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妙法莲华经大成卷第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金台即山居后学 大义 集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今品名方便者。一品之中。方便文字。共有三十三处。经家据若干文义。因而詺品。大意是指昔日三乘方便。至今法华开舍方便。显会真实。亦只名方便耳。方便字面虽同权小。方便义意迥然言外。问最上一乘。究竟圆满。何于正宗分首。便云方便。与昔三乘方便。何所拣别。答。经不云乎。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又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今名方便者。意含前后权实二义。前权方便者。乃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后实方便者。乃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之第一方便也。问。何不名真实品。答。此经大义。开显会归之旨。若尽废昔日之方便。却将何等会显真实。所以仍标方便。先分后合。即权即实。圆融活泼善巧无加。故名方便品。方便者。法用也。法有方圆。用有差会。盖随众生乐欲。非佛本怀。文云。令离诸着出三界苦。是故如来称叹方便。非今品意。以是体外方便。化物之权随他意语故。又方便者。门也。门名能通通于所通。方便权略皆是弄引。为真实作门。文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非今品意。亦是体外方便。自行化他之权随自他意语故。又方便者。秘妙也。妙达于方。即是真秘。点内衣里无价珠。与王顶上唯有一珠。无二无别。指客作人是长者子。亦无二无别。如斯之言。是秘是妙。文云。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正是今品之意。是同体方便。自行之权随自意语故。以自文殊答弥勒今相如本瑞是诸佛方便。则说经入定放光动地皆方便矣。经云。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则方便不止于今经放光动地。乃从成佛已来。种种言教皆方便也。文云。过去无数劫。无量灭度佛。种种缘譬喻。无数方便力。则方便又不止于释迦一佛。乃十方三世诸佛出世说法皆方便也。又云。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则方便又不止于三乘六度万行之正经。乃至举手低头。沙为塔。爪画像。或出于诚敬。或出於戏乐。无非一大事因缘之方便也。如此则降迹皇宫。六年苦行。多子塔前拈华。双树林中入灭。以及德山棒。临济喝。无往而非方便也。正宗分首。置此二言。则知七卷经文。无非方便。一切众生本有佛知佛见故也。

    △第二正宗分。文有十九品。以本经纲要。分为四段。此品至法师品。为开佛知见。宝塔天授二品。为示佛知见。持品至寿量四品。为悟佛知见。分别功德至常不轻四品。为入佛知见。且初开佛知见。文有九品。分二。初八品说三周法授三根记。二法师品叹持经人与所持法。初又二。初略开三显一动执生疑。二广开三显一断疑生信。初中又二。初略开三显一。二腾疑致请。初中有长行偈颂。长行分二初寄言叹二智。二绝言叹二智。初中分二。初明诸佛权实。二明释迦权实。初又分二。初经家提起。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

    尔时者。文殊答弥勒已竟之时也。安详者。申申夭夭从容自得之貌。佛常在定何故言起。此有所示。往古诸佛说此经时。必入无量义定。今佛亦尔。对入言起。世界悉檀。故从定起。历履法缘。二俱审谛。说必不谬。增长物信。为人悉檀。故从定起。佛寂而常照。尚须入定方乃说法。况复散心妄有所说。对治悉檀。故从定起。入定缘理。安心实相。出定令他安心实相。第一义悉檀。故从定起。告舍利者。身子为法说得记之当机。乃小乘中智慧第一之人。故告之。首标万二千。而独告身子者。必有所因也。法说后。身子自述领解。则曰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授记作佛。而我等不预斯事等。四大弟子则曰。我等居僧之首。年并朽迈。乃至不生一念好乐之心。则身子愿学菩萨授记作佛。唯恐不得久矣。故因而告之。问与大品方等阿含有同异否。答各处不同。阿含发起生灭法轮故告。方等弹斥。大品加被。今经开显故告也。论云。告身子不告别者智深故。不告菩萨者。有五。一为声闻所作事故。二回向大菩提故。三令无怯弱故。四为发余人善思念故。五令不起所作已办心故。

    △二正叹权实。分三。初双叹。二双释。三双结。且初双叹二智。

    诸佛智慧甚深无量(至)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诸佛一句。标实智也。诸佛有二。一是十方三世诸佛。即下十方三世佛佛道同之义。二是释迦一佛。即下分身诸佛现在说法者是。一往智即慧。慧即智。分之智能分别事理。慧能决断精粗。智慧之体。即一心三智。是诸佛自觉圣智之境。在佛为阿耨菩提。涅槃妙心。正法眼藏。在众生为佛知见。常住真心。元湛妙性。今经云。一乘实相。家业宝所等。甚深无量者。称叹之辞。诸佛实智。竖彻如理之底。故甚深。横穷法界之边。故无量。无量甚深。深高横广。如根深枝茂。源远流长。实智既尔。权智亦然。其智一句。标权智也。以道前方便有进趣之力。故名为门。从门入到道中。道中称实。道前为权也。难解难入者。称叹之辞。由无量故难解。由甚深故难入。不谋而了无方大用。七种方便不能测度。又智慧门者。自有方便智慧为门。得入佛智慧。如璎珞经云。二观为方便道。得入中道第一义谛是也。自有佛智慧为门。得入佛智应。即今经所叹其智慧门是也。又权智称门者。以实智寂灭离言。固不可说。今用权智。曲唱傍通。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故权智名门。即方便门也。清凉疏云。方便门有二。一远穷之。四十年前所说诸法。为今经方便权门。故云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近言之。入定放光等事。为此会方便权门。故云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一切二乘所不能知。故言难解难入也。别举二乘不知者。为执重故。华严顿照。如聋若哑。故言不知。方等弹斥。保住草庵。故言不知。般若转教。无心希取。故云不知。今大机启发。放光动地。彼此今古。佛佛道同。犹怀疑惑。故云不知。利根菩萨。节节能知。钝根二乘。是亦不知也。正是激发二乘之言。

