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二十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梵音慰喻我(云云)。今言闻有人言。即是释迦为护明菩萨时。或菩提树下明闻。向外十方佛言。昔时十六王子时。所教诸子。今却入宅也。

    言前长行云等者。问何故前长行言。见是大火。方便品言。我以佛眼观。今此唱言闻有言。何不同耶。

    言有二义者。疏答也。一自他影。长行言见。则约自见。偈中言闻。约从他闻。长行自见之时。影取从他闻。偈从他闻影长行自见也。问过未是无。如何言闻。答疏言传说。何妨言过未也。

    言亲疏等者。见则亲。闻则疏。此处言闻。显彼处亦闻。彼处言见。显此处亦见。见即唯约自见。闻即从他传闻也。

    言眼睹苦生者。佛眼亲见众生有苦。便起悲心。救度名亲。若为他说法。事须待根熟。方与说法。为停留故。却疏也。问阿难闻岂是疏。答闻通亲疏。见唯亲。若尔。传闻即疏。传见岂亲。答设闻他见。如是等事。亦即传闻。即是前人曾闻。可使令此闻。前人曾见。不可使此而令见。故亲疏别也。

    言无始已来等者。解三四句经文。经言先因等。问诸子元来在宅。何言入宅。答如龟鱼等。本来在水。亦名入宅。意说集为因。是能入。苦为宅。是所入。生生如此也。

    言起分别烦恼者。但是烦恼。皆名分别。别即是游戏之相(则解)。问本来何处去来。今言来入。答有多说。一相国云。诸三根子等。于大通时。发大乘心。后二万佛时。持法华修大乘行。求种智车。娱乐己情。故名游戏。游戏者。即是求牛车。经言。得如是乘。令诸子等。日夜劫数。常得游戏。只缘因此游戏。后即却大乘心。却求人天妙境。故名先因游戏。来入此宅。因者因由之义。二云。约无始时来最初一念来有情时。身中法尔有无漏种子有漏种子。当时初发菩提心时修行。即得无漏种子。为因也。只缘当初一念。背教违理。有漏种子生现行。只此有漏种子。名先因。起惑造业。名游戏。背正违真。名来入此宅也。已后无漏种子。初地门中生起现行。有端现行。不名游戏。游戏者闲行也。三云。彼若修解脱分善。即名为出宅。若更不修。即名为入宅。即是十六王子所发大乘心。名解脱分。如舍利弗。至第六住。退流生死。名名为不修退也。有道士陈后难荷恩云。释迦先成道。却化众生。名来入。众生元来在宅中。何得名来入。答报身先成道。却起化身。名来入。众生修解脱分善。中间却退。名来入(正用此义也)。

    言三乘种性等者。有云。三乘种性于十六王子所发大菩提心。名稚。二万佛所修大乘行。善根劣修。遇缘而退。名小放逸。六情即六识。根属有情。即五义中。如根义也。

    言悲生喻长者。长行经言。即大惊怖。纪国云。惊入火宅。身业起福。方宜救济。欲陈八苦之言。令无烧害。便绝五烧之痛。问如来有十力四无所畏。如何有惊。答佛见众生有苦。起悲心救济名惊。惊即悲也。即同方便品。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即如来报身上。大圆镜智。击成所作智。起化身。托质摩耶夫人。右胁而诞。名惊入火宅。

    言循环者。如来已出生死。却入宅。名循环。成道转法轮。名起救也。

    言应时济者。正是众生根熟时。便是如来说法时。即趣波罗奈等。

    言五颂喻示大不怖者。长行有四。一思大乘果化。二念大乘因化。三随示大乘行化。四无希取大之化。此颂中不述第三随示大乘行化。唯述第二念大乘因化。第四无希取大化。且第二念大乘因化中。长行分三。初念不能依大教行。经言。复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门。第二若起诽谤。沈萦恶道。经言。诸子幼稚。未有所识等。第三念示众苦。密说大乘。唯述此第三段文。不述初二段文。今且述第三段经也。

    经言告喻诸子者。晓喻。非譬喻也。说众患难。此上总句也。

    言恶鬼者。外道。经言。处处皆有魑魅[(魅-ㄙ)-未+(网-ㄨ)]魉夜叉恶鬼。食啖人肉。孚乳产生臭蹲踞土埵鬼。其身长大鬼。裸形黑瘦鬼。首如牛头鬼。

    言毒虫者。白衣蚖蛇蝮蝎蜈蚣蚰蜒(云云)。

    言灾火连绵等者。即是集能招苦。苦后生集。集为苦因。苦为集果。如薪能生火。火复烧薪。宅内能生火。火复烧舍。问如何是密说大乘。答喻上说长者所说宅中种种过患。欲令诸子出宅。名之为密。法中论诸佛欲令众生出三界苦。求菩提涅槃乐。为说种种烦恼生死过患。不形于言。劝交出宅。取牛车。故言密也。远则十六王子二万佛时。直到今生法华经会前。说大般若及无量义经。皆是密说也。

    言二皆去声。去声为正也。

    言因宅生火等者。依身起烦恼。因有五蕰身。向起惑造业。名为灾火蔓莚。因火坏宅。名众苦。次第相续不绝。由因烦恼令五蕰身成苦无常性等。

    言此意显示因成等者。此约惑业能生苦。苦能生惑业。十二支中。无明是惑。行支全有支一分是业。识等生老死支。是苦也。

    言因苦生惑者。即是无明行招识等五支。是苦也。因苦向上更生烦恼。即是爱取水润。转成于有。有支后有生老死支。如火坏宅也。缘长者宅。是引火物也。故生死相续不绝也。

    言夜叉等者。问疏主前来将夜叉喻邪见。今言恶业者。以彼身三口四意三恶业。因邪见后起。约邻近说。夜叉是恶业。非即恶业。便恶业是夜叉。即是食之既饱。恶心转炽。斗诤之声等。既有邪见烦恼。烦恼即须有恶业。亦同疏言。因势远生。故作是说。亦是种种变名。智者应悉。

    言睹其惑相。解经中此苦难处下二句经也。第一解。难(奴干反。平)意处(昌与反。杵)意说睹其惑相。惑相即是烦恼体。早极恶处。所以名此苦难处。早以不可爱乐。况复大火。大火因即是烦恼体也。大火因家所招感果。即是五蕰身。五蕰身上三苦八苦即苦体。苦体不是大火。从大火为之所招感。果从因称。亦得大火之名。全取他名(有财释也)。此苦难处。烦恼因也。况复大火。所招感五蕰身。

