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三十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行。前五法师于经一偈及一卷。向上行供养行。

    言于经一偈等者。问经文只言一卷向上供养一行。何故疏主更一偈耶。答能摄偈亦不相妨。供养经卷之时亦供养偈。

    言其尊重者。尊重疏主加。

    言前随喜者。前唱之中随喜。是语业。后唱供养行有十二种中。敬视如佛。是意业。合掌恭敬。是身业。此二名内财。

    言余是外财者。经言。种种供养已下。是则供养也。

    言十法师等者。明十法增减不同也。真谛解云。前七但得于文。后思修二慧但得于义。正开演通得文义。又初八闻慧。第九思慧。第十修慧。又前八中初三福德得。次五智慧。又十中前七是能持人。正开演是能说人。后思修二是能行人。能行但是自利。能说即利他。能持通二利。

    言受持者。金云。从他闻曰受。自心记录曰持。披之曰读。闇咏称折理曰开演。传文曰书写。余易知也。

    言此举易等者。通妨。问既十种皆法师。何故经文但言六种耶。答疏言此举易行等。章敬云。但是举六例。显余四。不尔。绝他听闻。岂难于开演讽诵耶。

    言于经卷云等。问何故前五法师行。即说于经一偈。后供养行。说于经一卷。偈与卷但不离经。何故前五行。即言一偈。供养乃云一卷。岂于一偈而不供养耶。答疏言于经卷等。牒也。正答疏互影故等。意言前于一偈向上书写受持。影取一卷向上五能书写受持。后于一卷向上供养。影取一偈向上亦能供养。又于一偈书写受持。影取兼能供养一卷。供养一卷之时。影取兼能受持一偈也。

    言轻重异者。供养一卷心重。举重处说。且一卷一偈供养。恐生轻心。故不说。一卷即重。故偏言之。若敬法者。下至一偈。亦不惜身命。如半偈舍身等。今说初学无随心说。一偈难发供养心故。故言卷也。

    言计位观因者。经言。当知是人。已曾供养十万亿佛。既能于法华经一偈一卷向上。必是初地已上菩萨。名计位也。观因者。过去已曾供养十万亿诸佛。若论供养一佛。尚自生于净土。况供养十万亿佛耶。计此多生供养佛。因位成就大愿。不合于秽土生。合生弥勒内院及西方净土。以悲愿愿度众生。生此人间也。

    言显是胜因者。即是彼修行法行人。必得作佛。

    言深佛等者。解经言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有二义。一云。以者。诸人不合供养唯佛身等文。闻子建恨不杀身。二云。应以者用也。供养佛。总以供养。此人得受。何以妙达理故。

    言能说此经等者。圣位菩萨也。不尔。如何经言当知此人是大菩萨。

    言或即凡夫等者。第二解也。初修十信已前者。名新发意。菩萨之名通三乘有。凡夫初修及二乘人。但名菩萨。不得名大菩萨也。凡夫久修。名大菩萨。成就发心菩萨简异二乘及初学者。故名大菩萨。今既是学大乘者。若非学大乘。何能广分别。成就发心菩萨故。

    言舍净业果等者。经言。何况尽能种种供养等。持经一句。功德尚得如此。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何况一部尽能受持。更加种种供养者。据此持经之人。合生净土及诸天宫。往彼处为持经故。舍此诸净业执。生于恶世。佛灭度后。持法华经。

    言智度论云等者。问争知他持经之人是大菩萨。答疏言智度论等。验之即知也。

    言如军败等者。凡夫与魔战。擗在生死地。善心若间断。如同于闷绝。亲族是诸佛。六返长观见。妙法如鞭杖。隐轸如发心。日夜勤听闻。如于粥饭将息得平伏。即是证菩萨。

    言隐轸者。即时俗之教律也。

    言般若论者。问何故闻大乘教。心生殷重。便得菩萨。答以闻法胜故。如般若论云。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者。天亲偈。受持法及说。不空于福德。化度云。福不能独趣菩提。兼智慧方能趣菩提。故名二能趣菩提也。若唯法华经福不趣菩提。六能趣菩提。即六法行福但感于有漏。生死毕竟不实故。不取福也。引此意者。为持及说证此经。何况尽能持等也。

    言非大菩萨者。前经说言生此恶世。而持经故。知是大菩萨也。非如四类声闻请他方持经。

    言初明五可尊重者。意说于前六种法师中。有五可尊敬事也。

    言三业顺佛等者。即一说者。为使。经言窃为一人。窃者私窃。不为多人。故言一人。又不多说。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一句尚为使。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诸抄问云何为一人说法。即为佛使。答若说乖正理。纵为多人。诚非佛使。不因于此致出世故。若也顺正理善巧其说。虽为一人。实为佛使。能令所化至究竟菩提故。大般若五百六十七云。前所说法随顺法相。是名称理。若诸所说。不相违法相。与法相应。能入平等。显现义理。名巧便说。由此故知。非诸说法者皆不得名为使。如志公和尚。见都讲唱经。起立合掌。云法师讲得天龙八部皆来听受。志公却笑云。举经一句便是佛来。法师讲。似韩卢咬狗。蚤五度十度咬。无一回着也。

    言使者(上呼史音同)。为者被也。说者被佛使也。然佛出世本意。为(去呼)众生说此一乘。今者众生顺佛之心。业顺佛行(茎音)。名为佛使(史音)。语业顺佛行。名为佛遣。身业顺佛行。名为行佛事也。三业皆顺使故。经中使遣事三字。并属于佛也。下偈中言。我遣在人中。行于如来事。疏意三业即属众生(此说好)。

    言又传佛语者。第二解也。意言传教之人。是佛之佛人。与佛传语也。为字(平音)此乃与佛传。名佛使。能用佛遣。遣交来行同于佛。名行佛事。疏中二解。皆三业顺佛也。

    言毁者罪过佛者。经言。若有恶人等者。不善心者。意业也。于一劫中。时长远也。现于佛前。身业也。常毁骂佛。语业也。三业长时骂佛。其罪尚轻。若恶人唯用语业。暂时骂经之人。其罪甚重。

