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三十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镜水沙门 栖复 集

    言但遍三界等者。问于何处。作此观行。答但遍三界五趣四生。皆作是观行境也(上句经了)。

    言从二障倒者。则解经从颠生故。说智虽不发业。与烦恼为依。亦名从二障倒生。

    言或四七倒者。且四倒者。凡夫之人妄执为常乐我净。无常之处计常。无乐处计为乐。无我之处计为我。不净之处计为净。故名四倒也。七倒者。一想倒。于常乐我净向上妄想分别。名为想倒。二见倒者。于妄想所分别。忍可乐欲。建立执着。故名见倒。三心倒者。于前执着决定境上。起贪等烦恼。名心倒。并常乐我净成七倒也。问想倒与常乐我净四倒何别。答于境中起此妄想分别心。名想倒。即于妄想所分别中。忍可乐欲。建立执着。是名想倒。此染慧为体也。于所执着贪等烦恼。名为心倒。心倒通诸惑及心王。就烦恼中复有三倒。一者倒。根本所谓无明。二者倒自性。谓萨迦耶等。三者倒等流。谓邪见及边执见一分恚慢及痴。是名心倒。

    言或心乱倒者。谓有漏法迷于内心。令心惑乱。颠倒而生。名心乱倒也。问此与前心倒何别。答此与前心倒。是不善有覆。此说心乱体通三性通有漏无漏。故说为有。非真实有。深生猒舍也。

    言仁王经言等者。因此经中说颠倒。疏主广引妄幻法成证。起者不实义也。幻者如手巾为兔。譬如等者。虚空本无华。患眼见有华。如影实皆无者。影者不实义。因缘故诳有者。虚诳而有。故言诳有也。

    言摄论亦云等者。此经中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乱想及乱体者。相者相分也。则五尘境。摄释云。相者因也。能生识故也。乱体者能缘心体。是妄倒之体。名为乱体。

    言应许为色识者。第二句结前乱相。同色不是识。识不是色。如何言色识。答色从识变。能牵生于识。不离识故。名为色识。

    言及与非色识者。第三句结前乱体。即是能缘心也。

    言若无余亦无者。第四句双结二句。若无二字结所变乱相无也。余亦无者。结前能缘心乱体亦无也。要有其因。果方有故。但逢着俗境。应作是观。

    言或此释伏难等者。难意者。若此真空性离言者。何须经说。作真空观耶。境既无。何须观也。若言真空不空者。如何复言。言语道断也。

    言由待从彼颠倒等者。疏答也。待者则对待妄法。妄法妄有。且说为空。只此空体亦非是有。空亦空故。

    言中论颂等者。若有所不空者。此是有法应当有所空者。能对治空法也。所空不可得者。所对治有法。此言有法。妄说为有。举体无。本来是空。只此所空法。法不可得。故言所空不可得。何况得于空。所对治法举体是无。何况能对治灼然是空。岂更是有耶。意言第一句言若有所不空者。则因真如。第二句言应当有所空者。此真空体在。第三句所空不可得者。牒前第二句。所空真相既不可。第四句何况得于空。何有能得之所。心能皆遣。意证真体亦空。便同无为无有实。不起似空华(此上百论宗)。

    言又有解云等者。依中道宗待妄等。言真理名空。空之性故。因空所显故。言待妄真体非空。若言空论何法。若无所论。凡圣何别。何要修行。故不可言真理亦空。故言非空定空故。从诠说言。待因缘者。因缘则诠也。但除其病故。即遣妄而不除法。则存真也。即净分依他。及圆成而不除也。

    言赞曰下颂二处者。长行初说空有观。名行处。后明十恶缘外人境法境。是亲近处。今此颂文双述长行行处近处两文。故名下颂二处。

    言初十三颂半颂外人境等者。则是行处近处。

    言有法者。则是长行行处中有观。经言。住忍辱地柔和善顺等。是其行处中兼说空观。此十三行颂中。述长行有观。故名有法。有法即有观。又述长行初观中人境。行处中有观近中人境。今此双述故。言有法二处也。

    言次二颂半颂初内有空二法行处者。有云。疏中剩此有字。只合言空法行处。但是疏主总相引空有。科文名曰因。据实道理。实剩有字也。缘此二颂半。只颂长行行处中空观也。其有观遍在前十三行半中述也。

    言长行中初说行处者。经言。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等。

    言初离外妄有者。十种恶缘也。即是经言。不亲近国王王子等。

    言后观外真空者。经言。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等(云云)。今颂先说近处。后论行处。

    言今颂初离外妄亲近处者。经言。常离国王及国王子等(云云)。

    言次方明内行处者。经言。又复不行上中下法等(云云)。

    言后颂外真法等者。颂云。一切诸法空无所有常住等。长行与颂。颠倒不同也。

    言乍观文势等者。重商量十三行半颂文中。述长行有观也。其空观文或述不述。却不定也。问既若重商量不定。疏主何故早已科出。言有法二处。答疏主前据十三半。最后结文云。是则名为行处近处。以此二处。能安乐说。观此经文。有行处近处字。二事双结。所以于十三行半中间科。两偈述长行行处之中有观。此是疏主准结文科了。次下疏主再读行处之中有观。偈文细寻看。总不述有观。经文文意不相似。正与长行不离文。同究竟述长行不离文也。疏主准经文。既不相当。然后别作道理科。合述长行中有观也。由持经菩萨最初出行处中修有观。成就得住忍辱地。柔和善顺等。方能出持经菩萨。始能无所畏心。不怀希望。而为说法。据此道理。实述有观。又亦与长行有观中心亦不惊一句。文势相似。

    言故文虽双举等者。只缘结文所以双举行处近处也。

    言实唯近处者。商量此两行颂。述长行不离文。唯述近中不离处文。兼不述长行行处文。

    言不颂散乱者。则年少子也。

    言一颂半颂离四缘者。长行云。一损害缘。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四恶见缘。不亲近外道梵志尼乾子等。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二坏乱缘。亦不亲近诸有凶戏相叉相扑等。三恶业缘。又不亲近旃陀罗。及畜猪羊鸡狗等。今颂云。常离国王等三句经。述损害缘。凶险戏者一句经。述坏乱缘。及旃陀罗一句。述恶业缘。外道梵志一句。述恶见缘。

    言后三颂离一缘者。长行经言。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问讯。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今颂述云。亦不亲近。增上慢人。为一段。从贪着小乘至罗汉。为一段。言三藏。即小乘三藏。三藏之文通大小乘。有禅师不解。便言不得亲近三藏学人。吞舟之鱼。荡而失水。则为蝼蚁所食。如是圣教。不逢正外。便被愚人枉传。经言。破戒此丘。名字罗汉。此文颠倒令道。名字罗汉是破戒比丘。心里元来知不是罗汉。诈称罗汉。如大天等。便是犯大妄语戒比丘。不同增上慢人。得四禅定。计为四沙门果。此但是错罪过极也。此是凡夫比丘也。经言。及比丘尼至五欲。为一段。好戏笑而着五欲为缘也。经言求现灭度至亲近。为一段。求现灭度。则发二乘心也。在家优婆姨中。兼有在家优婆塞。此偈之中具四众也。

    言前开后合者。则是前长行广说。名开。偈文略说。名合。仍不依次第也。

    言不离也者。此一唱经文。正是前来商量。或述有观。或不有观。个此间本文述长行不离也。长行经言。如是人等。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无所希望。今颂云。若是人等以好心来等。

    言一颂长染非器二缘者。长行经云。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亦不乐见。若入他家。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非器缘。长行经云。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今颂云。寡女处女等一行是。

