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妙法莲华经知音卷第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弟子。必求佛记者。亦为千二百人。有所引发也。今既引发不动。故佛不得已。而说宿世因缘。以明佛昔于尘点劫前。为沙弥时。曾化千二百人作佛。如导师所将众人。过五百险恶由旬。至宝所也。沙弥各各既已成佛。而反度千二百人以小果者。如因所将众人。畏难求息。乃不得已。而过三百由旬外。置化城也。今千二百人。既得阿罗汉果。仍欲度脱以大乘者。如灭化城。而引过二百由旬至宝所。以完其佛为沙弥时之本愿也。是知昔之三乘不虚者。如由化城止息。可以为进宝所之地。名不虚。非谓化城即是一乘实相宝所之不虚也。如是则昔之教以一乘为因。今由二乘而得受成佛之记为缘。昔因今缘。事不容己。讵可执二乘城府之不化生灭度想安隐想。而不往前进哉。故曰化城喻品。此宿世因缘。所以当说。而佛之功德。所以说不能尽也。经文通品。分为二大章。初自品首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起。至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止。明佛为千二百人曾植宿世大乘之因。显如来实智功德无量无边。次自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各各教化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等众生起。至此城非实我化作耳止。明佛为千二百人。以声闻法为化城。成今世大乘之缘。显如来权智功德无量无边也。

    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至)观彼久远犹若今日。

    佛告下。标起过去之劫。总明宿世之多不可思议。尔时下。标起智佛为释迦宿世严亲。具十号。劫国庄严之实迹。约现在言。诸比丘彼佛下。约涅槃后言。以起譬。别明宿世之多不可思议。故曰甚大久远。譬如下。以非喻为喻。释成彼佛灭度甚大久远之文。以大千世界之地种。尽磨为墨。则其墨之数无量也。过于下。谓其墨又不随地便下。乃过于东方千国土。才下一点。其点又不甚大。但大如微尘也。又过下。谓如上再过千国土。复下地种墨之第二点也。如是下。谓如是第二仍过千国土。复下第三点地种墨。展转以至千万点等。直下尽地种墨。用计其国土之数。则墨所点之国土无边也。于汝下。问辞。明无数也。谓将上地种墨点所计国土。俾能算数之师。及算师之弟子共算之。可得其边而知其数否。答不也世尊者。谓诚哉。不得其边而莫知其数也。诸比丘是人下。谓将是人所经点墨。及不点墨之国土。尽以手指捻抹为尘。以尘校劫。复过上数。则其劫数之多。不啻倍屣之。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思议矣。我以如来下。结完标。释成如来实智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之无数也。而佛以如来知见实智之力。视兹久远。宛若一日。信乎迦叶等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也。过去多劫佛。既明见若此。益显授诸大弟子未来果记。劫长果远。为不虚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无量无边劫(至)通达无量劫。

    我念下。颂总标。如人下。颂明别释无量。过于下。释无边。如是下。颂以尘校劫。释无数。如来无碍下。颂结以显德。譬品所谓舍于方便。赞如来知见者也。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至)一心合掌瞻仰世尊。

