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三十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镜水寺沙门 栖复 集

    言四土相者。经言。菩萨众甚多。土相。长行有六。一宽狭。二相状。三有善无恶。四人天之相。五谓食任持。六三乘眷属已下皆相摄也。此颂中科土相。以彼净土之中菩萨。向土相中一处科也。不颂前长行佛寿及塔。或有解云。菩萨众甚多已下二颂一句。述前长行土相。六段文中。第六三乘眷属。长行经言。有无量阿僧祇千万亿那由他诸菩萨众。得大神通四无碍智。善能教化众生之类。颂中菩萨三德者。经云。皆度大神通。威德力具足。阙善能教化众生之类。声闻三德者。声闻菩萨无数。三明八解脱。得四无碍智。以是等为僧。述声闻三德。阙六神通。加四无碍智。经云。其国诸众生等三句。颂前有善无恶中。无欲化生。不颂人天相见。经云。具相庄严身一句。颂前人天之相中第七相好。普皆金色三十二相。颂前而自庄严。不颂得神通等。经云。纯一变化生者。七地已前报土悲增菩萨。犹有父母生。今纯一变化生。即是八地已上报土也。

    经云法喜禅悦食一行等者。述前长行第四人天之相。经云。得大神通身出光明。乃至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悦食。所以今颂云法喜悦禅食更无余食想。

    言此初也者。心希也。

    经云尔时千二百阿罗汉(至)念者。缘前来闻说。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又闻我诸弟子威德具足。其数五百皆当作佛。又眼见数人。授记自心。希望授记。未敢全准拟。所以思念也。若世尊各见授记。如余大弟子者。即是上根鹙子。中根四人及富楼那。并是前故。言不亦快乎。已得记。

    经云是千二百等者。□现指千二百为别记。故知五百即在其中也。

    言即千二百中等者。问题品既言五百阿罗汉。何故经云作念。即言千二百人。答此有两解。一云。五百与千二百人各别。五百是千二百外也。二者。正义云。五百是千二百人中数也。此千二百人者。二类。一五百人在会。佛亲与记。二者。余七百人不在会。佛令传记。若在会不会。在总说。经文有千二百人。若唯据在会。佛亲与记故。题五百人。问若尔在会唯五百者。何故经云。千二百人各作是念耶。答如世众人共所求事。一人先往。众心亦同。此亦如是。虽不在会。亦有作念。意问余七百人既不在会。如何得知佛与授记而。答展转令传。亦名得记。经许可言次第与授阿耨菩提记。世尊既言次第授记。既初富楼那。次千二百人。后五百人记。据此取五百人。向千二百中摄为正。问何故五百人中别与陈如记耶。答陈如最初出家。最初悟解。故佛别标记。

    言此云黑光等者。正法华云黑耀。阿含经云。其身极黑。夜行乞食。时属云暗。有一怀妊妇。于电光中见之。谓是鬼怪。惊倒损胎。乃谓之曰。汝是何鬼耶。答曰。我是瞿昙弟子。今来乞食。女人问已粗言恶骂。如来知之。敕诸比丘。从今已后。不得过中食及预乞食也。

    言此出现等者。金云。日出时成道。故言出现。是阿难弟子。

    言周陀等者。相国云。此蛇奴。有说父是奴也。本行经云蛇奴。亦翻为路边。昔有长者女。与奴私通。遂赴他国。久而有孕。垂产思归。行至中路。即诞其子。因路边生。如是二度。凡生二子。长子名盘陀。第二子名周利盘陀迦。即同经文周陀莎伽陀等也。兄弟相继因路边生。以立其称也。二云。莎伽陀者(先戈反)。此云小路边。缘是弟从兄得名。未必一一皆路边生也。

    言娑揭(唐谒反)。亦作竭。音呼。此翻云善来。遇佛从师立号。问何名普明。明谓光明。普即遍也。光照十方及常说法利益心遍也。经云转次者。不同下文令传也。

    经云欢喜踊跃等者。嘉祥言。内心欢喜。即从座起等者。外形致敬。经云。悔过自责者。佛于过去。教我发心。令我修行。以求大果。而我颠倒。背大向小。是我一过。始从初周。尔时世尊从三昧安祥而起。告舍利弗下。如来亦同为我说开示悟入。而我等疑惑不悟。又乃至第二周亦尔。已于两遍劳扰世尊。是我等第二过。第三周中方邀世尊授记。由我钝根故。于尔时悔过自责。亦同鹙子。我从来终日竟夜每自克责。又云。是我等咎非世尊也。二周亦言。自鄙先心。皆亦悔责也。上来内心悔责。

    言领解有二等者。前富楼那法领之处。五百亦同故。前言一人为首。余亦理同。准此三周说法。阶级不同。三周领文升降亦异。初周法领。第二准喻领。第三若法若喻而为领。前久法领。此喻领也。

    言初领昔权者。有抄科为六段。一亲近善友喻。经言。世尊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醉而卧。二教发大愿喻。经言。是时亲友官事当行四句。三昏迷不觉喻。经言。其人醉卧都不觉知。四退落下垂喻。经言。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五得小涅槃喻。经言。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六自言究竟喻。经言。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

    言初将离险者。经言。世尊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

    言领中途方退喻者。经言。其人醉卧都不觉知。

    言领为设化城者。经言。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乃至便以为足。

    言不领第四众倦者。前长行合中亦不合。彼云。欲明权实二道不故。正明息苦事故。所以不领也。

    言此初也者。领初将离喻。经言。世尊譬如有人至与之而去者。友人者三根声闻也。至亲友家者十六王子舍也。若是外道。名为恶友。若遇小乘人。名为假友。今逢大乘人名亲友。四智种子佛性同故。名亲。如世间同姓。宗明兄弟。同姓名亲。同志名友。同求菩萨修行名为友。中道大乘。名之为宗。