    言二颂重颂等者。前唱已述。后唱又明。故言重颂也。魁脍者。魁首顾也。斫人中主首也。脍者割也。今取能割者。名脍。不取所割也。

    言行卖者。解炫卖也。自媒廌称扬身取钱也。礼云。男女非有行媒。则不相知。问即与他行嫁。何名自媒。答自分为媒也。

    言重颂坏乱长染者。凶险相扑种种嬉戏二句。述坏乱。下二句诸淫女等。尽勿亲近。述长染也。

    言一颂颂非轨者。长行经言。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乃至为法。犹不亲厚。况复余事。今偈云。莫独屏处等一行是。

    言屏音必郢反障蔽也。

    言一颂讥诃缘者。长行经言。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今颂云。入里乞食等一行是。里者。古时名里。今时名坊也。文章亦作里用也。二十五家相续居住。可古得一里也。名里也。

    言乞食法有十三者。缘经中有乞食言。疏主引文广说乞食功能也。一者。住正戒。不得破戒。二住正威仪者。不得掉臂诽行。入白衣家。三正命者。四住正见。亦简邪见。五依法者。不得舍富从贫乞。六依时者。不过中乞。七依处者。不得淫女屠儿家等。八依次。不得越余家。九离贪。不得已少求多。已粗求细等。十离取著者。不得此是彼非。十一离瞋恼。不于彼此而生瞋。十二离粗矿者。不为财色高声骂詈。十三离憍慢者。从他乞食。心须谦下。不得倨傲。轻他自高。受者施者各成者。问施者可成六度。受者如何亦成。答受施之人随顺六度。亦得名成也。简要引集论云。能行施者。舍当来匮乏贪苦。名舍。受施之人舍见在匮乏贪苦。亦得名舍也。

    言如食矌野等者。报恩经中说。过去劫。尔时有国。号波罗奈。有佛出世。号毗婆尸佛。像法中有王。号罗阇王。王有三子。皆作边国小王。其王大臣。名曰罗睺。心怀恶逆。断大王命。次向边国。已煞二子。其第三子。有守宫神。而告之言。罗睺大臣。谋逆夺国。已煞父王。及二兄了。不久将至。何不避命去耶。王闻思念。欲投邻国。然路有二。一七日。一十四日到。王则入宫。命夫人及太子须阇提则出。心意迷乱。误入十四日道。粮食已尽。拟煞妻以活其子。子谏曰。何处有子。啖于母肉。可乞一愿。愿言割子肉三斤。以?父母。从愿得达前所。尔时王者。今我父输头檀王是。母者今摩耶。太子者今我身是。今引来意者。非贪其味。但活其命。沙门受食。但为修道支身。不为贪味。

    言又无垢称等者。迦叶住平等法。应次乞食。为不食故。应行乞食。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抟食。

    言无所畏等者。指中间两行经。述有观名行处。离恶缘名亲近处。此一行双结文也。

    言初颂法空等者。此下二颂半。述长行行处中空观。长行经言。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实相。空观也今颂中初一颂法空。后一颂半生空。行者执着义。又复不执着上品法。中下法。有为无为法。前疏言。此颂有空法行处。准路府实剩有字。但是总相引科文也。不唯说空处。如何有有字。前说二处者。则指十三颂半名前说。前说二处则行处近处。即有观也。指前初科两行作有观。已向前科。至有观了。所以此间但述空观。更不颂住忍辱等有观也。

    言五颂半颂外真法者。则述行处。亲近处中。外真法境。问人真法总名外二种何别。答人境对十种外缘名。外法境心外名也。

    言初一颂半十八句中生法二空者。简要问云。十八句中不说生空。唯有法空文。如何今言生空前。答长行云。观一切法空。一切法空中文宽。通生空法空也。又观空既离二执。合有人法二空。所以疏科初一颂半述十八句中生法空也。经言。一切诸法空无所有二句。标空法也。经言。无有常住已下。显空差别也。经言。一切诸法一句。则三性法也。下之三句约三无性。以辨于空。且空无所有。遍计性也。无有常住。离执无为法也。亦无起灭。离执有为法也。名清辨宗。此三法真谛门中。皆说空故。金云。颇有一法非有为耶。答依三性中说。故可有也。且遍计性。我法非是有为。亦非无为。故善戒经言。有为无为名为有。我及我所说为空。二依他性。三乘无漏亦是俱无。故集论三云。无取无蕰。非业烦恼所为。不应言有为。以方便力。随得现前则得现前。欲不现则不现前。如入灭定。不应言无为。无为常住。彼不亦故。三依圆成。摄论九云。法身无三为相故。由业烦恼非所为故。自在示现有为相故。

    言次二颂如山心定者。谟云。有言初一颂经文。唯举所离之事。但能离彼颠倒分别。正见决定。义同于山。

    言乱颂余句者。文势杂科不得。故言乱述也。经言。观一切法。今颂经言。皆无所有一句。述长行如虚空无所有性。经言。无有坚固。述长行实无所有。经言。常住一相。则述长行如实相。经言。不生不出。述长行非有为。以显真中不生不出。经言不动不退。述长行依常住。以显真中不动不退。今此两颂乱述十八句也。余残句总是前三行半述。

    言结也者。此正身引文。长行总有四处结标中。言能为众生演说是经。是名菩萨行处。是名菩萨初亲近处。是名第二亲近处。今颂中经言。文殊师利是名等。四处结。然为总结也。

    言此则初四者。经言。若口宣说等者。一者。不乐说人过。二不乐说法过。三者。亦不轻慢法师。十种法师也。四者。不说他人好恶长短。问若毁他人及自赞。则不得自毁及赞他人。何妨。答佛言亦不得故。说他人好时。形着恶人。只如二人一处坐。一人长七尺。一人五尺。对矬人前头赞叹长人。真成骂。他人自毁之时。傍边有人。行相同者。将为着台骂他。问不乐说人不说他人何别。答不乐说人。则是说经时读经时。不说人过也。若不说他人好恶。则是一切时中不说也。

    言此离三过者。经言。于声闻等者。一者。不称名说声闻人过恶。二者。亦不称名赞叹其美。摄云般若五百八十八云。诸菩萨若起心。毁赞二乘。应名毁犯菩萨净戒。所以者何。若赞彼地。便于彼地。心生爱着。不能趣求一切智智。若毁彼地。便于彼地。心生轻慢。则障所求一切智智。是故菩萨于二乘地。不应叹毁。此亦应尔。

    言非但独离等者。问口业中过他无量。何故只说离七恶。答疏言非但等。其实无量。

    言二各以大乘者。疏主体此经意。制作之时。多以大乘。别外小乘也。问根性若一。唯答大乘。根性既异。如何唯答大乘耶。答且顺经宗。作如是说。约正语行。故不言小。若说小乘。及成傍引。

    言着新净衣者。以水洗浣令净即得。不必要染。

    言正法华者。争得如是新净。不是新染。答疏言正法华等。

    言第四问答所论者。经言。若有难问。至佛道者渐渐增益者。则渐为说三贤十圣等法。三性法故。乃至四智三身尊。

    言后一颂半第六示其所说者。长行经言。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等。今颂云。除懒堕等是。

    言懒堕是放逸等者。问懒堕与懈怠何别。答王所别。经言。除懒堕意。即心王也。及懈怠想。即心所也。问放逸与懈怠何别。答放逸故驰依六境。懈怠所行不增长。是二别也。

    言后一颂半第八教安心想者。佛交说法。法师安心想。说法之时。受四事供养。而于其中。无所希望。不贪名闻利养。是名大利供养。名安心想也。所以经言。但一心念说法因缘。因缘者道理也。

