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注释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1] 某种信仰:似当作“信仰某种”。

    [2] 却是它:似当作“它却是”。

    [3] 咧:似当作“吗”。

    [4] “学术”后原有省略号,今删。他处径删。

    [5] “的”字似当删。

    [6] 拉:原作“剌”。他处径改。

    [7] 地:原作“的”。

    [8] 舜典:原作“尧典”。

    [9] 地:原作“的”。

    [10] 句末“的”字原无。

    [11] 以槱:原作“”,此据《周礼》通行本改。

    [12] “于”字原在引号内,当移出。龡:古“吹”字。

    [13] 《诗经》通行本《豳风·七月》篇无此句。

    [14] 共:原作“公”。

    [15] 十一月北《尚书》通行本作“十有一月朔”。

    [16] 浚:原作“濬”,此据《尚书》通行本改。

    [17] 的:当作“地”。

    [18] 阴阳是盘古氏夫妻:当作“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卷首:当作“卷上”。

    [19] 第一第二节:当作“卷上”。

    [20] 以下皆非严格引用,而是意引。此书多为如此,一般不再出注。

    [21] 仙:原误作“常”。《神仙传》通行本无“老子”,此当据《太平广记》所引。

    [22] 起源得早了:原作“起的源早了”。

    [23] 此后原有省略号,今删。

    [24] 棣王琰:当作“棣王李琰”。

    [25] 宗:原作“宋”。

    [26] 为:当作“而”。

    [27] “禽”字前当有“此”字。

    [28] 亹亹:原作“亶亶”。

    [29] 此后当有“谋及乃心”。

    [30] 章:原作“节”。“于”字原无,据《易经》通行本补。

    [31] “用”字后的两句话不见于《礼记·表记》,“居”下两句见于《周易·系辞上》。

    [32] 此说不确。“变置社稷”似应为《易经·革·彖》所言“汤武革命”之“革命”之意。

    [33] “国”字和“沃”字后原皆有破折号。

    [34] 神明:或作“明神”。

    [35] 糅:原作“揉”。

    [36] 降:原作“祥”。

    [37] “认其”二字原无,据文义补。

    [38] 绎:原误作“泽”。飨:原作“祀”。

    [39] “远庙”后原为破折号。

    [40] “我”字原无,据《尚书》通行本补。

    [41] “朝庙”二字当删。

    [42] “等”字前原有破折号,今删。

    [43] 明堂大道录:原误作“明道大道录”。盛德:当作“明堂”。

    [44] 乘:原作“椉”。

    [45] “逸”字原无。

    [46] “说”字当删。

    [47] 先祖:原作“祖先”。

    [48] 丘:原作“”。

    [49] 益:原作“愈”。

    [50] 颖容:原作“颖子容”,似皆可。

    [51] “义”字或作“学”字,原无。

    [52] 耤:《礼记》通行本作“藉”。

    [53] “侯”字原误作“俟”。

    [54] “雍”原作“雝”。

    [55] 标题“祭祀”原无。

    [56] “宫”字原无。

    [57] 见《文选》卷十三注引。

    [58] “明堂”原误作“明道”。

    [59] “礼说”二字原无,五帝五祀:原作“明堂”。

    [60] “篇”字前原有“之”字。

    [61] “篇”字前原有“之”字。

    [62] “讻”原作“凶”。

    [63] “篇”字前原有“之”字。

    [64] “地”原作“的”。

    [65] “楗”:原误作“”字。

    [66] 后一“地”字原作“的”。

    [67] “所”字原无。据《庄子》通行本补。此处为节引。

    [68] “求”:原作“有”。

    [69] “邪”:原作“耶”。

    [70] “求”:原作“有”。

    [71] “孙子”:或作“子孙”。

    [72] “为”字原在引号内。

    [73] :原作“病”。“则”字原无。

    [74] 欢:原作“驩”,古“歡”字,简化为“欢”字。

    [75] “自”字原无。

    [76] 象:原作“像”。

    [77] 义:原作“议”。

    [78] “四十八”后原作“种礼典吉七”。

    [79] “后”字前原有“按”字。跋:原作“拔”。“宴好”二字原无。

    [80] “俗”字原无。

    [81] 送:原作“迭”。

    [82] 亲听:原作“听亲”。

    [83] 生:原作“先”。示不:原作“不敢”。

    [84] “审”字原无。

    [85]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原作“祭义”。

    [86] “说”字前原有“又”字。

    [87] 语:原作“话”。他处径改。

    [88] “试以道术”和“即”五字原无。钵:原作“砵。”下一“钵”字同。

    [89] 用:原作“以”。

    [90] 泉:原作“帛”。

    [91] 原无“于”、“也”。

    [92] 玙:原作“屿”。

    [93] 丧:原作“送”。

    [94] “一”字前原有“的”字。

    [95] 地:原作“的”。

    [96] 意:原作“事”。

    [97] 两“说”字后似当补“是”字。

    [98] “是”字原在引号内。作之:原作“所作”。

    [99] 宋·沈作喆《寓简》卷二云:“《中庸》,子思子之言,犹可疑也。夫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和可也;发而中节,谓之中可也。和顺积中,何喜怒哀乐之有?有感而应焉,无过不及也,则谓之中而已矣,而何以易之?《列子》言‘喜之复也必怒,怒之复也必喜,皆不中也’,可谓知言。”

    [100] 宋·陈善《扪虱新话》卷一云:“予旧尝为《中庸说》,谓《中庸》者吾儒证道之书也。然至今疑自‘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以下一段,恐只是汉儒杂记。”

