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释名卷第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正室里西北的角落叫作“屋漏”,礼书规定:每当有父亲或母亲去世,就抽去屋顶西北角落的草,用来烧火煮米汤,提供给丧事使用。当时如果正赶上下雨就漏了,于是就用“屋漏”命名了。之所以一定要选取西北这个角落,是因为礼书规定:祭祀结束,改为在西北角落供奉菜肴;现在拆毁了,表示不再使用了。

    17.5 东南隅曰“穾”①。穾,幽也②,亦取幽冥也③。

    【注释】

    ①穾(yào):原作“”,形讹。穾,同“窔”。正室里的东南隅。按,此条原书不另起,据《格致丛书》本、钟惺评本等分条另起。

    ②幽:暗,暗淡。

    ③幽冥:幽暗,黑暗。

    【译文】

    正室东南的角落叫作“穾”。穾,得名于“幽”,也是选取幽深黑暗的特点命名。

    17.6 东北隅曰“宧”①。宧,养也②,东北阳气始出③,布养物也④。

    【注释】

    ①宧(yí):正室里的东北角。

    ②养:抚育,养育。

    ③阳气:暖气,生长之气。

    ④布:布施,施予。

    【译文】

    正室里东北的角落叫作“宧”。宧,得名于“养”,东北的暖阳之气开始出现,布施养育生物了。

    17.7 中央曰“中霤”①。古者穴②,后室之③,霤当今之栋④,下直室之中⑤,古者霤下之处也⑥。

    【注释】

    ①中霤(liù):正室的中央。

    ②穴:,原作“寝”,据段玉裁、疏证本等校改。段玉裁曰:“郑氏《月令》注云:‘中霤犹中室也……古者复习穴。是以名室为霤。’”穴,犹“复穴”。谓穴居,亦指穴居的土窟。平地曰复,高地曰穴。

    ③后:时间较迟或较晚,后来。室:建房,筑室,易之以宫室。

    ④霤:屋檐下滴水处。当(dāng):对着,向着。今:原作“令”,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校改。栋:屋的正梁。