    言智度论云等者。疏主广引。向下说法不求财利益文也。

    言有颂言(至)不雨者。第一解。多闻辨慧如布云。美说法音如雷声。而于利益有希望。譬如有雷而无雨。无润。

    言博学多闻(至)不雨者。虽有博学智慧。譬如布云也。无巧便不解说法。有云云中无雷又无雨(三)。

    言不广学问(至)小云无雷雨者。不广学问如小云无雷。又不能说法如无雷。不行妙行如不雨也(四)。

    言多闻广知(至)洪雨者。多闻广智美语言如布云。巧说诸法转人心如有云。行法心正无所畏如大云雷澍洪雨。

    言法之大将等者。菩萨多闻持学。即是大将持法镜。

    言亦如蜂王集等者。蜂王集众华而成蜜。法将集法以显佛身也。

    言得入旃檀林等者。贪利心说法。如入旃林取叶。无贪利心说法。如得旃檀木贵物。贪利心说法。如入宝山取水精贱物。无贪利心求法说法。如到宝山获大宝珠贵珍异物也。

    言意离诸恶自利行者。此意乘行字去音。

    言初行有三者。即是初意业中。一嫉妒等三也。故言初行有三也。

    言第二行不相非等者。即是此一唱中语业也。经云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此三句经文。疏主科作语业故。疏指经文云不相非。即是不许互非斥也。此但是疏主取意指经文文其阴密也。问何故于意行中。明语行耶。答将语业显意业也。语业皆由意识发故。前语行中又复不生怨嫌之心意成语。今此意行中以语成意也。

    言后二离恶一不恼他者。经言。无得恼之至懈怠者。科为不恼他。若语他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若向他人。作如此说。名恼他人。佛教持经之人。不作是语。不得戏论经法。及相诤。

    言一无恼乱者。由前受持读诵经时。无怀嫉妒谄诳之心。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今于安乐果中。得无能恼乱。

    言二得善友者。由前化比丘比丘尼等。亦不戏论法诤竞佛法。不相是非。今安乐果中得好同学。

    言三得众听者。由前三想故。今安乐果中。亦得大众而来听受。

    言四转入法者。由前为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今安乐果中。得所听之人转入法。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说已能书。

    言初离七恶者。一嫉。二恚。三慢。四谄。五诳。六邪伪心。此六是所离恶法也。七质直行。是能离心也。

    言颂离三过者。一轻懱。二戏论。三疑悔。??者无也。见人共相似也。

    言于生修四行者。一柔和。二忍辱。三慈悲。四不生懈怠心也。

    言初教慈悲者。经言。于在家人中生大慈者。此是大乘种性。众主不怕怖生死。不恶起悲。与他拔苦。但生慈心。与佛果乐。经言。于非菩萨者。即是阐提众生及声闻人。虽有大乘种性。未发心前。名为非菩萨。怖生死。且起悲心。与拔苦故。

    言行法缘慈等者。行平音。观众生当情。作五蕰十二处十八界法想。与说法华令得乐。名法缘慈也。

    言于非菩萨谓等者。章敬云。此是有种性者。非无种性一阐提及定性声闻也。但是暂时断善根及声闻未发大心。名非菩萨。于阐提人。见重烦恼。拔三涂苦。于二乘人。拔生死苦。经言。若人遭苦。猒老病死。为说涅槃。

    言其实慈等者。问菩萨修行理合平等。何故唯于菩萨人中行慈。悲菩萨人中行悲。答疏言其实等。疏意且据增胜。据实。慈悲二行双运也。

    言华严经等者。缘经文有大悲字故。引华严经。有十种大悲也。一观无所者。观一切众生。无所皈依者。无父母庄园宅舍故救。二随逐耶道者。念众生逢恶友教。随逐耶道。三贫无善根者。无信进念定慧根也。

    言行不善法者。起十恶业故。煞盗淫等。

    言欲缚者。欲界烦恼未伏未断。名欲缚。

    言生死海者。二种生死也。

    言久远长病者。生死之病也。

    言无欲善法者。无乐欲三乘善法也。

    言此初也者。初念惛迷。经言。应作是念如是之人等者。如是之人者。即是在家出家及非菩萨也。问何名大失。答下出所以。如来方便随宜说。随宜说则是法华经。如是之人不闻。既不闻亦不知。既不知亦不觉。既不觉又不问。设闻与说又不信。既不信亦不外。纪国云。不闻者失闻慧。不知者失思慧。不觉者失修慧。又不问者由失闻慧。不信者由失思慧。不外者由失修慧。又不问者由无闻慧。不信者由无思慧。不外者由无修慧。经言大失者。路府云。准经失字。属上则过失名失。路外。属下即失却名失。然下云不闻不知。即失却名失。疏外便重也。抄云。失属下。是总标。不闻不知等。别外于先。此亦无爽。何劳非疏。若尔。何故下颂经言。斯等不闻不知等。准此即是失字属上。过失义也。答彼颂文中能失之法在上故。失字属上。则是过失也。今此长行所失属下。疏依所失外也。

    言此念化导者。经言。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者。交持经行安乐行人。念云我今劣为是凡夫。教化他不得。待我得阿耨菩提时。彼人堕在何地。我能化得也。

    言后彼住于九地等者。或九地欲界五趣危亡地。并上八地或七地。有说是七地四菩萨行之七地。或七识住地。或是凡夫地。或圣人地。或随何方域地。四洲也。

    言初总标无失者。外经无有过失。过失即是离华怖也。

    言此释所由者。经言所以者何。释前唱意。有何来由。闻者欢喜。答经言此经是一切等。

    言佛护者。义深故佛护。佛护故众生有得。得者得失之得。得胜果也。

    言初标胜妙者。经言。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至读诵者。有人问杜顺和尚云。人间日日闻法华经。何以言不可得闻。答只是长安城中闻者多。余边国四洲之中不闻经处大多。况处六趣。相比对耶。

    言初喻法合昔授者。法喻相合说也。合字入声。

    言强力者。无漏破有漏。胜出生死。故言强力也。

    言如瑜伽说等者。一金轮王登位。四州诸国望风顺化。二银轮王遣使方降。三铜轮王。烈陈振威便伏。四铁轮王。自战必胜。法身喻金轮王。望风顺化者。根本智向法身边。朝参相似。自受用身如银轮王。遣使方降。问如何是遣使方降。答以他受用身为使。如传语人。名遣使方降。问他受用身自为轮王。何得更为使者。答第二云以法教为使者。他受用身喻铜轮王。王化不要征战。但自身到使降。他受用身。以神通教化菩萨。菩萨自力断惑。不假佛力。如铜轮王。不用功也。自然皈伏。化身喻铁轮王。自身入阵用力方胜。化身化二乘凡夫。三十四心断惑。如王自用力战也。

    言诸等者。惑断惑伏。皆名降伏也。

    言众魔拒逆喻者。经言。而诸小王不顺其命者。路云。此据铁轮王未起兵时为论。而诸小王拒逆王化。

    言三种魔类者。简要云。分段变易故有三类。且分段三者。分段身上有漏五蕰名蕰魔。分段身上将死正死已死。名死魔。烦恼名烦恼魔也。言变易三魔者。变易上五蕰名蕰魔。变易上生死名死魔。所知障名烦恼魔。据实。分段变易各三魔。计六魔。并分段变易之中各有天魔。通上成八魔。今总言烦恼魔蕰魔死魔。故名品类有二。今疏中烦恼所知合言烦恼魔。也变易分段有漏五蕰合名蕰魔。二死合名死魔。故名品类有三。笄示现天魔等分段身。分段身上破天魔。不说示现。多是实有也。得阿罗汉降烦恼。当来后有不续降蕰死二魔。他化自在天子二乘无学加功用行。少分降得。若长时究竟未能降得。故不说降天魔也。其变易身上天魔示现说有也。破亦得设破示相破也。

    言圣者伏除喻者。轮王作念曰。此是飞蛾投火。蟷螂拒辙。

    经言时转轮王等者。此中疏意。战唯取凡夫有学及圣有学初二三果也。不说无学之人。功成名遂。已罢罢战。唯待赏赐。所以起兵讨罚。则二乘有学乃至受赏。多魔早已除了。得入无余时。更无无漏道别断别证。要身智灭时无余位。显其实先得。二者罗汉后边五蕰身上后有不续。只于现苦依身。亦名除也。

