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成唯识论略疏第二(论本第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长泉律院苾刍普寂撰

    ○自下第二破不相应中二。一总破诸部。后别破异计。初中复三。一总非。二却诘。三量斥。今乃初也。

    不相应行亦非实有○二却诘

    所以者何○三量斥二。今初举体相及作用而不可得以显是假立非实有。

    得非得等(至)分位假立○二举蕴所摄而心心所及色无为所不摄以证是假非实。此定非异(至)非实有体。毕竟无者。五种无之随一也。瑜伽十六(五纸)云。何等名为所观无法。当知此相亦有五种。一未生无。二已灭无。三互相无。四胜义无。五毕竟无。乃至毕竟无者。石女儿等○自下第二别破异计中三。一破本萨婆多等。二破大众部等。三例破成实师及正量部等。初中六段。一破得·非得。二破同分。三破命根。四破二无心定及无想异熟。五破四相。六破名·句·文。初中有四。一问外人说有由。二外人引经证有。三以理教难。四申成正义。今初。

    且彼如何(至)有实体用。不相应名义出于俱舍论第四(十三纸)光记(四十六纸)等。彼计不相应行有十四而有实体。故今乃举十四对破。若依大乘。色心分位假立不相应法。非异色心别有实体。数亦无定。瑜伽五十二·五十三及杂集说有二十三。第三及五十六·显扬第一·百法论说有二十四。今论及五蕴论等说十四法。其说十四者随转小乘或对破小计故耳。今乃欲破实有。先征彼说实有之由○二外人引经证实有。

    契经说故(至)显得非得。俱舍四云。何缘知有别物名得。契经说故。圣者于彼十无学法以生以得以成就故已断五支。乃至广说十无学支。出于婆沙九十四(八纸)杂集十(十纸)等明○三以教理难中二。今初总非。

    经不说此(至)为证不成○二申难中二。初难得。后例破非得。初中亦二。初就教难。二以理征。今初。

    亦说轮王(至)善种等故。此中初举轮王成就七宝反征。经说轮王成就七宝。岂可成就他身非情。汝若言虽他身非情不可成就由于宝有自在力假说成就。汝计善恶法有得亦应如彼宝假说成就。汝若言宝现在有故应由自在假说成就。所谓善恶等法非必现有而说得成就故其得应有实体。是亦不然。离现实法非吾所许。何以故。以善恶等种现在有故。于三世法假说成就。设无为法能得无漏智现在有故说得成就。应知○第二以理征二。今初总问彼”。

    又得于法有何胜用○二别难中二。一难能起。二难不失因。今初。

    若言能起(至)得便无用。此一段文自有六难。初以无为难。二一切非情下以非情应不起难。三未得下以未得已失法应永不生难。未得法者。如欲界有情于上二界法。已失法者。如离欲者于欲系法。四若俱生下以生相无用难。五又具下以具得者应三性法一时顿现难。六若待下难意可知。此一段难全依瑜伽五十二(九纸)之意。俱舍论第四(十四纸)经部难有部之旨粗同此意。可寻○二难不失因。

    若得于法(至)俱为无用。此破正理救。正理十二(三纸)以得为不失因。破意谓所得法不离有情应假立得不可别有实有得为不失因也。大乘则于一切色心随属于己假立为得故。设他身非情上亦有自在随属义则得名得等。应知○第二例破非得。

    得实无故非得亦无○第四申成正义中二。初明得后明非得。今乃初也。

    然依有情(至)现行成就。瑜伽五十二(九纸)云。云何得获成就。谓若略说生缘·摄受·增盛之因说名为得。由此道理当知得是假有。演秘云。种是生果之因缘故名为生缘。由种有生果之功能果方得有。种名摄受。即所生果名为增盛。或种有生果势用名为增盛。增盛即因。由有此能假立为得。三种成就者。瑜伽五十二(九纸云云)。

    五十六初(云云)杂集五(十八纸)亦明三成就。而种子成就与瑜伽稍异。今以图彰焉

    寂曰。五十二所说粗同于俱舍所出经部义。盖斯随转理门之说。而杂集第五细判体用。究理之说耳。应思。述记于是广辨得·非得差别。可寻○第二明非得中二。初明非得。后因明异生性。今初。