    △二双释二智。

    所以者何佛曾亲近(至)勇猛精进名称普闻。

    先双徴二智。佛曾等。释实智也。良由诸佛往昔因中。劫劫生生。未曾离佛。以佛为师。常随佛学。所近之佛。非一佛二佛。曾经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如此则外值佛多。禀承至要。故实智甚深。若事其师而不学。犹勿师也。学其道而不行。犹不学也。由是事一佛。尽行一佛无量道法。事无数佛。尽行无数佛无量道法。所积者深。所造者广。如此则内行纯厚。躬行实践。故实智无量。勇猛等。释权智也。勇猛者。果敢直前。难行能行故。精进者。志无退屈。长劫无厌故。名称者。十号具足。举事得宜故。普闻者。圆彰法界。声名远着故。良由诸佛勇猛精进。能入难入之门。既入门已。泽被无疆。物钦胜德。故名称普闻。勇猛一句。释权智深。名称一句。释权智广。权智虽无深广之语。例实智此义得成。

    △三双结二智。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称理究竟。圆满果德。曰成就。觉尽心源。到彼岸底。曰甚深。昔所未说。故未曾有。此结实智。称机所说。故言随宜。非七方便所知。故言难解。此结权智。又成就等。结自行权实。随宜等。结化他权实。自行权实俱名为实。化他权实俱名为权。此中亲近二言。案至化城天授。以亲则智佛与佛。及十方佛。皆父子兄弟之亲。近则提婆为师。佛为弟子。奉事千岁为近故。尽行二言。案至不轻品。以恶骂捶打。尚致礼赞。为尽行故。名称一句。案至药草品。以大音声普告天人等。神力品。诸天于虚空中唱言。有国名娑婆。佛名释迦。皆佛之名称普闻也。又成就等。案至宝塔品去。涌塔变土。集分身出眷属。谈寿量。分别功德。乃至提婆得记。龙女成佛。皆是佛所成就未曾有法。一向不与二乘人说。今经说之。所以难信难解也。又亲近一句。所学之深也。尽行一句。所造之深也。勇猛一句。建志之深也。名称一句。积德之深也。成就一句。所证之深也。随宜一句。方便之深也。如此叹者。显二乘人所学所造。建志积德。所证方便。皆不深也。正发二乘之愿慕。使其内心自惺。诸佛如是勤学深造。名称普闻。我等云何于佛法中。心生疲怠。果能如是思惟。庶几进入一乘。所谓风之积也不厚。则负大翼也无力。小知不及大知。宜乎二乘不知如来智慧也。上叹诸佛权实二智竟。

    △二叹释迦权实二智。分三。初叹权释权。二叹实释实。三结权结实。对上科凡有三意。一者前诸佛二智合叹。明二智体同也。释迦二智开叹者。表二智功用有异故。二者明垂迹之本。故诸佛先叹实。明显本之能。故释迦先叹权。三者诸佛显自行。故先实。释迦明化他。故先权。初叹权释权。又二初叹权智。

    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至)引导众生令离诸着。

    成佛已来。近指菩提场。远指尘点劫。以三种化他之权。逗会众生。故言种种因缘也。譬喻者。小乘中以芭蕉水沫为喻。大乘中以干城镜幻为喻。广演者。能于一法出无量义也。无数方便者。即七种方便也。离诸著者。说散十善令离三途着。说净十善令离欲界着。说谛缘法令离见思着。说菩萨法令离涅槃着。说佛法令离顺道法爱着。

    △二释权智。

    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

    由于方便善巧。故能种种因缘等。知即三智之知。见即五眼之见。悉到事理边底。故悉名波罗蜜。皆具足者。权实悉究竟之谓。此中知见即实智。由证此实智。故能种种行权。此叹权释权竟。

    △二叹实释实。又二。初叹实智。

    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

    广大一句。称叹也。广大明横。即前无量。深远明竖。即前甚深。实智本非横竖。寄言往叹。论其横竖。照无限极。如函大盖大也。

    △二释实智。

    无量无碍力无所畏(至)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无量。四无量心也。无碍。四无碍辩才也。力。十力也。一是处非处力。二业智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处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尽力。佛悉遍知。无能胜无能坏。故名力也。无所畏。四无所畏也。一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苦尽道无所畏。通名无畏者。于大众中。广说自他智断。既决无失。则无微致恐惧之相也。禅。即实相之禅。定。即楞严大定。解脱者。佛地位中诸解脱门也。三昧者。二十五王三昧也。深入释深远。无际释广大。成就等。总摄佛地所具。一切功德。叹实释实竟。

    △三结权结实。又二。初结权智。

    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至)言辞柔软悦可众心。

    种种巧说。即上种种广演也。言辞柔软者。巧法逗机而不暴戾也。悦可众心者。随众生乐欲也。由具足方便知见。故能种种巧说。令人悦可也。

    △二结实智。

    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取要者。大略言也。未曾有法。即结上成就一切等。以佛地不共功德。无量无边。深入无际。皆未曾有之法也。要知诸佛之权。即释迦之方便。释迦知见。即诸佛智慧。非权无以导实。非实无以开权。有实无权。则沉埋中下。有权无实。则屈枉大根。权实并行。方能曲成小大而不遗。出定双叹。盖为此也。寄言叹三智竟。