    ⑤直:当,对着。中:中央。

    ⑥霤:屋檐水。

    【译文】

    正室的中央叫作“中霤”。上古时的人住在洞穴里,后来建成了房屋,屋檐下滴水的地方正对着现在的正梁,下面对着正室的中央,正好是古时屋檐水下滴的地方。

    17.8 宅①,择也②,择吉处而营之也③。

    【注释】

    ①宅:住宅,住所。

    ②择:挑选。

    ③营:建造,建设。

    【译文】

    宅,得名于“择”,选择吉利的地方来建造它。

    17.9 舍①,于中舍息也②。

    【注释】

    ①舍(shè):房屋,居室。

    ②舍息:居住,休息。

    【译文】

    舍,可以在里面居住栖息。

    17.10 宇①,羽也②,如鸟羽翼③,自覆蔽也④。

    【注释】

    ①宇:房屋。

    ②羽:鸟毛。特指鸟的长毛。

    ③羽翼:禽鸟的翅膀。

    ④覆蔽:掩蔽,覆盖。

    【译文】

    宇,得名于“羽”,就像飞鸟的翅膀,覆盖住自己。

    17.11 屋①,亦奥也②,其中温奥也③。

    【注释】

    ①屋:房舍,房屋。

    ②奥(yù):后作“燠”。暖。

    ③温奥:温暖。

    【译文】

    屋,也就是“奥”,里面温暖隐奥。

    17.12 庙①,貌也②,先祖形貌所在也③。

    【注释】

    ①庙:旧时供祀先祖神位的屋舍。

    ②貌:面容,容颜。

    ③先祖:祖先。形貌:外形容貌。

    【译文】

    庙,得名于“貌”,是祖先外形容貌存在的地方。

    17.13 寝①,寝也②,所寝息也③。

    【注释】

    ①寝:寝宫,卧室。名词。

    ②寝:睡,卧。动词。

    ③寝息:睡卧休息。

    【译文】

    寝,得名于睡卧之“寝”,是睡卧休息的地方。

    17.14 城①,盛也②,盛受国都也③。

    【注释】

    ①城:都邑四周的墙垣,围绕某一区域以供防守的大围墙。

    ②盛(chéng):容纳,承受。

    ③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

    【译文】

    城,得名于“盛”,是承受容纳国都的地方。

    17.15 郭①,廓也②,廓落在城外也③。

    【注释】

    ①郭:外城,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

    ②廓:广大,空阔。

    ③廓落:广大辽阔的样子。

    【译文】

    郭,得名于“廓”,宏阔空旷地矗立在城墙的外边。

    17.16 城上垣曰“睥睨”①,言于其孔中睥睨非常也②。亦曰“陴”③。陴,裨也④,言裨助城之高也⑤。亦曰“女墙”⑥,言其卑小⑦,比之于城,若女子之于丈夫也⑧。

    【注释】

    ①睥睨(pì nì):城墙上锯齿形的短墙。

    ②睥睨:窥视,侦伺。非常:突如其来的事变。

    ③陴(pí):城上女墙,城墙上呈凹凸形的小墙。

    ④裨(bì):增添,补助。

    ⑤裨助:增益,补益。

    ⑥女墙:城墙上呈凹凸形的小墙。

    ⑦卑小:卑小,矮小。

    ⑧女子:泛指女性。丈夫:男子。指成年男子。

    【译文】

    城墙上锯齿形的短墙叫作“睥睨”,说的是在城墙的孔洞里窥视城外的异常情况。又叫作“陴”。陴,得名于“裨”,说的是增加补助城墙的高度。又叫作“女墙”,说的是它较为矮小,跟城墙比较,好像女子比较于大男人似的。

    17.17 寺①,嗣也②,治事者嗣续于其内也③。

    【注释】

    ①寺:衙署,官舍。

    ②嗣(sì):继承,接续。

    ③治事:管理政事,处理事务。嗣续:继续,接续。

    【译文】

    寺,得名于“嗣”,管理政事的人在里面互相接续。

    17.18 廷①,停也②,人所停集之处也③。

    【注释】

    ①廷:朝廷,官舍,公堂。

    ②停:停留,停歇。

    ③停集:原书无“停”字,据疏证本、吴志忠校等补。疏证本曰:“今本脱下‘停’字,据《广韵》引增。下文17.20条“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有“停”字。停集,停留聚集。

    【译文】

    廷,得名于“停”,是人们停留聚集的地方。

    17.19 狱,确也①,实确人之情伪也②。又谓之“牢”③,言所在坚牢也④。又谓之“圜土”⑤,筑其表墙⑥,其形圜也⑦。又谓之“囹圄”⑧。囹,领也⑨;圄,御也⑩,领录囚徒禁御之也?。

    【注释】

    ①确:真实,准确。

    ②实确:确定,使其确切信实。情伪:真假,真诚与虚伪。情,诚,真实。

    ③牢:监狱。

    ④坚牢:牢固,坚固牢靠。

    ⑤圜(yuán)土:牢狱。

    ⑥表墙:外围墙壁。

    ⑦圜(yuán):同“圆”。圆形。

    ⑧囹圄(líng yǔ):监狱。

    ⑨领:统率,管领。

    ⑩御:通“禦”。制止,阻止。“禦”今简化亦作“御”。

    ?领录:总领,全面掌管。录,统领,管领。囚徒:囚犯。禁御:禁止,制止。

    【译文】

    狱,得名于“确”,确定人们的真诚与虚伪。又叫作“牢”,说的是它那地方坚固牢靠。又叫作“圜土”,说的是它建筑的围墙,那形状是圆形的。又叫作“囹圄”:囹,得名于“领”;圄,得名于“御”,统领囚犯并制止他们。

    17.20 亭①,停也,亦人所停集也。

    【注释】

    ①亭:供旅客宿食的处所,后指驿亭。

    【译文】

    亭,得名于“停”,也是人们停留聚集的地方。

    17.21 传①,传也②,人所止息而去③,后人复来④,转相传⑤,无常主也⑥。

    【注释】

    ①传(zhuàn):驿站,客舍。

    ②传(chuán):传授,继承。

    ③止息:休息,住宿。去:离开。

    ④后人:后面的人,后继的人。

    ⑤转(zhuǎn):辗转。

    ⑥常主:主,原作“王”,形讹,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改。常主,固定的主人。

    【译文】

    传,得名于“传”,人们住宿休息后就走了,后边的人又来,辗转相互继承,没有固定的主人。

    17.22 瓦①,踝也②。踝,确坚貌也③。亦言裸也④,在外裸见也⑤。

    【注释】

    ①瓦:铺屋顶以遮蔽风雨的建筑材料。

    ②踝(huái):小腿与脚交接处左右两侧突起的部分。也指脚跟。

    ③确坚:犹“坚确”。坚硬。

    ④裸(luǒ):原作“腂(lěi)”,据段玉裁、篆字疏证本校改,下同。篆字疏证本曰:“今本‘裸’作‘腂’,《说文》所无,据‘外见’之谊,字当作‘裸袒’之‘裸’,故改。”裸,露出。

