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 最早的诗歌和诗歌总集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第一节

    最早的诗歌

    最早的文学是人民的口头创作,除口头创作和神话传说之外,就是歌谣。

    最早的歌谣是什么样子?我们提到过的《葛天八阕》《弹歌》《蜡词》,可以帮助我们想象一部分。

    传说伏羲时有《网罟歌》 [1] ,神农时有《丰年咏》 [2] ,歌词虽然不曾保存,但如果把伏羲和神农当作社会发展阶段看,那时曾产生这类的诗歌是可能的。还有所谓《邪许歌》 [3] 《嘘 歌》 [4] ,应是更原始的歌谣。这说明最早的歌唱是产生在集体劳动中。

    传说大禹的爱人涂山氏作歌怀念他,只有一句,是“侯人兮猗!”这样简单的形式,可能就是最早的抒情诗 [5] 。

    传说禹的儿子启曾经到天上做客,得到《九辩》与《九歌》,于是自己就创作了《九招》 [6] (亦即 《九韶 》) [7] 。上天当然是神话,但说明《九辩》《九歌》《九招》可能是很早的一种宗教歌曲。这也就是一直到大诗人屈原出来还沿用了《九歌》的题目来创作的缘故。

    我们以前提到过的一部分《周易》爻词,也保存了一些古代歌谣,除了《归妹》 上六爻词之外,例如《明夷》 初九爻词:“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是写一个饥饿的旅客像一只失群倦飞的鸟似的;《屯》 六二爻词:“屯如邅如,乘马斑如,匪寇婚媾”,是写女子被骑着花马的人们像强盗一样掳掠了去,这也都是简单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

    古代歌谣被记录下来的,此外还有不少,但损失的却一定更多。就上面这些歌谣看,我们也许已经看出《诗经》的几类诗的先驱:《侯人歌》和一部分《周易》爻词可能是所谓《风》的先驱,《九辩》《九歌》可能是所谓《雅》和《颂》的先驱。————《风》在基本上是民间的抒情歌和叙事诗,《雅》和《颂》在基本上是庙堂的乐歌,《颂》特别带有浓厚的宗教气氛。

    这就是在《诗经》出现以前的诗歌的情形。

    也有一些被人曾经认为是《诗经》出现以前的很古的诗歌,但事实上是后代人写作的。这里举传说是伯夷、叔齐临饿死时作的歌为例 [8] :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

    这不可能是公元前12世纪时的诗歌。因为,像这样完整的“楚辞体”的作品是只有到了公元前4世纪屈原时代才能够产生的,不会早在八九百年前忽然出现这样的东西,再则称道虞夏是儒家经典产生以后的事情,称道神农是战国时的事情,决不能见之于伯夷、叔齐时的诗篇。就“以暴易暴”的激愤的情感论,这也是战国、甚而是秦汉之际厌倦并憎恶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同时感到对人民还是剥削压迫如故的一种情绪,也绝不会像传说产生这首诗的时代那样早。

    其他所谓“古逸诗”,有很多是可以发现所传说的创作时代和作者都是不确切的。在古代诗歌中,比较可靠的,还是下面要谈的中国最早的并最好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作品。

    第二节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产生时代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虽然一共只有305篇,但包括的时代起码有六百年,这就是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这一个时代之长,相当于唐宋两个朝代(618——1276)。《诗经》中有年代可考的作品,最早的如《豳风·破斧》,明说“周公东征”,那就是公元前1115年时的作品,最迟的如《秦风·无衣》,据王夫之说,这就是申包胥到秦求救时,秦襄公为他作的,事情在公元前506年,因此,我们说《诗经》包括六百年的长时间 [9] 。但我们又说起码有六百年,这是因为其中有些诗歌还可能更早些,像《周颂·臣工之什》中的《丰年》那样简单:

    丰年多黍多 (稻),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进)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嘉)。

    像《齐风》中的《卢令》那样素朴的猎歌:

    卢(田犬)令令,其人美且仁。

    卢重环,其人美且鬈。

    卢重鋂(一环贯二),其人美且偲(才)。

    像《召南》中的《驺虞》那样赞美善于射猪:

    彼茁(音拙)者葭,壹发五豝(公猪),于嗟乎驺虞(兽官)!

    彼茁者蓬,壹发五 (一岁小猪),于嗟乎驺虞!