    言恶世损多者。若有出家持此经时。若被恶人毁骂。即退心种种恶。名损多也。

    言大集经等者。疏中从浅至深。解经中说有一比丘。不是持经人。乃是破比丘也。出佛身血罪轻。骂此破戒比丘罪即重。此法华经毁骂佛即罪轻。毁持经人罪重。今举不持经戒上尔。况复持戒。罪不可说之也。

    言若损害佛等者。问何故詈佛罪轻。骂持经人罪重。答疏云若损害等。已下四重解。且初不损二利者。如人拳头打树木。拳头自痛。树木不痛。众生骂佛。众生自得罪。佛元来二利不损。缘佛自利满足。无可毁处。又利他行毁誉不动。如须弥。毁与赞叹。元来是一。所以毁骂佛罪轻。凡夫毁骂不肯持经。自利行失。又令他人不得闻经。利他行。所毁骂得罪重也。

    言佛无爱憎者。二义也。佛住三念。怨亲平等。虽复被毁。不妨正化故。毁之罪轻。凡夫未离爱憎。若逢毁呰。心即退悔。不能持经。经既不持。无由作佛。以断三宝种。故罪重也。

    言又骂佛。为难三义也。且见佛金色三十二相。天龙八部围绕。发言骂詈。此事甚难。故说罪轻。若毁骂持经凡夫。要骂即骂。此事易故。所以重诫令其勿作。故说其罪过于骂佛也。

    言又佛在时者。四胜劣义也。佛在时众生根胜。有人骂佛。余人闻之不信。知是毁谤。不退善心。但损自身。不损他人。所以罪轻。若佛灭后众生根钝。有人骂持经者。余人闻已。皆悉退善心。即能骂之人。自他俱损。所以得罪甚重也。

    言大法光明者。佛为众生说法。名大法光明。今灭菩提心。便是灭大光明也。

    言过五无间等者。五无间逆中。不毁坏一切佛法。所以言过。此毁谤佛法。五无间中摄不得。罪过更重。此约三乘通逆说也。若大乘别逆无间业中。有谤大乘经业。若依小乘五逆。煞父等五。但大乘一逆收。设有破坏小法罪。亦可转减。若毁大乘能弘经人。法亦随绝。故罪重也。

    言又佛灭后者。恶世中人不肯持经。设有持难得。所以毁者过于骂佛。

    言读诵佛庄严者。问早晚得佛庄严。答有二外。一者。现在持法华经。便具佛庄严。佛身庄严功德。皆在此经。能持之人。受持佛身功德。便是具佛庄严相好也。约此现在也。二约当来。今生持法华经。当来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名得佛身功德庄严也。经言。则为如来肩所荷担者。一平音呼。为由被也。二平音呼。为由作也。上经。

    言胜鬘经说者。依胜鬘。去音。为由上也。经言。摄受正法善男子。堪能荷负四种重任。唯有大地。持四重担也。四种众生唯佛教化。余人教化不得。发二乘心。取二乘果。发大乘心。取大乘佛果菩提。此解如来与众生。作担。般运四乘众生各取自乘果。如来为众生作担。故言则为如来。为由与也。持法华经人。与如来担。

    言不但持经者。能担四生。我未持经前。交如来作担。般运于我。我今持经。报上如来劬劳。敢身得法华经为担。替如来般运四乘众生送至佛果菩提。上依胜鬘解说讫欤。

    言亦为佛肩之所荷担者。依当经解也。初平呼。为由被也。佛将持法华人。向佛自家肩上坐着。名则为如来肩所荷担也。佛身在法华经教下。法华经诠二利行。法华经是能诠。二利行是所诠。二利行便是如来两肩。如来二利行是两肩。是所诠故在下。法华经是能诠故在上。又经是所持在下。人是能持经之人。将心缘教。印持教法。决定似向佛肩上坐。犹如父母拾子坐。向肩上着。不嫌臭也。此同胜鬘经中。去音呼。

    言佛所重者。出所以也。问将众生肩上荷负是意也。答疏言佛所重等。

    言作义者。第二解也。即是为平音呼。为由为由作也。佛作担即作如来肩所荷。众生肩上荷担如来。持法华经人。一能自持。二为他人说。即是二利之心。便是众生自家两肩二利心上。安立佛果菩提。似佛身众生肩上坐相似。因能得果。名肩上荷担如来。或众生二利心是两肩也。心是两肩也心持法华经教。教能诠理。受持能诠教时。带得所诠。所诠理中三身如来功德。坐在教中也。持经者心专注文义。如坐佛向肩上著相似。前解约教。二解约教。二解皆善。后说胜前。

    言荷担大菩提者。即佛身也。

    言四在处应赞礼者。持经之人。人胜也。应合随方敬礼。如见白象驼径。无问道俗。皆悉礼象也。今向上礼者。礼其身中经也。

    言四事供养者。房舍。饮食。卧具衣服。医药也。

    言真实福田者。问罗汉之人乃名应供。前三果人上名举债。凡夫持经。岂成真实福田耶。答持经之人与佛不殊。堪受供养。岂以小乘而相比拟。

    经言人中上供者。上好精华饮食。名上供也。

    经言应持天宝等者。天供养也。

    言为撰者。亦是撰集之义也。

    言此释所以者。何都徴向前五唱经文。何以持经得佛功德庄严。何以持经得佛肩之所荷担。乃至天上宝聚。应以奉献。何以在处应赞礼。答缘是人欢喜说法。不要长时听受。须臾间闻之。即得阿耨菩提。所以持经人胜故。得佛功德庄严。如来肩上荷负人天等种种供养也。

