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朝鲜佛教通史中编(上)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完山 李能和 尚玄居士 辑述

    东州 崔南善 六堂学人 校阅

    三宝源流

    释迦如来应化记实

    释迦牟尼佛。贤劫第四佛也。然灯佛所为善慧仙人尝买莲华供佛。又见地湿。脱衣布地解发覆之。佛记善慧。汝过阿僧只劫。於五浊恶世。当得成佛。号释迦牟尼佛。贤劫第三尊迦叶佛时。为护明菩萨。命终。往生兜率陀天。为诸天主。说补处行。亦於十方国土。现种种身。为诸众生。随宜说法。乃至成佛期运将至。即观阎浮提众生。皆我初发心来。所成熟者。堪受妙法。余国边地。皆不应生。此世界迦毘罗国。最为处中。往古诸佛出兴。皆生於此。诸族种姓。刹帝利。为第一。瞿昙苗裔。圣王之後。净饭王。过去因缘。具足清净性行。夫妻真正堪为父母。既作此观。遂集诸天子告言。我今不久。舍此天宫。生阎浮提。出家学道。成一切种智。设大法会。广利人天。汝等亦当同受法食。诸天子。欢喜踊跃。各心念言。菩萨。不久当成正觉。时菩萨。乘六牙白象。发兜率宫降神母胎。净饭王夫人摩耶於寤寐间。见菩萨腾空来。从右脇入。影现於外。如处琉璃。显见自身。如日月照。菩萨在胎。晨朝为色界诸天说法。日中。为欲界诸天说法。晡时。为诸鬼神说法。夜三时。亦复如是。成熟无量众生。

    甲寅四月八日。日初出时。(世尊生时。震丹。国昭王二十六年甲寅。此方。江河泛涨。泉井溢出。天地震动。有五色光。贯太微宫。王问羣臣。是何祥瑞。太史苏繇奏曰。西方。有圣人生。王曰。於此何如。繇曰。此时无他。一千年後声教被及。王令刻石。埋於南郊。志之云)摩耶夫人。将诸彩女。游蓝毗尼园。攀无忧树枝。菩萨。从右脇出。时树下。生七。茎七实莲华。菩萨堕莲花上。自行七步。举其右手而言。天上天下。惟我独尊。无量生死。於今尽矣。此生利益一切天人。说是言已。四天王。接置宝几。九龙王吐清净水。灌太子身。身紫金色。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圆光一寻。王以太子生时。诸瑞吉祥。(瑞应有三十四文烦不录)遂名萨婆悉达。(此言顿吉)时有梵仙。名阿私陀。具足五通。能断疑惑。以神通力腾空而来。相太子已。忽然悲泣。王惊问故。仙人答曰。太子。具三十二相。年十九。为转轮圣王。若出家者。成一切种智。然相好明了。太子。决定成一切种智。转无上法轮。我今年已百二十。不久命终。不覩佛兴。不闻经法。故自悲耳。太子。生七日。摩耶夫人。命终生忉利天。王。嘱姨母波闍波提。养育。太子。年七岁。王。令学书。访国中第一聪明娑罗门。名曰选友。为太子师。婆罗门。授以梵书。佉留书。太子问。阎浮提中。有几种书。师默然。又问。阿字何义。师又默然。即从座起。问曰。太子。初生时。自言天人之中。最尊最胜。此言不虚。惟愿为说阎浮提凡有几种。太子曰阎浮提中。梵书。佉留书。护众书。疾坚书。龙鬼书捷沓和书。阿须伦书。鹿轮书。天腹书。转数书。转眼书。观空书。摄取书。具有天地八部四洲鸟兽等书。音声诸书。有如是等。六十四种。又阿字。是梵音声。此字义。是不可坏。亦是无上真正之道义。凡如此义。无量无边。婆罗门。白王。太子。是天人第一之师。云何欲令我教耶。复令忍天。教兵法。太子。自能通达。忍天。反礼太子。佛年十七。王娶婆罗门女耶输陀罗。为太子妃。复增二妃。一名瞿夷。二名鹿野。太子。虽有三妃。不受欲尘。於静夜中。但修禅观。一日。白王。游观。初出东门。净居天。化作老人。头白背伛。拄杖羸步。太子乃念。日月流迈。时变岁移。老至如电。身安足恃。我虽富贵。岂独免耶。云何世人。而不怖畏。复游南门。净居天。化作病人。两人扶掖。在於路侧。太子又曰。如此身者。是大苦聚。云何世人。不知觉悟。王闻。切责诸臣。有婆罗门子。名优陀夷。聪辩绝伦。王令与太子友。具说世间乐事。令其心动。太子。复出城西门。净居天。心念。先现老病。举众皆见。令王嗔责我今现死。惟令太子。及优陀夷见耳。即化死人。四人轝之。室家大小。号哭共送。太子。与优陀夷二人独见。太子问。此为何人。优陀夷。先受王敕。默然不答。如是三问。净居天。威神之力。不觉答言。是死人也。何谓为死。答曰。死者。刀风解形。神识去矣。四体诸根。无复所知。此人在世。贪着五欲。不识无常。一旦舍之而死。又为父母亲戚爱念。命终之後恩情好恶。不复相关。诚可哀也。问。惟此人死余亦当然。答曰。一切世人。皆应如是。无有贵贱得免者。太子曰。世间乃复有此苦。云何於中而行放逸。又出北门。到彼园所。止息树下。除去侍卫。端坐思惟。时净居天。化作比丘。法服持鉢。手执锡杖。视地徐行。太子前问。汝是何人。答曰。沙门。何谓沙门。答曰。三界兮扰扰。六趣兮昏昏。识心达本源。故名为沙门。又曰。一切皆无常。惟我所修圣道。永得无为。到解脱岸。言讫腾空而去。太子喜曰。天人之中。惟此为胜。我当决定。修学是道。

    (佛纪一九年)太子年十九。自知出家时至。诣王言曰。父王。恩爱集会。必有别离。惟愿听我。出家学道一切众生。爱。别离苦。皆使解脱。王流泪曰。汝今宜息此意。国未有嗣而便委我。曾不怀顾。太子遂还。时有相师白王。太子。今不出家。过七日已。必得转轮王位。王即往告太子我闻阿私陀说。汝必不乐处世。惟愿为我生一子。然後不复相违。太子答曰。如勅。即以左手。指其妃腹。耶输陀罗。便觉有娠。二月七日。净居天人。白太子曰。无量劫来修行。今正成熟。太子曰。如汝等语。但内外严卫。欲去无从。诸天白言。我等自设方便。即以神力。悉令熟卧。至於後夜。诸天。充满虚空。同声白言。今者正是出家时。太子。往至车匿所。语之曰。汝为我。牵犍陟来。(犍陟马名)车匿泣曰。後夜之中。欲何所之。太子曰。我今欲为一切众生降伏烦恼。汝不应违我。车匿号哭。欲令王宫觉知。以天神力。昏卧如故。於是诸天。捧马四足。并接车匿。帝释。执盖。从北门出。其门。无声自开。太子乃曰。我若不断八苦。终不还宫。我若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转法轮。终不还。与父王相见。我若不尽恩爱之情。终不还见波闍波提。及耶输陀罗。行至天晓。已三繇旬。诸天。便没不现。太子。至闲静林。即便下马。抚犍陟背而言。所难为事。汝作已毕。又语车匿。世人富贵。竞随奉事。我舍国来。惟汝一人。独能随我。甚为希有。我今既至。汝与犍陟。俱可还宫。车匿悲不自胜。犍陟。屈膝舐足。泪落如雨。太子。即就车匿。取七宝劒。自剃须发。而发愿言。愿共一切。断除烦恼。及诸习障。净居天。又化猎师。身服袈裟。太子喜曰。汝所着衣。是寂静服。我今以此宝衣。与汝贸易。吾服此衣。为欲摄救一切众生。断其烦恼。答言善哉。遂脱宝衣贸之太子前行。车匿即还。太子。入檀特山。修道。始於阿罗逻迦蓝处。三年。复至郁头蓝弗处三年。又至象头山。於尼连河侧。静坐思惟。宜六年苦行。以度众生。天献麻米。净。心守戒或日一食。或七日一食。不避风雨。不起经行。鹊巢粪污。亦不弃去。

    佛示六年苦行。自念。非正解脱。我当受食。而後成佛。即沐浴於尼连河。天为偃树。挽之而出。时彼林外。有二牧牛女。一名难陀。二名波罗。见地中生千叶莲花。上有乳糜。取奉菩萨。即便受食。复念过去诸佛。以草为座。成无上道。帝释。因化凡人。执净软草。菩萨问汝何名。答曰吉祥。菩萨喜曰。我破不吉。以成吉祥。即便受草。向菩提树下。而取正觉菩萨。坐阎浮树下。四十八日。观察思惟。眉间白毫。光蔽魔宫。魔王波旬。恐惧。召会诸魔及道未成。当往乱之。长子商主。泣谏不听。乃率众作难。悉现可怖诸境。时菩萨。身心寂然不动。以指按地。地大震动。魔闻怖惧。还归本宫。菩萨。乃於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佛自二月八日。成道後。三七日内。为寂塲。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满一切世间。其音普顺十方国土。有无量无边法身大士。普贤。文殊。观音。弥勒等。及宿世根熟。天龙八部。一时围绕。如云笼月。尔时世尊。现毘卢遮那身。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又如是思惟。一切众生。处五浊世。三毒所覆。薄福钝根。无有智慧。云何能解我所得法。今我若转法轮。彼必不信。生诽谤心。当堕恶道。受无量苦。我宁不说。入於涅盘。时大梵天王。心怀忧恼。众生长夜。沈没生死。今当往请转大法轮。欲界六天。亦同劝请。世尊。默然受之。即诣波罗奈国。行至阿闍波罗水侧。日暮止宿。入定。风雨大至。有大龙王。名目真隣陀。以其大身。七重围绕。龙有七头。罗覆佛上。以为障蔽。至三月六日。四七日满。雨止出定。龙王。化作年少婆罗门。稽首问讯。受三归五戒。诸旁生中。最先见佛三月七日。受提谓长者食。八日。至鹿野苑。憍陈如等五人。(初太子入山。父王思念。乃命家族三人。谓阿鞞。跋提。拘利。舅氏二人。谓憍陈如。十力迦叶。寻访住止。随侍动静。二人着五欲。太子初食麻麦。遽尔退席。三人着苦行。太子後受乳糜。亦复远去。佛成道果。先度此五人)见佛欢喜。求佛出家。佛为说四谛法轮。成阿罗汉。於是世间。始有三宝。如来是佛宝。四谛是法宝。阿罗汉是僧宝。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应说三乘。遂以五时设教。第一华严时。第二鹿苑时。第三方等时。第四般若时。第五法华涅盘时。○有长者子。名曰耶舍。中夜睡觉。见诸妓女不净。生厌离心。於不净中生净想。忽见空中光明。寻光而去。趣鹿野苑。佛为说法。成阿罗汉。天明。耶舍父。为寻子故。迹至佛所。佛授三归。为最初优婆塞。又耶舍朋类五十人。共诣佛所。俱成沙门。○迦毘罗国。有婆罗门子。名富楼那。具解韦陀等论。与佛同日生。本性厌离世间。见佛出家。即与朋友三十人。往雪山。专心学道。获四禅五通。以天眼。遥见世尊。在鹿野苑说法。遂共三十人。来到佛所。求佛度脱。说法人中。最为第一。○大迦旃延。南天竺国。婆罗门子。习韦陀诸论。得四禅五通。因龙王问偈。不能解了。乃诣佛所。佛为开解说法。生大欢喜。遂求出家。论议第一。○优楼频螺迦叶。兄弟三人。摩竭提国人。学古仙道王臣归信。佛。诣彼住处。现诸神通。种种调伏。先度优楼频螺迦叶。及五百弟子。又度那提迦叶。迦闍迦叶。各有二百五十弟子。俱证阿罗汉。有一外甥。螺髻梵志。名优波斯那在阿修罗山。共二百五十弟子。修学仙道。亦投佛出家。成阿罗汉。王舍城频婆娑罗王见三迦叶。为佛弟子。叹曰。呜呼。如来有大神力。智慧深远。不可思议。乃能伏如此之人以为弟子。佛为说法。得法眼净。王勅诸臣。於竹园。起诸堂舍。请佛及僧。住彼竹园。诸王见佛。频婆娑罗。为首。诸僧伽蓝。竹园为始。○王舍城。有二婆罗门。具大智慧。一名舍利弗。一名目犍连。各有一百弟子。往诣竹园。佛为说法。成阿罗汉。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须菩提。初生之日。家室皆空。相师占云。既善且吉。见佛闻法。成阿罗汉解空第一。○摩竭提国。有婆罗门。名曰迦叶。具大智慧。诵四韦陀论。日夜勤求无上道法。旋复出家。修杜多行。会空中。有神告曰。佛已出世。请往师之。迦叶。便趣竹园。佛知其当来。躬自往迎。到多子塔前相逢。迦叶。合掌言曰。世尊。实是一切种智。实是慈悲济众生。实是一切所归依。即五軆投地。而白佛言。世尊。是我大师。我是弟子。如是三说。佛言如是迦叶。我是汝师。汝我弟子。若人。实非一切种智。而欲受汝为弟子者。头裂为七分。复为说法。成阿罗汉。以此迦叶。有大威德。天人所重。故名大迦叶。○净饭王。闻佛得道已经六年。思欲一见。令梵志优陀夷。请佛还国。优陀夷。见佛。为诸天释梵归化。亦愿为沙门。佛为说法。得罗汉道。即遣优陀夷。先现神变。发起道心。於是神足飞行。经游虚空。往到本国。现十八变。报言。却後七日。佛当来降。王出四十里。迎佛。见佛大喜。选宗族五百人为沙门。侍佛左右。斛饭王二子。一名摩诃男。一名阿那律。摩诃男言。诸释。多出家。而我一门。独无当。一人营家。一人出家。那律。以家事烦碎。遂与释种。跋提。各白其母恳求出家。过七日。释子等八人。出迦毘罗城。说其宝衣。象马。付所使优波离。令还优波离。思惟。人身难得。佛法难值。诸尊贵者。皆弃世荣。我身卑贱。何所贪乐。即以宝衣等。悬着树上。遂便共至佛所。白言。我父母已许。愿听出家。乞先度优波离。以除我等憍慢心故。於是世尊。先度优波离。次度那律等。○世尊从弟阿难。以成道日生。故名阿难(此云欢喜)举国欣庆。又名庆喜。八岁出家。弟子中多闻第一。年三十一。佛。命给侍左右。○佛子罗睺罗。年已九岁。佛遣目连。往迦毘罗城。白父及耶输陀罗。放罗睺罗出家。修习圣道。目连。受命。到彼。以种种方便晓谕。耶输不听。时佛。起化人。空中告言。耶输陀罗。汝颇忆念往古世时。誓愿事不。我当尔时。为菩萨道。以五百银钱。从汝买得五茎莲花。上定光佛。时汝求我世世所生。共为夫妻。我不欲受。即语汝言。我为菩萨。累劫行愿。一切布施。不逆人意。汝能尔者。听为我妻。汝立誓言。世世所生。国城妻子。及与我身。随君施与。誓无悔心。而今何故。爱惜罗睺。不令出家。学圣道也。耶输闻已。霍然还识。宿业因缘事事明了。如昨所见。爱子之情。自然消歇。时净饭王。即集国中豪族。各遣一子。有五十人。随从出家。佛使阿难。剃头。舍利弗。为其和尚。目连。为阿闍梨。授十戒法。便为沙弥○舍卫国王波斯匿。有一大臣。名须达多。家巨富。赈贫乏。时号给孤独。因欲为儿娶妇躬往王舍城中。大臣护弥家。既到已。见其家内。大张供具。须达多问故。答言。请佛及僧问云何名佛。云何名僧。护弥。具告所以。须达多闻之。毛发俱竦。寻到佛所。见佛相好。过於护弥所说。心大欢喜。佛为说法。成须陀洹。须达多。愿起精舍。请佛降舍卫国。度彼众生。佛许之。辞佛还家。佛命舍利弗。与俱至舍卫国。案行诸地。惟王太子祗陀。有园。正得处所。须达多。乃白太子。太子不肯。须达多。殷懃再三。太子曰。若能以黄金布地。令无空者。便当相与。答曰诺。乃使人众负黄金。八十顷中。须臾欲满。略欠少地。太子念言。佛必大德。能使斯人。轻宝乃尔。遂令止勿更出金。园地属卿。树木属我。共立精舍。须达多。共舍利弗。经地已竟。起立精舍。启知国王。请佛及僧。佛言。须达。买园。树木。祗陀所有。可名祗树给孤独园。佛。再还迦毘罗国。王问。云何修行。当得诸佛之道。佛言。一切众生。皆即是佛。父王。当念西方世界阿弥陀佛。常勤精进。当得佛道。王言。一切众生。云何是佛佛言。一切法无生。无动摇。无取舍。无相貌。无自性。王当於此佛法中。安住其心。勿信於他。王与七万释种。闻说是法。信解欢喜。悟无生忍。 初佛还国。姨母大爱道。(即波闍波提)白佛出家。三请不许。及佛再还国。如前重请。佛亦不许。佛既出国。大爱道。与诸老母等。追佛顿止河上。复求出家。又亦不许。退住门外。歔欷而啼。阿难。自外回问故。答曰。我以女人故不得出家。自悲伤耳。阿难。乃白佛。大爱道。以至心欲受法律。愿佛听之。佛言止止。若听女人出家者。令正法。不得久住。阿难复曰。过去诸佛。具有四部众。如来独不具耶。佛言。若大爱道。修八敬法。尽寿行之。可入法律。阿难。出告大爱道。便受大戒。为比丘尼遂得应真。○楼至菩萨。请立戒坛。为比丘。结戒受戒。於是创立三坛。佛院门东。名佛为比丘结戒坛。佛院门西。佛为比丘尼结戒坛。外院东门南。僧为比丘受戒坛。戒坛。从地而立。三重为相。以表三空。(我。法。俱。)为入佛法初门。时天帝。施以覆釜。置於坛上。大梵王。施无价宝珠。置釜上。供养舍利。是为五重。表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坛时。十方诸佛。无量菩萨。天龙八部。悉皆云集。诸佛登之。共议结戒。轻重持犯等相。及度尼灭正法相。诸佛通议曰。古有四部。今何独无。初虽正法减半。今尼行八敬。还住千年。故此二坛。惟佛所登。共量佛事。外院戒坛。乃僧为四众。受戒坛也。○佛说法华经。凡二处三会。始在灵山次升虚空。後复还灵山。有大梵王。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请佛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惜。独有迦叶。破颜微笑。世尊曰。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与汝。汝当护持流通。[母-(、/、)+〡]令断绝。听吾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说偈已。复告迦叶。吾将金缕僧伽黎衣。传付与汝。转授补处慈氏。勿令朽坏。并勅阿难。副贰传化。迦叶礼足。白佛言。善哉善哉。我当依勅。恭顺佛故○佛念四众懈怠。不将侍者。如屈伸臂顷。独至忉利天欢喜园。三月安居。(辛未十月既望)佛告文殊。汝诣母所。道我在此。摩耶。既至。佛言身所经历与苦乐。俱当修涅盘。永离苦乐。摩耶闻法。得须陀洹果。是时人间。久不见佛。优填王等。至阿难所。问佛所在。阿难报曰。我亦不知。时优填王。渴仰如来。遂敕奇巧工匠。作如来形像。毘首羯摩天。化身为匠。不日而成。三月将尽。佛令鸠摩罗。告阎浮提。如来将下。欲入涅盘。於是佛。化宝阶。从天而下优填王。载像来迎。为佛作礼。佛。三唤三应。乃云。无为真佛。实在我身。又语像言。汝於来世。大作佛事。(佛纪七九年)○二月十五日。(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二月十五日。此方。暴风忽起。损舍折树。地动天阴。西方有白虹十二道。南北通贯。连夜不灭。穆王。怪问羣臣。太史厉多对曰。西方圣人入灭之相耳)佛。在拘尸那城。力士生地。跋提河边。娑罗双树间。临涅盘。时说涅盘经。告大众言。我以甚深般若。遍观三界。根本性离。毕竟寂灭。同虚空相。一无所有。法相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是事不知。名生死始。时诸比丘。劝请如来。惟愿久住。不入涅盘。佛言。汝等。不应作如是语。我今所有无上正法。悉已付嘱摩诃迦叶。是迦叶者。当为汝等作大依止。犹如如来。 世尊。以手摩胸。告众曰。汝等。善观吾紫磨金色之身。瞻仰取足勿令後悔。若谓吾灭度。非吾弟子。若谓吾不灭度。亦非吾弟子。佛又三入禅定。三出三告。乃云。以是因缘。我今安住常寂灭光。名大涅盘。乃於宝床。右脇而卧。於其中夜。寂然无声。便般涅盘。复从棺起。为母说法。并说无常偈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迦叶。远来奔讣。金棺自开。即现双足。出於棺外。众礼足已。还自入棺。尔时诸弟子。即以香薪。竸茶毘之。烬後。金棺如故。大众。即於佛前。以偈赞曰。凡俗诸猛炽。何能致火爇。请尊三昧火。闍维金色身。时金棺。从座举高七多罗树。往返空中。化火三昧。须臾灰生。得舍利八斛四斗。诸王争取。有婆罗门。以石瓶涂蜜。即共三分。一分诸天。一分龙王。一分八国。各还起塔供养。

