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十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而这类就好比“凹鼻”或“凹的性质”之两类的公式。“凹鼻”包括了物质,“凹的性质”脱离物质而存在,凹鼻来自于鼻,我们必定不能抛开鼻而达其公式,凹鼻即是一个具备凹的形状的鼻子。于是很明显,肌肉、眼睛以及其他部分都不能抛开物质而达公式。

    因为专门研究实际存在之成为存在的学术是可以独立出来的一门学术,我们必须考虑这门学术与物学是相似还是不同。物学所研究的是自身具备动变原理的事物,数学是理论的学术,研究静止的事物,但数学对象不能脱离事物而独立存在。那么不同于这两门学术,必定是在研究那些独立存在且不为动变的学术,这类性质的本体,我们之后将试着证明它们实际存在于世。世上如果真的有这样的实际存在,于此就该是神的存在而成为第一最为基本的原理。于是很明显,理论学术有三————物学、数学、神学,理论学术为学术界所为敬仰,神学尤其如此,每门学术各自因其所研究对象的地位高低而有优劣之分,而神学所探索的,就成世间最为崇高的存在,也就优于一切的学术。

    人们可以问,研究实际存在之为存在的这门学术该是普遍性的还是特殊性的?数学各个科类各自研究某一级类的数学对象,但普遍的数学则是统一概论各科从而应用于所有的数学对象。自然本体如是所有现存之物的首要,那么物学就是学术之首要,但世上如有独立不变的本体与存在者,那么这一知识必是先于所有,且普遍性质囊括于所有,也必是不同于物学而先于物学。

    8

    因为实际存在有一层含义是,因偶然因素而存在,我们必须考虑实际存在的这方面。很明显,传统的学术都不会涉及偶然因素的问题。建筑技术不会考虑那些将要住进房屋的人(比如他们会一生住在此处,或吉或凶,或喜或悲的问题),纺织、制鞋或是裁缝都是这样,每一门学术所考虑的都是各自范围内的出于自身的目的。而关于辩论的题目,比如“所有现有的常是先前未有的,因此‘无’可为‘有’”,因此若有谁能通音律且能文,便该是之前既不通音律亦不能文,而一时既通音律又能文。这类说辞————除了诡辩派之外,已经建立的各门学术都不会去考虑这些问题,因为这些都是偶然因素之为存在。因此柏拉图说诡辩派是以“非是”为正业,他说得不错。

    我们如果试着探明偶然因素之为存在者究竟为何物,就可以明白偶然之学就该不会存在。我们说每一事物或是正常或是必然(必然的意思不是说出于强迫之力,而是可以求之于实证),或是一类大多如此,另一类非为大多如此,也非是正常,也非是必然。而只是出于偶然。比如三伏天可以寒冷,但不是常常如此,更不是必然,也不是多数的三伏天都是这样,虽然有时可以遇到这个。于是,偶然因素可以解释成遭逢,而非常有、必然,或大多数可有的遭逢。现在我们已经说明了偶然之为存在,大家也明白了不可建立这样的一门学术,因为所有的学术都只可研究常常或是多数如此的事物,然则偶然因素不属于此类。

    很明显,偶然之为与天性之为是不同的,不具备原因与原理,如果具备,这就成为必然。如有B便有A,有C便有B,假设令C非是偶然而为必然之存在,那么凡是以C为原因的,B也会成为必然,一因致一果,直至最后之果(但是这结果是随那假设之原因来的)。于是,所有都成为必然,一事物可遇或不可遇的可能性,也就是“机会”,便全然从这当中消失。假设这最初之因非为当下实现而是即将出现,同样的结果也将随之出现,各个结果也势必逐一发生,明天会看见月食,如果先见到A,A将被见到,如果先见到B,B将出现,如先见到C,在这系列中,如果在当下与明天之间的有限时间内去掉各段的时间,我们便会见到那预设的开端。如果这首要之因存在,那么各个结果早晚会兑现,而一切也都成为必然。

    “真实之存在”与“偶然之存在”之所以各为其是,前者基于思想的结合,也是思想的演变之一(因此我们所探索的原理便不在实际存在之本来意义上而是实际存在之外的客观含义之理);后者之为存在者既不是确定的(也就是偶然),便不是必然,凡偶然事物,其原因既是不确定,那便也无秩序且为无限。

