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成唯识论略疏第一(并悬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如水火者。斯肤学之所致也。基疏以为。此一段之文含摄护法·安慧二师之义。但二分建立有异而已。具如彼疏明。应思○二难陀亲胜等义。

    或复内识转似外境。此依摄论说唯二义但立见相以为依他。不说第三分等。相分体性虽依他有由见变为故名唯识。此相分体实在于内不离于识妄情执为似外境。现实在内也。即以依他似计所执。依此似外相分之上世间圣教执说我法。见变似能取亦相分摄。可知。二分·三分等诸师异解。如论第二(二十七纸)疏三本(四十纸)明○第二广分别中三。一以法喻明依他及计所执。二明遍·依皆假遮增减执。三依二谛摄彼二假。初中二。初法。后喻。今初。

    我法分别(至)实我实法。若护法·难陀等解则。我法分别熏习在于第六·第七二识。若安慧解则。我执同于护法。法执除第七余七识皆有。无始时来我法分别熏习因缘力故诸识生时。似我似法。此似我法虽在内识似外境现。是名依他。诸有情类缘此执为实我实法。是名遍计所执。寂曰。述记·演秘于能执识释诸识生云云。此释恐不允当。言诸识生者。乃指由能执分别熏习力而所生之诸八识。有漏诸识非我则法无不我法也。应思○二喻。

    如患梦者(至)实有外境。述记云。此对经部等。若对萨婆多此喻不成。梦等所见皆真实故。寂曰。此辨凿矣。何者梦等虚妄乃圣教通说世所知。何对一宗一计令此大义而局狭。今乃就大道理以示法喻。萨婆多若违拒则。更以理破焉。何畏之有矣。况梦境真实者。众贤谬解梦境非无而设凿说者已。非婆沙正义也乎。又述记云。自下重显二性有无。如患热病损眼根力所见青色皆以为黄。觉爱论云。唯识无境界。以无尘妄见如人目有翳见毛月等事。及如梦者颠倒缘力所梦皆谓真实。如大迦多衍那意愿势力令婆剌拏王梦见异事云云○二说遍·依皆假遮增减执中三。初明计所执我·法是假。二明识所变似我·法亦假。三明心境有无以遮增减执。今初。

    愚夫所计(至)说之为假。愚夫所执实我·实法其无所有。犹如空华。但随妄情计无为有。故说之为假。此即所谓无体随情假○二明识变似我法亦是假。

    内识所变(至)故说为假。内识所变似我·似法虽体是依他缘起是有。是非有似有如镜中像。故名为假。诸圣教中依此依他离言法性施设我·法。是即所谓有体施设假。可知○三明心境有无以遮增减执。

    外境随情(至)增减二执。遍计依他虽同名假。有无体殊假义亦异。遍计我法情有体无于无计有。故名为假。内识所变似我·似法必从因缘生非体都无。但此依他因缘生法非实我法似我法现。故名为假。乃说遍计所执实我实法体无如虚空华。以遮凡外执离心我·法实有妄增益。说内识所变似我·似法依他缘生体性非无。以遮恶取空辈拨识亦无妄损减二执都离处中理显。是名唯识中道教。然依他圆成非无之际。性相二宗所立颇异。应广讨经论章疏而辨之○三依二谛摄彼二假。

    境依内识(至)亦胜义有。瑜伽论中说四俗一真瑜伽释中叙四胜义。此论第九亦说四种胜义。世俗四种者。一者世间世俗(名有名无实谛)谓军林瓶衣我有情。二者道理世俗(名随事差别谛)谓蕴·处·界等。三者证得世俗(名证得安立谛)谓四谛因果等。四者胜义世俗(名假名非安立谛)谓二空胜义四者。一者世间胜义(名体用显现谛)谓蕴·处·界等。二者道理胜义(名因果差别谛)谓四谛因果等。三者证得胜义(名依门显实谛)谓二空。四者胜义胜义(名废诠谈旨谛)谓一实真如。后三世俗与初三胜义法体是一。但约施设名义边名为世俗。约圣智所证边名为胜义。具如二谛章明。所谓遍计所执实我实法是随情现无有实体。即是四世俗中第一世间世俗有名无实谛所摄。全非胜义所收。所谓识所变依他二分是即第二道理世俗胜义之中第一世间胜义所摄。是故虽遍·依同名假谛摄不同假义亦别。然识分假·实诸师异解。护法论师以二解判。一谓。识三分俱实。二谓。自证分是实见·相分。是假下第十卷述记以此后义为护法别义。若难陀解。谓见分实相分假。此师意谓。依他通假实。虽相分是依他是见所变故名为假。非如见分真是识体是实。又解。相分从识变生。虽是依他非是从实种生之依他也。若作此解。相分非是因分。前解为正。盖夫遍计我法凡所行境情有理无如绳上蛇。第一世俗彰乎可知。依他见·相是识义分似有无性故。谓之实有。即得。谓之假有亦得。故护法·难陀并作二解。但所憾则相宗教限未明如来藏缘起。故依圆实义尚未显了。于假实分致模棱说之所职由。可察○自下大文第二。广破外执显前颂义。于中分二。一广破外执成上三句。二有作是难(第二九丁)下略释外难重净上三句。初中有三。初总问略答。二别问别答。三别征总结。今初。

