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章 功能上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前章《转变章》。克就变言,则说为一翕一辟之生灭灭生而不息;若乃斥指转变不息之本体而为之目,则曰恒转;恒转势用大极,故又名之以功能。此在前章未及深论,今更详之,而印度佛家所见差谬处尤须绳正。

    本章开端,关于体用两词之意义还须申说一番。用者,作用或功用之谓,其本身只是一种动势,亦名势用。

    体者,对用而得名。但体是举其自身全显为万殊的大用,不是超脱于用之外而独存,故体者用之体,不可离用去觅体。

    印度佛家将宇宙万象所谓色法和心法通名法相,谓色心诸法虽复无实,而现有相状故名法相,至于一切法相之实体则名为法性。性者,体义。 详彼所谓法性,即我所云体;其所谓法相,我则直名为用,而不欲以法相名之,但有时亦说法相。西洋哲学分别现象与实体,亦近似佛家法相法性之分。

    一切法相,何故名之为用?且先就心法言。吾人反观自心,固是炯然觉了之相,觉者自觉,了者了别,能了境故。 然无可执为实物,此心只是刹那刹那别别顿起,无暂住故。前刹之心,才起即灭,后刹之心,续前而起,亦复不住,故每刹之心皆别别起。 又复当知,此心元是一种健动的势用,健动即是辟,详《转变章》。 本周遍法界而实主乎吾身,法界本佛籍,今借用之,犹云全宇宙。 虽主乎吾身而实无所不在,弥满太虚,物皆同具。 无内无外,未可以声臭求,无自他等相可分,故无内外。声臭俱泯,不可以析物之法推求之。 非断非常,不容起有无见,不守其故,曰非常;盛德恒新,曰不断。非常故不容执有实物;非断故不容计为空无。 是故名为大用。大者,赞词。

    次就物言。物质现象,佛书名为色法。在俗谛中当然以一切物为实在,惟印度佛家将物质析至极微,科学家亦将物质析至原子电子等,然则极微或元子电子可以说为物质宇宙之本源欤?余敢断言元子电子都不实在,都不得为本源。设将来发见有物比元子电子更为细微者,我亦敢断言其都不实在,都不得为本源。谈元子电子者,如拟之微粒、拟之波动、拟之亦波亦粒,要皆是对于化迹之一种图摹,而不可得其情实。云何化迹?曰:本体流行之翕势,动而猛疾,有迹象现,现者现起。动势疾则有迹象现者,譬如燃火楮,猛力旋转,便见光轮;此光轮本非实有,只由旋转猛疾所现之迹象耳。翕势有迹象现,理亦犹是。 是谓化迹。犹云变化之迹。 化迹渐转渐粗,遂形成物质宇宙。《易》《干凿度》曰“夫有形生于无形,天地安从生?今《易纬》本,天地作乾坤,《列子》《天瑞篇》引作天地,当是据《易纬》古本,今从《天瑞》。 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云云。按此段文字,从来无注意求解者。郑玄注,甚谬,恐文繁,不及驳正。今略释如后。

    有形生于无形者,生字,是显发义;有形者非实在,知其必本于无形;无形者真实无对,下云太易是也。天地者,万物之总称,今问万物安从生,以起下文。

    太易未见气者,太易乃本体之名。古代有以气为宇宙本体者,如殷《易》首《坤》是也。孔子正其误,则谓太易不可以气言之,故曰未见气。见者,显现义,太易本寂然无象,故未显为气也。《转变章》引太易,解文句稍异。

    太初气之始者,言气始见,是名太初也。见读现。 郑玄云“元气之所本始”,其置一所字,则太初犹不即是气,但气以太初为本耳。此解大谬。元气者何?郑复无释,只虚弄名词。余以为气者,势用之称,本体流行而有翕势,猛疾凝敛,是为形质之母,故字曰气。母者,言其未成乎形而形已萌于此,未成乎质而质已胎于此,故曰气者形质之母。

