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释名卷第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释衣服第十六

    【题解】

    衣服,指衣裳,服饰。本篇介绍了两汉时期的服饰和履制,其中服饰包括部件、配饰,还有两种主要的衣制:上衣下裳制和上下连属制的深衣。本篇所列词条涵盖了上衣、下裳、鞋袜之类,大体上按从上至下的顺序编排,解释了这些当时日常衣着的得名之由。

    16.1 凡服①,上曰“衣”②。衣,依也③,人所依以芘寒暑也④。

    【注释】

    ①服:衣服,服装。

    ②衣:上衣。

    ③依:倚仗,仰赖。

    ④芘(bì):通“庇”。隐避,躲藏。寒暑:冷和热,寒气和暑气。

    【译文】

    凡是衣服,上身的叫作“衣”。衣,得名于“依”,是人们所赖以躲避严寒酷暑的物品。

    16.2 下曰“裳”①。裳,障也②,所以自障蔽也③。

    【注释】

    ①裳(cháng):古代称下身穿的衣裙,男女都穿。

    ②障:遮挡,遮蔽。

    ③所以:用以,用来。障蔽:遮蔽,遮盖。

    【译文】

    下身的叫作“裳”。裳,得名于“障”,是用来遮蔽自己身体的。

    16.3 领①,颈也②,以壅颈也③。亦言总领衣体④,为端首也⑤。

    【注释】

    ①领:衣领。

    ②颈:颈项。头部与躯干连接的部分。又称脖子。

    ③壅(yōng):障蔽,遮盖。

    ④总领:统领,统管。总,总揽。

    ⑤端首:高位,首要。

    【译文】

    领,得名于“颈”,是用来遮蔽脖子的。也说的是总揽衣服的全体,是上衣最高的部位。

    16.4 襟①,禁也②,交于前③,所以禁御风寒也④。

    【注释】

    ①襟(jīn):古代指衣的交领。也指衣的前幅。

    ②禁(jìn):阻止,限制。

    ③交:交叉,会合。

    ④禁御:阻止,抵御。风寒:冷风寒气。

    【译文】

    襟,得名于“禁”,在胸前交叉,用来抵御冷风寒气。

    16.5 袂①,掣也②。掣,开也,开张之③,以受臂屈伸也④。

    【注释】

    ①袂(mèi):衣袖。

    ②掣(chè):牵引,牵动。疑“掣”应是“擘(bò)”。擘,分开。

    ③开张:张开,舒展。

    ④屈伸:屈曲与伸舒。

    【译文】

    袂,得名于“掣”。掣,是“开”的意思,张开衣袖,用来承受手臂的屈曲和伸展。

    16.6 袪①,虚也②。

    【注释】

    ①袪(qū):袖口。亦泛指衣袖。

    ②虚:空无所有,空虚。

    【译文】

    袪,得名于“虚”。

    16.7 袖,由也①,手所由出入也②。亦言“受”也③,以受手也。

    【注释】

    ①由:途经,经过。

    ②出入:外出与入内。

    ③受:盛(chéng),容纳。

    【译文】

    袖,得名于“由”,是手进出经由的地方。也说的是“受”,是用来容纳手臂的地方。

    16.8 衿亦禁也①,禁使不得解散也②。

    【注释】

    ①衿(jīn):衣上代替纽扣的带子。亦:前文16.4有“襟,禁也”,所以这里说“亦”。禁(jìn):牵制,约束。

    ②不得:不能,不可。解散:离散,分散。

    【译文】

    衿也得名于“禁”,约束衣服使它不能解开。

    16.9 带①,蒂也②,著于衣③,如物之系蒂也④。

    【注释】

    ①带:腰带。起约束衣服的作用。

    ②蒂(dì):本指花或瓜果与枝茎相连的部分。在此指带钩一类的连结物。

    ③著(zhuó):放置,安放。

    ④系(xì):连缀。

    【译文】

    带,得名于“蒂”,放置在衣服上,就像植物果实连缀着蒂把儿。

    16.10 系①,系(繫)也②,相连系(繫)也③。

    【注释】

    ①系(xì):粗丝带子。

    ②系(jì,繫):拴缚,扣,结。