    ⑤裸见(xiàn):没有遮蔽,显露于外。

    【译文】

    瓦,得名于“踝”。踝,坚硬的样子。也说的是“裸”,裸露在外。

    17.23 梁①,强梁也②。

    【注释】

    ①梁:木结构屋架中架在柱上支撑屋顶的横木。

    ②强梁:强劲有力。

    【译文】

    梁,因为强梁而得名。

    17.24 柱①,住也②。

    【注释】

    ①柱:支撑房屋的柱子。

    ②住:立。

    【译文】

    柱,得名于“住”。

    17.25 檼①,隐也②,所以隐桷也③。或谓之“望”④,言高可望也。或谓之“栋”⑤。栋,中也,居屋之中也。

    【注释】

    ①檼(yìn):脊檩。架在木结构屋架上面最高的一根横木。

    ②隐:安稳,稳定。也作“稳”。

    ③所以:用以,用来。桷(jué):方形的椽子。

    ④望:通“杗(máng)”。屋的正梁。

    ⑤栋:房屋的正梁。

    【译文】

    檼,得名于“隐”,是用来稳定椽子的。有人把它叫作“望”,说的是可以抬头望见。也有人把它叫作“栋”。栋,得名于“中”,处在房屋的中间。

    17.26 桷,确也①,其形细而疏确也②。或谓之“椽”③。椽,传也④,相传次而布列也⑤。或谓之“榱”⑥,在檼旁下列⑦,衰衰然垂也⑧。

    【注释】

    ①确:坚固。

    ②疏确:粗糙而坚硬。

    ③椽(chuán):椽子,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木条。

    ④传:延续。

    ⑤传次:依次延续。布列:分布陈列,遍布。

    ⑥榱(cuī):屋椽。

    ⑦列:排列。

    ⑧衰衰(suī):犹“蓑蓑”。下垂貌。

    【译文】

    桷,得名于“确”,它的形状细长却粗糙而坚固。有人把它叫作“椽”。椽,得名于“传”,依次延续而分布排列。也有人把它叫作“榱”,在檼的旁边向下排列,一条条地下垂。

    17.27 梠①,旅也②,连旅旅也③。或谓之“櫋”④。櫋,绵也⑤,绵连榱头⑥,使齐平也⑦。上入曰“爵头”⑧,形似爵头也。

    【注释】

    ①梠(lǚ):安装在屋檐上的横木,用以连接屋椽,使之齐平。

    ②旅:次序。

    ③旅旅:次序严整的样子。

    ④櫋(mián):原作“槾”,据卢文弨、疏证本等校改,下同。疏证本曰:“今本作‘槾’,误也,据《太平御览》引改。”櫋,屋檐的横板。

    ⑤绵:延续,连续。

    ⑥绵连:犹“连绵”。接连不断。榱头:屋椽的下端。

    ⑦齐平:整齐,平正。

    ⑧爵头:似指飞檐,向上翘起的屋檐。爵,通“雀”。鸟的一种。

    【译文】

    梠,得名于“旅”,连接得齐刷刷的。有人把它叫作“櫋”。櫋,得名于“绵”,接续榱头连绵不断,使榱头平正整齐。梠上端接入的地方叫“爵头”,像是鸟雀的头。

    17.28 楣①,眉也②,近前各两③,若面之有眉也④。

    【注释】

    ①楣(méi):房屋的次檩,即二檩。

    ②眉:眉毛。人的前额与上眼睑连接处横形生有细毛的部分。

    ③各两:原书无,据段玉裁、卢文弨、疏证本校补。段玉裁曰:“一本‘近前’之下有‘各两’二字。”许克勤曰:“《通鉴释文·十八》引作‘楣,近前各两,若面之有眉’,然则古本似有‘各两’二字。”

    ④面:脸部,头的前部。

    【译文】

    楣,得名于“眉”,靠近前面各有两个,就像脸上长有眉毛那样。

    17.29 棳儒也①,梁上短柱也②。棳儒犹侏儒③,短,故以名之也。

    【注释】

    ①棳儒(zhuō rú):即“棳檽”。在长梁上面支撑短梁或人字架的短柱。

    ②梁上短柱:中国古代建筑通常采用叠梁式结构,是在石础上立长柱,柱上架长梁(俗称“大梁”),再在长梁上重叠数层矮柱和短梁,构成木排架。在长梁上支撑短梁的矮柱,即梁上柱(梁上楹)。

    ③侏儒:身材异常短小者,矮子。

    【译文】

    棳儒,是长梁上面支撑短梁或人字架的短柱。棳儒犹如侏儒,它像侏儒一样短小,所以用“棳儒”命名。

    17.30 梧①,在梁上两头②,相触牾也③。

    【注释】

    ①梧(wú):原作“牾”,形讹,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校改。疏证本曰:“今本‘梧’‘啎’皆从‘牛’旁,讹也。”梧,屋梁上的斜柱。

