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篇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释迦牟尼之本行|最初佛教之教义|佛典之成立

    佛教不信《吠陀》,而与皆因教同为反对婆罗门教者;皆因教限于印度,而佛教传于中国、日本、暹罗、缅甸、锡兰等。迨其传于外国,则因其环境之变迁;及其新地固有思想之不同,于是教义、礼节,发生偏重,以致宗派繁多。是以中国、锡兰,所传之佛教各异。此篇则限于最初之佛教;其哲学非作者之所当详言,盖此篇之范围,则为佛教最初之历史也。我国现有佛教最初集成之《阿含经》甚多,学佛者鄙为小乘弃而不谈。其述释迦牟尼Sakyamuni之本行者,杂以神话迷信,今之材料,以西方学者研究裴立Pali文经典之所得者,较为可信,故多取材于此。佛者佛陀Bnddha之省称,印语成道、先觉、了明真理之义;佛为印度外道之称,今谓佛者,则指释迦牟尼也。佛教二字,界限泛广,难得满意之界说;简单言之,则释迦牟尼所说之教法也。释迦为其族名,牟尼言哲,犹谓释迦族之哲人也,盖其成道后之通称。初姓高他麻Gantama(旧作瞿昙),而名悉达亚Siddhatta。悉达亚约生于纪元前五百六十年,生地在今尼泊尔之边境,后赖阿育王于纪元前三世纪所立之纪念石柱以证明。其地之居民,蒙古族也;斯密斯则谓悉达亚为蒙古族人。其父名曰净饭,释迦族之领袖,部落式之国王也。国名迦比罗婆兹都Kapilavastu,臣属于歌殊亚Kosala,地近希马拉亚山脉。其妃生悉达亚后七日而殁,其妹亦王妃也,抚养太子,视如己出。净饭王时年将老,而爱护太子周至。太子年长,容貌秀丽,性慧敏悟,王聘名师婆罗门教之,印度之因果、轮回、哲学等,深入于太子之心。大山附近之居民,长于骑射,太子又习武艺,体壮多力。

    太子十九,净饭王为之纳其表妹耶输陀罗为妃。妃极美艳,太子爱之,夫妇亲睦。太子或佐父王共理政事。王以太子英武,信其能强其国。及年二十有九,太子忽有弃世之意。初,相传太子命车出城东门,见一老人,头白面皱,伛偻而行。太子问曰:“此何人也?”从者曰:“此老人也,自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衰,衰则形变力微,而余日无几矣。”曰:“吾身亦将老耶!”对曰:“世人皆然。”太子回宫,静坐思惟。未几,出游南门,见一病人,身瘦色黄,腹肿呻吟,不能自起。太子问知病人,命驾即归,垂头入宫。既而又出西门,见一死尸,四人举行,姻亲围绕,悲泣呼号。太子问知死尸,颜色丧沮而归。因念老、病、死、苦,人所不免,乃求解脱之方。会出北门,见一苦修行者,法服持钵,手执锡杖,容止肃整,直视而行。太子问之,知其得免再生,乃自决心求道。既而耶输陀罗有娠,生子曰罗睺罗。于其庆宴之夕,眷属困睡,太子潜出,令驭者车匿牵马,出北门而去,马奔,俄出国境,后抵雪山之麓,斩发易衣,遣车匿还国,独入山中;访道,先值跋伽婆及林中苦修行者。太子访知其说,谓其不离痛苦,一宿而去;复访名师二人,其说不慊于太子之心;后入伽阇山之林中。林近河侧,地静人稀,憍陈如等五人苦行于此,乃奉太子为师。太子净心守戒,苦行节食,垂满六年,形容消瘦,唯骨与皮,而身若枯木耳,卒无所得,转念苦行非道,不能解脱,遂食牛乳等。憍陈如等见之,大惊,谓其不耐苦行,而变节矣!心怀怨恶,弃之而去。太子独行至波害亚Budhgaya,于月光之中,静坐于菩提树下,一心思惟,霍然大悟,遂成佛陀。此树也,无花果树之别种,今已灭绝,唯锡兰存其一株耳,盖视为圣迹而移植于其地者。

    佛陀释迦牟尼雕像

    佛陀得道之后,因欲以其所得之道,度其曩者访问之名师二人,及至其住处,而名师已死,继念当度憍陈如等五人。五人时方苦行于波尔罗斯Benares之鹿苑;佛陀前行,途遇皆因教徒一人。教徒见其容止,以为必到解脱之地,问其姓名,佛陀答之以偈,自称牟尼,及抵其地,步行一百里。五人遥见佛陀,私相语曰:“彼既饮食,无复道心,当勿为礼。”佛陀既至,五人见其容止,油然生敬,各自坐起,礼迎其师。佛说法曰:“形苦则心乱,身乐则情怠,二者皆非道因,今当弃去苦乐,行于中道,心自静定。至于世人之痛苦,则起于贪欲,贪欲生于求餍感觉,生命,财产之欲望,欲望乃为痛苦之根。故去痛苦,当除其根,其道凡八,一曰正见,二曰正意愿(或作思惟),三曰正语,四曰正业,五曰正命,六曰精进,七曰正念,八曰正定。”正见则谓明是非,辨别真伪,若佛陀不信当时灵魂之说也。正意愿之意愿,则指欲望。盖欲望有正当不正当之分,其不正当者,则为痛苦之源,当以正当之意愿代之,如服务世人之类。最初之佛教,固未禁去一切之欲也。正语,指不作虚伪之言语。正业犹言正当之行为,盖谓实现正意愿于事实也。正命则谓人类维持其生活,而不当杀生残物也。正精进,则谓去恶以进于美德。正念则指思想纯正,无求荣誉之念。正定,则言聚精会神,诚一不二。此其第一次说法之大旨也。其所谓身苦者,乃指皆因教徒,身乐则谓婆罗门;佛陀之中道,折中于此二者。

    四日之后,佛又为五人说法,评论灵魂或我说也。印人视灵魂为我;佛之大旨,则谓我为若干之品格、特性、情绪、概念所成;个人之概念,品格等皆本于其经验,教育而得,依人之生存而存在,所谓暂时也;死则丧失,而无我或灵魂矣。我国学佛者,则谓佛于此时说明四谛。四谛者,“苦应知,集当断,灭应证,道当修”也。五人听之,大喜,出家。未几,佛作第三次之说法,此为群众公开演讲也,听者甚多,皆在山傍,及佛入座,森林中之大火忽起,焰烟蔽天,故有“火法”之称。要旨则谓天下之事物犹火也。目为火,形为火;目之所见,其发为印象者,火也,知觉起于印象者,火也;火者,情欲,恼怒,昏愚之火也;生老,病死,痛苦,悲忧,复助其势。佛陀阐明此旨,推及其他感觉。听众心服,而弟子增至六十人。既而佛往摩揭陀;摩揭陀为北印度之强国,途中住于大迦叶家。迦叶初为学者,后自修道;佛陀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