    经言醉酒而卧者。古师嘉祥解云。贫人本来不醉。行则亲友家。遇??席之上有酒吃故。下颂文言。譬如贫穷人。往至亲友家。其家甚大富。具设诸肴膳。问古师以何名酒。答取无相大乘教法为酒体。问何要取教为酒。答能昏乱令人迷卧。故喻于酒。经言转更惶怖闷绝擗地故。经偈云。持空三昧瓶。以盛无相酒。今修种种行。资长于法身。又云。酒有欢适之功。喻教闻已踊跃欢喜。二者。光宅疏言。贫人本来醉。至亲友家方卧。非是至家方始醉卧也。此贫人本来醉。到亲友家。方显得醉。犹如一人街中行。不冲误人。争知他醉。至亲友家。言语倒错。方显得醉。法中论。本来起无明名醉。到大乘亲友家。闻着大乘法。内心迷教。名醉。不肯修行。名卧。卧者不行义(消经了)。

    言即十六王子者。即释迦过去为王子也。

    言有人等者。声闻自喻己身也。

    言友同等者。问何名为友。答书云。同门曰朋。同志为友。即同一觉门名明。同一心志曰友。

    言礼记僚友。谓官僚官人同曹司官相事曰僚。

    言执友称其仁者。执者。谓持也。由其志故相依持。名为友。

    言悌者。不是兄弟。但是善事相教。名为悌。至者依闻思二慧。闻教观理。名志义也。

    言前以佛法为国者。解家之义。喻上说醉人从诸处。来往友家。法中论从生死中。往佛法故。

    言时犹凡夫等者。解醉卧义时。犹凡夫烦恼未断。无明所缠惛醉心。名醉义。常寝生死。虽遇佛法。不肯修行。是卧义。章敬云。迷教名醉。阙行名卧。卧即不行也。问若无明为醉。凡夫无明本来已有。何故今始言醉。答先虽未断。今复更起。初迷大教。新醉何妨。醉上说贫人先因吃酒。后方醉卧。法中论。大教名酒。听闻名饮。无明迷暗名醉。更不修行名卧。

    言是时王子此化缘息等。化也。入于涅槃也。余处行化他界现身也。经云。是时亲友官事当行。又有说教。化二乘及凡夫。名私事。教化菩萨。令入平等大乘。名官事。第二自利名私事。利他名官事。第三十方诸佛三乘佛法不谓己身。名官事。十方诸佛名官人。教化众生。名官事。官家之事。名官事也。

    言亦如泛駃舟者。问喻上说亲友。名官事当行。向诸处去。法中论。佛本无来去。何名官事当行。答疏言亦如泛駃等。駃即水疾流貌。迈者往也。舟者船也。

    言瞩凝沼等者。瞩者。即眼观见也。凝沼者。谓水池不流之水。西流者。河水元来不向西流。自是舟船向东行去。疾似见凝沼水向西流。古持云。枕上云山者。到来峰头。洲县浑移却。法中论。如来常在世间。自是众生。乘生死船。轮回三界。妄见如来入灭。佛实不灭。意言水实不流。舟行似水去。如来常在世。心追谓涅槃。佛自住大乘。犹如凝沼水。众生心若退。恰似速舟行。

    言华严经等者(筮音呼平)。一闻法行者。如普贤菩萨。我于宝威德上王佛国。遥闻此娑婆世界说法华经故来。此为闻法行故。或妙音从净华宿王智佛国来。供养释迦。及听法华经等。二说法行者。如文殊于序品问答了。便不见至龙宫中说法去来。及至妙音现种种烦身。乃至于王后宫等。于诸世间。常乐说法。利益众生。三不随贪等者。众生所行。皆与三毒相应。诸佛菩萨不然也。四欲界行者。即从净土来生此间。为化生故。如观音势至等是。五色无色界者。即四禅四空等修行之人令习定。速转进故。六义法行者。如智积问文殊师利。仁往龙宫。所化众生。其数几何等。成就净慧。速观察义理而行。七一切趣行者。即五趣中随众生类。现种种身故。八一切佛刹行者。遍诸国佛土。行供养故。九涅槃行者。乐行涅槃生死故。十成满诸佛行者。一切成佛之行。皆悉圆满故。

    言随应当释者。经言。官事当行。即十中第八。一切佛刹行。第九菩萨行。或当第二说法行也。

    言谓大菩提心者。解经无价宝珠也。问珠体为是有漏耶。答二说。一云。经言。以无价宝珠。唯取无漏本有种子。得名无价。若是有漏。何名无价。二云。唯取有漏菩提心种。名无价宝珠。问有漏之珠。何名无价。答虽是有漏。形对二乘大乘菩提心珠。亦名无价。二乘功德如一日之价。又云。漏与无漏双取为善。问珠为是新熏。为是本有耶。答三解。初师云。一切种子皆本性有。不从熏生。如契经说。一切有情无始时来。有种种界。如恶叉聚。法尔而有。界即种子。差别异名。如是建立因果不乱。二云。一切种子周重故生。种子既是习气异名。习气必由熏习而有。如麻香气华熏故生。如契经说。诸有情心染净诸法所熏习故。三护法云。一切种子各有二类。一者本有。谓无始时来。异熟识中。法尔而引教。如初师。二者始起。谓无始来数数现行熏习。而有引教。如第二师也。问无价宝珠为取新熏。为复本有耶。答一者。唯取新熏种子义。以经言。于某年日月。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得有时节日月。故知新。若唯本有。本有法尔而有。如何说系。二者兼本有。事须先约本有而立新熏。本有若无。新熏何立。问本有种子如何说有时节。又如何说系珠义。答得地前一大僧祗劫有漏闻熏。资彼本有。亦名某年日月。只此资时有异于前。便是系珠。取护法为正也。取有漏菩提心为珠。正也。