    以及《召南》中的《野有死麕》那样的猎者的恋歌: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小木),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撼)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都可能还在西周之前。《诗经》就是这样一部包括起码是从公元前12世纪起到公元前6世纪为止的六百年间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反映的这个时期,主要地已经属于奴隶社会时期,但部分地也有属于原始公社期的。六百年的时间不能算短,其中的历史事件是多的,社会情况也有了不少变化。我们现在只拣重大的提一下。

    公元前12世纪,西周开始建国。周对农业特别重视,周的农业比殷发达得多。《诗经·大雅》里的《生民》和《豳风》里的《七月》就是写周的农事的。大概这时主要的生产是奴隶生产,否则不会有“千耦其耘”(《周颂·载芟 》)的大规模。由于生产技术还不十分发达,二人合耕是经常的事,就是到了孔子的时代,也就是公元前6世纪,还有长沮、桀溺“耦而耕”的话。商业也有一些,证据是当时已经有货币流通,但恐怕小商人居多,就是像《卫风》里的《氓》所说的“抱布贸丝”一类的人吧。在这时代的后期,都市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从《郑风·出其东门》看,东门之外是“有女如云”的,那就是士女众多的商业区,而且从诗人想到自己的妻子是“缟衣綦巾”的对照看,那些士女一定打扮得十分华丽。社会上已有显著的贫富对照,《卫风》的《硕鼠》可以代表人民对剥削者的仇恨。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有些地域还过着比较原始的畜牧或打猎的生活。这就是那时的社会基本情况。

    在西周建国刚开始,主要的问题是在镇压殷的“顽民”。殷纣王的儿子武庚虽然投降受封,但最终联合东方旧的属国叛周,这就是周公东征的原因。《豳风》里的《东山》可能是反映这一事件的。

    在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中间,周厉王是一个暴君,中经宣王做了些缓和阶级矛盾的工作,以及部分地抵抗外来侵略,但接着周幽王又是一个暴君,弄得民不聊生,就是贵族也出来说话了,这就是《诗经》里《大雅》和《小雅》中一部分政治讽刺诗产生的根由。对于宣王,当然也有些歌颂,这也保存在《小雅》里。

    西周最大的敌人是西方的戎,这事情发展的顶点,便是西周的京城失陷,幽王被杀。继幽王而立的是平王,他迁都于洛阳。这是公元前770年的事。这是东周的开始,也是广义的春秋时代的开始。这是一个大变动。诸侯的势力增强,也就是说明各地域的生产力增高了,奴隶主土地所有制动摇了,新兴地主阶级出现了,于是形成了争霸的局面,这是春秋时代的基本政治形势,它的意义是说明奴隶制社会在向封建制社会推进,后来的战国时代,就是这个时代的延续,而且进一步激化。反映这个时代的生活的也就是《诗经》的主要部分,当时的贵族除了把《诗经》当作音乐享受之外,还曾片断地借用来,在外交的场合当作表示态度的工具。

    《诗经》虽然有十五《国风》,但包括的地域实在不出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基本上是黄河流域,这也就是当时周室政治势力所及的地带。因此,就地域说,是有它的局限性的。

    同时,就这一个地域而论,既然称为十五《国风》,照理应该有语言上的某些差异,然而事实上差异并不大,这说明现在的《诗经》已经在语言文字上经过了某种统一的修润工作,所以地域的差别性也就相对地减却了。

    有些《风》是比较地方性突出的,例如《郑风》和《邶风》《鄘风》《卫风》三风是代表文化较高的地带,《唐风》《魏风》是代表勤俭而无暇谈情说爱的地带,《秦风》是代表尚武的地带,《周南》《召南》《陈风》是代表接近后来的《楚辞》的地带,但其他国风的地方性就比较模糊了。

    第三节

    《诗经》的丰富内容及其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的内容是丰富的,是有血有肉的,是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我们一打开《诗经》,几乎触及古代社会的全面。世界上很少有一部书是像《诗经》这样提供我们以这样完全而生动的人类生活的。

    在下面的叙述上,我们没有采取旧的风、雅、颂的分类。这是因为,旧的分类虽然有某种根据,但总是不严格的 [10] 。

    完全依照时代的叙述,本也是很好的。但这样做法也不可能。因为,由于地域发展的不平衡,在我们认为很原始的,也许只是由于那个地域的落后罢了。根据史实的考证,固然可以确定出一些诗的写作年代,但苦于为数不多(照现在估计,不过三四十首 ),而且就是根据这些为数不多的诗去排列,也不容易看出诗的发展史,原因是,大概有不少诗篇是经过了修改的。

    我们把《诗经》中的作品大致分为四大类(自然,这样的分法也并不完全,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 ):

    (一)劳动生活的歌唱和周初部落的史诗

    我们首先谈反映劳动生活的一些诗歌,这一部分诗产生较早。

    在这一方面反映最多的是当时一般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的生活。在这里,我们看到在三十里地以内两万奴隶耕作的情形,那时还没有广泛使用畜耕,是使用人力,像牛马样的使用着(《周颂·臣工之什·噫嘻 》:“……终三十里 ……十千维耦 ”)。奴隶们辛苦地操作了,把庄稼种得又挺拔又壮大,只不过是顺遂了奴隶主的心愿[《小雅·甫田之什·大田 》:“播厥百谷,既庭 (挺 )且硕,曾孙是若 ”],博监督奴隶的人的一点欢心(同上: “田畯至喜 ”),但好容易没有天灾虫祸,就算靠农神保佑(同上: “田祖有神 ”)了。这时已经有了乞丐似的生活,那就是有些人是靠捡一些遗落下来的穗子过日子的(同上: “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 ”)。