    ②两头:两端。

    ③触牾(wǔ):抵触,违逆。

    【译文】

    梧,在大梁的两头,互相接触抵牾。

    17.31 栾①,挛也②,其体上曲,挛拳然也③。

    【注释】

    ①栾(luán):建筑物立柱和横梁间成弓形的承重结构。

    ②挛(luán):卷曲不能伸展。

    ③挛拳:蜷曲貌。

    【译文】

    栾,得名于“挛”,它的形体向上弯曲,蜷缩屈曲的样子。

    17.32 卢①,在柱端,都卢负屋之重也②。

    【注释】

    ①卢:柱上的斗拱。后作“栌”。斗栱,架在柱上以支撑屋梁的木构件。

    ②都(dū)卢:古代杂技名。今之爬竿戏。负:承受,担负。

    【译文】

    卢,在柱子的上端,像爬竿戏的竿子那样担负房屋的重量。

    17.33 斗①,在栾两头如斗也②。斗,负上员檼也③。

    【注释】

    ①斗(dǒu):垫在拱与拱之间的方形木块。

    ②斗:量器。容量为一斗。

    ③员:同“圆”。圆形。檼(yìn):脊檩。

    【译文】

    斗,在栾的两头像量器斗那样。斗,是用来担负上面圆形脊檩的。

    17.34 笮①,迮也②,编竹相连迫迮也③。

    【注释】

    ①笮(zé):铺在瓦下椽上的箔(bó)席。用竹或苇编成。

    ②迮(zé):迫,逼迫。

    ③编竹:用细竹竿或竹片编织。迫迮:密聚、紧靠貌。

    【译文】

    笮,得名于“迮”,编织竹子互相连接密集紧迫。

    17.35 屋脊曰“甍”①。甍,蒙也②,在上覆蒙屋也③。

    【注释】

    ①甍(méng):屋脊,屋栋。

    ②蒙:覆盖,遮蔽。

    ③覆蒙:覆盖,遮盖。

    【译文】

    屋顶中间高起的部分叫作“薨”。薨,得名于“蒙”,在上面蒙盖着房屋。

    17.36 壁①,辟也②,辟御风寒也③。

    【注释】

    ①壁:墙垣。

    ②辟(bì):退避,躲避。

    ③辟御:躲避,抵御。风寒:冷风寒气。

    【译文】

    壁,得名于“辟”,躲避抵御冷风寒气。

    17.37 墙①,障也②,所以自障蔽也③。

    【注释】

    ①墙:作间隔或屏障用的四围建筑。

    ②障:遮挡。

    ③障蔽:遮蔽,遮挡。

    【译文】

    墙,得名于“障”,是用来遮挡自己的障碍物。

    17.38 垣①,援也②,人所依阻③,以为援卫也④。

    【注释】

    ①垣(yuán):围墙。

    ②援:帮助,救助。

    ③依阻:凭借,仗恃。阻,倚仗,凭借。

    ④援卫:救援,保卫。

    【译文】

    垣,得名于“援”,人们倚仗它,用来救援保卫。

    17.39 墉①,容也②,所以蔽隐形容也③。

    【注释】

    ①墉(yōng):墙垣。

    ②容:仪容,相貌。

    ③蔽隐:隐藏,遮掩。形容:形体容貌。

    【译文】

    墉,得名于“容”,是用来遮蔽隐藏形体容貌的。

    17.40 篱①,离也②,以柴竹作之③,疏离离也④。青徐曰“椐”⑤。椐,居也⑥,居于中也。

    【注释】

    ①篱:篱笆。

    ②离:分别,分开。

    ③柴竹:木柴或竹子。

    ④离离:空疏貌。

    ⑤青徐:青州和徐州的并称。椐(jū):藩篱。

    ⑥居:处在,处于。

    【译文】

    篱,得名于“离”,用木柴或竹子制作,稀稀拉拉的样子。青州和徐州一带的人把它叫作“椐”。椐,得名于“居”,人们居住在里边。

    17.41 栅①,赜也②,以木作之,上平赜然也③。又谓之“撤”④。撤,紧也,诜诜然紧也⑤。

    【注释】

    ①栅(zhà):栅栏。用竹、木、铁条等围成的阻拦物。

    ②赜(zé):原作“蹟”,为“赜”之形讹。详见15.16条注释。赜,通“嫧”。整齐。

    ③赜然:整齐貌。

    ④撤:用同“彻”。紧密貌。

    ⑤诜诜(shēn):众多貌,紧密貌。