    言宝珠有三者。一水清。二如意。三吐金。吐金有三品者。一下品吐一两金生千倍。二中品吐一两得万倍。三上品吐一两得无量倍。珠体喻一乘。能出三乘。从一乘中分出声闻乘。如珠出千倍。从一乘分出缘觉。如珠出万倍。从一乘中分出大乘。如珠出无量倍。问能出所出一乘大乘何别。答能出是法华会上乘。所出是四十年大乘。大乘向二乘中。相对待立名。故是所出。不是能出也。金云。一乘喻珠。三乘喻所吐金也(如从小至配之)。下品喻声闻僧。施之德福少。中品喻缘觉。施之得福多。上品喻菩萨。施之异报无尽。二水清珠有三品。一者下品。能清少水。二者中品。能清大海。下品喻小乘教。诠理最浅。中品喻小乘教。诠理次深。上品喻大乘教。诠理最深。三者如意珠。即是此中为喻。此珠自有三品。下品雨宝满半阎浮提。中品雨宝满一阎浮提。上品雨宝满四天下。下品喻佛性。在资加二位。中品喻佛性。在见道。上品喻佛性。在修道。今此所系珠。即是见道前所得如意珠。名无价。上来水清吐金如意。今取如意珠为喻也。

    言随求皆满者。即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生空二空根本后得智等总得也。

    言衣谓意识等者。解经系汝衣里。衣谓意识。取第八识。若准疏中言。意识即合取第六识。发菩提心而在意识故。以喻衣不合取第八识。以七八二识。摄属十二处中意处故。第八名意也。又等无间以解意。八识总名意。若言系汝里。今故现在。又言犹在。不告能住持种子。唯取第八。若依系义熏习义。则取以二为门。熏习在总。即取第六识。缘分别故。可为衣表第八识。可为其衣里。所以双取也。第六听闻大乘。闻熏得菩提种子。藏在赖耶识内。下经言。系着内衣里。者取意处也。着珠之处。不是系义。经言。着愿系者。事须取第六。是能系能正是系珠义。

    经言其人醉卧等者。其人者。三根声闻也。醉卧者。初发大乘心。犹为烦恼惛醉缠心。名醉义也。

    言虽卧大乘亲友之舍者。解卧义也。

    言不自觉知有菩提心珠。此解都不知义也。疏解醉并卧及不自觉知。三义各别也。

    言唯识引经惛醉等者。疏主辨醉体。无明有二。一者恒行。二者独行。今取何者。故引唯识论中第一义。彼论破小乘。证有第七识。金引论颂云。真义心当生。常能为障碍。俱行一切分。为不共无明。若解其人醉卧都不觉知。正合取第七识中恒行不共无明。一类染污常无间断。无醒觉知故。是故契经说。异生类常处长夜。无明所盲。昏醉缠心。曾无醒觉。故疏言彼以末那相应无明。名为醉体。问若耶第七识中无明常醉卧。如何言起已游行。又无醉里系珠义。所以疏主依论作第二解。自立义云。今以第六识中不共无明为醉体。有间断义故。第六识通三性。今取心一念。闻教生解义边。名为系珠。问若第六识善心相应发心之时。名系珠。云何得醉时系珠。答诸抄二说。一者。约中间一念。是善心。前念无明。后念无明。两头不善。无明相续间杂。名醉里珠。二者。事须兼取第七识中无明为醉体。七识与六识为诤根。生死因故。今第六识闻法之时。皆不能忘相。故名醉里系珠。若望第六识。起已游行也。若望第七识。说其人醉卧都不觉。故言醉里系珠。双取六七二识。义方周圆。若准论意。偏取第七识。若是疏意。偏取第六识。后言游行。据第六善。然亦还是醉中行也。真无漏智乃得名醒。疏中既言。第六不共无明。正为醉体。故知兼第七无明也。此解顺疏也。

    言在异生位等者。配位也。异生即凡夫也。化度云。第六识中无明容有间断起。若不善无记。若起不善。即是醉时。若起善心。即起游行。此等皆在异生故。人云。退心已后。迄至灵山说法华。而复本中间尔许时。并是信脚行也。

    言既退大心等者。问既退大心。规求何法。答喻上说规求衣食。法中论。退却大乘。求小乘也。只缘求小乘。故名游行。三生六十劫修行。得二乘果已。回心向大。如初心始乘菩提。无事虚行。名游行也。

    言遂至二乘等者。解经他国也。他国自国相对不同。总有三说。一云。大乘为自国。二乘为他国。喻上说从亲友舍醉卧处起。便入他国求衣食。法中说闻大乘教。名亲友舍。退却大乘心入二乘中。名他国。他国者非曾生长。二乘之中不曾生长大智等。名非生长处也。

    言昔在生死者。第三解也。生死为自国。大乘为亲友舍。二乘涅槃为他国也。

    言若发心已等者。总三乘佛法名自国。生死为他国。

    言未发心前等者。经当唱经文也。若发心已后。二乘佛法为自国。生死为他国。问二乘既曾发大乘心。云何言佛法外人。答由退大心。却住生死。更未发心。是故名佛法。外人以生死为自国。二乘佛法名他国。贫人缘醉向生死中。地上卧。是凡夫[窱-(ㄆ/木)+(唚-口)]卧生死。然从醉处地上起。向他求衣食。即是从生死入二乘也。所以疏言。即此文是解上二句。经云。起以游行到于他国。