    太始形之始者,言能始形见,是名太始也。形者,是形着义,非形象义。成象即有质,当是太素,非太始也。 翕势凝敛而名为气,已如前说;自此以往,渐由微而着、由精而粗,于是有胜能着见,胜者赞词,能者能力,见读现。 故说为形。气尚隐微,及由微而着,即成胜能,故从其盛着,而名之以形也。

    太素质之始者,质者物质。 言质始见,是名太素也。素犹质也,太者赞词。 胜能着见,又复增盛,而物质始现起也。

    气始名太初者,宇宙本体,是名太易,太易非气也,而其成用始有气见,见读现。用分翕辟二势,今此只就翕之一方而言。 是物质宇宙之初基也,不尊之曰太初可乎?

    形始名太始者,资于气以成能,其形着盛大,而物质复资之以始,不尊之为太始可乎?

    质始但名太素者,以其不更为他作始故也。素亦质义,质始见而宇宙万象森然,故赞曰太素也。

    气形质具而未相离者,形固资气以生,而气之自分等流,终无已止也;自分指气的自身而言,等流云云,谓气是刹刹灭故生新、相续流而不断绝也。 质固资形以生,而形之自分等流,亦无己止也;是故气形质毕具而互不相离。谓之浑沦,浑沦者,言三始究不可分判也。气始、形始、质始,曰三始。 据《干凿度》此文,物质元非本有。其云气始,实即翕势,所谓大用之一方面。用有翕辟二方面,今此云气者,乃克就翕的方面而言。 形质二始,皆资于气以生,是化迹之转而益粗显也。余惟万物皆方生方灭,方灭方生,都无暂住,何有实物质?非谓无物质现象,但无实质。 且质原于能,能复原于大化摄聚之势,大化犹云大用,摄聚犹言翕。 吾推万物之所由然而正名曰用,用者,以本体之流行故名。 自是活泼泼地,故法相之名,犹嫌其滞于相也。

    大乘空有二宗关于法相的说法亦各不同,且先谈空义。空宗首空法相,空者,遮拨之谓。 欲人自悟空理。空理谓本体,亦名真如。以空诸妄相而始呈现,故名空理,非谓本体亦空,勿误会。 如第三章中所举喻,若于绳相迷执为实有者,即于绳而但起绳相想,不复能于绳而直见其本唯是麻。今于一切法相迷执为实有,则亦于法相而但作法相想,不复能于法相而直见其本唯是如。如者,具云真如。 易言之,即不能空法相而透澈法性。法性,犹云本体。 所以空宗遮拨法相,其意趣甚深微妙。

    《般若心经》者,从《大般若经》中甄综精微、纂提纲要而别出之小册也。《大般若经》是空宗根本大典,所谓群经之王、诸佛之母也,而《心经》采撮《般若》旨要,足为法门总持。《心经》开宗明义曰“照见五蕴皆空”,此一语,网罗《大般若》全部旨趣无遗。五蕴者,法相之别称,析一切法相而各别以聚,则说为蕴,蕴者,聚义。 综计蕴数,则说有五。五蕴者,首色蕴,通摄一切物,如吾人根身以至天地诸大物,总摄色蕴。次受想行识四蕴,则举一切心法而通析为此四。受蕴者,谓于境而有苦乐等领纳故名为受,受者,领纳义。 此以情的作用而立受蕴。想蕴者,谓于境取像故名为想。如缘青时,计此是青非赤白等,是为取像,由此得成辨物析理的知识。此以知的作用而立想蕴。行蕴者,谓于境起造作故名为行,行者,造作义。 所以意的作用而立行蕴。又复当知,受想行三蕴通言心所法。心所法者,犹云心上所有之诸作用,不即是心,而属于心,故名心所。唯行蕴中不止一个行心所,更有多数心所,皆不别立蕴者,而悉摄于行蕴,学者宜知。已说心所三蕴,最后识蕴则通摄八个识。按《成论》云“凡言识者,亦摄各心所”,今此五蕴,心所既别开,故识蕴只是心而不摄心所。向见读佛书者每以心、心所之分为难解,余曰:佛家喜用剖析法,将心剖作段段片片,汝只照他的理论去了解。 小乘初说六识,曰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大乘有宗始加第七末那识及第八阿赖耶识。然小乘虽无七八之名,却已有其义,详在诸论。总之,色蕴专言物,后四蕴皆言心,故五蕴总分心物两方面。