    言非伏天魔者。问如优波麹多系三尸于魔颈。则是能伏。如何不说天魔耶。答今约任运言不能伏。非约加行也。又疏主准下合经文。合言与五蕰魔烦恼魔死魔共战等。不说天魔。故言不伏。其实亦伏。简要云。分段天魔要得神通。方能除得。又变易天魔示现而有。故此不说。若除三魔。一切皆伏也。

    言及所知障品等者。牟云。于此叙破魔章。即同法菀七门分别。一别名者。一分段品魔。二变易品魔。分别魔既障二乘。此品之中说破。经言。而诸魔王不肯顺伏等也。所知障魔既障菩萨。亦是此中破也。又或说三魔。即指下合文与五蕰魔烦恼死共战。或说四魔。如瑜伽佛地。一烦恼。二蕰。三死。四天魔。或说八魔。分段变易各有四故。或涅槃经亦说八魔。四魔上更加四例也。或说十魔。如杂藏中说。颂曰。欲忧愁饥渴。爱睡眠怖畏。疑毒及名利。自高轻慢彼。汝等军如是。一切无能破。我智箭定力。摧坯瓶投水。二释名者。梵语具云魔罗。障碍破坏善法。故言魔罗。此略云魔。又云波卑夜。此云恶者。若别名天魔波旬。波旬讹也。若言魔破旬。两名双举也。问何名两名。答恶魔即是魔罗。云破坏也。波旬即是波卑夜。此云恶者。故言两名双举也。

    言烦恼魔者。烦者扰也。恼者乱也。有情常处生死。蕰魔者。积聚名蕰也。死魔者将尽正尽已尽。名死魔。天魔者神用光洁。名天也。言十魔者。可忻名欲。心戚名忧愁。悕求饮食名饥渴。耽欲名爱。令心昧略名睡眠。有恐名怖畏。犹预两端名疑。损恼身心名毒。悕誉贪财名名利。自举凌他名高慢。三出体者。一依于有作。安立四谛。二乘异生。粗浅境事。立分段魔。二于无作。非安立四谛。大乘异生。微细境事。立变易魔。初通三乘。后唯菩萨。随应能障三乘善事。故名为魔。言三魔体者。牟云。此偏约烦恼障中三魔而说。准下合文。唯是二乘先所破故。一切见修烦恼障品名烦恼魔。由惑所感五蕰生住诸佛法。名为蕰魔。依此五蕰无常死没将死正死死已灭相。名为死魔。欲界他化自在天子名天魔。八魔体者。根本烦恼及随烦恼。若现若种名烦恼魔。即此所招有漏五蕰名蕰魔。即此五蕰报尽将死正死死已灭相名死魔。第六他化自在天子并眷属名分段身上天魔。次变易四魔。所知障种现习气。名变易烦恼魔。变易生死五蕰果名蕰魔。念念微细堕灭名死魔。天魔者。十地菩萨示现所为天魔。无垢称云。作魔王者。多是住不思议解脱菩萨。鼓音王经云。阿弥陀佛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魔名无胜。唯有龙象。与龙象捔。力非驴所堪。故十地菩萨将成佛时。岂有无魔。敢为拒歒。必所缘能生贪欲故。说为欲魔。忧愁即忧受饥渴即独受。诸贪爱五尘之贪。睡眠即不定一也。怖畏有五。不活畏。由分别我。资生爱起。二恶名畏。行不饶益有希望起。三死畏。由有我见失坏相起。四恶趣畏。不遇诸佛恶业所起。五怯众畏。见己证劣他所起。五种怖畏。皆以痴为体。疑魔以疑为体。即嗔之毒。毒害谓名声。举利谓资产。自高轻慢体即慢。四废立者。二魔者。所障有二。一涅槃。二菩提。依障初品。立分段魔。依障后品。立变易魔。三魔者。唯说慧。声闻毕竟断故。说三魔门。彼天魔入阿难耳。不闻佛入涅槃。邬婆鞠多坐定。被魔致华于颈上。后起神通。方能制伏。非毕竟降故。略而不说。立四魔者。问何故不说业为魔收。答生死根本由惑胜故。蕰总业别。果胜因劣。不立业。问生老病三事何不立魔。唯立死魔耶。答生等三种。劣于死故。故不立之。十魔者。各随增胜而立。所以偏言。如法宛中魔明也。五辨所障者。二魔中分段魔障。三乘变易魔障。菩萨三魔中烦恼魔障有余依涅槃。蕰魔障无余依涅槃。死魔障生寿。四魔中前三如前说。天魔障一切善法。及障出欲界三界故。八魔者。初四同前后四生。例障常等四德。十魔者。别障定慧二门也。六真能破者。分段四魔。华严经说。十住菩萨初发心住中。便能八相成道。已伏分段天魔。已得神通。彼不能障。第四生贵住中。伏烦恼障中分别诸烦恼魔。资粮道中渐伏。加行道中顿尽。初地心正断分别体尽。其俱生者。加行道中渐伏。初地已上能顿伏尽。然故意力。七地犹起。而不为失。八地已上一切不行。种金刚断也。蕰魔者。若依天亲法华论说。初地已上受变易生。即伏蕰死二魔。其死魔若依唯识。至八地方受变易。七地满心方舍蕰死二魔也。其变易犹在名未离。其分别所知。第四生贵住中离。不共无明件类。资粮位中伏。加行位中能顿伏尽。初地永断。其俱生所知障。在六识之中者。十地分分断。八地已去一切不行。第七识中者。十地之中地地断。乃至金刚心时永断也。其变易蕴死二魔。唯识二说。一云。金刚道起。皆已舍故。与二障种俱时舍故。正义不然。解脱道起。方弃舍故。其变易天魔者。阿弥陀佛既有魔。名无胜。已上诸位。准有何失。要大菩萨能为魔事。障大位故。示相有之。亦示相破也。七示相破者。释迦化相降魔。金刚心起。降烦恼魔。舍第五分寿。降蕰魔。蕰魔乐俱生死。受魔王请。留位三个月为显于死得自在。降死魔也。然破天魔有二文不同。若准涅槃经。菩提树下未成佛。菩萨入慈心定。起雷乳三昧。破天魔。同于法华经。大通智胜佛破魔军已。乘得阿耨菩提。大般若说八相成道。得菩提已。然后破天魔。随机不同。不须和合会也。然今所要圣者伏除。即是二乘破三军也。若准小乘。真能破时。与此不同。彼许四谛。菩萨修惑五门合断。则是见道已前。伏俱生烦恼。彼言伏惑。则同大乘断。若大乘伏者。但今现不起者。即断彼种。即见道已前伏俱生烦恼魔。后入修道。方断蕰死。入无余时断天。加行方降也。

    言顺契佛心者。即同火宅长者见子得出火宅。其心泰然欢喜踊跃等。

    言赏赐有三等者。经言。随功赏赐等者。如七方便。随彼见道已前。折伏烦恼。随功赏之。??等善根必涅槃顶。终不断善。若望有学所伏断之功。赐与初果等。罗汉结尽。而羊鹿车及化城等。

    言初喻无为功德者。经言。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城邑。合中则言赐涅涅城故(彼第三)。

    言次喻内有为等者。经言。或与衣服严身之具(同二)。

    言后喻差别果德等者。经言。或种种珍宝金银至人民(上标下释同第一)。

    言或断德至为宅者。解第一惑字。问何故将无为功德名田。答田者生长功德处。能牵生有为空智。故名田。与有为功德为依止。名宅。前三果人九九八十一。六无为名聚落。聚落散居诸处也。所得涅槃御生死寇。安正智神。故涅槃名城也。

    言惭愧忍辱等。解有为行德。经言。或与衣服严身之具。足则惭愧为衣服。五分法身及六境住。反严具。恒者常义。六境对凡夫六贼。六尘即六无义也。对圣人名六境。凡夫缘时。缘着违境则生嗔。嗔故生忧恼。缘着顺境故则生喜乐。缘着中容境生爱。爱故则生痴。圣人缘时。唯依舍受。正念平等而住。恒常观察名恒住。罗汉以此为向外。严身功德不同。大乘起得光明相好也。

