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篇 周文学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第一章 《诗经》史略

    今所传《诗》三百篇,本三百十一篇。除《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笙诗有声无词不计外,实为三百有五篇。果何自来耶?曰:周时朝廷之所采,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者也。语本班固《汉书·艺文志》。按《周礼》: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而《礼记·王制》称,天子五年一巡守,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又《春秋公羊》宣公十五年《传》注云: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从《周礼》之言观之,则知古者诗教之重。从《王制》之说观之,更知古者陈诗之旨。从何氏《公羊传》注观之,且以知其采诗之法焉。采诗云者,犹汉武帝之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是也。见《汉书·礼乐志》。故知今之所谓三百篇者,夫抵成周之民间文学。妇人孺子之所讴吟,贩夫牧竖之所谣倡,而莫能指其作者之主名者也。《诗序》记诗之作者,自《绿衣》至《鲁颂》不下数十篇,多不可信。

    《诗》三百篇皆可入乐,乐正即以之教国子,入学者咸肆习之。故习乐即习诗也。《周礼》大司乐掌成均之法,教国子以乐语乐舞。《乐记》亦谓以乐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故其时诗乐之学普及,文人学士多通音律,观于春秋时大夫类能赋诗歌诗可知矣。然则今之三百篇殆又最古之乐谱与欤。惟相传既久,舛误必多。春秋以还,礼崩乐坏。孔子以六艺教弟子,毅然以整理国故为己任。故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厥后史迁《孔子世家》即据此以为孔子删诗之证,而异议自此起。其说曰: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史公此说,后儒信者颇多,而疑之者则力辟其谬。有谓孔子如果删诗,不应存郑卫之淫风者;有谓孔子删诗不容十分去九者;有谓诗之时代近五百年,成康之世,诸侯多贤。禽郇之功,亦甚卓著,孔子何以删盛存衰者。然此皆似是而非之言。殊不足以服众口。今按《论语》,孔子自言,一则“诗三百”,再则曰“诗三百”,是古诗相传止有三百,孔子固未尝删也。《论语》又记孔子之言曰:汝为《周南》、《召南》矣乎?又曰:雅颂各得其所。是二南、雅、颂之名,似亦在昔所固有,亦非孔子有所去取也。且《左氏》记季札观乐,在孔子前,列论诸风,无一出十五国以外者。然则今“诗三百”,原为周时旧本。孔子删诗之论,特史公误解雅颂各得其所,故遂为此臆说耳。不知雅颂得所,实指声乐而言,与删汰文字无关。上云乐正,是其明征。《墨子·公孟》篇亦谓诵诗三百,歌诗三百,弦诗三百,舞诗三百。《郑风·子矜》毛传引此以释诗义。孔疏云:诵之,谓背文暗诵之;歌之,谓引声长歌之;弦之,谓以琴瑟播之;舞之,谓以手足舞之。窃意四诗所用皆一“三百篇”而已,特其肄习之方各有不同耳。吾人亦皆指为孔氏所删可乎。

    王崧《说纬》韪史公之言,复进而著其说曰:删诗云者,非止全篇删去,或篇删其章,或章删其句,或句删其字。如“棠棣之华,偏其反尔,岂不尔思,室是远而”,此《小雅·棠棣》之诗也。夫子谓其以室为远害于兄弟之义,故篇删其章也。“衣锦尚,文之著也”,此《鄘风·君子偕老》之诗也。夫子恶其尽饰之过,恐其流而不反,故章删其句也。“谁能秉国成,不自为政,卒劳百姓”,此《小雅·节南山》之诗也,夫子以能字为意之害,故句删其字也。而崔述《读风偶识》又曰:凡文章之道,美斯爱,爱斯传,乃天下之常理。故有作者,即有传者。但世近则人多诵习,世远则渐就湮没。其国崇尚文学而鲜忌讳,则传者多,反是则传者少。小邦弱国,偶遇文学之士录而传之,亦有行于世者,否则遂失传耳。东壁此言,意在解释今《诗·国风》中成、康时诸侯之诗罕闻,而东迁以后之诗居其泰半者,乃太史就其现世流传者采录如此,并非孔子有所删削也。余意太史采诗,官非一人,世非一代,地非一域,初或不止三百之数。其后用以入乐,用以施教。始撷取英华,芟除芜秽,定著之为三百五篇。其删者无人诵习,久渐散亡,所谓逸诗是也。此非孔子删之,乃史官纂辑时删之耳。其已著录者,则传者世有其人,习者人有其事,故虽遭秦火而犹得全也。余以是知孔子时诗本无阙失,三百五篇固犹匡山真面也。

    第二章 《诗经》之时代背景

    今欲述《诗经》之时代背景,不可不先明周代之历史。考诗经自始至末,其时代约为周初至春秋之中叶,即周武王至周定王时,前十一世纪至前七世纪。五百年间之文学也详见后章。兹略述其史实如下。

    周之先曰弃,即尧舜时之官后稷者也,三传至公刘。虽在戎狄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民赖其庆,百姓多怀归之。周道之兴自此始。十二传至古公亶父,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为薰育所逼,民怒欲战。古公不忍,遂去豳一作邠。踰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豳人举国扶老携幼以从,周室由是始盛。古公有少子名季历,季历生昌,为殷西伯。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诸侯皆向之。纣囚西伯于羑里,寻释之。虞芮争讼,求决于西伯。至周,见耕者让畔,惭惭而去。卒谥为文王。子发嗣,以太公望为师,召为辅,率诸侯伐纣,破之于牧野。遂代殷而即位,都于镐京。分封宗室功臣立五等之爵。封太公于齐,周公于鲁,召公于燕。当时列为诸侯者凡兄弟十五人,同姓四十人,异姓二十余人,是为姬周开国之始。

    武王殁,成王以冲龄践祚,周公为冢宰摄政,召公为太保辅焉。周公多才艺,为政七年,制礼作乐,文明大启。康王继立,召公复辅翼之。故成康两代天下大治,史称刑措不用者四十年,是为周之极盛时代。

    康王之子昭王享国甚久,南游不返,周室始衰。传子穆王,好远略,周游天下,尤失诸侯之心。再传至懿王,戎狄之祸渐起。至子厉王,暴虐无道。为国人所逐。宰相行共和之政者十四年。迨宣王立,四夷离畔,狁逼京师,王乃命尹吉甫伐狁,方叔讨荆蛮,召虎征淮夷。王则亲征徐戎。以仲山甫辅政,周室复振。是为周室中兴时代。