    刘敬锺居士。年今已周甲。号伊斋。以重听故。亦号梵聋。筑室于高阳郡之延禧坊。麻其衣草其食。寻常接人。必依经说。尤酷好宗镜录。不移易一丝毫。以其为末法之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者垂鉴戒故。呜呼。士其今之庞蕴欤。余嘱代撰释迦如来应化记实先生慨诺。博考羣经。撮要成篇。以惠之。以是因缘。将来可多得发菩提心者。是足为先生贺也。亦为佛教通史幸也。

    三藏结集诸论纷地

    纪录教义。遗事于方册。非佛时学者之所尚也。世尊在时说法。唯随所闻。依而行之可矣。世尊入涅盘後有不正比丘出。且恐妙法。因而散逸。有结集三藏之举。结集有大乘小乘之别。小乘之中。又有上座部大众部之异。上座部结集。是大阿罗汉摩诃迦叶。于罗阅祗城洞中。会五百贤圣。於圣众前。令阿难陁集修多罗藏。(经藏)优波离集毗那藏。(律藏)迦叶自集阿毗达磨藏。(论藏)安居三月。始毕其功。名为上座部者。迦叶为僧中上座。约僧中首座之号而立名也。次大众部结集者。其时。有阿罗汉婆师迦。於毕波罗洞外。别结僧界延诸凡僧。为洞内之结集。分别诵出五藏。五藏者。三藏加杂集藏。梵咒藏是也。名为大众部者。以凡圣大众。同会一处。约僧集而立号也。如斯二部。虽别处结集。於佛宗义。未尝异计。大乘之结集者。义林章举二说。一西域相传云。与小乘同处结集。一大智度论云。弥勒菩萨。将阿难於铁围山间。集大乘三藏。

    结集既成。迦叶持法藏二十年。传之於阿难。阿难传之于末田地迦。末田地迦传之于商那和修。商那和修。传之于优婆毱多。百年之间。五师泻瓶。法海无风。是云异世五师。

    世尊灭後百年。吠舍离国之比丘。肯离佛法。於戒律出十非法事。有长老耶舍陁者。生大悲愍。遂于吠舍离城。请七百圣众。重复结集毗那耶藏。是为第二结集。时尊者优婆毱多。道标孤高。秀出世人。称为无相好佛。言尊者虽无相好。具德与佛均也。普持三藏化益甚多。有高足弟子五人。於毗那耶。各执一见。遂将律藏。分为五部。曰昙无德部。曰萨婆多部。曰弥沙塞部。曰迦叶遣部。曰婆麤富罗部。是也。是为律藏分泒之同世五师。

    世尊灭後百余年。阿输迦王。(即阿育王)应世尊之悬记。出世。王为摩伽陁国王频婆沙罗之曾孙。当时。於五天竺最富强。而有威势。王即位之始。凶逆无道。大虐国民。甚为佛法之害及中年。有比丘为海者化度之。王乃翻然改心。深皈佛法。自是王之所为。非佛无事。非仁无政。时有比丘。目犍连子帝湏者。更结集三藏。是为第三结集。又派传道。使佛教能弘通於异方者。阿输迦王为之嚆矢也。今锡兰佛教。即其王子(西域记云王之弟也)摩诃因陁罗之所弘布。起多数之浮图。立巨大之伽蓝。或树道标以记佛经。或削崖壁而刻圣传等。王於佛教最极尽力。欧人五十年已前。於印度及阿富汗斯坦诸处。陆续发现此等古蹟。大王之弘业。至是益昭昭乎照於世人之耳目矣。盖王於佛教。恰如罔斯丹丁帝之於耶稣教。

    然。王所信。唯小乘教。当此之时。有大天者。始唱小乘中异义。遂分小乘为二派。佛教中分宗义。此其滥觞也。二派者。一上座部长老宿德比丘。保守旧义之徒也。二大众部小壮豪杰比丘。推大天为上首以主张新义之徒也。此二部之名。虽袭前结集旧名而立。其实。非如前之一味一相。而判然异其宗义者也。二派之部。上座部偏於万物皆有之义。大众部偏於诸法皆空之义。阿输迦王。潜助大众部。上座部比丘。遂尽弃摩伽陁国。移住北方迦湿弥罗国。是迦湿弥罗国。有部宗独盛之故也。有部者。具说一切有部。是上座部之分派。其所谓大天之异义者。以有五事之妄语也。

    自是以後。小乘中频分支派。至於四百年顷。大众部。派分为九。上座部析为十一。二部合为二十派。曰大众部。曰一说部。曰说出部。曰鷄胤部。曰多闻部。曰说假部。曰制多山部。曰西山住部。是大众部之分派也。曰说一切有部。(说一切有。律藏分派中。萨婆多名也)曰雪山部。曰犊子部曰法上部。曰贤胄部。曰正量部。曰密林山部。曰化地部。曰法藏部。曰饮光部。曰经量部是上座部之分派也。此时。小乘最盛之声臭转微。其二十泒之异义见於宗轮论。世尊灭後三百年。有阿罗汉。名迦旃延子。在迦湿弥罗国。造发智论。是为有部宗之本论。是後。罗汉。依以造论者甚多。二十部之中。此宗最盛也。

    世尊灭後四百年。始健駄罗国王迦腻色迦。深信佛法。专崇弘布之事。一日问脇尊者曰佛教同源。诸德所言。何人人异也。尊者答曰。世尊去世。岁月已久。师资各据见闻。共为矛盾。王曰。诸部宗义。孰最善也。尊者答曰。无过有义。於是。王於迦湿弥罗国。以世友菩萨为上首。请五百圣众。结集有部宗之三藏。王造鍱以镂写之。埀後世。是为第四结集脇尊者。是付法藏第十祖也。

    世尊灭後六百年之始。马鸣菩萨。造起信论。复兴大乘。是大乘中兴之祖也。菩萨为付法藏第十一祖。其着书虽多。今所有者。起信论。大宗地玄文及大庄严论等数部而已自此大乘渐盛。小乘稍衰。

    世尊灭後七百年之始。龙树菩萨。绍马鸣而起。作中观。十二门。智度。十住诸论。益显扬大乘。是为付法藏第十四祖。又印度大乘空宗。真言密宗之开祖也。龙树菩萨。有弟子二人。一曰龙智。一曰提婆。提婆菩萨。着百论二十品。尽力破邪显正。龙智菩萨。专持密藏。宏两界大法。於是。大乘显密。皆盛於世。时有坚惠菩萨。造法界无差别论。祖述马鸣起信论之旨。

    世尊灭後九百年。无着菩萨。踵龙树菩萨而出於阿输陁国。诵出弥勒菩萨瑜珈论。庄严论等五部大乘论。且述作摄大乘。显扬。金刚般若诸论。大乘益振。

    诃梨跋摩之成实论。亦造於此时。诃梨跋摩。为鸠摩罗多之弟子。鸠摩罗多者。付法藏十八祖。萨婆多宗之学者也。诃梨跋摩。以萨婆多众。见解浅劣。乃取诸部之长。别立空宗。造成实论二百二品。是为成实宗之鼻祖也

    无着之弟子二人。曰世亲。(亦云天亲)曰师子觉。世亲菩萨。始学小乘有宗。造数十部论。後习经部。意简有宗。乃摄大毘婆沙论。着俱舍论。以非议萨婆多部。时众贤论师。亦着显宗正理二论。以正理论破俱舍义。众贤之论。间有违婆沙论处。由此萨婆多宗。遂分新旧。即婆沙论称旧萨婆多。显宗正理称新萨婆多。而俱舍论。虽潜依经部。亦可属旧萨婆多宗也。

    世亲菩萨。承无着之诲。入於大乘。造惟识。十地。涅盘。净土等诸论。赎先诽谤大乘之罪世遂称为千部论师。於印度为大乘有宗之开祖。然所谓有空两宗。实後世所分。在当时大乘法海。尚为一味也。故佛地论曰。菩萨藏。千岁已前。清净一味。无有乖论。千岁已後乃兴空有二种之异论也。

    与世规同时。有无性菩萨二人。各释无着菩萨所着摄大乘本颂。名摄大乘论。然两师见解。殊不同也。

    世尊灭後一千一百年。护法清辩二论。师同时出世。清辩者。龙智菩萨之高弟也。龙智寿七百岁。既弘密乘。亦保守龙树之空宗。传於清辩。清辩承之。造大乘掌珍论。以破护法之有宗。

    护法论师。承世亲之旨。造惟识释论。以驳清辩之空宗。於是。大乘法海。始生波澜。歧分有空二宗。曰中观宗是为空宗。以龙树中观论为主。曰瑜珈宗是为有宗。以弥勒菩萨瑜珈论为主。印度大宗。止此二宗矣。

    造惟识释论。非唯护法。总有十师。曰清胜。曰火辨。曰德惠。曰安惠。曰净月。曰护法。曰难陁。曰胜友。曰胜子。曰智月。是称唯识十大论师。就中初二人。与世亲同时。余八人。皆世亲灭後出世。十人中以护法为正统云。

    此时。有陈那菩萨者。着作甚多。造因明正理论。定论理之元则。其弟子商羯罗主。造入正理论。祖述正理论义。由是因明。生新旧之别。陈那以前。曰古因明。陈那以後。曰新因明。是时大乘。宗义甚盛。小乘学徒。因之生隙。与相反背。殆如水火。盖大乘非佛说之语兴於此时矣。

    世尊灭後千五百七十八年。即西洋纪元後六百二十九年。唐玄奘三藏。跋涉五天竺之时也。当时摩伽陁国那兰陁寺。有戒贤智光两大论师。各提撕数千徒众。三学甚盛。戒贤论师精习瑜珈宗。护法菩萨之徒也。奘法师就之。学瑜珈及因明。智光论师者。清辩菩萨之弟子也。传法于日照三藏。日照三藏。後於唐则天武后时。航海来支那。是时。摩伽陁国戒日王。甚崇佛法。或修无遮会。或起塔造像。概无虚岁。又尊重胜军论师。请以为师。至封以八十大邑。胜军者。十六论师中难陁之弟子也。然阅玄奘之记行。累累多记空殿废寺。岂当此年代。婆罗门教徒。已大得权势欤。印度之佛日渐即西山。而支那之佛日中天方丽。两域大教之盛衰。可以推其故矣。

    其後支那。来游天竺之僧。凡五十六人。义净三藏。亦航海来至。事见其记录。并南海寄归传。

    其後三百年。至支那之宋代。或有支那僧。游於印度。或有印度僧来游支那。互相往来甚为繁夥。由是观之。西域佛教。犹未绝其喘涎也。

    世尊灭後二千年。西洋纪元後一千一百年。土耳其(突厥遗种)亚剌非亚之回回教徒。侵入印度。百余年内。杀戮人民。破碎塔像。凶暴横蛮。无所不至。於是乎。僧徒渐舍南部。移住北方。至西洋纪年後千四百年。元太祖帖木儿。侵入印度。席卷全土。崇奉佛教矣。

    其後百余年。蒙人再侵入於印度。此蒙古人。虽同为元朝。然已异前蒙。崇奉回回教。故印度佛教。益以衰矣。

    其後不久。欧人亦以接踵而至。布基督教。於是婆罗门教。火教。回回教。基督教等四教杂糅蔓延。至西洋纪元後一千六百年。印度半岛之中。全绝佛教之声迹。独雪山之麓不丹尼波尔迦湿弥罗之诸国。仅存其余喘。而南印度之锡兰全岛。及孟加拉湾。以东暹罗。安南诸国。乃至北方西藏。伊犂等处。犹崇尚佛教如故也。

    传译经论撰述章疏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丁卯。(西纪六十七年)

    西域佛法。始通支那。先是。帝梦见金人。飞行殿庭。遣中郎将蔡愔。博士王遵等。往西域求佛法。愔等至月支国。遇迦叶摩腾竺法兰二师。得佛像及梵经。以白马駄之。与二师。共归洛阳。帝大喜。起伽蓝。请腾兰居之。名曰白马寺是为汉地建寺之始也。於是腾兰。译出四十二章经。是为汉地佛经之始。帝乃以梵汉二经。藏於兰台石室之中。又图绘佛像於西阳城门。及显节陵上。以示万姓。此时。腾兰所译。共有六部十四卷。皆小乘经也。盖大法始来。根机未熟。大乘妙理。难遽发矣。

    按汉明以前。佛迹已来。摘举四事。证之如左。

    第一。秦始皇之时。沙门室利防等十八人。斋佛经来化。始皇以其异俗。囚之咸阳狱。(朱士行。经录)

    第二。汉武帝元狩年中。伐凶奴得金人。帝香华礼拜。祭之於甘泉宫。(汉武故事)

    第三。汉刘向。校书天禄阁。往往见有佛经。又考自古得仙者百四十六人。其中七十四人。已见佛经。(刘向列仙传序)

    第四。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景汉等。使月支国。受浮图经。(魏畧西戎传)

    桓帝建和元年(佛纪一一七四年)

    月支国沙门支谶。来洛阳。译出般舟三昧阿閦佛等经二十一部。

    建和二年(佛纪一一七五年)

    安息国三藏安世高。到洛阳。专事译经。凡出三十九部。此中始见大乘经。自永平弘传佛教以来。臣民虽代有奉佛者。然天子则除明帝外。未有好之。至桓帝。始尊信。禁中。铸造黄金佛像。亲祭之。

    灵帝光化二年(佛纪一二〇六年)

    西天竺沙门竺佛朔。至洛阳。译出道行般若经。

    献帝初平二年(佛纪一二一八年)

    苍梧儒士牟子者。因世乱无仕宦志。锐意佛道。世多非之。乃制理感篇以解谤。儒者归佛。始於牟子。

    兴平二年

    下邳相笮融。起佛寺。课人诵经。会者五千余人。是为民间建佛祠行佛事之始。时。支娄迦谶支曜等。译师軰出。佛教渐盛。及汉末。译经共有三百余部。

    ○吴主孙权。建寺以居康僧会。江南佛法。自是而盛。僧会。康居国沙门也。以游化为任至建康行道。感得舍利。以示孙权。权大嗟叹。为建寺塔。名曰建初寺。

    ○魏主曹丕黄初五年(佛纪一二五三年)

    月支国优婆塞。(译云居士)支谦。来洛阳。谦授业支亮。亮授业支谶。世称天下博士。无过三支。既而。谦去洛阳入吴。拜博士。译出经凡一百二十部。

    魏陈思王曹植。(魏主之弟)每读佛经。辄嗟赏感叹。尝游鱼山。闻空中天乐响。写其声节。作梵呗今梵呗中。鱼山流者。即其遗奏也。

    魏齐王嘉平二年(佛纪一二七七年)

    西天竺三藏昙摩迦罗。至洛阳。制受戒之法。入汉土一百八十余年戒律始兴。

    魏嘉平四年(佛纪一二七九年)

    天竺沙门康会江至洛阳。译无量寿经。

    魏高贵乡公甘露五年(佛纪一二八七年)

    頴川未士行。讲道行般若经。是为讲经之始。士行。每叹翻译未周。乃发长安至于阗。得放光般若经而皈。

    ○晋武帝泰始二年

    侍中荀勖。於洛阳。造佛菩萨金像十二躯。

    太康二年

    西天竺沙门娄至。来广州。译十二经。

    太康七年

    月支国沙门竺法护。到长安。译出正法华等经二百十部。

    惠帝永宁元年

    西天竺沙门竺叔白兰法祖支法度法立法矩等。至长安。共译经百六十五部。

    怀帝永嘉四年

    西天竺沙门佛图澄。至洛阳。时後赵石勒。据洛阳。多害沙门。澄有神异石勒遂敬之如神。勒死。弟季龙袭。尤倾心事澄。衣以绫锦。乘以雕辇。朝会引见。常侍御史悉升殿护舆。太子诸侯。扶翼而进。澄专事化度。弟子数千万人。国人於其所在之方不敢涕唾。每相戒曰。忽起恶心。勿为恶事。大和尚知汝。其感化道俗如此。

    永嘉六年

    武邑太守卢歆。请沙门道安。於郡城讲经。合城人士来听。如崩厥角。初道安受业於佛图澄。学成。住襄阳檀溪寺。襄阳高士习凿齿。以书通好。诣安。自称曰四海习凿齿。安应声曰。弥天释道安。二人相得如是。秦王符坚。攻破襄阳。得安。喜曰。吾以十万之师。取襄阳。所得盖一人半耳。左右问其故。坚曰一人安公。半人习凿齿也。

    东晋成帝咸康元年

    沙门支道林。译方等法华经。

    咸康六年

    右军王羲之。为西天竺达磨多罗。建皈宁寺於庐山。

    哀帝熙宁三年

    诏竺潜。于禁中。讲般若经。既而。辞还剡山。乃诏支遁续讲。一时名士争与结方外交。

    废帝太和二年

    支遁上表请还山。诏建沃州寺居之。支遁讲经。多会宗遗文。为守文者所陋。谢安闻而叹曰。是如九方皐之相马。略玄黄而取神骏者也。支遁。尝贻书于高句丽僧某云。上座。竺法深中州刘公之弟子。体性贞峙。道俗纶综。往在京邑。维持法纲。内外具瞻。弘道之匠也。此见海东高僧传。而高句丽僧失名。惜哉。(按竺法深即竺潜之字也)

    太和三年

    洛阳东寺之尼道馨。为众讲法华维摩。听者如市。

    孝武帝太元六年

    沙门法正。译出千佛名经等百十一部。

    太元九年

    沙门惠远。避秦乱归晋。惠远鴈门人。受业於道安。及关中扰乱。安散其徒。惠远自襄阳至庐山。九江刺史桓伊。为建东林寺居之。初东土未有涅盘常住之说。但云寿命长远。惠远曰。佛者觉至极也。至极则无变。无变之理。岂有穷哉。乃着法性论十四篇罗什三藏。入关见之。叹曰。晋人未见经。乃暗能会理如是。时晋室微弱。天下奇材多隐居不仕。刘遗民雷次宗等。悉从惠远游。号庐山十八贤。惠远复与僧俗百二十三人。结白莲社。专修念佛。是为汉地净土宗之滥觞。