    佛告诸比丘下。通叙智佛始成佛终灭度寿命之数也。其佛本坐下。别叙其始。谓以大通一佛自证一乘实相而言。则威音那畔。业已成讫佛矣。故云本云已。垂得下。谓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开实为权而言。则今时门头。尚思惟未得其方便在。故云而诸佛法等。云诸佛法。显非一佛之法也。此即如我释尊。始成正觉。最初七日之思惟也。如是一小劫下。谓通佛初以一小劫思惟。与诸众生。说已坐道场所得之法。恐机之不达。乃至思惟十小劫。亦未得其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开实为权之方便也。故再曰而诸佛法等。此即如我释尊第二七日之思惟也。良以释尊住寿八十岁。故思惟时。但以三七日为言。智佛既住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故思惟时。以一小劫至十小劫为言也。尔时忉利下。申释本坐道场之仪制。谓智佛本生道场。其道场是何人所置办也。乃忉利诸天。于未坐道场前。敷其师子座于菩提树下。高一由旬也。故曰先为等。佛于此座下。谓忉利诸天。既敷座已。而咒愿曰。佛当坐于我所敷之座而成道。以凡一切诸佛成道之场。必皆忉利诸天预设。此常例也。适坐此座下。谓智佛正坐其座之时。而色界诸梵天王。于坐道场之始。及灭度之终。惟以雨华为供职。四王诸天。惟以击天鼓为供职。其余夜摩等六天。惟以作天伎乐为供职也。以上叙智佛本坐道场之仪式如此。诸比丘大通下。谓智佛思惟。过十小劫已后。始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以法就机。开实为权之方便也。故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现身其前。而慰喻之。此即如我释尊第三七日思惟。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梵音慰喻我之文。故曰诸佛之法乃现在前等。此虽叙过去大通智佛之事。其实申明方便品偈中。释尊自己最初三七日思惟之义。可见我释尊寻念过去佛。正寻念此大通智胜佛也。以智佛既为释尊宿世严亲。则三七思惟。亦世传之家法也。以上叙智佛成佛之始。灭度之终义。其佛未出家下。追叙智佛未下家时之事。明我释尊宿世为千二百人。求大法植大因之源本也。十六子唯名其第一者。举一以该众也。父曰智胜。子曰智积。因地觉与果位。名目相应也。智积。即后文东方欢喜国作佛。名阿閦者。是也。方便品谓。释迦曾亲近过百千万亿无数诸佛。此正是佛之所亲近处也。诸子舍所珍而诣佛者。所谓善继其志。善述其事。达孝者也。诸母泣送者。爱子而兼得觐夫君。以成道也。曰诸母者。明十六王子非一母所生也。其祖转轮圣王。及大小臣工。皆诣佛者。见举国无尊卑贵贱。其重道一也。此即如我释尊耶输皇后净饭圣王。同送罗睺太子出家之仪式也。到已头面下。正明恭敬之仪。其赞叹之言。备乎偈中。

    以偈颂曰。

    大威德世尊(至)是故咸稽首归命无上尊。

    大威德下六句。颂本坐道场等文。初七日思惟也。世尊甚希有下八句。颂如是一小劫等文。第二七日思惟也。今者见世尊下四句。颂过十小劫等文。最后第三七日思惟也。众生常苦下十四句。颂其佛未出家时等文。不识苦尽道等者。释成盲暝无导师之义。长夜增恶趣等者。释成众生常苦恼之义。今佛得最上等文。申明我等得善利称庆大欢喜之义。

    尔时十六王子偈赞佛已(至)诸天人民重说偈言。

    世雄无等伦百福自庄严(至)当转无上轮。

    尔时下。上舍所珍而诣佛者。意在于兹。世雄下八句。明佛具两足二利三觉也。若我下二句。明己之所以求法。亦欲同佛得两足二利也。世尊下八句。释成世雄无等伦之文。而申明为分别显示令得是智慧之义。知众生所念所行。则心事有不等也。即如药草喻中。亦知众生深心所行。知智力福业。则因果有不同也。即如药草喻中。又于诸法究尽明了。示诸众生一切智慧。世尊悉知已者。结足得是无上慧也。当转无上轮者。结足愿为世间说也。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至)遍满世界胜诸天光。

    尔时东方五百万亿诸国土中(至)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至)而此大光明遍照于十方。

    尔时五百万亿国土(至)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世尊甚希有难可得值遇(至)惟愿哀纳受。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至)一心同声而说偈言。