    △二绝言叹二智。分三。初正绝言叹。二徴释绝言。三释权实相。且初正绝言叹。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

    叹到恰好处而止者。欲杜口不说也。满心要说。且示绝言。敦机令信。故止而叹之。不须复说者。以此法深寂。是绝相门。口谈词丧。心缘虑忘。故止而不说。以自觉境界。非余所知。故止而不说。设慈悲为说。闻不能解。恐伤善根。故止而不说。

    △二徴释绝言。

    所以者何佛所成就(至)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成就者。圆满具足义。以果对因。诸佛所证。权实不二。是第一法。所得微妙故。是希有法。如优昙华故。是难解法。所不能知故。降斯已还。所证之法。皆非第一希有难解也。唯佛等者。唯佛与十方诸佛。究竟实相边底。如十五之月。体无不圆。光无不遍故。诸法权也。实相实也。诸法即实之权也。实相即权之实也。即实而权。权外无实。即权而实。实外无权。斯为同体妙权妙实。法华开显。如点铁成金。妙在此也。此四字。是法华之大本。诸教之端首。释义之关键。众生之依止。发心之凭仗。权谋之用体。迷悟之根源。果德之理本。一化之周穷。五时之终卒。佛所成就者。正目此也。唯佛证极穷源。所以止而不说。

    △三释权实相。

    所谓诸法如是相(至)如是本末究竟等。

    南岳大师读此文。皆云如。故呼十如。智者大师依义读文。凡有三转。谓如是相。是相如。相如是等。诸法者。总指世出世间法。凡拈一法。即具十如。如是者。随事指法之辞。谓诸法有如是之相等。相以据外。览而可别名相。性以据内。自分不改名性。主质名体。功能名力。构造名作。习因为因。助因为缘。习果为果。报果为报。初相为本。后报为末。诸法归趣为究竟平等。如一人有形相。心性。身体。力用。作为。过去因。现在缘。为人是果。穷富延促根身全缺是报。生为本。死为末。研究平等。又如是二字。直指当体之词。以此诸法。若言其相。相即无相。故云如是相。若言其性。妙性天然。若言其体。体自真常。若言其力。力用称真。若言其作。作而无作。若言其因。生本无生。若言其缘。性空成事。若言其果。果不离因若言其报。业性昭然。若言其本末。始终一际。故云如是本末。以上诸法。一一皆是如是之法。故云究竟平等。寂灭无二。此诸法之实相也。权实之法。不可思议。是三世诸佛所证之境。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者。此也。

    △二偈颂。有二十一行。分二。初十七行半。颂上长行。二有三行半。略开三显一。初又分二。初四行颂寄言叹二智。二十三行半颂绝言叹二智。初又二。初二行。合颂二佛二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世雄不可量诸天及世人(至)无能测量者。

    长行权实各叹。表化缘异故。颂中二智合叹。示二智体同故。世雄者。乃雄猛绝世之称。以难行能行。难断能断。难舍能舍。难证能证故。古云。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所能为。能证之人。出乎其类。所证之法。岂住思议。此颂上诸佛智慧也。不可量。颂上甚深无量也。亦该权智。以实智不可量。权智亦尔。次三句。推广上不知之人。此中与长行有三异。一上举人又标法。故云诸佛智慧。今但颂人。将人以美法。故云世雄。二上开叹。今合颂。以法别故须开。人总故须合。三上云一切二乘不知。今言一切众生类不知耳。佛力下。颂释迦二智。佛力等实智也。诸余法权智也。云余者。指化他之权。是实智之余助耳。即以自行而为化他。从一法中开出无量。种种因缘。种种譬喻。所有方便。无不即权即实。故亦无能测量。

    △二二行合颂二佛释叹结叹。

    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至)我已悉知见。

    此颂上二章释结之意。而文字变化。不必一一拘配。由甚深故难见。微妙故难了。无量劫行道。权智满也。道场得果。实智满也。所得之果。即法界海慧。旷劫修因所感之果也。盖谓甚深微妙之权实。最为难见难了。由我与诸佛。本从无量佛所。具足尽行无量道法。于无量劫行此道已。乃坐道场得成佛果。故能悉知悉见此权实法也。颂寄言叹竟。

    △二十三行半。颂绝言叹。分五。初半行颂释权实相。二半行颂徴释绝言。三半行颂正绝言叹。四十行半颂不知之人。五一行半颂第一希有之法唯佛能知。且初半行。颂释权实相。

    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

    大即妙也。种种即十如差别不同。义即究竟等。先举果报。次举性相。中间可知。显逆顺观法无拘也。又大在果前。即不变随缘。义在相后。即随缘不变义。

    △二半行颂徴释绝言。

    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是事。即诸法实相也。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深造自得。乃能知之。

    △三半行颂正绝言叹。

    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

    实相非方所。故不可示。非言语道。故言辞寂灭。古德云。佛法大煞有。只是舌头短。是此意也。又前云。大果报者。自证境界。正指华藏世界。无量庄严。圆融果海。交彻无碍。故云种种性相义。佛与诸佛乃知是事。以果海离言。故言辞寂灭。此离言之道。非思量分别之境。岂二乘所堪哉。故止而不说。正显究竟一实之地。为今日所归之极致。长行未尽。偈中发明也。