    云何应知(至)不可得故承上起问。其旨可知。答中总标我法离识不可得。略以酬问○二别问别答中二。初问答我。二问答法。初中二。初问。后答。今初。

    如何实我不可得耶○二答中五。一叙三计正破外道。二复叙三计兼破小乘。三总破上二执我。四解释彼执分别俱生伏断位次。五假设外征释诸妨难。初中二。初叙三计。二别破三计。今初。

    诸所执我(至)作事业故。初乃数论·胜论等计。第二则无惭外道等计。第三则兽主遍出等计○二别破三计中自三。今乃破初。

    初旦非理(至)我合故此中二。初破作受。后破作受及同异。初中亦二。初破数论。后又常遍下破胜论师。后破作受及同异中。初总破。后别破。别破中。初破同破异中。二科应知。寂曰。今此数胜计仿佛乎大乘法中建立如来藏。但彼计乃凡智行处未究理原。我教是圣智行处理致圆备耳。今此能破是大乖始门有思惟境。而将世间粗浅因量以为蒦矩。彼若有黠慧恶许此破也。此破若成则。所谓如来藏体常周遍流转五道随处受苦乐之旨亦应为此量之所破也。然此论所说是一时立破之权。对法者之游戏门。不可敢咎焉。但李唐已来遮外计中赘义凿说如闹丛林。使学者疲困心思于门外之事而无日攀其堂奥。唯识本末之妙义为此壅阏焉。否耶。所以自下异执对破之文只提纲领不劳解释。学者莫怪矣○二破中”中亦非理(至)如童竖戏。广百论二(云云)○三破后。

    后亦非理(至)非常一故○第二别叙三计兼破犊子部。于中有二。初叙计。后破斥。今初。

    又所执我(至)非即非离。此中初乃即蕴计。此计如瑜伽第六(五纸)六十五(三纸)杂集第一(三纸)显扬第九(十纸)等出二十句。次乃离蕴计。即如数论·胜论·兽主等是也。是乃瑜伽所说四计之中之后三计也。问。如数论计我是思。思即行蕴。如何云离蕴。答。虽计我思彼不说思是行蕴。乃就彼计名为离蕴。如演秘明。瑜伽四计者。一即蕴。二异蕴住蕴中。三异蕴住离蕴法中。四异蕴非住蕴中而无有蕴。一切蕴法都不相应。伦记十四下十八上云云。后乃非即非离蕴计。如犊子部正量部等所立。宗轮论述记(三十七纸)云云○二破斥中三。一破即蕴。二破离蕴。三破非即非离蕴。今初。

    初即蕴我(至)非觉性故。此中初总破即蕴。后又内诸色下别就五蕴破○二破离蕴。中离蕴我(至)无作受故。此破僧佉等○三破俱非。

    后但非我(至)实我不成。此破犊子等。宗轮论疏(七十八纸)云。彼谓补特伽罗非即蕴离蕴。谓实有我非有为·无为。然与蕴不即不离。佛说无我但无即蕴离蕴。如外道所计之我悉是皆无。非无不可说非即非离蕴我。已不可说。亦不可言形量大小等。乃至成佛此我常在依蕴处界假施设名云云。俱舍破我品及记疏广述此计。此部建立五法藏如俱舍光记三十(七纸)明。非即非离蕴即彼所谓不可说藏也。此不可说藏与如来藏旨趣相似。此破若成。所谓如来藏缘起亦应受此破。然则论所遮破一往破立之道耳。不可于此穿解凿说矣○自下第三总破上差别执我中四。今初有思虑无思虑破。

    又诸所执(至)理俱不成○二有作用无作用破。

    又诸所执(至)二俱不成○三我见境非我见境破。

    又诸所执(至)沉沦生死。破意可解(至)教者如瑜伦记七上(十五纸)二十唯识疏下(二十四纸)等明。广百论破我品云云○四我非我见境我见不缘破。

    又诸我见(至)种种计度。此中初破计。后是故下出正义○第四解释我执分别俱生伏断位次中二。一别解二执。二总解二执。初中二。今初标数列名。

    然诸我执(至)二者分别○二正释二执中二。一明俱生我。二释分别我执。初中三。一释俱生义。二正释我执。三明断位。今乃初也。

    俱生我执(至)故名俱○二正明我执中二。初明第七识相应我执。后明第六识相应我执。今初。

    此复二种(至)执为实我。第七识缘境至下当知。第七识缘第八识执我·我所。与痴·慢·见·爱相应。除阿罗汉·辟支佛及大力菩萨所余众生任运一类恒时相续无有间断。与第六识妄执而为根基。然此识见·相分是依他起。妄执为我是计所执。虽是执计行相微细而不可知。相宗判此识缘境以为带质通情本。同别种义古来异论(云云)寂曰七·八二识最极微细非未见谛者之所测知。故古对法中只提纲纪不规规乎名相之域。

