。非是不生不灭常。但是寻常之常也。

    经言不坏耳根。注经云。凡夫诸根不能并用。眼根缘色之时。耳不闻声。耳闻声时。眼不缘色。约一时起用。不得名坏。今持经法师一时起用。名不坏也。又缘境杂乱名坏。今是合中知境。杂中缘时名坏。今持经法师。设杂乱缘境。亦不坏也。

    经言迦陵频伽者。膺法师云。迦陵者云好。频伽云声。即好声鸟。亦云妙音鸟。

    经言命命者。梵云耆婆身。此云命命。即共命鸟也。本行五十九说。佛与天授。往昔作共命鸟。各为一头。

    经云其诸梵天上者。即初禅也。光音及遍净。二禅三禅也。乃至有顶天。第四禅色究竟天。不是非想天名有顶也。问寻伺语加行。二禅已无。如何经说有语言声耶。答安国云。二禅已离寻伺染。名无寻伺。非无种子现行。名无寻伺。寻伺既有。发语何好也。

    经言撰集解其义者。解音胡买反。

    言十方世界中禽兽鸣相呼者。只取四天下中十方。十方中只取四天下。不取大千为十方。又纵得三千。是凡夫耳闻。若约佛及菩萨。则得十方。亦不相违也。

    言一德量等者。经言。复次常精进等者。问何故前眼耳二根。则言父母所生眼父母所生耳。后鼻舌身意四根。不说父母所生耶。答缘天眼通。天耳通。于眼耳二根上立。若不言父母所生。恐滥持经功德。将谓是天眼天耳通也。余四根不立通。故不说也。二云。显是欲界根从父母生。简上二界也。又初二根是杂中取境。后四根合中取境。举离中。摄合中。问诸天不从父母生。如何经言父母所生。答六欲天从天男天女膝上化生。依所化所。亦名父母生也。次解鼻根功德者。问论中说见闻觉知者。见闻配离中眼耳二根也。觉知配余四根也。鼻根只合名觉知。今言闻三千世界香何意。答若约业力说。鼻根唯合中取境。不通离也。今约持经法威德力说。六根总通离合也。二者。若约凡夫自位说。鼻根缘香。不缘声。不合名闻。今依诸根互用说。亦得名闻。问经言上下内外如何。答色界名上。欲界名下也。又有情名内。器世界名外。又就有情中。身内功德名内。身外无衣服名外也。

    言上下既远等者。疏主设难词也。

    言若根遥知等者。若香在彼处。根不就彼处。云若能遥知得者。此坏根。不坏境也。坏是杂乱失坏之义。非损坏义也。谟云。法相所谈。鼻根乃是合中取境。令若远取如是离中知境。即是坏乱鼻根合中知义。所以坏根。不坏境性也。二云。若事须香境到来。方始取得者。岂一切香皆肯就根耶。未必一一香就鼻根来也。疏主设此双难了。

    言论云此是知等者。引诸论通也。

    言定智遥知者。疏释论文也。此是第六意识相应心所。别境中智。智与第六心王。向鼻根门中。依鼻根缘上界香。问既是意识与智知故即是智。何故经言鼻根取香境耶。答智依鼻根。方取香境。就所依说。名鼻根闻也。其实鼻根只缘得合中知境。不能取上界香。上界香亦不就鼻根来。但是意识相应之智遥闻也。所以疏云。非鼻实能离中取境。又诸根互用。鼻根取境难。尚自取得。况依眼耳离根之智。不取大千香耶。问何要将诸根互用义解。答疏主以下地根缘上地香。显诸根互用义也。

    言又诸根互用鼻等者。金云。诸根互用。一根发识。缘一切境。五根发五识。尚自缘一切境。况是五识同时之意相应之智。不能取大千香境耶。非鼻根自体而取也。问既明鼻根取境分齐。而即合疏言。况依此鼻同时意智。不取大千耶。何故乃言眼耳智耶。答此互影彰也。或何欲成眼耳之意。故结况鼻俱意识智。不取大千香耶。问若由经力。鼻能取诸境者。为发自识见色。为发眼识见色。答发自识。若尔。但是识互用。何者名根互用耶。又复根识何名同境。答根同于识。而互用故。根为主故。独得根名。若尔。于根得自在。一根取六根。亦可于识得自在。一识依六根。若境界生识易。一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