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篇 导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第一章 文学之界说

    我国学者于文学之观念向极模糊。陈义虽多,而求其合于文学之根本原则者实鲜,是用众说纷呶、莫衷一是。治文学史者既苦于界说之不立,因而彷徨歧路,盲目操觚,泄沓支离,不可究诘。益以年世悠邈,作者实繁,派别枝分,千头万绪,其间源流变迁盛衰倚伏之故,绝无有系统之说明。卒之杂摭经传子史阑入文疆,而于真纯文学,反摒诸竹帛之外,瞠目茫然无所睹。凡此胸无绳墨、举措乖违,皆昧于文学界说有以致之。故凡有志于此者,务先明文学之界说。界说不立,则文学史可无作已。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章,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夫曰错画,曰乐章,则文学之为艺事复何待言。故《广雅·释诂》训文为饰。《文选·七启》“尔乃御文轩”注训文为画饰。而《礼记·月令》“文绣有恒”注更直训为画。《说文》别有彣彰字,从彡。彡,毛饰画文也。义亦相类。段玉裁以为文章其省文。此皆文之本义也。《易》曰:物相杂,故曰文。又曰: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释名》曰:文者会集众采以成锦绣,会集众字以成辞义,如文绣然也。《诗大序》曰:声成文,谓之音。《乐记》曰: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又曰省其文采,注云:文采,谓节奏合也。此皆文之引伸义也。总之,文学之意义不外两端:一曰声,二曰色。色者翰藻,声者宫商。作者连属字句、组织篇章,和其声、设其色,以倾泻其思想情感于寸楮尺素间,而文学之能事毕矣。

    吾人既知文学为独立之艺术,不可不更进而求其范围。范围若何,视其作者之旨趣与篇章之纯驳而已。仪征阮氏曰:凡说经讲学,皆经派也;传专记事,皆史派也;立意为宗,皆子派也;惟沉思翰藻乃可名之为文也。《书梁昭明太子文选序后》,见《揅经室三集》。沉思翰藻云者,即所谓情思丰富有声有色之纯文学也。盖上自六艺三传、庄列史汉,旁及百氏支流,下逮唐宋杂笔,其不合于文学条件或虽合而不以文为主者,举不得以文称焉。善乎萧统之言曰: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界画疆分,区以别矣。斯文家之极轨也。

    虽然,六朝文家之倡文艺论者,尚不止昭明一人已也。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曰: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理,始可言文。刘勰《文心雕龙·声律》亦曰:凡声有飞沉,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暌。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扬不还。并辘轳交往,逆鳞相比。迂一作迕其际会,则往蹇来连。其为疾病,亦文家之吃也。又如《情采》有三文形文、声文、情文之论,《丽辞》明四对言对、事对、反对、正对之殊。凡兹所云,可谓抉文论之精微,发艺林之秘奥。同符真理,蔑以加矣。故余谓从来文人之真能认识文学者,无过于六朝,而文学极盛之时代亦无过于六朝。后之人反横指为八代之衰,务为从横恣肆佶屈生涩之杂笔以相胜,抑何其愚且谬也!近人章炳麟先生复痛诋阮氏说为自陷,乃变本加厉,谓凡云文者,包络一切著于竹帛者而为言。故有成句读文,有不成句读文,兼此二者,通谓之文。详见《国故论衡·文学总略》。是又辞之蔽哉。

    第二章 文学之起源

    文学者不凭虚起,有之自有语言始,成之自文字孳乳以后始,而靡不以自然及人生之各种关系为其发动之枢机。详推其故,可得而言。

    一、关于自然者 刘勰曰: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文。此盖道之文也。道者即老子自然之谓,非后人文以载道之谓也。道之文云者,即天地万物自然之文也。自然之文,实为一切文学所自出。故又曰:傍及万物,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文心雕龙·原道》。彦和此论,盖谓文艺声色之事,本自然界所固有,吾人日受其暗示而摹仿之,即为文学之嚆矢,不必果具篇章也。大抵初民之世,山居谷处,猎牧为生。见羽毛之美,则取以文身;聆泉石之鸣,则引声而唱。拟色即形文之原,拟声则声文之始。余故谓文学之发生,乃人类用其本能以摹仿自然者也。

    二、关于情感者 人类所以异于他动物者,以其有七情也。有情斯有感,有感斯有应。应而后有声,有声而后有言,而后有文辞。故《乐记》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此音乐起源论也,亦即文学起源论也。《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此诗歌起源论也,亦即舞蹈起源论也。诗也,乐也,舞也,分流而同源,异辙而同归者也。盖感而为声,咏而为诗。初民止有讽诵之诗,无著于竹帛者。动而为舞,比而为乐,而莫不由于感情之冲动,特其进展之程序微有异耳。古者诗必入乐,乐必有舞,三者相连,未尝或间,殆以此乎?锺嵘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诗品》。刘勰曰: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龙·明诗》。朱子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馀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综览众说,情感实文学之源泉。诗歌为文学之先导,不亦彰明较著也哉。