    言或复等。苦难(奴旦反)处所也。意说睹其惑相体是恶鬼。恶鬼于中居止恶虫鬼体。早是恶相苦难之所不可爱。况此起作用。损害众生。名况复大火。大火即是烦恼作用。第二解唯唤烦恼体。名此苦难处。唤烦恼作用名虫。况损害众生名大火。

    言何所差别者。前解因果别。后解体用别。所以疏言。不作此解。如前二释。鬼虫与火俱。是烦恼。有何差别也。

    言莫我遑处者。证第一解。处字(杵音)莫由不也。遑由暇也。谓无闲暇可安处也。若去声呼。即处所也。证后解也。

    言无悕取大者。长行合云。所以者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至佛之智慧。颂合可知也。

    言思方拔济者。长行合云。舍利弗。如彼长者。虽复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等。经言。益我愁恼者。如来悲心义同愁恼。孩子不啼。母即不抱。众生无苦。佛亦不愁。愁即如是悲(云云)。又如儿行千里母心于先。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若病(云云)。四十年前声闻不回心。如来眉头不展。法华会上方欢喜。经云。而自庆言。我今快乐。问如何有愁恼。答只是悲心。唯是众生苦多。如来心悲转浓。于悲心向上。假说愁恼。

    言耽等者。妉媅耽(此三丁含反)切。无女傍作者训乐。疏言爰即生乐也。

    言无兖反等者。草书必字似无字。应言爱。唐切弥善反。?(爱酒)湎(??着也)。

    经言将为火害者。为由被也。

    言三颂正说三乘者。长行喻中分二。初知根。经言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至情必乐着。后正说。正说分三。初总告令取。二别示三车。三正劝出。与此中唯述。正说中三段不述知根也。长行合中亦唯合正说。不合知根。长行合云。经云。而作是言。汝等莫得乐住三界火宅(云云)。

    言此初也者。总告令取也。问前唱经言。见子在宅设方便。设得何种方便。答但得出宅。与他玩好之具。问玩好之具。色因是何物耶。答长行偈总告许车。经云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至后必忧悔。偈言。告诸子等我有等也。

    言陈车在外也者。问长者许与车。今在何处长者。答曰。闭门打车。出门合辙。打得不可向。樻里镇着。只在门外也。长行经言。如此种种羊车鹿车至出来。莹云。只在在三界内。非三界所系。名之为外。为是无漏。名之为外。问二乘智体是有漏。如何出门外。答二解。一二乘智体虽是有漏。向上庄严。具足无漏。亦得名无漏出宅。二者。二乘无学烦恼永尽。即名无漏。无漏人身所有有漏智体。亦得名无漏。出于门外也。

    言果出于因等者。意说果在因外。理出教外。此理果体。是无漏不系之法。名外。

    言若离三界者。古人以贪爱为三界门。贪爱尽处。名为出门。三车即在三界外。三界门外别有立车处。疏主破云。此理不然。若离三界。无别众生。众生在三界内。若车在三界外。应成无因。问八地菩萨纯无漏。三界不系。应非所说化。答八地全离三界五八有漏。第七间生。犹界系故。疏言。离三界者。即不系属义。非出三界外方离也。犹如王子入狱等。有云。如西方净土等。皆出三界处。岂彼不是施化处也。此只不达之甚。净秽二相非即非离。随根所宜应之不同。若不尔者。何名净土不毁等。而众见烧尽等。有云。因教为门。门者游履无拥义。开合之由。然三乘之果。各经因业。经。

    尔时修行因行。名游履七方及三贤十圣之路。进不退名为无拥修行。退失是闭门。证自乘果。即名出门。能诠名等依声显彼之理。于言诠下显现可得。即是无拥游履之义。废诠谈旨。即是闭门。诸法自相言诠不及。名出门外。潞云。有妙净土。出过三界。如何通会。答今谈三车。对于三子。以名施设。化净土中。无净土中。唯有纯一大乘之化。与此不同。不应为例。

    言佛住宅外等者。长行有四解。彼云。即化佛住生死。是以劝前入。谈真佛在果。故言速出来。

    言说车所从者。问车从何处来。答经言。吾为造作此车。即是所从也。

    言涅槃所无为等者。疏主解云。宝所先有。不言作车。是有为故。言作门主。争知牛车造作。便是有为。宝所无为。不言造作。答经上既言。是车车以运动为用。所以知是有为造作也。宝所向上无运动义。知是无为造作也。问羊鹿与牛车。俱是有为。总得名作。作义何别。答牛车从教行生。佛种从缘起故。言作羊鹿。言中施设故。言作一种。是作牛车。名体俱作。羊鹿作名不作体。有此差别也。

    言教行生者。正内行行而生种智。若疏远而言。亦通教也。长者本意若云山舍中。但转教车。如赐明珠。赐名非体也。问牛车言作。可尔。如何化城亦言作。答车是修生。故言作。化城是化作。故亦名作。化城羊鹿作名不作体。问涅槃是本有。本有不名作。四智法尔成。亦应非是作。答四智虽本有。生长名造作。涅槃生长无。是故不言作。问牛车宝所岂不是言中施设。答据实总合。是言中施设。牛车经文目言作宝所。经中自不言作也。

    言虽并是作者。问牛车有自体生长。言其作。羊鹿体。唐捐。如何亦言作。答疏言虽并等。意言牛车有实体名体。俱言作。羊鹿言施设。但作名非体也。上来三颂。一颂总告许车。同前总告令取。次一颂陈车在外。同前别示三车。后一颂说车所从。同前正劝出与。

    言此初也者。长行合云。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至为求牛车。出于火宅。经言。诸子闻说知此诸车者。诸子在火宅内。闻长者门外设三车也。

    言即时奔等。长者一边修五停心观。一边修别相念观。一边总相念观。言互相等者。语业精进劝意业。意业精进劝身业。三业争修名奔竞也。

    言随其所应者。二乘无学全离烦恼障业报障。到生空地。菩萨人离三障。到二空理地。二乘无学无烦恼故。离烦恼障。无八难身故。离报障。如抵债人一切不受离业障。大乘菩萨智增者。初地离三障。悲增者八地离三障。

    言无复生等者。恶果名苦。恶因名难。果即异熟果。因通惑业。总束三障。合名苦难。

    言一颂半见已者。与纪音同。

    言四衢者。牟云。衢者。开通游履之义。此四衢谛理。是彼正智游履之处。智了达彼。即得开通。

    言师子座者。师子无畏义也。

    言即是昔者。关难。问父出宅。假说门外立。经言。是时长者在门外立。此中子出。心安故坐。长者坐立。并在何时。答疏言。即是昔等者。糅云。此解立坐二字。意说释迦化相身。初树下得菩提时。其三根声闻等。犹在因中。乐出火宅。即于后时说。欲拟垂济。彼时由知。将行救待于子。所以言立。今时三根既得无学。已出于火。即无行待。所以称坐也。