    翻此假立不成就名○二因明异生性

    此类虽多(至)未成就故。今乃依五十二(十一纸)之文。又五十六云。问依何分位建立异生性。此复几种。答。依不生起一切圣法分位建立异生性。此复三种。谓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显扬论一(十五纸)云。异生性者。此有二种。一愚夫异生性。二无闻异生性。愚夫异生性者。谓无始世来有情身中愚夫之性。无闻异生性者。如来法外诸邪道法。杂集二(三纸)云。异生性者。谓于圣法不得假立异生性(文)婆沙论四十五广明异生法·异生性。俱舍论第四(云云)婆沙·俱舍等。有部判性为无覆无记。大乘则述记云性唯染污。了义灯二末云。大乘通三。不善·有覆及以无覆(云云)若依犊子部。欲界见所断十烦恼以为体性。有部计别有体性。唯是无记通三界系不相应。经部计不立有别体性。但于曾未生圣法相续分位差别假立名异生性。大乘则虽立不相应非异色心别有体性。但于见断二障种子未永断位假立异生性。问。其得圣法为在何位耶。答。演秘云。有义两释。一云。义同小乘。不获一切三乘圣法名为异生。若获少分即名圣者。故俱舍论第四(云云)二云。与有部义异。二乘回心未至初地。亦名圣者。得生空智断烦恼故。亦名异生。未得法空智未断所知故。乃至详曰。今取后释(云云)寂曰。瑜伽论说三乘法。若于声闻地而判之。应准同婆沙等如前说判。若依菩萨地而论之。应依后说。可考○自下第二明众同分中三。一问。二答。三破。今乃初二。

    复如何知(至)乃至广说○三破中二。今初略破。

    此经不说(至)为证不成○二广斥中二。初叙三难。二述正义。今乃初也。

    若同智言(至)有实同分。此中三难。初内外相同难。同智言者。如婆沙二十七(四纸)俱舍论第五初明。俱舍论要解第四广辨之。今不复出。次又于同分下第二能所无差难。俱舍五(二纸)光记五(六纸云云)后若谓下第三宿因成同难。可解○二申正义。

    然依有情(至)假立同分。瑜伽五十二(十纸)杂集论二(二纸)说。同分假立(云云)可寻○第三破命根中三。一问。二外答。三破。今乃初二。复如何知(至)说名为寿○三破三。初总非。二以三难征。三申正义(寂曰。述记分科甚违论旨。故今改科)今初此经不(至)不成○二以三难破。今初离识无别难。

    又先已成(至)无别命根○二如受非根难。

    又若命根(至)非实命根○三假设他问破”。

    若尔如何(至)有实命根。此中三问三答。初以三法征以四正断答。谓四正断于一精进立。三法亦尔。于一阿赖耶识一期连持相续分齐假立命根。述记云。但是一识义别说三。谓阿赖耶识相分色法身所得名暖。此识之种名寿。以能持识故现行识是识。次住无心下外人以无心位寿暖应无诘。岂不下引经证识恒有。后既尔如何下外人复征。识恒有何名无心位。彼灭下论主示。转识灭故名无心位。非谓阿赖耶识亦无。言后当说者。指下第三卷。此识下显赖耶是界趣生体以遮外执○三申正义。

    然依亲生(至)假立命根。了义灯二末云。命根述正大乘诸教有六不同。一唯说第八识种。如此论是也。二通说现。瑜伽决择云。八根种现定成命根在中。三唯内六处。显扬第一云。命根者谓先业所引异熟六处住持决定性。四通五蕴。集论第一(云云)杂集释云。同分者。于一生中诸蕴相续等。五依总相说。瑜伽五十二说。如何命根。谓于彼彼处所生自体所有住持限量势分说名为寿。六依异熟说。五十六(云云)相宗诸师率以第一为正。寂曰。诸说并有道理不可偏取焉○第四破无心定及无想果中四。一问外。二外答。三难斥四述正义。今乃初二。

    复如何知(至)令不现起○三难斥中二。初厌色齐心难。二假遮非实难。今初。

    若无心位(至)此云何然。文旨明畅可解。演秘设多义解释(云云)○二假遮非实难。

    又遮碍心(至)假亦能遮○四申正义。

    谓修定时(至)亦非实有此中三段。初明二无心定。次明无想果。后结非实有。二定义出于瑜伽五十三(十二纸)五十六初·伦记十五下·显扬第一(十四纸)杂集论第二初·今论第七论疏。至下当辨。次无想定前下明无想果。婆沙百十八出五说。评家所说。谓无想异熟是无想定所感。一切色根及命根众同分是业所感。余蕴乃俱感。俱舍论同于评家说。如俱舍要解四辨。述记七本叙三解。二本出于二解。略纂以一解释举泰师解破斥(云云)今作图叙之。

    后故此三法下结非实有○第五破实有四相中四。初问外人。二外引经证。三破执。四述正义。今初。

    复如何知(至)有实自性。枢要上末云。上座部立二相。化地部立三相。一刹那灭蕴。一切色心。二一期蕴。谓寿命。此二辨相。三穷生死蕴。虽别有法而非有相。正量部立四相。色法一期多时生灭心心所法灯焰铃声刹那刹那生灭(乃至)叙有部·经部计。有部所立出于婆沙第三十八·俱舍论第五(十二纸)有部·经部对辨可见。大乘四相如瑜伽五十二(六纸)八十一初等明。可寻○二外人引经证。

