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妙法莲华经授手卷第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
    梵主之名。曰妙法者。似为已得大通智者之名。故能统众寻光。所谓此非无因缘。而必欲求之。又谓过百千劫。未曾见此相。则知百千劫前。曾已见矣。益知其为示应之迹也。

    △四寻光明。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至)请佛转法轮。

    △五兴供养。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至)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世尊甚难见破诸烦恼者(至)惟愿垂纳受。

    颂中先赞佛断德。诸烦恼。即五住无明尽也。一百三十劫。出陈难见之证。饥渴者。指六道众生。谓佛不出世。则无法喜禅悦解脱之浆济之。今既出世。使六道众生。皆得法雨充满。而热恼清凉也。昔所未睹下。赞佛智德。智慧希有。难可值遇。正如优昙华。一切皆爱乐也。言宫殿蒙光严饰者。一一皆准华严经说。有不可思议众宝庄严。以此微妙宫殿奉供如来。是知虔诚至矣。

    △六请说法。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至)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惟愿天人尊转无上法轮(至)当演深远音。

    梵王请法之心。不为自求。曰令一切世间者。总该六道。别举魔梵。是世间善恶一对。沙门与婆罗门。是世间邪正一对。次结云皆获安隐者。谓佛若转法轮时。使世间善恶邪正染净智愚。无不皆获安稳也。击鼓。警其同臻宝所。吹螺。促其念念不退。雨雨。泽其六道枯槁。此请开三。当演深远音。乃请显一。以彰最极之谈。始完复梵主本名盖为请说自家妙法耳。

    △七佛默许。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四总明六方。

    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复如是。

    乃至者。超略西方西北方北方东北方并西南与下方共六方。亦复如是者。谓每方各五百万亿梵天。于其光照。生疑共议。寻光见佛处座。及八部王子请法修供等。皆如前式。故不必繁辞。概如之也。已上明方力竟。

    △二明上方。分六。一睹光瑞。

    尔时上方五百万亿(至)所止宫殿光明威曜。

    △二惊疑念。

    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希有心。

    △三共相问。

    即各相诣共议此事(至)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今以何因缘我等诸宫殿(至)为佛出世间。

    序众科中。曾有尸弃。为娑婆世界主。此云顶髻。今言向下方过五百万亿国。寻光见佛。或即此娑婆主也。如华藏庄严香水海内莲华中所有二十重世界。此娑婆在第十三层内。彼中从一层。上至二层。谓此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种种香莲华。佛号师子光。二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至娑婆。便谓过十三佛刹微尘世界。则五百万亿国近之近矣。

    △四寻光明。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至)请佛转法轮。

    △五兴供养。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至)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善哉见诸佛救世之圣尊(至)皆共成佛道。

    善哉。是喜幸意。曰见诸佛者。显佛佛道同。见一佛即诸佛也。救世者。佛为大医王。既瘳众生身心等病。以三界为狱者。即火宅中人。为烦恼诸结之所囚系。唯如来能勉令出于三界。此四句赞佛悲心。普智下四句。赞如来智德。谓如来具无量智。为天人所尊。以种种方便。哀愍一切也。群萌即群生也。草之初生曰萌。谓群生皆有善种。萌于心中。特无缘以发之耳。今幸如来开甘露门。普润群萌。使善道发生也。次颂久不遇佛。善根不萌。谓此土从无量劫来空过无佛。不蒙圣化久矣。至于智胜如来未出已前。十方众生不睹佛光。皆在无明黑暗地上。起惑造业。以恶业增炽。故恶道长。善不能修。故天人灭。即有生于天上人间者。由善力轻微。色力慧力。俱皆减少。此是薄福德人所招之苦果也。下出苦因。由不见佛不闻法。故常行十恶。无明愈重。则乐与乐想。二俱丧失。使智慧庄严。因忘果丧矣。不具正知见。故住持邪见。以苦舍苦。不识善仪。其死必堕恶道无疑矣。佛为世间眼下八句。庆佛出世。开人天正眼。超彼群萌。出于三界。实为我等。深生庆幸矣。次四句。贡殿求纳。末四句。发心回向。不为自求。所谓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也。

    △六请说法。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至)时诸梵天王而说偈言。

    世尊转法轮击甘露法鼓(至)无量劫习法。

    此叙诸梵正请法也。多所安隐。对前佛未出世十方暗瞑恶道增长甚不安稳也。多所度脱。对前超出成正觉。喜叹未曾有。令一切众生普皆成佛。可谓多所度脱也。颂文前四句。谓如来出世必说法度生。曰开示涅槃道。似明权也。末四句。乃请显实。故曰哀愍敷演无量劫所习法也。直指云。从前所叙。十方梵天来仪。虽分次第。而实十方一齐。同见光照。同时共议。同时随方寻光而至中央。同时见佛。同时献供。同时请法。则知光明圆照。其境界甚不可思议也。结缘远由已竟。

    △二结缘近由。分二。一先转半字法轮。又三。一如来受请。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至)及十六王子请。

    此正彰结缘之近由也。由佛受请说法。故十六王子。后得覆讲。此所以正作结缘也。

    △二正转法轮。

    即时三转十二行法轮。

    此叙智佛初成正觉。受请出定。初转小乘四谛十二因缘法轮也。直指云。初标法相。应机不违。故曰即时。因说法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槃。故名为转。三度开示。故云三转。法轮者。谓如来以法为轮。运载众生。出生死也。大窾云。先小后大。古佛恒规。故先说四谛也。言三转者。一示相转。谓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也。言示相者。谓以四谛之相示之也。苦。有三苦八苦。即三界内外六道生死。皆苦也。以逼迫为义。由此身相。是生老病死之宅。因有此身。众苦逼迫。不得自在。故曰逼迫性也。集。谓此苦身皆由自己贪爱五欲之所招。即发业润生无明。亦乃见思二惑之所集。故曰招感性也。灭。谓欲出苦果。须是证寂灭涅槃无为深法。故曰可证性也。道。谓欲证寂灭。须修道品。即三十七品助道之法。故曰可修性也。二劝修者。复以四法劝彼修进。谓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三作证者。复以自己所证。以励之也。谓此是苦。我已知。汝亦应知。此是集。我已断。汝亦应断。此是灭。我已证。汝亦应证。此是道。我已修。汝亦应修。转必三者。以根有三等差别故也。十二行者。由示相转。得知苦集灭道有世间出世间因果。名见道行。由劝修。得知苦集应断灭道应修。名修道行。由作证。得知有学研真断惑为贤。无学真穷惑尽为圣之阶级。名证果行。每谛三转。共成十二行法轮也。