    上来已说五蕴名义,今释《经》旨。经言“五蕴皆空”者,空有二义:一曰空无义,谓一切法相都无实自性故,即皆是空。如以色蕴言,色法无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色法本来是空。如以受蕴言,受心所法无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受心所法本来是空。乃至以识蕴言,诸心法无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诸心法本来是空。言乃至者,中间略而不举故。 《大般若经》卷五百五十六有云“如说我等,毕竟不生,但有假名,都无自性。凡人皆执有自我,不悟我者只是依五蕴而起之妄执耳。若离五蕴,我果何在?故知我是假名,求其自性便不可得。 诸法亦尔,但有假名,都无自性。何等是色?即不可取,色本空无,如何可取。 亦不可生。色本空无,如何有生。 何等是受想行识?既不可取,亦不可生”云云。《大般若》全部,此类语句不可胜引,《心经》实总括其要义。二曰空谓空理,唯能空五蕴相者,方得于五蕴相而皆证空理。空理,详前注。 易言之,即于一一蕴相无所取着,而直透澈其本体。《心经》说“五蕴皆空”,此一空字实含两义,若执诸法有实自性而不空者,即无由于法相而见空理故。《心经》,基师有幽赞,而依世亲派之见地作解,不必可据。

    《心经》复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此中空言,含二义,同前释。一者,空谓空无。俗举空言,便与色异,世间执色为有故;今依真谛道理解析色法,而至极微,更析至邻虚,极微更析之便无有物,名曰邻虚。 色法毕竟空无。《经》故说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若色与空互异者,色法应有实自性,今既不尔,故知色与空互不相异。既色与空互不异,所以又申之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中即言,明示色与空是一非二,因色法无实自性故。色本空无,受想行识将复云何?须知受等四蕴法,是就众生虚妄分别而言。分别作名词,即妄识之别名。 妄心是缘生法,已如前说。详第三章。 缘生法无自性,究竟空无,故《经》中才说至色与空互不异及互相即之四句,便接续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如上都是遮拨法相。

    二者,空谓空理。由法相空故,即于法相而识空理。如色法实性即是空理故,说色不异空;空理即是色法之实性故,说空不异色。由色与空理互不异故,遂申之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与空理有互不异及互相即四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综上所说,由于色心诸法相都空故,此云空者空无义,谓不执有色心等相。 因于一一法相而皆见为空理。

    《经》复说言:“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此承上文而申之也。诸法空相者,通色法心法而言之。空相谓实相,亦云诸法本体,以其空诸妄相而始显,乃云空相。凡法本无今有,名生;生已坏尽,名灭。空相绝待,非一向无而今始生,故云不生;凡法有生则有灭,既无生,即无灭,故云不灭。障染名垢,反此名净。空相恒如其性,不受染污,譬如太虚虽云雾四塞而虚性恒时自尔,故云不垢。又言不净者,以净之为名对垢而彰,既本无垢即净名亦不立,故云不净。体相益广名增,反此名减,空相至大无外,不待增益始广,故云不增。凡法可增则可减,既无增,即无减,故复言不减。如上略明诸法空相远离生灭垢净增减等相,即是泯除差别法相,而直证入无差别实相。故《经》复说言:“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空中者,谓于空相中唯是一真绝待,一真之一,是无对义。 离相寂然,离诸虚妄分别之相曰离相,寂然者冲虚寂默,难以形容。 故约实相言,即无有色法可得,亦无有受想行识等法可得。此《心经》综括《大般若》全部深密理趣,而以极简约文字表达之者也。