    太元二十年(佛纪一四二二年)

    迦湿弥罗国三藏僧伽跋澄。来长安。译杂阿毘昙论。

    安帝隆安二年(佛纪一四二五年)

    长安沙门法显。往天竺求经。时。桓玄辅。政。劝上沙汰僧尼。惠远力辨。事遂寝。是年。北魏太祖拓拔珪。始即帝位。改元天兴。下诏曰。夫佛法之兴。其来远矣。济益之功。冥及存没。神踪遗法。信可依凭。其建饰容像。修整佛殿。自是一国。翕然归佛。

    隆安六年(佛纪一四二九年)

    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至洛阳。时。姚秦弘始三年也。秦王姚兴。迎罗什居逍遥园。遇之以国师礼。敕集。沙门八百余人。共译经论三百余卷。罗什持梵本。秦主自执旧经。相雠校。金刚般若经一卷及仁王般若经二卷。皆译於是时。什师门下。有八杰。曰道生。僧肇。道融。僧叡。道桓。僧影。惠观。惠严。是也。此中。生。肇。融。叡。号称关中四圣。

    佛教。东渐。为三百年。其间隆盛者。传译之业而已。就中。虽有大乘经论。弘通未广。如道安惠远。仅启端绪。及罗什三藏来。大乘之宗。(三论宗成实宗)方始蔚兴。是为支那佛教第一变也。安帝元兴元年。天竺佛多罗尊者。至秦。义学沙门数百人。从之。於中寺出十诵律梵本共什师翻译。及半而佛多罗卒。会。天竺沙门昙摩流支又至。亦善毘尼。庐山远公喜之。走书关中。劝流支足成此律。流支乃与什师。续成宏业。律仪之事。至此始备。

    元兴二年(佛纪一四三〇年)

    桓玄重申庚氷议曰。沙门可拜王者。(成帝咸康六年庚氷辅政议令沙门拜王者尚书令何充议为不可疏三上氷议遂寝)尚书桓谦。中书王谧。互共争之。不听。惠远。乃致书曰。袈裟非朝廷之服。鉢盂非廊庙之器。沙门尘外之人。不应致敬王者。玄得书。即停其令。惠远。复着不拜论五篇。以警当世。

    义熙二年(佛纪一四三三年)

    迦湿弥罗国三藏佛陁耶。到凉州。诵出四分律。与竺佛念。共译之。惠远所居东林。流泉遶寺下入於溪。惠远每送客逾此。辄有虎号吼。因称虎溪。嗣後送客。未尝过此。独陶渊明陆修静到。语道契合。每不觉过虎溪。致虎号吼。因相与大笑。世传为三笑图。

    义熙四年(佛纪一四三五年)

    惠远遣弟子支法领等。往天竺。领等至于阗国。访求梵本。遇三藏佛駄跋陁罗与之东还。

    义熙六年(佛纪一四三七年)

    法显三藏。游历天竺三十余国。至是。泛南海达青州而到杨都。译经数部。先是。沙门西游。仅达葱岭之东。至于于阗。唯法显深入天竺。是为汉土沙门。入印度之嚆矢。

    义熙九年

    佛駄跋陁罗至庐山。入莲社。远公。请译禅经。江东自是。始有禅法。

    义熙十四年

    内史孟顗。请佛駄跋陁罗。於建业。译出华严经六十卷。惠观惠严为之笔受。是为晋本六十华严。时有二青衣。每从地出。洒扫研墨。供给译事。惠观尝与谢灵运等。详定大涅盘经。颇增损其辞。梦神呵曰。妄以凡情。轻凌圣典。观等惶惧乃止。是为南本涅盘。

    ○刘宋高帝永初元年

    车骑范泰。於宅西建祗洹寺。谢灵运。於石壁山建招提寺。

    少帝景平元年

    迦湿弥罗国佛陁什。於杨都龙光寺。译五分律。是年。昙无谶三藏。於北凉。译出涅盘经。是为北本涅盘。(时北凉高祖元始十年也)

    文帝元嘉元年

    迦湿弥罗国三藏昙摩密多。至建康。译观音普贤等经十部。自袁皇后皇子以下。悉倾身礼敬。又畺量耶舍译观无量寿经。

    元嘉四年

    沙门智俨。译璎珞本业等经十四部。时。沙门惠琳。以才学幸於文帝。与颜延之。同参朝政。时人称为黑衣宰相。

    元嘉七年

    帝闻迦湿弥罗国求那跋摩名。遣沙门道敏。航海迎之。跋摩欣然至广州。帝复遣使迎至金陵。居於只洹寺。师讲华严经。帝率公卿。日诣座下听讲。

    元嘉十一年

    求那跋摩。於南林寺。立戒坛。为僧尼授戒。是为支那戒坛之始。

    元嘉十二年

    沙门惠珣。善十诵律。制疏敷讲。此为讲十诵律之始。

    元嘉二十三年

    北魏太武帝。惑於司徒崔皓道士寇谦之之言。下诏沙汰佛法。

    孝武帝大明六年

    沙门惠简等。译经二十部。

    明帝泰豫元年

    五台山北寺沙门法聪。讲四分律。门人道覆。录义作疏。是为讲四分律之始。

    ○萧齐高帝建元三年

    沙门昙摩耶舍。译无量义经。

    武帝永明六年

    僧伽跋摩。於广州竹林寺。译善见论。

    ○萧梁武帝天监六年

    帝注大品般若经。命沙门法云。为百僚讲之。云最善法华。尝讲法华。感雨天花。是时。光宅寺法云。开善寺智藏。庄严寺僧旻。为梁之三大法师。

    天监七年。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佛纪一五三五年)

    诏菩提流支及勒那摩提诸三藏。於太极殿。译十地论帝亲笔受经。四年始译竣。

    天监十一年(佛纪一五三九年)

    勅沙门宝亮。撰涅盘经疏。帝为制序

    天监十三年(佛纪一五四二年)

    特进沈约。甚精佛理。尝着中食论。发其蕴奥。又精音律。尝撰声律。定四声例。

    天监十七年(佛纪一五四五年)

    北魏沙门僧佑示寂。佑大弘律法。孝明帝。深加礼敬。赐肩舆入内殿。命为六宫授戒。佑着有出三藏记。释迦谱。弘明集等。并行於世。

    天监十八年(佛纪一五四六年)

    会稽沙门惠皎。着高僧传。

    普通二年(佛纪一五四八年)

    北魏主。遣宋云等往西域求经。经二年还。献佛经一百七十部。

    大通元年(佛纪一五五四年)

    南天竺菩提达磨。泛海到广州。帝迎而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等事。不可胜数。有何功德。达磨曰。并无功德。帝曰何谓真功德。达磨曰。圣谛第一义。帝曰如何是圣谛第一义。达磨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达磨曰。不识。帝不能领会玄旨达磨遂渡江往魏。止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武帝後举问志公。(志公即宝志也天监十三年已示寂矣今忽有此问彼此必有一误者)志公云。陛下还识此人否。帝曰不识。志公云。此是观音大士传佛心印。帝悔遂遣使去请。志公云。莫道陛下发使去取。阖国人去。他亦不回。帝後追忆。自撰碑文云。嗟夫见之不见。逢之不逢。遇之不遇。今之古之。怨之恨之。复赞云。心有也旷刧而滞凡夫。心无也刹那而登妙觉。

    大清三年(佛纪一五七六年)

    西天三藏真谛来。勅於法云殿。译金光明经十部。

    简文帝大宝元年

    北齐文帝。受东魏禅。建元天保。文帝甚信佛法。从僧稠受菩萨戒。大兴三宝。初金陵道士陆修静之徒。为梁武帝所弃。走入魏地。其道稍盛。及齐文事佛甚厚。修静?忌之。诣阙请与释氏角法。文帝诏沙门法上当之。法上举昙显胜其术。於是诏禁道教。道流遂绝迹於齐境。(高句丽沙门义渊入北齐见法上和尚质问佛法东来始末还国宣布)时。北齐尊者惠文。独步河南。发中论三谛之理。是天台智顗之法祖也。

    元帝承圣元年(佛纪一五七九年)

    真谛三藏。以侯景之乱。将欲西归。达广州。受刺史欧阳頠之请。於制止寺译经论。至陈代时。凡出五十部。先是。东土诸士。未闻真如随缘之说。真谛三藏译起信论。始盛提唱。自是天台华严等诸宗。屦谈真如随缘。是支那佛教第二变也。

    ○陈文帝天嘉四年

    真谛三藏。译出摄大乘论。是摄论宗所依本论也。真谛三藏。又译俱舍论。作疏记五十卷。弘通之。是名俱舍宗也。惜乎其疏记之不传也。

    宣帝大建六年

    周武帝。下诏沙汰佛法。沙门清嵩灵偘等三百余人。相率皈南朝。先是北周受西魏禅。至武帝。信道士张宾士言。甚恶佛教。乃下是诏。时惠远智炫等。抗辩不止。遂将寺观四万余区。并赐王公。僧道四百万人。悉充军民。惠远知时不可济。隐居於青莲山。作涅盘等经疏。後隋文帝。於洛阳建净影寺。请远居之。所着数部皆行於世。○沙门智周等十一人。往西天求经。

    大建七年

    沙门智顗。入天台山。顗初谒南岳惠思禅师。(惠思从惠文学得法)受观心之法。南岳叹曰。昔在灵山。同闻法华。宿缘所追。而今复来。顗行法华三昧经三夕。有所得。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南岳曰。非尔不证。非我不识。是法华三昧之前方便也。於是。智解泉涌。学徒影从。是年秋九月。入天台山。命为终身道塲。

    ○隋文帝开皇十七年

    翻经学士费长房。上开皇三宝记十五卷。长房先为沙门。周武废释时。乃反俗矣。及隋兴。预於翻经之业。故有此作。

    仁寿元年

    帝谓天下一统。是由佛力。乃诏诸州名藩。建灵塔而分送舍利以安之。帝在位。凡写佛经四十六藏十三万卷。造佛像六十余万躯。营造寺塔五千余所。译师二十余人。所出经论。垂五百余卷。时。文中子王通。下帷讲道。世称大儒。房玄龄杜如晦等。皆集其门。通尝作中说。有曰诗书盛而秦世亡。非孔子之罪也。玄虚长而晋室乱。非老庄之罪也。斋戒修而梁国亡。非释迦之罪也。易不云乎。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炀帝大业五年

    沙门静腕。恐藏经变灭。欲刻於石。传之不朽。遂於房山县之西天山。削岩壁。刻涅盘经。尔後僧徒。削刻相续。历唐宋辽金。大藏经始完备。人因名之曰石经山。

    ○唐高祖武德六年

    嘉祥大师吉藏示寂。初当陈隋革命。僧徒多舍寺奔走。吉藏乃率徒众。往诣寺中。收聚经籍。为之保存。凡吉藏之所以引注宏博者。以此故也。

    武德九年

    太史令傅奕。七上疏。请废佛。帝颇惑之。以奕疏。颁示诸僧。于是法琳作破邪论。惠乘着辨正论。(或云亦法琳作)明槩撰决对论。李师政述内德论。并奏之。帝览诸论。悟奕党道毁佛。

    太宗贞观元年

    诏沙门光智。於大兴善寺。译宝星经五部。命左仆射房玄龄等监护之。

    贞观五年(佛纪一六五八年)

    波斯国苏鲁支。以景教(即今之基督教)来。帝勅於京师。建大秦寺。

    贞观七年(佛纪一六六〇年)

    玄奘三藏。游天竺达王舍城。先是。三藏慨前代译经之多误谬。誓游西土。访求梵本。以资参订。三年秋上途。自原州出玉关。至是达中天竺。从戒贤论师。学大小经论。

    (时新罗高僧阿离耶跋摩。惠业。玄照。惠轮。玄恪。大梵。玄游等。亦求法入西竺皆不还)

    贞观十一年(佛纪一六六四年)

    以国姓李氏。诏尊老子。

    贞观十三年(佛纪一六六六年)

    诏京官刺史。普颁遗教经。以戒僧尼业行。

    贞观十四年(佛纪一六六七年)

    沙门杜顺示寂。顺有神迹。对於病者病即愈。对於哑者哑即言。而人初不介意。通达华严玄旨。造华严法界观。五教止观等书。显法界圆顿之理。帝尝召见之。赐帝心尊者之号。寂。年八十有三。

    贞观十六年(佛纪一六六九年)

    帝幸弘福寺。为追荐穆太后。自制疏。称菩萨戒弟子。谓寺主道懿曰。朕顷以老子居释氏前。为朕之先宗故。朕初未创立道观。凡有功德。并归僧舍。卿等以是。可知朕心矣。

    贞观十九年(佛纪一六七二年)

    玄奘三藏。从西域还。献梵本经论六百五十部。诏就弘福寺。与沙门道宣(南山律师)等。同译。自是。玄奘。所出新译之经论甚多。及高宗之世。总出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三十八卷。新译旧译之名。自是而生。是为支那佛教第三变也。

    贞观二十二年(佛纪一六七五年)

    勅有司。写新译经论。颁赐九道总管。帝亲制三藏圣教序冠之。帝一日在玉华宫。诏玄奘曰。法师罢道。可康庶政也。奘固辞之。于是。於北阙紫微殿之西南。剏弘法寺。诏奘居之。昼则陪御谈论。夜则就院翻经。

    高宗永徽六年(佛纪一六八二年)

    玄奘译因明论。吕才作解颇毁之。沙门惠玄。致书於左仆射于志宁。斥吕才太常博士。柳宣亦劾才妄举。於是有旨命公卿学士。领才诣慈恩寺就奘悔礼○迦湿弥罗国三藏佛陀多罗译圆觉经。

    显庆二年(佛纪一六八四年)

    勅建西明寺大殿十三所。楼台廊庑四千区。诏沙门道宣为上座。神泰为寺主怀素为知事。道宣居西明寺。作续高僧传。

    龙朔元年(佛纪一六八八年)

    天竺沙门般剌密帝。译首楞严经。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房融笔受。

    麟德元年

    玄奘三藏示寂。寿六十有三。帝哭之。废朝三日。谓左右曰。朕失国宝。勅准佛之故事。敛以金棺银椁。凡五下御札。褒恤丧事。四方会塟者。可百余万人。送葬之盛。前後无比。

    乾封二年

    南山道宣律师示寂。宣从智首。学毘尼。戒行甚严。日惟一食。武德七年。居终南山之紵麻兰若。制行事钞。贞观四年。行般舟三昧。感天童给侍。贞观十九年。随奘公为译经笔受之上首。宣。敷讲四分律。大振律宗。

    咸亨二年

    义净三藏。往天竺求经。

    咸亨三年

    禅宗五祖黄梅弘忍。传法於居士惠能。是为第六祖。

    仪凤元年

    印度沙门日照。至京师。勅译经论。

    永隆二年

    终南大师善导示寂。导初诵法华维摩。忽自思曰。教门非一。若不契机。必无有功。於是投大藏。信手探经。得观无量寿经。欢喜诵习。後谒西河道绰禅师。益喜曰。入证津要。莫过於是。於是。至京师。启发四众三十余年。写弥陀经十万余卷。畵净土变相三百余壁。长安道俗。并从其化。

    永淳元年

    慈恩寺沙门窥基示寂。基从奘师。禀瑜珈唯识宗旨。着疏百部。时称为百部疏主。而性豪荡。每出必治三车。因复号三车法师。

    永淳二年

    西明寺沙门道世。着法苑珠林一百卷。分门类事。览者便之。道世。道宣之俗弟也

    延载元年

    勅沙门法朗等九人。译大云经。并封县公。赐紫袈裟。此为赐紫之始。

    证圣元年

    以晋译华严经。犹有所缺。遣使往于阗国。迎实叉难陀。勅於东都大徧空寺兴菩提流支共事再译。法藏复礼惠沼等。预其事。译成凡八十卷。名为八十华严。

    圣历元年

    五月。义净三藏。自西竺还。车驾亲御上东门。迎劳之。诏以所斋佛像梵经。置於佛授记寺。集众翻译。净在南海。(锡闽岛也)着有寄归传三卷。与玄奘之西域记。共为观印度之双眼镜也。

    圣历二年

    以新译华严经成。勅沙门法藏。於佛授记寺讲演。寻召藏于长生殿。重宣其义。藏即指殿隅金狮子为喻。喻法界无尽之理。武后大有所悟。更赐号贤首菩萨戒师华严宗於是大兴。

    睿宗景云二年(佛纪一七三八年)

    勅菩提流支与法藏等。於北苑甘露寺。译大宝积经。宰相张说。右承卢藏用。博士贺知章等。监护之。

    玄宗开元四年(佛纪一七四三年)

    天竺善无畏三藏。来传密教。(真言宗)帝悦。饬内道塲居之。尊为教主。三藏译出毘卢遮那等经。

    开元八年(佛纪一七四七年)

    天竺金刚智三藏。率不空三藏。至京师。勅居於慈恩寺。金刚智传龙树之密教。所至。筑坛度人。时称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为开元三大士。祈祷禁呪。极影感验。於是。真言宗蔚兴。

    开元十年(佛纪一七四九年)

    沙门智昇。作开元释教录二十卷。撰入大藏经典及圣贤论述。凡诠次为五千四百八卷。人称之为大藏定数。

    开元十五年(佛纪一七五四年)

    沙门一行示寂。一行从善无畏三藏。学密宗。又善历数。玄宗甚尊重之。数召对。谘问政事。尝着大衍历。行之於世。其术甚精。及殁。帝辍朝三日。出内库钱五十万立塔。諡曰大惠禅师。

    开元十八年(佛纪一七五七年)

    李长者。着华严论。长者名通玄。盖隐仙也。最潜意华严。大发玄旨。所着数部。皆行于世。开元二十八年示寂。寿五十有五。

    代宗大历元年(佛纪一七九三年)

    沙门良贲。奉敕造仁王经疏。

    大历二年(佛纪一七九四年)

    宰相杜鸿渐好佛。尝造起信论疏。薨时遗命家人。从沙门法葬。

    德宗建中三年(佛纪一八〇九年)

    荆溪大师湛然示寂。自唐以来。法相。华严。禅宗之徒。各张其宗。天台宗遂大衰。师起。复讲述宗旨。中兴智者之业。一代着作。粲然可观。

    贞元十二年(佛纪一八二三年)

    诏西天三藏般若等。於长安崇福寺。译乌茶国所进之华严经。沙门圆照澄观(清凉国师)等。任润文证义。帝亲临译塲。勘文裁正。越三年成四十卷。即四十华严是也。

    宪宗元和二年(佛纪一八三四年)

    沙门惠琳。撰一切经音义一百三卷成。诣阙进献。勅入大藏。赐惠琳紫衣。

    元和六年(佛纪一八三八年)

    般若三藏。译本生心地观经。谏议大夫孟简。为饰润文辞。帝亲制序。

    元和九年(佛纪一八四一年)

    百丈怀海示寂。怀海始制禅苑规律。名百丈清规。○柳子厚名宗元。自幼信佛求道。积三十年。韩退之尝遗书规之。子厚答曰。浮屠之教。与易论语合。虽圣人再生不可得而斥焉。既而南迁。与诸禅人游处。南方诸大德碑铭。多出其手。尝着文曰东海若解。大赞扬净土

    元和十四年

    迎凤翔法门寺佛骨入禁中。礼奉三日。又历送于京中十寺。士民竞礼。施舍如山。刑部侍郎韩愈。上论佛骨表以谏之。帝怒。黜愈为潮州刺史。愈至潮州。遇大颠宝通禅师。颠曰。子自谓内通四海异方之学而文章磅礡。孰如姚秦之罗什哉。知来藏往孰如晋之佛图澄哉。尽万物之性而心不动。孰如梁之宝志哉。愈默然良久曰。皆不如也颠曰子知才不如彼。而彼所从事反非之何也。愈不能答。由是排佛之气少沮。