    言禅定解脱等者。喻差别果德。解经中或与种种珍宝至人民者。即有为功德种种差别也。禅谓四禅。定谓四无色定。解脱谓八解脱。二乘六通为象马车乘也。

    言生空智为奴者。一云。二乘为郎主。生空智为奴。二云。根本智郎主。后得智为奴(取初解)。今此心法四缘生。藉托众缘驱逐。方生驱策。现前者生现也。

    言八胜处为婢者。凡夫之人境胜于心。心随境流起被婢使。圣人心胜于境。境逐于心。则主使婢。心调伏于境。或多或少。或青或黄。心胜于境名胜伏。所境色皆是智之用。故如婢。

    言十遍处等者。遍一切处。如百姓人民。于一国佛法。利用宽广。周遍大千名遍。处处遍满故也。

    言未赐大乘喻者。经言。唯髻中明珠。不以与之者。四十年前未说法华经也。则是久默斯要。不务速说。四十年前若说。譬如以最示于愚人。愚人及笑。经徴言所以者何。何不与耶。答明珠若诸人顶上想有主解。与之不怪。独王顶上有此一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四十年前若说法华与授记。菩萨怪也。虽分段生死愚。名小功劳。未破变易生死。不名大功也。

    言心首所持者。此取念慧二法为能持。举俱时心五。故言心首也。

    言此合法王施化者。前喻言。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欲以威势降伏诸国。今合经云。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至三界者。十地之中分得。分得法国土。成佛之时成自性身。自性身居法性土。名得法国土也。

    言王于三界者。举大小化身。所依止处名王。于三界中间。略却他受用自受用二土。喻上既取铁轮王。合中亦唯化质所依土也。不离法性土故。

    言此合众魔拒逆者。前喻言而诸小王不顺其命。合今经云。而诸魔王不肯顺伏。

    言合圣者伏除者。前喻经云。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往讨罚。今合经云。如来贤圣一句。前时转轮王。经言诸将与之共战一句。合前起种种兵而往讨罚。

    言此合随功受道者。初合欢喜。前喻言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则大欢喜。今合经云。其有功者。心亦欢喜。后合赏赐者。前本喻经言。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与种种珍宝金银琉璃车渠马瑙珊瑚虎珀象马车乘奴婢人民。今此中颠倒不依次第。经言。赐以禅定解脱二句。经合前第三或与种种珍宝金银琉璃车渠马瑙珊瑚虎珀六句。经文中略。而不合前象马车乘一句也。经言。无漏根力诸法之财二句。合前喻中第二或与衣服严身之具二句经文。言又复赐与涅槃之城。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皆欢喜。合前中第一或与田宅聚落城邑二句经文也。所以疏言。准前喻配义可知也。此合未赐此经者。喻经言唯髻中明珠不以与之。所以者何。独王顶上有此一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今合言而不为说是法华经。前是喻文。今合中唯法也(上合昔权)。

    言施实教有二者。初说明珠属解珠喻。治第六集功德人。后明珠属说无上。

    言初喻者。经言。文殊师利。如转轮王。见诸兵众有大功者。心甚欢喜。至与之者。正对治也。

    言诸兵众等者。化度科四。一大乘兵众。谓十地诸菩萨不一。诸之一字得多义也。安国云。疏主通妨。有人问。二乘之人回心。当必能破变易四魔。尚自闻法华得珠。菩萨已破变易四魔。何故不与说经珠。答菩萨既分破变易四魔。名功勋大。为说无量义经。名解珠也。此名大乘兵众也。二云。二乘兵众者。路府问云。准经有大功勋。兼通二乘无学。据论主意。乃是有学凡夫何故相违。答无学之人。从他有学。断染成圣。故成无学。据斯论判。亦不违经。牟引缁州云。说七喻。皆有二意。一则说昔。二则况今。

    言全破分破者。未成无学。分破分段三魔。成无学了。全破也。二乘有学总许回心。授变易名。有大功勋也。问菩萨已破变易四魔。有大功劳。可赐明珠。二乘未破变易四魔。如何与珠。答当能破回心了。决定当破变易四魔。亦与法华经名教珠。先虽是声闻。后作菩萨故。令生决定心。先与说法华经名教珠。后方破变易四魔也。

    言如世军将等。引例?动。不不唯佛法如此。如世间军将。若是小小征战。先施功了。然后受其赏赐。若是志意骁猛拟立大功者。先赐官禄。后方征战。

    言此犹未入十地者。约位明体也。二乘等言得珠者。是名教珠。十地已去正破变易四魔。方得珠体也(上明喻了)。

    言此明已破分段等者。化度云。约人破魔也。

    言非是一切等者。问定性声闻亦破分段四魔。于中定性不愚法者。闻法华经。何不说与珠。答疏言非是一切但等。此意道不定性人得无学果已。当发大心。破变易四魔。名大功勋也。趣寂声闻设破分段四魔。永无回心之义。不名有大功勋。亦不与珠。退心有学亦与之故。有学回心当破变易。亦与之珠也。已上通有学无学。总名大功勋。

    言或复者。前通有学。此唯无学。退心者说退心之言。简定性无学。

    言四魔有二者。辨种类中总标也。

    言今随要者分段三魔者。逐难略辨。法菀云。烦恼所知若种若现。并随所应习气等法。名烦恼魔。分段变易二种五蕰。名为蕰魔。分段将死正死死已灭相。名为死魔。变易身上有漏五蕰微细随灭。名死魔。

    言降位降时者。则是降余三魔位次也。降时不同者。或成佛了殊天魔。或降魔了成道。如理趣疏者。牟云。此是疏主于般若经中。有理趣分疏文也。

    言今依大集经等者。四五重料简也。知五蕰身真是苦。故不起贪爱等。能破蕰魔。断集谛烦恼。破烦恼魔。证灭谛理。成解脱身。得二涅槃故。坏死魔。修道谛智起神通。能伏第四天魔。

    言复次观有漏者。第二重也。既知有漏是苦。深生猒不乐义故。破蕰魔。观诸行无常故。不起烦恼。伏烦恼魔。观诸法无我。破死魔。以死魔于得自在故。今作无我故。对治死魔。观涅槃寂静证理。破天魔。

    言复次观空等者。第三重也。观诸法空故。破蕰魔。观诸法无相故。破烦恼魔。观有为法。既不愿求故。破死魔。若复回心作佛。即破天魔也。

    言复次观身受等者。第四重也。观身不净破蕰魔。知身不净不乐住故。观受是苦。破烦恼魔。观心无常念念生灭。破死魔。一向乐死故。观法无我。坏天魔。谓证无我理。无漏智生故。伏天魔。

    言智度论云等者。第五重料简也(上明喜)。

    言此明与之者。正明与珠也。经言。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而今说之者。则同正宗。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

    言多饶怨谤者。则同前来经言。如来现在犹多怨疾。况灭度后。未秀于林风必摧之。祐法师云。道大信难。声高和蜜。须弥峻而岚风起。宝藏积而怨贼生也。此经出众经之上。是成佛因故。多诸怨嫉。此正明法说与珠也。

    言初所诠理等者。此唱合所诠理名珠。后唱合能诠发为珠。此两唱教理。便是解珠喻家合文。文云。属喻故不文残。义则残也。亦是第二遍说明珠也。轮王若有两个珠。两处别说。则是残。轮王珠体既一。一个分两处用也。若准经文。是前喻家合文。文即不残也。若准理说。珠无价喻。所说经即是说无上。义残也。说无上中有理有教。此唱理也。

