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妙法莲华经知音卷第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明护国金刚寺住持 如愚 着

    妙法莲华经药草喻品第五

    品中有三草二木。通喻声闻缘觉菩萨三等人。独以药草名者。重声闻也。以声闻即菩萨故。后文云。今为汝等说最实事。诸声闻众皆非灭度。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是也。四大弟子。闻譬品先以三乘引导。后以一乘度脱。遂说信解品。信得今获一乘是实。昔获三乘是虚。而未达夫三一皆无虚妄之义。故偈云。我等长夜。持佛净戒。始于今日。得某果报。意谓。若非今日得大乘果报。则昔所持净戒所得小果。皆劳而无功。虚而不实矣。殊未知上中下三乘众生如草木。佛所说法如云雨。众生草木虽从小以至大。佛法云雨无权实先后。直一味也。岂可以草木昔小而今大。遂谓云雨先虚而后实耶。故知云雨无今昔之殊。而草木自有先小后大之别。此佛所以重为四大弟子等。述成其信解所未尽者。故云药草喻品。

    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至)无量亿劫说不能尽。

    尔时下。善其所已言者。信解品是也。以信解品。叙事有条。叙理按时。如叙其子始而舍父。继而向父。疑父。惧豪贵而去父。甘客作而就父。及终得父之家业。非异人。非异财也。然经许多之勤苦。叙其父始而失子。继而求子。见子知下劣而放子。设方便而得子。及终付子之家业。无异心。无异地也。然费许多之慈悲。斯皆以喻明法。按五时之教理。为迦叶等善说如来真实功德处。故云诚汝所言。如来复有下。述其所未能言者。此品至嘱累。一十八品。是也。何哉。如化城品。以王子为沙弥。提婆品。以国王事仙人。此犹佛因中为菩萨时。无量无边无数之功德。说不能尽者。至于果上。三变净土。集十方分身诸佛于顷刻。半坐宝塔。置五十小劫听众于虚空。地狱道五逆之调达。远记天王。畜生道八岁之龙女。速成正觉。安乐四行。从地出六万恒沙等之菩萨。医师一喻。据实谈那由他劫等之寿命。常不轻之因缘。著于威音那畔广长舌之神力。现于此界他方皆果上无量无边无数之功德。说不能尽者。故说寿量品讫。即说分别随喜法师三品之功德也。彼三品功德之言。正应于此。据此一经一时尚尔。况四十年前所说诸经。其智力神力。无量无边之功德。岂惟迦叶等。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以广长舌。尘说刹说。亦不能尽。偈云。佛以此喻。方便开示。于佛智慧。如海一渧。大经云。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故此品为略述成。化城品去。为广述成佛功德也。

    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至)示诸众生一切智慧。

    此正略为当机。述成亿劫说不尽之功德。为下喻文三节立本。迦叶当知下。标起说不尽之义。为方便品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及譬品法喻两处无有虚妄咎等之结案。由此火宅法喻长行文各五节。而颂文止得四节。及穷子法喻。亦各四节者。以先三后一皆无虚妄之义。非佛自说。莫能尽其肯綮。故佛以此为四大弟子。述成其信解所未及。为此一品之大意。及为后十八品之正案也。于一切下。释成如来是诸法之王等文。一切法者。三乘九部法也。智方便者。智即佛自证一乘之实智。方便即佛持此一乘实智用方法。而便于人演说。为三乘九部之权智也。此句。为下第一节喻文立本。明始则以实开权也。其所说法者。蹑上权智为言也。皆悉到于一切智地者。应上实智而言也。谓虽说小果。皆有大益。此句为下。第二节喻文立本。明终则会权成实也。如来观知等者。申明上二句义。谓佛所以必欲终则会权为实者。以佛元观知虽有三乘九部一切诸法。无非以成佛为归趣。如后文所谓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者。是也。亦知一切等者。谓佛既知法一。又知机异。所以始则必欲以实开权也。如后文所谓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念何事思何事等文。是也。通达无碍者。束上知法知机二句。结明如来所以为诸法之王。谓佛若但知诸法归趣。则通于一。而碍于三。若但知众生深心所行。则达于权。而碍于实。皆不得称佛为诸法之王。惟其三一通达。权实无碍而自在。此佛所以称为诸法之王也。又于诸法等者。结尽若有所说皆不虚也之义。谓佛以法自处。固三一小大通达而无碍。以法与人。则又皆究尽明了。而略无紊乱。必使各得其一切种智。以为究竟。如小机不妨以实通权。而权有究尽。大机不妨即权达实。而实有明了。大小既皆究尽明了。四大弟子。安可谓今之所得者为实。而昔之所证者为虚哉。此法王所以为若有所说皆不虚也。而迦叶等。所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矣。此数句为下。第三节喻文立本。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至)一时等澍其泽普洽。

