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章 三国协商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第一节 俄法同盟成立后之欧洲政局

    俄法同盟之效果

    俄法同盟成立,表面上似德意志丧失外交优势,而欧洲之均势恢复。实则此同盟之效果不如当时一般所想像之实在。同盟成立后,德意志实际仍得在欧洲维持其霸权;德皇威廉于此正能显其操纵时局之巧妙手段。德皇一方面曲意联络俄法,一方面将此两国之活动势力引向欧洲以外发展。对于法国,则利其与意英在非洲竞争势力;对于俄国,则怂恿其侵略远东。俄法两国如此的分散其力于海外活动,自然在欧洲无力与德国为敌。

    法俄两国之政治家,于此恰中德皇之计。尤其在法国,从1894年以来,有热衷殖民政策而敌视英国之哈罗托(Hanotaux)主持外交,倾向于对德妥协。俄政府则视对法同盟为一种维持现状之结合,而其视线却集于远东,加有德国之协助。1895年有俄、法、德三国共同干涉辽东半岛割让之举,似表示德国与俄法同盟之合作。如是则俄法同盟在欧洲并未足以影响德帝国之地位。毕士马克退职后,威廉二世不能防止俄法之同盟,然而他的外交手腕固足以致此同盟无害于德国的势力。

    19世纪末年政局之变化

    至于19世纪末年,欧洲国际关系渐见变化,其结果摇动德意志之优越的地位,而新树欧洲均势之局面。尤其从1898年以至1907年之时期中,欧洲外交上经过一番大革命,根本的改变国际政局。19世纪末年以后,一方面,英德势力之冲突日益明显;而在他方面,法国有新人物出掌外交,在对外关系上新采一种独立的态度。英国为抵制德意志计,放弃其所谓“光荣孤立”(Splendid isolation)之地位,转而与法俄弃怨修好。其结果有所谓三国协商(Triple Entente)之成立,以与三国同盟对抗。

    我们可以将此时期中外交变动之情形分为四部说明:(一)英德势力之竞争;(二)法兰西之新外交政策;(三)英法协商之成立;(四)《英俄协约》之缔结。

    第二节 英德之竞争

    英德关系

    德帝国成立以后,德意志外交成功之要件,不仅在防止俄法联合之危险,而且要保持英国之友谊。英德两国民在历史上向少敌视之传习,他们对于德意志之统一表同情。19世纪后半期主持英国政策之人物如维多利亚后,沙利斯倍里侯等,均带亲德倾向。英国在此时期中继续抱持其对俄对法之敌视态度,容易与德国立于亲善关系。

    英德利益之冲突

    迄于19世纪末年,英国对德关系经过了一番大变迁。英国在三四十年间继续与德维持亲交之后,卒看清此新进气锐之德意志帝国实为它的最危险的敌国。

    英国是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它的领地遍于世界,它的势力在海上。英国多年在海上采行所谓“两国标准”(Two-power standard)之计划;它全恃海军以防护它们的地位。英国国民决计要维持海军优势,而将凡敢对于它的海上权力挑战者视为仇敌。

    德意志海军政策

    19世纪末年以来,德意志政府新采之海军政策,适启英国之恐慌。继毕士马克主持德帝国命运之新人物,其思想已不似前者之专在维持大陆霸权,而其视线且远注于海外。他们不以在欧洲维持强大的海军自足,他们且欲进而将德国造成大海军国,广布殖民地及商场于世界。大海军建设之运动倡于有名的逖耳毕仔(Tirpitz)将军及德皇威廉自身。1898年在帝国议会有第一次海军建设大计划之提出;1900年继续有第二次海军大扩张案。

    此项惊人的大计划,登时影响到外国。但在德意志邻国中未有如英国之深感危迫者。此项海军计划完成之日,英帝国之受德国侵逼,远甚于其受法国的侵逼。

    德意志之近东活动

    德国海军政策之外,再有一影响英德关系之事,是即德国之近东活动。在毕士马克时代,德意志声言对于近东无利益关系。实则当时此新帝国方锐意从事于巩固其在中欧之地位,无余力经营近东。但德意志人究非无抱东方发展之思想者。此项思想在毕士马克之后代渐有势力,而成为德意志对外政策活动之主要部分。威廉二世实为此项政策之主动者,而躬自执行之。

    在19世纪后期,英国因为埃及占领之事,因为阿美尼亚、库列特问题干涉之态度,日益与土耳其疏隔,而丧失其在土帝国之势力;而在他方面,则德国利用此时机对土耳其表示好意,以博得其信任。德皇于1898年访问土皇于君士坦丁堡,且巡游各名城,自居为土帝国之保护者,而公然宣言他是土皇及30,000万回教徒之友人。德皇此举原在扶植德国势力于土帝国,而他成功。德皇此次游土结果,得有土皇之允许,取得八各达铁路(The Bagdad Railway)建设之权利。八各达铁路落在德国之手,德国将支配欧亚交通一条最便捷之路线,无论在商业上或在军事上,均于德国有莫大之利益。英国在埃及印度之地位,将因此受侵逼。