    【译文】

    栅,得名于“赜”,用木头制作,上面平均整齐。又叫作“撤”。撤,紧密的意思,密密麻麻地挨得很紧。

    17.42 殿①,有殿鄂也②。

    【注释】

    ①殿:高大的房屋。

    ②有殿鄂:形容高起而边际明显的样子。殿鄂,犹“垠堮”。边际,悬崖。

    【译文】

    殿,高起而边际明显。

    17.43 陛①,卑也②,有高卑也③。天子殿谓之“纳陛”④,言所以纳人言之阶陛也⑤。

    【注释】

    ①陛:台阶,阶梯。按,本条原与上条相合,据疏证本、吴志忠本分开另起。

    ②卑:低。与高相对。

    ③高卑:高低。

    ④纳陛:特凿的登殿陛级,使登升者不露身,犹贵宾专用通道。一说是阶高较矮的木阶梯,使登阶别太陡。

    ⑤纳:接受,接纳。阶陛:宫殿的台阶。

    【译文】

    陛,得名于“卑”,有高有低。帝王宫殿有特别的阶梯叫作“纳陛”,说的是能在那里接纳人臣言论的台阶。

    17.44 阶①,梯也②,如梯之有等差也③。

    【注释】

    ①阶:台阶。用砖、石等砌成的梯形建筑物。

    ②梯:供上、下的用具或设备。

    ③等差:等级次序,等级差别。

    【译文】

    阶,得名于“梯”,像梯子那样有等级差别。

    17.45 陈①,堂涂也②,言宾主相迎陈列之处也③。

    【注释】

    ①陈:堂下到院门的通道。

    ②堂涂:堂下至院门的道路。

    ③宾主:宾客与主人。陈列:排列。

    【译文】

    陈,是从堂下到院门的道路,说的是主人迎接宾客而排列的地方。

    17.46 屏①,自障屏也②。

    【注释】

    ①屏:照壁。对着门的小墙。

    ②障屏:犹“屏障”。保护,遮蔽。

    【译文】

    屏,是遮蔽自己的设施。

    17.47 萧墙①,在门内。萧,肃也②,将入,于此自肃敬之处也③。

    【注释】

    ①萧墙:古代宫室内作为屏障的矮墙。

    ②肃:原作“萧”,据汪道谦、疏证本等校改。疏证本曰:“今本‘肃也’讹作‘萧也’……据《太平御览》引改。”肃,恭敬。

    ③肃敬:恭敬。

    【译文】

    萧墙,在大门里边。萧,得名于“肃”,是将要进门的时候,在这里调整恭敬心态的地方。

    17.48 宁①,伫也②,将见君,所伫立定气之处也③。

    【注释】

    ①宁(zhù):古代宫室门屏之间的地方。

    ②伫(zhù):久立。

    ③伫立:久立。定气:平定心气,稳定情绪。

    【译文】

    宁,得名于“伫”,是臣子将要见到君王的时候,长久站立以平定心气的地方。

    17.49 序①,次序也②。

    【注释】

    ①序:堂的东、西墙。又指堂两旁东西厢房。

    ②次序:顺序,次第。

    【译文】

    序,说的是顺序次第。

    17.50 夹室①,在堂两头②,故曰“夹”也③。

    【注释】

    ①夹室:堂东西厢的后部。

    ②堂:建于高台基之上的厅房。古时,整幢房子建筑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基上。前面是堂,通常是行吉凶大礼的地方,不住人,堂后面是室,住人。

    ③夹:从两端相持或相对。

    【译文】

    夹室,在堂屋的两端,所以叫作“夹”。

    17.51 堂犹堂堂①,高显貌也②。

    【注释】

    ①堂堂:形容盛大。

    ②高显:宏大显敞。

    【译文】

    堂犹如说“堂堂”,高大敞亮的样子。

    17.52 房①,旁也,在室两旁也②。

    【注释】

    ①房:古代指正室两旁的房间。

    ②室:原作“堂”,据疏证本、邵晋涵等校改。疏证本曰:“今本作‘在堂两旁也’。案:古者宫室之制,前堂后室,堂之两旁曰‘夹室’,室之两旁乃谓之‘房’,房不在堂两旁也。《太平御览》引作‘室之两旁也’,据改。”室,堂后之正室。