    世雄两足尊惟愿演说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恼众生。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佛告等者。总明智佛初成道时地动十方。其国中间下。光照下方幽冥之处。铁围山间也。日月光不能照。恶孽所障蔽也。而皆大明者。因佛光而明也。其中众生相见咸云忽生者。地狱众生受极苦。如长夜。虽同在一处。各不相知。一旦蒙佛慈光。停其酸楚。方得眼开。彼此相见。疑众生为鼎新生也。又其国界下。光照上方。梵天虽不用日月光。而身光亦各有分限。为佛光大而且遍。故云胜诸天光。尔时东方等者。别明瑞动东方。佛光胜而诸天疑也。是时诸梵天下。会而议之。偈中为大德天生等者。正出其疑。与宫殿俱者。诸天行止。各有随身宫殿也。各以衣裓等者。将欲循光见相。先备其供仪也。共诣西方等者。东方梵天故。向西方寻相也。见大通智胜等者。解其先疑。知是佛出世间。非大德天生也。即以天华散如须弥者。应上五百万亿国土而言。见梵天之多也。并以供养菩提树者。不唯供佛。且供其树。所谓爱其人。而及其物也。华供养已奉上宫殿者。舍其轻。更舍其重。见敬心无已也。偈中世尊甚希有下。赞其悲心。故云能救等。天人之大师下。赞其慈心。故云普皆等。我等所从来等者。明来意之诚。不耽其定乐也。我等先世福等者。求鉴其诚。以内其供也。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而求转法轮者。申明所以远来供养之意。成两足二利也。尔时智佛默许之者。合佛所以放光说法时至之心。口不言而心允其请也。世说云。世尊以默然为许可。初佛本坐道场。已成佛矣。但由一乘实相。杷住太紧。不唯诸佛不现。即亲生十六王子。亦不亲近。况十方各五百万亿国土诸梵天王而皆来乎。所以谓之垂得菩提也。及思惟过十小劫已。放开一线。以实开权。得其诸佛度生方便。则王子来。而梵天亦来。始谓之得成菩提。可见得成菩提之言。亦只使众生见相作佛耳。方便权智。有如此之妙。故诸佛成道。必欲先说三乘也。以娑婆世界教体如是。众生利于耳根。从闻思修入故。是以下文。智佛受十方梵天请讫。初亦先转四谛十二缘法轮。然后乃为十六王子。说一乘实相也。此虽叙智佛成道来十方梵天之事。其实发明方便品。我释迦始坐道场。观树经行。诸梵天王请转法转之仪。下九方文。虽有增损。然不外于此。可以例通。

    又诸比丘东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至)而说偈言。

    是事何因缘(至)多是佛出世度脱苦众生。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至)所献宫殿愿垂纳受。

    尔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圣主天中王(至)我等宿福庆今得值世尊。

    迦陵频伽。妙音鸟也。其鸟未出?时。即发声微妙。以压众鸟。一切天人声皆不及。唯佛音愈之。故以取况。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至)一心同声而说偈言。

    大圣转法轮显示诸法相(至)忍善者增益。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又诸比丘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至)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至)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至)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世尊甚难见(至)世尊大慈愍惟愿垂纳受。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至)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惟愿天人尊转无上法轮(至)当演深远音。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复如是。

    乃至等者。超略之辞。谓超过其西南方西方西北方北方东北方等六方。而略其来仪之文也。

    尔时上方五百万亿国土(至)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今以何因缘(至)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至)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善哉见诸佛救世之圣尊(至)皆共成佛道。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至)时诸梵天王而说偈言。

    世尊转法轮击甘露法鼓(至)无量劫习法。

    十方来仪文式皆同。惟叙天龙八部。俱缺夜叉阿修罗迦楼罗三部。偈中。善哉下。颂喜得见佛之大悲也。普智下。颂喜得闻佛之大慈也。于昔下。前东南方。谓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南方谓过百三十劫今乃得一见。至此乃云于昔无量劫。则各随十方国土。善根深浅。而见佛之劫数。有多少迟速之不等也。世尊未出下。申明由不见佛。有如此之恶果也。不从佛闻下。申明由不闻法。有如此之恶因。所以善灭而恶增也。佛为世间下。结回善哉见诸佛之文。而喜反邪归正。改恶从善。诸天增而恶道减也。我等诸宫殿下。求纳其敬仪。而回向自利利他。不愿人天小果。皆愿成佛道也。以上颂见佛致供之喜庆。尔时五百下。亦效十六王子请转法轮。世尊转法轮下。结回普智天人尊之文。以明须慧以资福成两足也。惟愿受我请下。求俯顺机宜。说佛多劫习学之法。使效修者得果。逮起下文也。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至)无量无边不可称数。

