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释名卷第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释床帐第十八

    【题解】

    床帐,指坐卧用具及帐子,泛指家具。本篇词条涉及床、枕、几、筵、席、帷帐、屏风等二十余种日常家居用品,如坐卧类的床、榻、枰、筵、席,帘帐类的帷、幔、帐、斗、帖、屏风等,主要应用于休憩场所。

    18.1 人所坐卧曰“床”①。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②。

    【注释】

    ①床:供人睡卧的家具。

    ②所以:用以,用来。装载:盛放,承载。

    【译文】

    人坐和睡的家具叫“床”。床,得名于“装”,用来装载自己。

    18.2 长狭而卑曰“榻”①,言其榻然近地也②。

    【注释】

    ①长狭:细长,窄而长。卑:低。榻(tà):狭长而矮的坐卧用具。按,本条原与上条合并,据吴志忠本分开另起。

    ②榻然: “榻”前原有“鹌”字,据卢文弨、疏证本等校删。疏证本曰:“今本‘其’下衍‘鹌’字,据《北堂书钞》引删。”榻然,低矮貌。

    【译文】

    狭长而卑下的坐卧用具叫作“榻”,形容它低矮接近地面的样子。

    18.3 小者曰“独坐”①,主人无二②,独所坐也。

    【注释】

    ①独坐:榻之小者。仅供一个人坐,故名。

    ②主人:拥有主权的人。无二:没有并列的人。二,并列。

    【译文】

    小的坐具叫作“独坐”,因为它的主人没有并坐者,是单独坐的。

    18.4 枰①,平也②,以板作③,其体平正也④。

    【注释】

    ①枰(píng):独坐的板床。

    ②平:平坦。

    ③板:木板,片状木材。

    ④体:形体。平正:端正,平整。

    【译文】

    枰,得名于“平”,用木板做成,它的形体端正平整。

    18.5 几①,庋也②,所以庋物也。

    【注释】

    ①几(jī):古人坐时凭依或搁置物件的小桌。

    ②庋(guǐ):原作“”,为“庋(庪)”的形讹之字,据疏证本、吴志忠本校改。庋,搁置,收藏。

    【译文】

    几,得名于“庋”,是用来支撑托举物品的。

    18.6 筵①,衍也②,舒而平之③,衍衍然也④。

    【注释】

    ①筵(yán):古时席地而坐时所铺的席子。

    ②衍:谓水广布或长流。引申为扩展或延伸。

    ③舒:铺展,铺陈。平:谓使之平。

    ④衍衍:舒缓貌。

    【译文】

    筵,得名于“衍”,展开使之平坦,舒缓的样子。

    18.7 席①,释也②,可卷可释也。

    【注释】

    ①席:坐卧铺垫用具。由竹篾、苇篾或草编织成的平片状物。

    ②释:解开,松开。此指铺开。

    【译文】

    席,得名于“释”,既能卷起又能铺开。

    18.8 簟①,覃也②,布之覃覃然平正也③。

    【注释】

    ①簟(diàn):供坐卧铺垫用的苇席或竹席。

    ②覃(tán):原作“簟”,据疏证本、吴志忠本校改,下同。覃,蔓延,延及。

    ③布:铺开,分布。覃覃:绵密广布的样子。

    【译文】

    簟,得名于“覃”,把它铺开后呈现出宽阔平整的样子。

    18.9 荐①,所以自荐籍也②。

    【注释】

    ①荐:垫席,垫褥。

    ②荐籍(jiè):衬垫。籍,通“藉(jiè)”。垫着。

    【译文】

    荐,是用来衬垫自己的。

    18.10 蒲苹也①,以蒲作之②,其体平也。

    【注释】

    ①蒲苹:原作“蒲草”,参考卢文弨、疏证本等,结合文例校改。疏证本曰:“今本作‘蒲草也’,误,据《太平御览》引改。《说文》云:‘蒻(ruò),蒲子,可以为平席。’郑注《礼记·间传》云:‘芐(xià),今之蒲苹也。’郑又注《周礼·车仆》云:‘故书“苹”作“平”。’则‘平’‘苹’古今字。此作‘蒲平’极是。”按,“苹”“草”字形更相近,校作“苹”更允当。蒲苹,又作“蒲萍”“蒲平”。嫩蒲草编成的细柔而平整的席子。