    若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及余世间所不能转。

    此料简不能转者也。直指云。沙门虽是佛子。初非佛说。且不自知。婆罗门若非僧化。尚且不信诸天正乐。魔尚破法。梵嗜禅寂。已上通属有漏。俱不能转。余谓四果支佛。名智正觉世间。仅能奉佛自利。俱不敢以转为言。惟佛与佛乃能转耳。

    谓是苦是苦集是苦灭是苦灭道。

    此正示四谛。苦指身言。示有身则有生老病死等苦。逼迫身心。非乐也。是苦集者。集乃招感也。示苦果因。贪嗔痴慢等。见思为因。谓知苦则应断集。此为世间因果也。是苦灭者。灭谓法性寂灭。可证性也。亦连苦言者。示此逼迫苦恼身心中。即具诸佛菩萨不生不灭之真性也。是苦灭道者。道即八忍八智三十七品。可修性也。连苦灭二谛言者。谓欲断诸苦。证寂灭乐。非修此道法。则不可也。此所谓慕灭修道。为出世间因果也。此三转中。最初示相转。业已具劝修作证二转故。四谛皆以是苦为言。以集灭道三谛。皆由先知而得故也。

    及广说十二因缘法(至)生缘老死忧悲苦恼。

    此明十二缘法为流转门也。前于序品中。曾已略释。今依天台。谓展转感果为因。互相由藉为缘。无明者。过去一切烦恼。皆是无明。体即是痴。迷暗为性。无所明了。故即是惑也。行。即过去世造作诸业。作为运用。由惑造业。故曰无明缘行。此属过去二支因。识有了别义。以业成故。牵生三界意识妄动。投托母胎。故曰行缘识。既托胎即有暖息识三事。七日一转而成心色。名即心。色即质。故云识缘名色。六入。谓根为尘之所入。既有心色。即成就六根。故云名色缘六入。触。乃出胎已后。由根对尘。而未能了知。故云六入缘触。受。即领纳为名。由根触境。领受好恶等事。虽能了别。然未能起贪爱之心。故云。触缘受。自识至受。为现在五支果。爱。即贪求种种胜妙资具及色欲等境。而起贪爱。故云受缘爱。取。谓既于诸境起爱着心。必欲追求贪取。故云爱缘取。有。谓既生取着。惑业重结。善恶因果。必受后有。故云取缘有。此复为现在三支因。俱属烦恼。与过去无明缘行并同。生。谓六道中受生也。由现在有此善恶因果。未来必定于三界受生。故云有缘生。老死。谓受生之身熟坏也。此复为未来二支果。忧悲苦恼。即老死中之苦境也。已上缘缘相生。名流转门。所谓无明受取三烦恼。行有二支。属业道。从识至受并生死七事。同名一苦道。即惑业苦也。

    无明灭则行灭(至)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此为还灭门也。大窾谓。如无明一法。先用推因智。以推其因。次用审因智。以审其因。次第推审。三世皆无自体。方得除灭。一法既尔。诸法皆然。故无明灭。乃至生死灭也。约苦集。则有无明。乃至有老死。约灭道。则无明灭。乃至老死都灭也。

    ○问。无明有界内界外粗细之无明。此灭何等无明耶。答。此断界内之粗相。即发业润生之无明也。若界外无明。初住分断。至等觉方能永灭。

    △三闻法得道。

    佛于天人大众之中(至)无量无边不可称数。

    此谓智佛说法。令闻者得利益也。说是法者。即前三转十二行法轮也。六百万亿等。明机益之多。不受一切法者。即根境不偶。得入初果。不受诸尘迷惑。成苦集流转也。诸漏即三漏。得解脱者。谓于三界诸漏既尽。则心无系。子果双脱。得无学道。故曰心得解脱。既得无学。证寂灭果。必得具深妙禅定。由定深故发诸通。谓三明八解也。义相一如前释。已上叙第一会说法利益之众。第二三四。再叙多会说法。由说法久。故化机众。但曰不可称数。众虽多而得益不二。皆得不受一切法等。故曰从是已后等也。知音谓。此虽叙智佛说法之事。其实申明方便品偈中我释迦趣波罗奈为五比丘说是名转法轮等文。八解脱。即八背舍事。出大窾甚明。

    △二再转满字法轮。分七。一王子出家。

    尔时十六王子(至)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明十六王子闻四谛法舍俗为僧也。沙弥。此云息慈。谓息恶行慈也。诸根者。由六根清净。故云通利。此叙夙植慧因也。已曾下。叙夙植福因。求菩提下。方叙明由夙植福慧故一出家即欲求上乘也。知音云。准前请法偈云。度脱于我等。及诸众生类。为分别显示。令得是智慧。则知上节是度脱众生。分别显示谛缘之法。令得二乘智慧已。此节是申请度脱于我等。为分别显示阿耨菩提。令得大乘智慧也。