    按指月录云。韩文公。一日访大颠禅师。问师春秋多少。师提起数珠。曰会麽。公曰不会。师曰昼夜一百八。公不晓。遂回。次日。再来。至门前。见首座。举前话。问意旨如何首座扣齿三下。及见师。理前问。师亦扣齿三下。公曰。元来佛法无两般。师曰。是何道理。公曰。适问首座亦如是。师乃召首座。问是汝如此对否。首座曰是。师便打趁出院文公又一日白师曰。弟子军州事繁。佛法省要处。乞师一语。师良久。公罔措。时三平禅师为侍者。乃敲禅床三下。师曰什麽。三平曰先以定动。後以智拔。公乃曰。和尚门风高峻。弟子於侍者边。得个入处。

    (附)韩文公与大颠禅师三书(三书皆从朱子大全摘录)

    愈启。孟夏渐热。惟道軆和安。(愈)獘劣无谓。坐事贬官。到此。久闻道德。窃思见颜。缘昨来未获参谒。倘能暂垂见过。实为至幸。已帖县令。具人船奉迎日久。竚瞻不宣。某白。愈启。海上穷处。无与话言。侧承道高。思获披接。专辄有此咨屈。倘惠能降谕。(惠字疑衍或下有然字而并在能字之下也)非所敢望也。至此三日。却归高居。亦无不可。朝夕渴望。不宣。某白

    愈启。惠匀至。辱答问。珍悚无已。所示广大深逈。非造次可谕。易大传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终不可得而见耶。如此而论。读来一百遍。(一字疑衍苏氏所谓凡鄙羞指此等处耳)不如亲颜色。随问而对之易了。此旬来。晴明。朝夕不甚热。倘能乘闲一访。幸甚。朝夕驰望。

    愈闻道无凝滞。行止系缚。苟非所恋着。则山林闲寂与城郭无易。大颠师论甚宏博而必守山林。义不至城郭。自激修行。独立空旷无累之地者。非通道也。劳於一水。安於所识。道固如是。(识当作适犹言便也虽适之安之语用字略同言一水虽劳而既来则当随其所便无处不安也道固如是即所以结上文道无凝滞之意也)不宣。某顿首。尚玄按。朱子考韩文公。与大颠书。有曰。「以余考之。所传三书。决为韩公之文而非他人之所能作。无疑矣云云。盖朱晦庵。以是三书捉获昌黎信佛之贜证也。其意在於抹摋汉唐之诸儒。而欲直绍自己之道统於孟子也。

    文宗太和三年(佛纪一八五六年)

    沙门清晃等。於姑苏法华院石壁。刊法华经。刺史白居易助之。

    武宗会昌三年(佛纪一八七〇年)

    勅废诸大秦寺(景教寺院也)

    会昌五年(佛纪一八七二年)

    帝惑於道士赵归真之言。下诏废毁佛寺四万余区。勅僧尼二十六万还俗。寺塔改为官廨。锺罄销为农器。越二年。帝服金丹崩。赵归真等皆弃市。

    懿宗咸通十一年(佛纪一八九七年)

    相国裴休。学禅法於黄蘖希运。得其旨。平居废酒肉。作劝发菩提心文。激励士人。又作圆觉经法界观。禅源诸诠集序。世服其精要。是年卒。

    ○後梁太祖开平二年(佛纪一九三五年)

    泉州沙门智泉。往西竺求法还。献进贝叶经。

    ○後唐末帝清泰二年(佛纪一九六二年)

    四明沙门子麟。往高丽传天台之教法。高丽遣李仁日送麟还。吴越王钱鏐於郡城。建寺院。安其众。

    ○後晋高祖天福四年(佛纪一九六六年)

    汉中沙门可供。呈进大藏经音义四百八十卷。勅入大藏

    ○後周世宗显德元年(佛纪一九八一年)

    齐州开元寺沙门义楚。献所撰释氏六帖。敕付史舘。颁行。赐紫衣。

    显德二年(佛纪一九八二年)

    诏废佛寺三万余所。存者仅二千七百所。又毁铜佛像。铸周通钱。

    先有唐武。焚烧经籍。勒僧还俗。後有周世。销毁铜像。并省寺院。当是时。诸宗高僧。皆已没落。诸[泳-永+(瓜-、)]章疏。皆悉散逸。凡百余年间。佛教殆如拂地矣。及五代亡赵宋兴。法运复启。凡前朝之废绝。一时蔚兴。

    ○宋太祖建隆元年(佛纪一九八七年)

    下诏修治废寺。听民间立佛像。○吴越王钱俶。天性敬佛。慕阿输迦王造塔故事。以金铜精钢。造八万四千塔。布散部内。凡十年而功竣。○初天台教卷经五代之乱。残毁不全。吴越王使使求之於高丽。至是高丽遣沙门谛观。持经论。章疏诣进螺溪义寂。一宗教文始还支那。螺溪以授宝云。宝云以授法智。法智大讲说之。遂成台宗中兴之名。

    建隆二年(佛纪一九八八年)

    杭州永明寺沙门延寿。着宗镜录百卷成。高丽王(光宗)闻师道风。遥执弟子礼。又遣僧三十六人。师事永明。皆承印记。归还本国。分化各方。

    乾德三年(佛纪一九九二年)

    沙门道圆。游西域。往返十八年至是还。献舍利及贝叶经。帝召见于便殿。问西土风俗。赐紫衣。

    乾德四年

    遣沙门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往印度求法。

    开宝四年

    诏成都。造金银泥字佛经各一藏。○沙门建益。从西竺还。进贝叶经。偕来梵僧曼殊室利者。中天竺王子也。持律甚精。诏馆于相国寺。尔後梵僧。接踵而来。不暇枚举。

    开宝五年

    诏雕刻大藏经凡一十三万版。是为大藏刊本之嚆矢。帝手书金刚经。常自读诵。宰相赵普。因奏事见之。帝曰。甲胄之士勿视。但常读兵书可也。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

    置东都译经院。敕西来沙门天息灾及施护三藏。共译经论。帝作序赐之。於是译经之业复盛。诏入新经于大藏。开版流布。

    端拱元年

    沙门赞宁。上大宋高僧传三十卷。赞宁有文才。僧中之翰林史官也。

    端拱二年

    杭州昭庆寺沙门有常。结社修净业。宰相王旦为首。叅政苏易简等百二十人与一时名流。争入其社。比丘预者千余人。庐山莲社于是再见。○帝甚达佛理。尝着秘藏诠缘识等书。入大藏刊行之。

    真宗咸平元年

    制三藏圣教书。置先帝所作圣教序後。又着崇释论曰。奉彼十力。辅此五常。上法之爱下。下遵之迁善。帝亦深达佛理。尝注佛遗教经及四十二章经。并行于世。

    咸平二年

    礼部侍郎陈恕。以译经院费用多。乞罢之。帝不许。为之益盛。自先朝以来。梵僧累斋经至。凡所译出。有四百十三卷。译经使杨亿。(字大年)王钦若。沙门惟静等。编次以入大藏。

    景德二年

    吴僧道原。上传灯录三十卷。

    天禧三年

    沙门道成。撰释氏要览三卷成。

    乾兴元年

    章懿太后。请天竺沙门道式。为国修忏。师着金光明护国道场仪上之。

    仁宗天圣四年

    诏许天台章疏。入于大藏。慈云侍者有思悟者焚身以报国恩。初慈云求以智者教卷入藏。思悟曰。是非常事也。小子当可助。乃畵大悲像。唱呪誓曰。如事成当焚身报国。是年得敕。克遂初志。

    天圣六年

    以御制三宝赞。赐宰辅及译经院

    明道元年

    长水沙门子璿。华严宗之人也。学于琅琊惠觉禅师。惠觉曰。汝宗不振久矣宜励志扶持。以报佛恩可也。子璿奉教。住长水。学徒千数。其所着楞严经疏及起信论笔削记等。盛行于。世

    庆历元年(佛纪二〇六八年)

    沙门惟净。见执政人。裁省译经之务。预上疏乞罢译舘。帝曰三圣所崇奉。朕奚罢之哉。未几御史中丞孔道辅。果乞罢译舘。帝出惟净疏示之。道辅之论遂寝。

    庆历五年(佛纪二〇六七年)

    欧阳修自谏院。左迁滁州。游庐山遇祖印禅师居讷。讨论儒佛。与韩愈遇太颠相类。

    皇佑二年(佛纪二〇七七年)

    宰相文彦博。在京师。与沙门净严等僧俗十万人。结社念佛。修净业。自周世宗毁佛寺。江南湖北台教虽然稍行。而京邑之间未盛。至是。内侍李允荣。奏以汴京第宅。创兴禅院。因赐额曰十方净因。帝方留意禅宗。诏有道者居之。欧阳修等。以居讷应命。居讷以病辞。举怀琏代。由是禅风大振。李泰伯(名觏盱江人时称大儒者)着潜书。务为排佛。沙门契嵩(即明教大士也云门宗派)携所有着辅教编谒之。展转辨明。泰伯乃留意读佛经。喟然叹曰。吾軰议论未及一部般若心经。佛道岂易知哉。

    皇佑四年(佛纪二〇七九年)

    司马光。尝读文中子。(王通所着)至云佛为西方圣人。乃曰果如是乎。则可以见佛心矣。作禅偈六首言其意。其一曰。忿欲如烈火。利欲如銛锋。终朝常戚戚。是名阿鼻狱其二曰。颜回安陋巷。孟轲养浩然。富贵如浮云。是名极乐国。其三曰。孝道通神明。忠信行蛮貊。积善来百祥。是名作因果。其四曰。言为百世师。行为天下法。久久不可掩。是名不坏身。其五曰。仁人之安宅。义人之正路。行之诚且久。是名光明藏。其六曰。道义修一身。功德被百物。为贤为大圣。是名佛菩萨。公一日。游洛阳诸寺。廊庑寂然。行至斋堂。见沙门端坐。默默进箸。公欣然谓左右曰。不意三代礼乐。在於缁衣中矣。

    嘉佑元年(佛纪二〇八三年)

    杭州沙门允堪示寂。允堪述会正记消释。南山律宗诸文。行於世。○帝常於玉冠顶。雕观音像。左右请易之。帝曰。三公百官下拜者。皆天下英贤也。岂朕所敢当哉特君臣之分。不得不然。是故朕戴此冠。回羣下之礼。以礼大士耳。

    神宗熙宁四年(佛纪二〇九八年)

    明教大士契嵩示寂。契嵩禀法洞山晓聪禅师。至钱塘灵隐寺。闭户着书既成。入京师。上辅教编。定祖图正宗记。帝读感叹。敕以其书入於大藏。赐号明教大师以示参政欧阳修。修覧文。叹曰。不意僧中。有此郎也。由是。宰相以下。无不争相延请。名振海内。○欧阳修。自致仕居于頴上。日与沙门游。自称六一居士。息心危坐。屏却酒肉临终之前日。问近士借华严经。读至八卷而卒。

    尚玄按指月录云。欧阳文忠公。诣浮山法远禅师室。与客碁。师坐其傍。文忠遽収局请师因碁说法。师乃鸣鼓集众。陞座曰。若论此事。如两家着碁相似。何谓也。敌手知音。当机不让。若是缀五饶三。又通一路始得。有一般底。只解闭门作活。不会夺角冲关。硬节与虎口齐彰。局破後。徒劳逴斡。所以道。肥边易得。瘦肚难求。思行则往往失粘。心麤而时时头撞。休夸国手。谩说神仙。赢局输筹。即不问。且道黑白未分时。一着落在什麽处。良久曰。从前十九路。迷悟几多人。文忠嘉叹久之。

    熙宁十年

    荆国公王安石。奏施金陵之旧第为寺。请真净克文禅师为住持。勅赐额曰报宁。荆公尝问文定公张方平曰。孔子去世百年孟子生。此後谁及孔孟者乎。何吾道之寥寥耶。方平曰岂无人耶。亦有过之者。曰谁耶。曰马祖。雪峰。石头。云门。此辈骥骐。孔孟之教。勒束不得。皆去归于释氏。荆公深以为然。後以语於张商英。商英叹曰。至哉论也

    神宗元丰五年

    沙门继忠示寂。继忠禀法於广智尚贤。着有义成记十卷。扶宗记一卷。

    哲宗元佑三年

    晋水沙门净源示寂。净源受楞严圆觉起信於长水子璿。四方宿学。推为义龙。高丽王子僧统义天。航海而来。入净源门。初华严一宗疏钞散逸。及义天斋来谘受。遂复得全。时称净源为华严中兴祖也。○沙门元照。普劝道俗。发愿往生西方。翰林学士苏轼。乃赐其母遗留之簪珥。采畵净土佛像。以荐父母之冥福。并作颂赞曰。佛以大圆觉。充满河沙海。我以颠倒想。出没生死中。云何以一念。得往生净土。我造无始业本从一念生。既从一念生。还从一念灭。生灭灭尽处。则我与佛同。如投水海中。如风中鼓槖。虽有大圣智。亦不能分别。愿我先父母。与一切众生。在处为西方。所遇皆极乐。人人无量寿。无往亦无来。

    元佑六年

    沙门从义示寂。从义学於扶风继忠。专弘台宗。然所提倡之义。乃山外之遗志。後世不尚之。所着有大部补注集解纂要等。并行于世。諡曰神化大师。○太史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谪居於黔安。禁酒绝欲。读大藏经三年。常曰利。衰。苦。乐。称。讥。毁。誉。之八风常在於四威仪中。未曾相离。虽古之圣贤。岂能得立于八风之外哉。是苟非学道。无能知之者。山谷初谒圆通禅师。自是遂着发愿文。痛戒酒色。日惟朝粥午饭。锐志叅求。既依黄龙晦堂禅师。乞指径捷处。晦堂曰。只如仲尼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者。太史居常如何理论。公拟对。晦堂曰。不是。不是。公迷闷不已。一日侍晦堂山行次。时岩桂盛开。晦堂曰。闻木樨花香麽。公曰闻。晦堂曰。吾无隐乎尔。公释然。即拜之曰。和尚得恁麽老婆心切。晦堂笑曰。祗要公到家耳。

    元符三年(佛纪二一二七年)

    云居了元示寂。了元字曰佛印。住庐山金山云居等处。凡四十年间。缁素受其薰化。朝野名士多与之游。东坡谪居黄州。与之对岸。而交游殊密也。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佛纪二一二八年)

    据庵法师有严示寂。有严生平笃於净业。有怀安养诗凄惋感人。其一曰。西方真净本吾家。今忆归程十万赊。客路竛竮都已困。风尘孤苦最堪嗟。七重树耸千般乐。八德池开四色花。莫怪近来归梦切。柰何荣辱事无涯。时人争传诵之。着有大部备检及笺难等书。行于世。

    睿宗政和元年(佛纪二一三八年)

    元照律师示寂。諡曰大智。唐道宣造戒疏业疏。即羯磨疏事钞。以弘四分律。流传逾四百载。释义达六十家。前有允堪律师。作会正记。其说盛行。兹灵芝律师以法华开显之圆意。造资持记。于是宗分为两派。

    政和七年(佛纪二一四四年)

    帝因信林灵素。甚崇道教。

    宣和元年(佛纪二一四六年)

    诏改佛为大觉金仙。余为仙人大士。僧称德士。尼称女德士。寺改号宫。院改号观。赐佛天尊服。禁铜钹锺磬。德士被道流之衣。戴冠执笏。于是。京师左街沙门永道上书谏曰。自古佛法与国运同盛衰。元魏太武。信崔皓灭佛法。不五六年崔皓族死。文帝大兴之。後周武帝。信卫元嵩。灭佛法。不六七年。元嵩贬死。隋文继兴之。唐武宗。信李德佐赵皈真。灭佛法。不久。背发痈疽殂。我太祖皇帝恢复之。且我国家列祖相继。译经度僧流通佛法。国家之成宪。万世不可废也。书奏。帝大怒。贬永道于道州。灵素益专横帝恶之。放林灵素归温州。寻赐死。

    宣和四年(佛纪二一四九年)

    丞相张商英卒。商英自称无尽居士。尝游一僧舍。见藏经严整。怫然而曰。吾孔圣之教。宁不如胡人之书哉。乃归家。夜坐书室。执笔至三更。妻向氏问曰。夜深何不睡。公曰吾欲着无佛论。向氏曰。既言无佛。何须作论。公大可其言。乃止。後于同寮下。见维摩经。信手开之。恰遇此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之句。倐然心会。因借其经。归家读之向氏曰。君既读经。宜可着无佛论矣。公闻大悟。遂留心禅宗。後谒东林常总禅师。深达妙悟。所着护法论。行於世。是年卒。寿八十有一。諡曰文忠。

    宣和七年(佛纪二一五二年)

    诏永道还京师。住昭光禅院。赐名法道。以旌护法之绩。诏罢黄老之学。

    高宗绍兴五年

    圆悟禅师克勤示寂。克勤着有碧岩集。行於世。(朝鲜昔曾刊行碧岩录六卷延佑丁巳海粟老人冯子振题跋者)

    绍兴十三年

    沙门法云。着翻译名义集七卷。

    绍兴二十三年

    给事中冯楫。称不动居士。(亦称济川居士)问道于径山宗杲。顿悟心宗。南渡之後所在经藏残阙。楫以俸资造大藏经。及四大部之小藏。(华严涅盘宝积珠林为四大部)各四十八所。所至与高僧逸民。结社。时贤咸从其化。是年卒。指月录云。公以建炎後名刹教藏多残毁。施印凡一百二十八藏。有语录颂古。行于世。

    孝宗乾道四年

    龙舒王日休。作六经训解数十万言。一朝捐之曰。是法非究竟。吾其归西方乎。自是专心念佛。日课千拜。着有净土文。行于世。

    淳熙十年

    帝注圆觉经。以赐径山沙门宝印。刊行于世。

    理宗淳佑三年

    元中书令耶律楚材卒。楚材字晋卿。仕于元。军国大计一取决之。元得平定中原者。楚材之力也。楚材学无不窥。尤倾心禅理。尝从万松禅师得道。称湛然居士。其後居重职。日接万务。精神淡泊。如居山中。至是而卒。

    度宗咸淳五年

    沙门志磐。着佛祖统纪。○元国师发思八。仿梵文制蒙古字。世祖诏颂行天下。

    咸淳十年

    元太保刘秉忠。少为僧。从海云禅师。(临济下十六世)谒世祖于王邸。应对种旨。自是每受顾问。遂留侍帷幄。定军国大计。其所施设。多基于佛氏慈济之意。至元元年。诏拜光禄大夫太保。秉忠承命。虽居坊第。斋居蔬食。终日澹然。无异平昔。是年卒。赠仪同三司諡文定公。

    端宗景炎元年

    元世祖敕学梵书。又诏建大圣万安寺。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

    东亚全土。皆为席卷。版图之广。振古无比。崇敬三宝。大事弘布三宝之声光晃耀。实以此时为最。

    至元十七年

    帝师发思八示寂。发思八西藏人也。宗喇嘛。二十二岁。世祖尊为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加以西天佛子大元帝师之号。敕统天下之教门。寂。年四十二岁。帝震悼。为建大塔于京师。宝藏舍利。

    至元十八年

    诏除道德经外。其余皆焚毁之。于是道士悉削发为僧。○南天竺寺沙门蒙润号玉冈。着四教仪集注。蒙润尤精法华。学徒千数。宗风大振。○帝自平定天下。专心兴隆三宝。印大藏三十六藏。颁布归化之诸国。又诏天下。每岁度僧。读大藏经。宋之末年。江南佛教久不流通。帝精选硕德三十人。往江南宣布弘化。于是江南复沾法雨。其余建寺。设斋。译经。讲道。不可枚举。帝尝曰。朕以本觉不二之真心。治天下国家。