    言此法华最深密等者。缘前来经文频告药王。又下经言。今告汝。我所说诸经。而于此经中。法华最第一。乃至不可分布妄授与人。又药王品言。药王以此妙法华经。付属于汝。问此经即不付阿难。如何交他结集。得成如是我闻义也。答结集藏记持忆念即得。若教应根说教。用毒为药。即不解。所以不付阿难也。交持此经化声闻。故付菩萨。

    言譬如用毒等者。涅槃经言。亦名甘露。亦名毒药。此经亦复如是。若能受持。灭其重罪。即如甘露。毁谤即堕无间地狱。即名毒药。雪山有草。牛吃着成乳。蛇吃成毒。如水能运舟。亦能覆舟。

    言契真理者。问说法何故欢喜。答缘说法人言契真理故欢喜。自得果故欢喜。又合他人闻。合地得果。故欢喜也。问此唱无药王言。何言付药王。答下经言。佛告药王菩萨摩诃萨。我所说经典。无量千亿。已说今说当说。即是付也。

    言总叙法师者。即别对佛前。及不对佛前。故言总也。

    言初一颂得任运智者。经言。若欲住佛道二句者。古经论言自然智。新经论云任运智。外道宗我自然故。为简此外道故。言任运智也。

    言自然智者。即二空真理智也。智之性故。名自然智。理性本有。不从修生。今由持经及供养任运。得名自然也。

    言后一颂得真等者。经言。一切种智慧。即智相。此分二智。一切种智。后得智。慧之一字是根本智。此二颂经文。前行供养持经人。得自然智。明知亦得一切种智慧。若后行中明自持经及供养他持经者。得一切种智慧。明知亦得自然智也。糅云。前行自然智是根本智。后行一切种智慧是后得智。前解善。

    言分为二智者。即一句经。分成二智也。

    言于自然智者。但欢供养持经人。若更自受持得之何惑也。

    言初颂佛使者。经言。若有能受持等一颂。谟云。此颂别叙师德。不述长行。长行佛使后文自有颂述也。

    言次颂舍净土者。长行云。当知是人。自舍清净业报。于我灭度后。慜众生故。生于恶世。广演此经。今颂云。诸有能受持一颂等。

    言后颂随愿自在者。经言。当知是人。一颂中开出也。意言十念成就。同九品以往生。持八戒斋。唯到龙华三会。若持法华经。得自在受生也。

    言一颂重说法者。长行经云。应持天宝。而以散之。天上宝聚。应以奉献。今颂云。应以天华香一颂。是此述长行第四段中事供养。

    言若有戒足虽等者。问说法法师有戒。供养得福。若破戒法师。供养得福否。答疏言若有戒是等。问何不将人间宝供养。答即轻不堪用故。天上众宝而为一聚。而供养之。显重于经也。

    言一颂劝敬者。述前在处应敬礼。长行经言。随所至方。应随向礼。一心合掌。今颂云。吾灭后恶世一颂等。

    言一颂供养者。长行经言。所以者何。是人欢喜说法。须臾闻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等。今颂云。上馔众甘美一颂等。

    言一颂佛使者。长行经言。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何况大众中。广为人说。今颂云。若能于后世一颂等。

    言初二颂挍量罪者。长行经言。药王。若有恶人。以不善心。于一劫中。现于佛前。常毁骂佛。其罪尚轻。若人以一恶言。毁呰在家出家读诵法华经者。其罪甚重。今颂云。若于一劫中二颂等。

    言赞佛易等者。问何故赞叹佛利益少。赞劝持经人功德多耶。答疏言赞佛易等。赞佛易容心轻利少。若赞持经者。有怨憎故。能赞之者。稍难故心重故。利多。

    言自他有多少等者。赞佛唯得自利功德。毁时已。不灭。赞时亦不增。但是赞佛人。自家得功德也。若赞持经人二利功德多。持经者身中功德。日日增长。自利也。傍人闻经。功德增长。名利他也。

    言此以闻法挍量者。经言。于八十亿劫等者。以财供养福德劣。于须臾闻之经。经功德即是法供养也。问赞受持经。岂不增执法病耶。答依言起执。诸教共呵。假喻诠旨。众圣同许。谁人入不由户。故菩萨藏经言。如人入暗室。覆蔽终难见。虽有众色像。非明不能见。诸有人内具诸明解。不闻于正法。善恶何能晓。多闻能解了。多闻不造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善既增长。闻了能增长慧。慧能证清净也。

    言大段显法胜等者。经言。药王今告汝。我所说诸经。而于此经中。法华最第一。缘上句有诸字。下句便改作此字。言此经。即是指经也。大有人难此经文。问此颂文势。乍似述法。法师如何明人法师处。说法法师耶。答因法故方显人法师。所以疏言。显法胜故人成可尊。

    言初法难信解者。经言。我所说经典至难胜解者。世尊道。我四十年来所说经典。无量千万亿。已说者。安圆云。今生鹿园。成道已后。灵山会前。总名已说。灵山会上说无量义及法华等。总经世尊长夜守护。从昔已来。未曾显说。十六王子时亦说。二万佛时亦说。只是从昔四十年前未曾显说。四十年前赖知不说怜。到灵山会上。便有五千之人。拂席起去。我上尔。况佛灭后也。

    言此明由法其人者。经言。药王当知。如来灭后等者。为字(去音)训与也。今既受持六种法师。总是如来真子。方得衣覆。不唯空释迦佛。兼得他现在诸佛护念故(经了)。

    言柔和忍辱者。惭愧为衣服。有二义。一御捍风霜。二遮形丑。故名为衣。柔和故三业皆柔。外离粗犷。嗔拳不折。笑面恶境不役也。忍辱有二。一耐怨害忍。恶事能容。安受苦忍。忍受寒热毁骂等境。有此御捍之义。名衣。有惭愧故。羞耻过罪。能遮形丑。名内。有忍辱故。遮毁辱之风霜。名外也。问持经之人自具柔和惭愧。何名佛以衣覆之耶。答柔和忍辱惭愧。是佛佛身上功德。功德具在经中。佛教众生持经。得佛功德。因佛与故。亦名为与。