    因自然或是思想所致事情之物,必是可见到其与目的为符。这样的事如果是突如其来发生便是机遇。因为一物的存在该有一原因,或是出于天性或是出于偶然。某些事情原本常态地该是出于某种作用与某种目的,然而忽然发生此事,这类事物其因便是不能不归于偶然,便是机遇,这样的机遇与思想兼顾相同的范围,因为那些作用本是该基于思想的。导致机遇错过的原因是不确定的,因此机遇神秘,非人力所能计算,这种偶然的原因可算是无因之因。其所产生的结果或为善或为恶或为好或为坏,就说成是好运或是背运,如果遭遇的后果巨大,这就说是兴盛或是衰败。

    因为偶然的事物都不会先于天然的事物,因此偶然之因亦不会先于自然之因。如果“机遇”或是“自发”是为物质世界的原因,那么“理性”与“自然”当为先以及缘由。

    9

    有些事物是现实地为事物,比如某一本体,有些只是潜在地为事物,如具备某一量,又有些则是潜在与现实地为事物,比如其他范畴。脱离事物便无运动,变化常遵循实际存在的范畴进行,各个范畴之间不为相互变化。每一范畴中所有事物之成为存在的,必是两种方式中选择其一,比如,对于个体,其一为“正面形式”,另一为其“缺失”,对于质,一为白,另一为黑,对于量,一为完整,另一为残缺,对于空间运动,其一为向上,另一为向下,或是一物为轻,另一为重,如此,有多少类的存在就有多少的动变。

    于潜能和完全实现之间,另有一级类的事物,我把潜能的这类实现过程命名为动变。通过下面的例子可以知道我们所言不虚。当砖头正在用于建筑时,也就是说在建筑过程中,我们把这些砖头当作“可建筑物”,这些可建筑物就正在实现成“建筑物”。正在学习,正在治疗,正在步行,正在跳跃,正在长大,正在成熟,都类似。动变结束的时候,也就是完全实现的时候,没有先后。所谓的动变,就是潜在的事物不以其原本的身份而是以可动变成为之物的身份转为完全实现。于此我所指为这样的含义:铜,潜在的是一雕像,但是雕像成为完全实现非是“铜‘作为’铜”而进行动变。因为“铜‘作为’铜”与“作为”某一潜在事物并不一样。如果这在定义上完全相同,那么铜完全实现为铜就算是动变了。但这并不一样。(这点在相对反的例子上很明显,能够导致健康与能够导致疾病不一样————如果“能致于”是相同的,那么正在健康中与正在疾病中就是一样,————真正相同的只是健康与疾病的底层,那底层或为血液或为体液,就是确实为同样的血液或是体液。)就如同颜色与可见物不同一样,事物与潜在事物并不相同,动变是事物作为潜在事物而行进至完全实现的过程。那么,“动变结束对于完全实现的同时,没有先后”,这该明了。因为每一事物,比如可建筑物作为可建筑物的,可能有时为实现,有时不会实现,可建筑物作为可建筑物而进行至实现,就是建筑活动。实现便是这个建筑工程,或是房屋,然当房屋存在的时候,这可建筑物便不再是可建筑物,这时已经成了被建筑物。因此,实现的过程必是建筑活动,这就为一动变。同样的理论可以用在其他所有的动变。

    从他人关乎动变的争论看来,可以知道我们所言不虚,实际上也无他法来界定动变。首先,这不能放之于其他的级类中。这点于人们的议论中可以得知。某些人把动变称作“别他”,成为“不等”与“不实”,但这些都不必然发生动变,变化或是由此发生与变成这些,却也同样可以从它们的对反发生或是成为其对反。人们把动变放在这些级类中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些被定性为“未定”,而“未定”成为诸多对反两端中的一项,则是因为它们全都不是“这个”,也不是“如此”,也不是其他任何的范畴,而是缺失。至于动变为什么被定为“未定”,是因为这不能纳入事物的潜在或是实现,可能成为某一量与实现,都不是必然发生动变。动变可以比拟为实现。但还未完成,动变虽然出于潜能而进行至实现,但不完全。所以很难说明动变究竟为何,我们把它纳入缺失,或是潜能,或是实现,但明显地,都不合适。因此所剩的唯一选择就是照我们的意思,纳入我们所为叙述的实现活动————这是一级难被看见且可为存在的实现过程。