    △四十行半颂不知之人。分七。初一行许信力能解。二一行半拣二乘不知。三一行拣身子不知。四一行半拣大弟子不知。五二行拣辟支佛不知。六二行半拣发心菩萨不知。七一行拣不退菩萨不知。且初一行。许信力能解。

    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

    此下十行半。推广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申明诸佛二智。甚深无量。难解难入也。然人则一层高一层。义则一句紧一句。只要发挥一切声闻支佛所不能知。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之义。初二句。总拣七方便人不知。次二句。许信力菩萨能入。此菩萨即圆教十信满心也。若此妙法。除佛之外。究竟无人能解者。说之何益。故许以信得入。言坚固者。圆教菩萨。是过量大人。一闻此法。直下承当。即以自性不动智以立信体。信得自心与佛无二。心境一如。即契实相。如将重担肩荷直前。亦若香象渡河截流而过。如此方名信力坚固也。

    △二一行半拣二乘不知。

    诸佛弟子众曾供养诸佛(至)其力所不堪。

    一切漏。三界见思也。最后身。二乘极果也。不堪者。以二乘是寒灰枯木之人。力量浅薄。不堪重任。古德云。若欲担荷大法。须是枯木掺华。寒灰发??。始得。

    △三一行拣身子不知。

    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

    谓上佛弟子虽多。或少智慧容有不知。即如一身子之智慧。声振五天。假使满世间人皆如身子之智慧。尽其思量忖度。亦不能测。则甚深无量难解难入。可知矣。

    △四一行半拣大弟子不知。

    正使满十方皆如舍利弗(至)亦复不能知。

    谓不但满世间人如一身子。正使满十方世界人。皆如身子之智慧。更加神通如目连。头陀如迦叶。说法如满慈。多闻如阿难。密行如罗云等。亦满十方刹土尽其神思。忖度测量。亦所不知。

    △五二行拣辟支佛不知。

    辟支佛利智无漏最后身(至)莫能知少分。

    逆顺观缘。故名利智。自行权实。俱名为实。谓不但声闻不知。即利智如支佛。遍十方界。数如竹林。如此人众心一。时长且久。亦莫能知佛智之少分耳。则二智甚深无量。又可知矣。

    △六二行半拣发心菩萨不知。

    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至)不能知佛智。

    或指六度三祇未断惑者。或指小始教中发心之人。彼于当教。各能了达四谛义趣。依之发于四弘誓愿。各能敷演当教道法。展转望前皆称妙智。谓不但缘觉。即新发大乘意之菩萨。供佛无数。有福超二乘矣。了义说法。自利利人。有慧超二乘矣。其多不但如竹林。且如稻麻竹苇之多。又充遍十方刹土。又非散心小智。乃一心妙智。又非少时少劫。如恒沙之多劫。咸共思量。亦复不知。则二智之甚深无量。又可知矣。

    △七一行拣不退菩萨不知。

    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复不能知。

    不知圆理。具一切法。即一切法。故云不知。又视佛菩提。如隔罗谷观月故。谓新发心虽是大乘。容有退息。固不能知。即八地已上。不退地位诸大菩萨数如恒沙。一心思求。亦复不知。则二智之甚深无量。愈可知矣。颂不知之人已竟。

    △五一行半颂第一希有唯佛能知。

    又告舍利弗无漏不思议(至)十方佛亦然。

    此法称无漏者。纯一实相。实相之外无余法故。不思议者。即权即实。即实即权。离过绝非。心言断故。甚深微妙者。唯佛所契证故。唯我二句。颂上可知。此颂长行权实二智竟。

    △二三行半。略开三显一。分二。初一行半。明诸佛显实。

    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至)要当说真实。

    诸佛语无异者。显诸佛化道是同也。于佛二句劝信。法久二句显实。久后说实。可见从前所说皆非真实。此破昔之执。生今之疑。下文将非魔作佛。由闻此语也。

    △二二行明释迦开三。

    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至)引之令得出。

    上明显实。今明开三。显实必开三。开三必显实。佛佛道同。互现一边耳。告诸下。正明昔日所示之三。声闻为小乘。缘觉为中乘。我令二句。即拟六度菩萨。大乘也。何以知之。修六度即免四趣苦缚。未能入灭度。三祇百劫。乃得涅槃。逮之言远乃及耳。佛以二句。正斥三乘皆是方便。一总非实。后二句。出示三之意。引令出着。不得已而说三。非为真实。但是方便门耳。上略开三显一竟。