    言二佛护念等者。问持经人因何得佛衣覆。又得他方佛护念耶。答疏言三有大信三归五戒得人身果。信十善八戒得生天果。信行六种法师修行法华经得成佛果。及志愿力也。志力者。誓求佛果。形枯命消。修不退转。

    言有善根者。善根力也。即信进念定慧也。或无贪等也。

    言佛共宿等者。嘉祥云。一乘之理。是佛栖止之处。弘经之人亦住其中。故言共宿。又慈悲名舍者。悲心是佛住。名宿。能持经人有慈悲。与佛同住慈悲。故名共宿。或持经人与如来同住大乘教舍。故言共宿。章敬云。慈悲心即是法华经利他舍。思空胜义舍。维摩经自利舍也。

    言佛教被心者。众生心为头也。教是如来手。教被于心。如手摩头也。

    言佛所记别者。依维摩解也。记别即摄受。摄受事须摩头。摩头即是受记。故摄受义。解摩头。经言。则为如来。为为字平声呼。训为得也。

    言标中有五处等者。经言。药王在在处处等者。谓三世处处即十方。若说处若读处。乃至住。名今说。此散席已后。直至金棺掩后。总名当说。金云。从十六王子二万佛时。至今生以前。名已说。今生鹿野。后至涅槃会。名今说。当来无量百千返身更说经。名当说。于此二种三时之中。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

    言令舍权以等者。问此经有何道理。独名难信难解。答疏言令舍权以等。长者宅内唱三车出门。唯得牛车。说三不得三。说三唯得一。法华会前大小乘法。其意易信。法华会后三一已会。其义难解。莫若此经。初开方便之门。后示真实之相。说昔三而为一。转旧果为今因。彼法难排。此道难进。理难信解故。故言难信解也。

    言无生而有生者。二乘无学诸惑巳。已得无生。知苦集都尽。不能招生感果。故名无生。今令二乘舍权就实。回心向大。更有一重变易生死。趣三大劫生。名为有生。世尊四十年来向他说。我生已尽。不受后有。谁知更有生死。如似燋谷生牙。扬枯生荑。枯木生华。寒灰再暖。乌头带白。故难信难解。道理幽玄。绕三乘为一会。昔果为今因。迂会方证。三生六十劫。或四生一百劫修行。方得小乘。又回心向大。经八六四二万十千劫。至十信初心。然后经三大劫修行。方至佛果。故名难信解也。或可难信。约教理幽玄也。难解约证入真理。亲得之貌。即是显一大劫方证故。故言难解。解证入也。

    言下勿妄宣传等者。世尊告药王。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秘者秘密。如王幽印。五千在座即不说。谓之秘。三乘总统为一乘。谓之要。包真摄俗。蕴实笼权。谓之藏。譬如轮王妙宝不可以呈示于凡庶之人。谓之秘藏。含藏法身报身有为无为万德。藏秘藏也。

    经言不可分布妄授等者。诫令拣择根性也。不得与钝根人说。须是利根人智慧者求佛道。乃可为说。

    佛言佛常自守等者。如律师瓶钵杖等。过与童子小师。唯有三衣。随身自持也。不妨有教空教还令声闻缘觉唯有妙莲华处。等皆应起七宝塔。塔成之后。不须复安舍利。但着经卷。何以故。此中以有如来全身舍利。全身舍利不是碎身指节等。

    言十法行中等者。问十法行处。何不总说。唯说行四行也。答疏言十法行中等。四处是行。余六法行处也。问何故处有五处。及至与十法行对勘即四处。不言经卷住处耶。答住处不是十法行。十法行中无经卷住处也。

    言明理智二等者。解经全身舍利也。一唯法身名全。二唯报身亦名全。今法报二身双具名全(上名标也)。

    言由此返照等者。返明前义也。意明今此读诵经卷等处。即有法报二身之舍利也。理事皆摄尽也。

    言是以佛教造等者。佛教书偈也。问所诠理既法身舍利。未审能诠教得名舍利不。答舍利有二。一者。法身舍利。二者。偈法舍利。今此引偈证法身舍利。故浴像功德云。尔时世尊为清净慧菩萨说。舍利有二种。一者。身骨舍利。二者。法偈舍利。即说偈言。诸法从缘起。苦谛。如来说是因。集谛。彼法因缘尽。灭谛。是大沙门说。道谛。路府问今言书偈。即合书本无生灭偈。何故书诸法从生等四谛耶。答意取四谛中灭谛理。以证法身舍利。

    言无量义者。此上浴像无量义二经。证法身名舍利也。

    言准金光明者。最胜王经证法身舍利。唤如来智为法身。是即四智菩提名法身。化度云。双证也。如来智即能证智。报身也。如来即法身也。

    言由此人成法师等者。人近胜法。人成其德也。经言若人得见此塔等者。便是将心趣向。渐渐近塔。当知是人阿耨菩提。即是渐渐近十信菩萨也。

    言见闻此经善行等者。经言药王。若有人在家出家等者。若是入劫已去。修菩萨道。依闻思修修行。是正修。所修是加行善出世善。不依三慧修行。纵得善是福分。福分善望佛果菩提。未是正修也。故名未善行菩萨道。此是闻经得入十信。依闻思修三慧修行。望佛果菩提。为正因也。