    上来引《心经》文加以解释,欲令读者明了空宗根本意思,所谓尝一脔肉而知一鼎之味,睹梧桐一叶落而知天下之秋。余尝言:空宗在认识论方面是对于吾人的知识或情见极力大扫荡一番。易言之,即是要将无始时来在实用方而发展之量智所受一切习染排斥尽净,而返诸固有照明的性智。空宗所谓般若即智义,而不径译为智者,其义深微故。本论所谓性智,亦相当于般若。 唯然,故于情见所执取之一切法相遮拨无遗,使外无可逐之物,则内而狂驰之情见亦与之俱熄,惟荡然无执,方得透入诸法实相,空宗善巧在此。然余终与空宗判若天渊者,则以为不妨于俗谛施设物质宇宙,使知识有立足地,且使情见转为正见,亦无恶于情见矣。此意当详之《量论》。空宗虽有俗谛,然余之本旨,却不必同于彼。

    空宗全部意思,可蔽以一言,曰破相显性。相者,法相。性者,实性即本体之名。后仿此。 其所以破相,即是排斥知见,才好豁然悟入实性。知者,知解。见者,见解。量智对于事理起推求、察别、筹虑,乃至有所执持或主张者,通名知见。 知见起于逐物、析物、执物,逐者,向外追求;析者,分析,始为分析,求适用而已,后乃进而为精究物理之要术;执者,执着不舍。 本从现实世界熏习得来,后虽进为纯理之探求,而一向逐物等习染毕竟难为涤除。且量智对于物理世界,不得不假定为心外独存,其即物穷理之术,不得不尚客观而严分析。余以为就俗谛言,此实无可反对。遗物理、反量智、亦云反理智。 安浑沌而厌精析,是学术之所大戒。余固非排斥知见者,惟约真谛而谈证量,约有就义,亦有归义。真谛就本体言也。证量,谓证会本体,此为性智之自知自了,非是量智或知见境界。宜覆玩上卷《明宗章》。 若任量智以推验吾人与天地万物同体之实相,终是向外求理,推验者,推谓推求,验者体验。世俗亦言深切体验事物之内蕴,但此体验一词,与佛典言证会者截然不同义。 不得反己而自识本来面目。此用禅宗语。本体非超越于吾人而独存,古是吾人本来面目,吾人真性与万有实体无二无别,学者宜知。反己二字吃紧,本体非心外独存、非可剖析,故非可向外推验,惟反求诸己乃自识耳。反求之功,详在《明心章》下谈心所处。 此处有千言万语难说得,非超悟儒佛诸宗究竟旨趣而有向上希求者,无可与谈此理。克治小己之私,而识得吾与天地万物同体之实相,方见真己、方是向上。《论语》曰“君子上达”即此意。 空宗破法相而扫荡一切知见,自是据真谛立言,《心经》综《般若》旨要,说“五蕴皆空”,即于宇宙万象都不执为实有,一切知见无立足处,研佛法者宜识此意。哲学家谈本体者,不可不识此意。人各挟其知见以组成一套理论,而持之甚坚,妄臆真理果如是,则亦如蚕作茧自缚,如蛛造网自锢而已。空宗扫荡一切知见,其旨深远矣哉! 余于真谛赞同空宗者在此。夫泯相以识性,泯除法相,以识法性,譬如泯除众沤相,乃直见其是大海水。 乃即流行而识主宰,于相对而见绝对,于万殊而悟一真法界。佛典一真法界,即本体之名,亦真如之代词。 孔云“一贯”,正是澈此真源。余向时曾蔽于纷杂知见,及闻《般若》,而后臻斯理也。

    空宗在认识论方面遮拨法相,遮拨犹云泯除,亦云遣除,遣者遣去。治佛籍者于此等字义须留意。 以显法性,此显字,犹云显示之或显明之也,他处准知。 余虽赞同,但空宗毕竟偏尚遮诠,遮诠,见上卷第三章总结诸节中。 其于法相所由现起,绝不究问,即无宇宙论可言。余丛书中有黄庆所记《显宗记》,可参考。 吾侪通玩空宗经论,空宗可以说真如即是诸法之实性,真如者,本体之名。法相,亦省云法。实性,犹云本体。他处仿此。 而决不肯说真如显为一切法。此显字,是显现义,譬如说大海水现作众沤。 此二种语势不同,其关系极重大,兹以二语并列于下:

    (甲)真如即是诸法之实性。

    (乙)真如显为一切法。

    甲乙二语所表示之意义,一经对比,显然不同。由甲语玩之,便见诸法都无自性,应说为空。所以者何?诸法实性即是真如,非离异真如别有诸法之自性可得,非字,一气贯至此。 故知诸法但有假名而实空无。

    由乙语玩之,诸法虽无自性,而非无法相可说。法相者,即是真如显为如是相故,由此应许有一切法相,即不妨假立外在世界。是故乙语不坏法相,甲语便完全毁坏法相。亦复当知,乙语即于法相而显示实性。古德云“信手所扪,皆是真如”,孟子言“形色即天性”,亦同此意。

    如上所说甲乙二种语势,甲是说明空宗遮诠密意,而乙则隐示本论原主即用显体,与空宗迥不相同。乙语实系本论旨趣,而文中未直标本论,故置隐示二字,可参考第三章总结诸文。 空宗密意本在破相显性,已如前说,惟其毁坏法相,不肯施设法相,所以无宇宙论可谈。《大般若经》第一会,说二十空,空者空无,下仿此。 谓内空外空等等。如心法念念起灭不实故是内空,根身如浮沤不实故是内空。外空者,如世所执外在世界,本非实有故。 二十空名义殊繁,总略言之,只是于一切物行、行字见《转变章》。 一切心行,一一谛观谛者实义,远离虚妄计度,如理观照,是名谛观。 皆刹那灭、无有暂住,都是空无。乃至最后反观意想,犹取空相,意中犹作一切都空之想,即是有空相存,故云取空相。取者执也。 即此空相复应遣除,是名空空。夫空相亦空,更何所有?此自有说理以来,空诸所有,荡然无执,未有如般若宗也。且空宗不惟空法相而已,虽复涅槃法性至真至实,涅槃一词具有真常寂灭等义,乃法性之别名,今与法性合用为复词。 然恐人于涅槃法性起执故,则说无为空。无为亦法性之别名。 《大般若》五百五十六云:“时诸天子,问善现言:‘岂可涅槃亦复如幻?’善现答言:‘设更有法胜涅槃者,亦复如幻,何况涅槃?’是则法相固不可执,若复于法性起执者,虽性亦相,言若执法性为实物,亦与执法相不异。《中庸》有“无声无臭”之叹,老氏有“视不见、听不闻、搏不得”之称,皆明法性不可作实物去想。 故应俱遣,一切皆空。”渊乎微哉!叹观止矣。会得二十空义,《般若》全部在是。然不读《般若》全部,则于二十空只从名词上粗略玩过去,毕竟无深解。 然空宗谈空,不是空见,其所以空一切法相者,只欲人于法相而不取相,得以悟入法性。《大般若》卷五百六十二说“一切法皆会入法性,不见一事出法性外”云云。据此,可知空法相者,正是以一切法相会入法性,非谓法性亦空也。余以即用显体之意通之。法相千差万别,若于法相而悟入真实法性,即一切法皆如。如者真如,法性之名。 法相生灭无常,若于法相而悟入真实法性,即于无常而见常德。广说乃至无量义,恐繁且止。总之空宗密意唯在显示法性,余于真谛颇有契于空宗。古今谈本体者只有空宗能远离戏论,凡哲学家各凭臆想组成一套宇宙论,直须空宗快刀斩乱丝手段,断尽纠纷。