    △二请佛说法。

    俱白佛言世尊(至)深心所念佛自证知。

    此正请求大乘也。直指谓。彼无量声闻。志愿小果。皆已得遂。亦当遂我等大乘志愿。说阿耨菩提之法也。我等闻已者。希闻慧为大乘因。皆共修学者。希修慧。为大乘果。志愿下。皆欲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深心所念。该六度四摄等法。为学大乘之本。论云。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以求菩提。即真如也。二者深心。乐集一切善法故。三者大悲心。愿度一切众生苦故。三俱摄在所念二字中。佛自证知者。谓我等所念。佛无不以现量证知也。此为下文覆说伏案。

    [△@△]王子才出家。便有食牛气矣。谓欲求无上道。于四弘誓中。即佛道誓成。皆共修学。即法门誓学。深心中有大悲心。即众生誓度。所念二字。即摄烦恼誓断。谓如此弘誓。乃我等今欲成就者。唯佛自知也。

    △三随众求度。

    尔时转轮圣王所将众中(至)亦求出家王即听许。

    王子储君。既能舍宝位出家。则下者宜勉矣。八万亿。乃侍从之辈。既能操高尚之志。则上者加励焉。王即听许。是因之而转甚。适所怀也。直指云。约理。前六百万亿人受益。表转六识。今十六王子。表转八识。真妄同称。以明真俗不二。转轮圣王。表转白净识。与本经妙庄严王同旨。所将八万亿人。表转八识心所。出家。表出十八界家。此又是智佛一会大关要处。

    △四如来受请。

    尔时彼佛受沙弥请(至)皆共受持讽诵通利。

    此明智佛受请经劫而说也。然过二万劫。尔乃为说者。亦所谓久默斯要也。天台云。过二万劫者。上既为三乘说谛缘等教。后受诸子请说法华。故知中间不容默然无说。于二万劫中。必说方等般若也。故下偈文云。说六波罗蜜及诸神通事。如今说方等。多明不思议神通之事。又偈云。分别真实法。即大品明实相般若也。直指谓。彼增劫出世。故过二万劫。此减劫只四十年。二俱是待机成熟。方显寔也。约理。释迦先二十年说小教。以明出俗入真。中二十二年说般若。以明真俗双超。后七年说法华涅槃。以明真俗一如。由此则知智佛二万劫时。以无说而显说般若。为十六王子。荡除真俗二执皆尽。故曰过二万劫已。乃于四众说法华经也。

    [△@△]说是经已下。照上云我等闻已皆共修学之文。见行顾其言也。受者。领纳于心。不遗一字。持者。拳拳服膺。守而不失。讽诵者。讽读而诵习也。通利者。于权实理事。无不融通。而成利益也。

    △五会众开解。

    说是经时十六菩萨沙弥(至)千万亿种皆生疑惑。

    此又明闻经者信力深浅有得不得之机也。天台云。十六沙弥及二乘。即信解众。是根已成熟之上机也。其余千万。生疑不解。即未熟之机。属下根也。由此复于十六王子听覆讲。作结缘远因。

    △六说经时节。

    佛说是经于八千劫未曾休废。

    日月灯明六十小劫说此妙法。谓如食顷。智佛八千劫说此妙法。未曾休废。未休废者。不止息也。所谓昼夜炽然。尘刹靡间。其实又促于食顷。也此莫是溪声不尽流今古。山色空蒙绿大千么。

    △七说已入定。

    说是经已即入静室住于禅定八万四千劫。

    智佛说经。何尝不与定俱。今言入静室者。即入诸法空室。是泯从前所有说相。欲十六沙弥忘能所灭影相耳。入定必经八万四千劫者。是欲令王子成结缘事。而能益己益人也。且疑惑之众。机不在佛。而在王子者。由佛境甚深。急难契会。故得于差别智中渐渐修学为远因也。天台云。智佛入定。正是结缘近由。由佛入定故。千万亿种疑惑者。无所诘问。始得十六沙弥。为其覆讲。以结缘也。直指云。入静室者。表摄用归体也。此时生佛一如。寂照不二。故曰住于禅定。为十六王子我法二执未易融化。故佛住定八万四千劫。以待其八识体中生住异灭四相无明渐次破除也。结缘之由已竟。

    △二正与结缘。分二。一法说结缘。又三。一明昔结缘。又四。一知佛入定。

    时十六菩萨沙弥知佛入室寂然禅定。

    既曰菩萨。而又以沙弥名者。此为智佛所称赞也。据后云是十六菩萨沙弥甚为希有。况亦是不忘根本。为童真应法之称也(有云。七岁至十三岁。为驱乌沙弥。十四至十九。为应法沙弥。二十七已上。为名字沙弥。准前曰皆以童子出家。即应法沙弥也)。言知佛禅寂者。可以得佛心矣。佛知疑惑者。机不在己。故即入室。欲令彼诸王子代为说法。使不信不解者得信解耳。

    △二王子覆讲。

    各升法座亦于八万四千劫(至)广说分别妙法华经。

    此是王子知佛入寂之意。乃乘时乘机。而广说是经也。知音曰。沙弥知不信者。机缘在己。而不在佛。故代佛扬化。各升法座覆讲。各化众多。令发大心。使昔之生疑不信者皆信。化令下根成上根矣。

    △三众得利益。

    一一皆度六百万亿那由他(至)三藐三菩提心。

    各各于八万四千劫。说法不辍。而所度如是众多。令发大心。足见前来请法闻经之验。而利人之效。速如此也。此中灵应在示教利喜四字。示教者。即以佛知见开示之也。利喜者。即令悟入佛知见。而致法喜充遍也。可见十六菩萨善继化缘不负所学。

    △四佛从定起。

    大通智胜佛(至)汝等皆当数数亲近而供养之。

    此是智佛起定。喜叹其法通而得机也。直指云。按文势。先云说已即入静室等。如此会序品云。佛说此经已。入于无量义处。身心不动同。示实相体也。智佛过八万四千劫。从三昧起。赞十六王子。堪为大乘法器者。即如此会方便品。世尊从三昧起。告舍利弗。双叹权实同。示实相用也。