    【译文】

    房,得名于“旁”,在正室的左右两边。

    17.53 楹①,亭也②,亭亭然孤立③,旁无所依也④。齐鲁读曰“轻”⑤。轻,胜也⑥,孤立独处⑦,能胜任上重也⑧。

    【注释】

    ①楹(yíng):厅堂的前柱。

    ②亭:直,直立貌。

    ③亭亭:直立貌,独立貌。孤立:独立,无所依傍或联系。

    ④无所依:没有什么可以倚靠的。

    ⑤齐鲁:春秋战国时期,以泰山为界分为齐国和鲁国。山北称为齐,山南则称为鲁。在今山东境内。

    ⑥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⑦孤立:独立,无所依傍或联系。独处:不与众人共处。

    ⑧胜任:足以承受或担任。

    【译文】

    楹,得名于“亭”,高高地孤零零地立着,旁边没有什么可以倚靠的。齐国和鲁国一带的人说成“轻”。轻,得名于“胜”,孤孤单单地独自一个,能够承受上面的重量。

    17.54 檐①,檐也②,接檐屋前后也③。

    【注释】

    ①檐(yán):屋檐,屋瓦边滴水的部分。

    ②檐(dān):同“担(擔)”。举,负荷。又疑“檐”是“擔”之形讹。

    ③接檐:承接并负荷。

    【译文】

    檐,得名于“檐”,承接并担荷屋顶的前后两面。

    17.55 霤①,流也,水从屋上流下也。

    【注释】

    ①霤(liù):屋檐下接水的长槽。

    【译文】

    霤,得名于“流”,雨水从屋顶上流下来。

    17.56 阙①,在门两旁,中央阙然为道也②。

    【注释】

    ①阙(què):宫门、城门两侧的高台,台上起楼观(guàn)。

    ②阙(quē)然:空缺貌。

    【译文】

    阙,在大门的左右两边,中间空缺作为通道。

    17.57 罘罳①,在门外。罘,复也②;罳,思也,臣将入请事③,于此复重思之也④。

    【注释】

    ①罘罳(fú sī):设在门外或城角上的网状建筑,用以守望和防御。

    ②复:又,更,再。

    ③请事:请示,述职。

    ④复重(chóng):重复。

    【译文】

    罘罳,在大门外边。罘,得名于“复”;罳,得名于“思”,臣子将要进门请示,在这里反复思考要说的事情。

    17.58 观①,观也②,于上观望也③。

    【注释】

    ①观(guàn):楼台。

    ②观(guān):观看,观览。

    ③观望:眺望,观看,张望。

    【译文】

    观,得名于“观”,在上面观看张望。

    17.59 楼①,谓牖户之间有射孔②,楼楼然也③。

    【注释】

    ①楼:城墙或土台上的建筑物。

    ②牖(yǒu)户:窗与门。射孔:射箭用的孔洞。

    ③楼楼:稀疏貌。也写作“娄娄”。疏,空。

    【译文】

    楼,是说窗户和门之间有射箭用的孔洞,空空的样子。

    17.60 台①,持也②,筑土坚高③,能自胜持也④。

    【注释】

    ①台:高而上平的方形建筑物。供观察眺望用。

    ②持:支撑。

    ③筑:捣土使坚实。坚高:坚固高耸。

    ④胜持:承受,支撑。

    【译文】

    台,得名于“持”,堆筑的土堆坚固高耸,能够自行支撑。

    17.61 橹①,露也②,露上,无屋覆也③。

    【注释】

    ①橹(lǔ):城上供防御而没有顶盖的望楼。

    ②露:显露,暴露。

    ③覆:覆盖,遮蔽。

    【译文】

    橹,得名于“露”,裸露着上边,没有屋顶覆盖。

    17.62 门,扪也①,在外为人所扪摸也②。

    【注释】

    ①扪(mén):抚摸。

    ②扪摸:触摸。

    【译文】

    门,得名于“扪”,在房屋外侧被人们触摸。

    17.63 障①,卫也②。

    【注释】

    ①障:屏风,步障。

    ②卫:防守,护卫。引申为掩盖。

    【译文】

    障,掩护的意思。

    17.64 户,护也,所以谨护闭塞也①。

    【注释】

    ①谨护:严密遮护。闭塞:堵塞。

    【译文】

    户,得名于“护”,是用来严密遮护堵塞房屋的。

    17.65 窗,聪也①,于内窥外②,为聪明也③。

    【注释】

    ①聪:听觉灵敏。

    ②窥:泛指观看。

    ③聪明:视听灵敏。

    【译文】

    窗,得名于“聪”,从里面窥视外面,就视听灵敏了。

    17.66 屋以草盖曰“茨”①。茨,次也②,次比草为之也③。

    【注释】

    ①茨(cí):用茅草、芦苇等盖屋。

    ②次:比并。

    ③次比:编次排列。

    【译文】

    房屋用茅草盖顶叫作“茨”。茨,得名于“次”,编次排列茅草而成。

    17.67 寄止曰“庐”①。庐,虑也②,取自覆虑也③。

    【注释】

    ①寄止:止,原作“上”,据疏证本、邵晋涵等校改。胡楚生《释名考》说:“慧琳《音义》两引此条,卷九引作‘寄止曰卢’。卷四十六所引,‘上’作‘止’。”邵晋涵曰:“《御览》‘上’作‘此’,当作‘止’。”寄止,寄住,寄居。庐:临时寄居或休憩所用的简易房舍。