    契经说故(至)乃至广说婆沙三十九初·俱舍第五(十纸)出之。经部对破(云云)大乘所立具如五十二明。伦记一下(三十七纸)十一下(三纸云云)○三破执中有二。一总非。二别破。今初。

    此经不说(至)为证不成○二别破中七。一六转无差难(至)七有无乖角难。今初。

    非第六声(至)即色心故。第六转声。谓属声也。如经说三有为之有为相。而有之言则虽是第六转非第六转必有别体。犹曰色心之体。岂可离色心而别有体。今亦应尔。有为法体生住异灭。即三有为相非色心外别有三相○二能所不异难。

    非能相体(至)异地等故。俱舍论第五(十五纸)有此难(云云)○三二相应齐难。

    若有为相(至)应异所相。婆沙三十九(十二纸)云。问。如有为法有有为相。无为亦有无为相耶。设尔何失。若有者云何无为名非聚法。若无者品类足说当云何通。如说云何不生不住不灭法谓一切无为法。答。应作是说。诸无为法无无为相。问。若尔品类足说当云何通。答。翻对有为故作是说。谓有为法有生住灭。无为异彼说不生等。非谓别有不生等相(文)演秘作二解(云云)寂曰。初解不允。经论之中虽说无为之相。是即以相之言形容非相。恶有假相也。有为诸法有迁流相。应立假相。无为法是不生不灭。何可立相也。然不生不灭之言约教有别。若依相宗。则或约性说不生不灭或约无起尽或约遣执着。若依性宗。则说有为法当体即不生不灭。可知○四四相齐兴难。

    又生等相(至)用不应俱。此中有三子段。初例体应俱难。二若相违下例用相违难。三又住异灭下新义乖古难。婆沙三十九(初)有二说。一谓法生时生有作用。灭时老灭方有作用。体虽同时用有先后。一法生灭作用究竟名一刹那乃至二或生灭位非一刹那。然一刹那具有三体故说三相同一刹那。光记云。前家约用。后家约同时具有三体。各据一义。然无评家(云云)刹那分齐如极微有方分·无方分两不可得。前后有过。同时叵成。毗婆沙中所说二义叵以情图。只是使学者生智之粮耳。其实则非是未见谛者之所测知也。若以情谓而计度者。才有所说则并堕四句。胡成正理也。应思。次若相违下即难婆沙后义。后又住异下破正理计住等三相体用俱同时。正理者十三(二十五纸)(云云)○第五段有三难。一如体本有难。二因非本有难。三生等无能难。

    能相所相(至)便为无用。述记之中往复折征解第二难。可见○第六例同无为难。

    所相恒有(至)不可得故。了义灯三云。问。此破与前理有何别。答。前以彼宗不离无为别立能相例破有为不令别立。今以有为体恒有说生等合例破无为体恒有应生等合。故二文别○七有无乖角难。

    又去来世(至)进退非理。此中有四子段。一定世有无难。二生名为有下生灭非依难。初难生在未来。后难说灭在现在。三灭若下灭生相翻难。四又灭违住下违同顺异难。后故彼所执等者总结非○第四述正义中二。初申自义。后结成假。今初。

    然有为法(至)转变名异。有部所计生相在未来。住异灭在现在。具如婆沙十八·四十六等明。难意可知。若大乘所立。则生住异三在于现在。灭即灭无。在于未来。然表此有后无故。于一刹那假立四相。具如瑜四十六等明。一期四相如瑜伽八十八(十一纸)显扬十四(十二纸)等说。可寻○二总结相假。

    是故四相皆是假立○第六破名·句·文身中四。初问外。二外引教答。三广破。四述正义。今乃初二。

    复如何知(至)名句文身○二外引教答。

    契经说故(至)名句文身○三广破二。今初总非。

    此经不说(至)为证不成○二别破中五。一如色非诠难(至)五征机调难。今初。

    若名句文(至)非实能诠○二名等无用难。

    谓声能生(至)何用名等○三声色无差难。

    若谓声上(至)别有实体。了义灯中假设外问解释大小旨异。可寻○四例声生语诠难。

    若谓声上(至)唯语能诠。此中四段。初例弦管等难名·句·文实有。次又谁等者。示弦管等非必不能诠。次声若能下例显一切音声皆应有诠用斥离语别有名·句·文。后若唯下结非离语声别有名等。义灯·演秘有辨。可见○五征诘调斥。

    何理定知(至)天爱非余。此中初外问。次反诘。后调斥。天爱者。调弄之语。如述记枢要上末(二十五纸)俱舍光记四(二十三纸)明○四申正义中四。一显假差别。二显三用殊。三明不即离。四会相违。今初。