    武宗至大二年(佛纪二三三六年)

    内翰赵孟頫(号松雪)奉敕撰临济正宗碑。

    仁宗延佑三年(佛纪二三四三年)

    敕建栴檀瑞像殿。翰林承旨程钜夫撰记。

    英宗至治三年(佛纪二三五〇年)

    敕写金字藏经。学士吴澄为之序曰。主上写经。为民祈福。○设广教总管府。统摄僧众。

    顺帝元统元年(佛纪二三六〇年)

    沙门念常。着佛祖通载。

    至正十三年(佛纪二三八〇年)

    沙门觉岸。着释氏稽古畧。

    元亡明兴。明太祖甚信佛法。法运大启。凡立规律。发条令。措置僧尼。护待佛法者。无如明朝也。

    ○明太祖洪武元年(佛纪二三九五年)

    施给释道度牒。○设广荐法会于蒋山。车驾亲临。祭军人之灵。文宪公宋濂。为作记。并颂以诗赋。公佐太祖定天下。最深于佛理。尝三阅大藏。暇则玩禅理。没後。云栖寺宏公。辑其文为护法录。就中有沙门塔铭三十九篇。憨山清公(德清也)盛称之。以为当代之僧史。其他所着。有龙门子无相賸语等。○命四方名德沙门。校点藏经命沙门宗泐。撰献佛乐九章。

    洪武六年(佛纪二四〇〇年)

    以故元帝师喃迦巴藏。为炽盛佛宝国师。

    洪武十年(佛纪二四〇四年)

    诏天下沙门。讲心经金刚楞伽三经。命宗泐如玘等。注三经颁行天下。

    洪武十三年(佛纪二四〇七年)

    诏选高僧。分侍诸王。以沙门道衍。侍燕王。後燕王起靖难之兵。皆衍之谋也。

    洪武十八年(佛纪二四一二年)

    翰林待诏沈世荣。撰续原教论。

    洪武二十八年(佛纪二四二二年)

    命僧录司。考试。天下沙门。给以粮米及袈裟衣衾。○帝尝曰。佛氏之教幽赞王纲。又曰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

    太宗永乐四年(佛纪二四三三年)

    沙门道衍。着道余录。弹程朱非佛论。道衍以首定祸乱。帝擢为太子少保。复姓姚。赐名广孝。屡劝蓄发。道衍终不肯。尝赐一宫人。亦不肯近。淡泊禅诵。倍於旧时。

    永乐五年

    命西僧哈立麻。於灵谷寺。设正法坛。荐祀皇考皇妃。哈立麻率天下名僧。大举斋会十有四日。加哈立麻为万行具足十分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自在佛之尊号。领天下释教。赐金银仪仗。同於郡王。其徒孛罗等。皆封为大国师。并赐印诰金币等物。

    永乐十七年

    命沙门道成一如等八人。勘校藏经。集僧写录。沙门一如。造法华科注。又奉勅作大明三藏法数。帝着神僧传。

    永乐十八年

    诏南北两京。各刻大藏。南板六行行十七字。北板五行行十五字。又别造石刻一藏。以字置于大石洞。

    宣宗宣德五年

    沙门圆瀞。着教乘法数。

    武宗正德六年

    帝甚好佛。自号太庆法王。

    神宗万历十六年

    中郎袁宏道。着西方合论。劝导净土。袁氏兄弟三人。皆信佛。愿生净土。世称明之三袁。○李卓吾名贽。万历初。历任南京刑部主事。出为姚安知府。卓吾风骨孤峻。其学不守绳缴。出入佛儒之间。以归于空宗。後逢谮死。尽焚其所着书。

    万历二十八年

    赤水居士屠隆。着佛法金汤编。洞乡居士庄广还。着净土资粮论。沙门僧可号达观。於燕京建大法幢。後遇谗而没。着有紫柏老人集。师曾刊刻方册大藏经以便流通。是为明本大藏。即方册藏经之权舆也。○云栖沙门珠宏字佛惠。号莲池。着书三十余部。修净业。精律仪。

    万历四十五年

    沙门德清号憨山。着楞伽通议。法华通议等书。并行於世。

    毅宗崇祯十一年

    沙门幻轮。着续释氏稽古畧。

    永明王永历九年

    沙门智旭示寂。智旭以万历二十七年生。闻地藏菩萨本愿。遂起出家心。常以兴法为己任。所着二十余部。巍然成为一家。尝曰。吾虽究心台部。而亦未肯为台宗之子孙。又曰汉宋之注疏盛。圣人之心法晦。如方木入於圆窍也。(此谓儒教)随机羯磨出而律学衰。如水之添於乳也。指月录盛行而禅道坏。如混沌之窍穿也。四教仪流传而台宗晦。如取死方医变症也。呜呼。知我者其唯释迦地藏乎。罪我者亦唯释迦地藏乎。

    ○清朝继明代奉佛教。然偏重西藏之喇嘛教。汉地诸宗。殆不顾也。

    清朝之佛教。大别二派。一黄衣派。即喇嘛教也。一青衣派。即旧来诸宗也。亦依服色以为名。黄衣派为帝家所尊崇。青衣派为国民所信仰。故黄衣派位高职丰。甚有威权。青衣派反是而益衰弱。然诸宗之典型。依然尚存焉。

    尚玄按喇嘛宗者。西藏流传之大乘教也。当唐太宗时。国王赞普始兴之。喇嘛者。西藏语圣武记。译云无上。盖来自佛十号之无上士也。其宗旨。纯是真言秘密。以祈祷禁呪为主。元世祖并有全亚。尊重西藏僧发思八。喇嘛教因以大兴。至明。有宗喀巴者别出一派。於是一宗。分作两派。旧派为红教。新派为黄教。皆取服色为名。(亦云红帽黄帽)红守密教。黄主显教。红教许有妻子。黄教禁之。至食肉则同。今蒙古有活佛。即清朝所奉之喇嘛宗也。

    清朝僧史。姑未有见。至於缙绅护法。则如近世之彭尺木。(绍升)龚定庵。(自珍)杨仁山(文会)皆大居士也。随喜禅理。阐扬佛法。不逊於唐之柳白。(柳宗元白乐天)宋之苏黄。(苏东坡黄山谷)

    印支渊源罗丽流派

    俱舍宗

    此宗在印度。属小乘二十部中之萨婆多部。佛灭度後九百年。世亲菩萨。依四阿含经(增一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及杂阿含经)造俱舍论三十卷。在声闻对法藏中最为精妙。印度僧侣婆罗门。以及外道。莫不诵习。支那陈文帝时。西域沙门真谛三藏。译於广州。并为作跋。即所谓旧俱舍是也。陈僧智顗。唐僧净慧。皆有疏释。及唐贞观间。玄奘法师。亲赴天竺。从僧伽耶舍论师。学俱舍奥义。归国後。重译为三十卷。其弟子神泰普光法宝等竞为疏记。称三大家。流通当世。遂以立宗焉。五代後。禅宗学者。耻言名相。而此宗遂废。

    我海东则新罗时传此宗。以文昌侯崔致远(号孤云)所撰。智证国师碑文为据。其文有云。毘婆娑先至。则四郡驰四蹄之轮。摩诃衍後来。则一国耀一乘之镜。然後义龙云跃。律虎风腾。汹学海之波涛。蔚戒楚之柯叶。日本俱舍宗。自新罗传之。日本俱舍宗凝然大德传通缘起曰。大日本国。习学俱舍。昔通诸寺。各立义门。附法相宗。研核此论。元兴寺护命明诠等。乃其人也。护命僧正。传新罗智平法师义。建立有为法体体不生灭义。余先德等。多是有为法体生灭义也。

    成实宗

    印度此宗之兴。盖与俱舍宗同时。诃梨跋摩。不慊於有宗之说。乃博览大小乘。取诸部所长。作成实论。释成三藏中之实义。至姚秦弘始年间。鸠摩罗什三藏。始译行之。其弟子昙頴为之笔述。僧叡为之注释。此义大明。自晋迄唐。风靡一世。齐梁之间。江南尤盛中唐以後。遂成绝学。盖久为三论附庸。不能独存孤立焉。

    我海东则新罗圆光法师入陈求法。得传此宗。见唐续高僧传第十三卷元晓大师。着有成实论疏十卷。见高丽大觉国师新编诸宗教藏总录。日本成实宗。自百济传之。本朝高僧传。(即日本高僧传)百济道藏。东渡之後。撰成实论疏十六卷。既垂龄九旬。化于南京。昔东大寺之学者。法相宗论习俱舍三论。兼学成实。至讲成实。靡不据於藏疏。其讲废止者三百余年。不能无憾也。赞曰。藏师之事。国史不记何宗。见着论疏。则跋摩宗乎。实为一家之宗祖也。

    三论宗

    此宗一名性宗。一名空宗。一名破相宗。佛法虽分菩萨声闻两藏。而性相之说。大小乘实互相表里。如三论之於成实。法相之於俱舍。其最显者也。三论者。(一)中论(二)十二门论(三)百论也。或。加龙树大智度论。亦名四论宗。前二为龙树菩萨造。後一为提婆菩萨造。故本宗之祖。为此二大士。鸠摩罗什。是提婆三传之弟子也。传法东来。专弘此谛。四论翻译。皆出其手。弟子道生。僧肇。道融。僧叡。昙影。惠观。道恒。昙济等。咸受大义济传道朗。朗传道诠。诠传法朗。朗传吉藏。是为嘉祥大师。三论至嘉祥而其宗极盛亦至嘉祥而其义畧变。於是一宗。分为新古。嘉祥以前。名古三论。亦称北地三论。嘉祥以後。名新三论。亦称南地三论。般若为诸佛之母。一切圣贤。莫不由此门而得解脱。故世谓达磨未来以前。此土通达性宗者。实由三论。及禅宗大行。人人执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之义。此宗遂为所掩。五季以後。嘉祥教典。荡然无存。三论之传。盖较诸宗为最古。及其废也。亦较他宗为独先。

    在我海东。则高句丽惠灌法师。入日本弘传三论宗。新罗元晓大师。着有三论宗要一卷百济慧显。少诵法华。讲三论。皆精诣有师法。见于新修科分六学僧传。(淛东沙门昙噩述)又三国遗事云。释惠现百济人。少苦心专志。诵莲经为业。祈禳请福。灵应长稠。兼攻三论。染指通神。初住北部修德寺。有众则讲。无则持诵。四远钦风。户外之履满矣。稍厌烦拥。遂往江南达拏山居焉。山极岩险。来往艰稀。现静坐求忘。终于山中。同学轝尸。置石窟中。虎啖尽遗骸。惟髅舌存焉。三周寒暑。舌犹红软。过後方变。紫硬如石。道俗敬之。藏于石塔俗龄五十八。即贞观之初。现。不西学。静退以终。乃名流诸夏。立传在唐。声着矣夫。

    摄论宗

    支那陈文帝天嘉四年。真谛三藏。译出摄大乘论三卷。是为摄论宗之嚆矢。摄大乘论者乃别释阿毘达磨经之摄大乘品者是。无着菩萨所撰也。世亲无性二菩萨。更为作释论以解本论宗义都合三部。真谛所译。即无着所授天亲释论十五卷。无性释论十卷。别称梁论焉。唐玄奘法师。复更译三论。是为新论。今宗所依者。为梁论。先是。僧惠旷。亲从真谛。受摄论大义。同时。有法常智俨等。其後有道岳惠休等。师资相承。於陈隋间。遂极一时之盛。至新论法相宗。乃别无更立今宗者。

    若我海东。则新罗圆光法师。於开皇九年入隋。传得此宗而来。元晓亦着世亲释论略记四卷。

    涅盘宗

    此宗依经立名。涅盘经有二本。一北凉元始十年。昙无谶三藏。译元本三本之一部一十三品是为北本。一宋文帝时。敕惠观惠严及谢灵运等。更就北本增补得二十五品。是为南本。天下缁素无不诵习。自六朝以迄唐初。势力不衰。及天台宗盛。此宗遂属於彼。别无讲涅盘宗者矣。

    至我海东。以一人而兼通诸宗。有两师焉。圆光法师及元晓大师是也。唐续高僧传。新罗皇隆寺。(皇龙寺之误也)僧圆光。俗姓朴氏。年二十五。乘舶造于金陵。有陈之世。号称文国。故得谘考先疑。询猷了义。初听庄严旻公讲。素沾世典。谓理穷神。及闻释宗。反同腐芥。虚寻名教。实惧生涯。乃上启陈主。请归道法。有敕许焉。既爰初落采。即禀具戒。游历讲肆。具尽嘉谟。领牒微言。不谢光景。故得成实。涅盘。蕴括心府三藏。徧所披寻。末又投吴之虎丘。念定相沿。无忘觉观。息心之众。云结林泉。并以综涉四含。(此谓俱舍宗也)切流八定。明善易拟。简直难亏。深副夙心。遂有终焉之虑。於是顿绝人事。盘游圣迹。摄想青霄。缅谢终古。时有信士。宅居山下。请光出讲。固辞不许。苦事邀延。遂从其志。创通成论。末讲般若。皆思解佼彻。嘉问飞移。兼[糸*柔]以绚采。织综词义。听者欣欣。会其心府。从此因循旧章开化成任。每法轮一动。辄倾注江湖。虽是异域通传而沐道顿除嫌郄。故名望横流。播于岭表。披榛负槖而至者。相接如鳞。会隋后御宇。威加南国。历穷其数。军入杨都。遂被乱兵。将加刑戮。有大主将望见寺塔火烧。走赴救之。了无火状。但见光在塔前。被缚将杀。既恠其异。即解而放之。斯临危达感如此也。光学通吴越。便欲观化周秦。开皇九年来游帝宇。值佛法初会。摄论肇兴。奉佩文言。振续微绪。又驰慧解。宣誉京库。续业既成道东须继。本国远闻。上启频请。有敕厚加劳问。放归桑梓云云。又按新罗史。於皇龙寺设百高座。请圆光讲经云云。则弘通其所学诸宗之奥义。不言可想也。

    按高丽大觉国师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元晓大师。着有大华严经疏十卷。是通华严宗也有大无量寿经疏一卷。小阿弥陀经疏。及义记各一卷。是通净土宗也。有梵网经疏二卷略疏一卷。待犯一卷。是通律宗也。有成唯识论宗要一卷。因明论疏一卷。判。化量论一卷。是通唯识宗也。有中边论疏四卷。三论宗要一卷。是通三论宗也。有成实论疏十卷是通成实宗也。有大涅盘部宗要二卷。是通涅盘宗也。元晓大师与义相大师。俱学涅盘经于普德和尚。故高丽崔滋补闲集云。尝读文烈公集。见大觉国师到飞来方丈。礼普德圣师真。有诗云。涅盘方等教。传授自吾师。两圣横经日。(本注云元晓义相受涅盘维摩经於师)高僧独步时。随缘任南北。在道勿迎随。可惜飞房後。东明古国危云云者即谓此也。海东涅盘宗。至高丽中叶。尚有门派矣。一自天台宗兴盛以後。遂更无闻焉。如彼支那涅盘宗之属於天台宗也。

    天台宗

    此宗一名法华宗。支那佛教。有不必仰承印度而自创自守。建立极其广大。流传极其久远者则天台一宗是也。北齐惠文大师。因读中论。悟三观之理。(三观谓空观假观中道观)以授其弟子慧思。即南岳大师也。时沙门智顗。请谒之思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乃授以法华经。顗读至药王品。曰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即悟法华三昧。获一旋陀罗尼。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思大师印可。曰非尔莫证。非吾莫识。是法华三昧之前方便也。自是智解泉涌。学徒影从。遂入天台山。修身弘法。师尝谓道有传行。亦必有说。遂说玄义。以判教相。文句以解名义。摩诃止观以资观行。是谓台宗三大部。皆弟子章安灌顶笔记。一宗典籍。光辉日月矣。章安以後。有法华天宫左溪二师。传说不替。中唐以後。法相华严禅宗之徒。各张其学。台宗不绝如綫。於是。荆溪湛然。崛起而振之。八传而至四明知礼作指要妙宗等书是时五代丧乱。诸宗悉颓废。台宗亦垂泯绝。四明出而一宗再兴。始分山家山外二派。山家承四明之传。广智南屏等。犹世守勿失。山外一派。始於慈光悟恩。流衍及於仁岳崇义等。然而不久遂亡。

    惟我海东。神僧玄光熊州人往衡山亲禀惠思大师证法华三昧。高句丽释波若。入天台山受智者教观以神异闻竟卒于天台之国清寺。新罗法融禅师为荆溪之弟子。而传于理应。理应传于纯英高丽僧谛观。持传台宗教籍于吴越支那台宗。由是复兴矣海东台宗。至于高丽大觉国师义天。始极光大。义天入宋求法 传得诸宗皈国。後以松都之国清寺为台宗本寺。大弘本宗旨义。大觉国师。尝制国清寺启讲辞。曰。缅惟海东佛法。七百余载。虽诸宗竞演。众教互陈。而天台一教明夷于代。昔者元晓菩萨。称美於前。(元晓大师。弘法华宗。於师所撰法华经宗要序。足以证之。其文如下。妙法莲华经者。斯乃十方三世诸佛出世之大意。九道四生咸入一道之弘门也。文巧义深。无妙不极。辞敷理泰。无所不宣。文辞巧敷。华而合实。义理深泰。实而带权。理深泰者。无二无别也。辞巧敷者。开权示实也。开权者。开门外三车是权。中道宝城是化。树下成道非始。林间灭度非终。示实者。四生并是吾子。二乘皆当作佛。尘数不足量其命。刧火不能烧其土。是谓文辞之巧妙也。言无二者。唯一大事。於佛知见。开示悟入。无上无异。令知令证故。言无别者。三种平等。诸乘诸身。皆同一揆世间涅盘。永离二际故是谓义理之深妙也。斯则文理咸妙。无非玄则笔麤之軓。乃称妙法。权花开敷。宝果泰彰无染之美。假喻莲花。然妙法妙绝。何三何一。至人至冥。谁短谁长。兹处怳惚。入之不易。诸子浊漫。出之良难。於是如来引之以权。羡羊车於鹿苑。示有待之危身。驾白牛於鹫岳。显无限之长命。斯乃借一而破三。三除而一舍。假修而斥短。短息而修亡。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傥然靡据。萧焉离奇。不知何以言之强号妙法莲花。是以。分坐令闻之者。尚受轮王释梵之座。经耳一句之人。并得无上菩提之记。况乎受持演说之福。岂可思议所量乎哉。举是大意。以标题目。故言妙法莲华经也。)谛观法师传扬於後。争柰机缘未熟。光阐无由教法流通。似将有待云云其所以自命者侈矣。大觉之後。有圆妙无畏等。相继阐宗。至于朝鲜之初神照。祖丘。行乎等。皆台宗之名僧也。

    法相宗

    本宗一名惟识宗又一名慈恩宗无着菩萨请弥勒菩萨说(瑜珈师记)分别瑜珈。大庄严辨中边金刚般若。五部大论。既而。无着复造显扬对法等论其弟世亲菩萨。复造五蕴论百法明门论。及惟识三十颂等。此宗遂立。其後难陁护法等十大论师。皆疏释三十颂护法之弟子戒贤论师尽举五大论十支论及因明入正理论诸书以授唐玄奘大法师玄奘归国以授其弟子窥基。是为慈恩法师本宗至此遂极光大五季以後。禅宗既盛法相义解渐至废亡。

