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一章 东方问题与巴尔干战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9月,巴尔干同盟请求列强协助它们要求在马塞顿施行即时的根本的改革:马塞顿须设一耶教徒总督,设一地方议会,而组织全然从此州征募之民兵团。列强一方面促土耳其政府让步,而对于巴尔干同盟则劝其忍耐。然而两者皆不可得。此时舍在君士坦丁堡加极大的压迫,无可以免于战争者。列强不取那种行动,而徒向保、塞、希、门四国政府同时提出最后通牒,抑制它们的极端举动。经过数星期讨论之后,卒于10月7日商由俄、奥两国通知巴尔干诸国说,列强反对一切惹起决裂之举动;它们自己将主持改革;从战争而生之任何现状变更皆所不许。但此已太迟,因为10月8日列强通牒始提出诸国首都,而门的内哥罗已于是日对土宣战。

    巴尔干战争之开始

    门的内哥罗之发难,为巴尔干大战之先声。一星期后(10月14日),保、塞、希三国向土政府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土耳其帝国在欧洲的一切领土省份之自治。此时土耳其始悟巴尔干同盟已成事实,而同盟国之意志是真要实行的,然已太迟。土政府急速向保加利政府提议翻改其马塞顿之政策,向希腊承认其合并库列特,而皆被拒绝。国际事变有使巴尔干同盟决计急速取最后手段者。土耳其政府如此顽强,原不能望其如巴尔干诸国要求,取何改革。同盟诸国如欲维持其地位,有急速动作之必要,亦甚明白。土耳其之兵力已不足畏;意土战争及阿耳巴尼亚之革命减杀了土耳其之实力。如果它们要动作,此其良机;它们决不可待至土耳其军队改组之效果实现而后发动。加以巴尔干诸国国民舆论之要求,更为强迫它们开战之有力的因素。保、塞两国之王室不能长久抑制民族的愤慨心,它们如不应民心以开战,国内将不免发生革命。对于它们要求的条件,土耳其为国民体面,势不能容认;于是土耳其决然拒绝它们的最后通牒,而于10月18日对塞、保两国宣战。同日希腊亦对土耳其宣战。

    战争之进行

    虽土耳其已即与意大利媾和,然而其兵力终不能抵御巴尔干同盟联军之猛攻。依同盟国之作战计划,希腊与塞尔维亚阻制土军于马塞顿,以防阿耳巴尼亚援师之来。希腊海军控制小亚细亚至土领欧洲地方之水路,于是援兵不能急速的运到马塞顿。而进攻慈拉斯,直当土军主力攻击之责任,则委诸保加利。在各方面战场,同盟国对土完全制胜。同盟军队各尽其职役,不过是保加利之出力更多。保加利军于10月22日大胜于慈拉斯之启岐力塞(Kirkkilisse);塞军于26日大胜于马塞顿之库马诺服(Kumanovo);而希腊于11月8日攻下萨罗尼克(Salonika)。至于希腊海军,则自始即完全支配爱琴海。

    列强之态度

    俄国自始即对巴尔干同盟诸国表示同情。虽则俄国外务大臣萨佐洛夫(Sazonoff)在第一次大战之后,即示意列强干涉,然而在11月2日向其驻外各代表发电,声明被征服之土地,依占领权属于同盟诸国,而当依友谊的协定分配之。英国舆论一致赞助耶教诸国;而英国总理于11月9日在伦敦市会厅演说,说列强当承认既成的事实,而不反对从同盟国胜利所生之领土的变更。而在他方面,则中欧之德、奥深忌巴尔干同盟之胜利。

    幸而德政府倾向平和。通巴尔干战争中,德皇持慎重之态度。为防止战争,当抑制维也纳政府之行动,但德国明白表示,如其同盟国被攻击,它当助之。法国同样地倾向平和,但其对于其同盟国之忠实亦不亚于德国;德国总理波安加雷(Poincaré)告俄国大使伊斯洼尔斯基(Isvolsky)说,如奥国对俄开战而有德国之援助,法国当履行同盟之义务。在此时期之间,法国总理热心运动平和,而与列强磋商召集会议解决时局之法。波安加雷之计划得着英国外务大臣古雷之助,卒得实行,而列强会议最后能开于伦敦。