    尔时下。叙牒所请之佛。受十方下。叙牒能请之机。即时下。正叙应机说法。三转者。示相劝修作证之三转也。十二行者。由示相转。得知四谛有世间出世门之因果。名见道行。由劝修转。得苦集应断道灭应修之行法。名修道行。由作证转。得有学研真断惑为贤。无学真穷惑尽为圣之阶级。名证果行。故四谛每三转。成一十二行也。法轮者。佛法如车轮。运入众生心中。转生死。成涅槃也。若沙门下。谓此四谛。虽是小果。乃智佛以十小劫思惟。始得诸佛现前就实开权之法。故沙门等。皆所不能转也。以沙门虽出家佛子。非佛说且不知故。婆罗门乃在家凡夫。苟不信佛。尚不闻名故。诸天正乐。魔破法。梵嗜禅寂故。虽各少有福慧。通属有漏故。及余世间者。余谓阿罗汉辟支佛菩萨。名智正觉世间也。此等虽皆属无漏。但奉佛命行持。俱不敢以转为言。如云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诸候不敢专也。此可见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之义矣。谓是苦者。苦逼迫性。此指身言。示有身则有生老病死等苦逼迫身心。非乐也。是苦集者。集招感性。示苦果因贪嗔痴慢等见思惑所招感也。此所谓知苦则应断集也。以上世间因果。是苦灭者。灭谓法性寂灭。可证性也。亦连苦言者。示此逼迫苦恼身心中。即具诸佛菩萨不生不灭等之性也。是苦灭道者。道谓八忍八智三十七品。可修性也。连苦灭二谛言者。示此逼迫苦恼身心中。虽具有诸佛菩萨寂灭正性。须修道品而得也。此所谓慕灭修道。为出世间之因果也。此三转中。最初示相转。业已具劝修作证二转。故四谛皆以是苦为言。以集灭道后三谛。皆先由知苦而得故。及广说下。谓广其小乘声闻之法。为中乘辟支佛。说为十二因缘也。以广苦集。为流转门。无明缘行至生缘老死等。是也。广灭道为还灭门。无明灭至忧悲苦恼灭。是也。无明缘行者。过去二支因也。无。不也。明。智慧也。行。妄动也。谓一切众生。因无智慧。于一真如性海中。不知不觉。随六尘境界风所击。而一念妄动也。识。了别义。缘妄动故。而了别也。此所谓无明不觉。生三细也。名。即受想行识四法。宝无形质。但有名目。色即父母赤白二滴。会成四大。有其色相。缘识为主。四大为依。则名色者。固是最初托胎凝滑之相。而胎中细五阴具矣。名色缘六入者。谓五阴既具眼等六根分界。而识心藉以出入其间也。六入缘触者。谓根成出胎。与六尘相角触也。触缘受者。谓根触境。领纳臧否。而生苦乐平等三受也。自识至受。为现在五支果。所谓境界为缘。长六粗也。受缘爱者。谓根心领受前境。起贪爱也。爱缘取者。谓心既爱乐。必欲取着也。取缘有者。谓既生取着。惑业重结。善恶因果必受后有也。此三复为现在三支因。有缘生者。谓现在有此善恶因果。未来必定三界受生身也。生缘老死等者。谓有生必有老死等苦也。此二复为未来二支果。如是十二有支。于一念顷。三世因果互相缘起。彼此由藉。引发而生。流转三途。故谓之缘。然略则不出苦与集也。谓之中乘者。以声闻人智浅。要先知生死等之苦果。然后方断见思惑之集因。乃从迹而言至本也。辟支佛机。智慧校深。故追广集因中最细之无明。乃从本说至末。所以人为中乘法。为十二因缘也。无明灭则行灭等者。谓既相缘引而生。还缘相引而灭。因亡果丧。如皮不存而毛无所附也。以上叙智佛受请说三乘小果之法。佛于天人下。明得法之机有如此之多。诚不负十六王子及梵天之请也。以不受一切下。谓不受色等六根尘所迷惑。成苦集流转法也。而于诸漏下。谓得道灭常寂之果。其果具三明八解脱等也。以上叙第一会说法之益。第二第三下。叙多会说法之益。明说法既久。而所化之人甚多。不可称数也。故云从是已后等。此虽叙智佛说法之事。其实申明方便品偈中。我释迦趣波罗柰。为五比丘说。是名转法轮等文也。

