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略谈德国民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 导言

    本文的性质决够不上研究,只是介绍————而且是简陋的介绍。其所以简陋之故,一半是我的学识不足,一半却是书少。我不知道的书不用说了,就是知道的,查过了国立北平图书馆的书目,查过了北平西文艺书的联合书目,但终于枉然。以介绍论,尚且是属于简陋的,所以当然够不上研究。

    不过,我文中的话却有些是溢出于介绍的范围之外的,那便是感想。现在先总的说一句吧,我觉得这介绍在我自己是十分感到乐趣的,这并不只是因为我对于德国的事物都一般地有兴味,却是因为就这么点小部门,也见出德国学者之着重学术性,例如他们对民歌的概念,的形式,的内容之研究等便是,这些纵然不足以为我们完全效法,但也可以引为借镜的,其次则是以民歌论,我们也很可见出这两个民族————中国和德国————的生活习惯之不同来。这些都是使我在虽然努力挣扎,而介绍仍如此简陋之后,又感到并非全然徒劳的所在。

    西姆劳克(Simrock)说:“民间文艺的鹄的,是那民族的心声!,’(Das Ziel der Volkspoesie ist dsa Herz der Nation!)这差不多可以代表一般德国人对于他们民歌的态度。很久以来,他们便重视着。然而到现在来说,他们最古代的民歌流传下来的却不多,这缘故是因为基督教。由于基督教的奉行,对于异教徒情调的民歌便成了一厄。除了现在也已不全的《希耳德布栾特歌》(Hildebrandsliede)等之外,12世纪之末以前的几乎一无所存了。

    不过那民歌的潜势总是不可当的。十字军的时代,那宫廷诗歌中已经浸有了民歌色彩。那著名的史诗《尼勃龙根歌》(Nibelungenlied)和《古德伦歌》(Gudrunlied)和真正民间的作品便没有什么区别。宫廷诗人的代表者瓦耳特尔(Walther),耐德哈尔特·封·劳于思塔耳(Neidhart von Reuentai),也都受了民歌极深的影响。

    随着骑士时代的崩溃,宫廷文艺也便坍塌,于是便慢慢给民歌空出地方来了。我们大体上可以说13世纪至15世纪是民歌的黄金时代,至16世纪那高潮也还维持着。

    至于民歌影响文艺,文艺影响民歌,则是18世纪里的事情。从18世纪后半及自此以后,所有文艺差不多都是借民歌而滋长了。以古典派的大师为始,认识民歌的优点在冲口而出。后经浪漫派,他们有许多人的诗真正跑入民间。更有许多人,完全以民歌的情感为情感,以民歌的方法为方法,因此那成功的作品乃竟和民歌不能够分了。

    二德国民歌与文艺运动

    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就是德国的文艺运动几乎每一步骤都是和民歌有关的。

    为了打破理性主义,启蒙运动的束缚而出现在德国文坛上的巨星歌德(Goethe),席勒(Schiller),就是以民歌为号召,把启蒙色彩下的文艺之律则性,繁琐性,单调性,说教性,都一扫而空之。二人之中,特别是歌德,他在文艺中要求充分的情感,要求在表现上直接和自由,这都是彻头彻尾民间文学的精神的赐予。

    当歌德二十一二岁的时候(1770——1771年),他在施特拉斯勃哥(Strassburg)作学生,受了海尔德(Herder)的指示,便搜集了不少的民歌,这是歌德和民歌结缘之始。海尔德是对于民歌十分热心的人,他反对当时在法国,德国流行着的模仿希腊,罗马的风气,他要求文艺要自人们真正心灵的深处直接流露而出,他主张好的文艺一定是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因此,他除了在《圣经》之中找到那纯朴,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找到那热情,在莪相(Ossian)的诗中找到那悲感之外,便是在各国的民歌(Volkslieder)之中找到那真正的文艺之本质了。歌德就是实行了海尔德学说的人。在歌德未受这种影响时,他的诗还倾向于雕琢和繁琐,但是受了这种影响之后,就完全要从自己的心,直接流露而去,又直接诉之于读者了,在那种新鲜,单纯,可歌上,的确是表现为民歌的一个好继承者。

    在性格上,席勒和歌德不同,他比歌德更伤感一些,同时他时常有一种意识着的道德的目的,表现在诗里;因此他所作的故事歌,便多半带了一种说教意味的,是描述着一种斗争,结果却总是道德的力量战胜等等。然而无论如何,民歌的精神也在养育着他的灵魂。

    18世纪之末,德国所谓浪漫运动起来了,首先发动在耶纳(Jena)大学里。他们不满意于歌德席勒那种向往于希腊的态度,重新要求在歌德早期作品中所表现的自由。从前为人所看不起的中世纪的生活,以为野蛮者,现在他们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了,因此那些古歌也便重恢复了地位。