    宣王之子幽王失道,嬖褒姒,世子宜臼出奔申。时犬戎猖獗,弑王于骊山下,郑桓公死之。宜臼嗣立,是为平王,东迁于洛邑以避戎患,此西元前七百七十年事也。是为周室东迁时代。

    周自东迁以后,天子威严日坠。内则诸侯强横,互相攻伐;外则夷狄交侵,兵戎迭起。桓王一朝鲁、卫、郑、宋、齐、秦皆弑其君。郑且射王中肩,楚则僭称王号。蔡杀陈厉公,齐杀鲁桓公,强国恣兼并之欲,下民怀乐土之思,社会纷乱至斯极矣。计自平王四十九年迄敬王三十九年,前七百二十二至四百八十一。前后凡二百四十二年,是为春秋时代。而《诗》即终止于西元前六百年之际,盖春秋之前半期也。

    吾人试就此五百年间之历史观之,则知周宣王时虽号中兴,实为多事之秋。东迁以后,纷扰尤剧。虽其时政治社会之详情无从考知,然文学为时代之写真,诗歌即政治之反响。用以征信,固无上之史料也。兹就三百篇中诗人之所表现者而推测其社会之状态如下。

    一、政治黑暗 《鄘风·鹑之奔奔》云:鹊之强强,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二章。诗人直斥其君之无良,则其政治之坏可想见矣。《王风·兔爰》云:有兔爰爰,雉离于罗。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尚寐无吪。夫曰“百罹百凶”,则遭逢之厄可知。曰无吪无觉,则怨愤之情益甚。盖周道至此,王纲愈坠矣。尚何言哉,惟有闭听塞明,置之不见不闻而已。此古人糟饮酾之意也。《魏风·硕鼠》云: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此诗序以为刺君之重歛,而崔东壁则谓细玩其词“莫我肯顾”“莫我肯德”,与《小雅·黄鸟》篇笔意相类。按《黄鸟》云:黄鸟黄鸟,无集于谷,无啄我粟。此邦之人,莫我肯谷。言旋言归,复我邦族。盖由有司不肖,惟务羣削小民,以致豪强舆隶,皆得肆行吞噬而无所忌,故民不堪甚扰而思去也。大抵困于有司之诛求者,其害尤小;困于众人之鱼肉者,其害尤巨。参看《读风偶识》。然而顾瞻四方,蹙蹙靡骋。世外仙源,亦陶公寓言耳,岂真有避秦之乐土哉?《小雅·节南山》云:不吊昊天,乱靡有定。式月斯生,俾民不宁。忧心如酲,谁秉国成。不自为政,卒劳百姓。六章。《正月》云:父母生我,胡俾我愈。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二章。又云:忧心茕茕,念我无禄。民之无辜,并其臣仆。哀我人斯,于何从禄。瞻乌爰止,于谁之屋。三章。又云:鱼在于沼,亦匪克乐。潜虽伏矣,亦孔之炤。忧心惨惨,念国之为虐。十一章。数诗描写虐政深刻沉痛,以视《四月》诗人尚作戾天潜渊之思者更进一层矣。人生至此,宁复知死所耶。至《大雅·瞻卬》云: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人民,女覆夺之。此宜无罪,女反收之。彼宜有罪,女覆说之。二章。则显斥其颠倒乖谬之实矣。为政若此,欲不败得乎?他如《黄鸟》纪秦穆之残,《南山》述齐襄之乱,《株林》刺陈灵之丑,虽若与国政无关,然而身之不正尚能明其治道者实未之闻。若是,又可以观焉。

    二、戍役繁兴 《邶风·击鼓》云: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又云: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读此诗者可知其时用兵之亟矣。人民有死亡之惧,室家无偕老之期,此子美《兵车行》之所为作也。《卫风·伯兮》云:伯兮殳兮,邦之桀兮。伯也执舃,为王前驱。又云: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王风·君子于役》云: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此妇人之念其夫者也。《扬之水》云: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此戍者之怀其室家者也。《魏风·陟岵》云: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此又行役不归,悬揣其亲之倚望者也。《唐风·鸨羽》云: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夫以征戍至不能艺稷黍,则其时农民之苦可知。老杜所谓“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者,始信其非虚语矣。《小雅·采薇》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按此诗明言“靡室靡家,狁之故。不遑起居,狁之故”,则当日外患之剧可知。然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其感之也深,故其言之也切。以视蟏蛸出没,不无荒废之悲;而皇驳归来,尚饶室家之乐者有如霄壤矣。至如《何草不黄》之诗云: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一章。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二章。吾人试悬想其时人民之痛苦、社会之愁怨为何如耶。此外《小雅》之《鸿雁》、《祈父》、《北山》、《小明》及《渐渐之石》等篇皆苦役之作也。

    三、贫富悬殊 《邶风·北门》云: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此诗旧以为卫之贤者所作。观其内不足以畜妻子,而有交谪之忧;外不足以谢勤劳,而有敦迫之苦,可谓穷矣。人穷则呼天,此诗之所以作也。《魏风·葛屦》云: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一章。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虽是褊心,是以为刺。二章。旧说以此诗为刺俭之作。然俭本美德,即或不中于礼,宁得引为诟病若是?细玩其意,特贫女作苦之咏耳。夫履霜犹藉葛屦,而缝裳乃为好人。此所谓针线年年,为人作嫁者也。其贫富之不齐可知矣。然此犹可说也。至《伐檀》之诗云: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则呵斥不劳而获之徒不遗余力矣。盖大乱之后,社会必生剧变。西人之服粲粲,《大东》之柚全空。《中谷》仳离之叹,《苕华》不饱之歌,固尔时恒见之事也。故《小雅·正月》之诗又曰:仳仳彼有屋,蔌蔌方有谷。民今之无禄,天夭是椓。哿矣富人,哀此茕独。读此诗者,于其社会之状态盖十分而得其八九焉。