    南非事件

    德意志关于南非洲事件对英之态度,亦足使英国不安心。在19世纪最末20年间,德意志方热衷于非洲殖民发展事业,自所谓大德意志主义者视之,南非洲正好为德意志民族之新邦土,因之对于南非共和国之抵抗英国,公然表同情,而且暗中鼓励之。尤其在“哲姆孙侵袭”(Jameson's raid)事件失败之后,德皇对南非共和国总统克律革(Krüger)致送贺电,更伤英国感情。在南非战争开始以前,南非总统克律革属望于德皇之援助。说者谓当时德政府自顾海军力不足,不敢与英开衅,否则在南非事件中,德国或将积极干涉,亦未可知。

    英国对外政策变动之必要

    由上所述情势观之,可知在19世纪末年,德意志之世界政策,在在与英国利益冲突,英德亲交之维持,势不可能。英国政治家渐渐看出英帝国将来之危险不来自旧敌之俄法两国,而将来自新与之德意志。德意志势力增长之速,为前代所罕见,行将与英国争雄于世界。“光荣孤立”已不是英国安稳之政策,而为保全英国地位,有采一新外交政策之必要。而此新政策之指导者为英国政界新起的人物,其中尤以故英皇爱德华七世于组成对德的新团结为最有力。

    第三节 法兰西之新外交政策

    法国外交上新人物

    在19世纪末年,法国外交政策上表现有一种新精神,代表此精神者为有名的政治家德格赛(Delcassé)。德格赛于1898年入掌外交,时恰在英法间有名的华修达(Fashoda)事件发生之前。德格赛虽不及防止此不幸的危机之发生,然而他的新外交方针,足使此事件以后英法两国关系上不再有危机发生,而且两国关系从此进于亲善方向。

    在哈罗托主持外交之时代,德意志可以操纵时局,实际减削俄法同盟之效用。及至德格赛于1898年6月执权,法兰西之外交乃寄托于一个最有卓见的政治家之手。德格赛看清了法兰西在外交上所以无力量之原因,而看出法兰西政策如何革新之方法。德格赛在对外政策上执定有两个方针:第一是法兰西发展之全力当集中于它的自然的势力范围,即西部地中海;第二是法兰西外交行动之独立,当依与意国及英国之妥协以树立之。他从1898年就外交总长之职,以至1904年为摩洛哥事件退职,七年之间,继续主持法国外交,根本的变更了法国对外关系,影响欧洲政局全体。

    法意之妥协

    德格赛就职以后,首即从事于对意妥协。法意之间自1881年因突尼斯问题失和,迄于1896年,继续互相敌视。在此时期中,意大利政治上最有势力者为克利斯毕(Crispi);他是排法而亲德之人,在他握权之时期,意大利废弃对法商约,引起两国关税战争,而加以其他许多小事件,激动两国国民恶感。

    但意大利人在此项排法政策之下,渐感不利,而适在1896年,意大利派赴阿比西尼亚(Abyssinia)之远征军惨遭败北,克利斯毕随即去职。法意妥协从此有实现之可能。德格赛入掌外交,随即开始对意谈判,在1898年协定《法意通商条约》,以调和两国经济的利益。德格赛且进而给此妥协以更确定的政治性质。在1900年,1901年,1902年之三年中,法意两国外交家依换文及会谈,完成两国政治的妥协。法国约定不干涉意大利在托里波里(Tripoli)之行动;意大利在此方面得有行动之自由;意大利则对法国保障,决不妨害法国在摩洛哥之政策。意大利声明,就意大利自身说,三国同盟完全是防御的性质;无论如何,意大利决不能为侵略法国之工具。

    意法妥协之效果

    法意妥协成立,既使法兰西在西部地中海之地位臻于安全,亦且有助于法国在欧洲外交独立之恢复。法意之不和,向为法国外交上一个弱点,同时即为德国外交上一个强点。意大利对法恶感,实为德国外交所以挟持法兰西之具;此恶感一旦消灭,德国不复能操纵于其间。

    对英接近

    德格赛于意法妥协成功后,从事于其新外交政策之第二步。而此举则同样的成功,且有更重要的效果。假若法兰西未有对英妥协,则法意妥协之价值有限,而且不能望其安固;法国在摩洛哥之发展纵非不可能,当亦甚困难,而德意志在大陆之优势将不可破。德格赛在1898年华修达之危机中,竭力镇抚法兰西对英之敌忾心;他深信法国如欲恢复其在欧洲之地位,必须取得英国之友谊。幸而在英国方面,亦有新人物主持外交;沙利斯倍里(1900年卸外务大臣职)之后继者兰斯顿(Lansdowne)及英国新王爱德华七世(Edward VII,1901年即位),皆能悟解德意志世界政策之对于英国的危险,而看出有英法妥协之必要者。其结果则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