    尔时十六王子(至)三藐三菩提如来之慧。

    尔时十六下。谓十六王子。一闻谛缘之法。即幼年舍宝位而为僧也。准前请转法轮偈云。度脱于我等。及诸众生类。为分别显示。令得是智慧之文。则知上节是度脱诸众生。为分别显示谛缘之法。令得二乘智慧已。此节是申请度脱于我等。为分别显示阿耨菩提之法。令得大乘智慧也(童子未冠婚之称。沙弥简非比丘。名义云。沙弥云息慈。谓息世染。慈群生也。又云勤?男。寄归传云。受十戒已。名室罗末尼。云求寂也。七岁至十三。为驱乌沙弥。十四至十九。为应法沙弥。二十已上为名字沙弥。今准下文。当是应法沙弥)。诸根下。叙夙植慧因也。已曾下。叙夙植福因也。求阿耨下。叙由夙植福慧。故才出家。即求大果也。以上经家叙置。俱白佛下。正王子求大果之言。谓彼无量声闻。志愿小果既遂。亦当遂我志愿大乘者。说阿耨菩提法也。我等闻已者。希闻慧也。皆共修学者。冀修慧也。学字含其思慧。我等志愿下。谓我等闻谛缘之法不求。而求阿耨菩提者。以我等立志发愿。皆欲开示悟入佛如来之知见也。深心所念者。论云。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即所求阿耨菩提。是也。以菩提即真如故。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此句是也。以集一切善行。即深心所念六度四摄等法故。三者大悲心。愿度一切众生苦故。即摄在我等志愿之愿字。以四弘誓愿。有众生无边誓愿度故。佛自证知者。谓我等上求下化之深心。佛以五眼六通。现量证知。非比量知。所谓知子莫若父也。此为下文伏案。尔时转轮下。谓王子至贵。尚舍出家。不留以绍宝位。八万亿人。乃侍从之流。既高尚其志。宁不遂所求乎。故王皆听许出家也。尔时彼佛下。佛既受请。务过二万劫已而说者。亦如释迦久默斯要。以待机熟。不务速说义也。释迦减劫。故待止四十年。智佛增劫。故待以二万劫言。说是经已下。照上我等闻已皆共修学之文。见行顾其言也。说是经时下。谓闻机生熟。有三等差别。一沙弥悉信。二声闻亦信。上根也。熟机也。三其余不信生疑者。下根也。机未熟也。坐是智佛受熟上根机者。请说八千劫。而不休废。废。置义。止也。庄子云。废一于堂。废一于室。彼注训废置也。为下根机生者。须过二万劫而说。说已即入静室禅定也。此见智佛说法时少。而入定时多。由不信所致也。是十六下。谓沙弥知不信者机缘在己。而不在佛。故代佛扬化。各升法座覆讲。各化多众。令发大心。使昔之生机。疑而不信者皆信。下根成上根矣。十六沙弥。可谓善继其志。善述其事。上求下化。不负其所学矣。大通下。照上深心所念佛自证知之文。故从定起诣座普告众也。诸根下。证知夙植慧因。已曾下。证知夙植福因。于诸下。证知学大法以自利。开示下。证知行大法以利他。此数句。六度四摄具矣。善学者审之。汝等皆当下。勉其听众亦当学沙弥植福因也。所以下。虽是徴辞。其实勉其听众学沙弥植慧因也。是人皆当下。为其听众授广记。亦当如沙弥成两足尊之果也。此众初不信。佛即入定。如医师见子不服药。前往他国。以示寂也。今一信即与其记。亦如医师见子肯服药。仍旧还归也。此虽述智佛证知十六沙弥深心本愿。其实申明方便品。我释迦从三昧安详而起。因身子为诸声闻说妙法授广记义也。是知智佛前受请说妙法。如释迦说华严般若方等之时也。以华严般若方等。皆妙法故。十六沙弥。为众广说。如须菩提等四大弟子。转教付财之时也。智佛过于多劫后从定起。证沙弥授众记。亦如释迦末后说此经之时也。故此品讫。富那亦有唯佛能知我等深心本愿之说。然后法师品首。即受其广记。宛相符也。思之。问。此授广记讫。便即唱灭。奚智佛不然。答。前叙坐道场时。已两出乃至灭度之言。故不用复赘也。