    四、风俗浇薄 周室东迁以后,民俗日偷,此亦征诸诗词而可见者。《召南·行露》之诗曰: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一章。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三章。诗序谓衰乱之俗微,贞信之教兴,强暴之男,不能侵陵贞女。故诗人咏之如此。朱子《集传》亦从此说。盖以为文王时诗也。然考二南实为东迁以后所作。详后。观其多露之戒,不从之誓,鼠牙雀角之喻,自是世衰俗弊,女子为势所迫,以致赴诉兴讼,不必曲说为文王之化召公之贤也。证之《野有死麕》一诗,其时风俗之坏亦可概见。又按《邶风·谷风》之诗曰:不我能慉,反以我为雠。既阻我德,贾用不售。昔育恐育鞠,按蜀石经恐下无育字。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此夫妇之道缺怨之言兴也。《卫风·氓》之诗曰: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又曰: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此昏姻之礼废,始乱之而终弃之也。《小雅·我行其野》之诗曰:我行其野,蔽芾其樗。昏姻之故,言就尔居。尔不我畜,复我邦家。此睦姻之谊尽,民流离而不见恤也。然此皆在上者有以化之耳。故《小雅·角弓》之诗曰:尔之远矣,民胥然矣。尔之教矣,民胥效矣。此亦刺俗薄之诗。上行下效,捷于景响。岂不信哉,岂不信哉?

    第三章 论《周南》、《召南》

    一、二《南》之名称 南,乐也,因地得名。《小雅·鼓钟》之诗曰:以雅以南,以龠不僭。《左传·哀公二十九年》季札来聘,请观周乐。见舞《象萷》、《南籥》者。《礼记·文王世子》亦称胥鼓南。然则南之名虽不必即为《周南》、《召南》,其为古乐明矣。程大昌《考古编》谓南乐即《周南》、《召南》,后儒非之者甚多。今不俱论。今按《吕览·音初》篇载禹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命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易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高诱注以南音为南方国风之音,以《周南》、《召南》为取涂山氏女南音以为乐歌。据此则南乐与二《南》之关系更明矣。盖南乐者,南方之音乐。如《左传》所谓锺仪操南音是也。亦即《左传》及《礼记》所谓虞舜师旷之歌南风是也,非《诗序》所云化自北而南之谓也。其称为《周南》、《召南》者,盖成王之世周公与召公分治,各采风谣以入乐章。周公所采南方之诗,则谓之《周南》,召公所采南方之诗,则谓之《召南》耳。今以二《南》之诗证之,如《南有樛木》、《汉广》、《汝坟》、《江有汜》诸篇皆明言其地矣。而《水经注·江水》篇引《韩诗·周南序》曰:其地在南郡南阳之间,自陕以东,周公主之;自陕以西,召公主之。《楚地记》曰:汉江之北为南阳,汉江之南为南郡。盖汉世南郡兼湖北荆州、宜昌、施南、襄阳之地,南阳兼今河南南阳汝州之地。故《周南》之诗曰《汝坟》,曰《江永》、《汉广》。是其境东北至汝,南至江,北至汉也。《召南》之诗曰《江沱》,是其境西北至蜀,东南至南郡也。参看魏默深《诗古微》。然则二《南》皆周召封地以南之诗,以地别,不以化区,殆无疑义。而旧说王者诸侯之风,分岐分陕之地,亦决不可信矣。胡承珙曰:南以地言者,乃采时诗编部之名也。以音言者,又入乐时编部之名也。二者不同,而亦不相悖。见《毛诗后笺》。洵笃论哉。

    二、二《南》之时代 《周南》、《召南》廿五篇,自郑玄以来,说诗者皆以为在文王之世,朱子《集传》因之,实则非也。郑氏之言曰:文武之德,光熙前绪。以集大命于厥身,遂为天下父母。使民有政有居,其时诗风有《周南》、《召南》郑玄《诗谱序》。今按《周南》十一篇时代虽无明征,而《召南·甘棠》、《何彼秾矣》二篇,则明明非文王时诗也。《甘棠》云:蔽芾甘棠,勿前勿伐,召伯所茇。考召公称伯,在武王分陕之后。岂有文王之世武王尚未克殷,诗人即预称召伯之理?《左传》、《孔丛子》、《韩诗外传》及《史》、《汉》等书并以此诗为作于召伯久没之后,西周遗民追思之词,则并非康王时诗矣。《何彼秾矣》云:何彼秾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此明为东迁以后之诗。而毛公泥于正变之说,文武时诗为正风,厉宣以后为变风。必强训平为正,平王即文王,盖谓武王之女,文王之孙,适于齐侯之子也。夫训文王为平正之王,齐侯而曰齐一之侯,此复成何文理。况《卫风·硕人》亦云: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鲁颂·闷宫》亦曰:周公之孙,庄公之子。皆与此同例,又将何以曲解之耶?至王姬下嫁于齐,其事明见于《春秋》。庄公元年,夏单伯送王姬,王姬归于齐。此诗即咏其事。王姬即周平王之孙,齐侯之子即齐僖公之子襄公也。然则《何彼秾矣》一诗之为东迁以后所作,不待三家诗之异说而已明矣。他若《周南》之《汝坟》,《召南·行露》、《野有死麕》皆似出厉以降,国乱俗靡之歌,不关文王时事。而说者必指王室为对纣言,父母为文王,或又牵合召伯之化以实之。附会牴牾,胶窒难通。此孟子所以讥高叟之固也。故就此数篇观之,二《南》虽不必皆出东周,其非一世之诗则彰明甚。崔述曰:周公之子,世为周公。召公之子,世为召公。盖亦各率旧职而采其风。是以昭穆以后,下逮东迁之初,诗皆有之。由是言之,二《南》不但非文王时诗,而亦不尽系成康时诗矣。以上参看《诗古微》及《读风偶识》。

    三、二《南》之内容 《周南》诗十一篇,即《关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罝》、《芣苢》、《汉广》、《汝坟》、《麟之趾》是也。《召南》诗十四篇,即《鹊巢》、《采蘩》、《草虫》、《采》、《甘棠》、《行露》、《羔羊》、《殷其雷》、《摽有梅》、《小星》、《江有汜》、《野有死麕》、《何彼秾矣》、《驺虞》是也。共诗二十五篇。自《诗序》以之比附文王,说经之士又从而伸其说,随流扬波,一往不返。朱子稍稍违之,辄遭指斥。迄于今日,异说尤众。虽亦间有通论卓见,然大抵各执其所是非以为是非耳。甚或一察自好,入主出奴。非迂即妄,求其真能得诗意者鲜矣。今按二南所咏非止一事,析言之约可分为三类:

    (一)属于抒情者。《关雎》、《卷耳》、《汉广》、《草虫》、《行露》、《殷其雷》、《摽有梅》、《小星》、《江有汜》、《野有死麕》等十篇,皆其类也。诸诗旧皆有说,说皆不同。《关雎》一篇,或以为美,或以为刺。然细玩其辞,本极明白之抒情诗。采诗者于此有无用意今不可知。若只就文而论,两说似皆失之。至《卷耳》一诗亦难断其为谁何而作,而《诗序》必释之曰:《卷耳》,后妃之志也。又当辅佐君子,求贤审官,知臣下之勤劳,内有进贤之志而无险诐私谒之心。朝夕思念,至于忧勤也。如此说《诗》,非穿凿迂曲之甚者乎?他若《汉广》之爱慕,《草虫》之忧伤,《行露》之信誓,《江汜》之啸歌,《殷雷》之念归人,《摽梅》之求庶士,《小星》抱裯而怨命,皆不必求其本事,而诗意可推。盖抒情之诗,正为风谣本色。必索甚解,未有不固者也。

    (二)属于叙事者。《葛覃》、《桃夭》、《鹊巢》、《采蘩》、《采》、《何彼秾矣》等六篇,皆其类也。《诗序》以《葛覃》为后妃之本,能以妇道化天下。朱子复进而伸之曰:此诗后妃所自作,故无赞美之辞。然于此可以见其已贵而能勤,已富而能俭,已长而敬不弛于师傅,已嫁而孝不衰于父母,是皆德之厚而人所难也。余观此诗不过泛咏妇女归宁之事耳,奚必其后妃也?至谓后妃自作,尤为臆说。盖《关雎》为当日民间婚辞,而《葛覃》即女子婚后归宁母家之咏。男女婚嫁,虽属寻常,在流俗则极乐道之,今之歌谣尚可征也。《桃夭》、《鹊巢》,俱咏“之子于归”,《采蘩》、《采》,同为勤于妇职。语意平平,无甚奇异。惟《何彼秾矣》一诗,咏王姬下嫁于齐,或系民间艳羡之辞耳。

    (三)属于颂赞者。《南有樛木》、《螽斯》、《兔置》、《汝坟》、《麟之趾》、《甘棠》、《羔羊》、《驺虞》等八篇,皆其类也。崔述曰:序及朱传皆以《樛木》为后妃能逮下,而无嫉妒之心,《螽斯》为后妃不妒忌而子孙众多。余按《螽斯》之旨当于序传所云,若《樛木》则未有以见其必为女子而非男子也。玩其词意,颇与《南有嘉鱼》“南山有台”之诗相类。或为群臣颂祷其君,亦未可知。要之此二诗者,皆上惠恤其下,而下敬爱其上之诗。《读风偶识》。余谓崔说以《樛木》为祝福而作,不为无见,然亦有不尽然者。盖《樛木》次于《卷耳》之后,《卷耳》本妇女怀念征人之作,《樛木》或亦思妇寻常祷祝之辞,初不关乎君臣之事也。《螽斯》一篇,极似咏妇人之求子者,亦与后妃无涉。细玩前后诸篇,意似一贯。其所歌者,皆夫妇室家之琐事,男女婚嫁之恒情,太史采之亦可见民风之一斑矣。至若《兔罝》、《驺虞》之美猎士,《甘棠》之思召伯,词意均极明显。《汝坟》、《麟趾》、《羔羊》三篇,当亦赞美之诗。惟所称何人,所指何事,则不可考耳。

    此外周南有《芣苢》一诗,不详其义。第就其辞观之,极似趁韵之民歌。《序》以为后妃之美,朱子谓化行俗美家室和平。妇人无事,相与采芣苢而赋之,以相乐焉。考《三百篇》义不明者甚多,不得其解,固不必曲为之说也。崔述之论二《南》云,《鹊巢》三篇乃治内齐家之事,颇类《周南·关雎》之三。《行露》狱讼失宜,朝政初衰,亦似在《周南·兔罝》之日,《摽梅》之迨吉,《野有死麕》之怀春,与《南有乔木》之游女,事相类也。《何彼秾矣》之称平王与《汝坟》之忧如毁,时相近也。又曰《驺虞》乃射时所歌,与《鹊巢》等篇同,而反列于后者,犹《周南》之后而殿以《麟趾》也。观此,则古人采《诗》编诗之义,岂真慢无泾渭者哉?

    第四章 论十三《国风》(上)

    一、名称及国别 《诗大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又曰: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又曰: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此以《诗》之体制言也。朱子《诗集传序》曰: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此以《诗》之作者言也。而惠周惕《诗说》云:风、雅、颂以音别也。按三说虽异,实则相同。《吕览·音初》言闻其声而知其风。高诱注:风俗也。《汉书·五行志》言天子采风以作乐。应劭注:风为土地风俗也。民俗歌谣之作,异乎《雅》、《颂》之音。或以体判,或以律分,义各有取也。旧说风之数十五,盖合二南言之。今析出二南令与风、雅、颂并立,故为十三国风。顾此十三国别尚有不能成立者。如邶、鄘、卫本为一国,《王风》、《豳风》俱不得以国称。故论风之名数实只卫、郑、齐、魏、唐、秦、陈、桧、曹九国而已。兹节录郑氏《诗谱》之说以明《诗·风》国别之大概云。

    (一)邶、鄘、卫。邶、鄘、卫者,周武伐纣,以其京师封纣子武庚为殷后。庶殷顽民,被纣化日久,未可以建诸侯。乃三分其地置三监,使管叔、蔡叔、霍叔尹而教之。自纣城而北谓之邶,南谓之鄘,东谓之卫。成王既黜殷命,杀武庚,复伐三监。更于此三国建诸侯,以殷遗民封康叔于卫,使为之长。后世子孙稍并彼二国,混而名之。七世至顷侯,当周夷王时,卫国政衰,变风始作。

    (二)王。王城者,始武王作邑于镐京,谓之宗周,是为西都。周公摄政五年,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既成,谓之王城,是为东都,今河南是也。成王居洛邑,迁殷顽民于成周,复还归处西都。申侯与犬戎攻宗周,杀幽王于戏。晋文侯郑武公迎宜臼于申而立之,是为平王。以乱故,徙居东都王城。于是王室之尊与诸侯无异,其诗不能复《雅》,故贬之,谓之王国之变风。