    言得菩提后者。有二说。一得自受用身菩提后。二或前前世成化身菩提。乃至今时初成道。后生由在因。即是声闻前前世在因也。前言立者。即约诸子在因。今此言坐见子在果。

    言明诸子昔等。此三乘诸子并出宅了。

    言善根难起等者。初发大心。名生育难。造恶即易造善难者。在十六王子时。八万四千岁广说法华经。方发大心。中间遇缘。遂令退屈。四十年示大不希。即名难育。即善根难起。谟意者。望如来本心。虽说二乘。意归一实。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如同等触牛车。齐沾发吉宝。即以四智本有种子未长。名为育难。杂薰未起。名为生难。不尔。云何以智为子。问涌出品云。尔时世尊。于菩萨大众中。而作是言。如是诸善男子。如来安乐。少病少恼。诸众众等。易可化度。无有疲劳。云何今言善根难起。答彼自释言。所以者何。是众生生已来。常受我化。亦于过去诸佛。供养尊重。种诸善根。此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少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准此前将顿悟菩萨性人。言易度。后约不定性人回心。亦名易度。后据灵山会下。此约昔而论。故善根名为难育。

    言无明长蔽善根者。有二义名小。一本来大乘善根不生长。名小。二约曾发菩提心。却退多时。名小。此中经意言。愚小无知。而入险宅。同前先因游戏来入此宅。稚小无知欢悟乐着。

    言逢缘即生等者。于生老病死位中起烦恼。在家俗人起多诸毒虫等五钝使烦恼。出家外道起魑魅可畏等五利使烦恼。生老病死四位起烦恼。名四面俱起。又云。疏有逢缘字。即心法四缘生。名四面也。

    经言是故诸人者。佛菩萨也。

    言复告他人等者。此科云。喜极告化。问自家救得子即休。何用告他人。衣里破不变。以示于人。何用告他人。答缘前来闻。有人言。汝诸子等。先因游戏。来入此宅。我所以惊入宅。入宅救子。今既救得子。却报化亲情。经言即自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云云)。又我昔教汝者。愿佛道(云云)。

    言五十三者。上来有四。初半偈偈三界佛有喻。次三十二颂半述五趣危已喻。次十四颂见设权方喻。后六偈依言免难喻。总五十三半颂昔权了。

    言前后不同者。准长行科文。初诸子索三。二文但与一。三释成父志四越子本心。颂中第一诸子索三。第二释成父志。第三文但与二。后一行偈越子本心。长行颂文前后不同。

    言牒先父许者。问此牒何文。答牒正说。三乘喻中而告之言。总告令取等。二文也。长行喻中诸子索三段文。颂中。疏中分为标释两段也。

    言当根学者。解经今正是时惟垂给与。

    言言唯等者。唯者上声呼。或可经文应为惟字思也。思愿得之。晋本经云。愿垂给与。

    言长者大富者。有为无漏。如库。无为真如。为藏。有为无漏。即报身。尘沙万德也。无为即法身。无为尘沙万德。问长者有多少宝物车。又即金银珍宝造。若十二十三十个。子各与所造宝车。莫长者财物用不足。答疏言。长者大富等。我缘宝物多。所以用珍宝造。给与诸子(上明五句经了)。

    言教之修者。解造诸大车。车体即是教之修习。正是造车。即因行车乘。此宝乘等。

    言果满者。即是造车便成。是得车。即果中所生得德也。

    言总而言之者。牟云。此含两意。如来后得四智圆明。无漏五蕴又全得。故十地菩萨五八有漏成事圆镜。犹未相应妙平二智。七地已前而有间断。五地已前依证真位。即无车体。有车差别。故言总也。

    言无漏五蕴者。取种智相应五蕰。非取本智相应五蕴。彼名牛故。良云。前但言种智。智兼取佛身五蕴。是第八识处所故。在菩萨位。即平等妙观察二智。后得为车体。在佛果位。即总四智五蕴。为车体也。

    言舍无常色者。牟云。偏约果中智为论。若因行果未得。舍无常色等。虽诸菩萨亦分得车。无漏五蕴非常得故。五八有漏故。长行云。其车高广众宝等。疏解喻佛种智出过三界也。

    言若说真如等者。难。车体是有为修生。可名作。宝所是无为凝然。故非作。云何言作者。四句分别。一化非城。如余化事。二有城非化。定性二乘人。三亦化亦城。不定性二乘有余涅槃。四非化非城。大乘涅槃无上。

    言化城教设等者。古人问宝所是无为。无为不合作。化城是无为。如何亦言作。答化城设名上。可言其作。若论体无为。亦是非造作。问若约无为体。城所皆非作者。若约名教诠。彼此俱是作。答中路设化城建立。可名作宝所。非施设不化故非作。此对不定性人言化。若对定性。非此所论。不对宝所故。彼不取大故。

    言第三段有者。长行文有四。初标有车。二明严饰。严饰有十。三显牛相。四彰傧从。颂中亦有四段。与长行前后不同也。第一严饰中。颂与长行有无不同。其车高广一句经。长行。有颂文无。有无不同也。长行十段。偈文唯九。

    言总严者。即前第二严傧也。二栏楯(前第三摄御)。三珮铎(问长行第四)。四交络(长行第七)。五幰盖(即长行第五高覆)。六华璎(前第八垂璎)。

    言七杂严者(即长行六文众莹)。八茵蓐者(即长行第九重敷宛莚)。九覆葩者(即同长行第十安枕)。

    言茵蓐等者。切蓐鞇车中所坐。车底板重铺也。

    言切韵云等者。问何茵蓐二字。皆草下作。答二说。一蓐作草之华文。如绫绢上瑞草文。二或以草为蓐。胎中着草。外以缯裹之。故言茵蓐。或如茵蓐团席之类。人作裀衣身也。

    言有作鞇者。以虎皮有华。故作蓐也。此是车所坐有文彩。文彩即虎有华文。

    言相连著者。意显是车中所铺设。物与车箱。相连着也。

    言三苍者。颉仓。埤苍(脾音)。广仓。

    言九覆癿替丹者。长行[紵-丁+死]綖。向上安置丹枕。偈文茵蓐向上着覆癿盖。着喻上说。覆癿遍在。茵蓐向上有之。法中论后得智上方便善巧智。用遍三业。净命向上有也。章敬云。离五邪命。名净命也。净名云。四静虑为床。净命为茵蓐也。欲拟安置丹枕。故须敷设白叠。如世尊置枕必有枕檀也。有善巧方便为白叠。灭尽定为丹枕。灭定必依善巧方便智。故善符经旨也。