    若夫海东。新罗圆测法师。入唐求法时玄奘法师为慈恩基师。讲新译唯识论及瑜珈论测皆盗听遂通宗义所着唯识疏钞详解经论天下分行。宋高僧传云新罗顺璟重译学声教盖出天然况乎因明之学奘师精研。华僧尚未多达。璟克通之。传得奘师真唯识量乃立决定相违不定量璟在本国多所着述。亦有传来中原者。其所宗。法相大乘了义教也新罗瑜珈祖师大贤所着成唯识论学记八卷。东土後进咸遵其训。支那学士。亦作眼目高丽王师慧德其号韶显其名者搜访慈恩所撰。法华玄赞。唯识述记等章疏三十二部共计三百五十三卷。考正其本。募工开板。印造流通。师碑文。云。唐文皇。(太宗也)以新罗王表请宣送瑜珈论一百卷於是应理圆实之学渐盛于斯土。及乎晓法师(元晓也)导之于前贤大统(大贤也)踵之於後灯灯传熖。世世嗣兴。然而去圣寝远。遗文讹舛。师疚于怀以其章疏大行於世使学。者知本宗之有坦道。惟师之力也。高丽大觉国师。着成唯识论单科三卷。以明唯识之旨。高丽瑜珈教师海圆。应元帝命。入居燕京之大崇恩福元寺。凡二十九年。大弘本宗至元庚辰卒于彼处。嗣法高弟。有玄印等三十余人圆即圆空国师也高丽末季。又有慈恩宗师讳子安者。讲唯识论。诸宗耆师硕德咸执经座下一时学者。以为标准。是为俗离山法住寺之慈净国尊也朝鲜之初尚有本宗。惟名师无闻焉今世诸学。莫不以义解为宗佛门法相之学。最能与世适合。虽然惜世无其人以兴起之也。

    地论宗

    此宗依华严经中之十地论而立者。故名地论宗。地论者。世亲菩萨。释华严经第六会十地品别行十地经。而作也元魏永平元年。菩提流支及勒那末提等。始为译出。同时则有光统诸师。隋有灵佑等。唐有道宗等。皆盛为讲演迨及中唐。华严宗勃兴。此宗属之。别无讲地论宗者。

    惟我海东。诸宗之传俱有其据独地论一宗。初无闻焉。虽然。朝鲜初叶。行僧科。教宗则试华严经及十地论矣。则虽属华严。而别有所重者存故也。

    真言宗

    本宗一名密宗。如来一代时教。广大如海。而大要不出显密两部。显谓诸乘经律论是也密谓诸部陀罗尼是也。先是龙树菩萨开南天竺铁塔。亲礼金刚萨埵。受两部仪轨其法遂行於世而弟子龙智。得其传焉唐开元四年。善无畏三藏。始将梵夹至长安。译出密宗经论一行禅师。从善无畏最久「尽得其传。疏释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至六十余万言。成本宗不刊之典。同时龙智弟子。金刚智三藏。率其弟子不空三藏。亦来自印度。与善无畏并称开元三大士。盛弘密部。当时君相士庶。礼敬如佛。真言一宗遂如日月经天。江河纬地。有唐末运。诸宗尽衰。持明轨则亦成市井歌咏。赵宋受命。此宗复兴。故当时施护法贤等。繙译经论悉在密部。然志磬法师作佛祖统纪。已谓唐末乱离。经疏销毁。中华所谓瑜珈者。但存法事云云。」则宋时真言一宗。未能光大而久远也。然河朔关陇之间。余绪不坠。元代入关挟蒙古之喇嘛教。以俱来。百年之间。此宗极盛而支那固有之传。反不如彼矣。

    惟我海东。则新罗惠通和尚。入唐谒善无畏三藏。得其印诀。以文武王四年还国。是真言宗之开祖也。大藏经新罗灵妙寺僧不可思议。着有大毘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疏二卷。此则为不空三藏之派。其名既云不可思议。则其神异可知也。明朗法师入唐亦传密教。以神印行秘法。遂谓神印宗。文虎王(即文武王)时唐兵蔽海而来。王召师开设道塲率瑜珈僧十二员。作文豆娄秘密之法以禳之後剏寺其地名曰四天王寺焉。新罗密本法师亦属密宗。多神异之迹。神印派广学大缘二大师。为高丽太祖祈禳海贼。太祖创现圣寺於开城作密教之根本道塲。丽祖初年。天竺沙门弘梵室哩缚日罗。斋至梵经。赞襄密宗高丽季世密教大藏。刊行于世有九十卷。见李齐贤金书密教大藏序。朝鲜之初悉焚谶纬诸书。密教之真经神呪亦在所禁。真言一宗。遂扫地矣。

    净土宗

    本宗一名莲宗。如来有胜方便。三根普被万善同归。属大乘之极谭。如涅盘之捷径者。则净土一宗是已。学者不可不深信而谛修也。净土事理。诸经广说。而本宗所依。盖不出乎三经一论。则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及天亲菩萨往生论是也。近代支那杨仁山居士。以普贤大士为净土宗初祖。有观於华严经之行愿品而定之也。支那则以庐山东林寺白莲结社之惠远法师。为莲宗初祖。唐之善导。承远。法照。少康。五代之永明延寿。宋之省常。元炤。次第相承。千年弗替。信徒之盛。证验之多。诚诸宗之所不逮云。

    逮夫海东净土一宗。虽不专立。究其实则通贯诸宗。亘古及今。始终不衰。新罗之康州善士数十人及郁面妃。白月山之弩肹夫得。怛怛朴朴。乾凤寺之发徵和尚等三十一。人发愿往生。皆属本宗。高丽大觉国师。从宋僧元炤。得净土书。锓梓而流通之。亦自发愿往生西方见于大觉国师答大宋元炤律师书云。

    「承示及慈愍三藏净土集一册并新删定尼戒本等已令印经所重雕流布也。其净土集自来未行。而近有海客将到禅宗解谤书一卷。始知慧日有净土集。方欲求本。忽见。流通诚所谓法王大宝。自然而至也。但恨才获半珠。未窥全宝耳。盛制大部律乘净土文字。切望寄示为幸。资持记已令开板也。此间亦有新行随愿往生集一部二十卷又有大无量寿小弥陀十六观称赞净土等经。新旧章疏一十余家。续当附上」

    据是则大觉国师。为流通净土文之初祖也。大觉国师。又尝有诗曰。二纪孜孜务讲宣锦翻三百贯花诠。憔劳愧乏传灯力秪合匡庐种社莲。自注云仁睿太后昔曾发愿结社之事所有宋本名畵庐山十八贤真容。落在院门。未有安置堂阁。予欲仗此胜缘。修西方之业。用荐冥游耳。」丽史门下侍中李穑与领三司事洪永通。李茂方等。结白莲社於南神寺云云。此効东林故事。而求往生西方者也。又丽季之太古国师。懒翁王师。朝鲜之涵虚得通清虚休静。虽属禅宗。皆有劝人念佛之法要。近代乾凤寺之碧梧大师。成办万日念佛之会其弟子万化和尚。又继之。善成就。朝鲜寺刹。在在处处。立万日会修净业者十居八九。盖有其实而无其名者。朝鲜之净土宗是也。

    律宗

    如来一代教典统分三藏三藏谓何。即经也律也论也。律部之在教中。亦蔚为大国矣如来当时十大弟子。各擅一长。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大迦叶头陀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迦旃延论义第一。罗睺罗密行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优波离持律第一。故以优波离尊者。为律宗之祖。天竺律学。诸部不一。其传於支那者。则有四律五论。四律者(一)十诵律(二)四分律(三)增祗律(四)五部律是也。五论者(一)毘尼母论(二)摩得勒伽论(三)萨婆多论(四)善见论(五)明了论是也。此外。又有义净三藏萨婆多宗诸律甚多。称为有部新律焉。自曹魏嘉平二年。昙摩迦三藏。传戒之後。古德着述。垂二十家而惠光之畧疏四卷。法砺之中疏十卷智顗之大疏二十卷。为最精确。故世称三要疏焉。唐道宣法师。始倡圆宗戒体。作五大部以发明之。集成之功。远迈西土。道宣住终南山。故律宗亦名南山宗焉。其後十三传而至宋之元照遂称中兴当南山盛时。同时复有两泒一曰相部宗。法励所创。一曰东塔宗。怀素所创。与南山旗鼓相当并称律宗三家云。然彼两宗不光大独南山一泒得资持会正二家之延绵至元代而宗势不衰。若夫海东律部。当以百济为始。圣王时沙门谦益。入印度学律部。齎梵本律文归国译成七十二卷。昙旭惠仁两法师着律疏三十六卷。又威德王时。送律师於日本。日本善信尼等来百济学戒律受十戒六法而归是为日本戒律之始。在于新罗则真平王时沙门智明入陈求法及其东还。王钦风景仰。推重戒律。褒为大德。虽然。新罗戒律当以善德王时之慈藏律师。为之祖也师之律学。自是天性。师初舍家为元宁寺独居时王以台辅之职召之师屡徵不赴。王乃敕曰不就斩之。师闻之曰吾宁一日守戒而死不愿百年破戒而生及入唐求法适与道宣同时。师亦居终南山三年及还国。为大国统之职。统率僧尼大弘戒律。筑坛于通度寺。说戒度众至今尚有典型。罗末丽初之法镜大师碑。大师於光启四年(新罗真圣王二年)受具於通度寺灵宗律师。云云则本寺尚有藏师余烈藏师之後。元晓大师着有菩萨戒本持犯要记一卷。大贤大德着有菩萨戒本宗要一卷梵网经古迹记释经上下四卷 义寂大师述梵网经菩萨戒本疏三卷。新罗又有创见之律学。则真表律师之占察法是也。师全州碧骨堤郡人。年十二往金山寺顺济法师处容染。济授沙弥戒法。传教供养次第秘法。占察善恶业报经二卷。曰汝持此戒法流传於世。师奉教。遍历名山年已二十七岁於上元元年庚子。诣保安县入不思议房(今扶安郡来苏寺也)勤求戒法於弥勒像前三年於是地藏慈氏现前慈氏摩师顶曰善哉。大丈夫求戒如是不惜身命恳求忏悔地藏授与戒本慈氏复与二栍一题曰九者。一题曰八者。告师曰。此二简子者是吾手指骨。此喻始本二觉以此当知果报後师至高城郡皆骨山(金刚山也)始创鉢渊寺开占察法会住七年後俗离山大德永深融宗佛陀等。诣师得法。还归俗离山创吉祥寺(真表曾见吉祥草所生处指示之使创寺)永深於此始设占察法会而传法于桐华寺之心地和尚又高丽金富轼占察法会疏。佛说诸谶悔之仪轨示之发起之方便普贤之愿。具宣说於华严真表之勤终感通於弥勒教行永世。泽洽恒沙云云。由是观之。占察之法颇能久传也高丽之代有开国律寺太祖所创也又李齐贤重修记。都城东南有山焉清泰八年太祖用术家言作寺以处方袍之学律乘者名之曰开国律寺。火于壬辰。戒坛墟矣。南山宗师木轩丘公。修而新之云云。高丽文宗王子僧统大觉国师。入宋受律於元炤法师。还国後讲南山律钞。尝作诗曰。诚非明敏学非研。予是何人辄讲宣。只为圣言无振发。且图先唱作良缘云云。朝鲜世宗大王之时。以南山律宗。合于摠持宗。称曰摠南宗。後遂并合于教宗而戒律之学衰退。而渊源亦随而中绝矣。虽然。近代诸方。戒行清净。持律精严者不乏其人则曰龟岩寺之白坡大师。师示寂後。金侍郎正喜。(号阮堂亦号秋史)作碑文。有曰我东近无律师。惟白坡可以当之故以律师书之云云。白坡之门。禅讲与戒。双传并授。古之幻翁雪窦镜潭。今之幻应映湖。诸和尚皆其人也幻应和尚传禅戒于蔓庵(宋宗宪也)仙岩之枕溟亦传坡公之禅戒。转授华山晤善以至擎云元奇和尚云尔

    ○月出之大隐律师东师列传。师出家於月出山剃染於金潭禅师。遍叅莲潭。白莲义庵。朗岩。玩虎。莲坡诸大德。道已成拈香於金潭禅师开堂提接物情犹隘云云则大隐始终为金潭之弟子也。今据诸方丛林喧传之说潭隐两师将欲设戒患无师承遂共谋之。先祷于智异山之七佛庵验其瑞应。即为戒师。虞祷七日。忽见自佛像放瑞光灌大隐顶。金潭遂受戒于大隐。如新罗朗智大师受戒于沙弥智通之故事焉。(按三国遗事。歃良州阿曲县之灵鹫山。有异僧。庵居累纪。而乡邑皆不识。师亦不言名氏。常讲法华。仍有通力。龙朔初。有沙弥智通。伊亮公之家奴也。出家年七岁。时有乌来鸣云。灵鹫去。投朗智为弟子。通闻之。寻访此山来憩於洞中树下。忽见异僧出曰我是普大士。欲授汝戒品。故来尔。因宣戒讫。乃隐。通神心豁尔。智证顿圆。遂前行。路逢一僧。乃问朗智师何所住。僧曰奚问朗智乎。通具陈神乌之事。僧莞尔而笑。曰我是朗智。今兹堂前。亦有乌来报。有圣儿投师。将至矣。宜出迎。故来迎尔。乃执手而叹曰。灵乌警尔投吾。报予迎汝。是何祥也。殆山灵之阴助也。传云。山主乃辨才天女。通闻之。泣谢。投礼於师。既而。将与授戒。通曰予於洞口树下。已蒙普贤大士乃授正戒。智叹曰。善哉。汝已亲禀大士满分之戒。我自生来。夕惕殷懃。念遇至圣。而犹未能昭格。今汝已受吾不及汝远矣。反礼智通。因名其树曰普贤云云。)故以法系言之金潭为大隐之师。以戒脉言之。金潭为大隐之资而以戒法传于大兴寺之草衣禅师草衣传之梵海和尚。又梵海授戒之弟子曰大兴之翠云仙岩之锦峯。海印之霁山等诸和尚是也霁山禅师。又传于本寺之龙城应海南泉等诸和尚及龙门之虎隐律师虎隐律师传于七佛之起龙。双溪之冠城。宗炫及华严之震应等诸和尚庆南一带及全罗道各寺法侣皆受大戒或比丘戒于虎隐和尚。大隐律宗。至是昌大。

    ○清华寺之石桥律师。师湖南人所生地曰石桥村。因以号焉师出家于南海郡龙门寺遍历五台金刚诸山。後至闻庆郡清华寺。以为终皈之所师之戒律渊源。支那潭柘山岫云寺惠宽律师。传之朝鲜八公山普昙和尚。普昙和尚传之于师。师一平生持律甚严如佛所戒。毫无违犯。其传戒弟子。曰龙虚和尚。现住安城郡青龙寺。师身軆瘦弱。若不胜衣。亦以戒行闻于丛林。今奉恩寺住持晴湖和尚即。其受戒弟子也。

    ○九月山之荷隐和尚。师道誉既高。律行又精。西道之善知识也。凌虚和尚。受律於支那南京□□律师以传之性月和尚性月和尚传之荷隐大师荷隐大师传于今贝叶寺住持九峯和尚。及今传灯寺住持莲月和尚。

    ○梁山郡通度寺 故律宗本寺也。往年寺众共谋。勿坠海东律宗。乃以新罗慈藏律师为初祖。新罗三学律师。高丽拙庵律师。为中祖。而设戒坛。海昙和尚为其主盟。自後以时任本寺住持者承之。着为规式。今住持九河和尚为第一世也。

    ○平昌郡五台山月精寺。亦以慈藏律师为初祖继之以顺支律师。(本寺戒牒顺支作烦支疑误也传灯录新罗五观山顺支禅师即海东佛祖源流谓五台顺支者似是也)信义律师。有缘律师 无染律师。九鼎律师。近世之莲坡律师。前孤云寺住持李万愚律师。今本寺住持洪莆龙律师焉。

    ○近年龙渊寺之万下和尚长安寺之汉波和尚。入支那。受戒于昌涛律师(昌涛为古心律祖十二传之弟子按其牒文古心律祖礼拜五台求见文殊菩萨亲授加黎中兴戒法随所建坛传授千佛大戒云云)还归东土。传授诸方。银海晦应桐华南坡梵鱼惺月。海印晦光等诸和尚。皆万下泒也长安震虚龙珠大莲。皆汉波泒也。

    ○榆岾寺之灵峰和尚。入支那北京拈花寺。受戒于德明律师。来传于榆帖寺东宣和尚。

    ○宝盖山之月运和尚。入北京圆广禅寺。受菩萨戒于庆然和尚

    ○法住寺之震河和尚。入支那宁波府天童寺。受戒于寄禅敬安律师。

    现今朝鲜法侣传授之戒律源流。要不出上述诸泒之外也。

    华严宗

    本宗一名贤首宗。又一名法界宗。昔世尊成道後。从菩提树下起即现千丈卢舍那报身为深位菩萨。说圆满修多罗。即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也。一代时教。最尊最胜。无尽教海皆从此流。故为诸经之王。佛灭度後七百年。南天竺国龙树菩萨。入龙宫中。见华严经共有三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并非阎浮提人心力能持。乃诵出下本十万偈四十八品。流通於世。东晋时。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华严前分三万六千偈凡六十卷。是为旧经。唐武后时。实叉难陀重译四万五千偈成八十卷。是为新经。陈隋之间。杜顺和尚。摠括奥旨作法界观是为东土华严初祖。其弟子智俨。通十地中六相之义。作搜玄记。是为二祖弟子法藏贤首国师。作探玄记。发挥尽致。复造章疏多种。一乘教义。至斯大备。是为三祖。藏公没後弟子慧苑。私逞臆见。刊落师说。於是澄观清凉国师。遥承贤首遗义。作心经大疏。精博渊深。遂成千古极唱。是为四祖。同时有圭峰宗密禅师。独秉深旨。着述弘富。是为五祖。本宗遂极光大。唐武宗会昌三年。沙汰之厄。遗风扫地。至宋长水子璿。及其弟子晋水净源。出而保存之。余绪赖以不坠。

    惟我海东。华严一宗。从初至今。极其昌大。新罗元晓大师。着疏以弘通之。义湘大师入唐。师智俨得华严旨义。归国传授於十刹。胜诠法师入唐。学於贤首讲下。皆学有渊源智通法师着华严锥洞记。大弘圆顿之旨。义相以後。太白山浮石寺。为华严宗刹。故无染国师及惠哲国师。皆就本寺。学华严经。智异山华严寺。本缘起祖师。率三千弟子。弘圆教之处。亦系义相传大教之宗刹。故道诜国师。初就本寺。读习大经。学徒百千。骇服称神。贤俊大德。亦结华严经社。当时又刻华严经诸本于觉皇殿之石壁。高丽以还。讲华严者代不乏人。法印国师坦文。圆融国师决凝。智光国师海麟。及王师烂圆等。皆其选者也。大觉国师入宋。诣晋水净源讲下。禀受大经。归国住兴王寺。讲演杂花。周於十遍。师以马鸣龙树帝心云华贤首华严及定慧定为华严七祖。盖大觉当时。有圆融宗。即华严宗也。大觉国师。制圆宗文类。亦即弘通华严宗之事也。後有无碍智国师戒膺和尚大弘本宗佛日普照国师。着圆顿成佛论。亦弘华严。丽末有友云义谌。皆华严宗师也朝鲜世宗大王六年以後。教宗之中。惟存华严 碧松以下。师资传授。兼治禅教。皆以华严为教门之指归极则。本宗名师。不可胜记。但录其有所着述者。霜峰净源。精於大经经有四科 逸其三。师缘文究义。遂定三科。俾读者不遗其旨。後得唐本叅校。乃无差违学者惊服以为清凉转世云。栢庵性聦。得华严经并与疏钞。刊板流布。雪坡尚彦。深究清凉疏钞。摘抉隐科。着述一卷。并着鈎玄记一卷。莲潭有一。着有华严遗忘记四十卷默庵最讷。纂集华严品目。仁岳义沼。着有华严私记。究皆阐明圆顿之教。安义郡灵觉寺之华严经板本是雪坡尚彦大师之所成办者也。广州郡奉恩寺之华严经板本。是南湖永奇大师之所造成者也。赖此两处板本。大教易於流通。两师之功。吁亦大矣。近以华严讲主名者。四佛山有龙湖。九月山有荷隐。曹溪山有枕溟函溟等诸师。