    (三)郑。初,宣王封母弟友于宗周畿内咸林之地,是为郑桓公。幽王为犬戎所杀,桓公死之。其子武公与晋文侯定平王于东都王城,武王又作卿士。国人宜之,郑之变风始作。

    (四)齐。齐者,周武王伐纣,封太师吕望于齐,是谓齐太公。地方百里,都营丘。成王用周公之法制,广大邦国之境。而齐受上公之地,更方五百里。其子丁公嗣位于王官。后五世,哀公政衰,荒淫怠漫。纪侯僭之于周懿王,使烹焉。齐之变风始作。

    (五)魏。魏者,虞舜夏禹所都之地,周以同姓封焉。乃今魏君,啬且褊急,不务广修德于民,教以义方。其与秦晋邻国,日见侵削,国人忧之。当周平、桓之世,魏之变风始作。至春秋,鲁闵公元年晋献公竟灭之,以其地赐大夫毕万。自尔而后,晋有魏氏。

    (六)唐。唐者,成王封母弟叔虞之故墟,曰唐侯,南有晋水。至子燮,改为晋侯。至曾孙成侯,南徙居曲沃,近平阳焉。昔尧之时,洪水九年,下民其咨,万国不粒。于时杀礼以救艰厄,其流乃被于今。当周公、召公共和之时,成侯孙僖,甚啬爱物,俭不中礼。国人闵之,唐之变风始作。其孙穆侯又徙于绛云。

    (七)秦。秦者,尧时有伯翳者,实皋陶之子。佐禹治水,水土既平,舜命作虞官。掌上下草木鸟兽,赐姓曰嬴。历夏商兴衰,亦世有人焉。周孝王使其末孙非子养马于汧渭之间,封为附庸,邑之于秦谷。至曾孙秦仲,宣王又命作大夫,始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国人美之,秦之变风始作。秦仲之孙襄公,平王之初,兴兵讨西戎以救周。平王东迁王城,乃以岐丰之地赐之,始列为诸侯。

    (八)陈。陈者,帝舜之胄。有虞阏父者,为周武王陶正。武王赖其利器用,与其神明之后,封其子妫满于陈,都于宛丘之侧,是曰陈胡公。以备三恪。妻以元女太姬,无子,好巫觋祷祈鬼神歌舞之乐,民俗化而为之。五世至幽公,当厉王时,政衰,大夫荒淫,所为无度。国人伤而刺之,陈之变风作矣。

    (九)桧。桧者,古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祝融氏名黎,其后八姓唯妘姓,桧者处其地焉。周夷王、厉王之时。桧公不务政事,而好好洁衣服,大夫去之,于是桧之变风始作。

    (十)曹。曹者,周武王既定天下,封弟叔振铎于曹。昔尧游成阳,死而葬焉。舜渔于雷泽,民俗始化,其遗风厚重多君子。务稼穑,薄衣食,以致蓄积。夹于鲁卫之间,又寡于患难。末时富而无教,乃更骄侈。十一世,当周惠王时,政衰,昭公好奢而任小人。曹之变风始作。

    (十一)豳。豳者,后稷之曾孙公刘者,自邰而出所徙戎狄之地名。公刘以夏后太康时失其官守,窜于此地,犹修后稷之业,勤恤爱民,民咸归之,而国成焉。成王之时,周公避流言之难,出居东都二年。思公刘大王居豳之职,忧念民事至苦之功,以此序己志。后成王迎反之,摄政,致太平。其出入也,一德不回,纯似于公刘大王之所为,大师大述其志。主意于豳公之事,故别其诗以为豳国变风焉。

    郑谱多据毛传,然亦有未可信,吾人分别观之可也。其诗之有关于史实者,当并详于后。

    二、时代及地理 十三国风时代多不可考。惟《诗序》言之凿凿,每说一诗,必举一事以实之。其绝不相关者,亦必曲为之解。后人以《诗序》近古,其说必有所传,其所称为美某刺某者,必某某之时与事无疑。然按之实际殆多无根之说也。兹举序说于后,以观其所谓变风时代者。

    (一)邶、鄘、卫风。《柏舟》,言仁而不遇也。卫顷公之时,仁人不遇,小人在侧。《绿衣》,卫庄姜伤己也。《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日月》,卫庄姜伤己也。《终风》,卫庄姜伤己也。《击鼓》,怨州吁也。《雄雉》,刺卫宣公也。《匏有苦叶》,刺卫宣也。《式微》,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归也。《旄丘》,责卫伯也。《新台》,刺卫宣公也。《二子乘舟》,思肂、寿也。以上《邶》。《柏舟》,共姜自誓也。《墙有茨》,卫人刺其上也,公子顽通乎君母,国人疾之,而不可道也。《君子偕老》,刺卫夫人也。《鹑之奔奔》,刺卫宣姜也。《定之方中》,美卫文公也。《蝃》、《相鼠》、《干旄》序皆以为卫文公时诗。《载驰》,许穆夫人作也。以上《鄘》。《淇奥》,美武公之德也。《考槃》,刺庄公也。《硕人》,闵庄姜也。《氓》序亦以为宣公时诗。《芄兰》,刺惠公也。《河广》,宋襄公母归于卫,思而不止故作是诗也。《木瓜》,美齐桓公也。以上《卫》。

    (二)王风。《君子于役》,刺平王也。《扬之水》,刺平王也。《兔爰》,闵周也。桓王失信,诸侯背叛。构怨连祸,王师伤败,君子不乐其生焉。《葛藟》,刺平王也。《丘中有麻》,思贤也。庄王不明,贤人放逐,国人思之而作是诗也。

    (三)郑风。《缁衣》,美武公也。《将仲子》,刺庄公也。《叔于田》,刺庄公也。《大叔于田》,刺庄公也。《清人》,刺文公也。《遵大路》,思君子也。庄公失道,君子去之,国人思望焉。《有女同车》,刺忽也。《山有扶苏》,刺忽也。《萚兮》,刺忽也。《狡童》,刺忽也。《扬之水》,闵无臣也。君子闵忽之无忠臣良士,终以死亡,而作是诗也。《出其东门》,闵乱也。公子互争,兵革不息,男女相弃,民人思保其室家焉。