    言所望别者。意言一向入灭定。非利他行。故须善巧智相。故喻之覆癿。长行与偈。互相影显也。故言不相违也。

    言微密等者。二乘无故。名难知。

    言三积功者。三大劫修行累行。

    言迥过者。出过二乘。名迥过。

    言五自性者。自体无漏名澄皎。准理解。初地已去。因行之车摄。问此经虽言造车。而不配法。及简真如。疏依何配。答大集经第十六言。大乘者。以正住四摄为轮。以真净十善为辐。以净功德资粮为谷。以坚固纯志为輨辖钉镊。以诸禅三昧为辕。以四无量心为善调牛。以善知识为御者。以知时非为发动。以无常苦空等为驱?。以七觉宝绳为鞦鞅。以端直大悲为万幢。以八圣道为直途。以无碍慧为幰盖等。彼乘既尔。此车亦然。但是有为。非真如也。

    言牛相有四德者。长行有七。今颂唯有四。一白牛。二肥壮。三筋力。四端美。余三段色得。行步平正。其疾如风。

    言出接宾等者。切云。上曰接。下曰傧。礼歒曰商相。如今女??亲事之时。有傧相等也。若人情呼为傧相。亦可名僮仆。导者引导于人也。

    言或作槟者。此是斥义。非此用。

    言对长行者。若据长行。标与车最初。明今偈中居最后。前后不同也。

    经言乘是宝车等者。问真法已诠。离乎能所。无住无出。以何方便。言乘出等。答大般若四百九十二说。虽观诸法。皆无所有。都不可得。毕竟净。故无乘大乘而出住者。然无所得而为方便乘。于大乘从三界生死中。出过一切智。智住穷未来际。利乐有情。无断无尽。故言乘。是宝车故。无过矣。

    言得智觉等者。意言游戏之相源乎动。如智。有生长动义。快乐相隐安和。如灭。理凝寂故。

    言或自在有十者。此然十种十地中。六度所感也。一财施故得财。二心由无畏施。感得心无所畏。三寿由持戒。故感长寿。四业由持律仪故。不害他命。由持摄善法戒故。感得未来。常作善业。五生由持饶益有情戒故。于未来世。五能随类受生。六胜解由行忍故。即得胜解随彼。能变大地为金山。七愿由精进故。能发大愿。八神力由定故。起神通力。九法由般若故。得法。法谓教法。十智即本后二智也。此十自在。以后智为体。或智自在。通真俗二境。以二智为体。

    言余处者。即是普门品中说也。

    言复有四自在者。一相。八地已去能变大地。如金山等。二土。能现清净国土。十八圆满等。三智。九地得四无碍解。名智自在。四业自在。身语意业用自在故也。其四自在据八地已上至十地。不通七地已前。十自在通于十地。不通地前也。

    言今皆获得者。此亦得名教也。如明珠也。当定得故。入地分证。差位全得也。

    言同前文长行者。牟云。但与前三界佛。有等四种科。问名若据述前喻合二父。即不同前长。合中有五。一处所。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则为一切世间之父。二家主。经言之父。三资产。于诸怖畏。衰恼忧患。至智慧波罗。四老小。大慈大悲。至恒求善事。五宅相。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摄故。火宅若据本喻有六。一处所。二家主。三老少。四资产。五宅相。六户牖。长行合五段。不合户牖本喻。经言。譬如长者。有一大宅。今合中唯合处所家主两文也。经言世间之父二字合处所。父字合家主也。

    言三颂合五趣危亡者。长行合中有四。一人众甚多。为度众生。二宅字危朽。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三诸方灾起。愚痴暗蔽三毒之火。四合众子游居。教化令得阿耨菩提等。今颂中四段文。是故合作三段。述合众子游居。人众甚多一处述也。长行本喻。经云。多诸人众。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众子游居。即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宅中。长行合中为度众生一句。合人众甚多也。生老病死合宅字危朽。

    言一颂合人众甚多者。即经言一切众生。即是多人众也。经言皆是吾子者。即合众子游居也。长行分亲儿乞养儿有五百。即凡夫及无种性人也。亲儿有三十个也。不分亲疏。一切众生皆如来子也。如来等示现一切冤家。如罗睺罗。皆如来子也。故将人众多与众子。一处迷也。

    言深着世乐等者。三界总名世乐。问四禅已去乐受全无文。三界中皆名为苦。云何言世乐得通三界。答不是受之乐。此于三界因果向上。耽玩染着。顺于己情。故名世乐。又圣人亲三界。实无有乐。由同于牢狱。有漏皆苦故。凡夫为妄情。今随凡夫妄情。名言施设。有说乐受。

    言通三界者。有情随于何地乐著于境名者。世乐非是乐受相应。方名为言。亦有本者。即唯欲界上界不通。今取初解。通三界为正。

    言无有慧者。无善意也。不修善行。名先慧心。

    言宅宇危朽者。喻云。堂阁朽故。墙壁隤落。至梁栋倾危。合云。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言五蕰俱者。遍五蕰有三界门中论。即欲界具足八苦。色界有坏行。无色唯行苦。二界二字解宅字。遍三界有下二句。解危朽也。

    言诸方灾起者。喻匝俱时歘然火起。焚烧舍宅。合云。愚痴暗蔽三毒之火。偈云。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四相也。缘下二句。如是等者。火炽燃不息。古人解言。云如是等生老病死相。即火能烧五蕰宅。疏言。此是生住异灭四相。四相苦遍三界有也。不是火。火是烦恼。与苦别也。苦合是所烧。火是能烧。生老病死是起火处也。

    言初三颂合见苦等者。喻云。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长行合云。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煮(云云)。

    言证涅槃故等者。明自出宅。同长行我虽能于所烧之门安隐得出也。如来已离三界烦恼生死喧嚣。证涅槃。名寂然。若众生是有漏。与无漏别。如何世尊与有漏宅为主。答若约涅槃。大智为宅主。若约众生论。大悲是有漏宅主。问前来如来以离三界火宅。后唱何故言宅属于我。答如家属于宅主。宅主不离家。三界属如来。宁言离三界。若然者。佛应不出三界。答报身离三界。界属如来狱官。官人不在狱。如来出三界。不妨三界属如来。官人不在狱。不妨官人管得狱也。