    李唐以来学风大变往往以意量计度不可知境。忽视焉则似是精密。笃论焉则是名相堕也。种现同时。三法展转。最极深细。唯佛所照。同别熏种孰敢体知焉。缘第八者显所缘境。起自心相者示缘第八不亲着。执为实我者谓不如境知妄执生也。述记(云云)○二明第六识想应我执。

    二有间断(至)执为实我。有间断者。谓第六识相应我执者。五位无心位及善无覆无记心转时而不现起故云有间断。言识所变五取蕴者。五取蕴者。谓有漏蕴也。言识所变者第八识所变也。是乃拣别婆沙等所说心外五取蕴也。总缘五蕴为我名总。别缘五蕴为我名别。是俱生我而非谓二十句等分别我执也。此五取蕴是第六所缘本质也。言起自心相者。是影像相缘不称境妄生我解。可知○三明断位。

    此二我执(至)方能除灭。此惑微细难断非世道等所除。枢要云。疏解亦三。一世道不伏。二渐次初道不断非见断。三缺道不除。要九品满道方能断故。今第四若超越第三果人第六识执。于中五释。一见道不能断。超得果而亦不断。要至金刚与第七识一时断。二云超得果位别起道断(乃至)三超得果时相见道后更不出观别起胜道加行道等断修道惑(云云)四超得果时从相见道即入修道无间解脱断修惑得果不起加行(云云)五超得果后即一刹那真见道无间见修惑双断。虽先世道不伏我执由意乐胜入见道位伏与不伏一念俱断。述记所解全同第五。寂曰。第五应正。前四凿哉。问。世道伏欲惑。唯伏伴贪等不能伏我见。如何入见道时得断我见耶。答。此我见与余惑俱生相资成力。先伏伴惑我见失力。所以于见道中与伴俱断。可知。胜生空观者。简有漏道及游观无漏。俱生我见伏灭分齐以图略示

    余文可解○第二明分别我执中亦分三。一释分别义。二正释我执。三明断位。今初”。

    分别我执(至)故名分别○二正释我执。

    唯在第六(至)执为实我。问。前俱生我中云于蕴相若总若别等。今分别我执不说总别耶。答。枢要有二解。一此我无总。二十句等论说为别。未见说总之文。二谓。实有总别。与前同故略而不论。如即蕴计我。岂简总耶。此解为胜(云云)寂曰。应思○三明断位。

    此二我执(至)即能除灭。此执入见道位顿断。了义灯中以四解辨初字。一见修对。二真相对。三四道对。四无间解脱对(云云)寂曰。四对虽各有理。论旨唯在见修对。可知○第二总释二执。

    如是所说(至)五取蕴起。此中二段。初解所依有无。后解蕴我有无。初中第七我执及第六俱生我执定有本质。分别起中缘即蕴我。本质定有。若缘离蕴我。本质则无。影像相则一切定有。解深密经云。善男子。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此心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云云)后明蕴我有无中。文旨明畅。可解。寂曰。虽曰遍计非有依圆是有。所谓依他是如幻有。所谓圆实离有离无。三性有无总一第一义空不可以情谓执蕴有无矣。○第五假设外征释诸妨难中。分为三段。今乃第一段也。

    实我若无(至)非于我宗。此中五节。初外难。次所执实我下论主反质。次若谓我用下牒救破。次用不下显非所以。后然诸下叙正义。婆沙十一(十纸)六论忆持等由叙八论者。犊子部说出俱舍破我品。光记三十(二十六纸)(云云)今大乘唯识所说理致究竟杰然众说。余如述记明○第二段。

    若无实我(至)于理无违。此中三节。初叙外难。次所执实我下论主反难。后然诸下叙正义。心心所因缘力等者。述记出三解。一谓以七识熏习种子因缘力为心心所因缘。二谓即第八识心心所自体种子因缘力故。其现行识相续无断。即此六识有时造业并与第八亦能受果。三谓八识等心心所法各自种子因缘力故。诸趣五蕴相续无断。即此假者六识作业六·八受果(云云)了义灯二本叙诸宗异计。

    正量·本经部·贤胄·密林山并同犊子○第三段。

    我若实无(至)妄执为我。此中四节。初叙外难。二所执下反难三然有情下叙正义四由此下总结。上来破我执讫○自下大文第二破执实法中五。一外道小乘略共问。二略答法体无。三外小别问别破。四合破外小所能取无。五明法执分别俱生伏断。今初。