    [101] “它”:原作“他”。

    [102] “它”:原作“他”。

    [103] “它”:原作“他”。

    [104] “它”:原作“他”。

    [105] “它”:原作“他”。

    [106] 前两“它”字:原作“他”。

    [107] “还”字原无。

    [108] 即:原作“亦”。

    [109] “纬”字原无。

    [110] 佛家偷得老子好处,后来道家却只偷得佛家不好处:原作“佛教偷得道家好处,道家偷得佛家的不好处”。《文献通考》所引无“却”字。“见”字后九字原无。

    [111] 见道宣《古今佛道论衡》卷甲、《广弘明集》卷一。

    [112] 经籍考:原作“经籍”。

    [113] 见:原误为“现”。甲:原作“一”。

    [114] 携来:原误作“译”。“梵”下七字原无。

    [115] “刘”字原无。

    [116] 弘:原作“宏”。

    [117] “任官的”三字原无。“《后汉书》卷七三”原无。

    [118] “疆梁”二字原无,或作“畺良”。昙摩罗刹即竺法护。

    [119] “颍”原作“颖”。

    [120] 弗:或作“不”。

    [121] 鹤:又作“鹄”,原作“鸡”。

    [122] 地:原作“的”。

    [123] 第:原作“弟”。

    [124] 弘:原作“宏”。

    [125] 见《朱子语类》卷一二五。“只是互”原作“则是互”。“其实只是”原作“实则”。“其法”原作“法”。

    [126] 趺坐行:原作“跌坐吐”。

    [127] 后汉书:原作“史记”。“列”字原无。

    [128] 音:原作“首”。

    [129] 之:原作“三”。

    [130] 全书总目:原作“书目提要”。两“六”字原无。

    [131] 决:原作“知”。

    [132] “其他”及“以”三字原无。

    [133] “为”字原无。

    [134] “然”字原无。称:原作“谓”。

    [135] “河”下八字原无。

    [136] “之”字后原有“矣”字。“后”下十字原无。

    [137] “候之部”原作“侯之学”。“经”字原无。

    [138] “刑德放”三字原无。

    [139] 见《后汉书》卷八二上《樊英传》注。文字略异。

    [140] “宋均注”三字原无。

    [141] 左方契:或作“左右契”、“左契”。

    [142] 同其:原作“其同”。

    [143] 两“氏”字、“朱彝尊”及“《说纬》”七字原无。

    [144] 大:原误作“太”。

    [145] “《汉书》卷七七”及“韩氏”七字原无。

    [146] 《前汉书》无此语。

    [147] 之:原误作“知”。

    [148] “本”字原无。

    [149] “为诸”、“诸”、“而”、“焉”五字原无。

    [150] 苶:或作“”。“知”字后之“其”字原无。邪:原作“耶”。

    [151] 马端临:原误作“朱熹”。

    [152] 二:原误作“三”。

    [153] “者”字原无。

    [154] “附子宁传”四字原无。

    [155] “幼”字前七字及“终以自蔽”四字原无。

    [156] 弘:原作“宏”。