    ③连系(繫):连接,联结。

    【译文】

    系,得名于“系(繫)”,互相连缀着。

    16.11 衽①,襜也,在旁襜襜然也②。

    【注释】

    ①衽(rèn):上衣两旁形如燕尾的掩裳际(下裳与上衣接合处)。

    ②襜襜(chān):张开、宽松的样子。

    【译文】

    衽,得名于“襜”,在上衣两旁张开宽松的样子。

    16.12 裾①,倨也②,倨倨然直③。亦言在后,常见踞也④。

    【注释】

    ①裾(jū):衣服的前后襟。此专指衣服的后襟。

    ②倨(jù):直。

    ③倨倨:直貌。

    ④见:被,受到。踞(jù):坐,蹲。

    【译文】

    裾,得名于“倨”,直通通的不拐弯。也说的是它在后面,经常被蹲坐。

    16.13 玄端①,其幅下正直端方②,与要接也③。

    【注释】

    ①玄端:古代的一种黑色礼服。祭祀时,天子、诸侯、士大夫皆服之。天子晏居时亦服之。玄,黑色。端,古代的礼服。多用于丧祭场合。

    ②幅:原作“袖”,据吴志忠本、佚名校改。幅,衣裳的缘饰。正直:不偏斜,不弯曲。端方:端庄方正。

    ③要(yāo):同“腰”。接:连接。

    【译文】

    玄端,是黑色的衣服,它整幅下边的缘饰不偏不弯端庄方正,与腰部相接。

    16.14 素积①,素裳也②,辟积其要中使踧③,因以名之也。

    【注释】

    ①素积:腰间有褶裥(zhě jiǎn,褶子)的素裳(cháng),是古代的一种礼服。

    ②素裳:白色的下衣。

    ③辟积:衣服上的褶子。在此用为动词,指在衣服上做褶裥。辟,通“襞(bì)”。折叠衣物。积,衣裙的褶子。踧(cù):通“蹙”。皱缩。

    【译文】

    素积,是白色的下身礼服,在它的腰部中间做褶子使之皱缩,因而用它命名。

    16.15 王后之上服曰“袆衣”①,画翚雉之文于衣也②。伊洛而南③,雉素质五色备曰“翚”④。

    【注释】

    ①王后:天子的嫡妻。亦称“皇后”。上服:礼服,上等服装。袆(huī)衣:古代王后六服之一。是绘有野鸡图纹的祭服。

    ②画:作图。此指绣。翚(huī)雉:即翚。五彩山鸡。文:花纹。

    ③伊洛:伊水与洛水。两水汇流,多连称。也指伊洛流域。而南:以南。

    ④雉:通称野鸡、山鸡。雄者羽色美丽,尾长,可做装饰品。雌者尾较短,灰褐色。善跑,不能远飞。素质:素,原作“青”,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校改。疏证本曰:“素,今本与下‘青’字互讹,据《尔雅》及《周礼·内司服》注改。”素质,白色质地。五色: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备:完备,齐备。

    【译文】

    王后的礼服叫作“袆衣”,是因为绣了翚雉的花纹在衣服上。伊水与洛水一带以南,有着白色质地而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齐备的山鸡叫作“翚”。

    16.16 鹞翟①,画鹞雉之文于衣也②。江淮而南③,雉青质五采皆备成章曰“鹞”④。

    【注释】

    ①鹞翟(yáo dí):即“揄狄(yáo dí)”,也作“揄翟”。古代王后六服之一。是一种彩绘有长尾雉形纹饰的礼服。按,本条原与上条相连,据邵晋涵校分开另起。

    ②鹞雉:即鹞。青质五彩的野鸡。

    ③江淮:长江和淮河。泛指长江与淮河之间的地区。

    ④青质:青,原作“素”,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校改。篆字疏证本曰:“青,今本讹作‘素’,据《尔雅》改。”青质,青色底子。章:彩色,花纹。

    【译文】

    鹞翟,得名于在衣服上画了鹞雉的花纹。长江与淮河一带以南,有着青色质地而且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都齐备而形成彩色花纹的山鸡叫作“鹞”。