    言亦同涅槃者。前穷子喻品中引涅槃经有种性。未发心前生死为自国。是己分故。佛法为他国。非己分故。即圆此文也。

    言或以大乘者。结前大乘名自国。二乘为他国。或大乘为父舍。小乘为他国也。

    言勤力求索者。即前大宅品。三乘互相排觉。共驰走名。名勤力求索。三生六十劫四生百劫得无学果。名甚大艰难也。

    言此在二乘因位者。只此五欲。便是放逸具故。说二乘有学求勤力索甚大艰难也。求断染法也。

    言生已度想等者。解上便以为足也。

    言此初也者。初领灭化也。经言。于后亲友至如是者。亲友即第十六王子也。会遇见之。即是今日灵山会上释迦相见。再为说法华经。名见。言咄哉夫者。纪国云。咄哉者。呵其变节。嗔不修大也。丈夫者。美其发心也。凡建节成立功立事。斯可谓丈夫。汝何发弘誓。于昔辰亏大行。于今日役役小道。何苦如之。云何为衣食。乃至如是。如是指二乘法也。何故求食。受如是艰辛耶。一种求衣食。何不向大乘中求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求耶。何故向二乘中作上下十六心。更求衣食。何故为衣食故。到如此下行故。被有余涅槃牵引。白日向夜走。脚不着地。种种皆作。何为衣食。乃至如是。此意甚深也。此同灭化。经言。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倦。即灭化城。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处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上领灭化)。

    言五欲乐者即五等者。即解经我昔欲令得安乐五欲自恣也。

    言一自性乐者。谓五受中乐自体。二因乐者。根境识三和合生触。触与乐为因。故名因乐。三受断乐者。谓受想定。四苦对治乐。即寒热等息。同时生起。乐受俱时之慧。即此乐体。五无恼害乐。此中有四。一出离乐。即出家持戒之人。二远离乐。即取生上色界等。三觉法乐。即是菩提。四寂静乐。即涅槃清净法界等。

    言或佛果五法者。清净法界二空真如。及四智心品。合五为乐也。

    言或是大乘无漏等者。金云。即五分法身也。无学身语律仪。名为戒蕰。无学三摩地空无相无愿名定蕰。无学正见正智名慧蕰。无学作意相应心已胜解。今胜解当胜解。于境自在之解脱名。即尽智无生智相应胜解。名解脱蕰。无学尽智无生智。名解脱智见蕰。

    言我昔为令汝得等者。解经中于某年日月。以无价宝珠。诸抄不解某年日月。神智云。在十六王子二万佛时。数数为说大乘。数处既多。不定一处。名某年日月也。

    言责住权者。解经今故现在。示珠处。而汝不知。彰其过也。

    言虚自忧劳者。解经云勤苦忧恼也。

    言以求自利者。解经中以求自活也。

    言法执不灭者。解经甚为痴也。所知无明也(上责住权)。

    言此令取实者。经言。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者。意交将昔日菩提心珠。易所大乘上位。明心菩提珠。亦可将分段所变易。名之为贸易也。

    言从贝从卯者。交易物。作贸字。从贸。有人[簆-元]作。作卯字(于饱反)。非也。疏主恐人不识。故言卯音酉。古时酉字。似今时卯字形段。所以错写也。古时酉字。正合作死(卯之象也)。此正是古时??易字。有作贾字。此是人姓。贾字(歌雅反)又解云。??易义有三解。一云。取十六王子时有漏菩提心。种子熏习已去。资粮位。闻思二慧熏习已去。易取加行位中有漏修慧。易取初地修慧。二云。将十地劣无漏珠。易取大乘上位福智大如意珠。即是舍无常色。获得常色也。三云。将初心小宝珠。即二乘位中生空智珠。回向大易取大乘法空后得无漏种智珠也。

    言用初心小宝珠者。即是有漏菩提心珠也。易取上位福智大如意珠。即是登地无漏智珠也。

    言此合初将离者。喻经言。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今此合云。佛亦如是等。此段久证有新熏种子也。

    言合领中途者。喻经言。其人醉卧。都不觉知。今合言而寻废忘等。

    言合领为役化城者。前喻经言。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今此合经云。既得阿罗汉道自谓等。意道三生六十劫求衣食。亦大辛苦艰难。得少许为足也。

    言虚费等者。若约自乘。不名虚费。回心向大迂会修行。名空费也。

    言难等者(古汗反)。艰甚难治也(持音呼)。艰根也。并出释名。物根耳。谓如物难以拔。耳是助句。有疏牙字。更勘多本。

    言难惮也者(他证反)。

    言忌惮者。二乘之人。昔时求衣食。多饶忌惮。名艰难(去音)。惮(诞音)。

    言此初也者。初合领灭化也。前喻经言。于后亲友。会遇见之。咄哉丈夫。何谓衣食。乃至如是。今合经云。今者世尊。觉悟我等等。

    言此合领今说实者。前喻文有三。初说创。经言。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日月。至今故现在。次责住权。经云。言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后领取实。经言。今可以宝贸易所须。常可如意。无所乏短。今此合意总也。经言。世尊我今乃知等。

    言一颂标礼者。长行经言。尔时五百阿罗汉。于佛前得授记已。欢喜踊跃。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悔过自责。今今一颂。述我等闻无上等是。

    言后一颂半自责者。长行经言。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谓已得究竟灭度。今乃知之。如无知者等。今颂云经云今于世尊前。自悔诸过咎。

    言初七句述初教发心喻者。长行经言。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等。今颂颂云。譬如贫穷人往至亲友家等。神智云。无法财故贫。无智宝穷。或无福名贫。无慧名穷。谟云。喻上怋醉而卧为默。法中当时发心。拟作取宝之因。故于之名默。又昔说言总。不言大小。二乘根性取小果。为今之渐。名之为默。

    言后一句颂中途方退者。长行经言。其人醉卧。都不觉知。今颂中一句述。经言。时卧不觉知。

    言二颂为设化城者。长行经言。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今颂经云。是人既已起等是。

    言初颂示往修因者。长行经云。于后亲友。会遇见之。咄哉丈夫。何以衣食。乃至如是。今颂经云。与珠之亲友一行颂是。

    言后颂明生欢喜者。长行经言。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日月。以无价宝珠等。今颂经云。贫人见此珠。甚大欢喜等。