    把从事农业的奴隶整年的辛苦生活全部反映出来的,是《豳风》的《七月》。在这诗里提到天一冷了,他们是没有衣服穿,“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一见到“蟋蟀入我床下”了,就要赶快堵他那透风的屋子[“塞向 (北窗 )墐 (涂 )户 ”]。他们除了种地之外,还要纺织,为的是给公子————也就是奴隶主————做衣裳;在农闲的时候,还要出劳动力给奴隶主盖房子,昼夜没有休息(“昼尔于茅,宵尔索绹 ”)。妇女们呢,在春天就要采桑,当然也是为了给公子做裳,然而她们在操作的时候是如何心惊胆战,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殆及公子同归”,————会被“公子”霸占了去。三千多年前的这样的悲惨生活,一直到1949年后的土地改革完成以前就是像这首诗里所深刻具体地反映着的。

    在农事歌之外,还有一些猎歌、牧歌以及妇女劳动的歌之类。像:

    子之还(嫙)兮,遭我乎峱(音铙)之间兮;并驱从两肩(豜,三岁之兽)兮,揖我谓我儇(婘)兮。

    子之茂兮,遭我乎峱之道兮;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

    子之昌兮,遭我乎峱之阳兮;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

    ————《齐风·还》 [11]

    这是写两个猎者相遇的歌,他们是在怎样愉快地劳动着。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七尺牛)。尔羊来思,其角濈濈;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尔牧来思,何(荷)蓑何(荷)笠,或负其糇,三十维物(毛色),尔牲则具。

    尔牧来思,以薪以蒸(麻干),以雌以雄。尔羊来思,矜矜兢兢,不骞不崩(无走失),麾之以肱,毕来既升。

    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与)旟矣。大人占之: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旐维旟矣,室家溱溱。

    ————《小雅·鸿雁之什·无羊》

    这是一个牧歌,从赞美牛羊,一直叙到牧人的好梦:过好年,还娶媳妇,生一大帮孩子。那样生动,那样淳朴!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拾)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执衿)之,采采芣苢,薄言 (插衿带间)之。

    ————《周南·芣苢》

    这是写妇女采芣苢的劳动过程的,越采越带劲,先是捡地上的,后来就摘;先是拿衣襟接着,后来就一大兜了。

    这些都是劳动生活的反映或歌唱。这些诗的产生时代应该很早。

    部落叙事诗,或称为史诗,是讲一个部落的来源和他们的奋斗历史的。产生时代也是很早的。

    《商颂》中的《玄鸟》和《长发》就是叙述商部落最初如何是“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说他们的祖先是如何由于简狄吞了燕卵而生,以及成汤如何伐夏桀,如何得到伊尹的辅佐等,由于文字太简单了,很少故事性,也很少形象性。

    展开大的篇幅,够上壮阔的史诗的,是周人的几篇叙事歌。

    叙述周的祖先后稷的是《大雅·生民》。在这诗里叙述到后稷的母亲如何踏着上帝的脚拇指的印而怀孕,如何被丢弃了而被牛羊保护着,放在冰上又被鸟爱护着,他天生地喜欢庄稼,又天生地那么会种庄稼,种得那么好看,那么肥大,那么结实,那么一颗一颗的饱满丰盈。周人对于农业的改进,是有他自豪的地方的。

    从后稷以后,经过好几代,就到了公刘。公刘大概是周部落定居于豳地的创始人。《大雅·公刘》一篇就是叙述他如何选择了这个地方的。诗中说他如何率领着这个部落带了干粮,背着包裹,拿着弓箭斧头去找寻定居,经过长路,越过高冈,看了阴阳向背,又发现有流泉,这才选下来的。

    公刘以后,又经过了几代,便到了古公亶父。古公亶父就是周文王的祖父,也称为太王的。在他这时候,周人还是穴居,由他才在肥美的草原上盖起房屋。这就是《大雅·绵》一诗里所写的。他们开始建筑的情形是: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家室,其绳则直,缩版以载(栽,竖木以约版),作庙翼翼。

    捄(盛土)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瘘(偻,高起之处)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

    敲鼓本来是为了鼓励劳动的,但由于劳动的起劲儿,鼓声反倒被各种劳动的声音压倒了。以后又叙述到如何安上门,立下神社等。这时他们把原先住的昆夷赶走了,在岐下开辟了自己的地方。