    禅宗

    禅宗者以禅那为宗故有此名。梵语禅那。此译定慧。此宗。师资相承甚严。释迦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在会人天。悉皆茫然。唯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教外别传。今付於汝。汝当护持。乃赐僧伽黎(法衣也)为表信。金色头陀者。即摩诃迦叶也。是为禅宗第一祖。自迦叶以来。师资相承。衣法传授。至菩提达磨。是为天竺相承付法之二十八祖。达磨东来支那。开立禅宗。磨传惠可。可传僧灿。灿传道信。信传弘忍。五代纯一。未分支泒。忍下始分南北二支。大监惠能禅师。开创南宗。大通神秀禅师。开创北宗。北宗者行於北地。不久消息。南宗者盛於南地。渐及於北。有五宗之别。所谓五宗者。临济。曹洞。云门。沩仰。法眼也。今畧示分泒之次第。六祖後出二支。一为南岳怀让一为青原行思。怀让传马祖道一。道一传百丈怀海。此下又分二流。一为黄檗希运。一为沩山灵佑。希运之弟子名临济义玄。是临济宗之开祖也。灵佑之弟子曰仰山慧寂。承此沩仰二师之风者。是名沩仰宗也。行思下出石头希迁。迁传药山惟俨。俨传云岩昙晟晟之法嗣名洞山良价。价之法嗣 即曹山本寂。是为曹洞宗也。道悟之下。(荆州天皇寺道悟为石头希迁之法嗣荆州天王寺道悟为马祖道一之法嗣)有龙潭崇信。(据传灯录则为天皇悟阙据诣月录则为天王悟嗣)。德山宣监。雪峯义存。此下又分二流一为云门文偃。是云门宗之开祖也。一为玄沙师备。罗汉桂琛。清凉文益。文益即法眼宗之开祖也。

    (附)两道悟辨

    【一】人天眼自(觉梦堂重校五家宗派序(粤山晦岩述))

    (景德年间。吴僧道原。集传灯三十卷。自曹溪下。列为两派。一曰南岳让。让出马大师。一曰青原思。思出石头迁自两派下。又分五宗。马大师出八十四员善知识。内有百丈海。出黄檗运。沩山佑二人。运下出临济玄。故号临济宗。佑下出仰山寂。故号沩仰宗。马大师下八十四人。又有天王悟。悟得龙潭崇信。信得德山监。监得雪峰存存下出云门宗。法眼宗。石头迁。出药山俨。天皇悟二人。悟下得惠真。真得幽闲。闲得文贲。便绝。惟药山俨。得云岩晟。晟得洞山价。价得曹山寂。是为曹洞宗。今传灯却収云门法眼两宗。归石头下误矣。缘同时道悟有两人一曰江陵城西天王寺道悟者。渚宫人。崔子玉之後。嗣马祖。元和十三年四月十三日化。正议大夫丘玄素。撰塔铭。文几千言。其畧云。马祖祝曰。他日莫离旧处。故还渚宫。一曰江陵城东天皇寺道悟。婺州东阳人。姓张氏。嗣石头。元和二年丁亥化。符律师所撰碑。所载生缘出处甚详。但缘道原。采集传灯之日。非一一亲往讨寻。不过宛转。托人。捃拾而得。其差误可知也。自景德至今。天下以传灯为据。虽列刹据位立宗者。不能略加究辨。惟丞相无尽居士。(宋张商英)及吕夏卿二君子。每会议宗门中事。尝曰。石头得药山。得曹洞。一宗教理行果。言说宛转。且天皇道悟下。出个周金刚(德山监)。呵风骂雨。虽佛祖不敢婴其录。恐自天皇或有误差。寂音尊者亦尝疑之云。道悟似有两人。无尽後於达观颖处。得唐符载所撰天皇道悟塔记。又讨得丘玄素所作天王道悟塔记。賷以徧示诸方。曰吾尝疑德山洞山。同出石头下。因甚垂手处。死活不同。今以丘符二记证之。朗然明白。方知吾择法验人之不谬耳。寂音曰。圭峯答裴相国宗趣状。列马祖之嗣六人。首曰江陵道悟。其下注曰兼禀径山。今妄以云门法眼二宗竸者。可发一笑。畧书梗概以传明达者。庶几五家之正派。如是而已。)

    【二】指月录

    (荆州天皇道悟禅师。嗣石头。住城东。弟子三人。慧真。文赉。幽闲。协律郎符载撰碎。传灯所录。悉同符碑。而误以龙潭列师法嗣荆州天王道悟禅师。嗣马祖。住城西。弟子一人。龙潭崇信。荆南节度使丘玄素撰碑。又唐闻人。归登南岳碑。圭峯答襄相国宗趣状。皆以天王为马祖嗣。佛国白。达观颖。吕夏卿。张无尽。皆着论。辨证传灯之误。独其时同。其地同。其叅谒石头马祖同。故犹不能不阙疑。且药山叅石头。头谓因缘当在马祖处。山旋於马祖处大悟。而竟嗣石头。皆释迦之胤。何彼此足分析耶。)

    (附)支那杨仁山居士禅宗(一名心宗)畧说

    达磨西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历代相传。人皆称为禅宗。其实非五度之禅。(谓非第五禅波罗密之禅也)乃第六般若波罗蜜也。(般若译云智慧波罗密译云度也)观於六祖。盛谈般若。则可见矣。自释迦如来。付嘱迦叶为第一祖。二十八传而至菩提达磨。为东土初祖。又六传而至慧能大士。适符衣止不传法周沙界之记。厥後五家鼎盛。各立纲宗。临济则提三玄三要曹洞则传五位君臣。以至沩仰之九十六圆相。云门之三句。法眼之六相。门径虽殊其剿绝情识。彻澄心源。无有异也。尝考古今叅学之徒。开悟有难易。证契有浅深。其言下便彻。立绍祖位者。法身大士随机应现也。如临济遭三顿痛棒。及见大愚而後悟者。大心凡夫之榜样也。自宋元至今。莫不穷参力究。经年累月。不顾身命。始得契入者。根器微小故也。或疑禅宗。一超直入。与佛祖同一鼻孔出气。无生死可断。无涅盘可证。何有浅深之别。不知此宗。不立阶级。的是顿门。以夙因言之。不无差降浅深。属人非属法也。慨自江河日下。後後逊於前前。即有真参实悟者。已不能如古德之精纯何况杜撰禅和。於光影门头。稍得佳境。即以宗师自命。认贼为子。自误误人。岂惟浅深不同。亦乃真伪杂出。盖他宗依经建立。规矩准绳。不容假借。惟禅宗。绝迹空行。纵横排荡。莫可捉摸。故黠慧者。窃其言句。而转换之。麤鲁者仿其规模。而强效之。安得大权菩萨。乘愿再来。一振颓风也哉。

    若我海东。罗丽以来。二派五宗。次第尽传。传法诸师。具如左表

    【四祖派】道信下一世法明。二世信行。三世遵范。四世惠隐。五世新罗智证国师。

    【南岳派】南岳怀让下一世新罗国本如禅师。

    【南岳下马祖派】南岳怀让下一世马祖道一。二世南泉普愿。三世新罗道均禅师。新罗道允禅师。

    马祖道一下一世??官齐安。二世新罗品日禅师。即梵日国师。

    马祖道一下一世??官齐安。二世沧州神鉴。三世新罗真监国师

    马祖道一下一世皈宗智常。二世新罗大茅和尚。

    马祖道一下一世大梅法常。二世新罗迦智禅师。新罗忠彦禅师。

    马祖道一下一世麻谷宝彻。二世新罗无染国师。

    马祖道一下一世西堂智藏。二世新罗道义禅师。新罗惠哲国师。(三世桐里道诜禅师)新罗洪陟禅师。

    马祖道一下一世章敬怀恽。二世新罗玄昱禅师。新罗觉体禅师。

    【青原下丹霞派】青原行思下一世石头希迁。二世丹霞天然。三世翠微无学。四世投子大同五世高丽元宗大师。

    【青原下石霜派】青原行思下一世石头希迁。二世药山惟俨。三世道吾宗智。四世石霜庆诸五世新罗钦忠禅师。新罗行寂禅师。新罗朗空禅师。新罗清虚禅师。

    石霜庆诸下一世九峯道虔。二世新罗清院和尚。

    石霜庆诸下一世云盖志元。二世新罗卧龙禅师

    石霜庆诸下一世谷山藏。二世新罗瑞岩和尚。新罗大岭和尚。新罗泊岩和尚

    【德山派】德山宣监禅师会下新罗僧。

    【德山下岩头派】德山宣监下一世岩头全豁。二世感潭资国。三世白兆志圆。四世新罗惠云禅师。

    【雪峯派】雪峯义存下一世新罗大无为禅师。泉州福清玄讷禅师。(高丽人)杭州真觉灵照禅师(高丽人)

    雪峯义存下一世长庆慧棱。二世新罗龟山和尚。<支那五宗分立以後>

    【玄沙派】玄沙师备下一世天龙重机。二世高丽雪岳令光禅师。

    【临济派】临济义玄下一世新罗智异山和尚。

    临济义玄下十七世及庵宗信。十八世石屋清珙。十九世高丽太古普愚禅师(即利雄尊者圆证国师)

    临济义玄下十七世及庵宗信。十八世平山处林。十九世高丽懒翁惠勤禅师(即普济尊者禅觉王师)

    【曹洞派】洞山良价下一世新罗金藏和尚。

    洞山良价下一世云居道膺。二世新罗云住和尚。新罗庆猷禅师。新罗慧禅师。高丽大镜大师。高丽真澈大师。

    洞山良价下一世踈山匡仁。二世洪州百丈明照安禅师(新罗人)新罗洞真大师。

    【沩仰派】仰山慧寂下一世新罗五观山顺支禅师。

    仰山慧寂下一世南塔光涌。二世郢州芭蕉慧清禅师(新罗人)

    【云门派】云门文偃禅师会下新罗僧

    【法眼派】法眼文益下一世高丽道峯慧炬国师。高丽灵监禅师。

    法眼文益下一世天台德韶。二世永明延寿。三世高丽圆空国师。高丽僧三十六人。

    法眼文益下一世天台德韶。二世普闻希辩。三世高丽慧洪禅师。

    愿诸世人。按表点检。有名宗祖之下。必皆亲禀得法。正法眼藏。在我海东。为佛缘地。吁亦盛矣。溯夫海东禅宗之来。当以道义大师为其首。按新罗国武州迦智山宝林寺諡普照禅师灵塔碑。(朝请郎守定边府司马金颖撰)云

    初道仪大师者。受心印於西堂。(西堂智藏禅师马祖一之法嗣)後归我国。说其禅理。时人惟尚经教。与习观存神之法。未臻其无为任运之宗。以为虚诞。不之崇重。有若达磨不遇梁武也。由是知时未集。隐於山林。付法於廉居禅师。居於雪山信圣寺。传祖心辟师教。我禅师往而事焉。净修一心。求出三界。以命非命。以躯非躯。禅师察志气非偶。素槩殊常。付玄珠授法印。又云。禅师名留於此。魂魄何之。生离五浊。超十八空。乐寂灭而不归。遗法林而永秀。岂惟济生灵於沙界。实亦传禅圣於三韩。礼云别子为祖。康成注云。子若始来在此国者。後世以为祖。是以达磨为唐第一祖。我国则以仪大师为第一祖。居禅师为第二祖。我师为第三祖矣。

    又按高丽国曹溪宗慈氏山莹源寺宝监国师碑铭(李齐贤撰)云。

    敻彼心宗。逾海而东。厥派惟九。道义其首。绳绳仍昆。代有哲人。

    高丽以还。有禅寂宗。盖法眼益之惟心诀。及永明寿之宗镜录之宗旨也。逮至中叶佛日普照国师。讳知讷者。崛起於松广寺。创定慧社。集众修禅。阐扬宗风。是为曹溪宗之开祖也。师无所禀承。而从六祖坛经。及大慧书状。独自悟入。发明大道。曹溪山第二世真觉国师。法讳慧谌。号无衣子。辑述禅门拈颂集三十卷。又其弟子觉云禅师。着拈颂说话。(世以龟谷觉云与师同名。故误以拈颂说话为龟谷之作。非是。盖云师禀承其师之传授心法。作拈颂说话。故多引无衣之颂。是其一证也。真觉集中。有示觉云上人之法语。则其为弟子也明矣。云师於智异山上无住庵作说话。笔端落舍利。有浮图藏之。)朝鲜禅家。奉为圭臬。曹溪山第六世圆监国师法桓。第十世慧监国师万恒。第十三世觉真国师复丘。皆本宗之名僧。相继阐法。由是宗势历久不衰。曹溪遂为禅宗之总名词。凡属禅僧。虽是他宗。皆冐曹溪宗师之徽号焉。此曹溪宗。实为海东自创之最特色者也。高丽之末。禅有二派。一为曹溪派。一为临济派。至是临济之宗。托於曹溪之名。曹溪之实。掩於临济之派。即临济嫡传石屋珙下之太古普愚及平山林下之懒翁慧勤是也。勤得妙严无学。学得涵虗得通。遂止不传。愚得幻庵混修。修得龟谷觉云。(云师於恭愍王廿一年。判曹溪宗事。奏请重刊景德传灯录板本。有功於禅宗)云得碧溪正心。心得碧松智严。严得芙蓉灵观。观得清虗休静浮休善修。有似曹溪六祖下之南岳让青原思矣。

    特书临济宗之源流

    叙七佛。古佛应世。緜历无穷。不可以周知而悉数也。故近谭贤刧有千如来。暨于释迦但纪七佛。按长阿含经云。七佛精进力。放光灭暗冥。各各坐诸树。於中成正觉。又曼殊室利(即文殊师利也)为七佛祖师。金华善慧大士(梁傅大士名翕)登松山顶行道。感七佛引前。维摩接後。今之撰述。断自七佛而下。

    ○毘婆尸佛(过去庄严刧第九百九十八尊)偈曰。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象。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长阿含经云。人寿八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刹利姓拘利若。父盘头母盘头婆提。居般头婆提城坐波波罗树下。说法三会。度人三十四万八千。神足二。一名骞茶。二名提舍。侍者无忧。子方膺)

    ○尸弃佛。(庄严刧第九百九十九尊)偈曰。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长阿含经云。人寿七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刹利。姓拘利若。父明相。母光曜。居光相城。坐分陀利树下。说法三会。度人三十五万。神足二。一名阿毘浮。二名婆娑。侍者忍行。子无量。)

    ○毘舍浮佛(庄严劫第一千尊)偈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长阿含经云。人寿六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刹利。姓拘利若。父善灯。母称戒。居无喻城。坐婆罗树下。说法二会。度人一十三万。神足二。一扶游。二郁多摩。侍者寂灭。子妙觉。)

    ○拘留孙佛(现在贤刧第一尊)偈曰。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佛是佛幻。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须别。(长阿含经云。人寿四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婆罗门姓迦叶。父礼得。母义枝。居安和城坐尸利沙树下。说法一会。度人四万。神足二。一萨尼。二毘楼。侍者善觉。子上胜。)

    ○拘那含牟尼佛(贤刧第二尊)偈曰。佛不见佛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於生死。(长阿含经云。人寿三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婆罗门。姓迦叶。父大德。母善胜。居清净城。坐乌暂婆罗门树下。说法一会。度人三万。神足二。一舒盘那。二郁多楼。侍者安和。子导师。)

    ○迦叶佛(贤刧第三尊)偈曰。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长阿含经云。人寿二万岁时。此佛出世。种婆罗门姓迦叶。父梵德。母财主。居波罗奈城。坐泥俱律树下说法一会。度人二万。神足二。一提舍。二婆罗婆。侍者善友。子集军。)

    (幻寄曰。始予录指月录七佛。第书其偈。阿含化迹皆削焉。既见世之人。粗闻即心即佛者。率多拨无报化。乃悟昔人载此之妙密。盖偈阐法身之极致。阿含示化迹之大略。可谓断常俱遣。事理两融者矣。传灯成於道原。而裁定於杨大年。其旨不苟也。因具录之此录稍录神通亦以此。)

    ○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世尊至多子塔前。命摩诃迦叶分座令坐。以僧伽黎围之。遂告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付於汝汝当护持。并勅阿难。副贰传化。无令断绝。而说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复告迦叶。吾将金缕僧伽黎衣。传付於汝。转授补处至慈氏佛出世。(当来龙华会主弥勒尊佛)勿令朽坏。迦叶闻偈。头面礼足。曰善哉善哉。我当依勑恭顺佛故。

    世尊。在娑罗双树。入般涅盘已。经七日。大迦叶後至。遶棺三匝。世尊。椁示双趺。迦叶作礼。大众罔措。(已上依指月录)(佛入灭即周穆王壬申岁二月十五日也)

    尚玄按。禅门拈颂集。先书分座公案。此朝鲜禅家所谓世尊第一处传心。即杀人刀消息也。次书拈花公案。所谓第二处传心。即活人劒消息也。末书示趺公案。所谓第三处传心。即杀活并示也云云。读者详之。

    ○第一祖摩诃迦叶尊者。梵语迦叶波。此云饮光。盖以身有金色为名也。摩竭陀国人也姓婆罗门。父饮泽。母香至。世尊灭度後。结集三藏毕。尊者自念衰老。宜入定於鷄足山以待弥勒。乃召阿难。言我今不久世间。今将正法。付嘱於汝。汝善守护。听吾偈言。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非法。说是偈已。阿难作礼奉命。尊者念如来舍利皆在诸天。凌虚徧至塔庙。礼已而还。乃持僧伽黎衣。入鸡足山。俟慈氏下生。即周孝王五年丙辰岁也。(佛纪一二三年)

    ○第二祖阿难尊者。王舍城人也。姓刹利帝。父斛饭王。实佛之从弟也。梵语阿难陀。此云庆喜。以如来成道日生故名也。多闻博达。智慧无碍。世尊以为摠持第一。尝所赞叹加以宿世有大功德。受持法藏。如水传器。佛乃命为侍者。常随侍奉焉。尊者後於恒河中流。将入寂灭。是时。山河大地六种震动。雪山有五百仙人。覩兹瑞应。飞空而至。礼足愿度。须臾五百罗汉。从空而下。为诸仙人出家授具。其仙众中。有二罗汉。一名商那和修。二名末田底迦。阿难知是法器。乃告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大迦叶。迦叶入定。而付於我。我今将灭。复付於汝。汝受吾教。当听偈言。本来付有法。付了言无法。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阿难付法眼藏竟。踊身虚空。现十八变。入风轮奋迅三昧。而分身四分一分惠忉利天。一分惠娑竭罗龙宫。一分惠阿闍世王。一分惠毘舍离王。各造宝塔而供养之。乃周厉王十一年癸巳岁也。(佛纪一六〇年)