    ②蒲:植物名。香蒲。

    【译文】

    蒲苹,用蒲草做成,它的形体很平整。

    18.11 毡①,旃也②,毛相著③,旃旃然也④。

    【注释】

    ①毡(zhān):用羊等动物的毛缩制而成的块片状材料。

    ②旃(zhān):通“毡”。毛织品。

    ③著(zhuó):依附,附着。

    ④旃旃:密实貌。

    【译文】

    毡,得名于“旃”,毡毛互相粘附,密密实实的样子。

    18.12 褥①,辱也②,人所坐亵辱也③。

    【注释】

    ①褥(rù):坐卧时铺在身体下面的垫子。

    ②辱:玷辱,玷污。

    ③亵(xiè)辱:玷污,弄脏。亵,污秽。

    【译文】

    褥,得名于“辱”,是人坐下而弄脏的东西。

    18.13 裘溲犹屡数①,毛相离之言也②。

    【注释】

    ①裘溲(sōu):即氍(qú sōu),又作“氍毹(shū)”等。有花纹的毛织品,可用作地毯、壁毯、床毯、帘幕等。屡数:犹“寠(jù)数”。聚集貌。

    ②离:通“丽”。附着,依附。

    【译文】

    裘溲犹如屡数,说的是动物的毛密集聚拢。

    18.14 榻登①,施大床之前、小榻之上②,所以登床也。

    【注释】

    ①榻登:即毾(tà dēng)。毛席,毛毯。

    ②施:设置,安放。

    【译文】

    榻登,放置在大床的前边、小坐榻的上边,是用来登上大床的。

    18.15 貂席,连貂皮以为席也①。

    【注释】

    ①连:缝,缝补。貂(diāo)皮:貂的毛皮。

    【译文】

    貂席,缝貂的毛皮用来作席。

    18.16 枕,检也①,所以检项也②。

    【注释】

    ①检:约束,限制。

    ②项:颈的后部。亦泛指颈。

    【译文】

    枕,得名于“检”,是用来约束限制脖子的。

    18.17 帷①,围也②,所以自障围也③。

    【注释】

    ①帷(wéi):以布帛制作的环绕四周的帐幕。

    ②围:从四周拦挡、包拢。

    ③障围:遮蔽围裹。

    【译文】

    帷,得名于“围”,是用来遮蔽围裹自己的。

    18.18 幕①,幕络也②,在表之称也③。

    【注释】

    ①幕:覆盖在上面的布幔。

    ②幕络:笼罩蒙覆的样子。

    ③表:外表。

    【译文】

    幕,得名于“幕络”,是在外表笼罩蒙覆的说法。

    18.19 小幕曰“帟”①,张在人上②,帟帟然也③。

    【注释】

    ①帟(yì):张盖在上方用以遮挡尘埃的平幕。

    ②张:张设,张挂。

    ③帟帟:舒张的样子。

    【译文】

    小的幕布叫作“帟”,张挂在人的上方,舒展的样子。

    18.20 幔①,漫也②,漫漫相连缀之言也③。

    【注释】

    ①幔:覆盖或遮挡用的大块幕布。

    ②漫:遮掩,覆盖。

    ③漫漫:遍布的样子。连缀:连接。

    【译文】

    幔,得名于“漫”,遍布绵延着连接在一起。

    18.21 帐①,张也,张施于床上也②。

    【注释】

    ①帐:张挂或支架起来作为遮蔽用的布幕、帷幕。

    ②张施:张设。

    【译文】

    帐,得名于“张”,张挂设置在床的上方。

    18.22 小帐曰“斗”①,形如覆斗也②。

    【注释】

    ①斗(dǒu),即斗帐。形如覆斗的小帐。

    ②覆斗:倒扣的量斗。斗,量器。容量为一斗。

    【译文】

    小型的帐子叫作“斗”,形状像是倒扣的量斗。

    18.23 ①,廉也②,自障蔽为廉耻也③。

    【注释】

    ①(lián):帷幔。

    ②廉:棱角。比喻人的禀性方正,刚直。

    ③障蔽:遮蔽,遮挡,遮盖。廉耻:廉洁知耻。

    【译文】

    ,得名于“廉”,为廉洁知耻而自我遮挡。

    18.24 憧容也①,施之车盖童童然②,以隐蔽形容也③。

    【注释】

    ①憧(zhuàng)容:即“幢(zhuàng)容”。车帷,古代女用车辆的装饰性帷帘。

    ②车盖:古代车上遮雨蔽日的篷,状如伞,有柄。童童:茂盛貌,重叠貌。

    ③隐蔽:遮掩,隐藏。形容:外貌,模样。

    【译文】

    憧容,把它设置在车盖上,茂密重叠的样子,用来遮挡人的外貌模样。

    18.25 户①,施于户外也②。

    【注释】

    ①户(lián):挂于门上的帘子。,同“帘”。以竹、布等制成的遮蔽门窗的用具。

    ②户外:门外。户,门。

    【译文】

    户,设置在门户的外边。

    18.26 床前帷曰“帖”①,言帖帖而垂也②。

    【注释】

    ①帖:通“幨(chān)”。床帐。

    ②帖帖:犹“幨幨”。下垂的样子。

    【译文】

