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讲 社会问题与社会适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Social Problems and Social Adjustment

    人生所有的问题,都源自于社会问题。

    然而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一大片隐晦不显的秘境,掩盖了真正的问题成因。

    必须等到进入社会后,一切问题才会渐渐浮出台面……

    个体心理学的目标是促进社会适应。此论点看似自相矛盾,但其实只是言语用词上看来如此罢了。事实上,唯有关注个体的具体心理层面,才能理解社会因素的重要性。唯有在社会脉络之下,个体才能成为个体。其他的心理学派会区分所谓的个体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但对我们而言,这样的区分是不存在的。论述至今,本书一直致力于剖析个体的人生风格,分析时定会从社会观点出发,并以社会应用为目的。

    接下来的分析将会更强调社会适应问题。我们讨论的事实仍然相同,但现在不再着重于诊断人生风格,而是开始讨论如何将人生风格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以及可以采取哪些适当的方法。

    本讲直接延续上一讲针对教养教育问题所做的分析,紧接着要讨论社会问题。学校与幼儿园都是社会机构的缩影,可说是现实社会的简化版,我们能据此研究社会适应不良的问题。

    以一个行为有问题的5岁男孩为例。孩子的母亲来找医生咨询,抱怨儿子是多动儿,老是不安于室,让人非常头疼。母亲必须时时紧盯着他,每天都身心俱疲。她表示再也受不了自家儿子,如果医生觉得住院有效的话,她很乐于让儿子离家接受治疗。

    从这位母亲所叙述的细节中,我们非常能“认同”这个孩子:认同,指的是我们很轻易就能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体会他的感觉。听到有人说一个5岁孩子过动时,我们的脑海中很快就能浮现出那孩子的行为模式。5岁的多动儿会做什么呢?他会穿着厚重的鞋子爬上家里的餐桌,只想玩得浑身脏兮兮的。如果做母亲的想安静看书,他就会跑去玩灯,开开关关按个不停。当父母两人想一起弹琴或唱歌时,试想这个男孩会搞出什么把戏!他会朝父母狂吼,或故意捂着耳朵,坚称自己不愿听噪音。如果父母不顺他的意,他就会大发雷霆。而且,不论旁人怎么做,他永远都不会满足,总想“得到”某些东西。

    如果我们在幼儿园看到这种行为,几乎就能确定这个男孩很好斗,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挑衅。男孩整天吵吵闹闹,搞得父母疲惫不堪,自己却从不觉得累。因为他和父母不一样,不用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更何况这孩子只想闹个不停,让其他人追着他跑。

    有个例子可以具体说明这个男孩为了成为注目的焦点,做了什么努力。有一天,他去参加一场音乐会,他的父母会在这场盛会上演奏献唱。表演到一半时,这个男孩突然对台上大叫:“嗨,老爸!”并起身在音乐厅里走来走去。我们并不意外男孩会有这种举动,但他的父母却无法理解孩子为何会做出这种行为。即便事实摆在眼前,这孩子的行为异于常人,他的父母却仍认为儿子很正常。

    然而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5岁孩子的确很正常:他自有一套聪明的人生规划(即人生风格)。若根据他的规划来看,他的所作所为再恰当不过了。如果我们能看出他的人生规划,就能猜到他之后会做出哪些举动。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他的智力没有问题。智能不足的孩子不可能拟出这么聪明的人生规划。

    每当母亲有朋友来访,想好好聊一聊时,这个男孩就会把访客从椅子上推开,自己一屁股坐下。这和他的人生目标及人生原型一致。他的目标就是要超越并主导他人,永远霸占父母的注意。