    (四)齐风。《鸡鸣》,思贤妃也。哀公荒淫怠慢,故陈贤妃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还》,刺荒也。哀公好田猎,从禽兽而无厌,国人化之,遂成风俗。《南山》,刺襄公也。《甫田》,大夫刺襄公也。《卢令》,刺荒也。襄公好田猎毕弋,而不修民事。百姓苦之,故陈古以风焉。《敝苟》,刺文姜也。《载驱》,齐人刺襄公也。《猗嗟》,刺鲁庄公也。

    (五)魏风。无一直指为某君者。

    (六)唐风。《蟋蟀》,刺晋僖公也。《山有枢》,刺晋昭公也。《扬之水》,刺晋昭公也。《椒聊》,刺晋昭公也。《杕杜》,刺时也。君不能亲其宗族,骨肉离散,独居而无兄弟,将为沃所并尔。《鸨羽》,刺时也。昭公之后大乱五世,君子下从征役,不得养其父母,而作是诗也。《无衣》,美晋武公也。《有杕之杜》,刺晋武公也。《葛生》,刺晋献公也。《采苓》,刺晋献公也。

    (七)秦风。《车邻》,美秦仲也。《驷》,美襄公也。《小戎》,美襄公也。《蒹葭》,刺襄公也。《终南》,戒襄公也。《黄鸟》,哀三良也,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而作是诗也。《晨风》,刺康公也。《渭阳》,康公念母也,《权舆》,刺康公也。

    (八)陈风。《宛丘》,刺幽公也。《东门之枌》序亦以为幽公时诗。《衡门》,诱僖公也。《墓门》,刺陈佗也。《防有鹊巢》,忧谗贼也。宣公多信谗,君子忧惧焉。《株林》,刺灵公也。《泽陂》,刺时也。言灵公君臣淫于其国,男女相说,忧思感伤焉。

    (九)桧风。无一确定为何时诗者。

    (十)曹风。《蜉蝣》,刺奢也。昭公国小而迫,无法以自守。好奢而任小人,将无所依焉。《候人》,刺近小人也。共公远君子而好近小人焉。《下泉》,思治也。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

    (十一)豳风。序皆以为周公时诗。

    诗序列叙邶、鄘、卫、王、郑、齐、唐、秦、陈、曹诸诗,或以为某王某公之时,或以为某甲某乙之事,似皆信而有征。而独于《魏风》七篇,《桧风》四篇,皆阙而不载。但泛言刺其君疾其君而已,不复直指为何君何人。故说者多谓其傅会书史,依托名谥,凿空妄语,以诳后人。崔氏《读风偶识》论之曰:桧亡于鲁惠之世,魏亡于鲁闵之世,且在齐哀、陈幽之后二百余年。何以远者知之历历,而近者反皆不之知乎?盖周、齐、秦、晋、郑、卫、陈、曹之君之谥,皆载于《春秋传》及《史记》世家、年表,故得以采而附会之。此二国者,《春秋》、《史记》之所不载,故无从凭空而撰为某君耳。然则彼八国者,亦非果有所传,而但就诗词揣度言之,因取《春秋传》之事附会之也。彰彰明矣。东壁此论,诚为有见,顾《诗序》之失虽多,前人论者甚众,不复深辨。然亦有极确而可据者。有虽无确据,而探索词旨,大约知为何时何事者。今悉依此以略定国风之时代。

    按《鄘风·定之方中》诗云: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又云:卜云其吉,终焉允臧。又云:騋牝三千。《序》以为美卫文公,此则征之左史而可信者。《左传·闵公二年》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及狄人战于荧泽,卫师败绩,遂灭卫。宋桓公逆诸河,宵济卫之遗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益之以共滕之民,为五千人。立戴公以庐于曹。许穆夫人赋《载驰》,戴公卒。僖公元年齐桓公封卫于楚丘,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是此诗之作必在周惠王十八年前六五九。以后,周襄王十七年前六三五,卫文公卒于是年。以前也。许穆夫人者,卫宣公之女。《载驰》一诗明言归唁卫侯,言至于漕,与传正合,则亦卫亡以后之诗矣。前六百六十或六五九。至若卫人为庄姜赋《硕人》,见《春秋》隐公三年周平王五十一年,前七百二十。《左传》。《南山》、《敝笱》、《载驱》等篇之刺齐襄及文姜事,并分见于桓公十八年、周庄王三年,前六九四。庄公二年、周庄王五年,前六九二。四年、周庄王七年,前六九〇。五年及七年周庄王十年,前六八七。经传中,郑人为文公赋《清人》,见闵公二年周惠王十七年,前六六〇。《传》,秦穆公以子车氏之三子为殉,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见文公六年周襄王三年,前六二一。《传》,陈灵公通于夏姬,事见宣公七年周定王七年,前六〇〇。《传》。而《唐风·扬之水》诗云:从子于沃。《序》即据以为刺晋昭侯,盖昭侯封其叔父成师于曲沃,在平王二十六年。前七四五。其后曲沃强大,再传至武公,灭晋。果如《序》言,则此篇固春秋以前诗也。至《豳风·破斧》诗明言周公东征,更远在周初之世矣。总之十三国风之时代逾四五百年,大抵皆前七世纪以前之产品,而东迁以后之诗居多耳。

    十三国皆黄河流域之地,述其大略如次:

    (一)王、豳。王、豳本皆周地。在《禹贡》雍、豫之域,即今陕西河南之一部。盖豳在岐山之北,公刘所居。王城即周公所营洛邑,号为东都者也。

    (二)邶、鄘、卫。三国在《禹贡》冀州之域,即今河北山西等处。其后并为一国,统称曰卫。

    (三)郑、桧。郑邑本在西都畿内咸林之地,在今陕西华县境。桓公死于犬戎之难,其子武公定平王于东都。灭桧而有其地,乃徙封焉。号曰新郑,即今河南郑州是也。

    (四)齐。齐属《禹贡》青州,即今山东地方。东至于海,四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皆得征之,盖大国也。

    (五)魏、唐。魏、唐皆晋国,在《禹贡》冀州,即今河北山西之大部分。

    (六)秦。秦属《禹贡》雍州,即今陕西甘肃一部之地。

    (七)陈。陈属《禹贡》豫州之东,即今河南安徽一部之地。

    (八)曹。曹属《禹贡》兖州,即今河北山东一部之地。

    以上十三国约可分为四区,王、郑、陈、桧,属于中部者也;邶、鄘、卫、魏、唐,属于河东者也;秦、豳,属于河西者也;齐、曹,属于海滨者也。因其山川之异故,文学亦名殊致。《汉书·地理志》盖尝论之矣。

