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章 三国协商对三国同盟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第一节 三国协商成立后之国际形势

    德意志之旧政策

    从德意志帝国建设之时以至20世纪开始,德政府之外交政策,无论是在毕士马克或威廉二世主持之下,其性质是平和的。毕士马克竭全力巩固新帝国在中欧之地位,利于保持平和。威廉二世虽表现侵略的精神,但亦无意轻于从事战争。为德意志经济的发展,商业的扩张,及其海军的建设,平和实为必要之条件。

    德意志之新地位

    迨及20世纪初年,德意志渐觉其平和政策不能继续。1898年至1907年之间,国际关系之变动,根本的影响于德帝国之地位。英国放弃其光荣孤立政策,而与法兰西携手,已不利于德意志之地位;而1907年英俄之妥协更以破坏德国之优势。实则法兰西的新外交倾向随即引起德国政治家之不安。1904年英法协商之成立表示法兰西在外交上取独立的行动,而且进于主动的地位。在短时期中,法国与意妥协之后,继以对英协商及与西班牙之协定;法国殖民地发展政策受有几重的保障。

    德意志态度之变更

    德意志鉴于新成立之国际协定,有害德国势力之发展,自然深抱不安。而其最感痛切者,则为德意志在大陆上威望之减削。欧洲列强协定国际事情,似乎全置德帝国于度外,甚且团结起来对付德国。德意志政治家至此觉得欧洲已脱离它的支配;他们急须一举以恢复德帝国之威望,使世人知道任何国际事情非得德国参加与认可,不能进行。

    德意志为应付新变动的国际情状,觉得不能不变动其对外的态度,而由调和的、联络的态度变为挑斗的态度,其结果则其后十年间欧洲生息于外交紧张之空气中,发生许多危机。

    德意志之高压手段

    1904年英法协商成立以后,德意志曾三次在外交上行使高压手段;每次相去皆只三年。第一次在1905年,为摩洛哥事件而起。第二次行于1908年,为援助奥大利合并波赫两州。第三次行于1911年,系第二次干涉摩洛哥事件。此数次外交举动虽终未引起战祸,然因此而发生之国际危机,已极重大,关系后来的国际政局之变化不小。

    第二节 第一次摩洛哥事件

    德意志对于英法协商之态度

    在1904年,德意志政治家当已企图有所举动,以恢复权势,打破法兰西之主动的新外交政策,而同时以暴露英法协商之弱点。不过起初德政府对于英法协商表面上仍表示友谊之态度,他们宣言德意志不敌视英法之协定,而至于摩洛哥,则德国于此仅有商业的利益,此则亦未因英法协定受何侵害。同时大德意志主义派人士则公然表示不满意于政府之态度,而要求在摩洛哥扶植德国势力,但一时德意志政府未取何行动。

    德意志态度之变更

    法兰西取得英国同意,并与西班牙协定后,转而从事于摩洛哥之改革事业。法兰西政府于1904年年终派定一特使,携有改革案前赴摩洛哥。此特使于1905年2月抵菲仔(Fez)。依此改革案,法国军官当助摩洛哥王训练警兵,保持秩序;摩洛哥须设立国家银行。法使与摩洛哥王谈判未决,而德意志突来干涉。

    德政府闻法国使节携改革案赴菲仔,即时变更态度。在摩洛哥之德国代表昆尔曼(Kühlmann)对法国代表提出抗议,说法国与英西协定摩洛哥问题,将德意志置诸度外;德意志政府不承认受此等协定之拘束。在法国使节赴菲仔之时,德国政府中已有人提议劝德皇亲赴摩洛哥,而宰相毕罗(Bülow)赞成此计划。此项示威运动之目的在德国宰相毕罗对议会(3月29日)之演说中已经表出;他说,德国有经济的利益,德国利于维持门户开放主义。法国驻德大使曾报告法政府(3月22日)说,德意志要求商业的均等及摩洛哥王之独立。最后居然有德皇亲到摩洛哥之突飞的举动。

