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学第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大学》之书,古之太学所以为学之道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规模者,赖有此耳!爰撰为篇,以诏学者。

    【解题及隶《四书》始末】《大学》为《礼记》四十九篇之一,次第四十二。自宋以前,无别行之本。司马光有《中庸大学广义》一卷,见陈振孙《书录解题》;而《大学》一书,始与《中庸》骈称别出。程颢及弟颐世称二程夫子,为道学开山之祖;教人自致知至于知止,诚意至于平天下,洒扫至于穷理尽性,表章《大学》、《中庸》二篇,与《论语》、《孟子》并行,以为标指,而达于六经。迄宋南渡,新安朱熹得程氏正传,(《宋史·道学传》)在孝宗淳熙之世,乃撰《大学章句》与《中庸章句》、《论语孟子集注》并行。宁宗朝,开伪学禁,称《朱熹四书》。自是有《四书》之目,而《大学》遂为《四书》之一。谓之大学者,厥谊有三:一曰大学者,太学之道。《礼记》郑玄注“大,旧音泰”,程子改读如字。按大小太少,古籍通用,如大宰一曰太宰,小宰一曰少宰之类,不以老稚巨细分也。大学之对小学而得名,虽程朱未之易也!(王夫之《四书稗疏》一)朱熹之序《大学章句》曰:“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则是小学为童子之学,大学为成人之学。是小学为少学,而大学为太学矣!大学之书,古之太学所以为学之道也。此一谊也。一曰大学者,大人之学。(《朱子章句》)大人以对小人而得名。樊迟请学稼,子曰:“小人哉樊须!”(《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子又斥之曰:“硁硁然小人哉!”(同上)孟子称“体有小大,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孟子·告子上》)小人者,私其我于一己者也;大人者,扩其我以善群者也。大学之道,本之修身,达于天下,明德匪徒自明,亲民期于至善;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一贯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学;既不同于孟子之所讥“养其小者”,亦非如独善其身、言信行果之为硁硁然小人。此其所以为大人之学也!又一谊也。抑余重有进焉:学之为言觉也。(《白虎通·辟雍》)大学者,大觉之谊也。儒者之称大学,悬为治学者至高之鹄的;犹之释氏标佛为最高境诣,以树进修之鹄的[1]。佛,正音佛陀,汉言觉也。觉具三义:一者自觉,悟性真常,了惑虚妄;二者觉他,运无缘慈,度有情界;三者觉行圆满,穷原极底,行满果圆。(《翻译名义集·十种通号》第一)此之谓佛,亦此之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者,自觉也。在“亲民”者,觉他也。“在止于至善”者,觉行圆满也。佛之教人也,则曰“唯行菩萨行者,得成佛;其修独觉禅者,永不得成佛”。何谓菩萨行?菩萨,正音菩提萨埵。菩提,此谓之觉;萨埵,此曰众生。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翻译名义集·三乘通号篇第五》)故曰菩提萨埵。傥证之于大学:由格物,而致知,而诚意,而正心,而修身;以智上求菩提也;“在明明德”之事也。由齐家,而治国,而平天下;用悲下救众生也;“在亲民”之事也。如是者为菩萨行;而成佛者舍是莫由!伊尹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孟子·万章上》)是谓菩萨发心。而独觉禅者,以自证自果为满足者也;譬之吾儒,则言必信、行必果之硁硁然小人矣。独觉禅之所以永不得成佛者,以自觉而未能觉他也。言必信、行必果之所以为小人之硁硁者,以独善而未能兼善也。必明德、亲民而止于至善,斯为大学之究竟义。

    【《大学》之作者】按郑玄《目录》曰:“名曰《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此于《别录》属通论。”(《礼记正义》引)而不言作者何人。(毛奇龄《四书改错》云郑氏《礼注》、孔鲋《孔丛子》并云《大学》、《中庸》皆子思所作,此或可据今检两书不得未识何本。)盖东汉时,已不得作者姓名。朱熹撰《大学章句》分经一章,传十章;以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其《答林择之书》云“《传》中引‘曾子曰’,知曾氏门人成之”;此则信矣!然孔门记夫子之言,必称“子曰”、“子言之”、“孔子曰”、“夫子之言曰”以显之;今《大学》不著何人之言,以为孔子,义无所据。(汪中《述学·大学平义》)休宁戴震东原幼而就傅,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按朱熹以前,实未有以《大学》为曾子作者;然考订圣贤之言,亦以其义理辞气得之,非必全藉佐证。且如张揖以《尔雅·释诂》为周公作,揖亦生周公千载之后,何以知其然?而诸儒不疑也。又如《缁衣》为公孙尼子作,此出于刘之言,而论者无异议;又何独可信乎?朱熹以为《大学》曾子作,亦此类也。(方东树《汉学商兑》卷中之上)惟《大学》之书,理极宏博;而曾子所作,语出臆测。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既无佐证,不如阙疑。特玩诵其文,平正无疵,与《坊记》、《表记》、《缁衣》伯仲;为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于孔氏为支流余裔,师师相传,(汪中《述学·大学平义》)要可断言云!

    【《大学》之本子】昔萧山毛奇龄大可撰《大学证文》四卷,备述诸家《大学》改本之异同,首列《礼记》注疏本,《大学》之真古本也。次列汉《熹平石经》本,有录无书;以原本不传,且考验旧文,知即今注疏之本,故不复列。次为魏《正始石经》本,明鄞人丰坊道生所依托者;仍列于前,从其所伪之时代也。次为明道程子改本,次为伊川程子改本,次为朱子改本,皆录全文;次为王柏改本,次为季本改本,次为高攀龙改本,即崔铣改本,次为葛寅亮改本,皆仅列其异同之处,而不录全文,凡十本。而汉《熹平石经》本,即注疏本,实九本。宋以前,皆用注疏本;宋以后,改本不一,而朱熹为大宗。熹撰《章句》,盖折衷于注疏本与程颢本之间者。颢以“《康诰》曰克明德”以后,释“明”字、“新”字、“止”字者,联于首章“明德”、“亲民”、“止至善”三语之下;然后及“古之欲明明德”一章;又然后以“所谓诚其意”以后节节释焉。而颐则自“大学之道”,至“未之有也”下,接“子曰听讼吾犹人也”至“此谓知本”;下接“此谓知之至也”;下接“《康诰》曰克明德”,至“止于信”;下接“所谓诚其意者”,至“辟则为天下僇矣”;下接“《诗》云瞻彼淇澳”,至“此以没世不忘也”;下接“《康诰》曰惟命不于常”,至“骄泰以失之”;下接“《诗》云殷之未丧师”,至“亦悖而出”;下接“生财有大道”,至“以义为利也”。惟首尾三段,仍其旧贯;而移易倒错,漫及全篇矣!熹则用颢而不用颐;自《记大学后》曰:“《大学》一篇,《经》二百有五字,《传》十章,今见于戴氏《礼》书;而简编散脱,传文颇失其次,子程子盖尝正之;熹不自揆,窃因其说,复定此本。盖《传》之一章,释明明德;二章,释新民;三章,释止于至善;(以上并从程本而增“《诗》云瞻彼淇澳”以下)四章,释本末;五章,释致知;(并今定)六章释诚意;(从程本)七章,释正心修身;八章,释修身齐家;九章,释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从旧本)序次有伦,义理通贯,似得其真,谨第录如上。”(《朱子文集》卷八十一)云旧本者,注疏本也,自是熹本行而注疏废;后儒不慊于熹者,乃反本修古而用注疏本,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