    言故知说思等者。即是三慧名正因也。三慧中若真取闻慧。由未是正因。不名善行。兼取思修。方名善行。又云。受持余经。不名善行。受持此经法华。方名善行。

    言若闻是等者。经言。其有众生求佛。至菩提者。纪国云。若见者。目[門@死]金文。为之见。若闻者。耳听王响谓之闻。信者审教决定。解者于理通达名解。解已即能受持也。

    经言得近菩提。是初地菩萨。

    言此喻也者。经言。药王譬如有人者。求佛道人也。于生死中。被苦火所逼。所以称偈。疲极道长。所以称乏。既乏偈。所以求水。水是佛性清净涅槃不死之甘露也。

    言高原者。纪国云。二乘教为原。去水远故。法华经教如下泽。以近水故。章敬云。佛法为高原。外道教为平川。此解但依地之高下。不就水之浅。不尔。平川翻为近水。疏意总望三乘佛法。名高原。出过外道教及生死之地也。如世间穿井。事须得作具。此经亦尔。欲拟穿三乘佛法高原。事须得妙慧为先。三业为作具。身业供养。口业赞叹。意业思惟。初穿着干土。去水甚远。全无水势分。次穿至湿。渐渐近水。经言。施功不已。转见湿土。二乘中间着大般若空教。名施功不已。空教大乘含于空理。渐渐有佛性水之势分。如转见湿土。后穿到泥。泥中有水。水从泥里得。如闻法华经教。教中有佛性水。教如泥。水如佛性。穿井若到泥。泥中必得水。若闻法华经。决定得菩提。所以经言。闻已信解受持者。当知是近阿耨等(消经)。

    言论云喻性者。即法华论也。

    言初地菩提者。问佛性菩提五种菩提是何菩提。答疏言初地菩提也。

    言高原者。水出高原。所以穿之。

    言广平曰原者。亦洲名。在汉平县。高而广平曰原也。

    言出过众道者。外道之教名众道。佛法出过之上。名先也。

    言难可登陟者。即是难可升进。说为高原也。

    言外道之教者。即平川之内出高原。即于外道生死法中立佛法。离三界外无施化处故。如原。此不离平川也。

    言凿者錾也者(蚕音同)。亦云錾(镵去音)。若取錾音。即是能造作之具。?橛子。若取所穿凿。即须錾(蚕音呼)。所穿凿之孔穴。名錾。今取所穿。为正。

    言以妙慧为先等者。问欲拟穿鉴。用何法为先耶。答疏言以妙慧为先等。者问欲拟穿凿用何法为先耶答疏言以妙慧为先等身业恭敬供养。口业称赞大乘。意业思择法义。此三业名作具。简择推求。即正是妙慧穿凿之义。精进是凿刃。刃头利若铜凿必得水。三业有精进。所行所悉皆成也。

    言二利不息者。问如何二乘有二利行。答分有也。更闻般若渐行二利。论云。受持此经。得佛性水。此显干土。是湿土因。湿土是泥因。泥是水因。二乘有教。是空教因。空教与中道大乘为因也。

    言空教为疏者。将大乘理智佛果菩提。名新乘。有教是空教因。名疏也。

    言此标也等者。合说也。

    经言菩萨亦复如是等者。即合得乏之人也。未闻者未得之。未解者未思之。未能修习者未修之。闻法华但闻小教。是人去佛道尚远。

    言此释所由等者。徴前唱意。何故未思惟修习。去菩提远。何故思惟修习去菩提近耶。答缘一切菩萨阿耨菩提法。皆属此经。若果若理若事。菩提涅槃一切总有。故言皆属也。此经言开方便门者。于一乘道。随宜说三。名开方便门。虽示真实相。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一乘故。名示真实相。是法华经藏者。能诠也。深固幽远者。三无数劫修得来故。言深而复远也。

    言无人能到者。二乘不知。菩萨不测也。

    言而为开示者。为字(去音)为由与也。

    言有近正因等者。解经言皆属此经也。谟云。一乘教理行果四法中。教行果为因□近因。教为远因谤因也。即是大门中正门。若人天及二乘教理行果回心向大。并与佛果菩提。为远因傍因也。即是大门中正门若人天及二乘教理行果回心向大并与佛果菩提为远因傍因也即是侧门小门。言五种智即性相境伴因也。

    言由经得故等者。一乘教行也。此经摄故者。二乘教行也。二乘教行。但是经摄。不是佛果正因也。

    言开方便门者。即摄远因傍因。昔说二乘教理行果。

    言显真实相者。即摄近因正因。

    言今说一乘等者。一切权实道理。此皆摄尽也。

    言又深固等者。解经藏幽远也。一切菩萨定性不定性顿悟权教。佛所藏秘也。

    言如王齿印者。阿育经说。无忧王太子号法益。后母憎嫉。于王谗说。遂摈他国。其王将齿为印书。遂语子。若得我齿印。即真信。如无齿印。非是我书。王使齿印。以付王子。即便令出。王子去后。后母憎心犹百未阿。便伺侯王睡。单取王齿大少齐等作印。印尽令遣。排出王子眼睛将归。王子得敕。便排眼睛。付分使人。广说如经。齿印非余人物。今显法华经唯佛有也。

    言幽远者。入劫修因名。妙智证故名幽也。

    言闻经惊疑新学见慢者。此科文意。总据实令别。云新学惊疑。声闻具慢也。

    言初闻便惊等者。菩萨声闻总疑。于中行相各别。菩萨闻之思起疑惑。声闻闻之起增上慢。此两类尽是凡夫也。性于修行。名怖畏也。

    言未入三位者。有云。未入三僧祇劫位。惑未入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惑未入大乘。各三位大乘三贤位。小五停心观别相。今观名三位也。中意只是未入三乘位。增上慢人未入小乘位。小菩萨未入大乘位。尽是十信已前凡夫。此唱经中两介为字。训作也是也。