    三、关于需要者 《传》曰: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又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此文学之功用论也。何谓志?思想情感是也。语言者,表达思想情感之工具,而其用有时而穷者也。盖不独古昔之言,未能传诸今日,吴越之语,无由达于燕齐,即方俗殊音,对语亦多膈膜。故欲济其穷,通其变,使能传之久远,则非文辞不为功。阮元曰:古人以简策传事者少,以口舌传事者多。以目治事者少,以口治事者多。故同为一言,转相告语,必有愆误。是必寡其词,协其音,以文其言。使人易于记诵,无能增改。且无方言俗语杂于其间,始能达意,始能行远。此孔子于《易》所以著《文言》之篇也。古人诗歌箴铭谚语凡有韵之文皆此道也。《文言说》,见《揅经室三集》。今案论语记孔门四科,言语与文学并重。其教人也,则曰“行有馀力,则以学文”。盖春秋时诸侯聘会燕享之仪,行人周旋酬酢之际,最重辞命。所谓“子产有辞按即言辞,诸侯赖之”是也。愿欲善其辞命,必借助于文学。故曰:不学诗,无以言。又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吾人第观其时不辱君命,责在行人。宴席赋诗,已成定例。则知孔子之言良有以也。宰我子贡善为说辞,而孔子许赐也可以言《诗》。文学与语言之关系如此。

    西方学者多谓文学源于宗教,言之亦颇成理。盖上世人类思想简单,往往睹宇宙万象森罗,以为冥冥中必有主宰。当夫利害纷呈、吉凶叠见,必不免惊悸骇愕而生其趋避之心。趋避之心生,则祈祷之事作。祈祷之事作,而文学之事以起。如《礼记·郊特牲》之伊耆氏《蜡辞》。《史记·滑稽传》之穰田者祝是也。虽吾国宗教观念向极薄弱,此种文学绝少留传。即间有之,又多不可信。然此一则由于生活之需要,一则由于情感之冲动,有如舂人之相、邪许之歌,发生于劳苦倦极之余,以为调剂宣泄之用者,则不以古今中外殊也。

    若夫篇章之成立,必在文具完备以后。古者人事至简,竹帛力漆之事无有。心有所触,宣之于口。降及后世,制作浸备,乃有篇章之记载。观于战国时功名之士游说人主,咸骋言辞,靡有书奏。迄乎嬴秦,李斯始以书谏,为章奏之祖。盖其时文学之工具既备,言事者在笔而不在口也。

    第三章 文学之流变

    王筭州曰:三百篇亡而后有骚赋,骚赋入乐府而后有古乐府,古乐府不俗而后以唐绝句为乐府,绝句少宛转而后有词,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见《艺苑卮言》。顾亭林曰:三百篇之不能不降而楚辞,楚辞之不能不降而汉魏,汉魏之不能不降而六朝,六朝之不能不降而唐也,势也。见《日知录》。二氏之说,可谓略具文学史之眼光,顾未能十分明晰耳。夫我国文学之历史至长,派别至多,而其源流变迁又至复杂,骤理之,几不能得其端绪。细察之,其条理脉络盖有丝毫不能掩者矣。

    我国三千年来之文学,南北二派而已。南北二派之文学,诗赋而已。诗之祖为《诗经》之四言诗,一变而为汉魏六朝之五言乐府在内,再变而为唐之七言律诗在内,三变而为宋人之词,四变而为元人之曲,五变而为现代之语体诗清代在内。此一系统也。赋之祖为骚体之楚辞,一变而为汉赋,再变而为六朝之俳赋及骈俪文,三变而为唐宋之律赋及四六文,四变而为明清之八比。此又一系统也。然两派虽对峙,而楚辞实受《诗经》之影响。惟荀卿之辞赋,则又沟通南北而中绝者也。后世小说发达,上溯高曾,抑亦辞赋戏曲之裔欤。其变迁系统图如下:

    兹为便利计。特依下列之图叙述之。其支流末节无关闳旨者略焉。

    我国文学发祥之地,原在黄河流域,大约西元前千一百年至五百年间。其文学之主要作品为四言诗。《诗经》三百篇即可代表古代北方之韵文。此就大部分言之,其中亦有南方诗歌。《诗经》之形式除极少数之杂言自一二言至八九言。外,余皆以四言为主体。其时代虽极难确定,然大抵最早者不过周初,最晚者在陈灵公被弑之际。前六百年。此种四言诗盛行至五六百年,此五六百年间之文学,吾人称之为《诗经》时期。

