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篇】 修辞的两大分野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 形 式 和 内 容

    照前篇所说的看来,可见语言本身也便有形式和内容两方面,音形便是形式,意义便是内容。如把这等内容便作写说的内容,那么,鸲鹆鹦鹉也能仿效人的语言,鸲鹆鹦鹉仿效的人语,也便可以说是有内容的说话了。但是这里有一个重大的界限,便是所谓调节。人禽在语言上的分界,便在禽类不能用有调节的声音,而人类却不特用调节的声音,还将那调节的声音调节地随应意思的需要来使用。

    人类,除了小孩把新学来的语言说着玩之外,大抵都是随应意思内容的需要调节地运用语言文字的形式。这内容是指第一篇所谓意旨的内容、题旨的内容,而非仅指附随形式,玩着形式也便带有内容的语言的内容。语言的内容,对于写说的内容只能算是一种形式的内容,在讨论文章说话时常常把它归在形式的范围之内。

    内容形式原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我们无法做到形式变了而内容不变,或内容变了而形式不变的地步,像煞我们穿着衣裳一样,脱了这件,穿上那件,或这人穿过,又给旁人去穿。但若并不忘记它们的关联作用,却又未尝不可以把它们分开来说。

    我们对于它们,当然期望形式能够和内容调和。但是事实上,只有内容形式两并充足的时代能够如此。此外大抵或者偏重内容,或者偏重形式,有些畸形的状态。不过内容偏重的畸形是一种上升的畸形,形式偏重的畸形却是一种没落的畸形。其发展的顺序大抵如下所列:

    (一)内容过重时期

    (二)内容和形式调和时期

    (三)形式过重时期

    当一种新内容才始萌生或者成长的时期,总觉得没有适应的形式可以把它恰当地传达出来,原有形式的遗产纵然多,也觉得不足以供应付。而急于探求新形式的意识,或又使人失去一部分利用旧形式的兴趣。于是便有一种形式缺乏的现象发生,使人觉得生硬,觉得传达得不适当、不自然。这我们称它为内容过重时期。内容过重一般并不是故意的,只为谋求“言随意遣”,而言尚不足以供应付,意又还不足以创成新形式,这才发见了这样的现象。这现象是每一新内容要求有自己的适应的新形式的开创时期一种公有的现象。最明显的,如佛教输入、文学输入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输入时期,都曾有过这样的现象。

    其次便是形式进步,足以应付内容,而内容也更丰富深厚,足以副称形式的时期。这就是王充所谓“外内表里自相副称”的时期。

    再次,内容有些涸竭的情形,单想从形式这一面取胜,便是一个将近没落的形式过重时期。对于形式,像斗测巧板似地,竭力求其工巧,而于内容却是死守旧见,不事开展。这样的时期,名为形式过重,其实也不是真的形式过重。因为形式所有的不过是概念,没有内容去充实它,那概念也就是一个不活泼不生动的死概念。没有现实的意义,也没有真实的力量。名为偏重形式,其实正是形式的糟蹋。

    这对于个人,也是同样的真实。

    二 内容上的准备

    个人固然少不了形式上的学习,同时更其少不了内容上的磨炼。这磨炼是使我们“有诸其中”的唯一的源头,也是使我们形式成为富有现实意义现实价值的唯一的枢纽。磨炼工夫约有下列几项:

    (1)生活上的经验————生活上的经验,不但使我们多识多知,也与一个人的思想见解趣味非常地有关系;差不多暗暗之中,做着思想见解趣味等等的无形的最后裁判。无论外延的广涉的经验,和内涵的深入的经验,都属必要。而深入的经验,更能辅助我们想象未曾经验的境界。

    (2)学问————实际不曾经验过的,可以借学问的力量来补充。但要探求生活直接所要求的学问。学问越是生活直接所要求的,越能给人生命,使亲近它的人得到了实际的学力。对于那种学力的浅深和广狭,也就像对于生活上经验的浅深和广狭一样,将要无可隐藏地反映在写说上。

    (3)见解和趣味————经验和学问累积的结果,就会形成了个人特殊的见解和趣味。而个人特殊的见解和趣味,也能左右个人以后的经验和学问。见解如果不能与时并进而化成古怪,趣味不能循向正大滋长而流为怪僻,则经验和学问,对于那人也就等于路上的尘埃和垃圾。越积聚得多,越会污秽了他。

    以上是说写说者必不可少的经常修养,就是所谓储蓄知识才能的经常方法。有如吴曾祺氏所谓“储才之法,可储之于平日,而不能取之于临时”(见《涵芬楼文谈》)。但是临时也不是没有可以经心努力的地方,约略说来,也有两项:

    (1)观察————随时细心的观察,在修养上为医治见解僵化,趣味腐倾的良药,在修辞上也是使写说鲜新活泼能够关切现实的好法。观察的规模,可大可小。大规模的观察,非有长年久月不能告一段落,简直可以算作一种修养。细小零星的观察,则在临时,也未尝不可以从事。例如所谓小品,多半就是依据临时观察所得的结果写下来的。这大小各面的观察,都是所谓不以晓得种种的法则的概念为满足的人,用着自己的血肉活身心,去应接亲近眼前正在显现正在变动的活事实的事。当然以能穿微入细,明变知因为最好。因此讲观察的,多将灵敏而深刻,或者细密而锐敏,悬作观察的理想。而要认真讲究真实正确,要免除因生理、因习惯、因心理而来的错误,也和一般研究科学没有什么两样。

    (2)检阅————临时也可检阅报章、杂志和书籍。报章、杂志、书籍上所记的情状,都已经经过剪裁删节,而且多已经经过拣选炮制。不但不如自己所观察的,直接而且具体,也且或已转到另外一个方向,换成另外一副面貌。这比之观察更须有经验学问等等做指针,从字里行间去推求事情的真际。但记载本来可以用正看、反看、侧看等等方法;对于不能正看的,我们也未尝不可以反看、侧看。例如鲁迅所谓“历来都竭力表彰五世同堂,便足见实际上同居的为难;拼命的劝孝,也足见事实上孝子的缺少”,便是一种反看法。我们不应为了他们的说话有时不实便简直抛撇了不顾的。

    总之,写说不纯全是椅桌间的修炼,在修辞之前少不了要有经验、学问、观察、检阅等种种内容上的准备的。写说以后的成败,虽然同写说当时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环境等类的条件也颇有关系,然而大体总是看这种种准备是否充分为转移。

    三 两种表达的法式

    这样准备所得的成果,我们可以用两种很不相同的法式来表达它:第一种是记述的;第二种是表现的。记述的表达以平实地记述事物的条理为目的。力避参上自己个人的色彩。常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精细周密地记录事物的形态、性质、组织等等,使人一览便知道各个事物的概括的情状。其表达的法式是抽象的、概念的、理知的:

    类别之事,看似容易,而实甚难。往往一大类之物,欲为别分小部,不知从何入手。常法但取其及见而便事者以为分。譬如分小舟,则取用汽用帆用桨用篙;而任重之兽,则云牛马骡驼驴象驾鹿等;又如家有藏书,则分经史子集。但用此法,自名学规则观之,往往必误。故曰难也。

    盖如是为分,不独多所遗漏,其大弊在多杂厕而相掩入也。中国隆古之人,已分一切物为五行矣。五行曰金木水火土,意欲以此尽物。则试问:空气应归何类?或曰:空气动则为风,应作属木;《易》巽为木,而亦为风。则吾实不解气之与木,有何相类之处。又矿质金石相半,血肉角骨自为一部,凡此皆将何属?且使火而可为“行”,则电又何为而不可?若谓原行不收杂质,则五者之中,其三四者皆杂质也。是故如此分物,的成呓语。中国人不通物理,五行实为厉阶。(严复译述《名学浅说》三十八节至三十九节)

    这类的文章或说话,同科学的关系最密切;其形式也受逻辑文法之类的约束最严紧。

    表现的表达是以生动地表现生活的体验为目的。虽然也以客观的经验做根据,却不采取抽象化、概念化的法式表达,而用另外一种特殊的法式表达。其表达的法式是具体的、体验的、情感的: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且如去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杜甫《兵车行》)

    这类的写说同社会意识的关系最密切;受社会意识的浸润也最深。

    这可以算是两个极端的代表。我国以前论表达的法式,如《文心雕龙·体性》篇所谓“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湖南文征序》所谓“人心各具自然之文,约有二端:曰情,曰理。二者人人之所同有。就吾所知之理,而笔诸书而传诸世,称吾爱恶悲愉之情而缀辞以达之,若剖肺肝而陈简策,斯皆自然之文”,也是以这两个极端做代表。此外处在这两个极端中间的当然也很多。我们可以将它们分成三个境界,就是

    (甲)记述的境界,

    (乙)表现的境界,

    (丙)糅合的境界,

    如引言所说。

    四 语辞的三境界和修辞的两分野

    因此修辞的手法,也可以分做两大分野。第一,注意在消极方面,使当时想要表达的表达得极明白,没有丝毫的模糊,也没有丝毫的歧解。这种修辞大体是抽象的、概念的。其适用的范围当然占了(甲)一境界抽象的概念的语辞的全部,但同时也做着其余两个境界的底子。其适用是广涉语辞的全部,是一种普遍使用的修辞法。假如普遍使用的,便可以称为基本的,那它便是一种基本的修辞法。

    第二,注意在积极的方面,要它有力,要它动人。同一切艺术的手法相仿,不止用心在概念明白地表出。大体是具体的、体验的。这类手法颇不宜用在(甲)一境界的语辞,因为容易妨害了概念的明白表出,故(甲)一境界用这种手法可说是变例。但在(乙)一境界中,却用得异常多。如前举杜甫的《兵车行》中,开端的“辚辚”“萧萧”便是。那不用抽象的概念的表出,说它车行马嘶,却用具体的体验的写法说它“车辚辚”,“马萧萧”,便是这类手法的应...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