    如何识外(至)不可得耶。○二略答法体无”外道余乘(至)理非有故○三外小别问别破中分二。初破外道。后破余乘。初中二。初问。后破。今初。

    外道所执云何非方○二破中二。初别破十三大外道计。二总束九十六种为四句破。初中合十三计为六科破。今初破数论师。于中三。一叙计。二破执。三结非。今乃初也”。且数论者(至)现量所得。数论者。因明疏云。僧佉奢萨怛罗。此云数论。谓以智数数度诸法。从数起论。论能生数。复名数论。了义灯云。言数论者。本即应却比罗仙造。后诸门徒分成十八部。雨外道者。即一部主。金七十论或雨众中别人所造。何以故。准天亲传说(云云)或人云。却比罗仙作金七十论留身为石。有云。涅槃经云。上古有仙名阇提首那。此仙造论名三弥叉。此云观察。广明二十五谛(云云)疏云。阇提首那宗迦毗罗。故玄谈云。本源即迦毗罗造金七十论。即自在黑造长行。即世亲菩萨解释。述记广明数论及金七十论缘起略辨二十五谛(云云)具则应讨金七十论也○二破执中三。一总非。二征问。三别破。今初。

    彼执非理○二征问

    所以者何○三别破中三。一总破所成二十三谛。二别破本事三法能成。三合破能所成诸谛。今初。

    大等诸法(至)非三合成。此中以二量。初量破中间二十三谛应是假非实非现量所得。第二量乃破大等若是实有应非三合。述记为三量释者恐非论旨。假义如论第八(三十八纸)明○第二总破本事能成自性。

    萨埵等三(至)三合成一。述记为八量解释(云云)可见○第三合破能所成二十四谛。

    又三是别(至)便为大失。此中五节。一难其总别。二此三变下变时如本破。三若三和合下相体随相失破。四不可说下总别相例破。五若谓三体下各有三体破。此第五中复有五节可知○三总结彼非。

    故彼所执(至)计度为有○第二破胜论中。分为三。一叙宗。二破执。三结非。今初。

    胜论所执(至)现量所得。胜论师者。成劫之末人寿无量。有仙人名嗢露迦。此云鸺鹠或云獯狐子。鸺鹠之异名也。梵云羯拏仆此云食米齐。此仙身形丑陋。先为夜游惊伤妊妇拾收场碾碎米而食之。因以名焉。亦名吠世史迦。此翻为胜。造六句论。诸论罕匹故云胜也。或胜人所造故名胜论。嗢露迦仙为五顶说六句义。谓实·德·业·大有·同异·和合。后其苗裔名战达罗。此云慧月。立十句义。一实。二德。三业。四同。五异。六和合。七有能。八无能。九俱分。十无说。述记开三科辨。可寻。此文之中。初叙实有。后叙现量得。初中言多实有者。若望六句则拣军林等云多实有。若望十句则九句是实有。第十是无。故云多实有。述记云今言多者显非一法等者凿矣。叙现量得中九句。实有之中五是现量。四是非现量。故云多现量得。广百论及今论并破六句。十句应准知。六句·十句相摄。可知

    ○第二破执中三。一总非。二反征。三别破。今初。

    彼执非理○二反征。

    所以者何○三别破中五。一总破诸句。二别破实德。三又总破诸句。四别破大有等三。五总结破诸句义。初中二。一破常。二破无常。初中二。初破生果。

    诸句义中(至)如所生果○二破不生果。

    若不生果(至)如菟角等○二破无常诸句”。

    诸无常者(至)有实自性。此中初难有质碍后难无质碍。可解○二别破实德中二。今初。

    又彼所执(至)准此应责○二总结非彼地水等与坚等异。

    故知无实(至)实地水火○三又总破诸句”。

    又彼所执(至)如空华等○四别破大有等性中有三。一破大有。二破同异。三破和合今初。

    彼所执有(至)唯妄计度○二破同异性。

    又彼所执(至)唯假施设○三破和合。

    又彼所执(至)亦非实有○五总结破六句”。

    然彼实等(至)如实智等○三结非。

    故胜论者(至)妄所施设○自下第三破大自在天计中二。一叙计。二破执。今初。

    有执有一(至)能生诸法。大自在天者。智论二云。大自在八臂三眼骑白牛。韦纽天四臂捉贝持轮骑金翅鸟。鸠摩罗天擎鸡持铃捉赤幡乘孔雀。入大乘论下云。摩醯首罗名字虽同而人非一。有净居摩醯首罗有毗舍遮摩醯首罗(云云)瑜伽伦记二下(二纸)云。自在等者。自在即大自在天。有外道计以为作者。彼计大自在天有三身。一法身遍于虚空。二应身唯在彼天。三化身随六道起等。又涅槃论云。摩醯首罗论师作如是说。摩醯首罗一体三分。所谓梵天·那罗延·摩醯首罗。地是依处。地主摩醯首罗。于三界中所有一切命·非命物皆是摩醯首罗天生。摩醯首罗身者。虚空是头。大地是身。水是尿。山是粪。一切众生是腹中虫。风是气。火是暖。罪福是业也。是八种是摩醯首罗身。自在天是生灭因。一切从自在天生。从自在天灭名为涅槃。自在天常一切物者涅槃因。又三藏传说涂灰外道计大自在天出过三界具三身(云云)○二破执中。总非·反征·别破。

