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十三 楚辞之起原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楚辞”者,楚人之辞赋也。其名始见于《史记·张汤传》,(《传》称朱买臣以楚辞与庄助俱幸,侍中,为太中大夫,用事。故《汉书·地理志》遂言吴有严助朱买臣贵显,文辞并发,故世传“楚辞”。)再见于《汉书·朱买臣传》,三见于《王褒传》,或谓其文虽始于楚,而名则兴于汉,其然否不可知矣。自刘子政辑录屈宋以下诸人之辞赋为《楚辞》一书,遂为后世集部之祖。黄伯思《东观余论·校定楚辞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陈振孙《书录解题》引其文,作《翼骚序》。)其诠释“楚辞”之义是也。后人放效之作,遂亦通有此目。而汉人又往往止称之为赋。其后更有因《离骚》之名而概称“楚辞”为“骚”或“楚骚”、“骚赋”者,非其实矣。

    《楚辞》继“三百篇”而勃兴于南方,昔人咸以为《诗》之变体。虽然,奇文之郁起,岂偶然哉?请得略陈其故。

    一、关于北方文学者 《汉书·艺文志》曰:“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喻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也。春秋之后,周道浸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班氏谓辞赋之起,由于聘问歌咏之事废,极为有见。考春秋时,行人往来,辞命为先,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子产有辞,诸侯赖之”是也。顾欲善其辞命,厥惟学《诗》,故孔子以诵《诗》专对并举。观《左传》所载诸侯聘会宴燕享之时,必借赋《诗》歌《诗》以为周旋酬酢之助者,不可胜数。其最著者,如襄公二十七年《传》,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展赋《草虫》,伯有赋《鹑之贲贲》,子西赋《黍苗》,子产赋《隰桑》,子太叔赋《野有蔓草》,印段赋《蟋蟀》,公孙段赋《桑扈》,举座无不赋者,可谓极一时之盛事矣。又如昭公十二年《传》记宋华定来聘,为赋《蓼萧》,弗知,又不答赋。昭子谓其必亡。而襄公十六年《传》,“晋侯与诸侯宴于温,使诸大夫舞。曰:‘歌诗必类。齐高厚之诗不类。’荀偃怒曰:‘诸侯有异志矣!’使诸大夫盟高厚。高厚逃归。”盖尔时赋《诗》歌《诗》之重要如此。楚本后起,文化较低,北方诸侯皆夷之。及其盛也,与中土交际渐繁,聘会渐多,感实用之需要,受文学之熏陶,遂不得不研习“三百篇”而同化于诸夏矣。故《左传》文公十年,楚子舟引《大雅·烝民》及《民劳》,宣十二年,叔孙引《小雅·六月》,楚子引《周颂·时迈》,成二年,申叔跪引《鄘风·桑中》,子重引《大雅·文王》,襄二十七年,薳罢如晋,赋《既醉》,昭三年,楚子享郑伯,赋《吉日》,昭七年,芊尹无宇引《小雅·北山》,昭二十三年,沈尹戌亦引《文王》,二十四年,又引《大雅·桑柔》,而昭十二年《传》子革且引逸诗《祈招》以谏:此皆楚人通达《诗经》之证也。故骚体文中每句用一兮字,其形式亦出于《诗》,而屈子《天问》且纯为《诗》之遗体。考《诗经》泰半皆出黄河流域,然则谓《楚辞》之起原实受北方文学之影响也,何疑?

