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讲 社会感、常识与自卑情结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孩一向健康,母亲因为必须同时照顾生病的丈夫和她的两个姐姐,因此没花太多时间在她身上。我们姑且叫她小安吧。小安还有个聪明但多病的弟弟。她认为自己被深受宠爱的二姐和弟弟“夹”在中间。她是个好孩子,但觉得自己不像姐弟那么受宠。她抱怨自己被忽略,感到备受压抑。

    小安在校表现出色,是标准的模范生。由于学业成绩优异,老师建议她继续升学,而她未满14岁就跳级读高中,但是升上高中后碰到了一个不喜欢她的老师。老师不欣赏她,或许是因为她刚入学的表现不像过去那么优秀,但不论如何,少了老师赏识,她的情况每况愈下。如果她像以前一样是老师心目中的明星学生,就不会变成问题学生了。以前她的成绩名列前茅,同学们都喜欢她。但个体心理学家只要检视她的交友关系,便能看出问题所在。她总是批评朋友,老想着要左右别人。她想成为注目的焦点,希望被人吹捧,却绝对不接受批评。

    小安的人生目标是获得赞赏,受人喜爱与关注。后来,她发现她的目标只能在学校达成,在家里办不到。但如今就算在学校也得不到欣赏。老师讨厌她,坚称她根本没优秀到能跳级,总给她很低的分数。最后,她选择逃学,连续好几天都不去上学。等到她终于又回学校上课,情况反而变得更糟,老师建议她退学。

    要小安退学根本无济于事;校方和老师提出退学的建议,等于坦承他们解决不了问题。他们既然无能为力,就应另请高明去跟她的父母谈谈,可能安排小安转到他校就读,或是让她转班,由较能理解她的老师来教她。但小安现在的老师却不做如是想,反而认为:“如果孩子成绩退步、逃学,就应该退学。”她的想法是基于私人道理,而非常识。但是对为人师表者而言,“常识”格外重要。

    接下来的发展大致猜得出来。小安失去了人生中最后的支柱,觉得全世界都负了她。因为被退学,她在家里连一丁点赞赏都得不到,所以她开始逃家,一消失就是好几天。最后和一名军人坠入了爱河。

    我们很轻易便能理解小安的行为。她的目标是获得赞赏,在上高中之前,她所做的训练一直带领她往有益面向发展,但如今她却朝无益面向向下沉沦。那名军人一开始很欣赏她、爱她,但后来小安的家人却接到一封信,小安在信上写着自己怀孕了,想服毒自杀。

    写信给家人一事,符合小安一贯的人格特质。她总是在寻找预期能获得赞赏的地方,寻寻觅觅之后还是决定回家。因为她知道母亲已对她彻底绝望,不会再责骂她了。她也自认为家人看到她回家一定会欢天喜地。

    要处理这类个案,重点在于有能力去认同:运用同理心,易地而处去体会当事人的感受。这个个案很想获得赞赏,并鞭策自己朝这个目标前进。我们若能认同这样的人,就能站在他们的角度设想并自问:“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此外,性别与年龄都必须一并纳入考虑。因此,我们应该试着鼓励小安,还要引领她朝着有用的面向发展。我们也应帮助她做出以下决定:“也许我应该转学,但我绝不退缩。也许我做的训练还不够,也许我的观察不正确,也许我都是用自己的想法去思考学校里发生的事,却没去了解老师的想法。”如果我们能帮助这样的人找回勇气的话,他们就会学着在有益面向上磨炼自己。一个人若是缺乏勇气又有自卑情结,足以毁掉一生。

    且让我们来看看其他跟小安处境相同的人会发生什么事。譬如说一个与小安同年、在法律边缘游走的男孩。男孩若是在学校遭受挫折失去了勇气,很可能会四处游荡、加入帮派,而这些行径都不难想象。一旦失去希望与勇气,他会开始因循苟且,伪造请假单上的签名,不做功课,找寻逃学时的去处,最后遇到有类似经历的同伴,一起厮混堕落。他在学校里对一切都不感兴趣,发展出更多只适用于自己的个人想法。

    一个人之所以会有自卑情结,通常和一种想法有关:我没有任何特殊才能。有这种想法的人认为人有优劣之分,有人天赋异禀,有人则否,而这也是一种自卑情结的表现。个体心理学主张:“任何人都能有任何成就。”如果有谁绝望到不再相信这条公理,觉得自己绝对无法在人生的有益面向上达成目标,就是自卑情结正在作祟。

    有自卑情结的人,相信天生的人格特质会影响人生。假使以下这种信念“人的成就完全取决于先天的能力”确实成立,那心理学家将无用武之地。事实上,人会成功,凭借的是勇气。而心理学家的任务,就是要把绝望变成希望,让人鼓起勇气、聚积力量,做有用的事。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十几岁的孩子被退学后,感到绝望而自杀。自杀,是报复行为,亦是对社会的控诉。自杀也是这些年轻人主张自我的方法之一,只是这个念头是出于他们的私人道理,而非常识。处理这类个案时,重点是要赢得当事人的心,让他有勇气走向有用之路。

    我们还可以举出许多类似的案例。譬如一名在家里不受疼爱的11岁女孩。她的兄弟姊妹都有人疼,只有她觉得自己没人要,因而易怒、好斗、桀骜不驯。这个案例很好分析:这女孩觉得没有人欣赏自己,一开始还曾试图努力,但之后却不再抱持任何希望。到了某一天,她突然开始偷东西。对个体心理学家来说,针对孩子偷东西的行为,不一定要从犯罪角度去分析,其实偷窃是孩子为了“丰富心灵”而采取的举动。因为孩子有“被剥夺感”,否则何须做出这种行为。而这名女孩偷窃的原因,就是在家里得不到爱,以及绝望感作祟。我们注意到,觉得自己被剥夺的孩子会开始偷窃。这种被剥夺感不见得是真实的,但这种感受确实是孩子行动背后的心理因素。

    再来看个8岁男孩的案例。他是私生子,其貌不扬,跟养父母同住,虽然没得到妥善的照顾,倒也没受到太多限制。养母给他糖果的时候,是他人生中最灿烂的时刻。如果糖果很少,这个可怜的男孩就会难过不已。养母后来改嫁给一个老头,两人后来生了一个女儿。老继父把小女儿视为唯一的心肝宝贝,对她宠爱有加。这对夫妻继续收留男孩的原因只有一个,这样就不用另外支付他在外面生活的费用。老继父回家时,总会带糖果给小女儿,但男孩却没份。于是男孩开始偷糖果。他觉得自己被剥夺了,因此想借着偷东西来得到心灵上的满足。继父为了偷窃而责罚他,他却依然故我。或许有人会认为,男孩就算被打还是要偷,也是一种勇气的表现,但事实并非如此。其实男孩下手时总偷偷祈祷着千万别被抓到。

    在此案例中,这个惹人厌的男孩从来没体验过同龄孩童该有的幸福家庭生活。我们必须帮助他,也必须给他机会,让他知道何谓真正的一家人。当他学着认同,能易地而处了解他人的感受之后,就能理解继父发现他偷窃时为何如此痛心,以及妹妹看到糖果都不见了之后会有多难过。这个个案也再次证明,少了社会感、理解与勇气,都会形成自卑情结。而在此个案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惹人厌孩子的自卑情结。

    人会成功,凭借的是勇气。而心理学家的任务,就是要把绝望变成希望,让人鼓起勇气、聚积力量,做有用的事。

    * * *

    Success is dependent on courage,and the task of the psychologist is to transform the feeling of despair into a feeling of hopefulness which rallies energies for the performance of useful work.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