    然依语声(至)名句文身。此乃总依一切有情假立名·句·文。若夫佛及自在位菩萨。则一刹那声说无量陀罗尼名句。非性相之所定判也○二显三用殊。

    名诠自性(至)为三所依。名句文义如俱舍论第五·瑜伽论第十三·第五十二·伦记五上·十三下·二十一下·杂集第二·义林总料简章及纂注明。自共相义出于入楞伽三(十五纸)佛地论六(五纸)唯识述记三末(二十三纸)九本(二十七纸)十本(五十五纸)伦记一上(二十九纸)六下(十纸)十一下(二纸)等明。自性差别与自相·共相其致相似义门稍异。可知。然因明家所谓自性差别其旨大殊。不可一混矣。若性相门辨其二相。如色是自性色上常·无常我·无我等是差别。又于色上如一青是自性青有种种青即是差别。然实自性非名所诠。今言名诠自性诠共相自性。言共相自性者即共相之体也。且如言火召共相火体以遮非火耳。然名诠共相。尚是施设安立门。其实则一切法自相及共相并是离言法性。非假智言诠之境。但以名召体生他假智而已。非名等能诠法体也。寂曰。如五根五尘唯心心所现智证非比智之所能实知。但于施设语言门于唯召其自体不得别义上云名诠自性。非诠言称共相之体也。然自共相别义不一准。若通途则色等极微心心所法体不与他共名自相。空无我等该通诸法者为共相。因明集量论所说与此稍异。不问一切自相·共相。现智所证即名自相。一一假智言诠所及分别散心比量智境是名共相。佛地论第六说。妙观察智缘诸法自共相以诸法一一自体为自相。是如小轮围山。真如遍一切法如大轮围山。是名共相。自共相义理致幽深。可察。然则若约现智所照论焉。则名等不能诠一切法自共相实体。若约比量智境及非量妄计。则名诠自性全无所妨。述记(云云)明不立颂由。此义如俱舍光记五(五十八纸)辨。可寻○三明不即离。

    此三离声(至)亦各有异。名·句·文乃声上屈曲差别故。与声假实不同。不即不离。可解。法词二无碍等者。法无碍解缘名·句·文。词无碍解缘声为境。四无碍解如婆沙百八十(九纸)瑜伽四十五(二纸)显扬四(六纸)十地论二(十六纸)大乘义章十一等明。声与名等蕴处界所摄各异。可解○四会相违。

    且依此土(至)假立三故。六尘说法出于无垢称经第五·楞伽魏译四(二纸)唐译三(十纸)等○二破大众部等。

    有执随眠(至)非不相应。宗轮述记(六十一纸)论云。随眠非心非心所法亦无所缘。随眠异缠缠异随眠。应说随眠与心不相应缠与心相应。疏(八十一纸)(云云)彼亦下破意可知○三例破正量部等。

    执别有余(至)皆应遮上。正量部计不失法如券。此即以诸业引果功能立不失法。彼以此为不相应法。成业论(云云)成实论家以无表业为不相应。正理论师以和合性为不相应等并应例破。从来诸计未说一切法唯识而色心分位假立不相应故并受此破。非敢向其所立诤竞是非也○自下大文第三破无为法中三。一破外计。二显正理。三总结非。初中亦二。初总非。次别破。初中亦三。一总非无实。二显法定无。三为量遮破。今初。

    诸无为法(至)理不可得○二显法定无。

    且定有法(至)无为定有。此三初乃现量所得。谓五识缘五尘及他心智境等。第二乃非量心之境。第三是比量智境也。今此无为法是现·比·非量所不摄故。应非离色心等别有实体也○三为量遮破。

    然诸无为(至)实无为性。演秘云。问。无为云何色心显耶。答。有义。虚空无为通色心显。佛地论云。五蕴无处显虚空故。又心缘空故名心显。择灭无为若依能证唯心所显。若依离缚自性断者亦唯心显。由简择心断染显故通说三断。是色心显由断五蕴而证得故。或唯心显若非择灭通色心显。色心缘阙而证得故○第二别破中三。一破萨婆多。二例破余部。三总破无为无因果。今初。

    又虚空等(至)非遍容受。三无为一多等义如俱舍界品初引婆沙明。婆沙第十明虚空体一。同三十二(六纸)明择灭非择灭体多(云云)寂曰。婆沙所说是教限分齐。未明法空及如来藏心故。故作斯未了说耳。不可妄以情谓而是非矣○二例破余部。