    言最先者。牟云。教理二种余经不及。故名最先。最先者则无上义。问前唱一种是理。何以得知后唱是教。答经自云。秘密之藏。藏即是教也。又云。而敷演之。

    言合初十四颂半等者。初四颂颂安乐行。后十颂叹经胜德。两段合一处。述名合也。

    言初者。牟云。对后第二段。通名安乐果。后得言初也。则对后结答文也。

    言初一颂总标者。即是初四颂颂安乐行中分二。初一颂总标。即经言常行忍辱至赞经是。

    言此三别颂者。别述安乐行也。长行经言。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受持法华经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今三颂中。初一颂一句。述前长行中慈悲。

    言一颂三句颂起思念者。长行经言。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今颂云。斯等不闻一行三句是。

    言一王者。即法王施化喻。经云譬如强力转轮之王二句是也。

    言二功者。则经云。兵战有功一句是。

    言三赐者。则是赏赐诸物一句是。余经云。象马车乘二颂。颂前长行经言。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则大欢喜。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与种种珍宝金银琉璃车渠玛瑙珊瑚虎珀象马车乘奴婢人民。随功授道喻也。略不述前众魔拒逆喻。圣者伏除。未赐此经等三喻也。一颂喻实者。长行经言。唯髻中明珠不以与之。所以者何。独王顶上有此一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今颂云。如有勇健一行是。

    言此初也等者。三颂半颂合昔权。长行合文唯有五。今颂略而述之。众魔拒逆。圣者伏除等。唯合法王施化随功功受道喻。且法王施化者。长行经言。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今颂云。如来亦尔一行半是。

    言一颂功者。长行云。其有功者。心亦欢喜。于四众中。为说诸经。令其心悦。今颂云。见一切人一行是。

    言一颂赐者。长行经言。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诸法之财。又复赐与涅槃之城。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皆欢喜。今颂云。为是众生一行是。

    言说此诸经者。法华会前名诸经也。

    言此合今实有二者。初今实初喻。长行经云。文殊师利。如转轮王。见诸兵众有大功者。心甚欢喜。以此难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与人。而今与之。后合。合中初合欢喜。如来亦复如是。于三界中。为大法王。以法教他一切众生。见贤圣军与五蕰魔烦恼魔死魔共战等。后合与第一者。长行言。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间多怨难信。先所未说而今说之。今颂中初一颂半。述合今实。经云。既知众生得其力已一行半是。后一行半合与珠。经云。此经为尊众经中上一颂半是。上来有四。一正身行。二正语行。三意离诸恶自利行。四心修诸善利他。四行不同。各有长行颂说。总当第二段显答。上来有三。初标答。经云。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二显答。经言。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三结答。经言。我灭度后求佛道者一行半是。三段不同。总是初告所同因安乐四行也。

    言第二段明通安乐者。因便总告果安乐之相也。牟云。对前四行之别果立名。此与四安乐行中果别。故言总也。初正身行中四颂半述安乐果。经言。若有比丘。于我灭度。入是行处及亲近处。说斯经时。无有怯弱等。正语行中五颂安乐果。经云。我灭度后。若有比丘。能演说斯妙法华经。心无嫉恚诸恼障碍。亦无忧愁及骂詈者。意离诸恶自利行中安乐果。经言。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心修善利他行中安乐果。长行云。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度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说是经时。无有过失等。然下疏文中不述此果也。

    言一颂半自体无六恶者。一读是经者常无忧恼。二又无病痛。三颜色鲜白。四不生贫穷。五不卑贱。六不丑陋。

    言一颂众生等者。经言众生乐见等。

    言一颂外三恶者。一刀杖不加。二毒不能害。三若人恶詈口则同塞。问何故不轻菩萨持经。招乎杖木瓦石。便被欺俵。此说持经力刀杖不加耶。答彼约菩萨调伏众生。此约经力加被。经言口闭塞者。不是持经感他人如此。亦但是调伏众生令发心。如下咒咀诸毒乐。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

    言一颂无畏者。经言游行等是。简要云。疏言明安乐果者。通述四安乐之果。不是偏述第四段文也。

    言初一颂半见佛等者。摄问云。外境本无。梦因何起。答智度论云。梦有五因。一热多梦见火黄亦总。二冷梦见水白初。三风气多梦见身飞见黑多。四欤思念故。故则梦见。五天神与梦。欲令知未来事故。又阴盛梦水。阳盛梦火。阴阳俱盛梦相等。今此佛菩萨及经力加被令梦。即第五段类相似。亦不相违也。

    ○自下释涌出。

    言前之一品等者。则安乐行品。下之六品者。即是从此涌出。至不轻品。

    言寿量及分别等者。寿量品因释前疑。分别品名展转生起。由前文殊菩萨诸佛经轨仪故。安乐行品所行也。涌出品是能行。安乐行久离伤毁之人。人众既多。行位又广。弥勒言我此众中乃不识一人。释迦言是我弟子常所教化。遂有弥勒发问。与举会生疑。则白佛。世尊如来为太子时。出于释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阿耨菩提。从是已来。始过四十年。世尊云何少时大作佛事。以佛势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无量大菩萨众。当成阿耨菩提。世尊此大众。假使有人。于千万亿劫。数不能尽。不得其边。斯等久远已来。于无量无边诸佛所。植众德本。成就菩萨道。常修梵行。世尊此之事。世所难信。譬如有人色美发黑。年二十五。指百岁人。言是我子。其百岁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难信。由答此疑。故说寿量品。经言。然善男子。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法身自性凝然。自受用身。诸佛所师。所谓法也。以法常故。诸佛亦常。化身众生界尽。化身乃尽。又云。诸善男子。于是中间。我说然灯佛等。又复言其入于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别故。名周。释前疑也。法身住法性。报身随愿缘。化身应群根。由闻如来寿量品一十一位。得证一位。发心称量功德多少。故名分别功德展转生起也。

    言助正依安乐行者。法师功德品正依安乐行。随喜品助依安乐行。

    言三者论云等者。示现教化众生无上。教化则无上。约如来能化。故说无上。

    言释名者。晋本云。菩萨从地涌出品也。

    言解妨等者。不同诸品有两般三般事为品名。则有多妨。今唯以一般涌出事。为品名也。此唯问不傍来妨。问多宝住在他来时。从此方地中涌出之菩萨。既是此方住。何不傍而来。答涌出菩萨不离此界修行超出生死。显化功广大。故说从地涌出。不言傍来。疏答意宜难菩萨。如多宝佛。虽居东土。从地涌出。今者何妨居于下方而现。则言傍至。

    言此初也者。他土请持也。经言。尔时他方国土诸来至说之者。摄释问此等菩萨从何处而至。经文上下无说处故。答三解。一是塔品命持。持品应命。以大音声。告四众故。诸菩萨应命而至。应□菩萨堕堕而来。劝持品中来由未尽。至涌出品中。来数方足故。有八恒河菩萨也。二云。是无量义经会中菩萨眷属。问若是无量义经会下菩萨。序品之首。何不烈之。答经家举胜。但说八万。眷属劣故。经首不烈。都有八恒河沙数。故于此品。而请持经。三云。或是妙音普贤文殊海会等。所从之众摄自断取。塔品命持。持品应为正也。

    言初止等者。经言。尔时佛告诸菩萨至说此经者。问如来平等教化。如何止他方不受持经耶。答如来毕竟不妨他持经。暂时止者。拟向下说三身寿量功德。所以止也。若也不止。他方下方无由涌出。若不涌出弥勒不疑。弥勒不疑故寿量不说。不说故便无分别功德品也。有大利益也。所以者徴也。经言。我娑婆世界等。

    言且说极多者。能化所化皆有六万。故言极多。实非唯说六万。于中五万四万三万二万大多。

    言显佛化切等者。问遮果他方持经。止有何所以。答显佛化功。且言不许。假令他护。亦有何??。有二意显佛化功。一显佛功德故。有寿量品。二显佛化功故。有涌出品。有斯二意。所以止也。