    16.17 阙翟①,翦阙缯为翟雉形②,以缀衣也③。

    【注释】

    ①阙翟(què dí):也作“阙狄”。古代王后六服之一。是一种祭服。

    ②翦(jiǎn):同“剪”。阙(quē):削减。此指修剪。缯(zēng):古代丝织品的总称。翟雉:长尾山鸡。

    ③缀:装饰,点缀。

    【译文】

    阙翟,裁剪丝帛成为长尾巴山鸡的形状,用来点缀在衣服上。

    16.18 鞠衣①,黄如菊花色也②。

    【注释】

    ①鞠(qū)衣:古代王后六服之一,黄色。九嫔及卿妻也穿。

    ②菊花: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花。

    【译文】

    鞠衣,黄黄的就像菊花的颜色。

    16.19 襢衣①,襢②,坦也③,坦然正白④,无文采也⑤。

    【注释】

    ①襢(zhàn)衣:古代王后六服之一,白色。亦为世妇和卿大夫妻的礼服。

    ②襢:衣名。

    ③坦:显豁,光亮。

    ④正白:纯白。

    ⑤文采:即“文彩”。艳丽而错杂的色彩。

    【译文】

    襢衣,襢,得名于“坦”,明亮的纯白色,没有彩色花纹。

    16.20 褖衣①,褖然黑色也②。

    【注释】

    ①褖(tuàn)衣:古代王后六服之一。闲居或进御时穿。

    ②褖:饰有边沿的衣服。

    【译文】

    褖衣,是黑黑的颜色。

    16.21 韠①,蔽也②,所以蔽膝前也。妇人蔽膝亦如之③,齐人谓之“巨巾”④。田家妇女出自田野⑤,以覆其头⑥,故因以为名也⑦。又曰“跪襜”⑧,跪时襜襜然张也⑨。

    【注释】

    ①韠(bì):皮制的蔽膝,古代朝觐或祭祀时用以遮蔽在衣裳前面。

    ②蔽:遮挡,障蔽。

    ③妇人:古代士之妻,又为成年女子的通称,多指已婚者。蔽膝:围于衣服前面蔽护膝盖的大巾。

    ④齐:古国名。在今山东泰山以北黄河流域和胶东半岛地区。巨巾:大巾。用以蔽膝或盖头。

    ⑤田家:农家。自:在,于。

    ⑥覆:覆盖,遮蔽。

    ⑦故:所以,因此。因:依照,根据。为名:用作名称。

    ⑧襜(chān):系在衣服前面的围裙。

    ⑨张:张开,展开。

    【译文】

    韠,得名于“蔽”,是用来遮蔽膝盖前面的。妇女衣服前面蔽护膝盖的大巾也像这样,齐国一带的人把它叫作“巨巾”。农家妇女出门到田野里,用来遮蔽她的头部,所以根据这个用途而用“巨巾”作为名称。又叫作“跪襜”,跪的时候张开来。

    16.22 佩①,倍也②,言其非一物,有倍贰也③:有珠、有玉、有容刀、有帨巾、有觿之属也④。

    【注释】

    ①佩:古代系于衣带的装饰品,常指珠玉、容刀、帨巾、觿之类。

    ②倍(péi):同“陪”。伴随。

    ③倍贰:犹“陪贰”。副手,助手。此指其他的。

    ④容刀:作装饰品用的佩刀。帨(shuì)巾:佩巾。用以擦拭不洁,古代女子出嫁时母亲所授,在家时挂在门右,外出时系在身左。觿(xī):用兽骨制成的锥子。可解开绳结,也用作佩饰。属:种类。

    【译文】

    佩,得名于“倍”,说的是它不止一件物品,而是有其他的配件:有珍珠、有玉石、有佩刀、有佩巾、有兽骨锥子之类。

    16.23 襦①,耎也②,言温耎也③。

    【注释】

    ①襦(rú):短衣,短袄。襦有单、复,单襦近乎衫,复襦近乎袄。

    ②耎(ruǎn):同“软”。柔软。

    ③温耎:温软,温暖柔软。

    【译文】

    襦,得名于“耎”,说的是温暖柔软。

    16.24 裤①,跨也②,两股各跨别也③。

    【注释】

    ①裤:古代指左右各一、分裹两胫而没有裤裆的套裤。

    ②跨:两腿分开坐或立。

    ③股:大腿。别:分开。

    【译文】

    裤,得名于“跨”,穿的时候两条大腿各自跨开。

    16.25 褶①,袭也②,覆上之言也③。

    【注释】

    ①褶(xí):裤褶服(上身着褶,下身着裤)中的上衣。

    ②袭:穿衣加服。亦专指古代盛礼时掩上敞开的外服。

    ③覆上:遮盖上身。

    【译文】

    褶,得名于“袭”,说的是遮蔽上身的部分。

    16.26 襌衣①,言无里也②。

    【注释】

    ①襌(dān)衣:单层的衣服。

    ②无里:没有里层。里,衣服的内层。

    【译文】

    襌衣,说的是衣服没有里层。

    16.27 襡①,属也②,衣裳上下相连属也③。荆州谓襌衣曰“布襡”亦是④。

    【注释】

    ①襡(shǔ):长襦,连腰衣。

    ②属(zhǔ):连接。

    ③衣裳(cháng):古时上衣称衣,下裙称裳,故衣服合称为“衣裳”。连属(zhǔ):连接,连续。

    ④荆州:古九州之一。在荆山、衡山之间,亦为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相当于今湖南、湖北二省及河南、广西、云南、广东的一部分,汉末以后辖境渐小。亦:也是。是:这个。

    【译文】

    襡,得名于“属”,上部的衣和下部的裳互相连接。荆州把襌衣叫作“布襡”也是这个。

    16.28 襜襦①,言其襜襜弘裕也②。

    【注释】

    ①襜襦(chān rú):内衣,汗衣。按,本条原与上条相连,据吴志忠本、王先谦校等分开另起。

    ②弘裕:宽阔,宏大。

    【译文】

    襜襦,是说它开阔宽大。

    16.29 褠①,襌衣之无胡者也②,言袖夹直形如沟也③。

    【注释】

    ①褠(gōu):袖子狭窄而直如沟的单衣。

    ②胡:兽颔下垂肉。引申指器物下垂的部分。此指袖子下边下垂的部分。

    ③夹(xiá):通“狭”。窄。

    【译文】

    褠,单层衣服里袖子没有下垂部分的那种,是说它的袖子又窄又直形状像一条水沟。

    16.30 中衣①,言在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②。

    【注释】

    ①中(zhōng)衣:古时穿在祭服、朝服内的里衣。

    ②小衣:内衣。多指裤子、亵衣。大衣:长衣,礼服。

    【译文】

    中衣,是说它在内衣的外边、长大礼服的里边。

    16.31 裲裆①,其一当胸②,其一当背也。

    【注释】

    ①裲裆(liǎng dāng):裲,原作“襧”,据邵晋涵、疏证本等校改。邵晋涵曰:“以意改。”裲裆,也写作“两裆”。古代一种长度仅至腰而不及于下,且只蔽胸背的上衣,形似今之背心,军士穿的称“裲裆甲”,一般人穿的称“裲裆衫”。

