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章 北朝文学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总论

    南北由自然环境的不同,所以它们所产生的人物也很有差别。大抵当六朝时,文人多出在南方,而经师正出在北方。在李延寿的《北史》,文苑与儒林分传,后者较多,而且有相当的成就。推想南北人好尚的不同,亦由他们用功不用功的缘故。《北史·儒林传》说:“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可见北人学问比较踏实,而南人学问比较空灵。又如同一以山水为对象之文学作品,南人则有谢灵运之用诗,而北人郦道元则用散文。所以《北史·文苑传》又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

    从以上看来,可以略知南北风尚之不同。但这里所要讲的北朝的范围若何,不可不首先给它弄个明白。若遵照李延寿所编纂之《北史》,乃起于拓跋魏而终于隋代。但从当日的事实上看来,西晋怀愍之世,大河南北,已非汉人所有,应从五胡十六国讲起才对。若说最初北方都是野蛮种族,并无文化,此话未免太苛。如刘渊、刘聪、苻坚、姚兴、沮渠蒙逊与赫连勃勃等人学问都很不坏,刘聪更是一个诗人,《晋书》载记可考。

    但为讲述的便利起见,还是从北方最先统一之拓跋魏讲起,而后北齐、北周。

    我们首先要把这几代的年号及定都地点略说一说:魏人建国,始于晋末,当南方刘宋崛兴之时,从开国直到孝文帝,定都在平城;太和十八年(四九四),迁洛阳;西魏又迁长安;东魏亦在洛阳;北齐乃迁至彰德。

    今分北朝文学为三期:以由魏开国至孝文帝太和中为第一期;以由太和迁洛至北齐为第二期;以由西魏迁长安,至北周为第三期。

    第一期 魏开国至孝文帝太和中

    这时期的北方,最先为匈奴、鲜卑等胡族所据,拓跋魏氏亦不通中国文学,只能用胡语;而且从扫定群雄到太和年间,频年征战,也谈不到什么文学。间或有少数汉人去点缀北地文坛的风景,亦只限于散文家,可以崔浩为代表。

    第二期 太和迁洛至北齐

    这里所讲的第二期,乃真是北朝文学之启蒙期。此时把原来的平城改称恒州。魏代自从孝文帝即位(他仿佛像后来的金章宗),渴慕中国文化,定计南迁,以调和南北殊俗为己任。他的宗室权臣,颇有反对他的,他宁愿杀掉不服从他的人,而不情愿牺牲他自己的主张。当太和十二年(四八八),他又改姓为元,同时又禁止百姓作胡语。所以很容易与中国文明同化。就是孝文帝本身也是当代文人,他所作的《吊比干文》及小文小诗等,均可观。所以以后魏代君王间有能为诗文者,如节闵帝、孝庄帝等。但谈到此期的真正文学家的代表,还要推温子昇、邢邵(子才)、魏收(伯起)三人。在当时一般南方文人的眼光中,很看不起北方的文人。且举庾子山之言为代表。他说:“自南北来,惟韩陵片石,可与共语,余则驴鸣犬吠耳。”(按:韩陵片石,乃指温子昇所为《韩陵寺碑文》。)但北方文人,每以崇拜南方文人为风尚,而且他们所举的标准人物,也正是南人。孝文帝迁都洛阳为太和十七年(四九三),正是南方沈约《宋书》告成之日。此时南方声律之说正盛,北人眼中最看得起沈氏。济阴王晖业称赞温子昇,以为他“足以陵颜(延年)、轹谢(灵运)、含任(昉)、吐沈(约)”。这列举的四位,不都是南方的文人么?后来魏伯起入齐修《魏书》,常常与邢子才相争辩的问题,即是南方任、沈优劣论。邢诋魏模拟彦升,魏又诋邢在沈集中做贼。从这些消息中看来,便知北方文人之不易抬头,而且不易脱南人之窠臼。然而在魏、晋以来,北方也出了不少的文士(《隋书·经籍志》所收者不广),但有种趋势始终与南方不同的:一是他们比较善于持论,擅散文而不能为流连哀思之诗赋。故魏收曾言:“子昇不能作赋,邢子才有一二首,然非其所长。”二是他们中的诗人并不多见,如邢如魏如温所存的诗均不过各有十余首。但他们作的诗虽不多,颇能绝对服从当时流行的声律论,倒比南朝尚有少数人反对的纯粹些。

    谈到北魏的散文,大家都能忆起两位不朽的作者,一为作《洛阳伽蓝记》之杨衒之,一为作《水经注》之郦道元。这两部书不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