    △二腾疑致请。分二。初经家叙疑。

    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至)而今不知是义所趣。

    由闻三伪一真。执动疑生也。有诸下。叙千二百疑。声闻从因称也。罗汉从果称也。独标陈如为疑首者。以佛最初成道。闻四谛法得解脱者。故下疑佛说一解脱义为言。成道一年度五人。二年度耶舍长者五十人。三年度三迦叶一千人。五年度身子目连各一百人。故有千二百五十五人。为常随众耳。及发下。叙四众疑。即有学众也。上斥三乘皆是方便。叙疑但在二乘者。以执重疑深。故偏举耳。下文云。求佛诸菩萨大数有八万。亦皆有疑。故知三乘佥疑。偏举二乘也。何故殷勤等者。谓今者世尊何故出定之后。殷勤称叹方便。前云无数方便引导众生。又云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若然。则四十年来所说皆方便权巧耶。我等所证亦方便耶。此疑方便。佛所得法甚深难解者。谓今世尊何故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难解。前云诸佛智慧广大深远。成就希有难解之法。若论佛所得法。三乘大小之别。谛缘始终之理。穷神尽奥。谅无余蕴。今日何故又言甚深。若然则今日难解之法。非昔日之法乎。今日甚深之法。深于昔日之深乎。此疑实智。有所言说意趣难知者。谓今者世尊何故又言。有所言说意趣难知。四十年来。亲见如来色心业胜。耳提面命。有所言说。我等已知之矣。何故今日言难解难知。若然。则昔日之所解。更有未解之旨乎。昔日之所知。更有不知之意趣乎。此疑权智。今日何故又言一切声闻所不能及。于三乘人独说我等不及。我等既不知。而菩萨能及之乎。抑菩萨不知之乎。此疑己等不知。又佛一代所说唯一解脱义耳。昔日赞叹三乘是真出要。此佛说一解脱义也。我等依而行之。亦得此解脱之法。遂出生死。证得涅槃。师资之分尊卑有别。师资之道解脱则同。何故如来成就。我等不知。将非解脱之名同。而理有异乎。岂如来之所证。证于我等未证乎。我等之所证。证于如来之不证乎。若尔。何故同出生死。不尔。何故见斥我等。此疑己所证。三乘既皆方便。不知何为真实。言既异常。理必神怪。及门之徒。蹶然有疑。故云我等不知是义所趣。

    △二当机正请。文有三请二止。合前为三止。初止为理深难解。初请为自他求决。二止为惊疑不信。二请为久植必解。三止为谤必堕苦。三请为利根得益。且初请。有长行偈颂。长行又二。初陈疑。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至)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心疑者。根心之疑也。一光圆现。二士酬酢。其疑犹缓。出定叹斥。三乘方便。久后说真。动彼昔执。摇荡其心。忧兕不泰。所疑者急也。身子以尽智无生智。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然矣。诸佛下疑权。甚深下疑实。

    △二陈请。

    我自昔来未曾从佛(至)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我自下陈己请。今者下陈众请。何因何缘。应下大事因缘。身子疑为法说得记之案。阿若四众等疑。为后二周得记之案。疑乃悟之关也。不疑则不开悟。不开悟则不得记。疑有浅深。根有利钝。所以法有三周。记有先后矣。

    △二偈颂。偈有十一行。分五初三行半颂疑二智。二三行总颂三乘四众疑。三一行半别颂自己疑。四一行别颂三众疑。五二行总明同疑致请。且初三行半。颂疑二智。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至)诸佛之所得。

    三智圆明。能破痴暗。故云慧日。又天无日不见四时运化之功。佛无慧不见三乘修证之道。故以慧喻日。久乃之久。应上久后言。是法。指上说真实。道场所得。指自行权实。应上道场得果。无能发问。应上诸佛弟子众。乃至不退菩萨。不能测佛智。我意难测者。应上假使如舍利。亦复不能测佛智。亦无能问者。谓不退菩萨及我身子。既不能问。则亦无有能问者矣。出定称叹所行道。自行权也。佛所得智慧。自行实也。

    △二三行。总颂三乘四众疑。

    无漏诸罗汉及求涅槃者(至)愿佛为解说。

    及求一句。即六度菩萨。犹兽名。性多疑。闻有声则豫上树。是事。指久后真实。三乘方便。

    △三一行半。别颂自己疑。

    于诸声闻众佛说我第一(至)为是所行道。

    究竟法果也。所行道因也。此二句两向。若就不能测佛智言。谓为是佛究竟果法耶。为是佛因修所行道法耶。若就斥三乘皆方便言。疑三乘各有因果。若云方便非真实者。为是所证果非真实耶。为是所行因非真实耶。

    △四一行。别颂三乘疑。

    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愿出微妙音时为如实说。

    闻佛说法。法身得生。故云佛口所生。以三乘学人皆倾诚仰待。愿出妙音如实说也。

    △五二行。总明同疑致请。

    诸天龙神等其数如恒(至)欲闻具足道。

    数如恒沙。其人多也。求佛菩萨。其根大也。万亿国土。其来远也。合掌敬待。其心诚也。欲闻具足道者。言此多众大根之人。皆从远方而来。至诚之极。非求半珠。在获全璧。应上我今已具得。身子求心切而请辞迫。故一闻法说。即领解得记。亦有由矣。

    △二止。为惊疑不信。

    尔时佛告舍利弗(至)诸天及人皆当惊疑。

    连言止止。不屑之严也。天人惊疑者。惊为怪诞。疑必不信。不信必起谤法之愆。说之无益。不说无损。不若止之。

    △二请。为久植必解。

    舍利弗重白佛言(至)闻佛所说则能敬信。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法王无上尊惟说愿勿虑是会无量众有能敬信者。

    重言惟愿者。因止之愈严而请之愈切。足见悟机之熟也。然日光不为无目而隐。佛法岂为痴者而默。况今会中无数众生。曾见诸佛。宿种非浅。善根成熟。一闻大道。担当不怯。智慧超拔。入耳即信。勿以人天惊疑为虑。不疑者多。而敬信者广。当为信者说。则损者少。益者多。何得不说乎。纵有不信以结信受之缘。无慈之慈慈之大矣。说则两益。止则双伤。岂可因少疑而害多信。缺其慈悲矣。

    △三止。为谤必堕苦。

    佛复止舍利弗(至)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止止不颂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佛法常仪。一请便说。况今无问自说。反再请而不许者。正为增上慢辈耳。上以天人不信为辞。此以增上慢为辞。言缓意迫。轻重渐及。佛慈而威又可见矣。大坑即地狱。凡人不信佛言。则堕地狱。岂可说法令人招苦。惊疑不毁。其障犹轻。增慢之流。望望而去。若将浼焉。怨生心。谤于口。必堕地狱深坑。万苦不反。不惟无益而且有损。是以辞之深而绝之至也。