    言升空者。有言下华赞礼者。谬也。

    言相好及住处者。经言。是菩萨至住者。先尽在此娑婆世界之下。牟云。则是已简余方处讫。何以经言此界耶。答虚空亦有。属此界者他界者。但言此界则表不是他界虚空也。

    言一来由等者。经言。是诸菩萨闻释迦佛止。他方菩萨举此方菩萨之音声也。菩萨闻说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菩萨摩诃萨。此音声从下发来。

    言烈数有八辈者。一恒河沙都有六万恒河沙和上来。一一菩萨皆是大众唱导之首。各将六万恒河沙眷属。则此六万恒河沙弟子。问各将六万恒河沙弟子来底。和尚有多少。答还有六万恒河沙。问于中弟子还有不满六万恒河沙人否。答有。况将五万四万三万二万一万恒河沙眷属者。

    言二分恒河沙者。经言。况复乃至一恒沙者。牟云。此分中有二意。若据人王数。一恒河沙属前一辈收。若据为头指。半恒河沙等已下。属第二辈收也。经言。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万亿那由他分之一者。此上皆是所将来底弟子。能将和尚。亦有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万亿那由他分之一也。又解云。乃至单己。皆及问意。取和尚数也。

    言三那由他者。经言。况复千万亿那由他眷属。况复亿万眷属。

    言四方者。经言。况复千万百万乃至一万。

    言五千者。经言。况复一千。

    言六百者。经言一百。

    言七十者。经言乃至十一。

    经言况复将五四三二一弟子者。释云。五四三二一总属单己。牟云。此亦不然。收十数为头。已下余数皆十中摄。同前分恒河沙为一头。却将一恒河沙四分中摄。

    言八单者。经言。况复单己。更第二解云。八个况复字为八收。此解善也。

    经言如是等者。第三结之。问前来八类各有其数。如何经言不知数耶。答且说和尚数有八类。似知多少。若兼弟子。算即不知也。

    言第二升空赞礼者。亦言下华赞礼。理合承华而来也。又准同海会菩萨。下华礼佛。经言。各诣虚空七宝妙塔。当曰宝塔与四天王宫齐。名诣空至塔也。

    经言向二世尊头面礼足者。一则礼足。二礼四拜数足名通此二说。

    经言及诸宝树下师子座上佛亦皆作礼者。问八方各四百万亿那由他国土尽是佛。如何礼得遍耶。答有二。一则邻次近处礼。远处不礼。二则望座从头至未普礼。

    经言绕三币者。问为复绕多宝佛三币。为复绕分身三币。答一则都绕多宝塔。及分身佛三币。若尔即应经劫方遍。二云。绕多宝塔三币分身佛。取近处随多少礼。亦不妨。

    言一赞长时等者。经言。是诸菩萨至半日者。

    经言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者。问此是佛赞法。如何言菩萨赞法。答佛是所赞。菩萨能赞。随赞人名菩萨赞法。即容颜甚奇妙等。

    言本论说此经等者。解经中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是时释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诸四众亦皆默然。五十小劫受赞也。大论说。此经以昼夜月时年五种劫也。或五十昼五十夜。五十时五十年。名昼夜。合数二十五昼夜。昼或二十五。夜亦二十五日。成五十小劫。化度云。取二十五日为五十小劫。为正也(上解受赞二之)。

    言赞德逾等者。菩萨赞佛实经五十小劫。问何故经尔许时。答赞德愈深。时长可悉。可悉者周悉义。佛德广大。五十小劫。赞叹方周悉也。

    言受赞神力亦等者。五十小劫坐。尔许时坐。受赞叹。亦是佛神力也。问佛坐五十小劫。何名神力。答经言。及诸四众亦皆默然五十小劫。四众亦皆默五十小劫。四众五十小劫坐。实假佛神力也。能赞受赞时等名受赞。神力亦等赞时。

    言神力变其本心等者。时即实经五十小劫。佛神力劫变时。会人能缘五十小劫。相分夫作半日解。名变其本心也。问若如此但得名变心。变何名延促光景。答牟云。经文只有促光景。疏文兼迦延字能赞人。虽五十小劫。促彼五十之延切。今时会人谓如半日。即是于彼延光景。作促光景也。

    言众生受法等者。第三解也。时亦不促。人心亦不移。众生爱法之极不倦时长。不觉五十小劫。佛神力加被。谓如半日也。

    言法食资持等者。问争得不契食过得五十小劫。答法食资持故。不假吃饭也。问经五十小劫。莫不折寿耶。答。佛神力制御。故经多劫。年命不亏。亏减也。寒不折寿出。寒来还依旧年岁。此法力住时也。维摩经言。我有众生乐久住等。

    言众人共见者。经言。尔时四众亦以佛神力故。至虚空。有说菩萨唯在此界。下方虚空中住。身形短小。复重累而住。及至出来。事须身形长大。具诸相好。威仪齐整。单行依次第。所以兼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空也。凡夫四众只见近不见远。假佛神力普得见也。又如军在营占地少默阅出则多。亦如鸟集一树。即少飞翔。即遍满虚空。

    言行高等者。行高解上行。胜广解无边行。离恶解净行。进善解安立行。又解一行高。四安乐行行高。故名上行。胜宽广故。名无边行。离十种恶缘及众恶。故名净行。能进善故。名安立行。问何不立八人十。只举四人。答此是行前四安乐行。故言四人也。一名上行。正身行三菩提之中身行最胜上故。二正语行。语菩提谈说百千教法。义理无边。三业之中口业利益最大故。名无边行。三意离诸恶。故名净行。四心修诸善。利他功德日日增长。名安立行。菩萨之行无量无边。举四行摄余众行。菩萨众有尘沙。举此四人。摄余人也。经言。是四菩萨于大众中最为上首者。问前言一一菩萨皆是大众唱导之首。今言四个菩萨为首。何乃相违。答前言上首者。六万河沙菩萨。一一菩萨对自六万河沙弟子为上首。此四菩萨对六万河沙和尚之中。为上首也。

    言三直省者。经言。在大众前。各共合掌者。牟云。者同也。同者相似义。即各各相似合掌也。

    经言少病少恼。智度论云。随世俗法有二种问讯。一问心名少恼。二问身名少病。此乃问者之礼。佛实无病也。

    经言安乐行不者(平呼茎同)即四威仪中第一行也。住坐卧不问。或可举初摄后三也。若去呼者。即是因义。故非果中法也。

    言玉篇等者。即参问之词。许者参问之言。

    言执问通者。即将书状问也。即传语问也。今菩萨问即是言语问也。

    言世尊慰答有二初标者。经言。尔时世尊。于菩萨大众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印可也。汝等问我少病少恼。我实无病恼。诸众生等实易教化。三根声闻实易化度。实无疲劳。问火宅颂言。此诸子等。生育甚难。今云何言易度。答彼约诸子昔日在宅。今约除故。外诸余菩萨下言除先修习学小乘者。下徴云。经言。所以者何者。遇此恶时恶众生。争得易化。不生疲劳。

    言三迂会亦从者。经言。除先修习学小乘者。至佛慧者。此不定性声闻也。

    言初虽不从后亦从者。四十年前毁责闻名不从也。后亦从者。约法华会上。亦从四十年前。不从除修习学小乘者。即是约虽不从也。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出慧名后亦从也。

    言初二赞菩萨等者。顿悟渐悟小菩萨。后一说声闻。即是迂会声闻。亦是闻经成渐悟。牟云。如次颂顿渐二菩萨也。

    言或初二说迂会者。即舍利弗等。百千万亿世世已曾从佛受化。退已还发大乘心。成渐悟菩萨也。

    言后一说趣寂者。问既是趣寂。如何言入佛慧。答但是信解入。非是证解入也。由闻法华经不愚法故。信有大乘也。路府云。经中除字错。应作余字也。小乘是大乘之余。牟云。疏既重科。经含两势。不可定非也。若依初科。此是迂会渐悟者。可是余字。声闻是菩萨之余也。若后科。属彼趣寂。即是除字。定性人无复可回心。不名先修习。即是所除趣寂声闻也。

