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二篇】 结 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当,又是科学的修辞论的先声,对于当时的影响很大。从这本小书出版以后,修辞学便又换了一个新局面。修辞学的成立已经没有人怀疑,修辞学和文法的竞争也告终结,同时却在修辞学界里面展开了一个中外修辞学说竞争的场面。我们可以称为中外修辞学说竞争时期。

    这个时期的延续几乎已有前期的一半年间,而现在似乎还不想收场。而书籍的出版却又很多。所以颇是一个热闹的场面。在那些书中我们可以提出两种来做代表:一种就是唐钺的《修辞格》,代表外的;一种就是郑奠的《中国修辞学研究法》,代表中的。

    唐钺的态度,从《修辞格》的《绪论》一段文字中便可以看出:

    要讨论修辞格,为便利起见,不得不把他们分类。但是分类的方法很多,本书姑且采用一种,省得讨论时完全没有头绪。兹略依讷斯菲《高级英文作文学》(Nesfield's Senior Course of English Composition)里头的分类,而斟酌损益成下列的统系:

    第一,修辞格中根于比较的:

    (甲)根于类似的:

    (1)显比,(2)隐比,(3)寓言。

    (乙)根于差异的:

    (1)相形,(2)反言,(3)阶升,(4)趋下。

    第二,根于联想的:

    (1)伴名,(2)类名,(3)迁德。

    第三,根于想象的:

    (1)拟人,(2)呼告,(3)想见,(4)扬厉。

    第四,根于曲折的:

    (1)微辞,(2)舛辞,(3)冷语,(4)负辞,(5)诘问,(6)感叹,(7)同辞,(8)婉辞,(9)纡辞。

    第五,根于重复的:

    (1)反复,(2)俪辞,(3)排句,(4)复字。

    郑奠的对抗态度也从《中国修辞学研究法》的《导言》一段文字中便可以看出:

    近世外慕风炽,举海外修辞之术,绳诸前文,得其形似,乐为比附,彼所未及,此亦阙如。今思述先士之正论,考前文之成规,范为修辞之学,先陈研究之法。……

    大概前者是想用国外的修辞学说来解说中国的修辞现象,无形中含有“新探”的意思;后者是想用中国的修辞古说来规律今后的修辞,无形中含有“复古”的意思。而两面的业绩,都颇可看:前者可使我们知道西方说述辞格的大概,后者也可使我们省些翻检抄录旧书的烦劳。至于所谓“彼所未及,此亦阙如”,同是演绎成说,必定同有这种毛病,似乎不应该“看见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路加》六之四一)。何况郑奠所谓“研究法”,只是古说集录,连演绎也还说不到。现在节录它的开头两节,以见一斑(格式标点全照原书):

    〔修辞〕

    辞 说文解字云说也从 辛 辛犹理辜也

    说文云意内而言外也从司言

    修 说文云饰也从彡攸声段注修之从彡者洒 之也藻绘之也

    右释名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易乾

    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系辞以尽其言 圣人之情见乎辞

    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易传

    辞之辑矣民之洽矣诗板

    情欲信辞欲巧礼表记

    不辞费曲礼

    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表记

    辞达而已矣论语

    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论语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

    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

    右征“辞”

    四 结 语

    我们无意参加所谓中外修辞学说的竞争。我以为修辞学的主要任务,是搜集事实材料,和研究别的科学一样地,尽力观察、分析、综合、类别、说明、记述。材料应当搜集的固然有两类:

    (一)修辞的诸现象;

    (二)关涉修辞的诸论著。

    但实际是(一)类更加重要,可以说是原料,(二)类稍为不重要,只可说是副料。我们应当尽量搜集实际的材料,根据实际的材料来找寻修辞的条理,不当影印陈说,来作新书的内容。故于修辞的诸论著,无论是中的外的古的今的,都只能备作我们的参考,备作我们要解说某一现象而不能即得确当的解说时的提示,或作我们解决方式的佐证。而自己却应当切实负责地寻求各种眼见耳闻的修辞事实来逐一加以观察分析。

    我又以为一切科学都不能不是时代的,至少也要受时代所要求所注重,及所鄙弃所忽视的影响。何况修辞学,它的成事成例原本是日在进展的。成事成例的自身既已进展,则归纳成事成例而成的修辞学说,自然也不能不随着进展。

    所以修辞学的述说,即使切实到了极点,美备到了极点,也不过从空前的大例,抽出空前的条理来,作诸多后来居上者的参考。要超越它所述说,并没有什么不可能,只要能够提出新例证,指出新条理,能够开拓新境界。

    但有许多地方,看了前人的脚迹,实可省却我们自辟蹊径的烦劳。我们生在现代,固然没有墨守陈例旧说的义务,可是我们实有采取古今所有成就来作我们新事业的始基的权利。而且鸟瞰一下整个的修辞景象,也可以增加我们相当的知识和能力,免得被那些以偏概全或不切不实的零言碎语所迷惑,于写说也非丝毫无补。我就是为了这点点的意思,将手边所有的材料整理出一个大概来,写了这一部《修辞学发凡》。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