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一章 东方问题与巴尔干战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第一节 近东问题之复起

    近东问题与欧洲政局

    有人将1914年之欧战称为第三次巴尔干战争,殆因为欧战之最近的原因在巴尔干方面势力之冲突。此项说法,诚未免小视欧战之意义。然而近东问题之于促发欧战与有大力,则不可否认。巴尔干称为欧洲政治之火山。欧洲政局之因为近东问题益臻纷争,而引起重大的危机,即在1878年以后亦是层见迭出之事。然而迄于1908年近东事件,如1885年保加利之合并东罗美尼亚,1897年土耳其与希腊之战争,均限于局部的变动,而未至于引起列强间之公然的冲突。然及于1908年,局面一变,则以其时土耳其内部有青年土耳其党之革命运动发生,此革命中虽经短时间之挫折(1909年反动党于短时间恢复权力),然最后土耳其政权完全落于彼以恢复国权为职志之“统一进步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Union and Progress)之手。土耳其内部之政变登时影响列国对于巴尔干事情之态度,东方问题又成为欧洲政治冲突之中心点。而首开东方问题冲突之端者,为1908年奥大利合并波、赫两州之举。

    1908年波、赫两州事件之效果

    青年土耳其党抱有改革土耳其政治,复兴土耳其帝国之志,如果任其自由施展怀抱,土耳其或可以变成强盛的国家,而近东问题或将别开生面。然而欧洲国家不容他们有实行其政策之余裕。奥大利首先采先发制人之手段,即时宣言合并土耳其主权下之波、赫两州。此举不仅是侵害土帝国之利益,并且对于欧洲政局产生有极深远的效果:奥大利合并波赫两州之重大的效果,在其公然破坏《柏林条约》,合并土耳其领土,给其他国家,尤其巴尔干诸小国,一个群起瓜分土耳其帝国领土之先例。且令已经纷争之巴尔干问题,更加一重纷争因素。巴尔干之乱机乃从此复起。

    近东危机

    1908年波、赫两州事件起后数年间,为近东多事之秋。与奥大利之合并政策同时发作者,有保加利之宣告独立。继奥大利而侵犯土耳其帝国领土者,则有1911年意大利之强占托里波里。意、土战事方告终,而所谓“巴尔干同盟”又对土开战(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局,近东事情益形纷争,因之激成第二次巴尔干战争(1913年)。识者预料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尚不是最后的解决,而更重大的冲突且将一触即发。

    第二节 意、土战争

    意大利与托里波里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之一个反响为意大利之强占托里波里(Tripoli),意大利是继奥大利而侵害土耳其帝国领土完整者。意大利久垂涎于非洲海岸,不幸而它的殖民政策常落英、法之后,它的殖民活动之结果在在使它失望。它谋支配突尼斯,而1881年法兰西之行动使它绝望。未几而英国占领埃及;最后意大利对于阿比西尼亚(Abyssinia)之野心则以1896年远征军之败灭全然挫退。但法、意妥协的结果,1901年意大利在托里波里之利益为法兰西所承认,以为意大利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利益之报酬。而在阿耳吉西拉斯会议,意大利对于托里波里之利益为一切列强所承诺。实则意大利久已将托里波里视为它的势力范围;意大利之政治家逖托里(Tittoni)在1905年已公然宣言说,一切关系列强皆已承认意大利在托里波里之优先权利。托里波里之变成意大利领土,不过是时日问题、程序问题。

    意大利之平和侵入政策

    意大利在托里波里之地位既得列强承认,而又未招土耳其之抗议,意政府随即在托里波里施行一种平和的商业的侵入政策。意大利开发托里波里之富源,从事于种种的经济活动,而着着发展意大利之势力。罗马银行在托里波里设分行,以助意大利事业之发展;受其补助的航船往来于托里波里之港口,补助的学校开设于此;意大利资本准备供给全部铁路建设之资金。意大利在托里波里之势力已经立有基础,只待时机,即可实行合并。实则除政治上的名分外,托里波里实际已成为意大利之一省。

    青年土耳其党革命之反响

    意大利合并托里波里之动机因为青年土耳其党革命而促发。土耳其帝国之复兴者,决计不令托里波里如波斯尼亚然,落于外人手。他们派新官吏赴托里波里;此等官吏随即开始阻害意大利一切事业之运动。意大利人受压迫,意大利资本不能取得企业之特许;而土耳其采行军事性质之手段,明明表示土耳其立意保持其在非洲残余之领地。如果意大利欲不丧失其在北非海岸殖民地之最后的机会,则它之须用武力助成其对于托里波里之合并计划,至为明白。