    伦敦会议之开始

    土耳其军队之败北,致青年土耳其党政府推倒,而土耳其之老政治家启密尔·拍奢(Kiamil Pasha)复掌政权。他知道讲和之必要,乃命与巴尔干诸国开谈判;而在1912年12月3日各交战国依列强之提议签定停战条约。于是政治利益的中心由巴尔干移到伦敦。停战条约成立后之十日,交战国代表会合于伦敦。在此议和代表会议之外,另有一个会议,以五强驻伦敦之大使组成之。后者继续从1912年12月至1913年8月,于英国外务大臣古雷主宰之下开会。土耳其与巴尔干诸国之谈判自始即多困难,而俄、奥意见之冲突,更不容易调和,惟以古雷之手腕及耐性,与其有时坦白的坚强的发言,乃能致伦敦会议维持许久。

    在伦敦会议中,土耳其坚持保有残留的四城:君士坦丁堡、亚得里亚罗堡、斯库他尼、雅里拉(Janina)。关于第一城未有争论;而阻害和议之主要的困难究是亚得里亚罗堡与慈拉斯问题。第二个困难起于罗马尼亚之要求改正达普鲁甲(Dobroudja)之境界,以为其守中立之报酬。迨至1913年1月22日,两项困难大致已解决,而土耳其承认以从黑海岸之米的亚(Midia)至爱琴海岸上玛利扎(Maritza)河口之伊洛斯(Enos)之一线为土耳其与保加利之国境,土耳其抛弃亚得里亚罗堡。

    战争之再进行

    但在1913年1月22日土耳其军官燕维(Enver Bey)在君士坦丁堡起革命,反对亚得里亚罗堡之抛弃,要求启密尔·拍奢辞职,而杀死土军总司令拿仁·拍奢(Nazim Pasha)。燕维之行动致伦敦谈判突然告终,而在2月1日,会议解散。同盟国已于1月29日宣告解除停战之约,2月3日战争再开,4日保加利军复攻亚得里亚罗堡。青年土耳其党虽复取得政权,而其力仍不足以挽回颓势。亚得里亚罗堡于3月26日为保塞联军攻落;而希腊亦已于3月6日攻下雅里拉城。亚得里亚罗堡及雅里拉既下,土耳其所保留者,在君士坦丁堡之外,仅有阿耳巴尼亚之斯库他尼未下。斯库他尼卒亦于4月22日降于门的内哥罗。

    伦敦和议之再开

    在1913年3月2日,土耳其政府知大势已不可挽回,正式请求列强调停。但在战争进行中,同盟诸国之内讧已渐显出。在希腊军进雅里拉城之日,希军与保军已在萨罗尼克附近冲突。同盟国之间公然互相仇视。塞尔维亚要求修改1912年之分割条约,而得希腊之助。

    斯库他尼陷落之前数日,土耳其与巴尔干同盟之间已约定停战,而随后(4月21日)巴尔干同盟承诺无条件的受列强之调停,而保留与列强讨论慈拉斯与阿耳巴尼亚境界问题及爱琴岛处分问题之权。议和谈判于5月20日再开于伦敦,而在5月30日《伦敦条约》签字。

    《伦敦条约》

    《伦敦条约》宣布土耳其欧洲领土之瓜分。伊洛斯与米的亚界线(Enos-Midia Line)以西之一切土地(除阿耳巴尼亚外)及库列特岛均割让于同盟国,任其分配;而关于阿耳巴尼亚及爱琴群岛问题之处决,则委于列强之手。土耳其只留得东部慈拉斯一带之地。然而战胜者分利不均,发生内讧;虽以俄皇之力谋维持平和,而不能免其自相攻击。巴尔干同盟之胜利,究未终结巴尔干战祸,而所谓第二次巴尔干战争随即继之以起。