    彼执非理(至)因常有故○自下第四合破七外道。

    余执有一(至)皆同此破据广百论。大梵计者。围陀论师说。从那罗延天脐中生大莲华。从于莲华生梵天祖翁。彼梵天作一切有命无命物。梵天口生波罗门梵天两臂中生刹利。两髀中生毗舍。从两脚生首陀。一切大地是修福德。戒场生一切花草以为供养。化作山野禽兽人中猪羊等类。于戒场杀害供养梵天得生彼处名涅槃。言时者。谓时论师作如是说。时熟一切物熟。时散一切物散。是故我论中说如被弓箭射时不到不死时到则小草触即死。一切物时生时熟时灭。时不可过。是故时常生一切物。方者。谓方论师。作如是说。最初生诸方。从诸方。生世间人。从人生天地。天地灭没还入彼处名为涅槃。是故方常。言本际者。谓本生安荼论师说。本无日月星辰虚空及地。唯有火水。时大安荼生如鸡子。周匝金色。时熟为二段。一段在上作天一段在下作地。彼二中间生梵天。名一切众生祖翁。作一切有命无命物。如是物故没。彼处名涅槃。言自然者。无因论师。作如是说。无因无缘生一切物无染净因缘。如我论中说。如棘荆无人作孔雀等类种种画色无人作自然而有。不从因生名为涅槃。自然是常生一切物。言虚空者。谓口力论师作如是说。虚空是万物因。最初生虚空。虚空生风风生火。火生水。水即冻凌坚作地。地生种种药草。药草生五谷。五谷生命。是故我论中说。命是食。后时还没虚空名涅槃。虚空是常名涅槃因。言我者。谓以我为诸法本。与上虚空粗同。如上七外道所计虽所执异并皆应准于前计而例破也○自下第五破声论师中二。初叙计。二破执。初中亦二。初叙婆罗门明论计。后叙二声论师计。今初。

    有余偏执(至)表诠诸法。梵云韦陀论(新云吠陀)此云明论。明诸法实事故云明。彼计。此论声为能诠定量。诠表诸法。诸法揩量故是常住。所说是非皆决定故是梵主。诵者而本性者(云云)○二叙二声论师。

    有执一切(至)方有诠表。声论师中总有二种。一声从缘生即常不灭。二声本常住从缘所显云云。传此二计各有四类具如因明疏明○二破执。

    彼俱非理(至)待众缘故。此中二段初破婆罗门计。后余声下破声生声显二论师○自下第六破顺世外道计。于中有二。初叙计。二破执。

    有外道执(至)而体实有。广百论第二(十四纸)云。复次顺世外道作如是言。诸法及我大种为性。四大种外无别有物。即四大种和合为我及身心等内外诸法(云云)唯识释家判顺世计而有三解。一云。彼计心心所法别有无碍清净四大所造故。心心所亦得无碍。二云。除心法外余根尘等皆四大生(云云)。三云。极微无差别。所生法有碍无碍耶。邪宗妄计不足责也(云云)寂曰。准广百论初解应正。第三解非。顺世乃大外道。所计深邃岂如所破乎。彼计四大实色能生粗色。所生之色不越因量。量只与所依父母本许大如第三子微。如一父母许大。乃至大地与所依一本父母许大本极微是常。子等无常。亦是实有(云云)二十唯识述记下(二纸云云)○二破执中三。一破能生四大。二破所生粗色。三合破二。今初。

    彼亦非理(至)极微常住。三量可知○二破所生果中二。一难所生果不越因量。二难果实有。初中有四。今乃初合破顺世胜论本计果量同一因微。

    又所生果(至)便违自执○二唯破胜论师转计。

    若谓果色(至)处无别故○三合破胜论·顺世。

    若谓果色(至)色根所取○四合破救义。

    若果多分(至)何用果为○第二破所生果是实有。

    既多分成(至)前后相违○第三合破父母及子。

    又果与因(至)虚妄计度。上来别破十三大外道竟。

    ○自下第二总束九十六种为四种中二。今初总。

    然诸外道(至)不过四种○二别中有四。今初破数论部党。

    一执有法(至)青黄等异○二破胜论等计”。

    二执有法(至)非眼等境○三破无惭外道”。

    三执有法(至)理定不成无惭外道乃指尼乾子。亦名离系子。裸形丑陋贬云无惭○四破邪命外道。

    四执有法(至)勿谬许之。阿时缚迦。旧云若提。此云正命。佛徒贬之云邪命。上来四计即叙有无俱非。一切未见谛者以情说四句。则四句皆为妄执。若能证真如悟心说之。则并成悉檀。从来所破大外道多是天仙得定者。所说并皆所计深邃。而非必以如上因量其破可成。但彼诸外道虽得四禅八定未至见谛迹证入真如实际故。百计千虑不离妄识。故悉为我教所破。可知○自下大文第二别破小乘。于中有三。一总问。二略答。三广破。今初。

