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学第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疏本,明王守仁之撰《大学古本旁释》一卷,(一本四卷)是也。《大学》古本“其本乱”至“未之有也”,接“此谓知本”至“故君子必诚其意”;(熹《本传》之第五章、第六章)下接“《诗》云瞻彼淇澳”至“此以没世不忘也”;(熹《本传》之第三章下半)下接“《康诰》曰克明德”至“止于信”;(熹《本传》之第一章、第二章及第三章上半)下接“子曰听讼”至“此谓知本”;(熹《本传》之第四章)此《大学》古本之异于朱熹者也。逊清一代,汉学极盛。安溪李光地晋卿一生宗信朱熹,而撰《大学古本说》一卷,独依注疏而不与同。而长洲宋翔凤于庭论学崇西汉,尤以《大学》,《礼记》四十九篇之一,首尾完具,脉络贯通,无经传之可分,无缺亡之可补,成《大学古义说》二卷以废朱熹。顾亦有用朱熹而删其补传者,德清胡渭朏明撰《大学翼真》七卷。其第四卷以下,为渭所考定之本,大指仍以朱熹为主,力辟王守仁改本之误;以《经》为一章,《传》为八章。其《诚意章》以下,与诸本并同;惟以“《康诰》曰”至“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为第一章,统释三纲领。以“《诗》云邦畿千里”至“此以没世不忘也”为第二章,谓前三节,释《经》知止能得之序;后两节,释知止之由与能得之序。以“听讼吾犹人也”一节为第三章,谓释本末之意;而移“此谓知本”二句,于前章“止于信”之下,与诸本为异。其说与朱熹虽小异,然仅谓格致一章,不必补传耳。要之《大学》一书,以注疏本为最古,以朱熹本为最通行,一汉一宋如日月之经行中天!谨为条其原委于此。

    【《大学》之读法】《大学》之书,文章典则,辞趣宏深,扩其量以平天下,引其绪于明明德。故圣人能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六通四辟,运用无乎不在矣!岂容草草,为拟读法:

    第一,明其宗旨 大学者,大人之学,不私其我于一己之学;大觉之道,匪以独觉为自慊之道;题蕴昭宣,宗旨自明。格物致知者,始事也;诚意止至善者,极功也。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以之修身,谓之明德;以之淑人,谓之亲民。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大学》之以至善知止,犹《易卦》之以《未济》终篇。精益求精,人心既无自慊之日;善又有善,吾道宁有息肩之涯。引之弥长,恢之弥广。善之鹄的,既以人群之进化而弥高;学之励修,又以鹄的之继高而精进。此《易》六十四卦之所为终于《未济》,而止至善所以为《大学》之极诣也!

    第二,核其篇章 周秦古书,凡一篇述数事,则必先详其目而后备言之,首末相应,(汪中《述学·大学平义》)此不仅《大学》为然;独《大学》一篇,朱熹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最为清儒所訾议。然按注疏本,郑玄于后诸节,皆一一分注曰“此广明诚意之事”;“覆明前经正心修身之事”;“重明前经修身齐家之事”;“覆明前经齐家治国之事”;“覆明上文平天下先治其国之事”。是郑君亦已核其篇章,分应前经;(方东树《汉学商兑》卷中之上)非朱熹始分章也。《毛诗·豳风·七月》首章,郑笺云:“此章陈人以衣食为急,余章广而成之。”然则古人之文,有以余章广成首章之意者;若朱熹但于首章之下云“余章广而成之”,而不分经传,(陈澧《东塾读书记》卷九)此则郑君家法,而清儒不能加以訾议者也。特是郑君注《大学》,既一一分应前经,不应诚意前独阙格物致知之事;而又以曾子曰,《淇澳》、《烈文》两诗,《康诰》、《太甲》、《帝典》三书,《汤盘》、《玄鸟》、《文王》之诗,夫子听讼之言,总谓皆是诚意之事,殊为混淆不确!(方东树《汉学商兑》卷中之上)此其中有讹脱,固可悬揣而知。朱熹移易补传,固为武断;而理顺文从,特为过之。此以终古不废也!或以诚意,正学者切要处,所以成始而成终者,不当退处于后?然《大学》开篇曰“在明明德”;则上一“明”字,自不可忽。格物致知,正明之之实事始功;诚意非所以成始也,故曰“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知至而后意诚”,次第分明。然则朱熹退之处后,何尝无据也!(方东树《汉学商兑》卷中之上)熹于《大学》修改无虚日,《诚意》一章,未终前三日所更定,(王懋竑纂订《朱子年谱》卷四)岂漫为然。夫意之不诚,由于知之未致,《中庸》曰:“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中庸》之言自明诚,犹《大学》之言知至而后意诚也!何疑于朱熹之退《诚意》章于后乎!

    第三,稽其训诂 按《大学》训诂之聚讼者,不出三事:(一)曰“明明德”。郑玄注:“明明德,谓在明其至德也。”孔颖达疏:“章明己之光明之德,谓身有明德而更章显之。”注以“明德”为至德,既涉浮泛;疏用章显训上“明”,尤近外铄。循文为训,未中肯要!独熹章句最为警切!称:“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上“明”之解,用郑注而特分明了当;“明德”之训,取孔疏而更鞭辟入里。《尔雅·释言》:“明,朗也。”《贾子·六术》、《道德说》皆称“明者,德之理”;而重言以申之曰:“德生理。理,离状者也。性生气而通之以晓,理生变而通之以化。明者,神气在内,则无光;而为之明,则有辉于外矣。外内通一,则为得失;事理是非,皆职于知故曰光辉谓之明,明生识,通之以知。”《说文·明部》:“朙,照也;从月,从囧明。”(古文明从日)《广雅·释诂三》:“明,类也。”《释诂》曰:“明,发也。”从日从月,以象本体之明;故曰:“人之所得乎天。”曰朗曰照,以拟中边之彻;故曰:“虚灵不昧。”曰类曰发,以通离状之理;故以具众理而应万事。古训是式,岂曰苟焉而已!然后知熹弥纶群言,研精一理为不可及也!(二)曰“亲民”。孔颖达疏称“亲爱于民”;而程颢则曰“亲当作新”,朱熹《章句》采焉。清儒多明孔疏以难程朱。然下文释“明明德”之后,引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则是明以新民为言;而上文必执“亲爱”为训,前后不照,于义何取!且同声通假,古书极多其例;何独于“亲当作新”而疑之!(三)曰“格物”。郑玄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穿凿难晓,于上下文义尤扞格。而朱熹《章句》则曰:“格,至也,物,犹事也。”“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物”之“犹事”,既同郑玄;“格”之诂“至”,语出《尔雅》。(《尔雅·释诂》:“格,至也”。)格物,犹言随事也。熹癸未垂拱奏札称:“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格物者,穷理之谓也。盖有是物,必有是理。然理无形而难知,物有迹而易睹。故因是物以求之,使是理了然心目之间,而无毫发之差;则应乎事者,自无毫发之缪。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故天下之理,多所未察;未尝即理以应事,故天下之事,多所未明。”(《朱子文集》卷十三)此朱熹“格物”之真实解故,而所以自命一家!盖舍格物而言明德,象山之学也;离明德而言新民,永嘉之学也;(永嘉之学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为著其学,主礼乐制度,以求见之事功而推原以为得统于程氏。)则是大学者,朱熹之学所自出也。特为疏通证明如此。

    余六岁读《大学》,迄四十岁,涵泳体味,久而有会。粗述睹记,以备研讨云尔。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