    意大利对土宣战

    1911年6月意大利外交家圣格里诺(San Giuliano)告奥国外务大臣耶列达尔(Aehrenthal)说,意大利或须合并托里波里;而在德国外交次长雅各(Jagow)通知德舰判退号开赴阿格的之消息的时候,他对此外交次长说,托里波里合并之期近了。8月26日,在圣彼得堡之意大利公使发表意大利政府将强迫土耳其尊重意大利的利益之意思。他且说,其他列强知道此计划,而无异议。但驻维也纳之意大利大使及至9月26日,始通知耶列达尔说,他的政府将即时动作。意大利政府限令土耳其退出托里波里之最后通牒发于9月26日,而它于9月29日对土宣战。

    意大利取此重大手段之理由说是在土耳其之虐待意国侨民及阻害意大利贸易,此明明是口实。意大利之目的在合并此非洲北岸之殖民地,而其影响所及,行将侵逼土耳其帝国之领土完整,重开东方问题;因之,意土战争牵涉欧洲列强全体之利益。

    列强之态度

    意土战争对于欧洲政局之影响虽是间接的,而却仍是关系重要。列强中固无一国衷心表同情于意大利之对土宣战者。英、法恐因此摇动地中海之均势,虽则它们会承认意大利对于托里波里之地位,而不料意政府之发动如此其骤。然无论如何,协商侧对意既有先约,至少对于意大利之行动不能不消极的默认。而在他方面,德、奥对于意大利之攻土,自然深表不悦,意大利得协商国之消极的好意,而不商及其同盟国之利益,取此行动,足示它对外倾向变动之再进一步。意大利在阿耳吉西拉斯之独立的态度及其对于波、赫两州事件之表示不悦,已经是叛党的征兆,而其进攻托里波里,则更是独立的宣告。德皇见其支配回教徒世界之计划龃龉,大为愤慨。德国总理倍特曼-和卫格(Bethmann-Hollweg)说,“意大利无商诸吾人之义务,而它未商诸吾人。但当它欲攻击欧洲之土耳其,巴尔干之现状维持成为危急的问题。吾人又不能不出来调解,使吾人的同盟国间之争端不至成为危险”。德国际兹意土战争之中,处于两难的地位。意大利是德国正式的同盟国;土耳其则是德皇所卵翼的国家。德国既对土耳其深感利益关系,不愿睹其瓜分;而又不能公然反对意大利之行动,奥大利此时利于维持土耳其之领土完整,而以德奥关系之密切,德国于此亦不能不与奥国表同情。而在他方面,德国明知意大利之久有异志,然始终欲牢笼之于三国同盟中,不使之决然脱离,则又不敢与之失和致其与德为敌。

    奥大利对于意大利之行动公然表示攻击。在奥匈帝国中,一般以为意大利对于托里波里明明无何等权利,它之骤然攻击土耳其,谋取有托里波里,是为强盗之行为。奥国军队中有力人物至主张对之以开战,但为耶列达尔所制止。但奥大利亦如德国然,不愿与意大利公然冲突,只要求意大利不在耶辟鲁(Epirus)爱琴海诸岛及鞑靼雷斯海峡径施攻击。

    意大利之战事动作

    意大利自身亦诚愿免于扰动土耳其在近东之地位;它希望战事为时必短,或甚至宣战之结果,土耳其必将平和的交出托里波里。因之意大利将它初期的军事动作限于非洲海岸。意政府宣言它必遵守它的约束,而不对于亚得里亚海东岸及巴尔干半岛施攻击。

    意大利之困难地位

    意大利政府继续表示无意对土耳其为侵略的战争,只要它交出托里波里。但土耳其政府不肯如意大利之愿以降伏,而意大利在军事上外交上的地位均感困难。土耳其之抵抗意外的顽强。在1912年2月,意大利已看清,如土耳其拒绝承认意大利之征服,则意大利欲肃清并支配其新土地,恐须待数年。唯一的打击土耳其而使之承认败北之方法,是在将战争移至亚得里亚海或爱琴海方面。在亚得里亚方面之攻击不是可能的,因为此与意大利之同盟国奥大利的利益冲突。而对于鞑靼雷斯海峡之攻击,则直接侵逼土耳其之地位,行将重启东方问题之全部问题;而意大利之他一同盟国德意志则要求东方问题依旧不变。土耳其以监护鞑靼雷斯海峡之地位于德国之近东政策为切要。