    第四节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巴尔干诸国利益之冲突

    1913年5月30日之《伦敦条约》虽然结束了巴尔干同盟对土战争,瓜分了土帝国,而未能解决巴尔干问题,巴尔干诸国于攻击土耳其虽有一致之决心,然而对于其从土耳其所夺得之土地之分配,则有极大的利益冲突。《伦敦条约》所划让于同盟诸国之土耳其领土将如何分配乎?库列特岛之当划归希腊,此为一般所预计,自然不成问题。然而关于其他土地之分配,则问题不如是之简单。就常理上说,巴尔干诸国可迳依它们战前所订之协定以分领马塞顿之土地,然而战争产生之新事实致情形为之复杂,不容如此解决。

    马塞顿之分配

    依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与塞尔维亚之协约,马塞顿之大部分划归保加利。兹值第一次巴尔干战事结局,慈拉斯亦包入在应当分配的土地内。而慈拉斯则未规定在1913年3月之《保塞协约》者。今则慈拉斯自然归于保加利之手,于是塞尔维亚乃要求将曾经协定划归保加利之马塞顿部分重行分配。(在巴尔干战争二次开始,保军攻克亚得里亚罗堡以后,塞尔维亚即已要求修改1912年之协约,而它得有希腊之赞助。)然而保加利拒斥塞尔维亚此项主张。

    阿耳巴尼亚处分问题

    列强对于阿耳巴尼亚之处分,更令巴尔干诸国间分配征服的土地之问题愈臻困难。

    阿耳巴尼亚之一州在军事上极占重要,因为此控制亚得里亚海之入口;为此理由,奥、意两强皆垂涎此地,而塞尔维亚为求一出海之口,亦欲取而有之。

    从统一的意大利王国建立以来,奥、意两国对于亚得里亚海支配权之竞争甚烈。意大利谋取得一阿耳巴尼亚港,以支配俄特兰陀海峡(Straits of Otranto)之野心,公然暴露。而在他方面,奥大利亦决计不使意大利在此重要地点立足。30年之间意、奥两国各从事于继续不断的宣传运动,以期在阿耳巴尼亚占得经济的文化的优势。

    意、奥两国本为同盟,它们觉得关于阿耳巴尼亚问题有立一个协定之必要。从1907年以后,它们决定最重要的点,是在防止阿耳巴尼亚于欧洲土耳其分裂之时落于塞尔维亚之手。因为在塞尔维亚之背后有俄国,而塞尔维亚之支配阿耳巴尼亚,似为大斯拉夫主义势力扩张到亚得里亚海之先兆,此则意、奥两国俱所不愿之事。因之,它们援助阿耳巴尼亚之国民运动;阿耳巴尼亚独立之原则为它们所主张,而经列强承认。

    其结果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局,塞尔维亚与门的内哥罗不能不抛弃其阿耳巴尼亚之征服地。门的内哥罗虽取得斯库他尼港,而不能不如列强之命退去,实则此亚得里亚海上之良港,门、塞两国人视为他们出海之口,于他们的国民经济生活为不可缺的。阿耳巴尼亚完全由列强处分,而建成一独立国,以一德意志王族(Prince William of Wied)为其君主。

    阿耳巴尼亚之处分,对于1913年之巴尔干政局有重要的影响。当巴尔干诸国讨议分配土耳其的土地之时,塞尔维亚可以说,它应得之战利品一份为列强所夺去。塞尔维亚之于1912年与保加利订立马塞顿分配之协定,是预计有塞尔维亚可于阿耳巴尼亚求发展之事。如果阿耳巴尼亚建为独立国,而1912年之分配协约如原定计划以执行,则保加利获得一切,而塞尔维亚相形见绌。加之,摩拉斯逖(Monastir)与萨罗尼克原为保加利所垂涎者,今已在塞尔维亚之手,塞尔维亚可以占住不放。