    佛告诸比丘(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等者。谓十六沙弥。因智佛对众证赞其德。得其法喜。故常乐说妙法也。一一下。谓其听众亦因智佛劝勉故。常随沙弥。学植二因也。从其下。学植慧因。以此下。学植福因。于今不尽者。谓其多众尚有学植二因之未尽者。下节所谓有住声闻地者是也。此结完释迦宿世曾为千二百人植大乘之因。为下节成大乘缘牒文之伏案。诸比丘我今下。谓十六沙弥。由昔因中。同求大乘。同说大法。故今同于十方。成大果也。上方缺上下。以上下是八方之上下故。此虽述十六菩萨果不昧因有愿必成之义。其实申明方便品十方佛皆现。正是此中十方佛也。而结完前请转法轮偈若我等作佛一句。故云其二沙弥东方作佛等。下节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起。至长行之终。是结完众生亦复然一句。故此品后千二百无学阿罗汉。及有学声闻。亲如罗睺。宛如提婆。乃至闻一字一句。皆得与记。乃是完我释尊为沙弥时之本愿也。方便品偈云。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是也。如其十方佛之名号国土。皆各随愿力因行所成。旧解既有配属。依违可也。方便品三世十方一切诸佛法亦如是。至此益明矣。

    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至)如来智慧难信难解。

    诸比丘下。牒上节。宿植大因之伏案。谓佛与十方诸佛。为沙弥时。尚能教化多众。从己闻妙法。植成佛阿耨菩提之大因也。此为后喻譬如五百由旬至欲过此难之文张本。此诸众生下。谓此诸植阿耨菩提大因之众生。于今不尽成佛。尚有住于声闻地者。佛仍常教化阿耨菩提者。以是诸人等。应以是声闻之法。为渐入阿耨菩提成佛道之缘也。上品偈云。诸声闻众。皆非灭度。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渐渐修学。悉当成佛。至此益解矣。此为后喻所将众人中路懈退至生安隐想之文张本。所以下。徴明。谓所以昔既顿植大因。今复以渐入大果者。何也。以一切众生。自心本有如来智慧。实难信难解故也。此为后喻尔时导师知此人众至为止息耳之文张本。此佛权智功德。亦无量无边。说不能尽者。见矣。

    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至)是人若闻则便信受。

    上节明由过去植大因成现在之大缘。此节明由现在植大因又成未来之大缘也。尔时所化下。指出过去所化之人。即是佛前已得记诸比丘。及佛灭度后未得记之声闻也。此以现在。照明过去。应上节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至为阿耨菩提之文。我灭度后下。又以未来例现在。证上节此诸众生于今不尽。有住声闻地者。我常教化阿耨菩提之常义。使见现在不尽得记成佛者。佛又于未来世。度脱成佛也。不闻是经者。乏佛知见之开示也。不觉不知菩萨所行者。乏佛知见之悟入也。自于所得等者。执于小果。迷其大因也。我于余国等者。谓佛为迷大因者。不惜再现身余国。更易名姓。以教化之。务使即小而成大也。更有异名者。如法华经。佛有三阿僧祇百千名号。是也。是人虽生下。牒上执小迷大之文。而于彼土下。释上余国作佛。更以异名。即小成大之义。上云不闻是经。此云得闻是经。上云自于小乘所得功德生灭度想。此云唯以佛之大乘而得灭度。皆小大相翻也。除诸下。谓既无余乘。而复有时说余乘者。以除诸如来为一乘作方便。则说有余乘也。诸比丘若如下。申明唯以佛乘得灭度义。重以未来。结完现在。照上节是诸人等应以是法渐入佛道等文。自知涅槃时到者。开示之缘至也。众又清净者。语入之因成也。信解下。发挥众清净义。以众清净。是戒具足。信解坚固了达空法。是慧具足。深入禅定。是定具足。三学既具足。所以为说一乘之时至也。以故便集大小乘人说此经。明无二乘得度。唯一佛乘得灭度耳。应知上文余国作佛。约世界言。此中涅槃时至。约时节言。照方便品时乃说之之时。既知佛于未来时。更方易名。亦以时至。用小成大。尤当知佛现在时。即权成实也。以上申明更无余乘义。比丘当知下。申明除为一乘作方便说有余乘义。谓佛所以说余乘。与一乘作方便者。以佛证得方便权智之妙。深入众生之性。出世则智乐声闻辟支佛之小果。处世则深着财色名食睡等之五欲。故佛为此辈。以二乘之小果。易彼五欲之志乐。说其化城有余涅槃也。是人若闻下。谓此乐五欲之人。一闻佛说出世有余乘之乐。甚于世乐。如渴鹿奔泉。饿夫望食。则易于信受也。此佛所以于更无余乘中。而以方便。说余乘也。此节虽叙三世因缘。为后合譬之文张本。然实结完方便品十方国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之义。