    余从认识论方面而谈真谛,独契空宗,已如上说。还有不能赞同处,此所关甚钜,今当略论。

    空宗密意本在显性,其所以破相,正为显性,空宗经论所反覆宣说无非此意。然余颇有疑者,则以为空宗是否领会性德之全,尚难判定。此中领会一词,即自知之谓。此知的意义极深,是冥然无有能知和所知的相状。 性德者,法性之德故,名为性德,或德即法性故,名为性德。夫法性无形相、无方所,本无从显示,而心之所可自喻,言之所可形容者唯其德耳。德者得也,谓法性之所以得成其为法性也。全字吃紧。法性本万德具足,毫无亏欠,但人不能不囿于其所习,而难自喻其性德之全。空宗诠说性体,大概以真实与不可变易及清净诸德而显示之。极真极实无虚妄故,说之为真;恒如其性无变易故,说之为如;一极湛然寂静圆明,说为清净。一极者,绝对义。湛然者,深冲义、微妙义。寂静者,无扰乱故、无作意故。圆明者,无迷闇故。 如上诸德,尤以寂静,提揭独重。如在凡位,不凡静虑工夫即无缘达到寂静境地,便长沦虚妄,而障其真、障其如、障其圆明。故自小宗迄于大乘有三法印,印可决定是佛所说法、非非佛法。此中法字,姑从宽泛解释,谓佛氏所说一切义理。 其第三法印,曰涅槃寂静。涅槃,见前。 可见印度佛家各宗派都是以寂静言性体。其言亦本于正见,固未容轻议。然复须知,至寂即是神化,化而不造故说为寂,有意造作则不寂,万化之本体虚寂而不起意,故无造作而万化皆寂也。 未可以不化言寂。至静即是谲变,谲者,奇诡不测。 变而非动故说为静,万变之本体虚静无形,故不可以有物动转之观念去推测,世俗见物动则不静,此变不尔,实万变而皆静也。 未可以不变言静。夫至静而变、至寂而化者,唯其寂非枯寂,而健德与之俱也;静非枯静,而仁德与之俱也。健,生德也;仁,亦生德也。即生即德曰生德。 曰健曰仁,异名同实。生生之盛大而不容已曰健,生生之和畅而无所间曰仁。和者,生意融融貌;畅者,生机条达貌。 《大易》之书,其言天德曰健,此云天者,乃法性或本体之别名;天德犹上文所云性德。 亦名为元,《易》之《干》即健义,是以健德显示性体。《干》亦名元,非于健德之外别有元可说也。 元者仁也,为万德之首,《易》云“众善之长”。 万德皆不离乎仁也。性地肇始万化,地者依持义,假说性体为万化作依持故云性地。 畅达无亏,是名亨德,仁之通也;性地肇始万化,含藏众宜,众宜者,不拘一端不守一定之宜故。 是名利德,仁之制也;制者,裁制得宜。 性地肇始万化,永正而固,正者离迷闇故、不颠倒故;固者离动摇故、毋改移故。 是名贞德,仁之恒也。恒无惑障故。 《易》之言天或性,则以元亨利贞四德显示之。四德唯元居首,亨利贞乃至众德皆依元德发现,成差别故。老子云“元德深矣远矣”,又曰“生而不有,元德,生德也。其生也本真实不容己,而非有心故生也,非有心故生,是生即无生,故曰“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生生化化德用无穷,未始无为也,然生而不有、化无留滞,又何尝有为乎?为而无为,故云“不恃”。 长而不宰,含藏众德故说为长,无形无意不同宗教家之造物主,故云“不宰”。王辅嗣云“有德而不知其主也”,亦言无所谓主耳。 是谓元德”。老子之学出于《易》,其书实发明《易》义。 夫元德者生德也,生生不息,本来真故,恒如其性故;生而无染,本圆明故;生而不有,本寂静故。是则曰真曰如,言乎生之实也;实谓无有虚妄。 曰圆明,言乎生之直也;直谓无有迷惑,宇宙人生不是由盲目的意志发展。 曰寂静,言乎生之几也。至寂至静之中生几萌动,而滞寂者则遏其几马。 是故“观我生”,观我生一词,借用《易观卦》语。夫吾与天地万物生生之理,岂可向外推求哉?亦返之我躬而自观焉乃自喻耳。 因以会通《般若》与《大易》之旨。吾知生焉,吾见元德焉,此本论所由作也。自观自喻,而后参证各家之旨得其会通,未有不由自喻而杂拾诸人可以通斯道也。程子曰:“吾学虽有所受,而天理二字确是自家体认出来。”学者宜知。