    言此问也者。经言。药王若有善男。至云何应说者。世尊共药王菩萨商量。我在世。不要汝忧。我若灭度。汝将法华经。为他人说。如何交他修行。

    言初标者。经中答云。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斯经也。

    言此释也者。又被药王问言。云何名如来室。佛答药王言。如来室者。一切众生大慈悲心是等。

    言恒常安处等者。解室义也。佛以慈悲心名室。佛心栖止慈悲也。

    言维摩经云等者。对明同异。维摩以真如理为舍。智安处故。自利舍也。维摩经言。慈悲心为女。生父家。不绍父族。出嫁异性。生子绍宗。菩萨慧悲亦复如是。生无明家。弃无明族。嫁如来家。受佛护念。继如来种也。

    言此明于事者。即指此品此也。明于事事上说语。以覆阴众生究竟。安处慈悲为舍。即利他舍也。

    言前第二卷者。将法师品。与穷子喻品。辨同异也。彼信解品尽是教舍。空教大乘城。中道大乘为舍。舍在城里。中道在空教之内故。名中外相。以对城立舍也。此品以慈心是行舍。众生持经。事须先起慈。名入如来室。疏云。中外相形者。前慧悲外舍故。以中道为内舍。此以慈悲外利他故。形中道理名外也。

    言心行调顺堪等者。解衣义也。柔和者心行调顺。忍辱者堪耐劳怨害。由忍辱故。苦逼能受。

    言外物不假者。由安彼忍外违顺境。不能动故。故言不得也。

    言耐怨害等者。由柔和故配耐怨害。忍故配安受苦忍也。化度云。耐怨害以无嗔为体。安受苦忍以精进为体。又耐怨害忍对人境。安受苦忍对总境寒热等。衣则能御寒热。由三业柔和忍辱。御得毁骂之风霜。故喻如衣服。

    言崇贤善根等者。问无垢称经。惭愧为衣服。此经何故不取。答彼是三乘人通行故。惭愧为衣服。崇重贤善。拒恶法也。此经是大乘人别行也。取和忍辱。为衣服也。

    言又柔和之体者。即惭愧故。惭愧是体。两柔和是用。先由有惭愧。后方起柔和。后解两法不别。

    言安身心于空境等者。解安坐义也。经言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修六度时。教化说法时。而观三事。都无所有。不见自身为能化。不见所度有情。不见中间有所说法。三事皆空。名莽然。莽然者旷荡虚六升无碍之貌。即是二空理也。莽音摸朗反。广大貌也。

    言维摩以四静虑等者。维摩经以四禅定为床。约智所依处。智所生处以四禅定为床。此经约智所缘。智所依。以法空为床。

    言大慈悲即有者。此结前慈悲心为室。夫慈悲度众生。事须当情观众生作有。然后拔苦与乐也。

    言衣座二空观者。柔和忍辱衣。事须不见有众生当情观众生作空。方能忍得。安国云。衣是生空。座是法空。二种别也。问衣钵如何言空。答若不观空。怨亲相立。无由起忍故。今作空观。二忍乃成。问大慈悲有观。衣座即空。即此皆空。慈悲宁有。答意显有空双运。不唯着空。若不观有。当何度。又复小执故名空。不妄法体故名有。但除其执也。

    言一令化人等者。世尊告药王。汝与我依前三种观门。流通此经。莫愁听人。若也无听。我于余国。遣化人听来。亦遣四众听来。亦遣天龙八部来听。

    言此令得见及不妄者。世尊告药王。审知与听。我亦数数看汝来。一则数数见我身。二则令汝向人天大众中说法。忽有忘失句逗文字。呼唤不着。我还教汝。令得具足。逗音(徒斗反)逗留也。亦是住止义。窦人姓也。亦是绎义(亦音)。寻绎之义。姓舍绳头。绎至于绳尾呼。绎亦窦。切云。绎者理也。简要云。绎者。谓句寻绎诸义理故。呼句为窦也。经中作逗字为正。说文。逗音又句反。亦有疏言。说文云句也。

    言此初也者。初一颂述难信解。长行经言。尔时佛复告药王。我所说经典。无量千万亿。已说今说当说。而于其中。此法华经最为难信解。药王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受与人。今颂云。欲舍诸懈怠一行等。乍观文势。似听法华经。是舍懈怠缘也。由听法华经。方舍得懈怠。今此义也。若有人欲舍懈怠听经去。应交莫听余经。事须听法华经。问何以故。答出所以。一缘此经中说精进与懈怠人想应。二缘是经难得闻。信受者亦难。

    言一颂半喻者。长行经言。譬如有人。渴乏须水。于彼高原。穿凿求之。犹见干土。知水上远。施功不已。遂渐至泥。其心决定知水必近。今颂云。如人渴须水一行半等。颂中准加燥字。余文同。

    言此二颂半合等。长行经言。菩萨亦复如是。若未闻未解。未能修习是法华经。当知是人去阿耨菩提上远。若得闻解。思惟修习。必知得近阿耨菩提。今颂云。药王当知二行半等。

    言此初有二者。一颂半标教。长行经云。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尔乃应为四众。广说斯经。今颂云。若人说此经一行半是。

    言一颂释之者。长行经言。如来室者。一切众生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今颂云。大慈悲为室一行是。

    言此初二也者。初一颂行忍者。经言。若说此经时一行是。次三颂明我在余国。令化四众供养听法者。长行经言。亦遣化比丘尼等。听其说法。今颂云。我千万亿土现净坚固身三行是。问遣化人为听法集众。有何所以。答略有三意。一供养法师。二引实人。三护法师。挂碍者(尽音)字书云。网碍也。若作卦音错也。

    ○宝塔品

    言论为除三种等者。所治之病。但是无烦恼人。是罗汉身。此身中于三种法上。而起染慢故。合名三种染慢也。法华会前未回心不名染。是无记性。回心已去名染。此染慢体是所知障。

    言三慢者。一信种种者。加信化城不灭。羊鹿实登。三乘五乘。有差别技。其实理乘体有异。所以药草喻品破执乘同。然于经宗即不符顺。若言实有三乘异者。如何二乘声闻二乘总得授记成佛。故知唯取一乘。无三乘五乘差别也。