    意大利在开战之初约定决不扰动巴尔干半岛之现状维持。但至于1912年4月,以北非军事行动之无进步,对土耳其之施直接攻击,日见其必要。惟如是乃可迫土耳其承认意大利对于托里波里之征服。在4月18日,鞑靼雷斯海峡入口之要塞库木卡勒(Kum Kalé)被炮击,而在5月初,意军侵入罗得岛(Rhodes)。爱琴海上的其他诸岛亦被占领。土耳其随即封锁鞑靼雷斯海峡。如果土耳其之行动能自由,意大利即令对土帝国施直接攻击之后,恐仍难致土耳其政府承受其条件。鞑靼雷斯海峡坚不可攻入,而土耳其或可长久支持。意土战争或且延长为长久的战争。

    巴尔干形势之变动

    但在意土战争不决中,巴尔干方面之新形势又令土耳其增一重后顾之忧。在阿耳巴尼亚有革命发生,大消磨青年土耳其党之兵力。如以巴尔干诸小国对于土耳其开始取一种敌视的态度,而此方面之爆发似在目前。于是土耳其受一个新战争之侵逼,如果此战争在意土战争未结局以前爆发,似于土帝国为致命的危险。

    德、奥两国在意土战争进行中,久居于监视之地位,而值此新形势出现,它们更不能不顾虑事情之更增纷争,而求所以防止之法。它们皆欲使意大利速对土息兵,俾土耳其有以全力在巴尔干活动之自由。德国对于近东事变之顾虑更甚于奥国,它急于使意大利与土政府讲和。

    以德、奥两政府之促迫,从7月末以来,土政府已明明倾向和议。

    洛桑和议

    实则讲和会议久已由意、土两国代表非正式的开于瑞士之洛桑(Lausanne)。时则巴尔干诸国对土之举动日益紧逼。和议谈判拖延至10月,而意大利不复能忍耐,明白对土威吓,说,如值巴尔干方面战争发生,意大利或当与巴尔干诸国协力。土耳其卒乃让步,而意、土两国之和约卒以1912年10月15日签定于洛桑。

    《洛桑和约》规定,土耳其军队撤出托里波里,而意大利军队撤出其所占领之爱琴海诸岛;至于托里波里之割让则未说及,以保全土耳其体面;但征服之承认是绝对的,虽则是默认的。

    意土战争的政治的效果

    意土战争之真意义尚不在托里波里之征服。此事久为列强所预料,而在1911年以前,意大利已着手准备实现此目的。意大利对土开战之重要关系还是在意大利给欧洲一个直接攻击土耳其之先例。如此而欲期望巴尔干诸国之不效尤,而利用1912年所给予之机会,以达瓜分土帝国领土之目的,势不可能。

    第三节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巴尔干诸国与土耳其

    在1912年10月,土耳其之不能继续从事于托里波里战争,而须急速与意大利讲和,是因为在巴尔干方面有一新战争将发生。此即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为巴尔干半岛之保加利、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四国对于土耳其而起;此四国组成所谓巴尔干同盟(Balkan League),它们对土冲突的目的说是在解放在土耳其治下之耶教省份,尤其是马塞顿(Macedonia);而其真正的动机,则是欲乘青年土耳其党政府势力未巩固之际,急起而压迫土耳其,各遂其扩张领土之欲望。

    青年土耳其党执政之反响

    青年土耳其党执政之结果,于各国在巴尔干方面之政策大生变动,因之有1908年奥大利合并波、赫两州,保加利宣告独立。及1911年意大利对土开战之事,已如上述。然而青年土耳其党革命之最大的反响,还是在巴尔干诸国对于巴尔干问题态度之变动。

    1908年奥国合并波、赫两州之结果,于塞尔维亚之国民的野心为致命的大打击。在柏林会议中,塞尔维亚人不能分得波、赫两州,已经失望,然犹冀后来有取得之机会。此两州今既正式被奥国合并,明明断绝塞尔维亚自己取得此两州之希望,而永久致其与海隔绝。不仅大塞尔维亚帝国之梦想于此打破,而且它自己将永受奥大利之支配。塞尔维亚为保全它自己的生存独立,势不得不于别地求得补偿,以抵偿在波、赫两州之所失。于是而巴尔干方面之现状打破乃于塞尔维亚为必要。

    马塞顿问题

    青年土耳其党政策之再一个切要的结果,见于马塞顿问题及保加利对于马塞顿问题之态度。

    马塞顿问题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巴尔干之一个纷争的问题。人说马塞顿问题是巴尔干问题之缩影。保加利独并马塞顿之目的既在柏林会议破坏,它乃转而趋向于自治政策。马塞顿如得自治,可容保加利从教育上、宗教上为宣传之运动,便于最后使此州真正保加利化;它可望如1885年平和吸收东罗美尼亚之故事,以吸收马塞顿。但青年土耳其党随即明白表示他们的政策,不许有马塞顿之自治。土耳其政府随即开始一种强化手段,将土耳其人中最下等分子移入马塞顿,以充实回教分子,而强令耶教徒服役于土帝国军队。保加利看清自治之可能日益减小。加之在马塞顿的保加利人种之迫害开始;他们求救于保加利。保加利国内人民见马塞顿方面同胞的惨状,不胜其愤激,他们极欲设法解放他们。在此种情状之下,保加利国王自不敢逆国民之要求,坐视不理。如是保加利亦如塞尔维亚然,它为政策及感情之理由,倾向于打破巴尔干之现状。