    ②虑:通“露”。庇覆。

    ③覆虑:犹“覆露”。荫庇,庇覆。

    【译文】

    临时寄居简易房舍叫作“庐”。庐,得名于“虑”,取名于自我庇覆。

    17.68 草圆屋曰“蒲”①。蒲,敷也②,总其上而敷下也③。又谓之“庵”④。庵,奄也⑤,所以自覆奄也⑥。

    【注释】

    ①圆屋:圆顶棚屋。蒲(pú):庵,用草盖的圆形屋。章太炎《成均图》:“鱼部转泰者,如《释名》称‘草圆屋曰蒲’,即草舍之‘’字。”(bá),草舍,茅屋。

    ②敷:铺开。

    ③总:结,系。

    ④庵:用草盖的圆形屋。

    ⑤奄(yǎn):覆盖。

    ⑥覆奄:犹“覆掩”。遮盖掩饰。

    【译文】

    用草盖的圆形房屋叫作“蒲”。蒲,得名于“敷”,捆扎上端而铺开下边。又叫作“庵”。庵,得名于“奄”,用来遮盖掩护自己。

    17.69 大屋曰“庑”①。庑,幠也②。幠,覆也③。并冀人谓之“庌”④。庌,疋也⑤,屋之疋大者也⑥。

    【注释】

    ①庑(wǔ):高大的屋宇。

    ②幠(hū):覆盖。又指大。

    ③覆:覆盖,遮蔽。

    ④并(bīng):即并州。汉代为今山西及陕西的旧延安、榆林等府地。冀:即冀州。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大致为河北中南部,山东西部和河南北部。庌(yǎ):大屋,厅堂,客堂。

    ⑤疋:同“雅”。高雅,美好。疋,原作“正”,形讹。吴志忠本在“正也”前增“雅也,雅”三字。按,吴校以“雅”训“庌”甚是,然亦迂曲。“正”即是“疋”之讹,不需另增“雅”。