    迦叶下。大千世界土地。以况一切众生心地。卉木丛林况菩萨。及诸药草况声闻种类。况三乘人各有种族形类名色。谓由种类多。而三乘人名字形色亦不同也。草木名色。种类不同。由山川溪谷土地高早沃瘠所致。三乘人名色不同。由众生心地善恶业缘所致。密云。况佛身云。无刹不现。故云弥布。一时等澍。况佛法雨。一音圆注。无物不沾慧泽。故云普洽。此譬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一句。以佛真智法身。犹若虚空。随三乘人草木时节因缘所感。而现方便报化身云。说权实一味之法雨也。

    卉木丛林及诸药草(至)而得生长华果敷实。

    此节譬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一句。卉木下。牒定上节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而释成种类若干名色各异也。诸树下。束成草木虽有小中大。皆各随器量。以受云雨。喻大小乘人根器受法亦然。一云下。牒定上节密云等二句。释成一时等澍其泽普洽。喻佛法雨虽一身云所致。而称其三乘草木种性。使各得其根叶生长华果敷实也。大意谓。三乘草木。不以佛身云法雨一。而华果皆同。佛身云法雨。不因三乘草木异。而润泽有殊耳。

    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此结上文两节之义。而譬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等数句。一地。譬归趣。一雨。譬示诸众生一切智慧。而诸下。譬众生深心所行。以上法喻各单明。此下法喻合明也。

    迦叶当知如来亦复如是(至)来至佛所而听法。

    迦叶当知下。法喻合标。以大音声下。法喻合释。谓佛以大音声。普遍天人阿修罗。即如天以大云遍覆大千国土也。于大众下。以佛十号。释成有大之名。未度者令度下。以三德释成有大之实。十号解见譬喻品。三德者。未度等四句。解脱德也。未度令度。约教其发心言。未解令解。约教其见道言。未安令安。约教其安于苦行修道言。未涅槃令得涅槃。约教以证果言。然发心辖乎见修证。见修证总为得佛涅槃。涅槃即解脱异名。故训四句。为解脱德也。今世等者。法身德也。法身遍乎三世。三世总一真如实知。我是一切等者。般若德也。一切知。非分知。一切见。非遍邪见。又一切知。现量知非比知。一切见。佛眼见非天肉眼见。知道。知无上菩提道及世间出世间道开道。谓开一乘及三乘道。又创始曰开。疏通曰开。说道。谓说其道之通塞险夷苦乐去就。非般若奚能哉。汝等天人下。谓佛既名称其实。以大音而招众。一切众生合当听命而求法也。此法喻合明佛现身若云。而申明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一句。

    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至)具足蒙润各得生长。

    此法喻合明说法如雨。而申明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一句。如来于时下。举法。承上文言。谓佛于出大音声之时。以佛眼。观其闻命而来云集之众。有根之利钝。性之进怠。皆随其根性所堪。量材授职。计工与价。而说种种三一小大之法。俾无量亿众。皆得法喜及善利也。是诸众生下。正明得利。利有渐顿。三世因果圣凡之分。谓诸众生。一往由不闻法。造五逆十恶。人得而诛之。现世不安隐矣。死堕三途。鬼得而诛之。后不生善处矣。今一闻佛法。因果不昧。生不作恶。现世安隐矣。死生人天。则后生善处矣。此小根茎枝叶众生闻法。得人天福报之善利。有如此者。以道受乐等者。谓有等中根茎枝叶众生。在人天中。以四谛十二缘之道。而受三明八解寂灭之乐果。不昧因。又值诸佛。亦得闻菩萨六度万行之妙法。树大乘之因也。此二乘众生闻法得善利。有如此者。既闻法己等者。谓二乘人既得闻大乘法已。即远离事障。不续诸生死。及远离理障。不碍正知见。应身于无量诸法之中。任己自在力之所能。而得渐入佛无余涅槃之大道也。此大根茎枝叶众生闻法得其善利。有如此者。虽有人天小果大道之不同。然同得佛法云雨之力。故能盈科而进。成章而达。岂非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耶。如是则安可谓昔得小果为虚。今得一乘始为实耶。如彼大云下。合喻。初二句。喻随其所堪等文。卉木丛林下。喻皆令欢喜等文。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至)随宜说法难解难知。