    余乘所执(至)如何非有。离识者犹如云心外。乃以此言简识所变○二略答。

    彼所执色(至)理非有故○三广破中三。一破色。二破不相应。三破无为。初中三。二总叙执色类差别。

    且所执色(至)非极微成。有对色者。即十色界。无对色者。谓无表法处所摄色。所谓有对色有三种别。婆沙百二十八说三有对。一障碍有对。谓十色处。二境界有对。谓五色·根及心·心所。三所缘有对。谓心·心所。又七十六亦出此说。俱舍论第二初明三有对。记·疏等异解纷纭。俱舍论要解广明(云云)○二别牒破中二。一破有对。二破无对三双破表无表。初中二。初破诸部有对。后重释成有对不成。初中三。一破能成极微不成。二破所成眼等有对不成。三申正义。初中二。初总非。

    彼有对色(至)非实有故。此破乃对萨婆多部。色法假实诸部异计。若萨婆多。则能造。所造并是实有。若经部师。则十处极微是实所造粗色是假。若大众部·一说部等。则粗细俱假。若大乘。则世俗谛粗色是识顿变是实极微是法处。假色不能成眼等积聚色故。今所破若对经部等。则或有相符或有随一不成。可知○二别破中二。一破有碍·无碍。二破有方分·无方分。今乃初也。

    谓诸极微(至)成瓶衣等。此中初破极微有碍。后破极微无碍。文旨明畅。可解不可劳拣所对部计○二破有方分无方分中二。今初破有方分。

    又诸极微(至)便非有。此方分·无方分凡有三计。一有计实极微有方分。二有师计实极微无方分。三大乘极微亦有方分亦无方分。大乘假色中无极微故云无方分。以慧折色至极微说有方分。破意可解○二破无方分中叙五难。今初无方分应无光影难。

    若无方分(至)定有方分。婆沙论百三十二有四说。以辨极微。

    俱舍论第二(十八纸)引之评取第四大德说(云云)破意可解○二无方分见触无差难。

    又若见触(至)必有方分○三极微一应成六分难。

    又诸极微(至)共和集义。彼计无方分。今以理逼令有方分。若有方分必有中表。若有中表则一极微必有六方分○四极微无中表微聚不异难。

    或相涉入(至)定有方分。若无中表如非色法。微聚糅住阿拏色等各各应如一极微量。故不可成聚色。二十唯识述记下(八纸云云)○五粗色应无障隔难。

    执有对色(至)实有不成。上来以极微有方分。无方分俱不可得遣情见耳。不可强拘文相而论是非也。寂曰。极微甚深非情谓境。若能了此则自入法无我。入法无我则唯识理显。何者极微自体离有离无。若是有则必应有六方中间。有六方中间则应更分折。若是无则如龟毛兔角。应不成根等也。当知一切色法唯识顿变非极微成也必矣。所责五难归宿在此。可察○自下第二释成有对不成。二初问后答。今初。

    五识岂无所依缘色○二答中三。一申正义。二破眼等内处不成。三别破外处不成。今初。

    虽非无色(至)为所依缘。文旨明畅可解○二别破眼等内处不成。

    然眼等色(至)生眼等识。外道及小乘诸部并明根体异义纷纭。如述记及法苑五根章明。今大乘则五根是识相分是识功能非极微成。五根章云。唯识第四略有二说。一难陀师等说。唯是种子无别现行净色五根。此四义。一唯见分五识种子。二唯相分五尘种子。三通取见·相二分种子。此三皆难陀师义。四护法论师假为救言。取感五识增上业种名为五根。正义则言。别有现行净色为其五根。了义灯二本云。大乘出体。三类不同。一难陀等唯说种子说为五根(乃至)二安慧师即以遍计所起相分为五根体。以能所取虚妄起故。然十八界种子各别如论第四。三护法等师是依他起种子各别。然有二说。一唯现。二通现·种。具如章·疏中明。可寻○三别破外处不成中三。一标识变定所缘缘义。二正破执。三正归正义。今初。

    此眼等识(至)此所缘缘。外五尘者。是亦本识相分离识无体。五识所缘以本识所变五尘为本质。各变相分为所缘缘。由遍计妄熏习力意识生时谓为心外境。具如下说○二正破执中四。今初破正量部。

