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编 宏保耳特(1767—1835)之人本主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仁者人也”————《孟子·尽心章》下,十六

    “Menschlichkeit ist Menschenart”————Mong Dsi S.175,aus dem chinesischen verbeutscht und erl?utert von Richard Wilhelm 1921.

    一 导言

    在100年前的4月8日,是卡尔·威耳海耳姆·封·宏保耳特(Karl Wilhelm von Humboldt)[1]在柏林的附近泰格尔(Tegel)地方逝世的一天。我们在不久以前,刚刚纪念过他的好友大诗人席勒的175年的生辰,那时我们已经缅怀不已于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兼是语言哲学家的宏保耳特了。我们已经被提醒着一有机会,当专为宏保耳特个人而特别纪念一下,现在却恰巧到了他的百年祭,使我们得以向往他的生平、人格和事业,这是多么有意义而令人高兴的事!

    不但如此,我又特别觉得,以现代的文化阶段的中国人而纪念宏保耳特,其意义是不止在纪念宏保耳特个人而已的,因为,宏保耳特所代表的精神,有大部分是中国已往的古文明被所蕴藏的精神,在现代的中国,却又无疑是文化上一个青黄不接、贫弱、空泛的时代。在这里有一个严重而迫切的问题,即是为新鲜活泼而有生气的充实的文化建设起见,对过去当如何的考量;对外来当如何的吸收,以消化,过滤,抉择而成就一种新的面目;这是我们要思索的,而宏保耳特恰恰就给了我们一种绝有意义的参考。

    现代的中国,是文化上一个苦闷期。自己过去的,以为是不适合了;现代外邦的,又不能马上整个摄取,所以这时尚在徬徨,而无所适从的时代。什么思潮是可以导率我们的?什么人生态度是我们从心里认为最对而可以实行下去的?什么是我们最狂热的向往的思想?我们在寻求着,然而还没有确切的把握着,所以我们有时虚无,甚而像停滞。可是据我个人看,这是无容悲观的,而且,不特不必悲观,反而当预祝着,这正是中国文化的新黄金时代的前夕,毫无疑问的,她一定有极大的进展,现在却决不是停滞,而在酝酿。

    当中国人慢慢恢复了正常的味觉的时候,就一定可以觉悟新的中国文化决不是和过去的中国文化绝缘了,乃是联系的,又一定可以知道中国过去的文化不是不适合的,而且有着永久的对人类有所贡献的成分,那价值却是只有慢慢地提高,而达到其应达到的估量,并不能加以贬抑或抹杀。

    真正的中国文化特色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人本”(Humanis-mus)的。申言之,是入世的,是心性的,伦理的,是审美的,是肯定“人”的价值而提高之,是扩大“人”的精神的活动范围而美化之。它是人情的,而不是冷酷的理智的;它是和谐的,而不是强烈的冲突的;它是使人们相安而到达幸福的,却不是使人陷于悲惨的结局而堕落、毁灭的。这种目标,是中国过去的圣人贤哲所企求的,同时也是德国的古典主义下的思想家所企求的,现在我还敢大胆的说,在不久的将来,也一定成为中国甚而世界,新的文化体系所企求的。

    在这意义下,我们纪念着德意志的思想家宏保耳特。

    二 宏保耳特之精神进展及其著作

    宏保耳特,以1767年6月22日生于泡慈达姆(Potsdam)。

    在他将近七十年的生涯中,他贡献给人类社会的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们很难以用一个头衔去称呼他,他有著作,然而也有事业,他有教育的设施,却又有政治外交上的功绩;他的学问吧,自哲学,美学,以至语言学,而且还写的有诗篇,同时他的人格之庄严,高尚,无有瑕疵,又确足称为古典主义者的理想人格之实现,所以我们不能不说他是立功、立言、而且立德的人物了。

    总观他的生平,可以分为五个段落,大抵是:

    自1767年至1789年,是他的少年时代,包括二十二岁以前的生活。

    自1789年至1798年,是他的成长时代,这时自二十二岁至三十一岁。

    自1798年至1809年,是他最高的精神进展的时代,这时到他的四十二岁。

    自1809年至1820年,是他的政治生涯时代,这时是四十二岁至五十三岁。

    自1820年到1835年,是他的晚年,这便是从五十三岁到六十八岁,这也便是他最后的一段生活了。

    在每一段生活里,对于他都有一种特殊的意义。他早年从学的教师是孔特(Kunth)、次颇(Campe)、恩格耳(Engel)、稻姆(Dohm)和克兰(Klein)。这时的思潮,柏林的启蒙派要孕育而转变为浪漫派的时代。影响宏保耳特极深的是自1785年以后的许多妇女,就中尤以亨黎特·海尔兹(Henriette Herz)为最。于1787年,即他二十岁时,与其弟同进福朗克佛大学,习的是法律。于次年复活节,他去郭停根(Gottingen)大学,听皮特(Putter),施吕策(Schl?zer)之讲,特别受感印于新人本主义者(Neuhumauist)之海恩(Hevne)。同时,他致力于康德,这对于他的思想是有着决定的效应的。此外,他更接触到弗斯特(Forster)与亚考比(F·H.Jacohi)。他少年时代就是这样过的。

    在他的成长时代,于他的学习法律结束以后,曾供职于柏林的高等法院,不久即改为外交部的公使馆参赞官,这是1790年的事,这时他二十三岁。在1791年他却把事情辞掉了,为的是好致全力于精神方面的自我发展。同年他和喀鲁林·封·达歇莱顿(Coroline V. Docheroden)结婚,这对于他此后的生活很有着深刻的意义。他曾说:“我和夫人昔日的同居生活,是我一切的生活基础。”见之于他后来于1829年致歌德书。这时他的治学乃首及于希腊古代文化。自1793年,他研究美学的课题,并重及于康德之学,这时他二十六岁了。次年他移居于耶纳,这时是他和歌德、席勒精神上最互相受益的时代。他心目中的人本主义的理想也渐次形成了。1797年,他三十岁,有巴黎之行。他生活上的一个转变关键是到了。到此为止的生活是看重在自我的修养的,这时遂逼迫他有其代表一己的著作。同时,爱国的情绪也在这时慢慢觉醒。

    现在说到他最高的精神进展的时代了,是自1797到1800年及1808年,他从巴黎旅行到了西班牙,对于语言的兴趣,特别关于哇斯器施(Vaskisch)语,已经成熟。在1801年,他三十四岁了,重回到德国,参加了那时的浪漫思潮。他久已渴望的意大利之游,这时也实现了,因为他荣任了普鲁士的大使。他重又沉潜于研究古代文化,不过这时他已是受有浪漫主义的洗礼的了,同时他也体会到谢林的思想之面目。

    此后是他的政治生涯,于1809年,他四十二岁的时候,自意返国,身为德意志最高的教育当局。在十八个月的任职中间,他对普鲁士的教育制度有极大的改革,这给后来的德人以无穷的影响。这也就是人本主义的中学创立与柏林大学建立的时代。宏保耳特是把他的人本主义的理想,运用于国家的教育制度。1810年他出使维也纳,在1817年又出使于英伦,这时他五十岁。次年10月他请求回国,1819年他被任为常务部长(Minister für die st?ndischen Angelegenheiten),但次年因为制止反动去职。

    他的余年是消磨在泰格尔的,他致力于学术工作,特别是语言的研究。他的主要著作关于喀威语目(Kawi Sprache)的,死后始公之于世。在1835年4月8日,他死于泰格尔。

    现在我们可以知道,他的生活,是在严峻和勤奋中的,非常丰富,方面非常之多,但是并不是没有重心的,这个重心便是“人本主义”。他为一切而奋斗,这一切之中有个一贯的线索,这个一贯的线索便是他的“人本主义”。如果歌德的一生可以一个字来代表,那就是在浮士德里把“泰初有道”改为“有言”,从“有言”改为“有为”的“为”(Tat)字,如果席勒的一生可以一个字来代表,便是“自由”(Frieheit),同样以一个字而可代表宏保耳特的,便是“人性”(Humanit?t)了。

    宏保耳特的著作是非常之多的,然而,当然也以“人本主义”为中心。他的全集,比较最好的是普鲁士皇家科学院在柏林自1904年起出版的一部,共十六册。现在为简短的介绍起见,我认为有六篇东西,最关重要:

    关于政治的,是《论国家政治效能之限度》(Ideenzu einem Versuch,die Grenzen der Wirksamkeit des Staates zu bestimmen)。

    关于语言的,是研究喀威语言的著作中的一个绪论,名《论人类语言构造之分歧及其及于人类精神进展上之影响》(über die Verschiedenheit des menschlichen Sprach baues und ihren Einfluss auf die geistige Entwicklnng des Menschengeschlechte),有单行本。

    关于美学的,文艺批评的,是《论歌德之“赫尔曼与道劳特亚”》(über Goethes Hermann und Dorothea),和《论席勒及其精神进展之过程》(über Schiller und den Gang seiner Geis tesentwicklung),后者本为宏保耳特与席勒通信集之导言,现多以独立之文章视之。此外则为《论男性与女性之形式》(über die maunliche und die weibliche Form)。

    关于历史的,是《论历史作者之使命》(über die Aufgabedes Geschicktsschreibers)。

    这六篇东西是为人所称道的,宏保耳特的根本精神在这里也确乎能给人以轮廓了。读者自当于此求之。

    三 宏保耳特所生之时代及时代精神

    宏保耳特,是常被人称为古典主义者的,可是有许多书讲他的时候,总把他归之于浪漫主义思潮之下,这在把古典和浪漫看为绝对不同的东西的人,一定觉得奇怪了,其实,据我看,恰恰是当然。我说过,浪漫主义的对待者不是古典主义,而是写实主义,自然主义,古典主义却只是浪漫主义的一型(见我的《论人的命运的二重性及文艺思想上两大巨流之根本的考察》)。因为,古典和浪漫都是不以现实为满足的,都是有理想的,都是不以单纯的理智为把柄和归宿的,所以,在这种意义上,确乎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只有如此,才可以明白为什么创造《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歌德,同时却被人称为是一个古典主义者。在歌德并没有矛盾的,他并没以古典主义者的立场而排斥浪漫,也没有以浪漫主义者的立场而贬抑古典,他有所攻击是不错,他攻击的乃是当时柏林的只认识浅显的理智的启蒙派(Aufkl?rung),所以他和席勒才合作那些讽刺诗(Xenien);他以浪漫主义者的立场应当攻击,他以古典古义者的立场也应当攻击。像歌德没有矛盾似的,宏保耳特也没有矛盾。

    以他的谨严的人生态度而论,以他的向往古代希腊文化而论,以他的维持其理想而实行之而论,宏保耳特是一个古典主义,以他的养育于人的本位之觉醒的文化中而论,以他的着重社会之个体的发展而论,以他的把一切看作精神的表现,看语言如此,看艺术如此,看历史也如此而论,宏保耳特是一个浪漫主义者。这却并不冲突,宏保耳特仍是一人。

    倘若我们知道宏保耳特所生的背景时,或者更以为他的造就是当然的。

    宏保耳特的时代,是什么时代呢?是温克耳曼(Winckelmann),莱辛,海尔德,康德,歌德,席勒,施莱厄尔玛海尔(Schleirmacher)的时代。

    具体地说,有四种东西在作用着:一是国外的文学翻译,二是古代的希腊艺术,三是民间文学之被重视,四是一般的德意志语言之改良。抽象地说,就是因而形成的三种精神,这是:人的地位的提高,个性的被尊重和情感的发展。

    我们详细了看,再没有这时的德国是能吸收的了,一如她的创造然。莎士比亚的兴趣是在燃烧着,这时对于莎士比亚的翻译几乎成了风尚。就中顶著名的是提克(Tieck)。在1799年他还翻译了《堂·吉诃德》这部名著。威耳海耳姆·施莱格耳(Wihelm Schlegel),魏兰(Wieland),歌德,也都从事翻译,施莱格耳尤遵从海尔德的译书主张,务保原书真意,然总使其为德文,流利,统一,而有纯而不杂的诗的效应。他除译英文之外,并介绍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的作品。他的后继者,如哥瑞斯(Gries)之译《塔索》(Tasso)、《亚里奥斯特》(Ario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