    ○甚为希有一句。是极赞之辞。正应此妙法莲华时一现耳。诸根通利两句。即三明六通皆已具足。供养多佛。叹修福。受持佛智。明修慧。常修梵行一句。是兼修福智也。由此则三觉将圆。万德将具。而自利之功满矣。惟倒驾慈舟。利生为事。故曰开示众生令入其中。其中者。即佛智海中也。此之授记。不必更待未来供多佛持多法。即现前已等正觉矣。汝等下。属嘱累。但文少唱灭一节。正显智佛无始终相。不似今释迦化身作始终说也。言汝等皆当数数亲近而供养者。是欲成就未来诸佛转识成智之相。故知智佛决定无唱灭义。明矣。然前谓彼佛灭度已来甚大久远者。乃世尊以古对今。为今会众。明久远耳。非智佛亲口唱灭如日月灯与今释迦也。况偈中明言。如来无碍智。知彼佛灭度。及声闻菩萨。如见今灭度。况今应身如来灭度尚尔非寔。岂智佛有实灭耶。其所以示生灭者。对五浊众生具足生灭者为言。不然。既佛佛唱灭。何独智佛不自唱灭。学者审之。数(音朔)。

    所以者何若声闻辟支佛(至)三菩提如来之慧。

    知音云。上言汝等皆当数数亲近。是勉听众学沙弥植福因也。所以下。虽是徴辞。其实勉听众学沙弥植慧因也。是人皆当下。为其听众授广记。亦当如沙弥成两足尊之果也。此众初不信受。佛即入定。如医师见子不肯服药。即往他国示寂也。今一信受。便与其记。亦如医师见子肯服。仍旧还归也。此虽述智佛证十六沙弥深心本愿。其实伸明方便品我释迦从三昧安详而起因身子为诸声闻说妙法授广记义也。是知智佛前受请说妙法。如释迦说华严般若方等之时也。以华严等皆妙法故。十六沙弥为众广说。如须菩提等四大弟子转教付财之时也。智佛过多劫后。从定起。证沙弥。授众记。亦如释迦末后说此经之时也。故此品讫。富楼那亦有唯佛能知我等深心本愿之说。然后法师品首。即授广记。宛相符契。思之可见。

    △二中间值遇。

    佛告诸比丘(至)得值四万亿诸佛世尊于今不尽。

    十六沙弥。因智佛对众。证赞其德。得其法喜故。常乐说妙法。以度生也。一一下。知音谓。其听众亦因智佛劝勉故。常随沙弥。学植二因也。从其下。学植慧因。以此下。学植福因。于今不尽者。谓其多众尚有学植二因未尽者。即后文所谓有住声闻地者。是也。此结完释迦宿世曾为千二百人植大乘之因。为下节成大乘缘牒文之伏案也。

    △三还说法华。分二。一结会古今。又二。一结古今师法。

    诸比丘我今语汝(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十六沙弥。由因中同求大乘。同说大法故。今同于十方。成大果也。于十方有缺上下。以上下是八方之上下故。知音云。此虽述十六菩萨果不昧因。有愿必成之义。其实申明方便品十方佛皆现。非别有十方佛也。而结完前请转法轮偈中若我等作佛一句。故云其二沙弥东方作佛等也。向下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起。至长行终。是结完众生亦复然一句。故此品后。千二百罗汉及有学声闻。亲如罗睺。冤如提婆。乃至闻一字一句。皆得与记。乃是完我世尊为沙弥时之本愿也。方便品偈云。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是也。如其十方佛之名号国土。皆随愿力因行所成。大窾云。东。震方也。震为雷。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欢喜亦动也。佛名阿閦。此云不动。须弥此云妙高。峨然突出。亦不动之象。正显无明动处有不动智佛也。此依根本智而得名也。东南。巽方也。巽为风。挠万物者。莫疾乎风。佛名师子音者。所说无畏。师子相者。所示无畏。如师音一吼。百兽惊魂。巽风一鼓。万窍怒号。故易曰。巽以行权。谓佛以权寔二智。降魔伏外。此以威严利物。震摄群邪。而得名也。南。离方。属火。燥万物者。莫甚乎火。佛名虚空住。如日处空。无所不照故。又名常灭。以有智日。无明常灭故。谓如来以一真实智。处第一义空。照破群有。故名常灭。然此依实智而得名也。西南。坤方。属地。载万物者。莫厚乎地。佛名帝相梵相者。厚德载物。帝相也。统王大千。梵相也。此依如来妙德为名。如来德统群机。慈悲普被。故有如梵如帝之相也。西。兑方。为泽。悦万物者。莫越乎泽。佛名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以慧泽无穷故。又名度一切世间苦恼者。以慧泽及人。除热恼而得清凉故。此依如来真俗平等妙智得名。以真谛相融得无量寿。俗谛全空度一切苦也。西北。乾方。为天。始万物者。莫神乎天。佛名栴檀香神通者。不速而疾。不行而至故。又名须弥相。高出万物故。此依如来神力体用为名。由如来有无量神通。能不动声气。而转凡成圣。其体不动。如须弥山。其用周遍。如栴檀之普熏无量也。北。坎方。为水。润万物者。莫越乎水。佛名云自在。又名云自在王。以无心润物。如云行雨施故。此依妙智得名。如来以大悲水。润枯槁众生。随处周遍。如云自在。随处称尊。如云自在王。东北。艮方。为山。终万物而始万物者。莫甚乎艮。佛名坏一切世间者。是能坏灭一切世间法故。又名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是能成就一切世间法故。所谓灾火欲坏之时。一吹顿灭。世界将成之际。举念全收。此万物之所以成始成终也。此亦依智德彰名。且如来智德。如山如岳。能仁寂默者。智德双称也。坏一切怖畏者。威德并运也。以威德破一切有。以智德成一切无故。所谓成始成终也。要解云。天地设位。道运乎其中。圣人法之。以开成务。冒天下之道。故八方之佛。各依一方。而示一德。所以开物。所以成务。原始要终。则天下之道无不冒矣。或曰。八封乃中夏之书。引配竺教。岂佛意耶。李长者用释华严。吕观文用释此章。或者非之。其义何也。曰。竺夏一天下也。疆畿所及。方位所同。而卦乃天地之自然。而独不同哉。伏羲画之以示人。吾佛象之以说法。各默其同耳。今经虽无八封之文。显有八方之象。借事明理。乌乎不可。而必拘墟诋呰。非达士也。