    自从英人派尔司(Percy)印行了《英国古诗钩沉录》(Reliques of Ancient English Poetry)以后,惹起德国人很大的冲动。这是1765年的事。因此而有海尔德的搜集德国民歌,时在1778至1779年。创作方面就有毕尔格(Bürger),这是专门写歌谣体的诗的,在内容上他把诗从传统的束缚里救到真实的生活上来。到现在他的诗还最为一般民众所欢迎。前年我的朋友季羡林到德国去,刚住下,那房东老太太便热心地借给他毕尔格的集子看,叫他读。1805年之秋,阿尔尼姆(Arnim)和布伦檀诺(Brentano)把德国古代流行的民歌编好,出版了,书名叫《孩子们的魔号》(Des Knabcn Wunderborn),这又开了一个新纪元。歌德曾把其中的每一首歌(一共二百首),都加过批评,最后他说:“这应该是在每一个怀有新鲜的心的人家里所找到的。”

    在性格上,席勒和歌德不同,他比歌德更伤感一些,同时他时常有一种意识着的道德的目的,表现在诗里;因此他所作的故事歌,便多半带了一种说教意味的,是描述着一种斗争,结果却总是道德的力量战胜等等。然而无论如何,民歌的精神也在养育着他的灵魂。

    18世纪之末,德国所谓浪漫运动起来了,首先发动在耶纳(Jena)大学里。他们不满意于歌德席勒那种向往于希腊的态度,重新要求在歌德早期作品中所表现的自由。从前为人所看不起的中世纪的生活,以为野蛮者,现在他们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了,因此那些古歌也便重恢复了地位。

    自从英人派尔司(Percy)印行了《英国古诗钩沉录》(Reliques of Ancient English Poetry)以后,惹起德国人很大的冲动。这是1765年的事。因此而有海尔德的搜集德国民歌,时在1778至1779年。创作方面就有毕尔格(Biirger),这是专门写歌谣体的诗的,在内容上他把诗从传统的束缚里救到真实的生活上来。到现在他的诗还最为一般民众所欢迎。前年我的朋友季羡林到德国去,刚住下,那房东老太太便热心地借给他毕尔格的集子看,叫他读。1805年之秋,阿尔尼姆(Arnim)和布伦檀诺(Brentano)把德国古代流行的民歌编好,出版了,书名叫《孩子们的魔号》(Des Knabcn Wunderborn),这又开了一个新纪元。歌德曾把其中的每一首歌(一共二百首),都加过批评,最后他说:“这应该是在每一个怀有新鲜的心的人家里所找到的。”

    《魔号》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许多青年诗人视若宝藏。不特可以在这里获得民歌之打动人心坎的韵脚,那种幽默,以及那种对于外在的自然之热烈的爱好,而且在题材上,在形式上,在语汇上,在文法上,都成了诗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靠山。就中特别是艾欣道尔夫(Eichendoff)的诗,那种活泼新鲜,那种户外的精神,那种中世纪的影子,那种单纯的爱情的内容,都见其可称为民歌的化身了。

    就在1805年,提秉根(Tübingen)大学有一群斯瓦比亚(Swabia)地方的青年,极热心于美学,又很热心于德国诗坛的复兴的,他们大部分为浪漫派的精神所激动着,此中有一人便是乌兰德(Ludwig Uhland),他的诗是这样的合乎德国人的口味,差不多便在实际上完全变成了真的民歌;他的诗也经过种种的变化,先是很富于伤感的,晦涩的,又慢慢倾向黯淡的,悲凄的,最后乃一转而为表现人类之真实的,热情的衷肠,轮廓也趋于清晰了,精神上则代表出古代德国的英雄味。中世纪的封建生活常作了他很好的题材;对于民歌的运用,他便采了最大的自由。他的才能是史诗的,而不是抒情的,他对于自然,有一种真实的感觉,斯瓦比亚的风景,常出现于他的笔端。有抒情味,而偏重于艺术技巧的,是米瑞克(M?rike),这是斯瓦比亚派最后的一个代表人物。

    在1813年顷,普鲁士的军队耀武扬威地把法国军队打败了,这时便有一批歌咏自由,歌咏战争的诗人出来,就中著名的有库尔诸(Theodor K?rner)。他的诗里充满了宗教气息的爱国情绪,富有献身于疆场的精神,很深的有一种人间味。因此他的诗也便非常普及。