    库列特岛问题

    青年土耳其党之执政于别一方面亦有重大的结果,即库列特岛。库列特岛住民大部为希腊人,而曾参加1821年之希腊革命。此岛希腊住民常起叛乱,土耳其从未能完全压伏之。最后在1896年与1897年之叛乱中,土耳其对希腊人施其虐杀。在希腊本国,人心激昂,希腊王至不得不起而干涉。希腊派兵赴库列特,援助叛军,其结果有1897年之希土战争。在此战争中,希腊完全败北,列强出来干涉,促成两国和局。希土战争了结,此战争之目的亦已部分的达到,因为库列特取得自治。库列特之自治是完全的:它有它的邮征、国旗、法律;而在其与土耳其之关系上,后者待之如外国。最后希、库之联合不过是时日问题。

    但青年土耳其党之政策有使希腊不能安心者。青年土耳其党人对于库列特亦如对于马塞顿然,不肯放弃其国权。他们决意不许库列特岛合并于希腊。他们的使命在中兴土帝国;他们失之于波、赫两州者,行将求补偿于库列特。他们的政策在1910年表现的很明白,当时他们开始要求列强恢复土耳其之权利,而要求希腊抛弃合并此岛之意思。为实行此项要求,他们命令对希腊货物行排货运动,因之希腊商务受极恶的影响。

    在库列特自治后半期中,其首领为威尼佐洛斯(Venizelos)。他是一个实行家,他主张继续库列特岛之自治,以至其希腊化,及列强有肯承认之意思而后合并之,其事较为简单平稳。但鉴于青年土耳其党之政策,觉得希腊将无平和合并此岛之望。库列特终当依希腊之武力以解放。1910年威尼佐洛斯自赴希腊,主持希腊政权,而开始改组希腊国家。18个月之后,他已完成了宪法的、财政的改革,他改良了海陆军备,致希腊已能于必要之时对土耳其取最后行动。

    于是则塞尔维亚、保加利、希腊之三国皆有强烈的动机致其蓄意破坏近东之现状。意土战争适促起它们急速行动之决心。

    巴尔干同盟之组织

    巴尔干诸国欲压迫土耳其,惟有结成同盟乃可成功,甚为明白。1897年希腊之败北,已足使它再不敢独立为冒险之举。而保、塞两国无希腊之助,亦不能望其抵对土耳其。希腊海军之合作尤为急要,因为惟如此,乃可阻止土耳其从亚细亚运兵在慈拉斯(Thrace)海岸登陆。巴尔干同盟为土耳其及列强一般视为不可实现之事。塞尔维亚之恨保加利,仅逊于保加利之恨希腊;而三国皆于马塞顿有利益关系,似不相容。然而国际情势有以迫之抛弃争执,协力行动者。

    从1910年至1912年,巴尔干诸国间之相互关系有许多改善之征兆。公开的社交的聚会与暗中进行的政治谈判,趋于同一方向。1911年4月,希腊总理威尼佐洛斯已向保加利提议订同盟。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与塞尔维亚两国间结成同盟条约。此协约保障彼此的独立及领土完整,而如值任何一强国谋合并或占领土耳其治下之巴尔干土地,它们约定相互援助。关于将来土地之分配,亦明白协定;而关于争执的马塞顿中部地带,则交由俄皇仲裁。4月末,俄皇通告愿当仲裁者之任。一个月以后,另签有一军事协定,规定在它们被土耳其、罗马尼亚及奥大利攻击之时,或它们攻击土耳其之时,相互援助之条件。

    在保塞盟约签定两个月之后,希腊与保加利之间亦订有协约(5月29日)。此约与保、塞两国间之约有一大异点。保加利与希腊间之协约未涉及马塞顿之分割目的。而且规定,如果希、土之间为库列特议员入希腊议会之问题发生战事,保加利与此问题无关,惟须守好意的中立。5月中,保希防御同盟条约缔结之后,又在9月订有详细的军事协定。在8月中保加利与门的内哥罗亦有口头的协定。

    列强之外交活动

    当土耳其与巴尔干诸国正在动员之中,列强极力谋维持平和。9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