    [△@△]如云。借事明理。则可。谓吾佛象之。则不可也。况经明言于十方国土现在说法。今以八卦论方。解家意也。非佛定以八方象八卦而示人也。若以伏羲示之。如来象之。则知来所象。返出伏羲之下。岂理也哉。如来妙德广大无比。非思量分别所能知。安得定以八卦示如来用耶。以所居之方。遇便说之。斯亦不妨。幸毋定言佛意如是。

    △二会古今弟子。分二。一会现在弟子。又三。一不退者。

    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至)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牒上节宿植大因也。直指谓。世尊与十方诸佛。为沙弥时。尚已教化多众。从佛闻法者。已植菩提大因。此为后譬喻五百由旬至欲过此难之案。

    △二退转者。

    此诸众生于今有住(至)应以是法渐入佛道。

    向所植大因者。至今不尽成佛。或有住声闻地。而佛仍教以阿耨菩提为因。是诸人应以声闻法。渐入菩提。作成佛之缘也。此为后喻所将人众中路懈退生安隐想之案。

    所以者何如来智慧难信难解。

    此徴明既夙植大因。又常受化。何故不尽成佛。犹在声闻地耶。曰。虽下大种。由根钝惑深。不能极领佛之知见。盖因如来智慧难为信解。只得令其渐入佛道也。

    △三结古今。

    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至)声闻弟子是也。

    自入本品已来。费尽许多言语。至此。始将我及汝等宿世因缘两句显出。谓我往昔为沙弥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皆非异人。即今现在汝等千二百罗汉。及学无学人。并未来诸声闻弟子是也。以此结会三世弟子。则尔时所化等。明过去。汝等比丘。正指现在。我灭度后。方举未来。

    △二会未来弟子。

    我灭度后复有弟子(至)除诸如来方便说法。

    此明证上节此诸众生于今不尽有住声闻地者我常教化之常义。使知现在不尽得记成佛者。佛又于未来世度脱成佛也。复有弟子者。亦即宿植大因。今亦闻此妙法。未至究竟之四众八部也。于未来世。虽有是经。而不习听。不知此经是菩萨道故。不能得究竟成就也。不闻者。不领开示佛知见也。不觉知者。未得悟入佛知见也。自于所得生灭度者。由不闻此经故。不知有菩萨所行之深妙行。即取证小果涅槃也。然则是人既不闻不知此经。便入涅槃。则向去永无入大之时矣。虽然我于余国作佛。又以异名而教化之。亦即令能信能闻此妙法华经。令其舍小而入大也。上言不闻是经。此云得闻是经。上言于小乘功德生灭度想。此言唯以佛乘而得灭度。皆小大相翻。见昔种不昧也。除诸如来者。谓既无余乘。则一皆大乘。何未来而亦有声闻等耶。谓此但诸如来因机说法。欲为大乘作方便说。则有之也。结会古今竟。

    △二还说法华。分三。一时众清净。

    诸比丘若如来自知(至)了达空法深入禅定。

    此正为千二百人开权显实也。直指云。如来涅槃时到。谓能事将毕也。众清净者。则机缘亦熟也。前闻因缘一周。开佛知见。故得信解坚固。而亦能达我法二执皆空。入真俗并观之禅。得体用一如之定。根性既纯。大事堪任。故下集诸菩萨。付佛法事也。

    △二正说法华。

    便集诸菩萨及声闻众(至)唯一佛乘得灭度耳。

    直指云。此与上召集国王大臣而付嘱国事同。世间无二乘下。总结十方谛求惟一佛乘。以结大白牛车之案。

    △三释前开意。

    比丘当知如来方便(至)是人若闻则便信受。

    此承上文。意云。若世无二乘得灭度者。如来何故施三。曰当知如来以方便智。深知众生有乐小之性。况著于五尘。弊于五浊。为是等故。先说三乘涅槃。令破蔽免难。后始为说一乘也。此因愚小无智。闻便信受。非如来故欲说三也。知音曰。此节虽叙三世因缘。然实结完方便品十方国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之义。法说结缘竟。

    △二喻说结缘。分二。一开譬。又分二。一导师譬。

    譬如五百由旬。

    天台云。五百由旬。譬上未度之众。乐着诸有。即拟火宅中之其家广大。约土言之。三界同居土为三百。方便土为四百。实报土为五百。约惑言之。见惑为一百。思惑五下分惑为二百。五上分惑为三百。尘沙惑为四百。无明惑为五百。此当依惑言为是。

    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

    ○此譬上未度之众。烦恼垢重。即拟火宅中之火起。分段变易二生死。即果险难。见思尘沙无明。即因险难。由此因果。故言恶道。知音云。旷绝无人。所以为险。二乘偏空是也。怖畏之处。所以为恶。三界生死是也。

    若有多众欲过此道至珍宝处。

    ○譬上王子所化百千万亿种。皆生疑惑不解之众生也。即拟火宅中三十子五百人。二乘断见思出三界。故言欲过此道。更断尘沙无明。求至无上菩提。故言至珍宝处。

    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

    ○导师譬第十六王子也。眼清净曰聪。意清净曰达。一心三智曰慧。具足五眼为明。通塞者。妙乐云。苦集及流转因缘六蔽尘沙无明等。为塞。灭道及还灭因缘六度一心三观等。为通。知音云。聪慧明达。所以为师。善知通塞。所以能导。故如来为沙弥至成佛时。常为一切而作导师也。