    言第七四人随喜等者。四人见世尊了。又说偈赞云。世尊诸众生等。易可化度顿渐菩萨。云能问诸佛甚深智慧。抄云。合道能闻佛。与下句闻已信行相承。行字平呼。即是初周闻因果智。第二云。问字反正以下句有闻字。意道三根声闻请说法华即是闻智慧。上根请法说。中根请喻说。下根请宿世因缘。[烈-列+(句*句)]名能问。问菩萨不见三根声闻请。争知便说偈赞。答一则圣心玄鉴。二则准理为声闻说法。必须持请也。我等随喜一句属能赞能菩萨。此上是菩萨赞佛。

    言此初也者。一心念也。

    经言尔时弥勒菩萨及八千恒河沙(至)如来者。路云。千字剩。只今言八恒河沙。即是品初八恒河沙菩萨。他方请持者。或有云。是文殊海会来者。非口所宣。或云。分身侍者。若不尔者。烈名中无。又不见来处。准此道理。八千恒河沙亦不妨。初说经菩萨少复渐渐来。数有八千恒河沙。亦有何失。如下分别品中皆说小千大千等世界微尘。岂将烈名中难耶。

    言此初也者。一颂总申凝也。

    经言时弥勒菩萨(至)两足尊说者。菩萨欲决自所疑。问弥勒如何有疑。答余人实疑弥勒示相也。此弥勒利益广大。但有说经。众人疑处。即出来问答了即去。如序品中疑亦是示相也。

    言此初有三等者。初二句来由。次五句赞德。后一句来处也。

    言叵思议者。叵不了义也。

    言坚固者。信心不怀义。经言为从者。为字平训言也。

    言来数有三等者。长行有八颂中。亦尔初总。次七颂别。后一颂结。且别中有八者。一初三颂一句明河沙。分二。初二颂明六万恒河沙。后一颂一句明五万恒河沙。且初六万恒河沙弟子。六六三十六。三十六万河沙弟子。兼帖本师。六万师徒共计四十二万恒河沙人也。次下五万恒河沙菩萨。一一复将五万恒河沙弟子。

    经言将五万恒沙其数过于是者。如是将五万恒沙弟子来底。和尚倍前六万河沙之师。即有十二万河沙之师。每五万河沙弟子。计有六十万河沙弟子。师徒相计七十二河沙菩萨。所以经言。将五万河沙。其数过于是。

    经言四万及三万二万至一万一千一百等。此上全河沙也。二分河沙者。经言。乃至一河沙。半及三四分。亿万分之一。此上三句是分恒河沙也。三那由他者。经言。千万那由他。万亿诸弟子。乃至于半亿。其数复过上。牟云。乃至于半亿。疑此一句剩。长行所无故。长行云。亿万眷属。颂中云。万亿诸弟子。此上一颂那由他也。四万者。经言百万至一万。五千者。经言一千。六百者。经言及一百。七十者。经言五十与一十。乃至三二一。八单者。经言单己无眷属等。

    言一颂结者。长行经言。如是等比无量无边。算数譬喻不能知。今颂言。如是诸大众等一行是。

    言此化行等者。谁为其说法。教化而成就。从谁初发心。称扬何佛法。三性法六度法前。受持行谁经。华严涅槃维摩法华。修习何佛道。毗婆尸俱那含。

    言此不识者。示相不识也。问变土延宾。山河总尽。何得见从地出来。答从琉璃地中出来也。

    言第三段申众等者。从谁初发心。名本因缘。身皆金色三十二相。名末因缘也。

    言第四傍答者。经言。尔时诸佛各告侍者。至因是得闻者。诸善男子。汝莫不解作容。劳烦主人。容听主裁。但知用耳。汝不闻释迦侍者弥勒菩萨早已问了。见欲拟答去。细意听取。我设与汝说事不隐。便缘在容。次言阿氏者。上生疏说。慈氏本性颇罗堕。字阿氏多。此言无能胜也。

    言此长行等者。有说此一唱经文。若作非疏主显扬。何以辨其深旨。为欲显下如来寿量。故于此处略示三身。彼品广明。此中悬指。大圣调伏。潜相发明。

    言令心勇锐等者。解经中发坚固意。俱是令心勇猛之义。即是被精进铠。问如来夫弥勒起精进心。发坚固意。有何所以。答只缘弥勒请说。涌出菩萨来由。兼拟说三身寿量功德以义深远。恐乍闻出。先以语诫。

    言此说四力等者。一者慧力。如来今欲显发诸佛智慧。即慧力。即寿量品如来秘密法报二身智性智相。总名智慧也。二神通力者。诸佛自在神通之力。即化身也。此上二力。即是三身也。三奋迅力者。诸佛师子奋迅之力。师子者无畏义。奋迅者顿义。师子若顿巽毛。表决定所作。如来起奋迅之力。向下必说三身寿量也。四威猛力者。诸佛威猛大势之力。威猛摧破义。拟摧破弥勒菩萨疑心。故现威猛大势之力(上依经解下依疏说)。

    言或由智等者。疏主将奋迅两字。配初。收智慧力。法报二身智性智相也。

    言由神通等者。疏主将威猛二字。配第二神通化身也。四力之中。前二力是作用。恐人只识智慧神通二力。不识后二奋迅威猛二力。所以将奋迅力配智慧力。法身报身向上作用也。所以将威猛力配在神通力。化身向上作用也。

    言或智慧者。同前法报二身智性相(第二解)。

    言下三佛化身等者。神通力奋迅力威猛力。总配化身上三轮也。自在之力配神通。摧伏外道名轮。师子奋迅之力决定所作名记心轮。摧破疑网名轮也。威猛大势配教诫轮。摧众生恶。故名轮也。相云。自在力身业。师子奋迅之力意业。威猛之力语业。

    言初二颂劝勿生疑者。长行经言。汝等当共一心被精进铠。至大势之力。今颂云。常精进一心二偈等。

    言后二颂显佛实语等者。章敬云。四颂分二。初二颂述前被精进铠发坚固意。坚固意者即信力故。后二颂述前四力中。初颂述智慧力。后颂述余三。

    经言住于忍善中者。即忍善法胜解为性。此即信因。

    言初告我化者。佛告弥勒。如是从地涌出者。总是我化。如何不识是我弟子。问世尊向何处。何时化得。答我只向此娑婆世界教化得。问莫是世尊过去久远已来化得。答只是我今生成道已后化得。此是生疑处也。

    经言我于是娑婆世界等者。此答前五问中。谁为其说法。教化而成就。与从谁初发心。然此中经文甚密佛言陈。虽为说化身。意许乃是报身。所化弥勒依言陈。约化身为疑难。疏主于此不分别辨释者。意生后字慧解也。

    言二解经等者。经言于诸经典等者。此答受持行谁经。问疏科此品为能行安乐行。持法华经之人。又释迦言。我自有尔许多菩萨。持法华经。今此正答中。何故言于诸经典耶。答诸经者不是华严涅槃等经。亦只是法华经教理行果。总得名诸经典。四法不一。故名诸也。下颂云。常勤求智慧。即开示悟。智性智相也。说种种妙法者。即教理行果也。然此言诸。即是一乘教理行果。并是教下所诠道理也。

    言此有四一乐静等者。经言。阿逸多等。不乐在众者。此答称扬何佛法。问既不乐在众。如何多有所说。答不乐多处转。则免人迷。应言不乐在人众。不乐多有。所以向下方静处住也。

    经言亦不依止人天而住者。问分段变易。皆是依人天住。如何言不依止人天而住。答约所依土。是如来无漏所变。有妙净土。出过三界。名不依止也。

    经言常乐深智者。根本智证如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