    如来下。法喻合明第三节承上文言。谓上文虽云昔者随其所堪而为说三一小大之法。不妨即是今日如来所说一相一味之法也。一相者。生佛共有一涅槃妙心真如实相也。此中一相。合前法。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合前喻。虽一地所生。以大千世界。虽有山川溪谷形色不同。同一地相。故论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是也。一味者。谓佛所说三乘九部之言教。同一甘露法味也。此中一味。合前法。又于诸法究尽明了。示诸众生一切智慧。合前喻。一雨所润。如大千世界草木。虽有辛酸碱苦之味不同。而所受灵雨。初直一甘味也。故论云。本来平等同一觉故。所谓下。以昔所说大小乘三解脱门。释今最上一乘之一相。谓今云如来说法一相者。乃即昔所谓解脱等之三相。非除昔之三相外。别更有一相也。此由信解品四大弟子云。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心不喜乐。今明空无相无作。即是菩萨游戏神通等法。故此为言。良由解脱即离。离即寂灭。名则有三。义实一相。究竟下。以一切种智。释成一味究竟最后义。对始初言。谓始初佛因机小不堪大法故。以一乘实相。随宜权说。为三相三味。今机缘既增长成大。佛亦究竟涅槃最后时至。不得不称佛之本怀。故会始初四十年前所说解脱等三相三味之法。都成今究竟一切种智之一味也。前经云。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大般若第五百七十五云。曼殊室利。如我所说种种法门。皆同一味。谓远离味。解脱味。寂灭味。无所乖违。此也。华严疏云。一切众生。同有佛性。皆同一乘一解脱。一因一果。同一甘露。一切当得常乐我净。是名一味。胜鬘经谓。二乘人于无明住地。不断不究竟故。不得一味。今经欲二乘人于无明住地。断至究竟。得一味也。其有下。谓佛之法虽是一相一味。奈其有众生闻佛法者。若心持口诵。若如说而行。三业所得功德。皆不自觉知为一相一味。此佛法在机所以为一而异也。所以下。徴明。谓所以佛法一。而众生得闻思修三慧之功德。不自知其一而异者。何也。以惟有如来最初成道。三七日中。用妙观察智思惟。知此众生法惟虽一。而所薰习种相体性不一。致念思修等所得功德各有异也。种谓种子。相谓相状。体谓体制。性谓性情。瑜伽论可详。念为五十一心所中别境之一法。思为五十一心所中遍行之一法。约三业明之。且属乎意业。其实通乎八识也。修字则通属三业。此机心所以在佛为异而一也。以佛一人。既转八识成四智。证得八识证自证分惟一故。众生皆同有此证自证分之一乘性故。何事者。小大五乘谛缘等事也。如小根众生念思修人天之事。中根众生念思修声闻缘觉之事。大根众生念思修菩萨之事。是也。云何念等者。云何更深进推详义。谓佛于初七日中。既知众生所念思修之事。于第二七日中。又用妙智思惟。此等众生有云何因缘。而念思修如是之不同哉。如念思修人天乘事者。有福报之因缘也。念思修二乘事者。有惧苦求乐之因缘也。念思修菩萨乘事者。有自利利他之因缘也。以何法念等者。谓佛于第三七日中。又用妙智思惟。此等众生既有如是念思修之因缘。我当以何等之法。与此众生。念而思。思而修。修而得其何等之法。以为果也。众生住于下。正明修而得果。如念思修福报之因缘者。佛即以一乘实相。随宜究尽明了。示作五戒十善。与其念思修众生。得遂其深心所行究竟。住于转轮圣王释梵诸王之果地也。如有念思修离苦得乐之因缘者。佛即以一乘实相。随宜究尽明了。示作四谛十二缘。与其念思修众生。遂其深心所行究竟。住于声闻辟支佛之果地也。如有念思修自利利他之因缘者。佛即以一乘实相。随宜究尽明了。示作六度四摄等法。与其念思修众生。遂其深心所行究竟。住于三贤十圣一乘佛果之地也。唯有如来下。谓众生虽得佛与其法念思修。住在五乘种种之地。然各不自知皆是佛以一乘实相所分出。而各自执以为异故。惟有佛真如实智。知见各地众生所得功德。元真是一而三。三而一。明了无碍之法也。此中如实见。简非凡夫天肉眼见。及非二乘慧眼见。以诸眼虽分得明了。皆有碍故。如彼卉木下。举喻结其有众生闻如来法等文。谓五乘众生。住在各地。各不自知佛一乘功德。即如卉木等。各不自知受天一味云雨。而各自居其上中下性也。此合前法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合前喻而诸草木各有差别也。如来知是下。举法结其惟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等文。谓众生虽如草木各不自知其所得功德。为上中下性。而佛则知其初无上中下五等之别。惟直一乘实相一味甘露之法也。所谓下。前以三相释一相者。是明菩提果觉也。故以究竟至于一切种智为言。以种智即菩提故。此复以三相释一相者。是明涅槃断德也。故以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为言。以涅槃即断德故。然始末皆以究竟言者。显非二乘菩提有余涅槃皆非究竟也。九法界众生。不成佛则已。若成佛则不过成菩提涅槃而已。故前后互言之。问。初小乘岂不证空乎。何至今明大乘。才言终归于空耶。答。佛初因机小。故以一相。演为三相。云空无相无作。为解脱相离相灭相。是但以人空言也。今佛说法。到四十年后。二乘人授记时至。佛涅槃时又至。是谓究竟之终时也。故即三相归于一相乃明法空也。虽人法无我初终有异。而所证空理。则一耳。故以终归于空常寂灭相为言也。此可见会三归一会权为实之的旨矣。佛知是己等者。是字指上空寂相言。谓佛知初后人法总是一空寂相。固得其归趣已。但彼时不说。只待到四十年后而说者。以佛虽知诸法归趣。又知一切众生深心之所行故。观其众生心王心所欲乐不同。而将之护之。是故起初。不即为二乘人说应得佛一切种智也。将谓将法就机。护谓护法。即所以护机。非佛有初吝而终与之。成虚妄咎也。汝等迦叶下。结完初节。汝即迦叶等。则等其余三大弟子希鲜少也。谓我称赞汝四人。为人中鲜少人者。以汝等能知我释迦如来四十年前。随宜所说三一小大之法。即今四十年后所说惟一无三之法。而又能信能受也。所以下。徴明。谓所以前说汝等于佛功德。亿劫说不能尽。今复称赞汝等为人中希有者。何也。以十方诸佛及我释迦世尊。始终随宜说法。难解难知故也。应知通品一往以佛言。以如来言。指释尊一佛也。徴后以诸佛世尊言者。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也。随宜说法难解难知者。如初以一乘。随小机所宜。说作三乘。众生但解为三。不知是一。此随小之宜。难解难知也。今终则会三乘。随大机所宜。说作一乘。众生但解今一是实。昔三为虚。此随大之宜。又难解难知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破有法王出现世间(至)以种种缘令得正见。