    言一颂合示大悕者。长行喻有四。一思大乘果化。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当以衣裓。下合云。舍利弗。佛见此已。便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拔其苦难。与无量无边佛智慧乐。二念大乘因化。喻云。复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诸子幼稚。云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我若但以神力。及知慧力。舍于方便。为诸众生。赞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者。众生不能以是得度。三随示大乘行化。喻云。作是念已。如所惟。其告诸子。汝等速出。合中无第三随示大乘行化。四元希取大之化。经言。所以者何。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为三界火宅所烧。何由能解佛之智慧。今此偈中唯合第四无希取大之化。经云。虽复教诏等一颂。正述于火宅内乐着戏嬉。不肯信受。意显如来自引训不信受也。

    言合正说三乘者。本喻有二。初知根。经言。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着。后正说三乘。经言。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珍。希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长行合中不合知根合。正说有四。初劝猒三界。而作是言。汝等莫得乐住三界火宅。勿贪粗蔽声香味触也。若贪着生爱。则为所烧。二劝取三乘等。速出三界。当得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三引己为证。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汝等但当勤精进。如巳来以是方便。诱进众生。四赞乘胜德。复是作言。汝等当知。此三乘法。皆是圣所称叹。自在无系至快乐。今一颂半。初二段劝猒三界。劝取三。

    言依言免难者。喻中有二。初子免灾难。经云。是时诸子闻父所说玩之物。适其愿故。心各勇锐。互相排竞。驱走争出火宅。后父遂心安。经云。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稳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无障碍。长行合中。唯合子免灾难。不合父遂心安。经云。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至为求羊车出火宅。今偈中唯合子免灾难也。所以经言。是诸子等一行半。是初一行声闻。次一句缘觉。后一句菩萨。

    言心快定者。初果人也。

    言余二果者。意道缘觉之人。亦于见道中。证四谛理。心中决定。得三明。六通者。故名二果可知。

    言初两偈文等者。长行喻中有四。标与车。明严饰。显牛相。彰傧从。长行合中。唯合标与车明严饰。不合牛相傧从。长行合标与车明严饰中分二。初明车体。

    经言是诸众生脱三界者。悉与诸佛禅定解脱等。娱乐之具。后明车德。经言。皆是一相一种。至能生净妙第一之乐。

    言叹乘胜德。涅槃菩提深胜。约涅槃所证深故。最胜清净故。

    言不但佛说者。亦得佛赞叹。只缘得所说。可一切众生所应称叹。将语业称叹。身业供养礼拜。意业不说自成也。

    言若二乘者。问菩萨人一大阿僧祇劫满。便入初地上牛车。二乘人回心向大。如何地前登牛车。答疏言。若二乘者等。入初初地已去。方得二空无漏种智牛车体。问二乘人回心已后本来生空智在身中。地前一大劫修行等十来生空。便为牛车体否。答二乘生空种智。无来是羊鹿车。不可改羊鹿作牛车。虽然回心。不是牛车体。故不可。问何故前来出一乘体中。能成佛德。皆名一乘。答傍舍来为乘因则得。若亲为体。别不可也。

    言乘无漏教者。即是回心已后乘牛车教。名无漏教。约如来本质教说也。即是王解髻中明珠与之也。二乘之人影像教。即是有漏。菩萨所起三业亦尔也。

    言及有漏乘者。牟云。二乘回心已去。为求大乘。所修有漏诸功德。皆名大乘也。

    言日夜劫数者。解经游戏也。前来经言。先因游戏者。起惑造戏者。无漏车生长功德。名游戏。

    言三种意。解与诸菩萨二句经文。但有菩萨声闻。无独觉义。举大小二。以摄中也。

    言乘此无漏者。但举至道场。即是所证一乘。能生众生第一之乐。此初解。

    言道场者。涅槃菩提。是蕰生无量万亿之处。名道场。菩萨生一切有为涅槃。生一切无法。

    言或乘种智者。此第二解。乘种智因。得果中三事涅槃。名为道场。约乘而至果乘也。

    言或至佛果者。此第三解。乘彼因理。得果法身。名道场。初地已上理为因。潞云。疏三解何别。答初约理智。次依三事。后唯法性。初一能生功德名道场。后二趣求得处名道场。

    言当知诸佛等者。结前鹙子请。鹙子请云。愿为四众。说其因缘。合离疑悔。尔时佛告舍利弗。先不言诸佛世尊以种种因缘说种种譬说种种方便说。必若欲得。更说道理。与前更不别。世尊遂与鹙子说。说了都结归前。意言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今此一偈述前长行结文。以是因缘十方谛求者。真实义。十方世界中真求唯有一大乘。更无余二乘极果。故更无余乘。问疏主会二归一。如何言无三极果。即同古师也。答总有二意。一疑。疏本错为三字。二且顺。古人言。无三极果也。疏言。除说其因方便有三也。

    言父子情深者。如世人男女遭枷落狱。父母救得乎善还家。特地叙昔时艰辛之事。汝知否。我大怜汝。叙父子情深也。

    经言皆吾子等者。问但言皆是子即得。何须更言我则是父。答若亲子父。不假此言。今约如说。故须双举。佛大欲亲于众生。众生岂能事父。仲尼言。间也亲予犹父。予不得亲犹子也。论语云。颜渊门人欲厚葬之。颜渊处贫。彼门人大欲厚葬也。子曰。不可礼。贫宜不可葬。门人厚葬之。曰回也亲父予犹父也。予不得亲犹子也。意言回也虽欲父事于我。而不得育于彼。岂合门人非礼原葬也。大法鼓经下卷云。佛告伽叶。若人言无此经者。非我弟子。我非彼师。下文亦言。此实我子。实其父。言我虽先说等者。旧云梵语涅槃。此言灭度。肇公云。谓大悲不灭超度四流。故言灭度。经言。但尽生死者。二乘之人但尽得分段生死也。而实不灭者。虽得分段在死尽。得有余涅槃也。问下文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

    言其变易者。问二乘之人未尽变易生死。如何说尽生死。答疏言其变易等。一者。无别业招故。二者。不障无学入无余故。经中隐而不说。但障大果。并大乘无余涅槃也。

    言性为法身者。问上言不得灭度。经何故经言唯佛智慧。答疏言性为等。意言大涅槃中通理智故。

    经言若菩萨等者。初一偈能被大乘教。后偈所被根。二偈俱是渐悟也。此是世尊意徒声闻欢喜。安置菩萨名字也。

    经言若人小智者。声闻人也。深着等者。或贪欲名惑。全界烦恼名欲。

    言所爱内等者。内身即异熟果。三苦所欲外境。即增上果。环苦苦具故。皆名苦谛也。

    言初偈说苦等者。只缘小智人深着爱欲。所以为说苦谛是意也。

    言不弃世谛者。集谛中或能发业。业能招集谛。断却苦谛。留着此苦谛身修行。修行事须得此苦身。悲增菩萨尚自故意留身。即是不弃也。谛而入真谛也。二云。凡夫观苦谛时。若不知是若。忘计为乐。圣人观苦谛时。若实是彼真实故。便是真谛摄。既达证此理。即是不弃世谛。而入真谛。不可离却世谛。别观真谛。