    言虽现未富者。通难也。问珠体是本后二智。大乘见道始得。如何今者富有诸财物。五欲而自恣。答疏言虽现。

    言如见树居白者。但见其烟。必知有火。但见鹭。必知有水。今但见其教。必见其理。七圣法财等。意言即得教珠。后必得智珠。有云。亦是验有佛性。但有佛性。何愁不得。即是见白鹭鸟。表知水也。

    言初一颂颂合初将者。前长行合经言。佛亦如是。为菩萨时。教化我等。令发一切智心。今颂经云。我等亦如是一行是。

    言次半颂颂合领中途等者。长行经言。而寻废忘不知不觉。今颂云。我等无智故。不觉亦不知。

    言后半颂颂合领为设化城者。长行经言。既得阿罗汉道。自谓灭度。资生艰难。得少为足。一切智愿。犹在不失。今颂经云。得少涅槃分。自足不求余。

    言初一颂颂合领灭化者。长行经言。今者世尊。觉悟我等。作如是言。诸比丘。汝等所作。非究竟灭。我久令汝等。种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谓为实得灭度。今颂。经云。今佛觉悟我一行是。

    言后一颂颂明生欢喜者。长行经言。世尊我今乃知实是菩萨。得授阿耨菩提记。以是因缘。甚大欢喜。今颂经云。我今从佛闻受记庄严事一行是。

    ○授学无学人记品

    言名高之辈者。即是富楼那五百千二百人。非名高之辈。此品与记。章敬问。庆喜执日。岂非名高耶。答此之二人。其实名高。约能诱。此二尊者。是化声闻。引实声闻。但设所诱。不说能诱。二千即是非名高也。如前品满慈亦尔。不合向下根收。亦是约所诱记也。亦二人庆喜执日。虽众所知识。亦是高名。经就多人。名非高名也。

    言释名者。正法华云。授阿难罗云决品。彼依二圣。此约二千人。

    言进习止满者。戒定慧正为学体。进修习解有学义。进习正满。名无学。解无学义。瓒云。未圆已满众也。通此二义。为正。由定也。如何偏说定满。不说于慧。答慧满不必定满。若定满必是慧满。故偏举之。

    言一异二同者。谓前品总有三类。一满慈。二陈如。三五百。初之一人别名法明。名为一异。后之二类同名普明。名为二同。

    言非高名之辈等者。谓此品亦有三类。一阿难。二罗睺。三二千声闻。后之一类同名宝相。名一同。前之二人名字各异。名二异。由此不同。分为二品。

    言心念者。经言。而作是念。向来见鹙子四大声闻五百千二百总得授记。见贤思齐。引他况己。所以中作念希望。如来授记。即总念请也。

    经言我等所归者。意言我若归余外道。此分即无也。只缘归佛故。于此授记。亦应有分也。

    言此述二人合等者。经言。阿难常为侍者。罗睺是佛之子。声闻之中。最亲最近。不遇我等。二人合得授记。

    言正申请者。解经若佛授阿耨等。更不说诸道理。直显请授记。嘉祥云。阿难请记。若不得有二种失。一者。违其本愿。二者。乖于众望。蒙佛授记。有二种益。一即遂其本愿益。经言。若佛见至我愿既满。二不乖众望益。经言。众望亦足。裼者(昔同)。

    言肉袒者。不着衣名肉袒。剥脱之义也。

    言山海慧者。路云。准经意。俱喻智。疏释。名高如山。智深若海。不违经意。

    言专擅者。独也。擅者能也。

    言此记因行者。理合先授因记。后授果记。此先即示果。后令行因也。

    经言常立胜幡者。金云。刹上有幡。高显殊胜。此佛国中功德殊胜。出过诸佛国土。由如刹上悬幡常高显殊胜。又言一对五欲戒为胜幡。二对苦恼慈悲为胜幡。三对于邪论辨为胜幡也。如军竖降幡。强立胜幡也。

    言此一因记者。长行经言。当供养六十二亿诸佛护法藏。然后得阿耨菩提等。今颂经云。我今谓说等。

    言初半颂名者。长行经言。尔时佛告阿难。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山海慧自在通王。今颂云。号曰山海二句是。

    言一句土相者。长行经云。其土清净。琉璃为地。今颂云。其土清净。

    言一句国者。长行经言。国名常立胜幡。今颂云。名常立胜幡。

    言半颂利益者。长行经言。教化二十千万亿恒河沙诸菩萨等。令成阿耨菩提等。今颂云。教化诸菩萨二句等。

    言半颂赞叹者。长行经言。阿难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十方无量千万亿恒河等。诸佛如来所共赞叹。称其功德。今颂云。佛有大威德。名闻满十方。

    言二颂住寿者。长行经言。其佛寿命。无量千万亿阿僧祗劫。若人于无量千万亿劫中。算数挍计。不得知。据此报佛寿命。所以杂发意。于此生疑也。今颂云。寿命无量二颂等是。

    言利益众疑等者。解经如恒河沙等一颂也。长行先果记。后因记。今颂中先因记。后果记也。长行七。颂文准六。不述劫名也。

    言众生者。经言。尔时会中新发意菩萨等者。初发信心菩萨。顿悟凡夫少菩萨也。问列众处不说。此从何来。若是列众了向后来。灵山说法。听众不一。先来先听。后来者后闻。亦是阿难授记。便作此疑。父扬云。是前来列众处。万二千人中。更有八千个学。初发大乘。名新发意菩萨。问争解作此疑。答嘉祥云。欲发阿难往事。佛加被生疑也。

    经云咸作是念等者。疑意言。我尚不闻文殊普贤弥勒等授尔许大人记。名高如山。智深若海。世间最高不过山。最深不过海。此佛德量过于山。寿命无量千万阿僧祗劫。正法倍寿。像法倍正法。有何因缘而诸声闻得如是决。就声闻中。无学尚自不得前来记。以何因缘阿难有学得如是记。莫是世尊亲情便与大人记。恐冲误着人。不能说名字。所以总言声闻。意在于此。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莫将阿难作见在眼者。一缘我有幻。凡得无学果者。不得亲近于佛。所以阿难不证无学。二百发愿。愿常与佛为侍者。所以士居有学。