    夫四言之形式至简也,其用易穷也。穷则变,变则通,故屈原起而从事于文体之解放,变束缚为驰骤,去规矩为参差,由是骚体之文以立。骚体者,战国时崛起于南方之革新文学也。尝考其革新之动机,远在周灵王时,前五百五十年顷。《说苑》所载《越人歌》,实为楚辞之滥觞。迄安王时,前四百年顷。浸浸盛矣。至战国末,屈宋起而张其军,是为楚辞之全盛时代,而《诗经》之势力遂衰。此数百年间之文学可称为楚辞时期。

    楚辞盛行之结果,一变而为汉赋。楚辞亦赋也,余另有专论,兹就其形体之变迁而区别之。《卜居》、《渔父》实肇其端,相如、枚叟复振其绪。体则托为问答,词必尽其声貌:或侈陈畋猎之盛,或极夸宫阙之美,箉文铺采,动辄千言。虽雕虫篆刻,不免淫丽之讥;然其义归惩劝,亦风骚之遗也。降及东京,作者继武,子云而后,摹仿滋多,大抵雷同剿说,不出前人窠臼,自郐以下,无足观已。顾两京辞赋变骚体为散体,其形式尤极自由,故能畅所欲言,淋漓尽致。就文学史观之,亦韵文一大进步也。此种文学盛行于两汉者垂四百年,吾人称之为汉赋时期。汉赋自魏晋以后,其自身又分为二派。一为六朝之徘赋及唐宋之律赋,一为六朝之骈丽文及唐宋之四六文。后一二百年又变为一般文学史家极不重视之八比文。此又赋之极变也。

    四言诗变至辞赋而极矣。然辞赋虽为韵文,其性质实与其他散文无异,故四言诗之自身亦莫不时时蜕化而谋其演进,此西汉以来所以有五言诗之发生也。五言诗是否始于苏、李,姑勿具论,然考其起源,大抵略后于贾谊。下逮建安,作者飙起,掞藻抒华,蔚为大观,由是而魏而晋,而南北朝,发达乃臻鼎盛。计其间前后约五百年始变为唐之律诗,此可称五言诗时期。

    五言诗之末流,以对偶字句、调协声韵为工。故齐、梁以后,渐有变律之势酝酿既久,以迄于唐。唐人踵其遗规,更为严其绳墨,平仄字数,皆有一定,凛不可犯,而律诗始告成功。盖辞章之进于艺者至是而极,而其规律之束缚又莫此为甚也。律有五律、七律、排律亦称长律。之别。其截律诗四句以成之者有五绝、七绝,其扩张五言以成之者有七言古诗及六言体等,诗体既繁,作家亦伙,盖历代以诗鸣者无与比伦。故有唐三百年初盛中晚之诗,实文学史上之一烜赫时期也。

    词之兴也,盖由于古乐府之亡,中唐以后之新音乐文学也。朱子曰:古乐府只是诗,中间却添许多泛声,后来人怕失了那泛声,逐一声添个实字,遂成长短句,今曲子便是。《朱子语类》。《全唐诗》附录注云:唐人乐府原用律绝等诗,杂和声歌之,其并和声作实字。长短其句以就曲拍者为填词。方成培曰:唐人所歌,多五七言绝句,必杂以散声,然后可被之管弦。后来谱其散声,以字句实之,而长短句兴焉。故词者所以济近体之穷,而上承乐府之变也。引见《词学集成》。盖古乐府至唐,音乐之效能已失。唐人所拟,但借题抒意而已,而言入乐则不可。唐人所谓新乐府亦然。此为文学与音乐脱离关系之始。然其时近体诗歌律绝之类。盛行,歌诗者尚多取以协乐,以故诗乐之关系赖以不断。惟诗歌之形式有定,而乐调之变化无穷。以有定之歌辞,谱变化之声调,势必捉襟见肘,有扞格不入之病。于是作者造作长短句以御其穷,声则实之,拍则合之。故歌辞与乐调遂无龃龉抵触之处,而词以成。迄于两宋,歌诗之法既亡,歌词之法大盛,文人学士竞造新声,词人之多,难更仆数。故此数百年间之文学可称为宋词时期。

    曲之起,亦与词同,盖亦音乐之文学也。在昔词曲固无分别,凡可被之管弦,宜于歌唱者,通名为曲。金元以远,词曲始判为二。然曲与词同牌名同句格...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