    ②当(dāng):遮蔽,阻挡。

    【译文】

    裲裆,它的一面对着胸前,一面对着后背。

    16.32 帕腹①,横帕其腹也②。

    【注释】

    ①帕(mò)腹:即抹(mò)胸。古代内衣的一种,有前片无后片,仅遮胸腹。俗称肚兜。

    ②横帕:横向裹扎。帕,裹扎,缠裹。

    【译文】

    帕腹,横向裹扎人的腹部。

    16.33 抱腹①,上下有带,抱裹其腹上②,无裆者也③。

    【注释】

    ①抱腹:即肚兜。挂束在胸腹间的贴身小衣。

    ②抱裹:环绕包裹。

    ③裆(dāng):此指背裆,裲裆当背的那片。

    【译文】

    抱腹,上边和下边都有带子,环绕包裹在肚子上,没有背裆。

    16.34 心衣①,抱腹而施钩肩②,钩肩之间施一裆,以奄心也③。

    【注释】

    ①心衣:上掩胸下掩腹的贴身小衣。犹今之肚兜。

    ②施:设置,安放。钩肩:勾连肩部的两条背带。钩,绕,围绕。

    ③奄(yǎn):覆盖,遮蔽。心:胸。

    【译文】

    心衣,包裹在肚子上又设置有背带,两条背带中间设置有一片布,用来掩盖胸部。

    16.35 衫①,芟也②,芟末无袖端也③。

    【注释】

    ①衫:古代指无袖头的开衩上衣。

    ②芟(shān):刈除,除去。

    ③芟:原作“衫”,据段玉裁、疏证本等校改。末:物的端、稍。此指袖子的末端,即袖头。袖端:袖子的末端。

    【译文】

    衫,得名于“芟”,除去袖子末梢而没有袖头。

    16.36 有里曰“复(複)”①,无里曰“单”②。

    【注释】

    ①里:衣服的内层。复(複):夹衣。

    ②无里曰“单”:此句原书另起,据卢文弨、吴志忠校与上合并。吴翊寅校议:“毕依原本各为条,亦误。”单,单层无里子的衣服。即襌。

    【译文】

    有里层的夹衣叫作“复(複)”,没有里层的衣服叫作“单”。

    16.37 反闭①,襦之小者也②,却向著之③,领反于背后闭其襟也④。

    【注释】

    ①反闭:在背后合襟的短衣。

    ②襦(rú):短衣,短袄。

    ③却向:反向,向后。却,后退,返回。著(zhuó):穿。

    ④背后:身后,身体的后面。襟:衣的前幅。

    【译文】

    反闭,是衣服里边短小的,朝后穿着它,领子反向在背后闭合衣襟。

    16.38 妇人上服曰“袿”①,其下垂者上广下狭②,如刀圭也③。

    【注释】

    ①上服:上衣。袿(guī):长襦,较长的短衣。

    ②广:宽。狭:窄。

    ③刀圭:古时量取药末的用具。

    【译文】

    妇女的上衣叫作“袿”,它向下垂挂的部分上面宽阔下面狭窄,就像刀圭似的。

    16.39 襈①,撰也②,青绛为之缘也③。

    【注释】

    ①襈(zhuàn):衣服的缘饰,衣裳的边饰。

    ②撰:编定,编纂(zuǎn)。

    ③青绛:青红色。此指青红色的布帛衣料。为(wèi):给,替。缘(yuàn):给衣履等物镶边或绲(gǔn)边。

    【译文】

    襈,得名于“撰”,用青红色的布帛衣料给它镶边。

    16.40 裙①,下裳也。裙②,群也③,连接群幅也④。

    【注释】

    ①裙:古谓下裳,男女同用。今专指妇女的裙子。

    ②裳(cháng)也。裙:原书无此三字,据卢文弨、疏证本校增补。

    ③群:众,许多。

    ④群:原作“裾”,据卢文弨、疏证本、吴志忠校改。疏证本曰:“今本作:‘裙,下群也,连接裾幅也。’文有脱误,据《太平御览》及《广韵》参订补正之。”幅:布帛。此指裙子的分幅。