    ⑥疋大:犹“雅大”。高雅宏大。

    【译文】

    大屋叫作“庑”。庑,得名于“幠”。幠,是“覆”的意思。并州和冀州一带的人叫作“庌”。庌,是“疋”的意思,在房屋类里是高雅宏大的。

    17.70 井,清也,泉之清洁者也①。井一有水一无水曰“瀱汋”②。瀱,竭也③;汋,有水声“汋汋”也④。

    【注释】

    ①泉:地下水。清洁:洁净。

    ②一:一时,一会儿。瀱汋(jì zhuó):“瀱”原作“罽”,据卢文弨校、疏证本、吴志忠本校改,下同。瀱汋,井一时有水一时枯竭。

    ③竭:干涸。

    ④汋汋:水自然涌出声。

    【译文】

    井,得名于“清”,洁净的地下水。井一时有水一时枯竭的叫作“瀱汋”。瀱,是“竭”的意思;汋,有水自然涌出声响“汋汋”。

    17.71 灶①,造也②,造创食物也③。

    【注释】

    ①灶:用来生火烹饪的设备。

    ②造:制作,制造。

    ③造创:创造。

    【译文】

    灶,得名于“造”,创造吃的东西。

    17.72 爨①,铨也②,铨度甘辛调和之处也③。

    【注释】

    ①爨(cuàn):灶。按,此条原与上条相合,据卢文弨、疏证本、吴志忠本分开另起。

    ②铨(quán):衡量,鉴别。

    ③铨度(duó):衡量测度。甘辛:甜辣。调和:烹调,调味。

    【译文】

    爨,得名于“铨”,是衡量测度甜辣并加以烹饪调味的地方。

    17.73 仓①,藏也②,藏谷物也③。

    【注释】

    ①仓:贮藏粮食的场所。后泛指屯聚物品的建筑物。

    ②藏:收藏,储藏。

    ③谷物:五谷之类的粮食。

    【译文】

    仓,得名于“藏”,是用来储藏粮食的。

    17.74 库①,舍也②,物所在之舍也,故齐鲁谓库曰“舍”也。

    【注释】

    ①库:储藏战车兵甲等物的屋舍。泛指贮物的屋舍。

    ②舍(shè):房屋。

    【译文】

    库,得名于“舍”,是物资所在的屋舍,所以齐国和鲁国一带把库房叫作“舍”。

    17.75 厩①,勼也②。勼,聚也,牛马之所聚也。

    【注释】

    ①厩(jiù):马房。

    ②勼(jiū):聚集。

    【译文】

    厩,得名于“勼”。勼,有“聚”的意思,是牛马聚集的地方。

    17.76 廪①,矜也②,宝物可矜惜者投之其中也③。

    【注释】

    ①廪(lǐn):粮仓。

    ②矜(jīn):谨守,慎重。

    ③宝物:宝贵物品。矜惜:珍惜。投:置放。

    【译文】

    廪,得名于“矜”,宝贵物品类里值得珍惜的就放置在那里。

    17.77 囷①,绻也②,藏物缱绻束缚之也③。

    【注释】

    ①囷(qūn):圆形谷仓。

    ②绻(quǎn):收缩,屈曲。

    ③缱(qiǎn)绻:纠缠萦绕,固结不解。束缚:缠绕捆绑。

    【译文】

    囷,得名于“绻”,储藏物品时纠缠捆绑它。

    17.78 庾①,裕也②,言盈裕也③,露积之言也④。盈裕不可称受⑤,所以露积之也。

    【注释】

    ①庾(yǔ):露天粮仓。指没有屋顶的粮仓。

    ②裕:充足,充裕。

    ③盈裕:充裕。

    ④露积:露天堆积。

    ⑤称(chèn):相当,符合。受:盛,容纳。

    【译文】

    庾,得名于“裕”,说的是盈余充裕,是露天堆积的说法。盈余充裕得一般仓库不能相称地容纳,就用庾这种没有屋顶的仓库来露天堆积。

    17.79 囤①,屯也②,屯聚之也③。

    【注释】

    ①囤(dùn):用竹篾、荆条、稻草等编成的贮粮器具。

    ②屯(tún):聚集,积聚。

    ③屯聚:囤积,聚积。

    【译文】

    囤,得名于“屯”,囤积聚集粮食。

    17.80 圌①,以草作之,团团然也②。

    【注释】

    ①圌(chuán):用竹篾或草制成的存放谷物的圆囤。

    ②团团:圆貌。

    【译文】

    圌,用草编制而成,圆圆的样子。

    17.81 厕①,言人杂在上②,非一也③。或曰“溷”④,言溷浊也⑤。或曰“圊”⑥,至秽之处⑦,宜常修治⑧,使洁清也⑨。或曰“轩”⑩,前有伏?,似殿轩也?。

    【注释】

    ①厕:便所。又指杂置,参与。

    ②杂:混杂,掺杂。

    ③非一:不止一人。

    ④溷(hùn):厕所。

    ⑤溷浊:混乱污浊。

    ⑥圊(qīng):厕所。

    ⑦至秽:极为污秽。

    ⑧修治:修理整治。

    ⑨洁清:清洁。

    ⑩轩:厕所。

    ?伏:本指车前横木。此泛指横木。

    ?殿轩:宫殿的栏槛。

    【译文】

    厕,说的是人们错杂在厕所上面,不止一个人。有人把它叫作“溷”,说的是厕所混乱污浊。有人把它叫作“圊”,说厕所是极为污秽的地方,应该常常修理整治,使它保持清洁。有人把它叫作“轩”,前面有横着的木棍,就像宫殿的栏槛那样。

    17.82 泥①,迩也②。迩,近也,以水沃土③,使相黏近也④。

    【注释】

    ①泥:和着水的土,水和土的混合物。

    ②迩(ěr):近。

    ③沃:浇,淹,浸泡。

    ④黏近:黏合,贴近。

    【译文】

    泥,得名于“迩”。迩,是“近”的意思,用水浸泡泥土,使它互相黏合贴近。

    17.83 涂①,杜也②,杜塞孔穴也③。

    【注释】

    ①涂:泥。又指用泥等涂抹。

    ②杜:堵塞,封闭。

    ③杜塞:堵塞。孔穴:孔洞,洞穴。

    【译文】

    涂,得名于“杜”,堵塞孔隙洞穴的意思。

    17.84 垩①,亚也②,次也③,先泥之④,次以白灰饰之也⑤。

    【注释】

    ①垩(è):白色泥土。又指用白色涂料粉刷。

    ②亚:次,次于。表示时间或空间的先后。

    ③次:第二,其次。叙事时后项对前项之称。

    ④泥(nì):用稀泥或如稀泥一样的东西涂抹或封固。

    ⑤白灰:白色泥土。

    【译文】

    亚垩,得名于“亚”,是其次的意思,先用稀泥或如稀泥一样的东西涂抹或封固,其次用白色泥土涂饰。

    17.85 塈犹煟①。煟,细泽貌也②。

    【注释】

    ①塈(jì):以泥涂屋顶。煟(wèi):光泽貌。

    ②细泽:细腻而有光泽。

    【译文】

    堲犹如说“煟”。煟,细腻而有光泽的样子。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