    言得未当有者。所得法初证苦谛下事理如也。昔为凡夫曾得闻。今日得闻。及证谛理。所以观喜。经文倒应言。为此等故说苦谛。佛说苦谛。真实无异。众生心喜。得未曾有。意言佛说苦谛。既实是苦。证说不异。根法相符。

    言遗教经言者。日可冷。月则可令热。

    经言若众生不知等者。苦谛身也。本即集谛也。众生眼见世间苦身。不知此身从集谛中来。不知苦因是果家之本。不知此贪等是苦身之本。更向上起贪色声香味触也。

    言道者因义者。解方便说。道者因义说。烦恼是苦因。说名道也。意言经中道字有二意。一者说彼集谛名道。道者因义故。二者能断。断集谛无漏圣智。名道。道谛也。劝道谛断却集谛。名说道也。疏本多作即体者。错。应言是体即集谛。

    经言诸苦所因者。问十二支中无明最初。何言贪欲为本。答起惑造业。虽假无明。苦果生时。要须爱同。故言贪起。欲为本也。

    言所依止者。二解。一牟云。苦谛身为所依止。贪欲等烦恼为能依止。由依苦谛身能起惑造业。招感未来生死果无穷。由证得灭。未来生死不续。即是灭尽诸苦也。令贪等集谛烦恼。无所依止。二云。章云。集谛为所依止。苦谛为能依止。由证灭谛。断却贪欲。向上苦果无所依止。

    言由道证灭者。前既说第三谛必有能证道也。若依因果次第。灭谛居第四。若依观行次第。即灭谛居第三也。

    经言是人于何等一行者。如人被禁。梦见得出。及到天明。还在狱中。是虚妄。又如被杻两手。但放不妨此一手还在狱中。虽然一手得放。余之一手还被系。即经言。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

    言有作四圣谛者。问灭道二谛可言圣谛。苦集二谛亦何言圣。答二解。一云。圣正也。实知此四谛之法。亦名。圣二者或可圣人所知之四谛。皆名圣谛。若尔。遍计圣亦缘之。应亦名圣谛。答三性摄在四谛之中。亦名为圣。如有漏缘灭道。是苦谛中收。

    言如是八谛者。问无作四圣谛。二乘可言不知。有作四圣谛二乘何故亦言不知。答有作四谛。若总相即知。若别行相。分别四谛。各无量相。非二乘所知。境既不尽。亦名不知也。

    经言佛说是人者。二乘人也。未实灭度。二乘有余涅槃也。斯人未得等者。未得佛果中三事大涅槃也。我意不欲等者。不欲令取二乘无余依涅槃也。

    言不欲令二乘者。约不定性说。若定性者。此中不论。对彼不名为权也。

    经言我为法王等者。疏解我识根品。所以能说。王者自在义。四十年前根未熟。于一乘道。随宜说三。四十年后根性熟。即合三乘为一乘。汝等所行。是菩萨道等。

    言通识药等者。烦恼障是病。有作四谛是药。所知障是病。无作四谛是药也。世尊一一能说法药能治之。若是二乘不能如此。经言。我此法印至故说者是显义周圆句。利益与世间一处读。若是集法满是句。利益字属上句。世间字下向。

    言一乘妙理者。将一乘妙理。印大乘教。令于教上生信心。名法印也。将二空理。印着能诠教。定微妙故。理得印名。即初周云。我以相严身光明照十方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也。

    言令决定者。解印义。如国家符印决定必行。莫敢违拒。若诠真理。我法必空。更无移改。故名为印也。

    经言若有闻者。问前唱既勿妄宣传。莫等闲为人说也。逢着何种性人与说耶。答经言若有闻者等。当是人为说也。

    言心生随喜者。解随喜顶受也。随喜。即心生随喜。即心随喜也。顶受者。即通身心二业也。身业恭敬。身顶受。心能专住。心顶受也。又身顶即礼拜。心顶受即生信。

    言敬而信之者。敬即解身。信即解心也。

    经言若人有能等者。信汝所说见法宝。则为见佛宝。亦见于汝及比丘僧并诸菩萨见僧宝。

    言三宝无异者。相云。所诠名曰法身。法身无异。名同体。问如何信法华经。便见同体三宝。答疏言。三宝无异。法华经教下法身理。是觉性。名佛宝。有轨生物解义。名法宝。有和合义。名僧宝。汝所说法教下所诠真理。与佛所证理。若别。信汝所说之时。则为见我。亦名见三宝无异。问何名三宝无异。答现在法华经便有见同体三宝也。

    言若别体者。此有真宝住持。今约真实。真实中大小乘别。今论大乘。即以三身佛为佛宝。大乘教等四为法宝。三贤十圣为僧宝。

    言见之因故者。问若别体者。佛已入灭。菩萨隐没。如何得见耶。答疏言。见之因故等。由信汝所说法。是佛僧所作师故。所以当来净土之中。见佛闻法见僧。良由今生闻法。为见三宝因。因受果名。亦名见也。

    言我等皆欲者。解经。信汝所说也。意者何不言信我言。信汝意言。彼此所说。理无异。我之与汝。并欲令彼闻法华经。众生若不违。我得见同体三宝。何以故。答理无别故。

    言谓愚凡夫者。一愚。是定性声闻也。凡夫。是无种性人。二解。以后唱一行。是定性声闻。所以前行却取。愚即凡夫。无种性人。不堪为说也。

    言乖本心者。意言二乘之人求自自免苦。若闻二利历劫修行。故乖本心。此唯性有二类。一愚法者智力不及。不愚法者修行力不及。

    经言汝舍利弗等者。此二偈不定性声闻也。世尊曰。汝舍利弗。第一聪明。上根之人尚信佛语。然后入解。尚初且信。后方渐入。尚自不同菩萨。自思择入。菩萨自思择入也(已上三句经鹙子自身)。

    经言况余声闻者。即中下二根不以信解。岂能顿悟耶。其余声闻亦是中下二根。若先由信佛语故。后方便随顺此经。即是自家智分。若不先从佛边生信。自发意顺此经。即非己智分也。未能悟解。名非己智分也。