    [157] 道武帝即北魏拓跋珪。下文“太武”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158] “仙”字原无。张宾:原作“张宾之”。

    [159] 诫:原作“戒”。

    [160] “零”、“尚”及“二”后“人”字原无。

    [161] 多:原作“谱”。

    [162] 苻:原误作“符”。

    [163] 勖:原作“勋”。

    [164] 陈书·马枢传:原作“梁书”。“萧”字原无。

    [165] 抱:原作“提”。

    [166] 逌:原作“迥”。

    [167] 教:原作“徒”。

    [168] 六:原作“八”。二一:原作“二二”。

    [169] “等”字原无。之:原作“的”。

    [170] 慧:原作“惠”。

    [171] 道安:原作“安道”。“惟清所出,为群译首”在《出三藏·记集》卷十三《安世高传》作“惟世高出经,为群译首”,《高僧传》作“唯高所出,群译之首”,二者皆在此句下紧承“安公以为‘若及面禀,不异见圣’”一句,使人容易误以为前面一句也是安公(道安)所言。

    [172] 祐:原作“佑”。他处径改。三藏集记:通作“出三藏记集”。

    [173] 僧伽提婆:原作“佛伽提婆”。

    [174] 伽:原作“迦”。

    [175] 持:原误作“位”。

    [176] 谶:原误作“懺”。

    [177] 菩提流支:原误作“菩提支流”。他处径改。

    [178] “《解深密》”当作“《深密解脱经》”(其同本异译《解深密经》为玄奘所译),“《思益梵天》”当作“《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其同本异译《思益梵天所问经》为鸠摩罗什所译)。王先生此处可能由于信从梁启超《佛典之翻译》一文而出错。见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21页。梁先生此文收入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出版的《梁任公近著》第一辑中卷。

    [179] “本”字原无。

    [180] 般若流支:原误作“般若支流”。他处径改。

    [181] 迦:原作“伽”。

    [182] 刘英:原作“英”。

    [183] “孙权”及“三国”四字原无。

    [184] 南朝:原作“南北朝”,据上下文及史实改。

    [185] 慧:原作“惠”。他处径改。

    [186] 同上。

    [187] 说梁武帝饿死,主要源于力主辟佛的韩愈。此说尚可商榷,明代高僧袾宏《正讹集·梁武帝》指出:“‘饿死’二字,乃嫉佛者过为之辞,欲藉以阻人之进耳。”另外应该提到,梁武帝极力推行素食,严禁出家人饮酒食肉,并以身作则,严格持戒;敕令大量编译佛典,制定和推广忏法,创设水陆法会,给后世丛林以深远影响。

    [188] 杨广:原作“广”。

    [189] 马端临:原误作“朱熹”。

    [190] 该句当作“张融曾著《门论》”。

    [191] “天”字前原有“於”字。:或作“乙”,原作“丿乙”(合为一字)。耳:原作“而已”。乎:原作“也”。

    [192] 周颙就张融:原作“又尝推论”。

    [193] 此句为意引,不尽合原意。周颙原话作“言道家者,岂不以二篇为主;言佛教者,亦应以般若为宗。二篇所贵,义极虚无;般若所观,照穷法性。虚无法性,其寂虽同;住寂之方,其旨则别。”