    塞尔维亚决计推翻1912年之土地分配协定,以剥夺保加利在马塞顿应得土地之部分。为增强它的地位,塞尔维亚于1913年6月与希腊订有攻守同盟条约,抵对保加利,而它们相互保障其在马塞顿征服之地。

    保加利之地位

    保加利之地位究亦困难。保加利的军队在对土战争中出力最大,自以为应得补报。但它所占得之地是慈拉斯,虽说此地域自然当划归它所有,然而究非它所宝贵之地;至于保加利人种之乡土,而为一切保加利努力的目标之马塞顿,则今为塞尔维亚人及希腊人所征服。亚得里亚罗堡之征服,于保加利无甚大利益;而摩拉斯逖及萨罗尼克之取得,则于它为根本的重要。及见塞尔维亚欲据有马塞顿征服地之意志明白,保加利之不平益甚。而加以塞尔维亚虐待在马塞顿之保加利人之风说传出,保加利人更为愤慨。起初保加利政府谋以贿动希腊,使不为塞尔维亚援助,如希腊不助塞尔维亚攻击保加利,保加利承认其占有萨罗尼克。及遇希腊总理威尼佐洛斯之拒绝,保加利政府之激烈分子,乃开始以武力贯彻其野心之计划。

    德、奥之态度

    保加利激烈派之主战政策似为德、奥所赞助。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之结果于德、奥为不利。德国之军事的威望因土耳其之败北而受打击,法国军器枪炮之有效力及土耳其军队组织之缺点,使人渐觉得德国军事上的优势不如一般想像的确实。奥国舆论援助土耳其,而以土耳其之失败,奥国之外交的威望亦受大挫。加之,如果塞尔维亚与希腊之分配土地计划实行,将见塞尔维亚在巴尔干之权力大增加,行将侵逼奥帝国之领土保全。对于德、奥政策之有利,再无如战胜的巴尔干诸国间之同室操戈者。

    保加利之对塞开战

    关于土地分配问题之争议,俄皇曾出来调停,而不为保王所承受。在保加利与塞尔维亚之谈判进行中,保加利突然诉诸战争手段。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王不经宣战,而下令对塞尔维亚及希腊军队施总攻击。保加利军队突攻在马塞顿之塞军,而保加利南军进逼萨罗尼克。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于此开始。

    自保加利政府视之,或者它仅以一示威运动,可如它的要求,成立分配之协定。但塞希两国军队所占之地位甚优,而保加利兵力已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疲敝,一遇塞希军队反攻,即节节败退。

    罗马尼亚之加入战争

    保加利战胜之希望至7月末而全断绝。罗马尼亚王深忌保加利雄长巴尔干半岛。保加利在1912年对土之胜利侵逼了罗马尼亚之地位,此似将令保加利在巴尔干占优势。为抵消保加利之利益,罗马尼亚在1913年之春季要求从保加利割让一部土地,俾罗马尼亚在其南境得一军事上可防守的国境。保加利不肯承认罗马尼亚要求为正当,虽则在1913年5月已将后者所要求之土地之一小部分割让与它。罗马尼亚不以此为满足,而塞、希两国军队于7月中第一星期之胜利的前进,给它以积极行动之机会。

    罗马尼亚于7月10日对保宣战,越达溜白河侵入保加利,进逼保加利国都苏菲亚(Sofia)。随后土耳其之军队亦克复亚得里亚罗堡。保加利四面受敌,势不能再支。

    《蒲加雷斯特和约》

    罗马尼亚之行动结束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7月30日各方停战宣布,而巴尔干半岛五国之代表会议于罗马尼亚国都蒲加雷斯特(Bucharest)。第二次巴尔干战事如此的急速终结,已无容列强取共同行动之余裕,而和议乃为战胜国之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希腊及门的内哥罗强迫订成;是为1913年8月10日之《蒲加雷斯特和约》。