    破有下。颂如来是诸法之王至而演说之。有。谓无明爱取有世间之因。世间。谓生老病死三有之果。佛既破有。不应受生。今复出现者。为随顺众生心欲。以种种因缘譬喻。说三乘法也。应知破有是根本实智。出现是方便权智。有实智故。为一乘法王之不虚。有权智故。为三乘法王之不虚也。如来尊重下。颂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谓虽以实为权。说种种法。然其所说法。皆能到于如来尊重实智深远之地。非小乘浅智之人所知也。久默斯要下。颂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谓既所说法。皆悉能到深远智地。何不蚤说以斯要妙。是诸法之所归趣。诸佛所尊重故。久默以俟时至。不图速成也。有智若闻下。颂亦知一切众生深心之所行。而通达无碍义。在其中矣。谓佛既不惜说法。是急于救人。反不务速说者。以众生深心所行。智信者少。而愚疑者多。一速说非惟不达。而且永失。致受苦无穷焉。是务速则利众生也少。而害众生也多。故曰无智疑悔等。是故迦叶下。谓有是畏。速说害众生之故。法王所以将教从人。随众生力之所堪。用种种因缘。说作小大三一之乘也。虽曰用权。其实皆令得到究竟一切种智也。故云令得正见。此又颂于诸法究尽明了等文。长行云究尽明了。此云随力为说。惟其随力。众生方得究了。长行云一切智慧。此云种种正见。种种即一切。正见即智慧也。