    △二将导譬。分三。一所将人众。

    将导众人欲过此难。

    ○譬本结缘未得度者。本缘不失。故为导师所将。

    [△@△]将导者。诱引也。如来随处示现。以种种方便。调伏众生。超凡入圣。故曰将导过此难也。

    △二中路懈退。分二。一退大。

    所将人众中路懈退。

    ○所将人者。正譬中间相值退大取小之人。中路者。非是半途。但以发心为始。至佛为终。此两楹之间。而起退大之意也。

    白导师言我等疲极而复怖畏。

    ○白导师者。正譬白结缘导师也。以其退大则大灭。接小则小生。一生一灭。感于法身。呼此为白。由导师知彼退大。即是闻其所白也。善根微弱。无明所翳。故云疲极。惮生死。名为怖畏。

    不能复进前路犹远今欲退还。

    ○前路犹远者。喻见思尘沙无明难可卒断也。

    [△@△]不能复进者。由小乘志弱多生恐怖。急欲其修道证灭。无向大心。所谓于菩萨法。不生一念好乐之心也。前路犹远者。望佛果。尚去五十五位。岂能亟至。但愿希取涅槃一日之价。以无大得。是所以必欲退还也。

    △二接小。

    导师多诸方便(至)云何舍大珍宝而欲退还。

    多诸方便。即譬隐胜现劣。从寔施权。说小乘法也。次作念曰。唯此等不发大心。怯弱无志者。最为深惜。只得惊入火宅。示同生灭也。

    作是念已以方便力(至)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

    ○此正譬用方便之教。诠谛缘之法。教化二乘。断见思惑。出三界苦。令其权证真空涅槃。故云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

    告众人言汝等勿怖(至)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

    ○此譬拟上劝示证三转也。汝等勿怖莫得退还。是劝转。劝令进入城也。今此大城随意所作。是示转。示城可住也。若入是城二句。是证转。证城安稳也。前至宝所。亦可得去者。三藏教中。未论前进。义在衍门。约共菩萨。宝所有二义。若用究竟。则以极果为宝所。故上文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若分入。即以初发心住为宝所。故上文云。无上宝聚不求自得。又云得佛法分。佛子所应得者皆以得之等义。

    [△@△]观若能前至两句。则知如来方便至此。真婆心周旋之苦也。

    是时疲极之众(至)生已度想生安隐想。

    此譬小乘适所愿也。

    ○大欢喜即闻慧。未曾有即暖位。免恶道即顶位。快安隐即忍位。前入城即见谛位。已度想即无学位。此与火宅适子愿故勇锐推排出宅同也。生已度想。如得我尽智。安隐想。如得无生智。又具智德。如已度。证断德。如安隐也。

    △三即灭化城。

    尔时导师知此人众(至)我所化作为止息耳。

    此正喻法华会权归实也。直指云。知无疲倦者。喻三乘人。以二十二年般若之力。消融我法二执也。即灭化城。喻会权也。宝处在近。喻归实也。末三句。结证前四十年来是权。

    [△@△]化城既灭。则身无所寄。是可催其前进矣。言去来二字各有意。去者。谓正灭化城时。促令发行。则导师在后云。去宝处近矣。此是令其慕新证。而前往正发足时也。来者。谓已离化城之地。踌蹰难前。则导师在先云。来故城休恋。我化作耳。此是断其恋故居。而速行乃逡巡时也故宝处在近一句。应去字边言。是显实义。向者大城等。应来字上说。是废权义也。

    △二合譬。分二。一正合。又二。一合导师。

    诸此丘如来亦复如是(至)险难长远应去应度。

    此以法合喻。知佛意不二。故曰亦复如是。直指云。如来导师。知五位圣道悬远。志弱者不易得到。故于三界外。别立偏空。为二乘众。作小歇场。生死烦恼。指见思苦集而言。恶道险难。指三界火宅而言。长远。指五位阶级而言。大乘机应去者。从华严直到宝所。小乘机应度者。从阿含而方便灭度也。知音云。生死有分段变易。故曰诸。乃苦果也。烦恼有见思无明之别。乃苦因也。恶道。地狱等三途。受苦果之处也。险难者。二乘所证空理。一得而不回心于无上菩提。故为险难。然未来根境休息。不同分段生死有其限齐。故曰长远。应去应度者。谓佛知此烦恼生死等。有应当去者去之。应当度者度之也。

    [△@△]应去应度句。直指依一代时教言。知音顺烦恼生死论。二说各有所长。

    △二合将导。分二。一合中路懈退。又二。一合退大。

    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至)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此正合前白导师等。直指云。彼以疲极远道为艰。此以长远勤苦为难。

    [△@△]若众生者。乃泛指王子处闻法之人。由大机不发故。闻一乘妙法。生艰难想。如穷子谓我不相犯也。不欲见佛亲近者。正如穷子谓此或是王或是王等。若久住此。强使我作。疾走而去。是也。况二乘人闻修菩萨道者。经无数劫。植福植慧。非累经勤苦不可得成。所以不欲见佛。恐其上求下化也。

    △二合接小。

    佛知是心怯弱下劣(至)为止息故说二涅槃。

    此合化作大城为止息也。天台云。三界惑尽。尘沙无明未破。于此两楹。判有余无余涅槃。故云中道说二。亦是声闻缘觉。故云二涅槃。又分段已尽。变易未除。二死之间。判为有余无余。故言中道说二。

    △二合即灭化城。

    若众生住于二地(至)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众生住于有余无余二地之间。生安隐已度之想。足见此住字。便是闷守化城。无实证处。古谓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入未为真也。而如来岂忍令作不了人生安隐耶。故促其前进云。汝等于无上道。所作未办。但所住之地。去佛慧亦近矣。慎勿自谓已得究竟。汝试当观察看是何等境界。筹量看是何等受用。虽证涅槃。原非宝所。此正为开示佛知见也。既谓非真。何如来许其得入。云但是方便之力。将此一乘。权分三说。岂实有二涅槃哉。