    德皇之赴摩洛哥

    德皇依毕罗等之意思,亲赴摩洛哥为一种政治示威运动;他于3月31日在塘吉尔(Tangier)上岸。他对德意志侨民演说,宣言德帝国在摩洛哥有重大的利益;列强当有均等的权利,而当尊重摩洛哥之独立;且明言他此行即为承认摩洛哥之独立。德皇对摩洛哥王之特使宣言,他之此行在表示他拥护德国在摩洛哥的利益之决心;他承认摩洛哥王是绝对独立的,愿与之讨论保全此等利益之方法;至于改革,则他以为当出以极慎重之步骤,而顾及宗教的情感。德意志公表的目的是在拥护摩洛哥之独立,主张各国商业机会之均等。实则德皇此举,根本的否认英法协定,否认法兰西在摩洛哥之地位,此是给法兰西之摩洛哥政策一个致命的打击。而就其一般的政治意义说,则德皇此项示威运动是宣告一个外交的战斗,对于英法协商挑战;因为如其容许德国阻害法兰西在摩洛哥之发展,便是破毁德格赛之全盘政策,抛弃法国新外交的独立,而暴露英法协商之无实际的效用。

    德意志在1905年何以决然出此突飞之举?此有其特殊的理由,亦有其一般的动机。

    1904年之密约

    德政府在摩洛哥示威运动之特殊理由,在防止摩洛哥落于法国之手。当时法国新闻公然主张将摩洛哥变成第二突尼斯,德人以为如他们不出来干涉,摩洛哥或将被法侵并。此项疑虑,不是全无根据的,1904年之密约可以为证。

    在1904年8月,兰斯顿与法使在伦敦缔结英法协商之际,同时即签有一密约。密约第1条规定,彼此有变更关于埃及或摩洛哥之政策之可能;第2条规定,两政府互约不反对取消此两地之领事裁判权;第3条所载则更重要,即说直布罗陀(Gibraltar)对岸之地中海沿岸(从美拉Meilla 至舍部河The Sebu River)一带之地,如值摩洛哥不在此行使权力之时,即当置于西班牙的势力范围,而由西班牙治理之。当西班牙在同年9月中承认英法宣言,而声明它确实尊重摩洛哥国领土保全之时,它与法国签定有类似的协定,公然预备瓜分摩洛哥国土。此两个密约至1911年始公布出来;但因为此等约章既为伦敦、巴黎、马得里方面许多人知道,而且通告了圣彼得堡政府,其条文随即为柏林政府所探知。德意志的理由是,如它自己不早动作,摩洛哥将完全为他国所支配,德国商业于此将至无立足之地步。

    国际情势

    1905年国际情势之有利于德意志,是为德意志挑起摩洛哥事件之一般的动机。在法国则当时的孔白(Combes)内阁似受制于社会党与平和主义派,对外失其活动之自由;而德意志深知德格赛虽在发展其积极的殖民政策,究未备有为执行此政策必要的海陆军备。法兰西不能抵抗德国之强硬的要求。而从英国方面,德意志亦无可顾虑之处。英国保守党内阁基础动摇,自由党已有起执政权之势。德国不信自由党首领如康倍尔-巴那门(Campbell-Bannerman)与鲁意·佐治(Lloyd George)之流,素抱内政改革及对外平和主义者,能决然为摩洛哥事件给法国以有效的援助。德意志之所最要顾虑者为法兰西同盟国之俄罗斯。而此则至1905年3月已受有辽阳、奉天之大败,势不能于欧洲方面以实力援助其同盟国。在此种国际情势之下,德意志之敢于对法国行使高压手段,不能谓为冒险之举。4月11日,德相毕罗决然对列国提出开国际会议之案。而法国特使在菲仔从事之谈判,最后于5月28日依摩王之拒绝法国提案而停顿。

    法兰西的地位

    法兰西对于德意志之行动取何态度?德政府提出两个要求:其一是开一国际公会以处决摩洛哥问题,其二是法国外交总长德格赛须辞职。换句话说,法兰西当受欧洲会议之公判,而排德的外交家当负责引退。此于法兰西当为莫大的屈辱。法兰西其忍受此等条件乎?德格赛恃有英俄之援助与意西之同情,力主拒绝开会议。但其同僚所见不同。最后决议的内阁会议,开于6月6日,在此次阁议,惟有总统鲁倍赞成德格赛之强硬态度,而其他阁员均反对。德格赛力言法兰西不可赴会议受屈辱,而说他已从英国得有实力援助的提议。法国内阁总理鲁耳(Rouier)则谓如承受英国之提议,必致战争;他表示愿开国际会议。各阁员均赞成总理之说,德格赛乃辞职。法兰西自知军事上准备不充分,其同盟之俄国困于远东战事,不能抵抗德意志,不敢激起战争。7月1日法国总理自兼外务,8日他与德国大使交换宣言,承认开国际会议。在此宣言中,法国声明它赴会议之条件,而德国大使正式宣言德国不反对1904年之英法协定。