    言此初也等。初说始因也。若论往行。我与阿难等。于空王佛所。同时发阿耨菩提心。言等者。彼空王佛所余发心人。言空王佛者。乍观经文势。言于空王佛时。似配三大劫最初佛。若准俱舍算。只是三大劫内。中间所逢佛。不是最初也。

    言逆次逢者。从果向因论也。相好初逢胜观佛。第三劫初入八地。逢燃灯佛。第二劫初初地。逢宝髻佛。最初第一劫初。初作凡夫。逢释迦牟尼佛(上逆配)。若顺配。即劫初逢释迦牟尼。第二逢宝髻佛。第三劫初逢灯明。相好劫初。逢胜观佛。即毗婆尸佛也。

    言此陈后行者。世尊道。若论往行。早时即合成佛。我与阿难。于空王佛所。同时发心。我缘精进。疾得菩提。

    阿难多闻。犹在有学。如捔走疾者为先也。其本愿下结得记。乍观经文。言阿难常乐多闻。此意说过去同时发心。各据一行胜也。我意乐精进。速取菩提。阿难意乐多闻。愿为侍法藏。所以未得成佛也。以经文势似说精进胜多闻劣。

    言故华严等者。疏主向下引华严经。顺此处经。多闻舍无义。生死恶法名无义理故。即由多闻。能舍生死恶法无义之法也。

    言化不定者。非是不定性。但是教化方便。名不定。

    言然诸佛因行等者。解经中其本愿如是。意言发心既等。成佛应齐。但以愿力不同。故与授记。

    言此经家叙证者。但是结集人叙出过。后唱颂文。方是因说。诸抄云。阿难事佛。有四种愿。一不欲着佛衣。二不欲吃佛残食。三不欲随佛受别请。四二十年前不闻之教。再请佛为说也。

    言示化为侍者。经既言。方便为侍者。信知是应化也。

    言以足践之者。足所履践。因中持七支戒。果位蹈七宝华也。问罗睺既得无学果。受变易身。如何与未来为佛长子。答皆化现也。

    经言亦为此佛者。为由与也。去呼也。

    言佛有三子者。第一善星。第二忧婆摩那。第三罗睺。若望善星为长。罗云即小。今云长子者。若不出家。堪承的继嗣。立长子也。

    言此后二者。解经言。罗睺罗密行等二颂也。罗睺未出家时。极是凶猛。出家已后。常于夜中众僧眠后。盗除粪秽。而远送之。此之密意。唯佛能知。故名为密。谟问密即不知。知即不密。如何言密行。答行行之时。人不得他意。故名密。又复佛具一切智。今佛言之。故不可例也。

    言西方时有见者。西域记第六末说。俱尸那揭罗国。分舍利。起窣堵波。西南行二百余里。至大邑聚落。有波罗门。豪贵巨富。敬崇三宝。接其居侧。建立僧房。众僧往来。罄心供养。其后赏迦王毁坏佛教。众僧绝侣。而婆罗门恳恻。经行之次。一沙门尨眉晧髻。杖钖而来。婆罗门驰往迎之。备诸供养。且以淳乳。煮粥进焉。沙门受已。才一哜齿。便即到钵。沉吟长息。婆罗门食讫而问曰。大德慧利随缘。幸见临顾。为夕不安耶。粥无味耶。沙门告曰。吾悲众生薄祐。然谈不容易。事或置疑。必欲得闻。今当略说。昔者佛在竹林精舍。我常侍从。俯清流而涤器。或临碧涧以浴身。或以澡漱。或以器盛。嗟乎今淳乳。不及古之谈水。此乃人天福减。使之然也。婆罗门曰。然则大德乃亲见佛耶。沙门曰。汝岂不闻佛子罗睺罗我身是也。为护正法。未入涅槃。说是语已。忽然不见。婆罗门乃以所止之处。方涂香泥洒扫。像设仪肃然。其敬如在也。

    言柔软者。四十年前法执刚强之心。谁人共得语。今日贪心令下意徒我授记。所以其意柔软。

    言清净者。回心向大。舍法执故。寂然清净也。

    言一心者。四十年前于大生疑。于小起执。今日专意修大乘行。名一心也。

    言阿难答者。经言。唯然已见。实二千人。有如是事。

    言一名同等者。同名宝相。二千人成佛了。寿命国土眷属一切同也。

    言一颂标者。长行经言。尔时世尊。见学无学二千人。其意柔软。寂然清净。一心观佛。今颂言。是二千声闻。是也。

    言一颂因者。长行经言。阿难是诸人等当供养五十世界诸佛如来。恭敬尊重。护持法藏。今颂经云。所供养诸佛。一行是也。

    言一颂标名同者。长行经言。末后同时。于十方国。各得成佛。皆同一号。名曰宝相如来等。今颂经言。各于十方国。一颂是。

    言一颂名土等同者。长行经言。寿命一劫。国土庄严。声闻菩萨。正法像法。皆悉同等。今颂经言。皆名为宝相。一行是也。

    言二千喜领者。如甘露见灌者。其二千人得记。由如甘露灌注身心也。

    ○法师品

    言次八品等者。意取十九品。为正宗也。所以先言八品。

    言前信解品者。意证八品为正宗。说一乘处。即是正宗。舍权取实。有授记处。即是一乘。说莲华出水开敷。即是一乘。尽在八品中说也。从此更不说一乘。故以八品为正宗。

    言此品又云开等者。路问云。法师品中引文证正宗者。即合取九品为正宗。何云八品。答此赞前八品开方便门。显真实相。不是说此品之中开方便门显真实相。且如方便品云。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等。是开方便门。究竟令得一切种智。名真实相。第二第三周准此说。