    【译文】

    裙,是下身穿的衣服。裙,得名于“群”,连接众多分幅而成。

    16.41 缉下①,横缝缉其下也②。

    【注释】

    ①缉(qī)下:一种裙的名称,形制未详。缉,缝衣边,一针连一针密密地缝。

    ②横:此指横着,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缝(féng)缉:缝纫。

    【译文】

    缉下,横着缝纫衣裳的下边。

    16.42 缘裙①,裙施缘也②。

    【注释】

    ①缘(yuàn)裙:镶边的裙子。

    ②施缘(yuàn):镶边,在衣物边缘缝上带状物。缘,衣服边上的镶绲(gǔn),衣服的边。

    【译文】

    缘裙,裙子镶边加饰。

    16.43 缘襡①,襡施缘也。

    【注释】

    ①缘襡(yuàn shǔ):镶边的连腰衣。

    【译文】

    缘襡,连腰衣上镶边加饰。

    16.44 帔①,披也②,披之肩背③,不及下也④。

    【注释】

    ①帔(pèi):古代妇女披在肩上的衣饰。即披肩。

    ②披:覆盖或搭衣于肩。

    ③肩背:肩与背。

    ④不及:不到。

    【译文】

    帔,得名于“披”,把它披在肩膀和背部,达不到下边。

    16.45 直领①,邪直而交下②,亦如丈夫服袍方也③。

    【注释】

    ①直领:也作“直衿”。古代外衣领式之一,即对襟式。制为长条,下连衣襟,从颈后沿左右绕到胸前,平行地直垂下来,有别于圆领,多用于礼服。

    ②邪直:偏斜而直。邪,偏斜,不正。交下:即“交于下”。在下面交会。交,接触,会合。

    ③丈夫:男子。指成年男子。服:穿着。袍:长衣。

    【译文】

    直领,又斜又直而在下面交会,也好像成年男子穿长袍的方法。

    16.46 交领①,就形名之也②。

    【注释】

    ①交领:交叠于胸前的衣领。左襟掩于右襟之上,其领口两襟相交。

    ②就:依从,按照。

    【译文】

    交领,是根据它的形状命名的。

    16.47 曲领①,在内以禁中衣领上横壅颈②,其状曲也。

    【注释】

    ①曲领:圆领。施于内衣之上、外衣之下,以防内衣之领上拥颈,因其状阔大而曲得名。

    ②禁:原书无,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增补。衣:原作“襟”,据疏证本等校改。疏证本曰:“禁中衣,今本作‘中襟’,误也。颜师古注《急就篇》云:‘曲领者,所以禁中衣之领,恐其上壅颈也。’盖本诸此,兹据以改正。”横:交错,纷杂。壅(yōng):堆积,堵塞。此指拥挤。

    【译文】

    曲领,在里边用来禁止中衣的领子往上交错而挤着脖子,它的形状是弯曲的。

    16.48 单襦①,如襦而无絮也②。

    【注释】

    ①单襦(rú):单层短衣。单襦近乎衫,复襦近乎袄。

    ②絮:粗丝绵。

    【译文】

    单襦,像襦的样子但没有丝绵。

    16.49 要襦①,形如襦,其要上翘,下齐要也②。

    【注释】

    ①要(yāo)襦:齐腰的短衣短袄。要,同“腰”。

    ②齐要:与腰平齐。

    【译文】

    腰襦,形状像襦,它的腰部向上翘着,下边与人的腰平齐。

    16.50 半袖①,其袂半襦而施袖也。

    【注释】

    ①半袖:短袖衣。

    【译文】

    半袖,它的袖子相当于短衣设置的袖子的一半。

    16.51 留幕①,冀州所名“大褶”②,下至膝者也。留,牢也③;幕,络也④,言牢络在衣表也⑤。

    【注释】

    ①留幕:长夹衣,下可至膝。

    ②冀州: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大致为河北中南部,山东西端和河南北端。大褶(dié):短于袍而长于襦的夹衣。褶,夹衣。

    ③牢:牢笼,笼络。

    ④络:包罗,笼罩。

    ⑤牢络:笼罩,覆盖。

    【译文】

    留幕,就是冀州所称名的“大褶”,下面长到膝盖的夹衣。留,来源于“牢”;幕,来源于“络”,说的是笼盖在衣服的外表。

    16.52 袍①,丈夫著②,下至跗者也③。袍,苞也④,苞内衣也⑤。妇人以绛作衣裳⑥,上下连,四起施缘⑦,亦曰“袍”,义亦然也⑧。齐人谓如衫而小袖曰“侯头”⑨,“侯头”犹言“解渎”⑩,臂直通之言也。