    床前的帷帐叫作“帖”,说的是直溜溜地垂下。

    18.27 幄①,屋也,以帛衣板施之②,形如屋也。

    【注释】

    ①幄(wò):篷帐。

    ②帛:丝织物的通称。衣(yì):覆盖,包裹。

    【译文】

    幄,得名于“屋”,用布帛包裹木板设置而成,形状像房屋。

    18.28 承尘①,施于上,承尘土也。

    【注释】

    ①承尘:承受尘土。此指承接尘土的小帐幕。

    【译文】

    承尘,设置在上方,承接灰尘。

    18.29 搏辟①,以席搏著壁也②。

    【注释】

    ①搏辟(bì):即“搏壁”。疑为装裱席子的墙壁或装裱墙壁的席子。搏,通“傅”。附着。辟,通“壁”。墙壁。按,本条原与上条不分,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另立为条。

    ②搏著(zhuó):即“傅著”。附着。

    【译文】

    搏辟,用席子粘贴附着在墙壁上。

    18.30 扆①,倚也②,在后所依倚也③。

    【注释】

    ①扆(yǐ):置于门窗之间的屏风。

    ②倚:凭靠。

    ③依倚:倚靠,依傍。

    【译文】

    扆,得名于“倚”,是人在背后所依傍的。

    18.31 屏风①,言可以屏障风也。

    【注释】

    ①屏风:陈设于室内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

    【译文】

    屏风,说的是能够挡风。

    释书契第十九

    【题解】

    书契,指文字及用文字写成的契约之类的文书凭证。本篇解释各种文书相关物品的得名之由。除笔、砚、墨、纸等书写工具外,还包括玺、印、符、节等信物凭证,以及策、册、示、启等政令公文。

    19.1 笔,述也①,述事而书之也②。

    【注释】

    ①述:记述,叙述。又指阐述前人成说。

    ②述事:陈述往事,叙事。书:书写,记录,记载。

    【译文】

    笔,得名于“述”,陈述往事而记录它。

    19.2 砚①,研也②,研墨使和濡也③。

    【注释】

    ①砚:磨墨的文具。通称砚台。

    ②研:研磨,细磨使粉碎。

    ③研墨:磨墨。和濡:调和滋润。

    【译文】

    砚,得名于“研”,研磨出墨汁使它调和滋润。

    19.3 墨①,霉也②,似物霉墨也③。

    【注释】

    ①墨:用于书写、绘画的黑色颜料。

    ②霉:原作“痗(mèi)”,据卢文弨、疏证本校改,下同。篆字疏证本曰:“今本‘霉’作‘疒’旁箸‘每’,俗字也。《初学记》引作‘晦’,亦非。《说文》云:‘霉,中久雨青黑。从黑,微省声。’斯乃霉黑之谊,据改。”霉,物受潮变成青黑色。

    ③墨:黑。

    【译文】

    墨,得名于“霉”,像是物品发霉变黑了。

    19.4 纸,砥也①,谓平滑如砥石也②。

    【注释】

    ①砥(dǐ):质地较细的磨刀石。

    ②平滑:平而光滑。砥石:磨石。

    【译文】

    纸,得名于“砥”,说的是纸张平坦光滑好像是磨刀石。

    19.5 板①,般也②,般般平广也③。

    【注释】

    ①板:同“版”。古代书写用的木片。

    ②般(pán):大。

    ③般般:大而平貌。平广:平坦广大。

    【译文】

    纸,得名于“般”,平平坦坦的还很大。

    19.6 奏①,邹也②。邹,狭小之言也。

    【注释】

    ①奏:简牍。

    ②邹:狭小。

    【译文】

    奏,得名于“邹”。邹,狭隘窄小的意思。

    19.7 札①,栉也②,编之如栉齿相比也③。

    【注释】

    ①札(zhá):古代书写用的小而薄的木片。

    ②栉(zhì):梳子、篦子等梳发用具。

    ③相比:互相联合,编在一起。比,并列,靠近。

    【译文】

    札,得名于“栉”,编排得像梳篦的齿互相并列靠近。

    19.8 简①,间也②,编之篇篇有间也③。

    【注释】

    ①简:古代用以写字的狭长竹片,也指功用与简相同的书写用品。

    ②间(jiàn):空隙,缝隙。

    ③篇:竹简,简册。古代文章写在竹简上,为保持前后完整,用绳子或皮条编集在一起称为“篇”。

    【译文】

    简,得名于“间”,编排它们使简册之间有空隙。

    19.9 簿①,言可以簿疏物也②。

    【注释】

    ①簿(bù):朝笏,手板。

    ②簿疏:记录,登录,登记。簿,登录,记入册籍。疏,分条记录或分条陈述。物:原作“密”,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校改。篆字疏证本曰:“物,今本作‘密’,亦据《御览》引改。”按,“物”“密”古音接近而致误。物,事务,事情。

