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篇】 积 极 修 辞 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丁类 章句上的辞格

    一 反  复

    用同一的语句,一再表现强烈的情思的,名叫反复辞。人们对于事物有热烈深切的感触时,往往不免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申说;而所有一而再、再而三显现的形式,如街上的列树,庆节的提灯,也往往能够给予观者以一种简纯的快感,修辞上的反复就是基于人类这种心理作用而成。

    反复辞的用法有连接的和隔离的两种。

    (一)我当此刻,正将你的戏曲摊在我的膝上,坐在那曾经和你常常一同散步的公冢地的草场上,仰望着广阔的初秋的天空,不瞬的不瞬的 看着,便觉得自己的现在的心情,和出现于你的童话里的年青的人物的心情相会解,契合而为一了。(《读了童话剧〈桃色的云〉》)

    (二)一切的事,都是时节呀 ,时节呀 !你看见刚才那桥上的雉鸡么?(《雉鸡的烧烤》)

    (三)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 !”(《论语·为政》)

    (四)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 ,得其所哉 !”(《孟子·万章》上)

    这是连接的反复。

    (五)从浦口山上发脉,一个墩 ,一个炮 ;一个墩 ,一个炮 ,一个墩 ,一个炮 ,弯弯曲曲,骨里骨碌,一路接着滚了来。滚到县里周家冈,龙身跌落过峡,又是一个墩 ,一个炮 ;骨骨碌碌几十个炮赶了来,结成一个穴情,这穴情叫做“荷花出水”。(《儒林外史》第四十五回)

    (六)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篇)

    (七)黄鹄参天飞 ,半道郁徘徊。腹中车轮转,君知思忆谁?黄鹄参天飞 ,半道还哀鸣。三年失群侣,生离伤人情。黄鹄参天飞 ,凝翮争风回。高翔入玄阙,时复乘云颓。黄鹄参天飞 ,半道还后渚。欲飞复不飞,悲鸣觅群侣。(《黄鹄曲》)

    这是隔离的反复。

    二 对  偶

    说话中凡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两句,成双作对排列成功的,都叫做对偶辞。对偶这一格,从它的形式方面看来,原来也可说是一种句调上的反复 ;故也有人将它并入反复格;而从它的内容看来,又贵用相反的两件事物互相映衬,如刘勰所谓“反对为优,正对为劣”(《文心雕龙·丽辞》篇),故又有人将它并入映衬格。但对偶所以成立,在形式方面实是普通美学上的所谓对称,而内容方面也非全然由于映衬的句法构成,无论把它并入反复或并入映衬都觉得不很合适,因此现在仍旧让它独立了。

    这格的成例如下:

    (一)有情皮肉,无情杖子。(《水浒》第六十一回)

    (二)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陆游《秋夜读书诗》)

    (三)满招损,谦受益。(《书经·大禹谟》)

    (四)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篇)

    (五)生则天下歌,死则天下哭。(《荀子·解蔽》篇)

    (六)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诗经·小雅·伐木》篇)

    (七)诲尔谆谆,听我藐藐。(《诗经·大雅·抑》篇)

    (八)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篇)

    (九)决九川,距四海。(《书经·益稷》篇)

    (十)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胠箧》篇)

    照例看来,可见对偶并不限于映衬,此处(六)例以下的几个例便都是连贯的,不是映衬的。

    这种辞格曾经有过畸形的发达的时期,如刘知几所谓“其为文也,大抵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故应以一言蔽之者辄足为二言,应以三句成文者必分为四句”(《史通·叙事》篇)。就是最近也还有人硬用对偶辞来下判决,打电报,使人觉得极其不自然。因此“五四”前后文化学术界在《新青年》上鼓吹文学革命的时候,曾经对于这种现象进行过严正的批判。当时有些人反对对偶,主张文章应当“不讲对仗”,也有人认为对偶不对偶应当任其自然,当时是“不讲对仗”的主张比较得到多数人的赞同(参看《新青年》第二、第三卷)。

    三 排  比

    同范围同性质的事象用了结构相似的句法逐一表出的,名叫排比。排比和对偶,颇有类似处,但也有分别:(一)对偶必须字数相等,排比不拘;(二)对偶必须两两相对,排比也不拘;(三)对偶力避字同意同,排比却以字同意同为经常状况。实例如下:

    (一)王闻书之言,惕若恐惧,退而为戒书:于席之四端为铭焉 ,于机为铭焉 ,于鉴为铭焉 ,于盥盘为铭焉 ,于楹为铭焉 ,于杖为铭焉 ,于带为铭焉 ,于履屦为铭焉 ,于觞豆为铭焉 ,于户为铭焉 ,于牖为铭焉 ,于剑为铭焉 ,于弓为铭焉 ,于矛为铭焉 。(《大戴礼记·武王践阼》篇;王为武王,书指上文丹书)

    (二)无恻隐之心 ,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 ,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 ,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 ,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上)

    (三)不为不可成 ,不求不可得 ,不处不可久 ,不行不可复 。(《管子·牧民》篇)