    ○第三祖商那和修尊者。(亦名舍那婆斯)摩突罗国人也。父林胜。母憍奢耶。在胎六年而生。梵云商诺迦。此云自然服。即西域九枝秀草名。出则圣人降生尊者生而此草出。尊者化缘既久。思付法者。寻於吒利国。得优波毱多。以为给侍。因问毱多曰。汝年几耶。答曰我年十七。尊者曰。汝年十七。性十七耶。答曰师发已白。为发白耶。心白耶。尊者曰。我但发白非心白耳。毱多曰。我身十七。非性十七也。尊者知是法器。後三载。遂为落发授具。乃告曰。昔如来。以无上法眼。付嘱迦叶。展转相授。而至於我。我今付汝勿令断绝。汝受吾教。听吾偈言。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说偈已。即隐於罽宾国南白象山中。後於三昧中见弟子毱多有五百徒众。常多懈慢。尊者乃往彼现龙奋迅三昧以调伏之。而说偈曰。通达非彼此。至圣无长短。汝除轻慢意。疾得阿罗汉。五百比丘。闻偈已。依教奉行。皆获无漏。尊者乃现十八变火光三昧。用焚其身。毱多收舍利。建塔於梵迦山。乃周宣王二十二年乙未岁也。(佛纪二二二年)

    ○第四祖优波毱多尊者。吒利国人也。(亦名优波崛多又名邬波毱多)姓首陀。父善意。十七出家。二十证果随方行化。至摩突罗国。得度者甚众。由是。魔宫震动。波旬(天魔王名)愁怖。遂竭其魔力。以害正法。尊者即入三昧。观其所由。波旬复伺便。密指璎络。縻尊者颈。尊者出定。乃取人狗虵三屍。化为华鬘。软言慰谕波旬曰。汝与我璎络。甚是珍妙。吾有花鬘。以相酬奉。波旬大喜。引颈受之。即变为三种臭屍。虫蛆坏烂。波旬厌恶。大生忧恼。尽己神力。不能移动乃昇六欲天。告诸天王。又诣梵王。求其解免。彼各告言。十力弟子所作神变。我辈凡陋何能去之。波旬曰。然则柰何。梵王曰。汝可归心尊者。即能除断。乃为说偈。令其回向曰若因地倒。还因地起。离地求起。终无其理。波旬。受教已。即下天宫。礼尊者足。哀露忏悔毱多曰。汝自今。归於如来正法更不作娆害否。波旬曰。我誓回向佛道。永断不善。毱多曰。若然者。汝可口自唱言。归依三宝。魔王依教。合掌三唱。花鬘悉除。乃欢喜踊跃。作礼尊者。而说偈曰。稽首三昧尊。十力圣弟子。我今愿回向。勿令有劣弱。尊者在世化导。证杲最多。每度一人。以一筹置於石室。其室纵十八肘。广十二肘。充满其间。最後。有一长者子。名曰香众。来礼尊者。志求出家。尊者问曰。汝身出家。心出家。答曰。我来出家。非为身心。尊者曰。非为身心。复谁出家。答曰。夫出家者无我我故。无我我故。即心不生灭心不生灭。即是常道。诸佛亦常。心无形相。其体亦然。尊者曰。汝当大悟。心自通达。宜依佛法僧。绍隆圣种。即为剃度。授具足戒。仍告之曰。汝父尝梦金日而生汝。可名提多迦复谓曰。如来以正法眼藏。次第传授。以至於我。今复付汝。听吾偈言。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付法已。乃踊身虚空。呈十八变。却复本座。跏趺而逝提多迦以室内筹。用焚其躯。收舍利建塔供养。即周平王三十年庚子岁也。(佛纪二八七年)

    ○第五祖提多迦尊者。摩伽陀国人也。初生之时。父梦金日。自屋而出。照耀天地。前有大山。诸宝严饰。山顶泉涌。滂沱四流。後遇毱多尊者为解之曰。宝山者吾身也。泉涌者法无尽也。日从屋出者汝今入道之相也。照耀天地者汝智慧超越也。尊者本名香众。因为易今名焉。梵云提多迦。此云通真量也。尊者後至中印度。彼国有八千大仙。弥遮迦为首。以有夙缘。愿求度脱。尊者乃告弥遮迦曰。昔如来。以大法眼藏。密付迦叶。展转相授。而至於我。我今付汝。当护念之。乃说偈曰。通达本法心。无法无非法。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说偈已。踊身虚空。作十八变。火光三昧自焚其躯。弥遮迦与八千比丘。同收舍利。於班茶山中起塔供养。即周庄王五年己丑岁也。(佛纪三三六年)

    ○第六祖弥遮迦尊者。中印度人。既传法已。游化至北天竺国。见雉牒之上。有金色祥云叹曰。斯道人气也。必有大士。为吾法嗣。乃入城。於闤闠间。有一人。手持酒器。逆而问曰师何方来。欲往何所。尊者曰。从自心来。欲往无处。曰识我手中物否。尊者曰。此是触器而负净者。曰师还识我否。尊者曰。我即不识。识即非我。又谓曰。汝试自称名氏。吾当後示本因。彼人说偈答曰。我从无量刧。至于生此国。本姓颇罗堕。名字婆湏蜜。尊者曰我师提迦多说。世尊昔游北印度。语阿难言。此国中。吾灭後三百年。有一圣人。姓颇罗堕名婆须蜜。而於禅祖。当获第七。世尊记汝。汝应出家。彼乃置器。礼师侧立。而言曰。我思往刧。尝作檀那。献一如来宝座。彼佛记我云。汝於贤刦释迦法中。宣传至教。今符师说愿加度脱。尊者即与披剃。复圆戒相。乃告之曰。正法眼藏。今付於汝。勿令断绝。乃说偈曰。无心无可得。说得不名法。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尊者说偈已。入狮子奋迅三昧踊身虚空。高七多树。却复本座。化火自焚。婆湏蜜收灵骨。贮七宝凾。建浮图。置于上级即周襄王十五年甲申岁也。(佛纪三九一年)

    ○第七祖婆湏蜜尊者。北天竺国人也。常服净衣执酒器。游行里閈。或吟或啸。人谓之狂。及遇弥遮迦尊者。宣如来往志。自省前缘。投器出家。受法行化。至迦摩罗国。广兴佛事。於法座前。忽有智者。自称我名佛陀难提。今与师论义。尊者曰。仁者。论即不义。义即不论。若拟论义。终非义论。难提知师义胜。心即钦伏。曰我愿求道。沾甘露味。尊者遂与剃度。而授具戒。复告之曰。如来正法眼藏。我今付汝。汝当护持。乃说偈曰。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尊者即入慈心三昧。时梵王帝释及诸天众。俱来作礼。而说偈言。贤却众圣祖。而当第七位。尊者哀念我。请为宣佛地。尊者从三昧。起示众云。我所得法。而非有故。若识佛地。离有无故。说此语已。还入三昧。示涅盘相。难提即於本座。起七宝塔。以葬全身。即周定王十七年辛未岁也。(佛纪四三八年)

    ○第八祖佛陀难提者。迦摩罗国人也。姓瞿昙氏。顶有肉髻。辩捷无碍。初遇婆须蜜尊者。出家受教。既而领徒行化。至提迦国城毗舍罗家。见舍上有白光上腾。谓其徒曰。此家当有圣人。口无言说。真大乘器。不行四衢知触秽耳。言讫。长者出。致礼问何所须。尊者曰。我求侍者。曰我有一子。名伏駄蜜多。年已五十。口未曾言。足未曾履。尊者曰。如汝所说。真吾弟子。伏駄闻之。遽起礼拜。而说偈曰。父母非我亲。(尚玄曰。此非爷娘之亲。乃切近之亲也。犹曰父母虽生我。而不能亲见我心也)谁是最亲者。(尚玄曰。我亦自不能见我心故问也。)诸佛非我道。谁是最通者。尊者以偈答曰。汝言与心亲父母非可比。汝行与道合。诸佛心即是。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欲识汝本心。非合亦非离。伏駄蜜多闻师妙偈。便行七步。尊者曰。此子昔曾值佛。悲愿广大。虑父母爱情难舍。故不言不履耳。长者遂舍令出家。尊者寻授具戒。付法说偈曰。虚空无内外。心法亦如此。若了虚空故。是达真如理。伏駄蜜多承师付嘱。以偈赞曰。我师禅祖中。当得为第八。法化众无量。悉获阿罗汉。尔时。尊者佛陀难提。即现神变。却复本座。俨然寂灭。众兴宝塔。葬其全身。即周景王十年丙寅岁也。(佛纪四九三年)

    ○第九祖伏駄蜜多尊者。提迦国人。行化至中印度。时有长者香盖。携一子而来。瞻礼尊者曰。此子处胎六十岁。(正作宗十六岁)因号难生。尝有一仙。谓此儿非凡。当为法器。今遇尊者可令出家。尊者即与落发授戒。羯磨之际。祥光烛座。仍感舍利三七粒现前。自此精进忘疲。既而尊者。告之曰。如来大法眼藏。今付於汝。汝护念之。乃说偈曰。真理本无名因名显真理。受得真实法。非真亦非伪。尊者付法已。即入灭尽三昧。而般涅盘。闍维收舍利。建塔於那烂陀寺。即周敬王三十三年甲寅岁也。(佛纪五四一年)

    ○第十祖脇尊者。中印度人。本名难生。後值伏駄尊者。执侍左右。未尝睡眠。谓其脇不至席。遂号脇尊者焉。初至华氏国。憩一树下。右手指地而告众曰。此地变金色。当有圣人。言讫即变金色。时有长者子富那夜奢。合掌前立。尊者问曰。汝从何来。夜奢曰。我心非往。尊者曰。汝何处住。曰我心非止。尊者曰。汝不定耶。曰诸佛亦然。尊者曰。汝非诸佛曰诸佛亦非。尊者因说偈曰。此地变金色。预知有圣至。当坐菩提树。觉华而成已。夜奢复说偈曰。师坐金色地。常说真实义。廻光而照我。令入三摩谛。尊者知其意。即度出家复具戒品。付法说偈曰。真体自然真。因真说有理。领得真真法。无行亦无止。尊者付法已。即现神变。而入涅盘。化火自焚。四众各以衣裓盛舍利。随处兴塔而供养之。即周贞王二十七年己亥岁也(佛纪五八六年)

    ○第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华氏国人。姓瞿昙氏。父宝身。既得法於脇尊者。寻诣波罗柰国。有马鸣大士。迎而作礼。因问曰。我欲识佛。何者即是。尊者曰。汝欲识佛。不识者是曰佛既不识焉知是乎。尊者曰。既不识佛。焉知不是。曰此是锯义。尊者曰。彼是木义。复问锯义者何。曰与师平出。又问木义者何。尊者曰。汝被我解。马鸣豁然省悟。稽首归依遂求剃度。尊者谓众曰。此大士者。昔为毗舍离国王。以其国有一类裸人。如马裸露。王运神通。分身为蚕。彼乃得衣。王後复生中印度。马人感恋悲鸣。故号马鸣。如来记云。吾灭度後六百年。当有贤者马鸣。於波罗柰国。摧伏异道。度人无量。继吾传化。今正是时即告之曰。如来大法眼藏。今付於汝。即说偈曰。迷悟如隐显。明暗不相离。今付隐显法非一亦非二。尊者付法已。即显神变。湛然圆寂。众兴宝塔。以閟全身。即周安王十九年戊戌岁也(佛纪六四五年)

    ○第十二祖马鸣大士者。波罗柰国人也。亦名功胜以有作无作诸功德最为殊胜。故名焉。既受法於夜奢尊者。後於华氏国。转妙法轮。忽有老人。座前仆地。师谓众曰。此非庸流。当有异相。言讫不见。俄从地涌出一金色人。复化为女子。右手指师而说偈曰。稽首长老尊。当受如来记。今於此地上。宣通第一义。说偈已。瞥然不见。师曰。将有魔来。与吾较力。有顷。风雨暴至。天地晦冥。师曰。魔之来信矣。吾当除之。即指空中。现一大金龙奋发威神。震动山岳。师俨然於座。魔事随灭。经七日。有一小虫。大若蟭螟。潜形座下。师以手取之。示众曰。斯乃魔之所变。盗听吾法耳。乃放之。令去。魔不能动。师告之曰。汝但归依三宝。即得神通。遂复本形。作礼忏悔。师问曰。汝名谁耶。眷属多少。曰我名迦毘摩罗。有三千眷属。师曰。尽汝神力变化若何。曰我化巨海。极为小事。师曰汝化性海得否。曰何谓性海。我未尝知。师为说偈海。曰山河大地皆依建立。三昧六通由兹发现。迦毘摩罗闻言。遂发信心。与徒众三千。俱求剃度。师乃召五百罗汉。与授俱戒。复告之曰。如来大法眼藏。今当付汝。汝听偈言。隐显即本法。明暗元不二。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离。师付法已。即入龙奋迅三昧。挺身空中。如日轮相。然後示灭。四众以真体藏之龙龛。即周显王四十二年甲午岁也。(佛纪七〇一年)

    ○第十三祖迦毘摩罗尊者。华氏国人也。初为外道。有徒三千。通诸异论。後於马鸣尊者得法。领徒至西印度。彼处深山。有大树。荫覆五百大龙。其树王名龙树。常为龙众说法。尊者。遂与徒众。诣彼。龙树出迎曰。深山孤寂。龙蟒所居。大德至尊。何枉神足。尊者曰吾非至尊来访贤者。龙树默念曰。此师得决定性明道眼否。是大圣继真乘否。尊者曰汝虽心语。吾已意知。但办出家。何虑吾之不圣。龙树闻已。悔谢。尊者。即与度脱。五百龙众。俱受具戒。复告龙树曰。今以如来大法眼藏。付嘱於汝。谛听偈言。非隐非显法。说是真实际。悟此隐显法。非愚亦非智。付法已。即显神变。化火焚身。龙树收五色舍利。建塔瘗之。即周赧王四十六年壬辰岁也。(佛纪七五九年)

    ○第十四祖龙树尊者。西天竺国人也。亦名龙胜。始於毗摩罗尊者得法。後至南印度彼国之人。多信福业。闻尊者为说妙法。递相谓曰。人有福业。世间第一。徒言佛性。谁能覩之。尊者曰。汝欲见佛性。先须除我慢。彼人曰。佛性大小。尊者曰。非大非小。非广非狭。无福无报。不死不生。彼闻理胜。悉回初心。後告上首弟子迦那提婆曰。如来大法眼藏今当付汝。听吾偈言。为明隐显法。方说解脱理。於法心不证。无嗔亦无喜。付法已。入月轮三昧。广现神变。复就本座。凝然入寂。及七日天雨舍利。尊者复於座。指空语众曰。昔拘那含佛弟子摩诃迦尊者。有三愿。一为佛时。凡有圣士化度。则天澍雨及其身皆为舍利。二大地所生。皆堪为药。疗众生病。三凡有智者皆得所知微妙以通宿命。今雨舍利摩诃迦神力也。言已复寂。迦那提婆。与众建塔。閟其全身。即秦始皇三十五年己丑岁也。(佛纪八一六年)

    ○第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南天竺国人也。姓毘舍罗。初求福业。兼乐辩论。後谒龙树大士。将及门。龙树知是智人。先遣侍者。以满鉢水置於座前。尊者覩之。即以一针投之而进。欣然契会。正法眼藏云。西天禁断锺鼓。谓之沙汰。经於七日。祖运神通。登楼撞锺。诸外道众。一时共集。至锺楼。其门封鎻。乃问撞锺者谁。祖曰天。曰天者谁。祖曰我。曰我者谁。祖曰伱。曰伱者谁。祖曰狗。曰狗者谁。祖曰尔。曰尔是谁。祖曰我。曰我是谁。祖曰天。如是往返七度。外道一众。知自负堕。奏闻国王。再鸣锺鼓。大兴佛法。尊者告罗。睺罗多。而付法眼偈曰。本对传法人。为说解脱理。於法实无证。无终亦无始。付法已。入奋迅定。身。放八光而归寂灭。学众兴塔而供养之。即汉文帝十九年庚辰岁也。(佛纪八六七年)

    ○第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迦毘罗国人也。行化至室罗筏城。有河名曰金水。其味殊美中流复现五佛影。尊者告众曰。此河之源凡五百里。有圣者僧伽难提。居於彼处。佛志一千年後。当绍圣位。语已领诸学众。泝流而上。至彼。见僧伽难提。安坐入定。尊者与众伺之。经三七日。方从定起。尊者问曰。汝身定耶。心定耶。曰身心俱定。尊者曰。身心俱定何有出入。曰虽有出入。不失定相。如金在定。金体常寂。(祖源通录云如金在井。如金出井。世相去来。若约金体。都无去来)尊者曰。若金在井。若金出井。金无动静。何物出入。曰言金动静。何物出入。言金出入。金非动静。尊者曰。若金在井。出者何物。若金在井。在者何物。曰金若出井。在者非金。金若在井。出者非物。尊者曰。此义不然。曰彼理非着。尊者曰。此义当堕。曰彼义不成。尊者曰。彼义不成。我义成矣。曰我义虽成。法非我故。尊者曰。我义已成。我无我故。曰我无我故。复成何义。尊者曰。我无我故。故成汝义。曰仁者。师於何圣。得是无我。尊者曰。我师迦那提婆证是无我。曰稽首提婆师。而出於仁者。仁者无我故。我欲师仁者。尊者曰。我已无我故。汝湏见我我。汝若师我故。知我非我我。难提心意豁然。即求度脱。尊者曰。汝心自在。非我所系。语已。即以右手。擎金鉢。举至梵宫。取彼香饭。又以右手。渐展入地至金刚轮际取甘露水。以琉璃器持至会所。以斋大众。大众见之。钦慕作礼。於是尊者。命僧伽难提而付法眼。偈曰。於法实无证。不取亦不离。法非有无相。内外云何起。尊者付法已。安坐归寂。四众建塔。此当汉武帝二十八年戊辰岁也。(佛纪九一五年)

    ○第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室罗筏城宝庄严王之子也。得法受记。行化至摩提国。与大众游历山谷。至一峯下。谓众曰。此峯顶有紫云如盖。圣人居此矣。即与大众。徘徊久之。见山舍一童子。持圆监直造尊者前。尊者问尊几岁耶。曰百岁。尊者曰。汝年尚幼。何言百岁。曰我不会理。正百岁耳。尊者曰。汝善机耶。曰佛言。若人生百岁。不会。(一作善)诸佛机未若生一日。而得决了之。尊者曰。汝手中当何所表。曰诸佛大圆监。内外无瑕翳。两人同得见。心眼皆相似。彼父母闻子语。即舍令出家。尊者携至本处。授具戒讫。名伽邪舍多。他时闻风吹殿铃声。尊者问曰。铃鸣耶。风鸣耶。舍多曰。非风非铃我心鸣耳。尊者曰心复谁乎。舍多曰。俱寂静故。尊者曰。善哉善哉。继吾道者。非子而谁。即付法眼。偈曰心地本无生。因地(一作种)从缘起。缘种不相妨。华果亦复尔。尊者付法已。右手攀树而化。大众议曰。尊者树下归寂。其垂荫後裔乎。将奉全身於高原建塔。众力不能举。即就树下起塔。当汉昭帝十三年丁未岁也。(佛纪九五四年)

    ○第十八祖伽邪舍多尊者。摩提国人也。姓郁头蓝。父天盖。母方圣。尝梦大神持监。因而有娠。凡七月而诞。肥体莹如琉璃。未尝洗沐。自然香洁。幼好闲静。语非常童。持监出游。遇难提尊者得度。领众至大月氏国。得婆罗门鸠摩罗多尊者。谓曰。昔世尊。记曰。吾灭後一千年。有大士出现於月氏国。绍隆玄化。今汝值吾。应斯嘉运。於是鸠摩罗多发宿命智。投诚出家。授具讫。付法。偈曰。有种有心地。因缘能发萌。於缘不相碍。当生生不生。尊者付法已。踊身虚空。现十八种神变。化火光三昧。自焚其身。众以舍利起塔。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