    非但能生(至)识所缘缘○二破经部。

    眼等五识(至)生五识故○三破本萨婆多”。

    非诸极微(至)非五识境○四破众贤论师”。

    右执色等(至)真实极微五难可知。从来由述记所判对破四计。以豫思之。此破非必对破四计。但是随义反复责征而已。应思○三结归正义。

    由此定知(至)是色边际。此中三段。初显识变所缘缘义。二然识变下二明识顿变非积小义。三为执粗色下明极微非有实义。初中先明识变。后明具所缘缘义。瑜伽七十二云。复有余二相。一本性相。二影像相。云何本性相。谓无分别所生及相所生共所成相。云何影像相。谓遍计所起胜解所现。非住本性。伦记十九上云。西方判此二相有二家。一云。本性相乃依他离言实相。影像相乃遍计所起即法执分别。一云。遍计是分别异名。非谓所执。即以二相辨质·影。本性相即本识名言熏习力所变。是即本质。影像相即七转识识上所现相分。余文可解。次显识顿变中。瑜伽第三初云。由一切内外大种及所造色种子皆悉依附内相续心。乃至诸大种子不生诸大。已来造色种子终不能生。造色要由彼生。乃至复次于色聚中曾无极微。若从自种生时唯聚集生。或细或中或大。又非极微集成色聚(云云)又十六(十二纸)显扬五(七纸)十七(十一纸)十八(五纸)并明所缘境依附本识随缘顿现。可寻。演秘云。问。瓶等顿变亦非微成。何故名假。答。传有两释。一云。瓶盆等相虽识顿变。然唯是形故说为假。今说所缘识顿变者意显色故。故实非假(云云)二云。瓶等顿变但四境相故。四境实说为瓶等。故名为假。后说为胜(云云)问。如色等法形表等假五识缘时。为缘假为缘实。答。西方有二释。一云。五识唯缘实。现量缘自相故。如色处中。唯青等实眼识缘之。五识同时意识明了取得长短等故。长等假色色处所摄。若约别根境相对。长等是法处收。唯意缘故。今言随大小者。眼识随其显色大小顿变而无大小解。意识缘之作大小相。如色处尔。乃至触处亦应准知。二云。五识亦缘假以能明了照其自相。是处自相非事自相(云云)述记出此二解评取前解。对法钞一末叙三说。评取前二破斥后说。其旨相似可见。后明极微非实中。瑜伽第三云。又非极微集成色聚。但由觉慧分拆诸色极量边际。分别假立以为极微。又五十四(十一纸)明由五缘故佛说极微。具如法苑极微章明。极微是假是名极略色。法处所摄意趣深玄。可察○第三申正义。

    由此应知(至)非极微成。此一文结上内根外境皆识所变非心外色以示正义。可知。上来破有对色竟○自下第三破无对色。

    余无对色(至)真实色法。二量可知○自下第三双破表·无表。初问。后破。今初。

    表无表色岂非实有○二破中二。今初总非。

    此非实有○二别破中。二初正破外计后遮外难。初中二初反征。后正破。今初。

    所以者何○二正破中二。一破表。二破无表。初中二。先破身。后破语。初中亦二。初破外计。后申正义。初中三。一总问诸部。二别破诸部。三结。今初。

    且身表色(至)以何为性○二别破诸部中三。一破萨婆多。二破正量部。三破譬喻者。今初。

    若言是形(至)不可得故。俱舍论十三(二纸)叙有部以形色为身表破斥(云云)光记十三(四纸云云)长等极微等者遮转救。如述记辨○二破正量部。

    若言是动(至)应非灭故。俱舍论十二(二纸云云)经部破正量部动为身表。大旨同今。正量部计具如光记明。不待因等者。异计纷纭。今以图旌焉。

    <PIC>T68001801.GIF</PIC>

    此中初明有为法刹那灭无动义。以斥动为身表。后明灭不待因。以遮彼计薪等灭而待客因。主因即生异灭。非今所明。可知○三破譬喻者。

    若言有色(至)类触应知。成业论云。日出论者作如是言。诸行实无至余方义。有为法性念念灭故。然别有法。心差别为因依手足等起。此法能作手足等物异法生因。是名行动。亦名身表。是色处所摄(云云)经部凡有三种。一根本经部即鸠摩罗多造结鬘论。广说譬喻故名譬喻师。二室利逻多造经部毗婆沙。三但言经部。今所对破即根本经部也。成业论云。云何此法能令自身转趣余方别异而起。若言由心差别所生风界。即应如是风界其性是动足能为彼异法生因。何乃离风执有动法(云云)又触下转破。汝执此风设许有表。即通善恶。触法不应通善恶故。非显香味下明显香等并皆非身表。量云。汝表色亦非是显及香味。无表示故。如触。述记以二解会释香积世界之香等。可见○三结。