    迦叶当知譬如大云(至)干地普洽药木并茂。

    此颂单喻第一节。长行先世界草木。而后云雨。颂中反是。其云雨景象。文字损益。足长行所未尽。

    其云所出一味之水(至)根茎枝叶华果光色。

    此颂长行单喻第二节。

    一雨所及皆得鲜泽(至)所润是一而各滋茂。

    此颂长文单喻第三节。

    佛亦如是出现于世(至)皆应到此觐无上尊。

    此颂法喻合明第一节。佛亦下。先颂有大之实。大圣下。后颂有大之名。我为如来者。十号第一也。两足之尊者。十号之第二三四也。以福慧为两足故。福足则应供。慧足则正遍知。又慧足是明。福足是行故。又摄明行足也。出于世间下。颂善逝世间解。十号之第五也。犹如大云下。颂无上士调御丈夫之二称。十号之第六七也。诸天人众下。颂天人师佛世尊之三称。为十号之第八九十也。长行先名。后以实释。颂中先标其实。后以名释。

    我为世尊无能及者(至)如彼草木所禀各异。

    此节七十四句。颂长文法喻合明第二节。初三十六句。颂如来于时起至快得善利止之文。我为等者。佛本无我。顺世而称为我。谓九法界三世间主。皆称佛为尊。曰无能及者。无他也。为能安隐众生。不当出世。而现于世。为大众说不生不灭甘露净法也。其法一味下。谓甘露净法。止得一味。乃解脱涅槃之味也。以一妙音下。谓虽是一味之音。不妨随类而各解也。故曰妙音。斯义指解脱涅槃言。应知妙音为能演。解脱为所演也。常为大乘下。申明。谓佛非惟一时演畅斯义而已。乃于四十年中。虽说三乘九部之法。无非时常为大乘解脱涅槃而作因缘。不为小乘解脱涅槃而作因缘也。我观一切下。谓佛所以直为大乘作因缘者。以佛观九法界一切众生。普皆平等具足。有此一乘法体。所以不存彼此爱憎之心也。我无贪著者。谓佛不贪爱执着大乘而自居也。亦无限碍者。谓佛不限此大机为之广说。碍彼小机为之略说。以故四十年中。恒为一切众生。平等而说一乘法也。如为一人下。验明平等。谓如佛凡为当机者一人尽义而说。其实何尝众多之人不闻哉。故曰众多亦然。以上。明佛为众之心普也。常演说法下。又明佛为众之心。与时无间也。谓佛出世。常以说法为事。曾无他余之事也。去来下。谓佛既但以说法为事。故去来坐立四威仪中。无往不是说法。曾不见有疲厌也。充足下。谓所以无疲厌者。无非欲以一乘之法。充足三世间众生。如天之云雨。普润于三草二木也。此佛无贪着无限碍之意见矣。贵贱下。申明法平等中。机自有不平等者。于人则有贵贱。于位则有上下。于戒则有持毁。于威仪则有具否。于见谛则有邪正。于根行则有利钝。佛则无有彼此爱憎。但等雨法雨。心无懈而身无倦也。是机虽有不平等。而佛心则一向未尝不平等也。此由信解品四大弟子言。一切诸佛秘藏之法。但为菩萨演其实事。而不为我说斯真要等文。故此谆谆以解其疑也。然此中有五平等。其法一味下。法体平等。我观一切下。佛心平等。恒为一切下。佛说平等。如为一人下。一多平等。常演说法下。久近平等。末以贵贱上下诸不平等者。一反照之。愈见佛无往而不平等矣。次三十二句。颂长行是诸众生起至渐得入道止之文。一切众生下。承上文言。谓由佛法如云雨之无倦。故令一切众生闻佛法者。随力所受。得各住于种种诸地也。地分五等。故曰诸。或处人天下。初人天福报地。转轮圣王人中至贵。释梵诸王天上极尊。此释成贵贱上下等四句。以释天为欲界主。在轮王上。在梵王下。梵王色界主。在释天上。在空天下故。凡在上者贵。在下者贱故。其因皆由持五戒十善具足威仪而致也。诸王。则下该四天王天。上该色究竟天等。及人间诸粟散小王等也。是小药草者。合前喻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之文。以人王天王。虽三界中尊贵。犹属生死有漏故。然皆可以救人苦。与人乐。故称为药。非佛法栋梁故。比之为草也。知无漏法者。知苦断集之法也。简别天人释梵有所不知也。能得涅槃者。谓小乘人既知苦断集故。能得有余涅槃也。此句含其慕灭修道。简别人天释梵。犹属轮回生死。不得涅槃也。起六神通下。六通。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境漏尽也。三明。即六通中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也。问曰。三明既即六通之半。奚用重开。答曰。通约自证。明约利人。广如法数详之。以上颂声闻乘地也。下辟支佛乘地。辟支有二种。一独觉。二缘觉。独处山林。为独觉自了之地。常行禅定。为独觉自悟之工。此中标以独处。结以缘觉。故知兼二种人也。问。经奚不明言出声闻耶。答。声闻有回心向大分。缘觉出无佛世。多不回心故。言知无漏法。则知是声闻乘也。以无漏法。该尽大小乘故。以上总明中下机。皆属小乘之数。皆具三明六通耳。是中药草者。合前喻中根中茎等文。求世尊下。谓有等回心向大声闻。欲求补佛处。云我虽现世不作佛。当当来世毕竟作佛。故虽同二乘入定。乃行菩萨六度中精进之定。非灭尽定。此等之机。为药草中之上等药草也。又诸佛子下。佛子即菩萨也。菩提萨埵为佛所钟爱故。称之为子。有三贤四加行之别。故曰诸位。虽涉乎地前。而心则专乎佛道。佛道虽多。四无量心为本。故曰常行慈悲。佛虽未记作佛。而自知作佛。决定不为魔外小乘所疑惑也。尚居地前。校二乘人虽大。校地上及等觉地尚小。非药草可喻。故曰是名小树也。安住神通下。地上及等觉地之菩萨也。云安住神通。则知愈于常行慈悲矣。云转不退轮度无量亿众。则知超乎自知作佛决定无疑者而已。应知校前药草。则名为树。校上小树。则名为大树矣。此合前喻大根大茎等文。问。神通与慈悲何分。答。慈但与乐。悲但拔苦。神通则不止慈悲。即杀盗淫五逆十恶。可以度众生处。菩萨亦安心住于其中。此非地上等觉菩萨不能。净名云。十方大力魔王。皆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是也。前喻文。缺上药草及小树二种。此颂有者。显药草及树木各具上中下三种也。佛平等下六句。颂长文如彼大云雨于一切等文。结完法喻。明平等在佛。不平等在机。故佛法如云雨。直一味。机禀根茎受用。则各异也。