    譬如五百由旬(至)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为止息耳。

    譬如五百由旬起。至欲过此难止。喻前节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至从我闻法为阿耨菩提之文。所将众人起。至生安隐想止。喻前节此诸众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我常教化阿耨菩提之文。尔时导师起。至为止息耳止。喻前节是诸人等应以是法至难信难解之文。五百由旬等者。五百。喻三界及二乘也。旷绝无人。所以为险。二乘偏空是也。怖畏之处。所以为恶。三界生死是也。若有多众等者。喻千二百人。先于大通佛时发心。欲出三界及二乘道。至成佛菩提之珍宝处也。有一导师等者。聪慧明达。所以为师。善知通塞。所以能导。通喻释迦为沙弥。至成佛时。皆为千二百人之导师也。所将人众等者。喻千二百人。于三界中。不能精进度生。欲退其大心也。白导师下。正述退义。疲极故身不能复进。怖畏故见路犹远。导师多诸下。喻佛见千二百人畏大。于三界外。示以小乘涅槃也。此等可愍下。释成作念。于险道下。释成多诸方便。以上喻佛以神通力为方便。告众人下。喻佛以智慧力为方便。有余涅槃我空之理。三界无对。故名为大。防非止邪。不受后有。故喻为城。为二乘人所当止之地。故曰可于中止等。若入下。正明随意所作。谓一涅槃。小可快得安隐。大可前至宝所也。是时疲极下。喻千二百人不知权为实地。小是大缘。便得少为足。故喜叹末有生安隐想也。以上完若入是城快得安隐案。尔时导师下。完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案。知众得息无疲者。喻佛知二乘人。不被见思惑所苦也。即灭化城者。喻今为汝等说最实事。诸声闻众皆非灭度也。语众人下。喻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渐渐修学。悉当成佛也。汝等去来者。谓去化城来宝所也。亦时人方语也。小果即是大缘。故曰宝处在近。

    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至)此城非实我化作耳。

    诸比丘下。合上喻譬如五百由旬起至欲过此难止之文。结完前节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起至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止之伏案。谓喻中导师善知险恶通塞。法中诸佛亦然也。故曰亦复如是等。生死。有分段变易。故曰诸。乃苦果也。烦恼有见思无明之别。乃苦因也。恶道地狱等三途。受苦因果之处也。险难。二乘所证空理。一得而不回心。于无上菩提。为险难故。然未来根境休息。不同分段生死有其限齐。故曰长远。应去应度者。谓佛知此生死烦恼等。有应当去者去之。应当度者度之也。若众生但闻下。正明应去应度义。合上喻所将人众起至生安隐想之文。结完前节我灭度后起至除诸如来方便说法止之伏案。众生但闻一佛乘。即不欲见佛近佛者。以畏道长苦久乃成也。佛知下。谓佛因此怯劣之机。于一乘佛相中。说知苦断集之法。应去其苦也。为止息下。谓佛为此求止息其苦者。又说修道证灭第二有余依涅槃。应度之以乐也。以上明为凡夫人。说应去三界之苦。应度二乘之乐。若众生住于二地下。说应去二乘之苦。应度一乘之乐。合上喻尔时导师起至为止息耳之文。结完前节诸比丘如来自知涅槃时到起至则便信受之伏案也。承上文言。谓若声闻辟支佛众生。依佛教住于有余依。第二地中。佛即为说汝所作未办等。是应去其无明及变生死之苦也。汝所住下。是应度以一乘之乐也。未办。谓未办六度四摄等因。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果也。汝所住下。谓有余依地。但近于佛慧。不可便执同佛慧也。故教其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实。乃佛方便。于一乘中。分别为三之说也。如彼下。引上喻为况。以结之。于一佛乘等二句。三周法讫。皆用为结。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至)震动于一切。

    此颂长文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起至世尊悉知已当转无上轮止五节之文。五节各有长文偈颂。此中亦然。二十二句颂长文。六句颂偈文也。长行叙八部。无阿修罗迦楼那二部。今颂补之。

    东方诸世界五百万亿国(至)转无上法轮。

    此颂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起。至哀悯而敷演无量劫习法止。四节之文。十二句颂东方。四句颂余九方。四句颂诸节之偈文也。