    余部所执(至)准前应破○三总破无为无因果。

    又诸无为(至)异心等有。旧俱舍论云无为非因果。新云无为无因果。具如俱舍论第六(十四纸)疏记明也○第二申正义中二。一依识变假施设。二依法性假施设。今乃初也。

    然契经说(至)假说为常。闻他说有虚空等。随名起分别心缘虚空等相。有漏位唯第六意识缘。入地已去后得智缘前无分别智中法性之空等及缘佛所说空等变似空等相。是通第六·第七二识缘至于佛果。三智所缘或除成事或通八识。智遍缘故。下论云。无为何性摄耶。三皆容摄。心等变似虚空等相随心生故。依他起摄。愚夫于中妄执实有。此即遍计所执性摄。若于真如假施设有虚空等义。圆成实摄。有漏心等属依他无漏心等容二性摄。众缘生故摄属依他。无颠倒故圆成实摄○二依法性假施设有。

    二依法性(至)名曰真如。此明于一真如假设六无为。一切诸法不生不灭。由慧烦恼灭处即不生不灭真理显是名择灭。此真如性本净名非择灭。或有为法缘阙不生不生故。不灭本性自显。亦名非择灭。不动者。杂集二云。不动者。谓已离遍净欲未离上欲。苦乐灭无为。想受灭者。已离无所有处欲止息想作意为先故。诸不恒行心心所及恒行一分心心所灭无为。当知此中有二种应断法。谓诸烦恼及此所依受。受有二种。谓变异及不变异。如其次第苦乐非苦乐。当知烦恼断故建立择灭。二受断故如其次第建立不动想受灭(云云)如瑜伽五十三(十三纸)显扬一(十五纸)十八(十六纸)等明。余名并于义门立。其实则真如无为。四句永绝百非洞遣。非名所诠。无名立名故十种名中名究竟名。可知○三总结非。

    故诸无为非定实有总非。可解。述记之中诸门分别(云云)诸部异执以图示。

    寂曰。瑜伽五十三(十纸)之文。是但释空非二灭之文。而非立二无为。又瑜伽第一百(十三纸)出三无为未见说八种之文。恐是疏主谙记之差耳。上来别彼竟○自下大文第四合破外道余乘计法实有。

    外道余乘(至)亦是法执。此中初破所取。次破能取。次诸心心所下明心心所幻有假有。后为遣下明唯识真胜义无相可取。寂曰。此一段文与般若真空理其旨吻浃。宜哉龙树·天亲内鉴冷然道不相妨也。后代性相偏取有无互诤者。盖时之弊也○自下大文第五解上法执分别俱生位次中二。一明二执行相断位。二明执所缘有无初中二。一举数列名。

    然诸法执(至)二者分别○第二依列别释中二。一明俱生。后释分别。初中有三。一释俱生义。二正明执体。三明伏断位次。今乃初也。

    俱生法执(至)故名俱生○二正明执体中二。一明第七识俱。二明第六识俱。今乃初也”。

    此复二种(至)执为实法。此出护法计。若安慧计。则谓第七识唯有我执而无法执(云云)一切众生未得无漏未起已来恒时执取故云常相续。此识缘境至下当知○二明第六识俱。

    二有间断(至)执为实法。一切诸法本来寂灭。自性涅槃但由无明妄执力生蕴等相。而不了蕴等诸相是识所变似有无性执为实法。寂曰。第六识俱俱生我执总别取蕴相。今俱生法执总别取蕴处界。文义显著无复可论。相家学者芜论凿说。如闹丛林。岂可谓之弘通二空唯识之妙道乎哉。寄语同志。苟欲开发此论之玄猷者。应须努力拨遣李唐以来之弊风也。若不尔者此道几乎坠地矣○三明伏断位次。

    此二法执(至)方能除灭。初地住心已后乃至金刚以胜无漏无间道智之所断除。可知○第二明分别起法执中四。一明分别名。二显执所在。三分二别释。四伏断位次。今乃初也。

    分别法执(至)故名分别○二显执所在

    唯在第六意识中有○三分二别释。

    此亦二种(至)执为实法。于一切法不了真空唯识执为心外有实法体。种种遍计。是名法执。所遍计境无量无数。于中任运起而不由邪教邪思者是名俱生法执。由邪思等构画分别起者名分别法执。理趣显然。然慈恩疏主错解佛地论意以我执所迷二十句六十五句辨法执头数。至处皆尔。恐非是论正旨论旨焉则就我见必带法执。且准我执所迷句数以辨法执头数。非谓法执所迷境全同我执所迷句数。不尔者一切处一切时执心外有法。无量无数遍计法执何句所摄。学者应思○四明伏断位。

    此二法执(至)即能除灭。分别法执粗猛故菩萨入见道位顿断无余。是时真如自体显现。是名真佛出现。是云生诸佛家。亦名真佛弟子。是即菩萨一阿僧祇耶所熏成。

    福慧种子资发此真明拔除无始时来所成就毒树之根本。岂是容易耶。今言粗故易断。且望初地住心已去乃至金刚经历二阿僧祇劫数数修习断微细难断法而言耳。见道断障至下当辨○第二明执所缘或有或无。