    △三请。为利根得益。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至)长夜安隐多所饶益。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上两足尊愿说第一法(至)则生大欢喜。

    此身子又以类己多者为请。生死无明为长夜。涅槃果德为安隐。从佛受化必能敬信。永别生死长夜。得大安隐之乐。所益多矣。偈中初四句为己求。愿说等者。由前斥三乘是伪。又闻久后说真实。在二乘未知法华是实。但据斥三非真。三外必更有法。故云第一法。是会下为八部求。文殊谓诸人今当知等是也。我等下为同道者求。所谓诸求三乘人等是也。文淡义浓。求之深而语益该矣。则会中虽有不信之人。佛亦不能顾其难而欲慈悲矣。上略开三显一动执生疑已竟。

    △二广开三显一断疑生信。文分三周。一法说一周被上根。二喻说一周被中根。三因缘一周被下根。初法说一周分五。一正法说。二身子领解。三如来述成。四与之授记。五四众欢喜。且初正法说。有长行偈颂。长行分三。初许说。二受旨。三正说。且初许说。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至)汝今善听当为汝说。

    汝已二句。顺许也。洪钟在架。扣无不应。殷勤三请。岂得不说。虽欲无言。不可得也。汝今下。诫许也。谛听是闻慧。善思是思慧。念之是修慧。大经明四善法为涅槃因。一亲近善友。二听闻正法。三思惟其义。四如说修行。惟此四法。是涅槃因。善友即如来。余三即三慧也。分别解说四字。按品题正是方便。论文义。则为一经应前启后之大关键。初佛止云。止不须复说。身子请云。是事为云何。愿佛为解说。第三止云。止止不须说。身子请云。惟垂分别说。则分别解说四字。元是身子请辞。佛今允可。但加吾当为汝四字此论文势相承之妙。若论所诠义者。前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可容分别乎。又云无漏难思议。甚深微妙法。可容解说乎。则知佛所得法。元不可分别解说。今云吾当等者。是为身子等无有能得解者。不得已而以言语为方便。将诸佛所知不可示者而分别之。将佛所证不可思议者而解说之。下文自如是妙法以去。皆为二乘人分别解说也。说此语时下。拣许也。五千在座。如来三止。今将许说。威神遣去。故礼佛而退。五浊障多名罪重。执小翳大。名根深。未得三果谓得三果。未证无学谓证无学。名增上慢。有如此失者。谓有障执慢三种之失。所谓黄流不注瓦缶。福泽不降淫人。诸佛心印。岂薄德所堪。是以不住也。不制止者。佛法常仪。默为应允。制如天子称制之制。敕命也。上闻开三显一。言约义隐。犹未生谤。足作系珠因缘。去则有益。若闻广说。乖情起谤。住则有损。是故不制止也。问。五千在座。既不蒙益。去有何益。答。此非当机。是结缘人耳。昔大通时。亦有无量众生心生疑惑。世世与师俱生。今皆得度。乃至如来灭后犹故未尽。此五千亦尔。尔时下。佛自述不制止之意。乃佛自慰之辞。后文今我喜无畏者是也。枝叶细末。不任器用。斥五千非载道之器。寻常在语言上做工夫。鬼窟里作活计。摘叶寻枝。莫穷其本。大品云。攀附枝叶。弃于根本。是人为不黠。即此义也。贞本干也。对枝末言。实果实也。对华叶言。凡物有干实。不愁无枝叶。若有枝叶而无干实。则何益也。此句美在会之众为大器也。退亦佳矣者。应知上慢不全无法。但以浅位自谓增上。名增上慢。既以小自翳。复妨他大光。今退无谤法之愆。复无障他之过。故云佳矣。上枝末未去。故如来三止。真实愿闻。故下身子四请。师弟鉴机。非徒靳固也。此五千慢流。乃金口所唱。序中为权。云何通耶。大师必有洞见如来心宗之处。不然。何故诸佛许之。今有三义。知是权现。一者灯明六十小劫说经。会中无有一人身心懈倦。则知高会如栴檀林。岂有凡材。此五千于未出定前。已契离言之旨。今闻许说。故礼佛而退。二者若实慢人。则望望然而去。今既礼佛而退。默契此理。以此法离言。今许分别解说。乃落二落三之谈故。三者尊佛语故。由前云若说是事等。此五千假饰慢流。为进会中增慢之俦耳。不然。序文大违经文。汝今下。结许。善听者。诫其详审而听。不可卤莽。莫著名相。果能句下翻身。言中得意。脱体而会。方不徒说。

    △二受旨。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唯诺也。唯声速而质。诺辞缓而文。礼记云。父命唯而起。师命亦然。乐闻者。如渴思饮等。

    △三正说。分二。一明四佛章。广上诸佛权实二智。二明释迦章。广上释迦权实二智。上句逗少是文略。总云诸佛是人略。但开三显一是义略。此下章句多是文广。明五佛是人广。明六义是义广。六义者。一叹法希有。二说无虚妄。三开方便四示真实。五举五浊释权。六拣伪敦实。叹法令生尊重。无虚谬止其诽谤开方便使莫执小。示真实使其悟大。举五浊示必施三。拣虚伪要必真实。于五章中。一一应备六义前后互出不具足者。盖如来巧说不烦文耳。且初四佛章。分二。初总明诸佛。二别列三世。初总明诸佛中。应有六义。今但四义。一叹法希有。二说无虚妄。三开方便。四示真实。缺二指后文耳。且初叹法希有。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至)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