    故身表业定非实有○第二申正义。

    然心为因(至)假名身表。述记云。大乘五尘皆无记性。然余处言色声二处通善恶者。一为随顺小乘等说。二为表示内心说。实非善恶。由加行心为等起因显随心之善恶。简余香等扶根诸尘故令内念念识所变生灭之身往趣余处表示心。故假名善恶说为身业。言识变简萨婆多等。生灭相续简正量部等似有动作。简譬喻者等。表示心故显其表义。此非业体。表示其心故名表业(云云)寂曰。识变是大乘不共之妙旨。非诸部声闻乘教之所明也。所以诸部虽各立理。并皆为大乘之所破。是乃由未明一切唯识之玄猷也。应知○自下第二破语表。

    语表亦非(至)于理无违。此中初破外执。后然因心下述正义。破意可知。婆沙百二十六·俱舍十三初广明语业。可寻。问。婆沙第十五云。佛一刹那心能起一语。一刹那语能说一字。声闻·独觉一刹心能起一语。一刹那语不能说一字(云云)今何言一刹那声无诠表耶。答。述记释云。设汝说佛一刹那亦不能实诠。如汝说极微。大于大乘者以粗心故缘之不着。如我极细一刹那声(云云)述正义中。识变之言通简外计。可知○自下第二破无表二。初破外执。后述正义。今初。

    表既实无表宁实。此破萨婆多等计实有无表色。婆沙百十二·百三十二·百三十三广明无表大种造实有。可寻○二述正义中二。一总明。二别释。今初。

    然依思愿(至)理亦无违。思通定散无表。愿局散无表。善谓定道及别解脱戒。恶谓不律仪无表若处中无表。通依善·恶·思·愿分限。

    当知依思愿善恶分限或种或现相续制止功能假名无表○二别释中二。一明散无表。后明定无表。今初。

    谓此或依(至)增长位立了义灯云。问。无表之色依表种立。表有多念。依何念立。答。于初刹那正发身语之思或俱时发或前后起。俱时同一种。前后各别种。皆于初上立。第二刹那已去非因等起。但名刹那等起。非根本故(云云)胜身语等者简中下思。依思·愿·善·恶分限熏成种子未舍。以来刹那刹那运运倍增。若依难陀等师。新熏种念念种子体新倍生。假立无表。若依护月等师。唯本有种体虽不增而功能增。若依护法师新旧合用唯取新熏种倍倍生时用增上说。演秘以五解辨。一云体增。体有二种。一新。二旧。唯新熏增而非本有。本有势力不及新故(云云)二云。由发戒思合新体增本有用增。依体增立。三云。新旧悉体增长。依二增立。四云。新种用增其体不增。本有体用皆悉不增(云云)五云。本亦用增而体不增。慈恩疏主处处评取用增。具如表无表章明○二明定无表。

    或依定中(至)故是假有此中兼明定道二戒。定道二戒是随心转故。于现行思制身口恶不起义门假立无表○第二遮外难。

    世尊经中(至)说为业道。此中初难可知。后答中。初出体。后释名。初中三。思者出于瑜伽五十三大乘成业论及俱舍论第十三。经部大乘并依此三以判思业思已业。何等为三。谓一审虑思。将起身语先审虑故。二决定思。将欲作故起决定心。三动发胜思。正发身语动作于事。前二是意业亦名思业。后一正发身语。思名身语业。依身语门转故。假名身语业。非身语即业体。五十三云。不发身语思名意表业。自有表知故。问。大乘立意表业。亦可意业立无表耶。答。法苑表无表章出于三说。初说。谓意表亦发无表。而唯善性非染无记。又声闻得戒唯发身语无表不发意三支无表。菩萨利根其发十支无表。第二说。谓善恶二思极重皆发无表。贪·瞋·邪见三业道亦能发无表(云云)第三说。谓意有表业。圣教所说未说意有无表。非增猛故。不发无表(乃至)于此三说第三为正。述记亦取不发义。要集云。三藏意于意思立表无表。法苑二说。一云。发无表。一云。不发。后说为正。三藏意者存前解。淄洲斥此会释(云云)寂曰。慈恩疏主以不发为正者。且约通三乘门判之。若依大乘不共意则不必然也。所以知者。法苑释名中云身·语·意三无表。又支多少门中云既许意有无表。又四大造性门云大乘唯意表业发杀生无表。又问答中答意无表乃作二解。一云。善中有无表。二云。恶亦有无表。于此二解不评是非。由是观之若据大乘随自意门。则基师亦以意有无表为正乎。大乘判三业之中。意业最胜。身·语既发无表。意业何有不发无表也。但意表·无表不可立色名而已。具如义林纂注辨。十业道义如婆沙百十二俱舍论十七初明○第三总结非。

    由此应知(至)变似色生此结非申正义。上来破色竟

    唯识论略疏第一(并悬谭)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