    如是所说(至)如幻事等。本法有无如上已明。此一段文之虽易解。三性三无性妙旨具在此中。遍计所执空无所有犹如龟毛兔角。依他缘生亦如幻有。幻有乃似有诳惑愚夫而已。以智照则一切诸法当体寂灭自性涅槃。唯是一心真法界矣○自下大文第三别征总结中三。一牒前示非。二别破上座部等计。三重总结引经证成。今初。

    如是外道(至)实有体故。此中初牒前所计。次故心心所下正显非。谓一切心心所所缘唯是自识相分。非有心外色等为所缘缘。后缘用下释心外境无有实体故不能为心所缘○二别破上座部等。

    现在彼聚(至)余非所取。此中初明自心缘他心心所亦唯取自心相分非亲缘他心之义。如他心智。自心心所前聚后聚互缘亦尔。后同聚下斥同聚心心所互相缘。大众部·上座部·法藏部等许同聚相缘异义如唯识疏家引婆沙第九明。寂曰。予窃谓。此一段文因上明色等皆自识相分非心外法能为所缘缘。

    便显自他心聚相缘·自心心所前后相缘并皆非离自心别有所缘缘及以同聚心所亦非亲所缘之旨而已。非必抗对他之异计。应思○三重结引经证。

    由此应知(至)似彼而转。契经者厚严经。即密严经同本。三藏将来未译○自下大文第三重释外妨难重净三句中三。一叙难。二破斥。三结正。今初。

    有作此难(至)似外境转。演秘(云云)寂曰。此难盖印度旧来吠世师一个之难辞。故今叙辟之。当时此地拂迹所无。于此徒费工夫。可谓丧车后之药袋也。不耶○第二破斥中二。初破外道。后因斥余乘。初中二。初破真事无。二破似事及共法。今乃初也。

    彼难非理(至)前已破故○二破似事及共法中二。初总非。后别破。今初

    依类依实(至)俱不成故。演秘(云云)○二别破中二。一破依类不成。二破依实不成。今初。

    依类假说(至)不依类成。演秘意谓。破类实中皆指似事·共法。有义云。依类似事不成。依实共法不成。似事·共法别配类实(云云)秘主破(云云)寂曰。此破当矣。依类不成者。彼宗计人类同异句收。以人性似火人·火上俱有猛赤义名共法。论意如是。今破云。猛赤在德句。非在同异句收(云云)○二破依实不成。

    依实假说(至)不依实成○二因斥余乘中三。初总非。二别显。三结依。今初。

    又假必依(至)亦不应理。述记云。上来已破外道真事。今破小乘伏难真事。或是外道佛法共许真事假亦不依。应思○二别显中三。一显不依真唯依共相转。二显假诠智有胜功能。三总申假说不依真事。今初。

    真谓自相(至)共相而转。自相境者。谓离言性唯现量得。假智即有分别智。此智唯缘共相不缘自相。可知○二显假诠智有胜功能。

    亦非离此(至)为假所依。枢要上末云。亦非离此有别方便。有二解。一云。即以假智诠施设自相为假所依。由假智诠显于法。如手指月等。不尔如何说为能证得也。二云。假智诠境不得自相。亦非离此二外更有别方便施设自相可为假所依显此二。既不得自相。离此无方便可得自相。意显自相除诠智外莫能证得者(文)言诠假智虽不得法自相。然无离此诠缘别可得自相方便。故以假智言诠显法自相。假智言证之所诠变与彼自相相似。故名为假。演秘(云云)○三总申假说不依真事。

    然假智诠(至)不依真事。假智言诠必由声起。声不及处此便不转。声不及处即自相境。述记云。问曰。若不着自相横为分别。何非是执。即善心等中应有法执。如法执不善心亦不称境故。答曰。法执之心非但不称本质亦不称影像亲所缘共相之法依他性。故名为执。或坚着此亲相分故说之为执。此善心等缘共相时。虽不称自相本质而称于影像所变。亦不横计坚着。与法执不同。以彼影像依他性故。或比量等心缘亲相分亦不相称。若相称者。应言得体。由此但非坚着此境故不名执(云云)寂曰。法执三性有无者。古来一个之诤论也。安慧论师计。法执通三性心。护法宗计。法执唯在染无记心不在善心。然此二计各有道理非可偏取。而约教判焉。则护法宗义乃相宗相分之教也。安慧所立乃从相入性之分齐。其致邻于贤首所判终教也。疏中以坚着·不坚着而辨善心无法执者善矣。其言善心虽不称自相称影像所变者义未了当。何者虽是善心。其有漏心第六意识独散缘相取法取我。岂可得言称于影像所变乎。寂窃谓。二执诸识有无法执三性通局乃性海自尔之波澜而大乘始门应必有之智印也。凡三性心品其染污心者深着尘境违逆真性。无记闇心次之故我执唯在染心。法执通染无记心。其善心者虽是有漏。必顺性起而无坚着故。亦此心即净法界等流出世净心之光影故。不说为有法执。据此理则护法宗义道理极成。若复据其所谓善心者虽是无漏。其因中者五·八未转故。尚带微细法执。未得于心性究竟明了。况于有漏心乎。施戒等善于名相转者恒不离无明妄执故。亦为有法执之义。则安慧所立深契道理。是故此宗所立两义并存而彬彬乎。妙道也。后偏朋护法宗抑废安慧宗者。可谓单轮只翼矣。岂可成全功哉○三结依。