    【注释】

    ①袍:长衣。

    ②丈夫:指成年男子。

    ③跗(fū):脚背。

    ④苞:通“包”。裹。

    ⑤内衣:指衬衣、裤衩、衬衫等贴身穿的衣服。

    ⑥妇人:成年女子的通称。绛(jiàng):一种丝织品。

    ⑦四起:四方,四围。施缘(yuàn):镶边,在衣物边缘缝上带状物。

    ⑧义:道理。亦然:也是如此。卢文弨、邵晋涵于此后画一分隔线,使以下分开另起。范惟一玉雪堂刻本、疏证本、吴志忠本以下另起。

    ⑨侯头:一种近身穿的小袖衫。

    ⑩犹言:好比说,等于说。解:通彻,通达。渎:沟渠。

    【译文】

    袍,是成年男子穿的,下垂到脚背的长衣。袍,得名于“苞”,包裹着内衣。妇女用绛做衣裳,上衣和下裳互相连接,四周镶边,也叫作“袍”,也是这个道理。齐国一带的人把像开衩上衣而袖子短小的叫作“侯头”,“侯头”如同说“解渎”,说的是手臂直通的意思。

    16.53 被①,被也②,被覆人也③。

    【注释】

    ①被:被子。睡眠时用以覆体。

    ②被:覆盖。

    ③被覆:覆盖,掩蔽。

    【译文】

    被,得名于“被”,是覆盖人体的意思。

    16.54 衾①,广也②,其下广(廣)大③,如广受人也④。

    【注释】

    ①衾(qīn):被子,特指大被。

    ②广(yǎn):依山崖建造的房屋。

    ③广(guǎng,廣)大:宽广(廣),宽阔。

    ④受:容纳。

    【译文】

    衾,得名于“广”,它的下面宽广(廣)空阔,就像依山崖建造的房屋那样能容纳人。

    16.55 汗衣①,近身受汗垢之衣也②。《诗》谓之“泽”③,受汗泽也④。或曰“鄙袒”⑤,或曰“羞袒”⑥,作之用六尺,裁足覆胸背⑦,言羞鄙于袒而衣此耳⑧。

    【注释】

    ①汗衣:汗衫,吸汗的贴身短衣。

    ②汗垢:混和污垢的汗。

    ③《诗》谓之“泽”:语见《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泽。”郑玄笺:“泽,亵衣,近污垢。”泽,汗衣,内衣。后作“襗(zé)”。

    ④汗泽:汗水,汗液。

    ⑤鄙袒:指汗衫背心。

    ⑥羞袒:贴身背心。

    ⑦裁足:仅够。裁,通“才”。仅仅。足,足够。胸背:胸与背。

    ⑧羞鄙:以为耻辱,以为羞耻。袒:脱衣露出上身。衣(yì):穿着。

    【译文】

    汗衣,贴近身体承受汗水和污垢的衣裳。《诗经》把它叫作“泽”,是承受汗水的。有人叫它“鄙袒”,有人叫它“羞袒”,制作它用六尺布,仅够覆盖胸膛和背部,说的是羞于袒露上身才穿它。