    言逗二乘者。逗者。谟云。切云逗住止义。令二乘于大乘中住。不余处去。名住止义也。二亦是逗易义。易却二乘心。至大乘心。如将一修绳从头易至尾。俗言逗也。

    言虽此品及持者。问既无说权实及授记处。便非正宗。此品及持品既有授记。何非正宗。答疏言虽此品等。微由少也。

    言因言总记等者。路云。此品因药王菩萨告八万大士。拟叹二种法师去。所以先与四众八部授记。故名因言。世尊说正宗了。既有四众。即令持经流行法华。两类尼众忧色而视如来。不肯于经。佛告云。将无谓我。不与汝授记。法师品初。已授记了。若欲得别说名号国土。亦更与汝说。故名因言与说。因言总记。是第一义。更不说一乘。是等第二义。法师品中但是因言与。更不说一乘。非正宗收也。劝持品中因观持经。与尼众授记。更不说一乘。非正宗收。

    言初之四品赞重等者。初二品赞法赞人。可尊可重。后持品一品。令生喜仰。

    言次七品觉行者。安乐至不轻品。

    言正行助行者。三说。一安乐一品是正行。余六品是助行。二云。随喜一品助行。余六品是正行。三云。安乐一品是所行。余六品是能行。能行中随喜一品是助行。余五品是正行也。第三解为胜也。

    言后之八品付受等者。神力品名示相。属累品名付属。药王品至普贤品。皆禀命行故。

    言亦即三周者。不是此处。配他正宗分中三周。此流通分中自百三周道理。初四品赞重为一周。次七品学行为二周。后八品付受为三周。周即周备周圆。名周也。非同前遍义名周也。

    言余经流通者。如涅槃经。并无流通分。问云华严八十卷。但有末后颂。刹尘心念可数知等。以为流通分。金刚经言一切有为等。是流通。维摩经末后一品为流通耶。问何故问答不入解妨中。明向来意中问答者。此对一切经论多少解妨。但论当品也。然入解妨中。亦得无失也。

    言又化大机易可者。且如华严经。唯为顿发大心者。所以流通久。此经化回心类。稍难信解故。流通多也。不见前来化三根回甚难。但是于中化回心道理。声闻作佛。傍人闻已。难信难解也。

    言初三品赞重等者。法师品双赞人法。宝塔品偏赞法。提婆品偏赞人。合此三品。名为赞重。劝持品名流通。

    言若人若法者。初一长行一颂赞人法师。后一长行一颂赞法法师。若人若法向上。俱可尊重。法上可轨。人上可摸。或可人法向上。但可轨摸解胜也。

    言叹人者。经言。若有恶人。以不善心。于一劫中。常毁骂佛(云云)。

    言美法者。经言。药王今告汝。我所说诸经。而于此经中法华最第一。

    言劝慕者。经言。以大音声。普告四众。谁能于此娑婆国土。广说妙法华经。今正是时。如来不久当入涅槃。佛欲以法华经付嘱有在。语劝也。提婆品经言。尔时佛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吾于过去无量劫中。求法华经。无有解倦。乃至以身而为床座等。身观也。持品名持行。二万菩萨此方持。

    言科判四品者。意道纪国科正宗中四品。与慈恩流通中科。道理不别也。

    言论中有七喻三平等。是正文。十无上是残文。前九上名上残。上残中有文残。若第十无上。即是前九无上之残。其第十无上名下残。下残中亦有文残义残。然第十无上中有法力。摄诸品尽。总名下残。故说法师品。是持力所摄。其法师品即下残中文残摄。

    言法力有五等者。一证力。即是分别品中十一位人证。如经言。我说是如来寿命长远时。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得无生法忍。乃至一生证初地菩萨。名证力。二信力者。即是一位发心。如经言。复有八世界微尘众生皆发。至菩提心。即发信心也。三供养力者。如经言。佛说是诸菩萨摩诃萨得大法利时。于虚空中。雨曼陀罗华。以散无量百千亿众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四闻法力者。从分别品后。通随喜品。尽是闻法中收。此上四段经文。在两品经中。俱告弥勒。五读诵持说者。即法师功德品告常精进。如经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意功德等。

    言修行力有七者。一持力。摄三品。谓法师品通能持。初一长行颂人法师也。安乐行品唯所持正身行正语行。意离诸恶自利行。心修诸善利他行。持品唯能持二万菩萨此方持。四类声闻他方持。八十万亿那由他菩萨彼此俱持。二说力。神力品示现出广长舌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无数色光。三行苦行力。药王菩萨过去第一生烧身。第二生臂。四教化众生行苦行力。妙音品十八类身。乃至于王后宫。变为女身。而说是经。五护众生诸难力已流通。观品护未发心众生难。陀罗尼品护已发心众生难。六功德胜力。净眼二子回邪见之父王。得当成之佛记。嘉祥云。古叟愚而重华圣。文王邪号二子正。七护法力。谓普贤品等。

    言持力有三者。问法师与安乐品。俱是其持。二品何别。答法师品能所持。通凡圣八部等。若是安乐行品。唯所持。唯说圣者。故二差别。又法师所持。是安乐行品所持行。故二别也。

    言上辨等。指前正宗未说能持所持。此已下正是法师品来意。

    言可轨可持者。问何名为轨持义。答可轨。谓则令物生解。可持。谓任持不舍自体。故名为法。

    言可习可范者。问何名为师。答疏言可习等。法上习学名师。人上可师范名师。师范义人法上有也。以彼人法俱名为师也。

    言故涅槃者。即证法师理为师也。问夫言师者。须有言说。且如理上。既语言何名为师。答智证理时。有生解义。亦名为师。

    言遗教者。即证教为师也。

    言能学法者可等者。问所学之法可名为法师。能学之人何名法师。答疏言能学法等。诸大菩萨有法转化。众生堪可习学。故称范也。

    言训匠等。匠者有雕琢之功。如玉不琢不成器。玉若得其匠雕匠琢。即成其器物。众生身中有菩萨法宝之玉。若无人法师训诱雕琢菩萨法宝。无由得成。又如巧匠能变金银为种种环钏。法师亦尔。能导群物。令成菩萨。