    由此但依(至)不应正理。似事乃其相依他性是。即不能于一一境如自相取转于共相。共相乃自相上起妄增益之相。是唯假有非真实有。遍计所执我之与法是依他起上起妄增益。当情现有都无自体。然安慧论师意谓自体分证量诸法自相。是依他离言境。若有能所取才堕分别。皆是共相转。是遍计所执而非依他性。若护法宗意谓。共相不离自相。色等共相即全自体而起。故此共相亦依他起。善心缘此共相所缘不违影像故不为有执。遍计妄情更执此影相坚着横计。是名为执。是故护法宗意。则遍计义增益义通三性心。轨唯在染无记心。若安慧宗。则三性心并遍计妄增益。皆带法执分别。如上已辨○第三结正。

    然依识变(至)说我法名。诸圣教中于识所变见相分上假说我法以对遣愚夫所执实我法也。契经者厚严经也○自下大段第二释下三句。于中分二。一别释三句。二别解能变义。初中二段。初释初句。后释后二句。今乃初也。

    识所变相(至)类别唯三。上言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今乃承彼牒识所变。可知○二释下二句中二。初明三能变。二释及言。初中三。今初明异熟识。

    一谓异熟(至)异熟性故。多异熟性者。此识初从愚位乃至金刚通名异熟故。此识有三位。谓一我爱执藏现行位。二善恶业果位。三相续执持位。所谓异熟当第二位。枢要意谓。瑜伽说七地或十三住。阿赖耶在七地中前四地·十三住中初九住。毗播迦名通六地前十二住。阿陀那名贯通七地·十三住。多者相续义。一切时行名之为多。乃至又多者广义。即是总义。对六·七识拣之。述记意谓三名之中异熟在于宽狭之间。若叙初名则泄第八地已上识。若举第三名则虽摄位遍义通果位无熏习。即成无用。今就因中有熏变位建立此识。故不出阿陀那名。阿陀那名新旧异诤。如摄论疏明○二明思量识。

    二谓思量(至)审思量故。恒言简第六识。审言简第八识。可知○三明了别境识。

    三谓了境(至)境相粗故。以前六识同了粗境异七八故合为一名。可知○二释及言”。

    及言显六合为一种○自下第二别释能变义中二。初牒列数。二依标解。今初。

    此三皆名(至)变有二种○第二依标解中二。初因能变。后果能变。初中亦二。初总明。后别释。今初。

    一因能变(至)二因习气。此即如次名言习气·有支习气也。由此二习气力故。一切有为法相续随转。六道轮回转异无穷○二别释中二。今初等流习气。

    等流习气(至)熏令生长。等流是果名。今举果名显能变因。此即诸八识熏于本识各自名言种子也。名言种子者。论第八云。名言习气。谓有为法各别亲种。名言有二。一表义名言。即能诠义音声差别。二显境名言。即能了境心心所法。随二名言所熏成种作有为法各别因缘(文)问。七转识唯能熏而非所熏。第八识唯所熏性而非能熏。未知第八识自种子谁能熏耶。答。诸部对法未见的说。古来相传。七转识熏自种于本识时亦能熏本识自种(云云)此说固有一理。然本识种·现一异叵得。不可必如传说判断也。有旨哉。古对法中不明此义也○二异熟习气”。

    异熟习气(至)熏令生长。异熟习气亦名有支习气。即有漏善恶二业熏习种子也。论第八云。三有支习气。谓招三界异熟业种。有支有二。一有漏善。即是能招可爱果业。二诸不善。即是招非爱果。业随二有支所熏成种。令异熟果善恶趣别(文)问。三习气中何唯说名言·有支二习气而不说我执习气耶。答。我见熏习是名言熏习中开立之耳。今乃于因缘·增上二缘建立二能变以申明生死总别因果。故唯说此二。其我见心熏我见种者。自摄在于名言熏习中。不别言之。可知○第二明果能变中有二。初总明。后别释。今乃初也。