    动变明显包含于可为动变物中,因为被动变原因所为动变而后成为完全实现的正是这可动变之物。导致动变活动与可动变活动没有区别。二者活动的结果就是完全实现。一物被称为主动的,因为它具备致使他物发生动变的能力,但实际行使动变的还是那可动变者,为此二者之实现为合一,犹如一段落,可说成是由一至二,也可说是由二至一,比如有一山坡,可说是上坡,也可说是下坡,这段落还是那段落,这山坡还是那山坡,只是于活动看来不同,主动与被动的例子也是类似。

    10

    无限或为不能达至尽头的,因其天性本为不可尽(这点类似于声音总是看不到的),或为可以无限行进下去的,或为很难行至尽头,或为可以自然行至尽头,却从未达到这尽头。再者,一物可在加法或减法上为无限,或是于二者都为无限。说无限是一个可分离独立的实际存在且又是不可见的,这点不可能。无限如果既不是一个几何度量,又不是一个计算之数上的“众多”,而其自身并非因为偶然因素成为无限,却正是因天性为无限而成其无限,这就是不可分辨的,因为度量或是众多是可为分辨的。如果无限正为不可区分,那便只有“声音是不可见的”这样的含义可以成为无限了,然而众人说的无限非是这样的含义,我们也不是在考察这类的无限,众人只是探讨那不可为有尽头的无限。那么无限就该是数或度量的一个偶然因素,如果度量或是数不能独立存在,无限又怎么能独立存在?再者,无限如果是其他事物的一个偶然因素,这样的无限就不能成为那些事物的如何为是者,这就如同具备“不可见性”的不能成为语言一样,尽管声音为不可见的。明显无限不能成为实现的存在。因为如此的话,于无限中截取任一部分都是无限(因为如果无限不是一个主体的称谓,而是已经成为一本体,那么“成为无限”与“这个无限”就是一样了)。因此无限或是不可分辨或是可分辨,如果可分成各段,那么各段都是无限,但同一的事物不能有很多的无限(如果无限是一个本体,也是一个原理,那么无限之部分也是无限,比如气的部分还是气)。因此,这必是不能为可分划的。但于实现之上,无限就必为一个量,这便不能是不可分辨的。因此无限又只能成为某一主体的偶然因素。但如果真的如我们所说,无限便不能是一个原理,这只可能是气或是偶数的偶然因素。

    这是个普遍性的研究,但根据下一个论点可以明白于可感事物中没有“无限”。一个实体的定义如果是“以面为之界限”,那么无论是可感实体还是可知实体都不能是无限,也不能有一分离的无限数,因为数以及具备数性的事物都是可以计数的。由下一条论点看来真理确为明显。无限既不能为组合体也不能是独立体。(a)因为要素若是为众多就是有限,这就不能组成“无限”。众多的对反必须相等,各自不能为无限,对反物的能力也有高低,那么有限就会被无限破坏。两物又不能都为无限。物体在各方向上都具备延续性,而无限则是没有尽头的延续,如此,无限如果是一个物体,此物将于每一方向无尽延续。(b)无限物体既不能为任一单纯物体也不能如有些人所见的,由某些创生元素中的超元素组成(因为众多元素之外并没有这样的事物,万物都可以分析它所有组成的元素,但除不可再分的单体外,从来没有分析出这样的事物)。无限不能为火,也不能是其他的元素。除“这些怎么可以成为无限”这个问题,宇宙万物就算是有限也不能是这一元素可任意变为另一元素,如赫拉克利特所言:“所有于某事均便为火。”同样的说法可以用在自然哲学家们于众多元素外所寻求的元一。因为所有的事物都是由其对反变化而来,比如由热变冷。

    一个可感实体必是有其安放之处,整体与部分各自有其位置,比如整个大地与其部分。于是,(a)如果一个无限的实体为均匀完整的,这就该是静止或是常动的。但这点不可能,它于动与静、上与下、此处与彼处中如何选择?例如这无限的实体若是有外壳的,这一部分会在何处呈现其动与静?这个均匀完整的实体及其外壳已经占据了无限的空间。再说,外壳真的可以占据所有的空间吗?如何来占据(这点不可能)?这动与静又是如何?这会是于任意地方如为静就不能动,如为动就不能为静。但是(b)如果这个整体具备各不类似的部分,那么各个部分的位置也是不一样,且首先,这个整体便只能是因为接触而成整体,其次,它的各个部分于数是无限或是有限。它们不能是有限的一类,因为整体既是无限,其中的部分如果是有限,那么另一些部分就该是无限,比如火或是水将会是无限,但这样的一个无限元素就会毁灭众多的对反元素。如果其各个部分是属于无限的单体,那么它们的部分也该是无限,那么整体之中又必有无限的元素,如果这点不可能,各部分为有限,此整体就必为有限了。