    △二帖合。

    如彼导师为止息故(至)此城非实我化作耳。

    此重牒喻。以见法不异也。

    [△@△]观三周中。师资皆以譬喻彰情。无不委屈详尽。则知此经得力处。在譬喻耳。故佛于火宅之先。便谓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喻说之后。四大弟子说己说佛。其情状何等恳切。至于下根。如说本欲发明宿世因缘。而以化城名品。使人易知其为权为妄。不致有留恋。于故居不了之地。喻中既已委细详明。闻者无不了然。到法合处。不劳多语。历然可见。至此重提前喻。再以帖明。则权实之情。显然领悟。要知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之语。不但独结化城。则三周之旨。统摄无余。沉思可见。

    △二偈颂。分二。一颂结缘由。又二。一颂远由。又曲分二。一颂大通成道。又二。一颂道成未成之相。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至)心皆怀踊跃。

    此颂宿世大乘之本原由也。直指云。前四句举佛。已该寿量。诸天神龙下八句。已该六瑞。颂增香风一瑞。萎华即先雨者。末四句。颂垂成正觉。诸天世人。指好城国人天而言。盖智佛成道。以光照十方各五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佛世界。应是此华藏庄严世界毗卢之境。故非应化所论。

    [△@△]不得成佛道者。由佛法不现前故。所谓不现前者。由全身堕在佛数。未透玄关。故长行解中云。尽十方世界。赤洒洒。没可把耳。所以云门云。法执不忘。己见犹存。堕在法身边为病者。此也。须知佛道已成。但不得现前。非谓几圣两隔而不得成佛道耳。不然。何以致诸天供养如此。然香风吹萎雨新。足见诸天至敬之切。如萎者不去。返为不净。过十小劫得成佛者。乃十智圆融。灭心佛。泯数量。全身出现。起利济之心。故诸天世人。皆得见闻亲近也。

    △二颂眷属请转法轮。

    彼佛十六子皆与其眷属(至)充我及一切。

    此颂十六王子返妄归真。王所俱到。既得亲见如来。自应请转法轮。自利利他。智悲并运。故云圣师子法雨充我及一切。

    △二颂十方梵请。又二。一颂威光照动。

    世尊甚难值久远时一现为觉悟群生震动于一切。

    此颂光照十方。各五百万亿世界。六种震动。其所以放光动地。本为觉悟群生。超诸有海。故赞如来兴慈运悲度苦众生甚难值遇也。

    △二诸梵寻光。

    东方诸世界五百万亿国(至)转无上法轮。

    前三行。颂东方一处所见所寻所供所请。以至偈赞诸节文意。并如来默然允许。向下九方。但以亦复尔三字。该无不尽也。直指云。末四句。是总颂佛出世难值。欠优昙华一喻。以甘露门补之。愿以本慈悲。转无上法轮。颂悲智二门。此如华严世主妙严品诸天偈赞同式。

    △二颂近由。分二。一颂转二乘法轮。

    无量慧世尊受彼众人请(至)汝等应当知。

    此颂为众依实垂权转四谛法轮也。末句众过患三字。颂苦集二谛。应当知。颂劝修转也。然既以无量慧称。则世尊受请。所宣诸法。染净因果。无不明了。如是众过患一句。如是二字。指上说苦集所成流转生灭因缘也。由起惑造业生生不尽。故曰过患。汝等应当知一句。正教知此过患。宜舍妄归真。当修当证也。

    宣畅是法时六百万亿垓(至)不能得其边。

    此颂受益广众。由如来具无量慧。使闻法者。转凡成圣。苦尽乐臻也。初于三转四谛时。有六百万亿垓人。证罗汉果。第二三四。展转增多。以至万亿劫算之不尽。斯皆由佛化所成。如今佛四十年中之陶汰也。诸法不受者。能伏见思也。风俗通云。十万曰亿。十亿曰兆。十兆曰京。十京曰秭。十秭曰垓。垓(音该)。

    △二颂转大乘法轮。分三。一颂求出家请法。

    时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弥(至)慧眼第一净。

    此颂王子既出家已请演大教。下四句乃深心本愿。云小乘慧眼未免缘影。求其第一清净。无如世尊。故我与营从。皆愿得之也。

    △二颂说权实二教。

    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至)如恒河沙偈。

    此颂应请说法也。要解云。童子心。即前深心所念。佛自证知也。说六波罗蜜等。即前云过二万劫事也。六波罗蜜。即般若教。诸神通事。即方等教。且分别真实法。犹为大乘之始。过是已后。乃说法华。然有如恒沙偈者。妙法应机。广略不同。故释迦只说一期。灯明说六十劫。智佛说八千劫。释迦只二十八品。常不轻闻威音王二十千万亿偈。喜见于日月净明德。则闻八百万亿阿閦婆偈。盖各随其缘。各称其根。有广略不同。其实称性之法。无所终穷。所谓一字法门。海墨书而不尽。则恒沙之偈。岂独为多哉。

    △三颂说经已入定。

    彼佛说经已静室入禅定一心一处坐八万四千劫。

    古佛说经入定。今佛出定说经。要知智佛即慧之定。故说而后默。今佛即定之慧。故默而后说。其实定慧一体。无二致也。余意准长行可知。

    △二颂正结缘。分二。一颂法说。分三。一颂昔日结缘。

    是诸沙弥等知佛禅未出(至)恒河沙等众。

    此颂十六王子覆讲。直指云。颂文缺过二万劫。佛出定往诣法座。为十六王子授记一节。此单颂十六菩萨转化助扬。及各所化之机。明结缘也。

    △二中间值遇。

    彼佛灭度后是诸闻法者在在诸佛土常与师俱生。

    此颂所化之机师生常遇。直指云。世世生生。恒与十六菩萨。共生一处。约教。表体用一如。约性。表真妄一体。

    △三颂今说法华。

    是十六沙弥具足行佛道(至)慎勿怀惊惧。

    前四句。结证昔因。以成今缘。尔时下四句。广明宿世大乘之缘。今在诸佛本座之下。受教渐入佛道也。我在十六数下六句。直指云。颂缘熟开权显实。引三百由旬之权。故曰是故以方便。兹当显实。故曰引汝趣佛慧。本因缘者。指大通为因。下种为缘。由是因缘故。今复为说法华经。又自具者为正因。下种为缘。因说法为了因。末二句是安慰断疑。以明大悲深重也。