    我们现在可以断定,他在5岁之前一定被父母宠坏了;而且,只要他能再度受宠,就不会这么胡闹了。换言之,这是一个失去优势地位的孩子。

    那他怎么会失去优势地位呢?答案必定是他有了弟弟或妹妹。也就是说,这个5岁小孩面临了全新的情境,他觉得自己的地位被剥夺了,因而努力奋战,想讨回他认为已经失去的重要核心地位。为此,他整天死缠着父母不放。根据观察还可推论出另一个原因:这个男孩还没准备好要面对新情境;身为被宠坏的小孩,他从未与他人之间建立起共同感(communal feeling)。换言之,他没有适应社会的能力。他只对自己有兴趣,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得失。

    医生也询问母亲有关男孩和弟弟的相处情况。母亲坚称男孩很喜欢弟弟,但只要他跟弟弟一起玩的时候就一定会推倒小的。很遗憾,我们认为这样的行径并非喜爱弟弟的表现。

    为了彻底理解这种行为的意义,我们应该拿男孩和另一种常见的好斗孩子做比较(以下简称Z类型):Z类型的孩子太聪明了,不会像上述个案一样争斗不休,因为他们知道父母最后一定会出手阻挠。Z类型知道何时该暂时收手,也知道偶尔应该做出好表现给外人看。不过,他们和上述个案有个共同点:Z类型和弟弟、妹妹玩耍时也会做出同样的举动————年纪大的压制小的。事实上,他们和弟妹玩耍的目的就是要打倒他们。

    现在来谈谈那个5岁男孩是怎么对待母亲的。如果母亲打他屁股,他会故意大笑,或是坚称一点都不痛。如果母亲力道加大,他会先安静一会儿,但随后就会开始大吵大闹。我们应该注意一点,他的目标制约了他的行为举止与所作所为。换言之,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达成目标,因此我们得以据此推测出他的下一步行动。倘若人生原型没有统一性,或者我们不知道人生原型朝哪个目标迈进的话,就无法预测个体的行为。

    请想象一下日后他会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我们可以预测他上了幼儿园会发生什么事。如果有人再带他去听音乐会(就像现实中那样),我们就能预先猜想他会做出什么举动。大致来说,如果所处的周遭环境相对弱势,他会直接扮演支配者的角色;反之,如果环境形势相对强势,他就会为了主导一切而开始争斗。如果幼儿园老师很严格,他待在学校的时间就会缩短。他很可能找尽借口不去上学或早退,但如此一来,他就会持续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以致产生头痛、焦躁不安等症状。而这些症状正是精神官能症的前兆。

    反之,如果所处环境轻松愉快,他极有可能觉得自己是关注的焦点,进而成为校园领袖、真正的第一名。

    仔细观察后可以发现,幼儿园是充满社会问题的社会机构。幼儿园学童必须做好准备面对社会问题,因为每一个孩子都要遵循幼儿园这个社群的法则,也都必须在这个小型社群中做出有用的贡献。一旦孩子关注自己胜过于别人,就无法成为有用之人。

    公立小学也会一再出现类似的情况,可以想见像个案这样的孩子会发生什么事。对他来说,上私立小学可能比较轻松。因为私校的人数较少,学生能获得更多关注,所以读私校的话,或许不会有人发现他是问题儿童。私校老师甚至可能会说:“他是我们学校里最聪明、最棒的学生。”如果他当上班长,在家里的行为也会有所改变。只要他能成为某一方面的佼佼者,应该就会志得意满。

    如果孩子上学之后行为有所改善的话,我们理所当然会认定他在班上处于优势地位,得到了优越感。然而,真实情况往往相反:在家里受宠又听话的孩子,在学校很有可能会把全班搞得天翻地覆。

    我们在上一讲谈过,学校是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的中继站。从这样的观点出发,我们便能了解前述的5岁男孩进入社会后会有何种发展。人生不会主动提供他有利的情境(就像他有时可在学校中获得的那样)。在家庭或学校表现优秀的孩子,出了社会却反而变成人生失败组,常常让人大呼意外。我们也碰过一些患有精神官能症的“问题大人”,他们日后恶化为精神失常的几率很高。这样的发展,可归因于当事人的人生原型在成年之前一直被有利情境所掩盖,导致外人无从察觉。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