    佛以此喻方便开示(至)渐渐修学悉当成佛。

    此颂长文法喻合明第三节。初十四句。颂如来说法一相一味起至以何法得何法止之文。直明释迦一佛以实为权之义。佛以此喻下。此喻。药草喻也。方便开示。权智也。演说。属上权智。一法。即一乘实智。谓佛以此品。喻明四十年前方便开示。种种三乘九部言辞诸权智之法虽多。无非演说实相一乘法也。于佛智慧下。谓自昔至今。佛所说法。在汝等二乘人分上。若曰甚多。然在于佛自证实智海中。才一滴耳。此恐四大弟子。以此一品。遂当如来无量无边功德。故此为言。我雨法雨下。谓佛前云如来功德说不能尽。今止说一滴者。以佛法云雨。虽曰一渧。然不妨即此一滴能充满于三世间也。以一为无量故。一味之法下。谓虽充满三世间。却真是一味之法。但随众生力所修行。众生力大。如彼丛林药草大者。其所沾润亦大。众生力小。如彼丛林草木小者。其所受泽亦小。虽有小大。皆得法雨。而渐增茂好也。岂可谓昔之法雨。异乎今之法雨。今之大树为实。昔之小树为虚耶。次三十二句。颂众生住于种种之地起至终归于空止之文。乃详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会权归实之义。诸佛之法下。谓释迦一佛。所以直以一味法雨。充满世间。随其大小。渐增茂好者。非特意故为。乃遵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之常规也。诸佛既常以一味之法。令诸世间普得具足。渐次修行。皆得道果。释迦岂不然乎。声闻缘觉下。约法。则以常规。释成渐次修行皆得道果二句。约喻。则申明随其大小渐增茂好之义。应知上节列三种药草。一小喻人天乘。二中喻声闻缘觉乘。三上喻声闻中有发大心者之大乘。然有声闻义。无声闻名。此节合前小中上三种药草。总为一种。兼有声闻名也。处于山林者显二乘人元不在庙堂也。住最后身者。果缚未断。曰住。子缚已灭。不续后有。对无始受身。此生则为最后身也。闻法得果者。谓转王释梵。先在人天道中。闻佛谛缘之法。居于庙堂。牵于世乐。虽知其苦。不获处于山林而断其集。今既得为声闻缘觉。处于山林。知苦。并断其集。不受后有之苦。得证涅槃之乐。则昔之闻法。今获其果矣。是昔之名轮王释梵等。诸小药草。今各得增长。为中上之药草也。若诸菩萨下。明前小树今增长为中树义。云智慧坚固。则知不止如上文但云专心佛道常行慈悲而已。云了达三界求最上乘。则知不止如上文但云自知作佛决定无疑而已。以今之了达三界之广大。校昔之自知作佛。为狭小故。所以此中。法则云求最上乘。喻则合为小树而得增长为中树也。准仁王经。此由习忍前十善菩萨。增长入三贤位也。复有住禅者。谓由智慧坚固。复住于禅定也。得神通力者。谓校前安住神通者。更得其力也。以安住。约才入其手言。得力约久成其用言。闻诸法空心大欢喜。则知异乎闻人空之喜矣。放无数先度诸众生。则知异乎转不退轮之度生也。以转尚费言说。光则照而知之。不容声故也。所以此中。校上节喻名中树而得增长。为其大树。异乎求最上乘之求者也。以彼才求。此已增长究竟得故。应知此由三贤位。增长至十地位也。以上喻机之小大增长。各有阶渐也。如是迦叶下。喻佛身云法雨。元无小大先后。只一味也。润于人华者。人是法。华是喻。各得成实者。实果也。通法喻言。谓佛法云雨。虽曰不异。而小大三乘之机。末不由之开心华。结道果。各自成其小大也。迦叶当知下六句。颂佛知是已起至一切种智止之文。而两结上文佛与诸佛皆用权显实之义。以诸因缘者。照前应一大事因缘。照后为化城伏案。照诸经。该乎四十年前所说也。