    【译文】

    簿,说的是可以用来记录事情。

    19.10 笏①,忽也②,君有教命③,及所启白④,则书其上,备忽忘也⑤。

    【注释】

    ①笏(hù):古代臣子朝见君主时所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竹木制成,也叫手板。

    ②忽:忽略,疏忽。

    ③教命:上对下的告谕。

    ④启白:陈述,禀告。启,启奏,禀告。白,禀报,陈述。

    ⑤忽忘:忘记。

    【译文】

    笏,得名于“忽”,君主有了告谕,或者大臣有要启奏说明的事情,就写在笏上,以防忘记。

    19.11 椠①,板之长三尺者也②。椠,渐也③,言其渐渐然长也④。

    【注释】

    ①椠(qiàn):书版,素牍。古时用以记事写字但尚未书写的木板。

    ②板:笏,手板,古代官吏上朝时所拿的记事板。

    ③渐:通“巉(chán)”。险峻陡峭。

    ④渐渐:犹“巉巉”。山石高峻貌。

    【译文】

    椠,是三尺长的手板。椠,得名于“渐”,形容它长长高高的样子。

    19.12 牍①,睦也②,手执之以进见③,所以为恭睦也④。

    【注释】

    ①牍(dú):古代写字用的木板。

    ②睦:服从,顺从。

    ③执:拿,持。进见:上前会见尊长者。

    ④所以:用以,用来。恭睦:恭顺,和顺。恭,恭顺,顺服。

    【译文】

    牍,得名于“睦”,手拿着上前拜见,用以表示顺服。

    19.13 籍①,籍也②,所以籍疏人名、户口也③。

    【注释】

    ①籍:人名簿。

    ②籍:记录,登记,登录。

    ③籍疏:登记,记录。户口:住户和人口的总称。计家为户,计人为口。

    【译文】

    籍,得名于“籍”,是用来登记人的姓名、住户和人口的。

    19.14 檄①,激也②,下官所以激迎其上之书文也③。

    【注释】

    ①檄(xí):用以征召、晓喻、声讨的文书。

    ②激:激发。

    ③下官:小官,下属官吏。迎:逆,反向。书文:文书。

    【译文】

    檄,得名于“激”,是下属官吏用来反向激发他的上司而写的文书。

    19.15 检①,禁也②,禁闭诸物③,使不得开露也④。

    【注释】

    ①检:封缄(jiān)。古书以竹木简为之,书成,穿以皮条或丝绳,于绳结处封泥,在泥上钤印,谓之检。

    ②禁:阻止,限制。

    ③禁闭:闭关,闭锁。

    ④不得:不能,不可。露:显露,暴露。

    【译文】

    检,得名于“禁”,闭锁各种物件,使它们不能打开暴露。

    19.16 玺①,徙也②,封物使可转徙而不可发也③。

    【注释】

    ①玺(xǐ):印信。

    ②徙(xǐ):迁移。

    ③转徙:辗转迁移。发:开启,打开。

    【译文】

    玺,得名于“徙”,封缄物品使它能够辗转迁移但不能开启。

    19.17 印①,信也②,所以封物为信验也③。亦言因也④,封物相因付也⑤。

    【注释】

    ①印:印章,图章。

    ②信:符契,凭证。

    ③信验:证据,凭证。

    ④因:沿袭,承袭。

    ⑤付:给与,交给。

    【译文】

    印,得名于“信”,用来封缄物品作为凭证。也说的是“因”,封闭物品互相因袭交付。

    19.18 谒①,诣也②。诣,告也③,书其姓名于上④,以告所至诣者也。

    【注释】

    ①谒(yè):名刺,犹名片。

    ②诣(yì):晋谒,拜访。

    ③告:报告,告知。

    ④姓名:姓氏和名字。

    【译文】

    谒,得名于“诣”。诣,就是“告”,书写他的姓名在名片上,用来告知要前往拜访的人。

    19.19 符①,付也,书所敕命于上②,付使传行之也③。

    【注释】

    ①符:古代凭证如符券、符节、符传等信物的总称。

    ②敕(chì)命:命令。多指天命或帝王的诏令。

    ③使:使者,奉命出使的人。传行:颁行。传,传达,传扬。

    【译文】

    符,得名于“付”,书写皇帝的诏令在符上,交付给使者传达颁行。