    言二信生死涅槃者。二乘之人厌苦忻涅槃。执生死喧嚣。涅槃寂静。执此二异。定不平等。佛观生死涅槃本来平等。若不平等。如何多宝如来已出生死。却入涅槃。已成得涅槃。不合却入生死。故知离世间外无别异。离苦外无别世间。喧寂不二。故言平等。

    言三信彼此身等者。此佛不是彼佛。彼佛不是此佛。为此说身平等。多究证经来。摄总证经来。表佛身平等也。

    言一乘平等者。下明能救之方也。如前已说。即指前。但是与声闻授记。总名已说。唯有大乘。无二乘故。

    言二为除信生死等者。有抄云。指两佛同塔坐。释迦现在佛。多宝入涅槃佛。二佛同塔坐。死涅槃平等。此解正是身平等。若向释迦身说。生死涅槃平等。即似损减佛法。疏主所以指文处别。尔时佛前有七宝塔。从地涌。住在空中。证涅槃。此文是。意言若涅槃与世间别者。入涅槃已不应现身。故知离世间外无别涅槃。涅槃同世间作寂世间涅槃作喧。喧寂不二故。意遣执别之心。即法执故遣彼此。是非也。今言平等故破执也。若执二别。即滞生死及二乘也。显不信意也。

    言三为除彼此身等者。此中两义。初约多宝望分身。且粗依多宝佛。解身平等故。不多佛证经。多宝佛证耶。答多宝佛一身。即摄一切佛身。以法性真如同故。此佛他佛。若法身理别。不妨多宝与诸佛别。所依法性平等无二故。多宝一佛摄一切佛来时。十方佛总来。论云略者。一佛证经摄一切佛。名略。此论文不是此间解身平等文。乃是清净国土十义中第一义也(上论文)。

    言又显自他身等者。第二解。望分身解。即言分身即是释迦佛。一佛分出十方分身佛。十方分身佛即是释迦身平等。自他者。涅槃疏言。又显自他身者差别故。此二句论文即第九同座。

    言十方分身等者。疏解也。即第六义无量佛。亦摄第八多宝。下言表三身佛皆为成一大事。亦表三乘同坐一乘床也。

    言由后二义者。即是二平等。十无上也(上来三平等来意)。

    言二者论云者。论家以十无上为来意。十无中第五示现清净国土。第一宝塔名为清净国土。第二所见清净世界为清净土。第三所变净土。论为清净国土。第二所见清净世界为清净土。第三所变净土。论家意有此三。诸抄唯引变土为净土。则引文不尽。问三种文在何处。答疏言。二者论云十无上中第五示清净。至多宝如来塔。此塔为净土文。二后多宝塔涌分身。至颇梨为地。证所见净土。三从又佛变八方。至那由他国。为净证所变土也。

    言佛放一光者。一解。不说此方清净。乃是东方。因佛光明。显彼净相。令回心二乘忻清净土故。速令持经故。

    言又佛变八方等者。第二解也。净?秽。令见清净故。由前义故。故有四类声闻。清他方持故。由后义故。属菩萨。彼此俱持故。

    言示佛国净土等者。疏主解也。问何处变净土。答有所表也。示现佛国净。显今法胜。不唯空向秽土说。亦于净土佛国以施化。表法华经通净土说。利益大故。故现净土也。

    言佛国由来清净等者。意显释迦如来大居家。是净土无有佛。合处居秽土者。为教化众生。示现有秽土。无垢称经云。舍利弗我佛土常净若此。谓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问既若教化众生。示现居秽土。今何以变作净土。答今变净土者。复他如来来本土之相。故言由来清净。故此品来也。

    言此为义残者。若望生死涅槃平等说。此清净国土无上。是文残也。若望身平等说。此清净国土无上。即是义残也。本来破身异。以分身佛。总释迦一身。为显身平等。所以召分身佛。不可交他方佛。向秽处坐。事须变清净土。变土只为座佛。座佛方变净土。所以变净土。摄属能变佛身。故向身等中收。但知坐却客佛。便是变土家事了。于中文摄属身平等。向下显得一分清净国土。形对二乘。得名无上。身平等家取不着。故名义残。问变土为复属分身。复属释迦本来。答若变土只为近宾。近宾变净土。净土自是主人之礼。所以变土摄属主变收。望释迦佛身平等也。或可望生死涅槃平等说。清净国土亦是义残也。宝塔向上众宝庄严。名清净国土。唯是义残。塔涌住空文。是生死涅槃平等。望此生死涅槃平等文。说清净国土无上。即是义残。本来执生死涅槃不平等。是病。塔涌住空。便是生死涅槃平等。塔涌住空经文。生死涅槃平等收。向下有一分清净国土无上义。但显法体尊高。不能破病。故名义残也。若准第五疏药草喻等七品。通或文义重说之故。唯望身平等。此间将清净国土无上。对生死涅槃平等说。唯是文残。若望身平等。无别文故。即义残。问此既义残。文非属此。纵望全身不散无。何以称残。答清净国土与身平等。此文是同。自望不别名义残。彼望文别名文残。如和上弟子同居一房。弟子望和尚房。非己房。犹如义残。若望余僧。弟子即有房分。同用此房故。即如文残也。如毬救。若论经文。属他塔涌住空。破病处用也。

    言今此品显法可尊等者。问既言必听。又说证经可信。如何定实。答经文听证。虽皆总有。然多分取证经也。若言听本国早听了。今此到来意。从命举会人生信。

    言智度论云有佛等者。章敬云。智度论是龙猛菩萨造。彼论中言总意别。古师嘉祥不会论意。传道总不说法。疏主破云。无请如何有众。既有四众八部相随。必是说法度得也。论意言总不说者。不说法华经。只缘不说法华经。今日证法华。若当日兼不说余经。余经合总证。余经既不证。不妨已曾说余经。说余经时方度得众生也。