种种譬喻者。如优昙钵火宅药草等。皆权智也。开示佛道。由权而入实也。是我方便者。胜鬘经云。阿罗汉辟支佛得功德。断五住烦恼。脱二种生死。皆不及佛。言得涅槃者。皆佛方便也。此结上佛以此喻下十四句也。诸佛亦然者。结诸佛之法下三十二句也。今为汝等下八句。颂汝等迦叶甚为希有等文。而结前起后。谓因迦叶等甚为希有。能信佛随宜说法故。佛今为迦叶等。说其最后实事。明诸声闻众先所证有余涅槃。皆非佛之无余涅槃。故曰皆非灭度。汝等下。谓既非佛之灭度。是何法也。乃汝等所行涅槃小果。是菩萨道之大因也。依此大因。渐渐修学。尽得成佛之大果。不止成阿罗汉小果而已也。胜鬘经云。得少分涅槃者。名向涅槃界。又云。声闻缘觉乘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佛乘。是故三乘即是一乘。一乘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即是涅槃。涅槃即是佛之法身等。如下品授记者。是矣。问。此节法喻文字重叠。何异上节。答。约文而言。上节重随力所受所禀各异。此节重渐增茂好。各得成实。此文不同也。约义而言。上节明虽一而异。昔权未实。三乘虽各有所得。皆适己分小。不得滥大。此节明虽异而一。今实即权。三乘乃一乘之阶。小可增长而为大故。法喻三叠。皆以增长言。此义不同也。

    妙法莲华经授记品第六

    梵语和伽罗。此云授记。圣言说与曰授。果与心期曰记。初身子请说因缘。佛演以譬喻。无非总为千二百人得解与记。然直四人得解。故今独先记四大弟子。以四大弟子俱已开悟佛知见故。余俟因缘说周。始与其记也。四大弟子先记迦叶者。佛法门中。不出智之与行。身子智慧第一。饮光头陀。此云抖擞。为行第一。而僧腊又最长也。然此授记。正是为诸声闻。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获念义也。应知。

    尔时世尊说是偈已(至)虽有魔及魔民皆护佛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告诸比丘我以佛眼(至)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尔时下。结前也。告诸下。正授饮光之记。上颂言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此奉敬三百万亿诸佛植福。广宣大法植慧。正是渐渐修学菩萨道。第一之因行记也。上颂言悉当成佛。此云当得成佛名光明佛。授第二之果记。上正等于诸佛也。如来等十号。为诸佛所护念。未发大心者不与。已发心者。有此必为佛所护念也。国名下。授第三第四依报记。依报不出两仪。国属地理。劫属天时。云光德者。常寂光净土也。云大庄严者。实报庄严土也。佛寿下。授第五正报记也。正法下。授第六正像法住世久近记。下正觉于众生也。国界下。释成国劫之名。无诸下。明严。琉璃下。明饰其国。菩萨下。授第七法眷记。无有魔下。授第八护法记。谓魔天臣民。为三界必有之数。但在光明佛法中。不为害佛法之魔事。以光明佛因行抖擞故。果上不惹魔。魔亦护法也。身子记中。有转授坚满记。无魔护佛法记。各随愿行。彼此互摄也。饮光未来成佛一大事因缘。佛则一一授之。饮光则一一记之矣。声闻得佛果记。诚如优昙钵大宝青莲华。又时一现耳。下三段记文。准是不另训也。颂校长行。缺国名光德。劫名大庄严。三四两科。余照可知。