    一般而言,所有可感物既都是或轻或重的实体,世间便不能有一无限实体且仍使众多的实体各自保持其位置。因为这必须是或往中间,或往上运动,而“无限”————或为整个或是一半————都不能做往中或是往上的运动。你如何来分辨这一实体?你将把哪一部分作为上或下,又哪一部分为中或是外?每一可感事物都具备其空间位置,而位置有六,这些都不能存于一无限实体中。一般而言,若无无限的空间,无限的实体也是没有(无限的空间是不可能有的),在一空间就必在某处,这就必是于上或于下,或于其他任一方向,这些都是有一个限定的。

    至于体现在运动或是距离上,或是于时间上的无限,这含义与单独的事物不同,这些必是在某个先天的事物之后,因另一事物在先,所以这后天的事物关联的称为无限,比如一事物在动变或延伸中因达到的距离关系,这运动有称为无限的,而由于运动的历时不同,一时间也有称为无限的。

    11

    对于变化的事物,一些是在偶然属性上的变化,比如说“这文艺的”在散步,另外一些认为是在全称上变化,因为其中某些内在的事物在变化,或是其所包含的某部分的变化,说身体变成健康,因为疾病已经治愈。甚至有些事物因天性而直接变化,这才主要成为天性上的可变事物。引发动变的事物也有类似的区别,引致动变也可能是出于致动者的偶然因素,或是部分出于其天性或是全部出于其天性。

    动变,某些事物该是直接致动,某些该是出于被动,还必有动变的时间,以及动变的开始及结束的发起者。但作为动变两个极点的形式、状态、地位都不会动变,比如知识与热量,热量非是一个动变,加热或是降温的过程才是动变。

    并非所有的事物都具备非偶然因素的变化,内在天性的变化只能出自众多的相对,以及众多间体与对反之间。我们可以借助归纳法来证明。只要是变化,或是正面的变化归于正或是负面的变化归于负,或是正面的变化归于负,或负面的变化归于正(正面之意,当下我所指的是一个肯定的词)。这里的负与负两项既不是相对也不是相反,“负归于负”既是不包含对反就不能作为一个变化,因此变化要归于三种类型。负是正的相反,“负归于正”就是生成,完全之变就是完全生成,部分之变就是部分生成,“正归于负”就是灭坏,完全之变就是完全灭坏,部分之变就是部分灭坏。

    如果“非是”有多层含义,而于组合与分离上为“非是”的,以及与完全称谓实际存在成为相反潜在之是,都不允许有所动作(如果如此,那么“非是”既来于生成,那么所有的生成都不能为动作,就算这生成完全属于偶然因素,“非是”仍还是一般生成事物之称谓)。类似地,“静止”与非是也无关。因此这些结果都很奇怪。另外,每一运动中的事物都必有一空间位置。灭坏也不该是运动,因为运动的两个对反是动与静,但灭坏的对方正是生成。因为每一运动就是一个变化,而变化类型之前已经说了有三类,三类中生灭这类是一物在它的两个相反之间变化,非是运动,这样便只有正面的变化归于正才算作是运动。正面可为相对或是间体(缺失也可以作为相对),都用肯定的词来为之命名,比如裸体,或是齿弊,或是黑(3)。