    (四)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五)天有情 ,天亦老 ,春有意 ,春须瘦 。云无心 ,云也生愁 。(乔孟符《扬州梦》杂剧第一折)

    这种排比,约可别为两类:一为本来可以括举而今故意列举的,如例(一)例(二);二为本来只可以列叙的,如(三)(四)(五)等例。第一类如例(一)本可写作“于席、机、鉴……为铭焉”,于今却写作“于席之四端为铭焉,于机为铭焉”云云,目的盖在使列举的各端各各受人充分地注意。又颇便于用在事忙情急,不及概括统总的话中。但前人或者不曾顾及此等目的或情况,对于此类排比颇加排斥,如:

    (六)季孙行父秃,晋却克眇,卫孙良夫跛,曹公子手偻,同时而聘于齐。齐使秃者御秃者 ,使眇者御眇者 ,使跛者御跛者 ,使偻者御偻者 。(《榖梁·成公元年》)

    刘知几便说太烦赘了,应除“秃者”以下诸字,作“各以类逆”(《史通·叙事》篇)。其实此等简炼主义,断然难以使人心服;所以知几这话,魏际瑞就批评说:这样简是简了,可是“神情特不生动”了(《伯子论文》)。第二类,以前似乎不曾出过问题,现在可不必详论。只有关于排比全体,有前人已经论及的一端,或者可以略加注意:就是此类排比往往每句参有几个相同的字。因此,陈骙以下常有专于着眼在这一点的议论,说什么“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文势、广文义也”(《文则》卷下庚条)。实际上所谓“用一类字”,如:

    (七)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中庸》)

    每句同有“之”“弗”“也”等字,虽然是排比格中所常见的,却也只是排比中一面的现象。关乎这面现象的实例,《文则》中举的很多,这里可以不再罗列了。

    排比格中也有只用两句互相排比的,这与对偶最相类似,可以同对偶参看:

    (八)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白居易《夜雨》诗)

    (九)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之六)

    四 层  递

    层递是将语言排成从浅到深,从低到高,从小到大,从轻到重,层层递进的顺序的一种辞格。其成立必须有(一)要说的有两个以上的事物;(二)这些事物又有轻重大小等比例;而且(三)比例又有一定的程序。例如:

    (一)天时 不如地利 ,地利 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

    (三)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以上三例,(一)是三层,(二)是八层,(三)是十层,都是一而二,二而三,从轻小而到重大,如陈骙所谓“上下相接,若继踵然”(《文则》卷上丁);最后的第三例,因为要说腐刑的极辱,且从不辱一面说起,进了四层,再从受辱一面逐层递进:目的都在使读听者的感触逐渐达到顶点。

    有人说层递辞中也有从大到小,从重到轻等等的用法,如:

    (四)凡花,一年只开得一度,四时中只占得一时,一时中只占得数日。他熬过了三时的冷淡,才得这数日的风光。(《今古奇观》卷八)

    但这例其实是从轻到重的层递,因为想要极言这数日的可贵,才从那一年四时说起。倘真有意排成从大到小、从重到轻的层次,那便是倒层递 ,是倒用层递的一种非常辞法,除有特别作用教人怀疑发笑的以外大抵不用。如下列一例,赵威后的岁、民、王的倒层递便是为了教人怀疑发问,造成发议论的机会而用的:

    (五)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卹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战国策·齐策》四)

    五 错  综

    凡把反复、对偶、排比或其他可有整齐形式,共同词面的语言,说成形式参差,词面别异的,我们称为错综。构成错综,大约有四类重要方法:

    第一,抽换词面;

    第二,交蹉语次;

    第三,伸缩文身;

    第四,变化句式。

    第一,抽换词面 是将词面略为抽动使得说话前后不同。如抽换反复 的有:

    (一)那周谨跃 马挺 枪,直取 杨志;这杨志也拍 战马,捻 手中枪,来战 周谨。两个在阵前,来来往往 ,翻翻复复 ;搅 做一团 ,扭 做一块 ;鞍上人斗人,坐下马斗马。(《水浒》第十三回)

    (二)彼其道幽远而无人,……吾无粮 ,我无食 ,安得而至焉?(《庄子·山木》篇)

    抽换排比 的有:

    (三)地也,你不知好歹何为 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 天!(关汉卿《窦娥冤》杂剧第三折)

    (四)王后蚕于北郊,以供纯服 ……夫人蚕于北郊,以供冕服 。(《礼记·祭统》篇;郑注“纯服亦冕服也,互言之尔”。)

    (五)仁有数 ,义有长短小大 。(《礼记·表记》篇;郑注“数与长短小大,互言之耳”。)

    圆点点出处都是原来可用同一词面的,而今都被错综了。

    第二,交蹉语次 是将语词的顺序安排得前后参差,使得说话前后不同。如在反复 有:

    (六)他的上面,罩着一片装饰着辉煌的月和闪烁的星的深远无限的太空 ;他的下面,在幽静透明的池塘里,也展开着一片深远无限的太空 ,装饰着闪烁的星和辉煌的月 。(鲁迅译《爱罗先珂童话集·春夜的梦》)

    (七)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 ,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

    在对偶 有:

    (八)裙拖六幅湘江 水,鬂耸巫山 一段云。(李群玉《赠郑相井歌姬》诗)

    在排比 有:

    (九)猿猕猴 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 不如狐狸。(《战国策·齐策》三;“骐骥”两字,不在“历险”两字上头。)

    (十)疾风 而波兴,木茂而鸟集。(《淮南子·主术》篇;是“疾风 ”“木 茂”,不是“风 疾”“木 茂”。)

    (十一)问国君之富,数地以对 ;……问士之富,以车数对 ;问庶人之富,数畜以对 。(《礼记·曲礼》下;中间一句不是“数车以对”。)

    (十二)那谈话里说,“名叫人类的哥儿们,是最强最贤慧的东西。”……也说,“自然,山上的政治家的狐狸 ,艺术家的猿婶母 ,鹦哥的语学家 ,鸟的社会学家 ,天文学家的枭博士 ,高强固然也高强,但比起人类的哥儿们来,到底赶不上。”(鲁迅译《爱罗先珂童话集·鱼的悲哀》)

    (十三)他(黄昏)等候着 ;在山的深处,在村市的地窖里,在树林的浓密处,在湖的暗处。他等候着 ,躲在永久的土窟里,在空穴里,在人家的屋角。他被赶散,又似乎不见了,但其实充满着一切隐藏的处所。他在树皮各个的裂缝里,在人的衣服的折叠里。他躲在最小的沙粒底下黏在最细的蛛网的丝上,等候着 。(《现代小说译丛·影》)

    这些点出处也是可以有相同相似的形式的,而今也被错综了。

    第三,伸缩文身 是用长句短语交相错杂,使语文发生变化的方法。如反复 的例:

    (十四)约瑟是多结果子的树枝 ,是泉旁多结果子的树枝 ,他的枝条探出墙外。(《旧约·创世记》四十九之二十二)

    (十五)惊骇恐惧临到他们。……他们如石头寂然不动,等候你的百姓渡过去 ,等候你所救赎的百姓渡过去 。(《旧约·出埃及记》十五之十六)

    (十六)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其不仁兹甚 ,罪益厚 。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其不仁兹甚矣 ,罪益厚 。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裳,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苟亏人愈多 ,其不仁兹甚矣 ,罪益厚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墨子·非攻》上)

    排比 的例:

    (十七)我憎恨他的白屋,他的车夫,他的卫兵,以至于他的马。我憎恨他的金边眼镜,他的尖锐的双眼,他的深陷的两颊,他的身材,他的懒惰的生活,以至于他的清洁而吃得好着得好的儿女们。我憎恨他的自私的保护,及他的对于我们的憎恶。我憎恨他。(郑振铎译《灰色马》中卷)

    (十八)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 ,风挠之鸣 ;水之无声 ,风荡之鸣 ,其跃也或激之 ,其趋也或梗之 ,其沸也或炙之 ;金石之无声 ,或击之鸣 。(韩愈《送孟东野序》)

    这样,或于简短句子之后,承以较长句子,或于较长句子之后,顿以简短句子的,都是这一种错综法。

    第四,变化句式 是杂用各种句式,例如肯定句和否定句,直陈句和询问句、感叹句之类,来形成错综的一种方法。如:

    (十九)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 ,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孟子·梁惠王》上)

    便是用肯定句和否定句相错综。如:

    (二十)那些老婆子们都老天拔地,伏侍了一天 ,也该叫他们歇歇 ;小丫头们也伏侍了一天 ,这会子还不叫他们顽顽去么 ?(《红楼梦》第二十回)

    (二十一)我没有翅子的时候,也活着 ,你没有鳞,岂非也并不死掉么 ?(鲁迅译《爱罗先珂童话集·春夜的梦》)

    便是用直陈句和询问句相错综。

    以上四类方法,当然不一定要单独使用;先后换用这类或那类,使错综的方式本身也有一些错综变化,当然也是可以的。如下文所列便是并用第一、第三、第四三类方法的一例:

    (二十二)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自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墨子·兼爱》上)

    文中如“是何也”和“此何也”的变化就是抽换词面,“子自爱”等等和“父自爱也”等等的变化就是伸缩文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和“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的变化就是参用询问句和直陈句。此外也还有运用此等错综方法的处所,读者细看自知。又如下面所列又是参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四类方法的一例:

    (二十三)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 (同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熟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官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闲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战国策·齐策》一)

    文中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和“吾孰与徐公美”的变化就是抽换词面,伸缩文身,“吾孰与徐公美”和“吾与徐公孰美”的变化就是交蹉语次,“徐公何能及君也”和“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就是变化句式,此外也还有运用此等错综的地方,也只要细看便可看出。

    文中运用此等错综,目的盖在避免说话的单调和平板。说话有时原也需要反复等等类似辞,但若类似处太多,却也容易使人生厌;此时可以调剂使用的,便是错综辞法。用了错综辞法,则同中有异,单调平板等毛病便自消灭了。这种辞法的重要,我以为至少不在对偶下。

    附记————

    本格第一类错综,以前称为“互文”或“互辞”。如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