    吕克尔特(Rückerf),也是一个歌咏爱国的诗人。他也与了很多的战歌。产量极大,不过有时粗糙。在他的歌里,有一种稚气的单纯性,特别是在解释两性间的爱的时候。————这得要归功于他之善于取材于民歌。

    为年轻人所特别欢迎的,则是米勒(wilhelm Müller),因为其中有青年人的新鲜血液,有青年人所爱好的谑而不虐的风趣。他那《希腊之歌》使他生时已经获有荣誉。他是很向往于大自然的,这常表现于他的诗中。此外,他的取材便是《魔号》中的内容了。至于形式,更不用说是充分运用着这古代民歌的形式。和米勒同调的则有栾尼克(Reinick)和保姆巴哈(Baumbach)。

    霍甫(Hauff),也是反映民歌的精神的。他没有初期浪漫派那种喜欢神秘,喜欢畸形的成分。他的题材多半是新鲜的,清晰而单纯的,所以他有一部分诗便也变成了19世纪真正的民歌。

    现在要提到海涅(Heinrich Heine)了,这是中国所熟悉的一个诗人,他是浪漫派的最后代表。他早年的诗,是深深地养育于浪漫派的精神中的。关于民歌的内容之吸取,恐怕他超过了德国任何作家。他热狂于梦幻的世界,但是他的环境是平凡的。在他的诗里,有一种完全庄严与美妙的形式,其音乐的成分诉之于每一个读者的心坎。大体说起来,他的诗是在情感上纯粹而真挚的,不过有时伤感太过,令人觉得失实。他写海上风光的几首,可说给德国诗坛上又增加了一种新元素。

    我们把浪漫运动中歌谣和文艺的情形说过了,我们再看此后以及最近的情形。1830年到1848年,是德国政治上一个转换期,全德为革命的气息所充满。因此抒情诗的内容,乃多半以政治与社会的问题为中心。这样血型的人物便是海尔维(Herwegh),他呼求自由与独立,反抗奴性和怯懦,他的诗虽然流利,却也很注意修辞。施特拉哈维慈(Strachwitz)也是这一派,不过缓和得多。霍甫曼·封·法莱尔斯勒本(Hoffmann von Fallersleben)则是除了在他的政治诗中也颇激烈与革命之外,却很浸润于德国古代的精神之中,这在他的《夜歌》(Aendlied)里表现得尤为清楚。这些人也都是受了民歌的影响的。

    1848年的革命失败了,空气又一变。自1848年到1871年间最普及的诗,是艾曼奴厄耳·盖贝耳(Emanuel Geibel)的作品,他的思想比较保守。然而却并不掩其热诚与英气,他的情感也很深,很浓,而且很真。他的诗有史诗的活力,刚性,而富有生命,这不能不归之于他自民歌中所得的裨益。他也很受乌兰德的影响,他像乌兰德一样,对于自然极其爱好,又有德国人一般的爱生命,爱希望,积极和快乐。

    由于俾斯麦之手,近代的德国走上统一的路子。不过似乎没有余力致力于诗了,有的作家也大都在小说和戏曲里发展。话虽如此,却也有值得一提的几个人物,例如海塞(Heyse)表现出南国的色泽和光彩,施托谟(Storm)表现出北方的朴素与单纯。施托谟的《意门湖》,早已在中国青年人的心目中留下很深的印象了,他的诗却也像他的小说,对于自然极有好感,同时富有回忆的情趣。C. F. 迈叶尔(Conrad Ferdinand Meyer)也是这时的大诗人,不过走入象征和哲理上去,不是淳朴和民间的了。

    作歌谣很好的有泰奥道·方(Theodor Fontane),那跳动的音节,活泼勇敢的内容,以及其新鲜,有力,都使他的作品脍炙人口。

    尼采(Friedinch Nietzsche),里林克朗(Detlev von Liliencron),施泰帆·乔尔歌(Stefan George),这自然是德国近代的大诗人,不过他们和民歌的关系不如我们说过的那些诗人那样密切,所以我们可以不谈了。

    总起来看,大抵是德国的每一个时期的文艺运动,都有民歌的影子。凡是大诗人,多半有这里吸取其内容,采用其形式。关系尤为密切,几乎与民歌相依为命的,则是浪漫运动,我们晓得那反对浪漫运动的启蒙派如尼考莱(Fr.Nicolai)同时便反对民歌,可见其中消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运动,往往以复古为解放,德国的文艺运动却往往以民间艺术为生力部队的援军,这是很有趣的,同时也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二者同样有没受过雕琢的生命力,其中有同样真的肉和血。

    三 德国民歌概念之由来及其现势

    这是德国学者的特别处,他们很注重概念(Begriff)。这缘故,是因为他们对于理论的思索有兴趣,也有习惯。他们决不采一语...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