    第五章 论十三《国风》(下)

    十三《国风》诗,计《郑风》二十一篇,《邶风》十九篇,《唐风》十二篇,《齐风》十一篇,鄘、卫、王、秦、陈皆十篇,魏、豳皆七篇,曹、桧皆四篇,共百三十五篇。有美诗,有刺诗。有忧时愤乱之作,有离别相弃之辞。短者数十字,长者数百言。在《诗经》中之位置为最高。分述于下:

    一、爱慕 《国风》中不乏男女相悦之辞,而莫著于郑、卫。且此种诗音节自然,情采并妙,自是民歌本色。例如《邶风·静女》云: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一章。又云: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三章。《序》以此为刺时,朱传则斥为淫奔期会之诗。吕祖谦且谓搔首踟蹰与《关雎》之寤寐思服同为思念之切,《吕氏家塾读诗记》。信不诬也。古诗云:人贱物亦鄙,是盖反此诗之意而用之。三百篇表情之歌若此者不数觏矣,又如《鄘风·桑中》云: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一章。此《诗序》以为刺奔。朱传以为淫奔者所自作,与作诗者刺人口吻不类。崔述又谓此篇但有叹美之意,绝无规戒之言,若是而可以为刺,则曹植之《洛神赋》,李商隐之《无题》诗,韩偓之《香奁集》,莫非刺淫者矣。《子虚》、《上林》劝百讽一,古人犹以为讥。况有劝而无讽,乃反可谓之刺诗乎?方玉润则谓赋此诗者,既非诗中之人,则诗中之事亦非赋诗人之事。赋诗人不过代诗中人为之辞耳。盖此并非真有其人其事。同期会于一日之中,一席之地也。待诗人虚想所采之物,所游之地,所思之人耳。其所谓孟姜、孟弋、孟庸者,亦不过在神灵恍惚,梦想依稀之际。如义山诗所云“来是空言去绝踪,画楼西畔桂堂东”之意而已。岂期我、要我、送我者,果真有姗姗其来,冉冉而逝者乎?参看《诗经原始》。按此诗姑勿问其为奔自言,或诗人想像,而其为表男女爱慕之怀,则不烦言而解。观其每句末用一语助词,韵式变化,句法参差,诚国风中之仅见者矣。他如《郑风》之《将仲子》、《遵大路》、《有女同车》、《山有扶苏》、《萚兮》、《狡童》、《褰裳》、《丰》、《东门之》、《风雨》、《子矜》、《野有蔓草》、《溱洧》等篇皆此类也。

    二、怀思 《国风》中怀念之诗,初不限于男女之芜昵而已。《邶风·泉水》云: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与之谋。一章。《卫风·竹竿》云: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一章。此卫女之思归宁也。《鄘风·载驰》云:既不我嘉,又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二章。此许穆夫人之思归唁也。《卫风·伯兮》云: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四章。《唐风·葛生》云: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三章。此闺中之思征人也。《豳风·东山》云: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亦可畏也,伊可怀也。二章。此征夫将归而念其室庐之荒废及叙其思家之情也。《王风·大车》云: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岂不尔思,畏子不敢。一章。《陈风·月出》云: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一章。此男女之念其所私也。《王风·采葛》云: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章。《秦风·蒹葭》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一章。此又泛言怀人而实有所指之词也。若此之类,不一而足。虽陈义靡同,而抒情则一。或温柔而敦厚,或怆怏而难怀。后有作者,咸以是为圭臬焉。

    三、怨恨 《国风》怨恨之辞,多含蓄平缓,与《小雅》之激切愤懑者大异。虽《日月》之“德音无良”,《邶风》。《葛藟》之“谓他人昆”,《王风》。《鸨羽》之“王事靡盬”《唐风》。不免咸怀怨思,顾未有以见其激也。兹举二例,以概其馀,按《邶风·谷风》之诗,弃妇之词也,而首言“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一章。略述夫妇常理,以见同心同死之初衷。而次章云:行道迟迟,中心不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二章。则直叙其见弃之后,有恋恋不舍之意。虽其夫恝然新昏,而反处之若素。食荼如甘者,知其心之弥苦,言之弥哀也。三章云: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昏,不我屑以。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此推言见弃之由,在色衰,不在德失也。而逝梁发笱之戒,尤沉郁而无所赴诉,聊为是以见其穷也。四章云: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此自道其已往之勤劳,以见无可弃之理也。五章云:不我能慉,反以我为雠。既阻我德,贾用不售。昔育恐育鞠,反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此申言其治内之劳,而夫也但相依于贫苦之时,而相弃于安乐之日。遇人不淑,所以怨也。末章云: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尔新昏,以我御穷。有洸有溃,既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来塈。此又重申前意。且回首昔日之相厚,愈见其情之可悲,怨之至也。是诗结构极完密。卑词异语之中,时露清贞郁勃之气。其作者似即诗中之人,而情节与《卫风》氓之蚩蚩极相似。《氓》之六章云: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又云“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观其自怨自艾,如泣如诉,盖后世乐府《白头吟》、《古怨歌》诸篇之所本也。

    四、忧伤 《王风·黍离》云: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是篇《韩诗》有异说,而《序》以为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似较韩说为近理。盖以周辙既东,文武成康之旧,一旦灰烬,荡然无存。斯有心于世者所为目击心伤,不能无慨于其际也。顾或谓心忧何求之语,乃忧未来之患,不似伤已往之事者。《黍离》稷苗,作者就其所见以起兴,犹《蒹葭》、《肨杜》,意固不在于物也。今观此诗与《魏风·园桃》极相类,盖同为忧时之作耳。《黍离》稷苗犹所谓《园桃》园棘也,“行迈靡靡”,“聊以行国”之意也。“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与“心之忧矣,其谁知之”数语亦似也。然则二诗,固皆未乱而预忧之之词,非已乱而追伤之者也。至如《柏舟》之忧谗悯乱,《绿衣》之思古无訧,《北门》之内外交迫,《黄鸟》之哀悼三良,《晨风》之忧心如醉,《羔裘》之劳心忉忉,《匪风》之中心伤怛,《蜉蝣》之忧心归处,所赋不必尽同,而写忧则未有或异。及其忘忧无术,则《苌楚》猗傩,羡无知之可乐,《衡门》偃仰,借泌水以疗饥。曳衣裳,考钟鼓,以其求自得之乐者比比也。是亦忧愤之过矣哉。