    蒲加雷斯特和议之条件自然不利于保加利;以罗马尼亚军队之逼迫于背后,它不能再继续与塞、希两国战斗,而当服从其要求。希腊不但取得萨罗尼克,并且扩张其海岸线至东方,而包含加洼那(Kavalla)港在内,如此则于保加利所得的马塞顿一小部分之经济的发达极关重要之爱琴海上一港,亦被敌国夺去。库列特岛划归希腊。塞尔维亚扩张其领土南至于摩拉斯逖,它与门的内哥罗分领洛维巴札区;而罗马尼亚从保加利取得在其南境之领土,即扩张其达不溜甲(Dobroudja)之领土,此为促它加入战争之目的物。保加利尚受一个屈辱,即土耳其居然争回亚得里亚罗堡。保加利则只分得马塞顿之极南部,它的领土扩张,南至于爱琴海之狄德加(Dedeagach);此为保加利在爱琴海上唯一之港。

    蒲加雷斯特和议之效果

    世人知道1913年巴尔干之协定不满足,很难望其持久。保加利之失望及其不平,亦可想见。塞尔维亚在马塞顿获有之土地,有在人种上言语上应属于保加利者。而希腊之在马塞顿海岸如此的膨胀,侵逼保加利之经济的发达,同时将大部分保加利人种置于希腊统治下。保加利国人自以为受欺压,而不忘复仇之念。

    奥大利在10月之初,促其同盟国意大利协同压伏塞尔维亚而不成功,今乃要求将《蒲加雷斯特和约》提交列强审议,为列强所拒绝,而罗马尼亚表示决心拥护此约。8月11日伦敦大使会议最后一次开会,决定阿耳巴尼亚之南方境界;但至10月,塞尔维亚始屈服于奥大利之威逼,撤退其所占领之阿耳巴尼亚地方。土耳其军不肯退出亚得里亚罗堡,而保加利与土耳其于9月订成和约,默认土耳其保有此城,随后继以订结同盟之谈判,已表示保加利变更对外政策倾向,预备保留全力为复仇之举。

    列强之态度

    《蒲加雷斯特和约》之协定对于列强有重大的关系。欧洲列强皆受近东现状打破之影响。列强之外交威望亦皆大受挫折。然而蒲加雷斯特之结果于英、法可以相安,它们在此方面不感直接的利益,而在维持平和。塞尔维亚及希腊之胜利为俄国所乐睹。而至于意大利,虽睹此两国之兴盛而吃惊,而亦对于和约能相安,因为此保证了一个独立的阿耳巴尼亚,于此可继续意大利的宣传运动。

    但至于德、奥,则对于1913年之协定感想大异。巴尔干战争结果,于此两国威望利益皆有损伤。奥大利诚能坚持建立独立的阿耳巴尼亚,以阻止塞尔维亚的势力侵到亚得里亚海岸。但奥大利此项外交的胜利因为塞尔维亚在马塞顿之领土大扩张而抵消。奥大利于1908年在巴尔干树立之政治的经济的支配权,行将破毁。奥大利注目之萨罗尼克今落于希腊之手。

    加之奥大利在国内亦受侵逼。波斯尼亚人既已不安居于奥国治下,今受塞尔维亚扩张之刺激,更于奥国为危险;奥大利须应付斯拉夫人之革命问题。如果塞尔维亚新得的势力不打破,奥匈帝国将有分裂之虞。

    至于德国,则1913年之巴尔干协定,将伤及其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它方竭力谋贯通柏林至八各达之铁路交通,实行美索不达米亚开发之计划,贯彻其近东政策之目的。《蒲加雷斯特和约》给此政策以一个大打击;巴尔干之优势似落于斯拉夫人之手。一个强大的塞尔维亚屹立于半岛,实足为德国近东交通之阻力。加以巴尔干战争结果,它所保护之土耳其及表同情之保加利皆一败涂地,而同盟国奥大利之地位亦动摇。鉴于德国政治家之如何重视德国威望的维持,及其在1905年、1908年、1911年所行之高压手段,则其不能安然忍受1913年的巴尔干协定,从可想见。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