    12

    如果范畴分为本体、质、处所、作用或被作用、关系、量,那么运动必是归为三类————质、量、处所。本体没有运动(因为本体没有与之相对的)。关系也是这样(因为相互关联的二者之一变化之时,另一相关的词虽然全无变化,也是丢失了其原有的关系,————因此它们所为的运动是附带的)。作用与被作用,或主动与被动也是一样,因为这既没有“运动之运动”,也没有“生成之生成”,一般而言也就没有“变化之变化”。(1)运动之运动也许在两层意义上存在,(a)一个人从白变黑的这一动作是这动作主体的————于此动作中的人又可以加热、降温或位移或是变大。但这不能是变化之变化,因为于此的主体非是“变化”。(b)或是另一主体可能由变化而再变为另一类型的存在(如一人由疾病变为健康),但这动变只能依附于主体进行。仍旧不是变化之变化。因为每一动变都是由此物变为彼物,生灭也是,只是生灭变化之归于对反与运动之归于对反其方式是不同的。于是,说一物同时由健康变为疾病,又从这变化本身变为另一物。很清楚,如果这已变为疾病,这该是已经变为可再变化的地步(这不能在静止中),每一变化本不是偶然的一些变化,再进行变化的,也是由某些既定之物变为另一些既定之物,因此再变化必是相反的变化,也就是疾病变为健康。然所有这类变化都只可是依附于某一主体上才得以进行,比如有一种变化时从记忆变成遗忘的过程,这类变化只是因那变化过程所归属的事物在变化,一时变成有知状态,一时变成无知状态。

    (2)若是确有变化之变化与生成之生成,这过程行进至无穷。若后一生成者出自前一生成者,那么前一生成者又必有其更前生成者。如果现存简单的生成物之前已是一度生成,那么那些生成物又该是之前就有某些生成之物,那么如果这简单生成物还没存在,那些曾经已然生成之物已经存在。而那已经存在之物,于那时则尚未生成。但因为在所有的无限序列中都找不到开头,于这样的生成系列中也无开头,那么后续的也不能随之存在。那么生成、运动及变化都不能有。

    (3)只要运动中的也可作相对之运动与静止,凡生成者亦可消失。因此生成者在那生成的一刻也随即消失,因不能是在生成的过程中消失,也不能在其后消失,那么所有正在消失的事物,必须是此刻正在生成的事物。

    (4)生成与变化须有一种物质作为其底层。于是这底层物质会是什么,人在变换的时候是身体还是灵魂在变换,什么导致了运动或是变化?这动变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因为这必是从一物变为另一物。于是怎么能有这个条件?不能有学习之学习,因此亦不能有变化之变化。

    因为本体或是关系,或是作用与被作用都没有包含运动。运动便只与质、量及处所相关,因为这类事物都具备对反之物。而质,我非是在指本体中的质(因为差异也是一种质),我仅指的是承受的质,由于这质,某物才得以被作用或是因此不被作用。完全不动变或是长时间不动变的,或是动变开始很慢的,或是于天性上能被动变或是该被动变的,而在这动变之时与这动变发生之处并不动变,这些称为不动变物。在众多不动变物中,只有这最后的一个我称之为静止中的,因为静止与运动是相对的,因此这必是能成受动者的一个缺失。

    事物的处所为紧密相接的称为“共处”,事物之处在不同的称为“分离”(在一条直线上相距最远的称为“对立”)。事物的极端共处一处者为“接触”,变化中的事物,如果照其天性任意变化,在还未自然达到变化极点之前就称为“间在”。因为所有的变化都在对反之间,对反则或是相对或是相反,而相反的就没有中间项。因此这就很明显,只有相对之间才有“间在”。随起点而依次往下的称为“串联”(其间的顺序由位置或是形式或其他决定),互为串联的二者其间不能掺杂同级别且乱序的事物,比如线与线,单位与单位,一房屋与房屋(非同一级类的事物之间的相互掺杂不算)。串联,联系某物而关联某物之后,“一”对于“二”不是串联,月份中的初一与初二也不是串联。串联且相接触的称为“密切”。延续为密切的一个品类。两物的边界共处一处至于合一的,我称之为“延续”,因此众多事物因为相密切关联而成一整体的,才可见其延续。很明显,这类思想中,串联为先(因为串联不一定就是接触,而接触可为串联,事物的延续必是出自相接触,而接触的不一定就是延续,众事物不相接触的,不一定非要有机体),因此一点不同于一单位,因为各个点可以接触,而单位不可接触,众多的单位只能是串联,点之间可以有某物,但单位之间不能有某物。

    ————————————————————————————————————————

    (1) 这里指卷一的3——10。

    (2) 即是说永恒事物之原理。

    (3) 这里裸体、齿弊、黑分别就是无衣、无牙、无白的相反(缺失)。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