    无量慧世尊受彼众人请(至)不能得其边。

    此颂尔时大通智胜如来受十方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请起。至不可称数止。第十节长文。风俗通云。十万曰亿。十亿曰兆。十兆曰京。十京曰秭。十秭曰咳。咳大数也。八句颂受请说小乘法。十二句颂闻法多众之得果。

    时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弥(至)各得成正觉。

    此颂尔时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起。至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止。第十一第十二两节之文。通计四十二句。初四句。颂才出家小僧即求大乘法。次四句。颂发大愿愿人己同得作佛似本师。次十句。颂智佛顺请说大。知心行。则法器应受大乘。以因缘譬喻说度通。各有区别。为能分别。总不出分别一真实心相。为所分别。能所虽分。菩萨道一。故曰菩萨所行道。准今佛一大时教。以上八句。是说华严方等般若。为大乘也。说是下二句。是会昔华严方等般若。为今之妙法。偈有沙数多也。次四句。颂智佛入定。知不信者。缘有在也。次十二句。颂释尊为千二百人说妙法华经之文。次四句。颂大机常与大师同生之文。次四句。颂说大乘者各于十方俱成大果以完本愿之文。以上四节颂文。总颂一十二节长文。明释迦为千二百人植宿世大乘之因也(问前判通品。总为二大节。此复一节。又分为十二节。何也。答通品大义。直重宿世因缘四字。故大段判为二大节。一大节叙因。一大节叙缘。经文昭然也。然文势攸长。人难细解。故以一大节。复判数段。使易解也)。

    尔时闻法者各在诸佛所(至)慎勿怀惊惧。

    此颂长行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起。至是人若闻则便信受止。第十三第十四两节之文。尔时下。自过去颂至现在果不昧因也。其有下。自现在颂至未来由权入实也。我在下。勉勿忘其本因。是故下。勉及现在入实。勿更俟未来由权也。以是下。谓既有本昔因缘。非无知而妄作也。今汝下。谓有心者皆当作佛。非分外事也。

    譬如险恶道迥绝多毒兽(至)当共至宝所。

    此颂长行譬如五百由旬起。至我所化作止之文。长文一节。义分三段。初师资同希宝所。以度险恶。二因众畏师设化城。三师知众安。灭化劝归于宝颂计四十二句。颂彼三段。初十二句。颂初段。譬如下。谓道之险恶。在毒兽多水草无。喻三界内惑苦多。二乘人功德智慧乏也。无数下。谓能度险恶之人众。及所度险恶之途远也。时有下。谓导师具定慧。能拔济众之险难也。次二十四句。颂第二段。众人下。谓众因顿乏思退。导师下。谓导师愍众退失珍宝。寻时下。谓导师有方便。神通化作城郭。庄严依正。宛然逼真。即作下。谓化作城已。劝众入城。息苦得乐。喻三界外我空之理。具三明六通禅定解脱。可游戏也。诸人下。谓众不知非真。安于化城。作已度生死想也。后十句。颂第三段。导师下。谓导师知众少安。劝其前进。勿株守化城也。我见下。申明化为众疲欲退故权设也。汝今下。谓既得粗安。当顺精诣。以完初至宝所之念也。

    我亦复如是为一切导师(至)引入于佛慧。

    此颂长行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今为汝等作大导师等。最后合譬结法一节。我亦下。合时有一导师四句。佛为世出世间导师。故云一切。见诸下。合无数千万众四句。中路下。合众人皆疲倦四句。不能下。申明。谓佛见诸求菩提道者。半途而废。云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故不能于劫海中度生成佛。甘懈怠而废堕其初心也。故以下。合导师作是念十二句。言汝下。合即作是化已四句。既知下。合诸人既入城四句。尔乃下。合导师知息已四句。诸佛下。合我见汝疲极四句。今为下。合汝今勤精进二句。此节颂计三十句。初云我。我即释迦佛。后云诸佛。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见先三后一。即权为实。释迦与诸佛皆然。非创式也。问曰。佛与诸佛。奚为众生。心则都证一切种智。身则都具三十二相。始为真实灭哉。答曰。为一切众生具有。故不可少故。

    妙法莲华经知音卷第三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