    言方顺生信者。即信忍可不疑。顺即趣向。由定性不愚法人不好信受。而不能随顺也。

    言能思性决择也。意言菩萨能自入解此经。即己智分也。决择是智故。

    言庶几者。庶者冀也。几者幸也且也。冀幸于善道也。

    言脱其为说者。功忉云。脱者返也。意言不说即顺情。说即违意。即返彼意也。若有七恶人不应与说。即是顺逆道理。若有七恶人而与说者。即名返也。故有如是恶因果相名返。即以应相对名返也。不以顺情。返名顺也。脱字别说者。顺情违己。乃属相宜。

    言憍者。论云。何名憍。于自盛事。深生染着。醉慠为性。能障不憍。染依为业。恃族姓崔卢柳郁等。色者容色端政。力者盛壮。聪睿者皆碑覆棋之徒。财富者石崇等。

    言二慢者。云何为慢。恃己凌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若少得谓多得。多增上慢也。

    言三懈怠者。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堕为能障。精进增染为业。

    言四我见者。于五取蕰。执我我所。一切见取所依为业也。

    言若深猒生者。翻前四恶不堪为说。四恶者。应为说之。一深猒生死。忻求速出世者。此二分翻前憍。憍即爱染生死有漏之法。恃彼族姓色力。不能信解此经。若深猒生死。欣求出世。方信此经。翻前憍。二云。自卑尊人下心爱法此二句。翻前慢。即陵他有情。能不下心求法。不信此经。若自身卑下。尊重于人及有德者。下心求法。方信此经。三云。翘勤不纵逸者。此一句翻前懈怠。懈怠之人不能信受此经。若不懈怠。能信此经四或观无我者。此句配前我见。我见徒不能信此经。观无我者。方能信受。

    言下皆准知者。此唱有四恶。翻此四恶。方堪为说。后唱有三恶。翻后三恶。堪亦为说。名下皆准知也。

    言识浅者。即世智辨聪者。二深着五欲者。具重烦恼凡夫。三闻不能解者。初二是无种性人。后一是愚法定性。二乘皆不堪为说此经。

    经言若人不信一行等者。二解。一云。若不信法华经。断两般种。一世间种。二佛种。二云。断一切世间之佛种。以佛种子。寄在有情身中。是名世间之佛种。此方第二唯断种。不断世间种也。

    言灭有漏因等者。章云。一断世间有漏种。二断无漏佛种。世间种有二。一断识等五支种子。二断有漏业。种断有二。一断本有。二断新薰。

    言有漏自者。是有漏无漏种。

    言由信此经等者。即是有漏世间种。若是识等五支种子。第八识中本来而有。由闻法华经。薰善业种。招感彼识等五支。生人天身。现行依彼。人天闻薰习。资无漏种。渐渐增长。今谤法华经。不肯听受。识等五支种子。向上生人天现行功德总无。名断世间种二者业种。由闻法华经。薰善业种。若欲界身上闻修行薰福业。若色界身上闻经修行薰不动业种。今谤法华经。不肯闻经。人天业种无。由业种前五支种子唯断。用此业种。兼断体也。

    言资长无漏法尔者。此断佛种也。若是本有无漏种子。在第八识中。无始时来法尔而有。由闻薰习。次彼识中本有种子功能增长。今不信大乘经。心生谤毁。不肯听闻。本有无漏种子不熏令长。名断佛种。二者。新薰种子由闻薰习。初地门中生起现行。若不闻经。亦无熏习。兼不到初地。此乃新熏种子不薰令生。名断佛种子也。断一切世间种。即有种子断。佛即无漏种子也。

    言若自不信毁谤等。法华是一切众生慧眼。今既谤毁不断。便是挑坏人天眼目。

    言或断一切世间等者。此唯断佛种。不断人天种。

    言世间者。通于五趣。总名世间。今唯取人天身。名世间。胜故偏说。修行人圣。事须人天身中本有新熏无漏种子。名断世间之佛种也。

    言损破无漏等者。断灭之义。亦同断善根义也。

    言由此经说等者。出旧华严经十三卷云。若有劝发菩萨心。佛种不断故。菩提心即信等五根种子。生长资彼无漏本有种子。入初地。见道门中初一刹那本有种生。以前本有无漏起故。第二刹那已后即有新薰。才生现行。即薰种故。即本新合用义也。问无漏初生起而界地。答显扬云。极戚非恶趣。忻极非上二。唯欲界人天佛出世现观。故发菩提心。佛种不断也。

    言数数者。只令作频。频者数数义也。作颦者拔义。从□者非?负。作[((痺-〦+止)-(白-日+田)+日)*頁][((病-〦+止)-丙+果)*頁]字非也。

    言此中应言者。问但将此一偈。入后段中为头。即得何必须段。答疏主意于人于法二种别。前二颂于法有三恶业。若入后偈中。前文即阙语业。故须正之也经言汝当听说此人罪报者。行因必能感果。感果必藉因。生种却尔。许恶因收。多少恶果。故言听说(上于法不信也)。

    言一读二诵者。问曰读诵上下句持经何别。答读诵唯在只持。兼通心中持也。

    言略说此四等者。问如何空说读诵等者。不说诸余等罪耶。答此中不说谤经人罪。又不说见持经人。打骂系缚罪。只说轻贱持经之人。此人罪报。汝今须听。且举轻罪。重者略而不说。

    经言至无数劫者。问不轻品云得大势。彼时四众比丘比丘尼以嗔恚。意轻贱我故。二百忆劫常不值佛。不闻法。不见僧。千劫于阿鼻地狱受大苦。彼行打骂。千劫受殃。此业既轻。宁言无数。答约悔不悔。论增长不增长说故。彼经言于时四众比丘比丘尼。至夷轻贱。是人为作贱。不轻名者。见其得大神通力大善寂力。闻其所说。皆信伏随顺。即是悔也。彼既悔其打骂。故罪轻也。

    言别历三趣受者。三趣。即地狱谤生恶人三也。问何名异熟。答因果性别名异趣。酬田名熟也。总历四趣者。地狱畜生饿鬼人趣也。

    言受增上等流等者。于生不障。总名增上。等流有二。一真。二假。一真等流。种子生现。生亲辨自体。名真等流。二假等流。虽因果相似义说。然性各殊。前生储经。今生育聋。自不闻法。名相似等流。问若论从业。所感五趣总合名异熟果。何故疏主偏约三趣说问。别历三趣说。答之中恶人身果。准诸经论。说人趣名等流者。偏约假等流说。疏主意以彼不是真等流故。不说不趣。名等流果。后总历四趣中说有等流者。偏约人趣中真等流说。问天人趣报中必是善招。云何恶人身酬彼储经义。储经义是不善故。答人趣总报是善业招。何妨盲聋等。酬别报不善业。名为异熟。何所相违。总别报中别报异熟也。