    附识: 古德有云“月到上方诸品静”,诸品犹言万类,月到上方乃极澄静圆明之象,万类俱静,寂然不动也。 此只形容心体寂静的方面。心体即性体之异名,以其为宇宙万有之原,则说为性体,以其主乎吾身则说为心体。 陶诗云“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以此形容心体,差得其实,而无偏于滞寂之病。日暮天无云,是寂静也;春风扇微和,生生真机也,元德流行也。谈至此,空宗是否领会性德之全,总觉不能无疑问。空宗于寂静方面领会固极深,惜未免滞寂溺静,直将生生不息真机遏绝,其结果且陷于恶取空,空者空无,取谓执着,恶者毁责词,谓妄执一切皆空,故呵以恶取。 至少亦有此倾向。空宗毕竟于本原上有差失在。差失者,谓其不见性德之全。 空宗说涅槃亦复如幻,又说胜义空,义最殊胜名为胜义,空者空无,下仿此。 无为空,夫胜义无为皆性体之别名也,涅槃亦性体别名也。此可说为空,可说为如幻乎?虽则空宗密意恐人妄计性体如实物然,故说空、说如幻,以破其执,非谓性体果是空、果是如幻。然如此破斥,毕竟成过。性体空寂,本不应执为实物,空者,无形名空,非以无有名空;寂者,无扰乱相故。 然直说为空、为如幻,则几于空尽生生性种矣。性者,生生不息真机,喻如物种能生。 后来清辨菩萨空宗后出之大师也,菩萨犹言大智人。 作《掌珍论》,便立量云:量者,三支论式。三支谓宗因喻,详在因明。

    无为,无有实。宗

    不起故。因

    似空华。喻

    此量,直以无为性体复辞。 等若空华,极为有宗所不满。如护法菩萨及我国窥基大师皆抨击清辨甚力。详基师《成唯识论述记》。 平情论之,清辨谈空固未免恶取,然其见地实本之《大般若经》。《般若》破法相可也,乃并法性亦破,空荡何归?清辨承其宗绪,宜无责焉。吾尝言,空宗见到性体寂静,不可谓之不知性。性体上不容起一毫执着,空宗种种破斥无非此意。然而寂寂静静即是生机流行,生机流行毕竟寂静,此乃真宗微妙,迥绝言诠。真宗,犹云真宰,乃性体之名。 若见此者,方乃识性德之大全。空宗只见性体寂静,却不知性体亦是流行无息,吾疑其不识性德之全者以此。空宗经论具在,其谈到真如性体处,真如性体系复词。 曾容许着流行或生生等词否?若谈真如而着此等词,则必被呵斥为极迷大谬,无稍宽假。不独空宗,凡印度佛家各宗派罔不如是。《大般若经》说:“涅槃亦复如幻,设更有法胜涅槃者,我说亦复如幻,何况涅槃?”如此谈空,虽用意切于破执,而终有趣入空见之嫌疑。吾尝言,理见到真处,必不为激宕之词。理实如此,便称实而谈,何等平易;若说理稍涉激宕,必其见有所偏,非应真之谈也。印度佛家毕竟反人生,故于性体无生而生之真机不深领会,乃但见为空寂而已。谓空宗不识性德之全,夫岂过言!

    《论语》记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所言天者乃性体之名,无言者形容其寂也。至寂而时行物生,时行物生而复至寂,是天之所以为天也。谈无为空者,何异是哉?《中庸》,孔氏之遗言也,其赞性德云:“《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輶者,微义,毛轻微之物也。伦,迹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