    法喻双举。即出题名。时乃说之者。诸佛同出五浊。必前开三。如今世尊。四十余年始显真实。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故。久不说者。为人不堪故。时未至故。五千未遣故。今人已堪。时已至。五千已去。决定说大乘故。又向上一乘。圣人存而不论。论而不议者。待时也。非时而说者。失言也。时而不说者。失人也。时而后说者。人不厌其所以言。言不失其所以人。机会两得。故云时乃说之。优昙华者。此云灵瑞。亦云瑞应。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表三乘调熟已后。方说妙法。授法王记。般泥洹经云。阎浮提内。有尊树王。名优昙钵。有实无华。若金华生者。世乃有佛。乃佛之兆也。施设论云。绕赡部洲。有轮王路。广一逾缮那。无轮王时。海水所覆。无能见者。若轮王出。海水减少。金沙路现。此华乃生。作金轮之先兆也。问。如是之法。时说时现。夫一时字有何义耶。答。一是从渐说顿。以最后为一时。一是因顿说顿。三际平等。是无时之时。名为一时。如莲华无始无终。以明一相一味之旨。问。有以青白论莲色。是非莫决。可得义否。答。佛在处以莲瑞表圆行开敷之相。初无五色之云。若以色论。则是随机随教而见。今法华一相一味之教。但取喻莲华。那论青白。问。一相一味。权实互彻。请以义示。答。三乘之权。是分证之真。一乘之实。是对待之真。皆是接引之辞。只须权实互融。大小迹忘。如太虚空。无内外相。如一莲华。无同异相。法喻双举。理固如是。

    △二说无虚妄。

    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

    汝等当信者。劝信无虚妄人。说无虚妄法也。此理至深。理与昔异。此言至妙。言与昔反。此行至普。行与昔乖。此人至胜。胜于昔劣。恐物生谤。故劝信也。

    △三开方便。

    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至)唯有诸佛乃能知之。

    诸佛下开三。随宜等者。文承于前。义释于上。谓诸佛法妙。以时而说。如优昙华。以时而现。而不虚妄者。是何法也。有何妙也。法者。即我出定所叹。诸佛随宜所说。方便权法。妙者。其间随宜所说。而佛意在实。物莫能解。故言意趣难解。所以下释。举今佛之权能。释诸佛之方便。巧慧同故。借此释彼。谓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者。何也。且勿论诸佛随宜难解为妙。即我成道已来。以种种等。演说诸法。诸佛方便亦如我也。是法下结。二乘用七识思量。六识分别。不知诸法妙义非思量分别也。佛意难知。唯佛与佛能了。禀教者谓三。诸佛知一耳。

    △四示真实。分四。初标出世意。二重徴出世意。三正明出世意。四结成出世意。且初标出世意。

    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出对入言。现对隐言。一者一实相也。非三乘五性七方便。故言一。大者其性广博。博三乘五性七方便。故言大。诸佛出世之仪式。故名事。众生机感名因。佛乘机而应名缘。又佛知见为大事。生佛无二名一。众生性具为因。善友开发为缘。四十年前权说此知见。今但实说此知见。谓诸佛证此如实之相。乘此实道出现于世。只要众生得此实相。惟为此事。曾无他事。

    △二重徴出世意。

    舍利弗云何名诸佛(至)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将欲分别。更重提起。以为言端。又此大事。佛所尊重。故重示之。如释论明父王欲多闻太子名。数数说之。无有厌足。

    △三正明出世意。又分二。初明大事因缘。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至)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法华论作三番释。一无上义。除一切智。更无余事。二同义。声闻辟支佛性法身平等故。三不知义。谓二乘人不知究竟唯有一佛乘故。四为令证不退转地。现与无量智业等。论言次第。初开佛知见为无上。次示三乘同有佛性法身。虽明佛智无上。但恐佛独有。故次明三乘同有。虽三乘同有。而二乘不知。示其令悟。虽知而不得不退。故第四令得不退。二番约菩萨。开如上说。示者。诸菩萨有疑令知如实修行故。悟者。未发菩提心合发心故。入者。已发菩提令入法故。三番约凡夫。开亦如上。示其有佛性故。悟令外道众生觉悟故。入令入大菩提故。嘉祥云。开示约能化。悟入约所化。能化有大开之与曲示。但说有性为大问。言此是凡夫性。此是圣人性。因果理行。即曲示也。所化有始悟之与终入。豁然了知。故名为悟。修行契证目之为入。即始浅终深也。欲令二字。是佛本怀。众生指九界众生。故字应上因缘。清净二字从开字显。启闭曰开。佛知见三字。应指性具本有知见。佛即知见。持业释也。清凉云。性即知见。圭峰云。知见即本觉灵源。的指六根中性。诸经诠显不一。古德称谓不同。智者知是佛性。愚人唤作精魂。皆目此也。但为二障迷倒封闭。故开令显现。使得清净者。显是在缠之体。如眼被色染。乃至意被法扰。不开未即清净。一开即远离迷倒封闭。色是佛色。声是佛声。内之身心。外之世界。皆如来藏妙真如性。是为清净矣。出告曰示。谓出己所有以昭告于人也。佛之知见。即诸佛修证已成果德之知见。依主释也。众生有性具知见。而未逮修成。若但开其性具而不示修成。如矿金璞玉。终无究竟。故就己修证而告示焉。自惺曰悟。承上开示本有而自惺悟性具之知见也。亲到曰入。知见道者。修证果上知见之门路也。例如道谛。承上告示修成。而亲到修证境界也。前二在教。后二在机。一三属性具。二四属修成。又当知众生是九界别用之名。佛是一界同体之号。九界差别名众生知见。十界十如名佛知见。众生知见者。迷妄有故。覆真失性。有所不知。有所不见。遇缘住着。有知而贪。有见而求。故曰妄知见。楞严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也。佛知见者。彻了实相万派根源。悟妙明体。无所不知。无所不见。如日照世。似镜现相。无心而应。无念而现。故曰真知见。今经云。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亦知一切众生之所心念也。舍利下结。