    言不说饿鬼等者。二十三颂中不说饿鬼。饿鬼多由贪发。堕饿鬼中。不信此经。生贪者少略而不说。以谤经者。多以嗔痴二烦恼发故。事不相当不说也。

    言下文亦有者。即下经言。在余恶道。如已舍宅等。是言前第一者。经第一卷。疏即第二卷解。六趣众生六门分别。前已解三门讫。今第六疏。更解三门。化度摄云疏中虽言三。若子细而言。合有四门。一处所。二果相。三寿量作。四义方周。

    言捺落迦有三者。一根本。八热地狱。二八寒地狱。此为根本也。八寒则无游增十六。八热则有游增。为眷属地狱。以处所定故根本。二者近边。近根本边。名近边地狱。问十六地狱近根本。名近边。根本还近游增。根本亦合名近处。若如此者。由造业者。先受根本苦。后受近处苦。约前后说。前者根本。后名近边。

    言三孤独者。人间有也。谓有情业力所致。处所不定。即一境解乘差共中之不苦也。或有菩萨。现地狱相。令发心故。瑜伽三十云。又诸菩萨以神通力。方便示现捺落迦等诸趣苦报。令诸有情。猒离忻善。方便引令入佛道故。欢喜信乐。生希有心。劝修正行。

    言胞者。即胞胎字。今讲者相传(彭教反)切中无此音。此音有二个字。面疮作疱。治皮作鞄。喝(居遏反)哳(卓礼反)呫(卓咸反)郝(曜音)此第三四五皆受罪声。初二后三皆是罪人形色(列名反)。

    言此下过三万二千等者。问余三州有大地狱否。答摄云无也。故瑜伽云。大位作是说。又娑瞻部州下有大地狱。亦有边及孤独。北州无大地狱。近边孤独全无。此地面已下过三万二千由旬。至等活地狱。墙头不入墙里。从等活下面四千由旬。至黑绳地狱上面也。

    言如是以下者。路云。合言七那落迦也。既有七个地狱。不合言六者。答若据数则有七个。若取两楹相去从黑绳向下数只有六空处。空处相去。从黑绳向下数只有六个空处。空处相去。各二千由旬。

    言其八寒地狱。小于热地狱者。此寒地狱不说上下量。但横论阔狭。既不说上下。故知小于热地狱。初寒与等活相对。小于等活。乃至七个相对皆尔。故言皆小。

    言有义地狱上下重者。重引瑜伽中第一师不正义。此通前总。是不正义。后人解释。分作两段。安立有义之言。言重叠叠字。相似相重也。略计十二万八千由旬者。初地面平下三万二千。方到等活等。活已下四千由旬许。三万六千至黑绳。黑绳已下有六个中间空处。相去各二千由旬许。一万二千由旬八个地狱量。一一高下十千由旬。复成八万。总而计之。有十二万八千由旬。

    言此释不然者。疏主破也。上从平地。下至金轮。但有八万。即剩四万八千。名定不可尔。圣教只说妙高。水下只说有八万由旬。更不说剩。据此所说。深于须弥山。透入金轮。四万八千由旬间。设尔何失。答一者。有透金轮过。决定不可透过。二者。业力所置过亦不妨。且如洪炉??极热之中火鼠等。向上居止。如中阴身。七金山等皆等透。过金轮不可透。业力便之。然必若透金轮。还当由业力。三者尺度大小不同也。虽有此理。疏主且不许。故言定不可尔。定取八万。更不可过。故云不可尔也。

    言故有释言者。引瑜伽师第二正义解也。有余七热地狱。余傍相当。无间居中。余六四边围绕。恰似着等活善。余七个地狱似食床头排叠。子细单盖著相似。非上下重叠。

    言初寒与等活者。初寒上面。与等活齐。初寒下面二千由旬。有余七寒。七寒亦傍相。当非上下重叠。

    言其八地狱者。第二师引文。双证八寒八热。疏言。其八地狱下证八寒也。瑜伽但言。此下三万等证八热。

    言此下二千有余寒等。有余寒那落迦。那落迦广阔十千不别说。一一地狱上下十千由旬。虽然不别说。理合上下。与横阔等。问若寒热地狱上下齐等。如何疏皆小于热地狱等。答章云。疏主但随他初师不正义说。

    言婆沙二有等者。此是瑜伽中引婆沙中两解。章云。十二卷有三说。一云。无间地狱底者。此地平四万由旬。无间深二万由旬。余有二万由旬。内万九千安余七地狱。余有一千。内五百是自墠。五百是泥。即到地面。二云。无间地狱深二万由旬。余有二万由旬。内一万五千由旬安余七地狱。余有五千由旬。内一千青土。一千黄土。一千白土。次五百白墠。五百是泥。三云。此下过三万二千由旬。至等活上面。见无间在中。余七围绕。皆傍相。当非上下也。此师与大乘分。问疏何言二说。合前二说为第一解。将第三解为第二解。故言有二说。谟云。前解约上下。后解约傍布。婆沙有二说。外方论俱舍。但责俱舍。不责婆沙。又俱舍中有二解。一云。此下过二万由旬。至无间上面。无间深二万由旬。便是底。底去地面四万由旬。故俱舍颂云。此下过二万。无间深广同。二云。此下过二万。至无间底。疏主责云。极为浅近。一见解浅。二处所近(上明根本了)。

    言近边者。近彼根本地狱。名近边。即是八热门外。面各四门。俱舍说为十六增也。四门者。章云。面各四围。门唯有一。只是根本地狱。一面只有一门。四门者。面者四面。面各一门。面四相共有四门。名面各四门。唯约根本说。不说近边也。问何名十六游增。答相国云。增者从彼根本地狱。向上增出十六。故名游增也。又说有情从地狱出。重遭此苦。故名增也。与根本地狱受罪挍轻(已上解总名了)。

    言谓煻煨等者。解别名也。问十六游增苦。唯约八热。为复兼说八寒。则云。大小二论所陈增相。唯依八热。不说八寒也。十六增。谓煻煨。尸粪。锋剑。烈河。故彼颂云。此下过二万。无间深广同。上七捺落迦。八增皆十六。谓煻煨尸粪。锋刃烈河增。各住彼四方。

    言孤独者。不与根本共。故名孤独。前根本近边。唯在地下。此孤独。山间人总有或多。故言孤独。不是唯有一个。名孤独也。如无??女人。十个二十个一处。总名孤独。处谓处所也。

    言傍生之类者。劫初时未有人养畜生。畜生本居大海。后时被人驱使。渐渐流向人间也。

    法华经玄赞要集卷第二十五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