    19.20 节①,赴也②,执以赴君命也③。

    【注释】

    ①节:古代使臣持以作凭证的符节。

    ②赴:奔向,奔赴。

    ③执:拿,持。君命:君王的命令,君王的使命。

    【译文】

    节,得名于“赴”,拿着它奔赴君王使命的目的地。

    19.21 传①,转也②,转移所在③,执以为信也。

    【注释】

    ①传(zhuàn):古代过关津、宿驿站和使用驿站车马的凭证。

    ②转(zhuǎn):移动。

    ③转移:转换,迁移。所在:所处或所到之地。

    【译文】

    传,得名于“转”,转换迁移所处的地方,拿着它用作凭证。

    19.22 券①,绻也②,相约束缱绻以为限也③。

    【注释】

    ①券(quàn):契据。古代常用竹木等刻成,分为两半,各执其一,合以征信。

    ②绻(quǎn):缱绻。

    ③约束:限制,管束。缱(qiǎn)绻:纠缠萦绕,固结不解。以:而。限:限制,限定。

    【译文】

    券,得名于“绻”,互相制约纠缠而用它作为对双方的限制。

    19.23 莂①,别也②,大书中央③,中破别之也④。

    【注释】

    ①莂(bié):古代写在简帛上从中剖开,双方各执一半以为凭证的契约。

    ②别:分开,离析。

    ③大书:书写大字。中央:中间。

    ④中破:从中间剖开。

    【译文】

    莂,得名于“别”,在中间写上大字,再从中间剖开离析它。

    19.24 契①,刻也,刻识其数也②。

    【注释】

    ①契(qì):符节、凭证、字据等信物。古代契分为左右两半,双方各执其一,用时将两半合对以作征信。后泛指契约。

    ②刻识(zhì):刻记,标志。数:数目,数量。

    【译文】

    契,得名于“刻”,刻记上物件的数量。

    19.25 策①,书教令于上②,所以驱策诸下也③。

    【注释】

    ①策:古代君主对臣下封土、授爵、免官或发布其他教令的文件。

    ②教令:教诫,命令。

    ③驱策:驱使,差遣。策,鞭策,督促。诸下:众部下。

    【译文】

    策,书写命令在策上,用以驱使众部下。

    19.26 汉制①:约敕、封侯曰“册”②。册,赜也③,敕使整赜④,不犯之也⑤。

    【注释】

    ①汉制:汉代的制度。

    ②约敕(chì):约束诫饬,训诫整肃。封侯:封拜侯爵。册:古代帝王用于册立、封赠的诏书。

    ③赜:通“嫧(zé)”。整齐。

    ④整赜:犹“整嫧”。整齐。

    ⑤犯:违背,违反。

    【译文】

    汉代的制度:约束诫饬、封拜侯爵的文件叫作“册”。册,得名于“赜”,训诫整肃使人严整,不违犯它。

    19.27 示①,示也②,过所至关津③,以示之也。

    【注释】

    ①示:告示。

    ②示:给人看。

    ③关津:水陆要道的关卡。

    【译文】

    示,得名于“示”,经过所到的水陆关卡时,用以出示给人看。

    19.28 启,诣也①,以启语官司所至诣也②。

    【注释】

    ①启,诣(yì)也:原作“诣,启也”,据卢文弨、疏证本等校改。疏证本曰:“今本作‘诣,启也’,系误到(倒)。”启,泛指公文,书函。诣,晋谒,造访。

    ②启:原作“君”,据段玉裁、疏证本等校改。疏证本曰:“又下‘启’字误作‘君’,今并据文义改正。”语(yù):告诉。官司:官府。多指政府的主管部门。

    【译文】

    启,得名于“诣”,用启这种公文告诉当地官府所要前往谒见的对象。

    19.29 书①,庶也②,纪庶物也③。亦著之简纸④,永不灭也⑤。

    【注释】

    ①书:装订成册的著作。

    ②庶:众多。

    ③纪:通“记”。记载,记录。

    ④著:撰述,记载。简纸:竹简和纸。亦指各种书写用品。

    ⑤灭:消失。

    【译文】

    书,得名于“庶”,记录诸多事务。也说的是著录到竹简和纸张上,永远不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