    △二颂喻说。分二。一颂开譬。又二。一颂导师譬。

    譬如险恶道迥绝多毒兽(至)经五百由旬。

    此颂喻则三界险恶中修行不易也。险恶道。即生死路也。望涅槃城。甚为迥远。不逢佛化。是谓之绝。毒兽即三毒。能丧法身慧命。水以譬定。草以譬慧。既无定慧。于生死道中。甚为可畏。故曰人所怖畏处。无数众。广摄五道。欲过者。即发觉初心。以凡望圣。中间历五十位。故曰旷远。由见思尘沙无明等惑未断。故曰经五百由旬。此总三乘未达之境。

    时有一导师强识有智慧明了心决定在险济众难。

    此颂如来能种种方便。调御三乘。故曰导师。真俗并观。曰强识。权实一如。曰有智。四智明了。曰决定。冥应十方。曰在险。应病与药。曰济难。

    △二颂将导譬。分三。一颂众人懈退。

    众人皆疲倦而白导师言我等今顿乏于此欲退还。

    颂譬二乘见圣道长远。而生疲劳。欲退大取小。

    △二权立化城。

    导师作是念此辈甚可愍如何欲退还而失大珍宝。

    颂如来伤失大乘。而动悲愍。由机不赴教。故三七思惟设方便也。大珍宝。譬佛果一乘。

    寻时思方便当设神通力(至)男女皆充满。

    此颂从实垂权。隐胜现劣。直指云。谛缘是应变之法。无中唱出。故曰神通力。已转八识见分。故喻大城。三十七品互为正因。故曰庄严。天台云。诸舍宅者。譬诸空观境也。园林者。三乘总持无漏法林也。九次第定为渠流。八解脱为浴池。重门是三空门。又是重空三昧。尽无生智。为楼阁高出也。男女是定慧。重空三昧者。大论云。无相无相。无作无作。无愿无愿。是也。

    即作是化已慰众言勿惧(至)自谓已得度。

    此颂如来开权说二涅槃。二乘人如本所愿生安隐已度之想。总明阿含方等般若三时也。

    △三颂灭城劝进。

    导师知息已集众而告言(至)当共至宝所。

    正颂如来开权显实。由前四十年淘汰已成。机宜亦纯事。必欲引入佛乘。喻中谓知众少安。劝其前进。勿株守化城。况城之化也。原为疲极欲退。我以方便。示其权法。汝今既得小安。须当复整初心。殷勤?励。必至宝所而后已。

    △二颂合譬。分二。一颂正合。

    我亦复如是为一切导师(至)所作皆已办。

    我亦下。合时有一导师四句。佛为世出世间引导者。故曰一切。见诸下。合无数千万众四句。诸求道者。指二乘人。谓佛道长远。便起退大之心。故不能度生死险道。如来只得设以方便。说二乘得度也。为息说涅槃。据直指有二义。一为未出火宅众生。以道谛息三相续之苦。二为已出火宅二乘。力不及顿登。以权智暂息。渐进宝所。方便安慰。故言所作已办。

    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罗汉尔乃集大众为说真实法。

    前颂垂权。此颂显实。召集。喻摄用归体。真实。合付嘱家业。既知下。合诸人既入城四句。皆得罗汉者。即于权说得证。可谓真实不虚矣。权既有证。则入实不难。故集众为说也。尔乃下。合导师知息已四句。

    诸佛方便力分别说三乘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

    此颂合我见汝疲极四句。释明权实一如。直指云。即一而三。则三是假。即三而一。则一为真。三一是数。真假是名。名数双遣。是为宝所。方便品云。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于不可中而说三乘。皆方便耳。其实只一佛乘。然乘既是一。不宜说二。为止息故。作是说也。

    今为汝说实汝所得非灭(至)乃是真实灭。

    此颂合汝今勤精进等。直指云。揭示本具正因佛性。故曰今为汝说贯。斥前小是权。谓汝今所得。终非依正同转当体如如之真实灭也。次二句。是勉力?进也。一切智。是总统之辞。言欲得证佛妙智。当起大精进力。欲祈彻证无上妙觉。必使具十力十愿四无畏四摄法神通三昧等法。必得相好严身光明等用。然后始谓之真实大寂灭也。

    △二颂帖合。

    诸佛之导师为息说涅槃既知是息已引入于佛慧。

    初引大通为息说涅槃。次引十六菩萨亦皆为息说涅槃。今云。十方诸佛为十方导师。亦复为息说涅槃。则知三世十方。法式无二。决定先权后实。本末一如。俾乎开佛知见。以便授记。故曰引入于佛慧也。大约三周。于应机处。而展演不同。究竟同处。皆不出因一说三。摄三归一。迷悟情亡。凡圣见谢。便是归家消息。直指云。此品重在远因。若非远因。不遇近缘。故名因缘一周。二重在斥破化城。若不斥破化城。则三乘人以少为足。终坠戏论。三重在开佛知见。谓之宝所。前方便品云惟一佛乘。是约教言。譬喻品则曰惟一大白牛车。是约理言。信解品曰穷子是长者之子。是约行言。化城品曰惟一宝所。此约果言。四处名异义同。总明佛之知见。知见既明。即堪授记。正说因缘已竟。

    妙法莲华经授手卷第五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