    16.56 裈①,贯也②,贯两脚,上系要中也③。

    【注释】

    ①裈(kūn):满裆裤。以别于无裆裤而言。按,此条原与上条相连,据范惟一玉雪堂刻本、疏证本等分开另起。

    ②贯:通,贯通。

    ③要(yāo):同“腰”。

    【译文】

    裈,得名于“贯”,贯穿到两只脚,上面系在腰中。

    16.57 偪①,所以自逼束②。今谓之“行縢”③,言以裹脚④,可以跳腾轻便也⑤。

    【注释】

    ①偪(bī):绑腿的布帛带。又作“幅(bī)”,斜缠于小腿的布帛,自足至膝,似今之绑腿布,古称行縢(téng)。

    ②逼束:逼迫约束。

    ③行縢(téng):绑腿布。

    ④裹脚:缠裹小腿。脚,小腿。

    ⑤跳腾:跳跃升腾。轻便:轻健,轻捷。

    【译文】

    偪,是用来逼迫约束自己的。现在叫作“行縢”,说的是用来缠裹小腿,可以跳跃升腾得轻快便捷。

    16.58 袜,末也,在脚末也①。

    【注释】

    ①脚末:小腿的末端。

    【译文】

    袜,得名于“末”,在小腿的末端。

    16.59 履①,礼也②,饰足所以为礼也③。

    【注释】

    ①履:鞋。

    ②礼:礼节,礼貌。

    ③饰:被覆,覆盖。

    【译文】

    履,得名于“礼”,覆盖脚部用来作为礼节。

    16.60 复其下曰“舄”①。舄,腊也②,行礼久立③,地或泥湿④,故复其末下⑤,使干腊也⑥。

    【注释】

    ①复:重复,重叠。下:下面。此指鞋底。舄(xì):以木为复底的鞋。

    ②腊(xī):干燥。

    ③行礼:按一定的仪式或姿势致敬。

    ④或:有时。泥(nì):污,沾污。

    ⑤末下:下部,下面。此指鞋底。末,下部,下面。

    ⑥干腊:干燥。

    【译文】

    重叠鞋底的叫作“舄”。舄,得名于“腊”,施行礼节时间长久,地面有时泥泞潮湿,所以重叠鞋底,使它干燥。

    16.61 屦①,拘也②,所以拘足也。

    【注释】

    ①屦(jù):单底鞋。后亦泛指鞋。

    ②拘(gōu):遮蔽。

    【译文】

    屦,得名于“拘”,是用来遮挡脚的。

    16.62 齐人谓韦屦曰“屝”①。屝,皮也②,以皮作之。

    【注释】

    ①韦(wéi)屦:熟牛皮鞋。韦,去毛熟治的兽皮,柔软的皮革。屝(fèi):用皮革做的鞋。

    ②皮:兽皮。

    【译文】

    齐国一带的人把皮鞋叫作“屝”。屝,得名于“皮”,是用皮革做成的。

    16.63 不借①,言贱易有②,宜各自蓄之③,不假借人也④。齐人云“搏腊”⑤,“搏腊”犹“把鲊”⑥,粗貌也⑦。荆州人曰“粗”⑧,麻、韦、草皆同名也⑨。粗,措也⑩,言所以安措足也?。

    【注释】

    ①不借:麻鞋。按,从“不借”至“不假借人也”原与上条相连,据吴志忠本分开另起。

    ②贱:价格低,便宜。易有:容易拥有。

    ③宜:应当,应该。蓄:收藏,怀有。

    ④假借:借。此指借给。

    ⑤搏腊(xī):麻鞋。按,从“齐人云”至“安措足也”原单独成条,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与上合并。疏证本曰:“今本‘齐人’又提行别起,亦据《太平御览》引并合。”

    ⑥把鲊(zhǎ):即“搏腊”“不借”。麻鞋。

    ⑦粗:粗糙,粗劣。

    ⑧粗:草鞋、麻鞋之类。

    ⑨麻:古代专指黄麻。茎皮纤维长而坚韧,可供纺织等。同名:名称相同。

    ⑩措:安放。

    ?安措:安置。

    【译文】

    不借,说的是价格便宜容易拥有,应该各人自己储备,不借给别人。齐国一带的人把它叫作“搏腊”,“搏腊”犹如“把鲊”,粗糙的样子。荆州一带的人叫“粗”,麻编的、皮编的、草编的都是同一个名称。粗,得名于“措”,说的是用来安放脚的地方。

    16.64 屩①,蹻也②,出行著之③,蹻蹻轻便④,因以为名也。

    【注释】

    ①屩(juē):草鞋。

    ②蹻(jiǎo):举足轻捷。

    ③出行:出外行远。

    ④蹻蹻:壮健勇武、举足轻捷貌。

    【译文】

    屩,得名于“蹻”,出外行远时穿上它,快捷轻便,因此用它作名称。

    16.65 屐①,搘也②,为两足搘,以践泥也③。

    【注释】

    ①屐(jī):木制的鞋,底下有前后两齿, 便于在雨天泥地上行走。

    ②搘(zhī):支撑,支持。

    ③践:踩,踩踏。

    【译文】

    屐,得名于“搘”,作为两脚的支撑,用来踩踏泥土地。

    16.66 靴①,跨也,两足各以一跨骑也②。

    【注释】

    ①靴:靴子,高到踝骨以上的长筒鞋。

    ②跨骑:跨坐,乘骑。

    【译文】

    靴,得名于“跨”,两只脚跨着各穿一只。

    16.67 ①,靴之缺前壅者,胡中所名也②。“”犹“速独”③,足直前之言也。

    【注释】

    ①(suǒ duó):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鞋头不加护套的靴子。

    ②胡:古代称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如匈奴等。中:指一个地区之内。

    ③速独:犹“束躅”。频频踏足前进。

    【译文】

    ,是前头缺少护套的靴子,是少数民族地区命名的东西。“”犹如“速独”,说的是两脚径直向前。

    16.68 鞋①,解也②,著时缩其上如履然③,解其上则舒解也④。

    【注释】

    ①鞋:脚上的低筒穿着物。

    ②解:松开,松脱。

    ③缩:收敛,收缩。履:浅帮的鞋子。

    ④舒解:舒展,解散。

    【译文】

    鞋,得名于“解”,穿的时候收缩上面的鞋帮就像浅帮的履那样,解开上面的时候鞋帮就舒展开了。

    16.69 帛屐①,以帛作之②,如屩者。不曰“帛屩”者,屩不可践泥也。屐③,践泥者也。此亦可以步泥而浣之④,故谓之“屐”也。

    【注释】

    ①帛屐:以帛为面、木板为底且下有二齿的鞋。

    ②帛:丝织物的通称。

    ③屐:原作“也”,疑因上“也”字而误,据疏证本改。

    ④步:踏。浣(huàn):洗涤。

    【译文】

    帛屐,用丝帛做成,如同草鞋。不叫它“帛屩”,是因为草鞋不能踩踏在泥水之上。而屐,是踩踏泥水的鞋。这种帛屐也能够踏泥并能洗涤,所以把它叫作“屐”。

    16.70 晚下如舄①,其下宛宛而危②,妇人短者著之③,可以拜也④。

    【注释】

    ①晚下:即“(wǎn)下”。鞋名。晚,通“”。

    ②宛宛:原作“晚晚”,据疏证本校改。吴翊寅校议:“毕校……‘晚晚’作‘宛宛’,似亦可从。”宛宛,屈曲貌。危:高,高耸。

    ③短:矮小。

    ④拜: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行礼时下跪,低头与腰平,两手至地,后用为行礼的通称。