    阿耳吉西拉斯会议

    新外交政策之主持者德格赛去职,法兰西承认开会议讨论摩洛哥问题,德意志之高压手段完全成功,法兰西完全屈辱。德意志对于世界可以表示它的外交优势仍不可打破。然而德意志此次之胜利,究竟是暂时的、表面的。它初想在国际会议中主张德意志之霸权,后来乃知它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其他各国。

    德政府要求的国际会议,延至1906年1月16日始正式开会于西班牙海岸之阿耳吉西拉斯(Algeciras)。到会者除欧洲列强外,尚有比利时、西班牙、瑞典、荷兰、葡萄牙、美国及摩洛哥。在此会议中,摩洛哥王之主权,摩洛哥之领土保全,商业的自由,视为公认之原则,屏诸讨论之外。而在各种议题之中,以警察管领问题为最重要,成为争论之中心。德国要求将摩洛哥警察置于国际管领之下,而法国则要求由法国独管或由法西共管。双方争持不下,卒以美总统罗斯福之调停,依奥大利的提案,决定由法西共管,而任命一瑞士人为检阅长。主要的难题既经决定,最后条约乃于4月7日签字。

    阿耳吉西拉斯会议的结果

    阿耳吉西拉斯会议是法德一场外交的大争斗。前者公然为俄、英、西班牙所袒助,而美国亦暗中为之援助。而在他方面,德意志虽主张国际责任之原则,而不仅不得一般到会列国的同情,即便从其友邦亦获得很少的助力。意大利不愿为德国政策之工具,且先已有关于摩洛哥、托里波里的秘密协定之拘束;它明白表示不能为德意志的利益牺牲它对英对法之妥协。即使就奥大利说,虽则后来德皇表示感谢它在会议中对于德国之尽力,实则它有时亦取独立的态度,不一定为德国的工具,因为它是决定不与法国冲突的。其结果是,虽则德国争定了此原则,说:摩洛哥问题是列国共同关系之事,然而德意志之根本重要的要求皆被会议否决,而欧洲实际承认法兰西之膨胀政策。法兰西取得与西班牙共管摩洛哥警察之权利,它在摩洛哥之一切重要的利益因此得着保障。大德意志主义的论者至谓阿耳吉西拉斯会议为德意志之败北。但德国政府则自谓甚满足。实则德意志在1906年之外交失败为德国一般新闻所公认,德政府表面上虽表示对于会议结果之满足,而其实德意志衷心未见得愿承受此局面。德意志虽强迫法国到会议,然而未能阻止法兰西之膨胀;英法协商并未解散,而反因此更加紧固。而且因为德国要求开国际会议解决摩洛哥事件,英俄两国外交家获一合作之机会,此实开1907年英俄协商之途径。

    第三节 波、赫两州事件

    德意志活动之新机会

    德意志之政策在阿耳吉西拉斯会议受一挫折,是不可否认之事实。然而德皇及其手下之帝国主义的政治家,肯安于此局面乎?德皇始终要保持德意志在大陆之优势,增高其威望。20世纪初头成立之新外交团结摇动德国地位;德政府凡遇有可以恢复它的地位之机会,决不肯任其过去。即1907年成立之英俄协商并未减弱它的决心,而反有以坚其决心。适1908年在近东方面有奥国合并波、赫两州之事件,发生危机,德意志以为它所需求的机会到来,又可以行一猛举,重树德国的威望。

    波、赫两州问题

    波赫两州问题,当溯源于1878年之柏林会议。依柏林会议条约,奥大利取得占领并治理波斯尼亚、赫洛仔果维那两州之权,而奥大利且得占据洛维巴扎区域。《柏林条约》缔结后,奥国实行收管此两州,而抱有完全取得此两州主权之希望。在1881年之三皇同盟协定中,奥大利保留随时合并波、赫两州之权利。但奥国政府未即时利用此权利。在1897年之俄、奥秘密协定中,奥国欲重申此权利,而俄国挟疑问。实则因为此两州中住有多数不平的斯拉夫人,即时的合并,究不适宜。但以此两州关系之重要,不能任其落于塞尔维亚之手,亦不能令土耳其恢复其完全主权。以奥帝国内斯拉夫人民族主义的精神之盛,如令塞尔维亚取得此两州,势将侵逼奥帝国之安宁与其领土保全,及其在巴尔干半岛之政治的经济的势力。而在他方面,土耳其在此两州之主权亦不容其复旧,虽则德、奥与土耳其政府亲善,然而土耳其之政策亦非奥国所能全然信任的。