    言义通为胜者。破古人故。言义通为胜也。

    言答俱名法师者。意言佛前后总名法师。然就胜而说。佛灭度后不对佛前。名法师。法师义即分明。

    言此中多以者。问佛灭度后全名法师。更何用多。名法师之语。既言多名法师。还应少分得名弟子耶。答佛灭度后少分亦得。弟子对所持经。所持经为和尚。能持经人亦得名弟子也。上来说佛灭度后法师。以前来答中。言俱名法师。佛在佛后。二义皆取也。

    言其现在得弟子者。即是佛在日受持经者。对佛名弟子。对余八部。亦名法师。即是持经四众。对天龙等余不持经人。亦名法师也。

    言然现得记者。即是疏解现在。法师疏有二意。一云。然现得记。亦名法师者。证法师品初四众八部佛前得记持经。便名法师。二者。证舍利弗等是现在得记人。未回心前但名弟子。回心已得记持经。亦名法师。

    言又以现在等者。问现在名法师。何故经文多说佛灭度后耶。疏言。又以现在等。意言如来在日记威力。正法严故易持。如来灭后。像法乱真。以难持故。得法师名也。

    言又现习学等者。摄云。影略言之。即取佛前可得记弟子名影取。八部得弟子名。灭后人为法师。影取八部。得法师名。若依此解弟子。即佛前八部。即灭后以含前义故。故取佛前习学八部等。皆名弟子。影灭后习学八。皆名弟子。灭后八部得名弟子。灭后八部得名法师。影佛前八部。合名法师。问八部何名法师。答人天有法。故名法。八部护法。故名法师。即十法行中供养摄也。问灭后经文中。不说八部。何言灭后八部名法师。答疏言等字。

    言答虽标总称等者。如十种色中声香味触。是色中之别。为色之一法。是总即将称便为别名也。

    言无别能等者。且法师品人法师品人法师师师可轨可持。名法师品。更无别功德能。但名法师。劝持品兼有法师向上义。又加念慧二法。摄持功能。有别功能。故别品名持品。约佛现在。法师义劣持义胜。但名持品。其法师义劣持义胜但名持品其法师品多说佛灭度后事。不对现在佛前。但名法师。不名持品。意言有总能也。而无别也。如宝塔品有证法之能。天授有无怨之别义等。今此但取人法二种。双能利他说法。总能为名。名无别能也。

    经言尔时世尊因药王告八万等。从此已下唯告菩萨。不告声闻。譬如用毒为药。非大医所不堪。流通分中流行法华经。事须是大菩萨也。据此经文势。似正告药王菩萨。因便告八万大士。非此义也。佛意本来拟与八部授记。将八部四众及法华经。分付与八万菩萨。令教化所。正告八万大士。因告药王。问何故不告观音势至等。偏告药王。答缘药王在会。过去烧身燃臂持法华经行相。与此同。过去日月净明德边。第一生烧身。第二生燃臂。获得六根清净。得现一切色身三昧。又持品发愿周旋。往返十方国土。不惜身命持法华经。由斯义故。偏告药王。不告余者。因说者持经之行因。便告其药王故。名因者。因由所以也。

    言辨中边论等者。谓书写。供养。施他。听闻。披读。受持。正开演。讽诵。思惟。修习。此十法通三乘有。一一行中皆有四行。一自作。二教他。三赞叹。四庆慰。庆者荷。慰者慰喻。有喜即贺。有戚即慰喻也。

    言今随者。随喜即赞也。

    言举一例者。问何故四亲近行中经文。唯说随喜。答疏言举一例余等。略举赞叹一行。例余三行。自作劝他庆慰也。经言。闻妙法华经。若不能多。且于一偈。一偈若不能。且于一句。此所观境也。经言。乃至一念随喜者。乃至之中摄多念。此境少心多。心多是即多念。多念随意者。能缘心也。

    言由小善根等者。问何不说持多名句得成佛耶。如何。

    句向上修善当得菩提耶。答疏言由小善根等。谟云。月边作出(非尾反)。切云。月未感日也。非此中义。今依日边作(普佩反配同)。切云。日向睹貌也。糅云。如日欲出时。明相先起。此名曙色。东方动日未出。早能破暗。况出扶桑辨日。日以喻智。云以况悲。发心之初。不出悲智。今者有人。但闻此经一句。即有成佛之势。景者大也。明也。云霞始布者。如一斤云子起。便能覆荫草木。松生一寸。即有凌虚之用。虚生三日。即有食牛之气。龙生七日。便合降华之能也。今取明义。肇者。治小反。初也。

    言喜一句者。问正行故不说。唯言随喜。答疏言随喜一句等。意言一念随喜。尚得菩提正行。行时成佛何惑也。

    经言佛告药王又如来灭度等者。明傍修行。法师随喜者。乃至之中摄多句偈。此境多心少也。今日不说多句偈。此望佛名。不现前法师。

    言正乐听闻等者。举一随喜行。例余众行也。举傍行例余六种正行。此举初修分随喜行。唱久修六种正行大菩萨故。

    言六法师者。经言。若复有人受持者。依久也。二读。执卷。三诵。皆久也。四解说。五书写。

    经言乃至一偈者。乃至二字。向上互处转。乃至一偈向上解说。乃至一偈向上书写。已上初列一五法师讫。次下乃至明供养恭敬。敬视如佛已下。第六加行者。计成六种也。就第六供养行中。中有十二种者。经言。于此经卷。敬视如佛。种种供养。都标不为数也。种种者。饮食卧具汤药。名种种也。一华。二香。三璎珞。四末香。五涂香。六烧香。七缯。八盖。九幡。十服。十一妓乐。十二合掌恭敬。

    言此明初五等者。料简六行。前五...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