    【译文】

    晚下与舄相似,它的底下弯曲而高耸,矮个的妇女穿着它,可以跪拜。

    16.71 靸①,韦履深头者之名也②。靸,袭也③,以其深袭覆足也。

    【注释】

    ①靸(sǎ):前帮深而无后帮的鞋子,后也指形制与之类似的拖鞋。

    ②韦履:皮鞋。

    ③袭:遮盖,掩藏。

    【译文】

    靸,头部较深的皮鞋的名称。靸,得名于“袭”,因为它前帮深而掩盖了脚。

    16.72 仰角①,屐上施履之名也②。行不得蹶③,当仰履角举足乃行也④。

    【注释】

    ①仰角:指鞋底有齿的木头鞋,字也写作“卬角”“角”。

    ②施:施加。

    ③不得:不能,不可。蹶(jué):颠仆(pū),跌倒。

    ④举足:提脚,跨步。

    【译文】

    仰角,是木屐上套加鞋子这种穿着的名称。走路不能跌倒,应当仰起鞋子的前角抬起脚来才能行走。

    释宫室第十七

    【题解】

    宫室,是房屋的通称。《周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本篇解释建筑词语,内容包括建筑材料类的瓦、泥,建筑构件类的梁、柱、檼、望、栋、桷、椽、榱、梠、櫋、门、障、户、窗、茨,建筑类型有居室类的宫、室、宅、舍、屋、寝、廷、殿、堂、房、蒲、庵、庑、庌,祭祀类的宗庙、寺,储物类的仓、库、廪、囷、庾、囤、圌,厨房类的灶、爨,拘禁类的狱、牢、圜土、囹圄,圈养类的厩,取水类的井、瀱汋,厕所类的厕、溷、圊、轩,驿站休息类的亭、传、庐,建筑布局类的阙、观、楼、台、城、郭,空间方位类的奥、屋漏、穾、宧、中霤,空间隔断类的屏、萧墙、宁、罘罳,粉刷装饰类的涂、垩、塈,涉及人所需居室的方方面面,编排得详细而系统。

    17.1 宫①,穹也②,屋见于垣上③,穹隆然也④。

    【注释】

    ①宫:古代通称房屋、居室。

    ②穹(qióng):物体中间隆起四周下垂的样子。

    ③屋:指屋顶。见(xiàn):同“现”。显现,显露。垣(yuán):矮墙。

    ④穹隆:中间隆起四周下垂的样子。

    【译文】

    宫,得名于“穹”,屋顶显露在墙垣上,中间隆起四周下垂的样子。

    17.2 室①,实也②,人物实满其中也③。

    【注释】

    ①室:堂后之正室。

    ②实:充实,充满。

    ③人物:人与物。实满:充实。

    【译文】

    室,得名于“实”,人和物充实占满正室。

    17.3 室中西南隅曰“奥”①,不见户明②,所在秘奥也③。

    【注释】

    ①隅:角,角落。奥:室内西南角落。

    ②见:遇到,接触。户:门。明:光亮。

    ③秘奥:犹“奥秘”。隐秘,秘密深奥。

    【译文】

    正室里西南的角落叫作“奥”,接触不到由房门照进来的光亮,所处的地方隐秘深奥。

    17.4 西北隅曰“屋漏”①,礼②:每有亲死者③,辄撤屋之西北隅薪④,以爨灶煮沐⑤,供诸丧用⑥。时若值雨则漏⑦,遂以名之也⑧。必取是隅者⑨,礼:既祭⑩,改设馔于西北隅?;今撤毁之?,示不复用也?。

    【注释】

    ①屋漏:古代室内西北隅施设小帐,安藏神主,为人所不见的地方。一说为光所漏入。后即用以泛指屋之深暗处。

    ②礼:礼文,礼书。《周礼》《仪礼》《礼记》皆古言礼之书,合称“三礼”。

    ③亲:父母。亦偏指父或母。

    ④辄:立即,就。撤:拆除。薪:草。

    ⑤爨(cuàn):烧火煮饭。沐:米汁,古人常用以洗头。

    ⑥诸: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

    ⑦时:当时。值:遇到,碰上。

    ⑧遂(suì):于是,就。

    ⑨必:必然,一定。是:此,这,这里。

    ⑩既:完了,结束。又指已经。

    ?设馔(zhuàn):在牌位前供设酒肴,为祭祀习俗。馔,食物,菜肴。

    ?今:原作“令”,据段玉裁、疏证本、吴志忠本校改。撤毁:拆毁。

    ?不复:不再。

    【译文】

    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