    二、关于南方文学者 《诗》三百篇无楚风,然江汉之间皆为楚地。《汉广》、《江沱》诸诗,列于二《南》;《汝坟》在河南之南部,地与楚境相近;《野有死麕》之白茅,本亦楚产,即《左传》所谓包茅,可知亦为南方诗歌。是《诗》无楚风,而实有楚诗也。《汉书·地理志》陈国,今淮阳之地,盖古豫州之东南,而今河南湖北及安徽一部之地。则《诗》中之《陈风》亦当属之南方。春秋末,楚灭陈而有其地,又悉兼并其附近诸小国;故曰“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楚境既广,故其时南方诸国之文学亦遂占而有之。蕴蓄既久,华实斯茂;迄于战国,楚辞崛起,有由来矣。又按老子亦楚苦县人,其所著《道德经》五千言,虽不可以文论,然其中多为韵文,且其形式亦间与《楚辞》之《九歌》相同,例如十五章云:“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此类哲理诗极似骚体文之先驱,特其兮字之位置微有不同,遂觉音节稍促耳。此外南方诗歌之散见于古籍者,有《子文歌》,颂楚令尹子文刑其族人事,《楚人歌》,咏楚庄王纳诸御已之谏而罢筑层台事,《徐人歌》,咏吴公子挂剑事,《楚狂接舆歌》,《孺子沧浪歌》,公孙有山氏之《庚癸歌》,皆古南方诗歌之可信者,篇什虽曰不多,然其胚胎《楚辞》之功则甚著。至《说苑·善说》篇之《越人歌》,其词尤与《楚辞》无异。故就形式观之,骚体之成,固远在屈宋之先矣。(参阅第十一章。)

    三、关于楚国者 《楚辞》之起兴楚地关系最深,约言之,可分为三种:《汉书·地理志》曰:“楚人信巫鬼而重淫祀。”《匡衡传》谓陈夫人好巫鬼而民淫祀,《地理志》亦谓陈太姬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好巫鬼。《陈风》所称击鼓于宛邱之上,婆娑于枌树之下,盖陈太姬之遗风也。而《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有巫门、巫里、巫山、巫城等名,则是时南方诸国巫风之盛可知。其后吴并于越,陈越又先后灭于楚,故此风遂以楚为最盛,而其影响于文学者亦最大。盖巫觋所司者祭祀,而祭祀必有祈祷,祈祷必用祝辞与歌舞,故迷信之风愈炽,文学之材料亦愈多;观《九歌》一篇专咏灵巫降神之事,可以见矣。(参阅下章论《九歌》节。)故《吕氏春秋·侈乐》篇云:“楚之衰也,作为巫音。”此其关于民俗者一也。先秦之世,各国风谣不同,音乐亦异。风谣之播于声音者为土乐,土乐又影响于文学,此在诸国然,而楚为尤甚。按《左氏》成公九年《传》称,晋侯使与锺仪琴,操南音。文子曰,“楚囚,君子也;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又襄公十八年《传》,师旷曰:“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夫曰南音,曰南风,又曰土风,则楚乐必异乎北方之撰也。《汉书·礼乐志》谓《房中祠乐》为楚声,即本其调以制曲耳。又按《吕览》涂山氏女作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是南音者,“兮猗”之音,即楚辞之滥觞也。《候人歌》既可取为乐歌。(本《吕览》高诱注。已见前。)则楚辞之起与音乐之关系亦深矣。尝疑楚辞本亦可歌,与“三百篇”同。盖谱诸管弦者为楚声,著于竹帛者为楚辞。汉宣帝召九江被公诵读楚辞,诵读云者,即以声节之之谓也。《隋书·经籍志》谓:“隋有僧道骞者,善读之,能为楚声,音韵清切。至唐传《楚辞》者,皆祖骞公之音。”可知通楚声者,隋唐时尚有人焉。此其关于音乐者二也。刘勰曰:“离骚代兴,触类而长,物貌难尽,故重沓舒状,于是嵯峨之类聚,葳蕤之群积矣。”又曰:“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屈平所以能洞鉴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文心雕龙·物色》)王夫之曰:“楚,泽国也;其南沅湘之交,抑山国也。叠波旷宇,以荡遥情,而迫之以崟嵚戌削之幽菀,故推宕无涯,而天采矗发,江山光怪之气莫能掩抑。”(《楚辞通释·序例》)二氏论屈子文得江山之助,诚为卓识。盖所谓地理者,大之如五岳四渎,屴漂汩;小之如鸟兽鱼虫,飞起蠕动;可以拓作者之胸襟,增文学之资料。后世赋家极乐铺叙地理,凡山川形势,水陆奇珍,乃至一章一木之微,靡不描摹尽致者,乃《风》、《骚》之舆台,得其一体以自广者耳。今楚,于山则有九嶷南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