    △二明会权归实。

    佛告舍利弗(至)无有余乘若二若三。

    昔日方便教化三乘。理实而言。但化菩萨。如彼穷子自谓客作。长者观之是真子也。三乘众行名之为诸。为圆故诸。即是一事。一事云何。唯以佛之知见开悟众生也。圆顿之教名一佛乘。降斯已还。皆名有余之说。即不了义。今言但以一佛乘者。纯说佛乘也。无有二三。以二三非本怀故。诸佛以此大事而教菩萨。以此而说法。以此而所作。以此而教化众生。二三之谈。岂真实哉。

    △四总结出世意。

    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

    结文义长。序中因光横见万八千土。引古竖明二万诸佛。无不为实施权。会权归实。至于一切十方。刹海无尽。世界净秽。差别无尽。诸佛出世。亦无不先权后实。大事因缘。如此而已。故云法亦如是。上总明诸佛竟。

    △二别列三世佛。分二。初别明三佛开权显实。二总结诸佛出现大事。初又分三。初明过去佛。二明未来佛。三明现在佛。应具六义。但出二义。四准前后。且初明过去佛。

    舍利弗过去诸佛(至)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过去诸佛者。即庄严劫诸佛。逆推即日月灯明。大通威音。雷音。云自在等。无数方便下开权。是法下显实。是法二字。及释迦章如此二字。皆指权为实。述其施权。意在显实。过去众生。从过去佛闻法得果。仍呼众生者。乃因名。何佛不从众生中而成哉。

    △二明未来佛。

    舍利弗未来诸佛(至)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未来佛者。即弥勒等星宿劫诸佛。华光。山海慧自在。蹈七宝华等。皆未来佛也。开显可知。

    △三明现在佛。

    舍利弗现在十方(至)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现在诸佛者。即贤劫中诸佛。亦即三变所集分身佛。妙音品净华宿王智。劝发宝威德上王等。是与释迦同时之教主。现在说法。国土之名各各不同。诸佛之号尊尊有别。立言设教。先权后实。无不同也。故曰虽说百千亿。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也。初标出世意。次明开显可知。

    △二总结诸佛出现大事。

    舍利弗是诸佛(至)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

    上明四佛章。广上请佛权实二智已竟。

    △二明释迦章。广前释迦权实二智。于六义中无叹法希有。就分五。初开方便。二显真实。三举五浊释权。四拣伪敦信。五说无虚妄。且初开方便。

    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至)而为说法。

    先权后实。与诸佛不异。故云亦复如是。知诸下开权。种种欲者。即五乘根性乐欲也。过去名根。能生为义。现在名欲。取境为义。未来名性。不改为义。深心所著。即根也。方便力者。即随宜开三乘权法也。

    △二显真实。

    舍利弗如此皆为(至)尚无二乘何况有三。

    如此二字。承前开方便意在于实。古德云。??鸱树上啼。意在麻畬里。十方下。称实而显。十方世界无非法界真如妙理。湛一如空。尚无二乘之名。何况有三哉。但随根性。投其好乐。不得已而隐一实施三权耳。

    △三举五浊释权。分二。初标名显相。

    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至)见浊命浊如是。

    世本非恶。因浊故恶。浊者如土投水。水失清洁。土亡留碍。容貌汩然。名之为浊。此经五浊。与楞严不同。彼自晦昧已来。九界俱浊。唯佛为清。欲示澄浊顿入涅槃义。乃穷源也。今经局在秽土减劫。明诸佛隐实施三。由于五浊恶世。正显善权方便。不可思议。乃截流也。人寿八万减至三万。未名为浊。至二万岁为五浊始。释迦出世。正值百岁时也。劫浊无别体。四浊炽盛。假立此名。众生浊亦无别体。揽见慢果报三法假立。烦恼以五钝使为体。见浊以五利使为体。命浊以连持色心。寿暖识三法为体。四浊增剧。聚在此时。瞋恚增剧刀兵起。贪欲增剧饥馑起。愚痴增剧疾疫起。三灾起故。烦恼倍隆。诸见转盛。粗獘色心。恶名秽称。摧年减寿。众浊交凑。如水奔昏。风波鼓努。鱼龙搅扰。无一憀赖。时使之然。此劫浊相也。当此之时。世衰道丧。人事杂乱。求其上古无为清净之世不可得矣。贪海纳流。未尝饱足。未得患得。既得患失是也。瞋虺吸毒。挠诸世间。狐假虎威是也。痴暗顽嚚。过于漆墨。世之造黑业是也。慢高下视。凌忍无度。恃才势伎巧是也。疑网无信。不可告实。世之不真实是也。若此则心烦恼热。贪瞋互起。空华翳眼。狡诈横生。此烦恼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