    青年土耳其党革命

    1908年在土耳其有青年土耳其党革命之事,此事实促起奥大利取最后手段之决心。青年土耳其党抱有革新土耳其外交政策,恢复其在巴尔干的权力之志。德奥利于有一强有力的政府在君士坦丁堡为它们监护鞑靼雷斯海峡。然而土耳其之支配巴尔干半岛全部,则非奥国所愿,因为此将侵逼奥大利达亚得里亚海与爱琴海之通路。青年土耳其党执政,以恢复国权为职志,似不免要求奥国交出波、赫两州;此两州在法律上本隶属土耳其主权,土政府固有收回此两州统治之权利。

    奥大利之合并政策

    在此种情势之下,奥大利决计为先发制人之举,而实行破毁《柏林条约》。奥政府不先商诸《柏林条约》之其他缔约当事国,而在1908年10月3日宣言合并波、赫两州。同时奥大利自愿撤退洛维巴扎之驻军。

    奥大利此举直接侵害土耳其权利,登时引起土政府之抗议及土耳其人之排斥奥货运动。波、赫两州之合并于奥,并且对于塞尔维亚为一个大打击,而有害斯拉夫人在巴尔干之利益。塞尔维亚愤慨,预备诉诸武力。俄国政府提出坚决的抗议,要求开国际会议解决此问题。英法两国亦表示抗议。然奥国之背后有德意志之赞助,土耳其之抗议无效。俄政府所以执行其抗议之实力,亦不为奥大利所重视。俄国败于满洲,元气未复,加以俄政府财政紊乱,无力发展军备。则似俄政府决无诉诸武力之勇气。奥国外交家耶列达尔(Aehrenthal)敢于出此旁若无人之举,当然是想到俄国此等弱点。于是俄国召集欧洲会议之要求,不见纳于奥政府。奥政府固不绝对的反对开公会,但须俄国先承认波赫两州合并为既成的事实。一时俄国依英法两国之援助,坚执其要求,此危机益形重大。此事已不是纯然近东局部的事件,而成为欧洲全部的关系,表示三国同盟与三国协商之冲突。

    德意志之干涉

    德意志于此危机得着第二次行使高压手段,大显德帝国威望的机会。德国欲使俄国受屈辱以惩其对英协商之举,此其时机。法国在1905年受有教训,同样的教训当施于俄国。德国在此方面之政治的经济的利益与奥国相合。即令无此关系,德意志为其更大的外交利益,亦将竭全力援助其同盟国。

    德政府的手段首在使奥大利与土耳其妥协,因为德虽要助奥合并波、赫两州,同时亦仍欲牢笼土耳其。奥大利令土耳其承认波、赫两州之放弃,而奥国自己退出洛维巴扎,而且放弃奥大利以前在土耳其之若干特权。奥大利后且愿意给土耳其以金钱的赔偿,偿其领土之损失。以德国驻土大使之斡旋,土耳其卒与奥国妥协,而于1909年2月26日决然承认波、赫两州之合并,而取得赔款5400万奥币了事。

    德国既解决了奥、土间之争执,乃决然取高压手段对待俄国,打破协商方面之阻力。德皇于3月21日明白的通告俄政府说,如果它定要袒助塞尔维亚,与奥冲突,须知在奥大利之背后尚有德国在。此项宣言明明是对三国协商挑战。如果它们退让,自然是俄国之屈辱,德国威望之增高,三国协商之败北。然而协商遇着德国之此项威吓,究不敢冒战争之危险。

    协商国之退让

    英、法两国视波、赫两州事件单是东方问题之争执,而不计及其更远大的关系,不肯为俄国冒险。后者则以友邦援助之不力,而又战争之准备不充分,不敢对于奥国或其友邦挑战而随即让步。3月末俄国声明承认波、赫两州之合并为既成的事实,随后塞尔维亚亦忍辱声明,不再反对奥国合并波、赫两州,而愿与之维持和好关系。《柏林条约》当事者之列强承认废弃该条约第25条。

    1908年危机之结局,完全为德、奥政策之成功。德、奥之威望提高,它们在近东之政治的商业的利益巩固,而土耳其之离叛亦卒以免。意大利之不满于奥国波、赫两州,诚表现三国同盟之破绽,然而三国协商之无力或无意取共同行动,似足以抵消此弱点而有余。俄国之弱点全然暴露,大斯拉夫主义之潮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