    言阿难传经以同者。即十五类人也。

    言虽传此解等者。正破古师也。汝古师虽传此论文。未不知是何意。故名意旨难知必若解论意。多宝无人请说者。破云。无请如何有众。彼佛临灭度时。告四众曰。应造一大塔。既有人造塔。即是有众。有众即是说请。有说必是有情。无请如何有众。故不可也。但是如来本愿。为重此经。意劝众人。亦应须听。经言其佛行菩萨道时。作大誓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为作证明赞言善哉。又言圣主世尊等。意说智论文总。古人取意别故。言难言知。非行论文言无请。下经言彼佛成道已。临灭度时。于天人大众中。告诸比丘。我灭度后欲供养我全身者。应起一大塔。故知而有说法。不可言无。但是愿证法华也。

    言佛体所居等者。佛体者。即全身舍利也。意道有舍利名塔。塔以众珍可成名宝也。塔以众宝成故。名宝塔故。宝即是塔。持业。

    言或塔如前者。即佛体所居名塔。故言如前也。宝即多宝佛名也。多宝佛之塔。故言依主。

    言或多宝及塔二名俱举者。一则佛名多宝也。塔又众珍所成名多宝。多宝佛不是塔。多宝塔不是佛。二名双举名相违也。

    言见音者(现音呼)。所现即宝塔。持业也。

    言见者又者。见音呼睹也。由塔上升。众人皆睹。此能见不言所见。即宝塔。持业释。若依能见人说。即宝塔之见。依主。又若据多宝佛。说名现塔。若望大众。说名见塔。梵云达梨舍那。此言见。

    言依论此品者。何故不名净土品多宝塔品耶。答疏言因塔等。塔现为因。众人请开方便品。分身变土从因而说。言宝塔品也。

    言答欲显二乘者。欲显二乘未回心前令见秽土。所以唯秽土说。回心已名菩萨。所以居乎净土说也。合居净土。故现净也。

    言初塔涌闻法证经者。经言。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叹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法华经。为大众说。如是如是。释迦牟尼世尊。如所说者。皆是真实。

    言初塔涌印说等者。问为复证已说了八品经。为复证未说中流通分十九品经。若言证已说经文。又多宝不闻。若证未说之经。如何宝塔亦来。便言如所说者是真实。答将知八品正宗。本国早已闻了。故疏主通二势科也(此解长也)。问佛行位已满。何要听经。答一则菩萨行时发愿。常证经听经。今得成佛。为令一切众生住于信地。所以涌塔闻法。证经可信。

    言后开塔等者。经言。即时一切众会。皆见多宝如来。于宝塔中。坐师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禅定。又闻其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佛。快说是法华经。我为听是经故。而来至此。为令一切众生敬信法华经。所以涌塔印也。为令一切众生敬重法华经。所以开塔听也。佛上如此。况是余人。

    言初塔为证等者。问若尔佛何不空身来。更将塔来何也。答空证理不证教。空身来得。今教理双证。何妨与塔同来。教即如塔。理即如身。教能含理。如塔藏身。理自教生。如从塔现。

    言支提应现者。有人解云。疏主不合道支提。应现支无舍利也。亦云制多。翻为灵庙。皆无舍利也。旧云塔婆。新云窣堵波。尽是有舍利也。答疏主取大意科。亦不妨支提通有舍利也。

    言今此有初三者。初标有塔。二明分量。三涌住。经言。

    尔时佛前有七宝。至从地涌出者。表出生死也。住在空中一句。表住涅槃。故言生死平等。

    言然论解十无上中第五等者。是论主科。此一品经为九段。疏主都将论家九段科文。来向此间。先解一遍。然后散在一品经中。论家解经。亦不有不依次第处也。

    言一一切等者。烈名总显也。

    言一佛土清净者。此第一所见净土也。论云。示现诸佛宝相境界中。种种珍宝错庄严故。此示现如来依种种庄严也。正报即是内身。依执即是外感。

    言二塔者。此塔即是净土。论云。示现如来舍利住持故。

    言解此塔现所由者。问现塔有何所由。答此宝塔品中说。多宝如来全身在此塔内。塔涌证教。塔开证理。名塔现所由也。即经言。有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法华经故。涌现其前。为作证明。赞言善哉。

    言三量者。论说宝塔品中量有二种。一上下量。经言宝塔高妙五千由旬。纵广二百五十由旬。

    言或所见净土者。论云。多宝塔涌。分身佛集。佛放一光。即东方五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国土诸佛。彼诸国土。皆以颇梨为地等。

    言及十方各变量者。娑婆世界及八方各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皆令清净。此二俱是如来出世无漏善根所生。有二。一内身塔。二外土相也。

    言四略者。论云。多宝如来身一体示现。摄取一切佛法身故。问何不多佛证一佛证来耶。答论云略。若多佛总来。摄一切佛身总来。故名略。即身平等。佛身若不平等。诸佛总合自来。佛佛身既无差。一佛即同多佛。故言略也。

    言五住持者。论云。示现诸佛如来法身自在力故。

    言住持所由者。问此与前塔现所由何别。答前塔现所由。约佛色身舍利。在此塔中。此间约法身舍利。在此塔中。此间将塔况经卷。是法身舍利。住持了处。故言住持与前亦别也。

    言六无量佛者。论云。示现彼此所作诸业无别故。

    言佛集所由者。问有何所由。答示现一切佛所作事业同故。示现无量佛同为一大事因缘。所以释迦召分身佛。同开宝塔。故名佛集所由。

    言七远离秽土不净者。论云。示现一切诸佛国土。平等清净故。即三变也。问何要变土令净耶。答佛意示现一切国土本来清净。佛不合居秽土也。今却复彼本来净土相。所以变土也。问若尔何故娑婆世界高下不平。有秽。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三十一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