    [194] 泥洹:原作“涅槃”。化:原作“花”。各是:原作“是亦”。

    [195] 号:原作“说”。死:原作“始”。两“无”字前原皆有“于”字。

    [196] “谢镇之”前三字及后十三字原无。

    [197] 弘:原作“宏”。

    [198] 纷:原作“分”。

    [199] 北周武帝:原作“在北周武帝时”。

    [200] 张宾:原作“张宾之”。

    [201] 智:原作“知”。

    [202] 超:或作“起”。

    [203] 元:或作“玄”。靖:或作“清”。

    [204] 邪:原作“耶”。

    [205] 以:原作“于”。

    [206] 弗:原作“佛”。

    [207] 傅奕:原误作“傅弈”。他处径改。

    [208] “其”指范缜。

    [209] “又如”后之概括不尽符合原意。范缜原话作“今人之质,质有知也;木之质,质无知也。人之质非木质也,木之质非人质也,安在有如木之质而复有异木之知哉?”

    [210] 莅:原作“蒞”。

    [211] 没:原作“不”。

    [212] “见”字前原有“注”字。

    [213] 此处原有破折号。他处径删。

    [214] “倡”字前原有“首”字。

    [215] 论:原作“篇”。外内名之:原作“内外名之異”。

    [216] 佛者梵语,晋训觉也,觉之为义,悟物之谓,犹孟轲:原作“佛梵讲也,晋时训为觉,觉,悟也,孟轲”。

    [217] 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耳,共为首尾:原作“周孔匡救时弊,佛教唯明其本,为其首尾”。

    [218] 逆寻:原作“寻于逆”。顺通:原作“通于顺”。

    [219] “张融”二字原无。

    [220] 张融:原作“其”。道也与佛,逗极无二:原作“道与佛无二”。

    [221] :或作“乙”,原作“丿乙”(合为一字)。

    [222] 此段话为意引,不尽合原意。

    [223] “武”字原无。

    [224] 书:原作“论”。

    [225] 读者据此会以为“彼等以事解,我以心通”为韩愈所说,而在第五章第四节第三小节则以此语归李翱。实际上,此语为李翱在《复性书·中》所说,原话为“彼以事解者也,我以心通者也”。

    [226] 编:原作“篇”,似皆可。

    [227] 德洪:通常作“惠洪”。

    [228] 三教:原作“儒释道”。

    [229] 两“慧”字原作“惠”。

    [230] 相:原作“象”。

    [231] 玄:原误作“延”。

    [232] 祆:原误作“祅”。他处径改。

    [233] 预:原作“豫”。

    [234] 摩:通常作“穆”。

    [235] 它:原作“他”。

    [236] 南:原误作“能”。

    [237] 一:原作“以”。

    [238] 一:原作“以”。

    [239] 一:原作“以”。

    [240] 释:原作“佛”。斥伪:原作“大秦摩尼”。

    [241] 名如:原作“如”。而实无像设:原作“无神像”。篆:原作“袤”。

    [242] “景教”二字原无。

    [243] “方”字后之逗号原在其前,“同时”后之句号原在其前。

    [244] “Christianity”原误作“Christiainty”。

    [245] “所”字原在“现”字后。

    [246] “唐”字原无。

    [247] “文”字原无。

    [248] “金”字前原有“集”字。

    [249] 此标题原无。

    [250] “我存”原误倒,他处径改。“读”字原无。

    [251] 索:原作“素”。

    [252] “贞观”二字原无。

    [253] 原无“卷十七”、“蒋维乔”、“第十五章”。

    [254] 译:原作“释”。珠:原作“球”。

    [255] 此处有误。“圣历”是武则天年号,“先天”是唐玄宗年号。“用壮”不是一个人,而是得势、隆盛之意。腾口:张口放言。东周:指洛阳。下士:指道士或道家道教,《老子》第四十一章曰:“下士闻道,大笑之。”西镐:指西安。

    [256] 地:原作“的”。

    [257] 教:原作“典”。

    [258] 宜:原作“宣”。

    [259]&e...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