    二果能变(至)现种种相。前二因所生果八识有缘法能变现者名果能变。述记云。此果能变即自证分能变现生见相分果(云云)应思○二别释中亦二。一等流果。二异熟果。今初”。

    等流习气(至)果似因故○二明异熟果。

    异熟习气(至)非谓一切。此中三节。初正明异熟果。次即前下明异熟义。后此中下拣异熟分齐。初中有二。初明总果。后明别果。总果即引业果。犹如作模。别果即满业果。犹如填彩。由因是善恶果是无记。总别二果俱名异熟。然第八引果是真异熟。六识别果从异熟生故亦名异熟。对法第五(十纸)云。若法异熟从异熟起者。名异熟生。第七识因位唯染果位唯无漏故。非异熟种之所引生。可知。后此中下拣异熟分齐。此识有三位。异熟名通前二位。而今言异熟者。且就我爱执藏位持杂染种能变果识建立。此位能具三义为我法二执依故。三义者何。谓我爱执藏即阿赖耶义。持杂染种是阿陀那义。能变果识即异熟义。非谓等者拣后二位。述记·了义灯所辨甚失论旨。应思。

    ○自下大段第二。二十二颂半广明识相三

    初明初能变中二。初颂。后长行。今初。

    虽已略说(至)罗汉位舍。此二颂半分为十门。一自相。二果相。三因相。四所缘。五行相。六相应。七五受。八三性。九因果。十伏断位。于此十中。初三相合为一门。所缘行相亦合为一门。总成七段。更别解触等为一门。是名八段十义。可知○八段中第一段明三相二

    演秘云。有义。初略明三相。后解因相。疏言后文广解三相。此定非理(云云)详(云云)寂曰。有义所难在文的当。然一切种相自含三相。明一切种相中自相果相其旨自彰。疏就此义云广三相乎。应思○初明自相中三。今初释藏义。

    论曰初能(至)自内我故。赖耶三藏出于世亲摄论(谛译)一(十八纸)隋译一(十纸)唐译一(十三纸)无性论一(十二纸)梁论云。云何佛说此识名阿梨耶。一切有生不净品法于中隐藏为果故。此识于诸法中隐藏为因故。复次诸众生藏此识中由取我相故。是故名阿梨耶识(文)此识与一切有漏杂染法互为因果。譬如水隐覆于波中为波浪因波浪隐藏于水中为水作因。何以。水之与波一异不可得故。自有互为因果之义。亦有互为隐显之义。此义甚深。不可辄以情谓而议也。是故无性摄论第一(十二纸)释曰。复引圣言所说证阿赖耶识名阿赖耶。能摄藏诸法者。谓是所熏是习气义。非如大等显了法性藏最胜中阿赖耶识摄藏诸法亦复如是。为简彼义是故复言一切种子。识与一切种子俱生俱灭故。阿赖耶识与诸转识互为缘故展转摄藏。是故名阿赖耶识(云云)相宗释意谓。若约赖耶持诸杂染法种子能生诸法之义。则赖耶是能藏诸法种子是所藏。譬如仓廪收谷仓是能藏谷是所藏。若约杂染法熏藏种于赖耶之义。则杂染法是能藏。能熏藏种故。赖耶是所藏能受诸法熏故。譬如人持谷收于仓中人是能藏仓是所藏也。此释与摄论所说稍有异致。然古对法中隐然含容本·转二识一异不可得之玄猷故。似浅翻深。李唐以来则不然。八识八个调然各立。本识种·现亦类种果。所以其所解释似极精密于理肤浅。此义非笔墨之所能罄。亦叵与庸情而说与焉。应须广读古对法而熟思锻炼矣。谓与杂染等者。明能所藏。有情执等者。释执藏○二即颂名。

    此即显示(至)为自相故。即颂中所显。初能变所有自相是为自相。无别自相故。科云即颂。无性摄论第二云。安立此相略有三种。一者安立自相。二者安立因相。三者安立果相。此中安立阿赖耶识自相者。谓依一切杂染品法所有熏习为彼生因。由能摄持种子相应。此中安立阿赖耶识因相者。谓即如是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于一切时与彼杂染品类诸法现前为因。此中安立阿赖耶识果相者。即依彼杂染品法无始时来所有熏习阿赖耶识相续而生(文)摄持因果总体即此识自相。可知○三释妨难。

    此识自相(至)是故偏说。难云。上三能变中立异熟名。今何说执藏位名耶。故有此解释。意谓。上为广摄有漏位识故立异熟名。今欲明过重位故叙阿赖耶名。七地二乘有学最初舍之。可知○第二明果相中有四。今初明异熟义。

    此是能引(至)说名异熟。界趣生总报之果名。为异熟义。如上已明○二简他宗。

    离此命根(至)不可得故。摄论第二云。于大众阿笈摩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根本识。如树依根。化地部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穷生死蕴。又云。法藏部中说根边蕴·一味蕴。其一味蕴即当本识。又云。上座部中亦说此识名有分识。简意可知○三即颂名。

    此即显示(至)所有果相○四释妨难。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