    尔时大目犍连须菩提(至)即共同声而说偈言。

    大雄猛世尊诸释之法王(至)如饥须教食。

    尔时下。目犍连等。皆悉悚栗者。叙信解。空生居首。迦叶第三。迨述药草与记。皆独先迦叶。三人恐佛。举一隅。而欲己以三隅反。所以心不自安。而惶悚战栗。故同声说偈。欲佛亲唱其名。而各亲与其记也。大雄下。谓佛一大英雄勇猛。为三世间所尊。而于诸释种中。破有为诸法中王。故能哀愍我等。于方便品。云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乃至于上品。云渐渐修学悉当成佛。如此则是赐其我等作佛之音声也。若知下。谓我等虽得闻此作佛之声。而尚未得如身子饮光。亲唱其名。亲与其记。若佛知我等。要佛亲与其记之深心。能见愍而授其记者。则如洒以甘露。除其热恼。而得其清凉也。甘露。照上品甘露净法而言。热。即悚栗之心。良以二乘人不同三界火宅之所烧煮故。但以除热言。如从下。复以喻申求其记。饥国来。饿殍极矣。喻小乘也。遇王膳。喜乐甚矣。喻作佛音声也。心疑惧未敢便食者。喻虽赐佛音未敢自信也。得王教乃敢食者。喻须佛记然后乃敢承当也。已上喻文也。我等下。法合。以小乘人。合饥国也。不知下。申明小乘人有过。过在不知云何当得佛也。虽闻下。以小乘人得佛。合饥人遇王膳心疑惧未敢食也。若蒙下。以得佛记。合王教而后敢食快且乐也。小乘人不信自心作佛。信佛语故如此。吁。

    尔时世尊知诸大弟子(至)度脱无量菩萨及声闻众。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众今告汝等(至)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尔时世尊复告诸比丘众(至)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众皆一心听(至)无量无数庄严其国。

    尔时世尊复告大众(至)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此弟子大目犍连(至)吾今当说汝等善听。

    凡诸大弟子得记。虽劫国庄严。各有不同。无非因行授名。因名记果。如迦叶因中。然灯续明。以紫金光。涂佛形像。为罗汉则名饮光。成佛则号光明。须菩提因中心得无碍。忆受生如恒沙。在母胎知空寂。为罗汉则名善见。又名空生。由善见故。成佛则号名相。由空生故。说法常处虚空。旃延因中勤扫佛地。为罗汉则名文饰。成佛则号阎浮金光。目连因中闻因缘而出家。为罗汉则得神通第一。成佛则号多摩旃香。香不离此。而已至彼。通不舍因。而已成缘。皆果不违因。名称其实。虽是声闻所行。皆是菩萨。但不自知耳。故前偈中。佛先与说。破其因行。则曰汝等所行是菩萨道。后将与其果记。则曰渐渐修学悉当成佛。若其国之大小。劫之修短。法住之久近。眷属之多寡。皆各随其本愿。功德则无增减也。我诸弟子下六句。为五百弟子受记品伏案。我及下四句。为下因缘说周张本。而广说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之功德也。谓五百弟子。佛皆欲记成佛者。以佛曾与五百人。宿世有成佛之因缘故也。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

    化城对宝所而言。化谓变化。城谓城府。初佛说火宅喻。本欲千二百人同开悟佛知见然唯四大弟子信解。其余如不闻见。故佛又说药草喻。虽是为四大弟子。述成其说不能尽之功德。其意实欲千二百人同开悟佛知见。同与其记耳。而千二百人不开悟者。以闻如来是诸法之王。若有所说三一权实之法。皆实不虚。意谓三一权实。既皆不虚。则我等昔之所证小果。未尝不为今之大乘。故安于化城。以当宝所。而不肯前进。以希授记。所以上品授过迦叶记。余三大弟子。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