    五、指斥 《鄘风·墙有茨》云:墙有茨,不可埽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一章。《序》以此为卫人刺公子顽通乎宣姜之事。虽无证验,然玩诗词直斥其丑,意必当时有廉耻荡尽,而贻闺阃之羞者,决非泛泛谩骂之辞也。又《相鼠》云: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一章。《国风》中此等诗实不多见,可谓深恶而痛绝之矣。盖《诗》主温柔敦厚之旨,而此独否者,必其人荡检逾闲,蔑弃礼法,伤风俗而乖政教,诗人忍无可忍,故赋此以深者其罪耳。至《君子偕老》则曰“子之不淑”,《鹑之奔奔》则曰“人之无良”,《墓门》《陈风》。亦曰“夫也不良”,皆直指而质言之,不为回护之词。与《新台》《邶风》。《南山》、《伐檀》诸篇之婉而多讽者迥异。大抵诗词显斥者少而隐讽者多,固不能遍举也。

    六、赞美 《邶风·简兮》云: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二章。又云: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四章。此《诗序》以为刺不用贤。朱传则谓贤者自作,且有轻世肆志之心,若自誉而实自嘲也。殆俱失之。详味诗旨,乃诗人赞美贤者之辞。其人亦并无玩世不恭之态,盖贤者之仕于伶官者耳。末章反复咏叹,遐想无穷,其胸怀之高远有如此者。《卫风·淇奥》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而不可谖兮。”一章。《序》以此为美卫武之德,有文章,喜规谏,且能以礼自防也。今按《礼·大学》曰“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咺兮”者威仪也。“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而《国语》复谓武公虽耄耋,犹恭恪自警。则是篇之赞美卫武,殆无疑矣。若夫如荑如脂,闵庄姜之无子;授餐适馆,美郑武之好贤。《叔于田》洵美且仁,《汾沮洳》殊异公族,方玉润谓此诗美俭德也,与旧说异,今从之。《猗嗟》则美目清扬,旧说谓此诗美中有刺,今不从。《小戎》则温其如玉,《鸤鸠》则其仪不忒,旧说亦以为刺。《狼跋》则德音不瑕,若此之类,不可悉数。然则正变之说,陈古刺今之论,可尽信哉。

    总之十三《国风》,各体具备,后人取法无穷,谓为千古文章之祖,洵非溢词,至《大叔于田》、《七月》、《东山》诸篇或叙田猎,或纪农功,或劳归士,靡不层次井然,铺写尽致,又皆无尚之叙事诗也。

    第六章 论《小雅》、《大雅》(上)

    一、《雅》之名称 雅之意义,说者不一。《诗序》曰: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朱子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说又各有正变之别。以今考之,正《小雅》,燕飨之乐也。正《大雅》,会朝之乐,受厘陈戒之辞也。多周公制作时所定也。及其变也,则事未必同。而各以其声附之。严粲曰:明白正大,直言其事者雅之体。纯乎雅之体者为雅之大,杂乎风之体者为雅之小。严氏《诗缉》。章如愚曰:风体语皆重复、浅近,妇人女子能道之。雅则士君子为之也。小雅非复风之体,然亦间有重复,未至浑厚大醇。大雅则浑厚大醇矣。《山堂考索》。三家之说,朱于理为长,然犹未离乎《序》之所谓政也。《序》既以政为言,则大小必有所指,此辨难之所以纷纷也。惠氏《诗说》曰:风、雅、颂,以音别也。雅有小大,义不存乎小大也。引《乐记》师乙云: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季札观乐,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据此,则大、小二《雅》,当二音乐别之,不以政之大小论也。知律有大小吕,诗有大小明,义不存乎大小也。惠氏此说最为通论。故章炳麟先生曰:《诗谱》云,迩及商王,不风不雅。然则称雅者,放自周。周、秦同地,李斯曰击甕叩缶,弹筝搏髀,而呼乌乌快耳者,真秦之声也。杨恽曰:家本秦也,能为秦声,酒后耳热,仰天拊缶而呼乌乌。《说文》:雅,楚乌也。雅、乌古同声。大、小疋者,其初秦声乌乌,虽文以节奏,不变其名。《章氏丛书·小疋大疋说》。是亦以雅为音乐而不关乎国政也。崔述复剧论之曰:风雅之分,分于诗体。不以天子与诸侯也。天子之畿未尝无《风》,诸侯之国,亦间有《雅》。故豳亦王国诗也,乃不为《雅》而为《风》。宾筵抑戒,卫武公之诗,而列于二《雅》。惠氏《诗说》略同。盖由西周盛时,方尚《大雅》,故《风》与《小雅》皆不甚流传,其后《大雅》渐衰,《小雅》始盛。《小雅》又衰,而《风》始著。是以盛世之音少,衰世之作多。非天子之畿其诗皆当为《雅》,而不得为《风》与《南》也。总之,风也,南也,雅也,各函数义,偏执则胶。或谓之诗,或谓之乐,此章先生所谓闳通则无害者也。

    二、《雅》之时代 二雅之时代据《诗》词可考者多,而《诗序》更为衍词以直指曲说之,一若文武厉宣之世历历不爽也者。兹节录《序》说之直言诗之本事者如下。

    (一)《鹿鸣》之什。《常棣》,燕兄弟也。闵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焉。《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出车》以劳还,《杕杜》以勤归也。《鱼丽》,美万物盛多,能备礼也。文武以《天保》以上治内,《采薇》以下治外,始于忧勤,终于逸乐。故美万物盛多,可以告于神明矣。

    (二)《南有嘉鱼》之什。《六月》,宣王北伐也。《采芑》,宣王南征也。《车攻》,宣王复古也。宣王能内修政事,外攘夷狄,复文武之竟土。修车马,备器械,复会诸侯于东都,因田猎而选车徒焉。《吉日》,美宣王田也。

    (三)《鸿雁》之什,《鸿雁》,美宣王也。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至于矜寡,无不得其所焉。《庭燎》,美宣也,因以箴之。《沔水》,规宣王也。《鹤鸣》,诲宣王也。《祈父》,刺宣王也。《白驹》,大夫刺宣王也。《黄鸟》,刺宣王也。《我行其野》,刺宣王也。《斯干》,宣王考室也。《无羊》,宣王考牧也。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