    由于太王的几个儿子的友爱,小儿子王季继承了太王的事业,这就是文王的父亲。叙述这种友爱并文王扫除发展障碍,打败了崇、密二部落的武功的,是《大雅·皇矣》。诗中说到文王在胜利之后、登在高岗上踌躇满志地说“无矢(陈兵 )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很有一种保卫江山的英雄气概。这首诗也说明周的建国是经过了如何艰苦斗争的。

    文王的儿子武王伐纣,这是很有故事性的一件大事。叙述这一件事的,就是《大雅·大明》。诗中写牧野大战开始时道: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 (赤色黑鬣白腹马)彭彭。维师尚父,时(实)维鹰扬,凉(亮,佐)彼武王,肆(突犯)伐大商,会朝清明。

    也是有声有色的。

    把《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合起来看,就不啻是周部落建国的一部史诗。这些史诗大概产生在周初,也就是公元前12世纪的时候。到了西周之末,也就是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的时候,又有些叙述周宣王武功的诗歌,像《大雅》的《江汉》(平淮夷 )、《常武》(伐徐 ),《小雅》的《六月》(狁 )、《采芑》(伐荆蛮 )等,也都见出西周是继续在斗争中挣扎着。但当抵抗不住侵略的时候,便只有衰亡了。西周也就结束在犬戎的入侵中。

    在春秋时代,公元前7世纪的鲁僖公因为参加了平淮夷,这时也有诗歌叙述,这便是《鲁颂》中的《泮水》和《 宫》。后者由后稷叙起,尤有史诗的规模,但还不如《生民》等诗辉煌精彩。

    (二)西周末年的政治讽刺诗和春秋时代反抗压迫剥削的诗歌

    这里说的主要是政治讽刺诗,以及反映某种政治事件的诗,这些诗主要产生在西周之末,但也有春秋时代的。它的时代大部分较叙事诗迟些。这些诗一部分产生自统治阶级内部,一部分产生自民间,最有价值的是后一部分。

    西周最末一个国王是幽王。这时政治的腐烂已经达到了极点,有外患不能抵抗。他和他那腐烂的统治集团,只知道过荒淫堕落的生活。腐烂到这样的地步,后来连统治阶级的内部也有人不满了,表现这不满情绪的就是当时一些政治讽刺诗。这些政治讽刺诗是出色的,因为这些讽刺诗是多多少少和当时一般人民对统治阶级的憎恶相一致的,同时表现的方式又是那样直接有力,规模宏大,在后来的诗歌中也很少有可以相比拟的。这些诗完全拆穿了“温柔敦厚诗教也”的谎言,但也就因此,倒不坏。

    有确切年代的,是《小雅·十月之交》。这首诗提到日食的月和日(“十月之交,朔日辛卯 ”),因此可以让天文家推定它的年代。现在知道是周幽王六年,即公元前776年。这首诗从天灾讲到人祸: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猝)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曾)莫惩?

    作者大声疾呼:为什么不看看天灾而有所反省呢?然而统治阶级集团,是不会反省的,却正“艳妻煽方处”,火热地过荒淫的生活,却正“彻(撤 )我墙屋,田卒污(淤 )莱”(田休不耕 ),加紧剥削压榨,还撤人的房子,弄得田地也荒芜了。这时大概犬戎之祸已深,所以诗中说那些大臣富家就已经逃难了,只剩下走不动的老头子守着幽王。作者更很清楚地说“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多言 )背憎,职竞(谅 )由人”,认为只要努力,并不是不能挽回危局的。然而事实上,统治者绝不那样想。

    和《十月之交》同时产生的,有《雨无正》。其中说到这些统治阶级毫不负责任,“戎成不退、饥成不遂”;也丝毫不采纳别人的意见,“听言则答,谮(憯 )言则退”。他们忙的是自己逃难,不肯再回到国都,理由是“予未有室家”,诗人于是反问道“昔(借 )尔出居,谁从作尔室”?可见那般人只是自私和畏难而已。

    那时人认为幽王的乱源是在宠爱褒姒,从这一方面加以责难的,就有《大雅·瞻印》一诗,其中说“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把祸源推之于一个女子,这当然是片面的看法,但在那时的社会中,就王室的内部关系而论,宠爱一个女人就包括一个太子的地位问题,因此也就多少影响到大局。幽王的太子宜臼,就因为父亲宠爱褒姒之故,母亲申后和自己都被废了,《小雅》中的《小弁》和《巧言》就可能是指这件事。

    申侯是太子宜臼的外祖家,由于怨恨,由于统治阶级的利益,他们就甘心和犬戎合作,结果镐京失陷,幽王被杀,宜臼立为平王,东迁于洛阳。西周就这样结束了。西周的灭亡,不用说,一定构成一幅乱杂的惨象,也一定惹起人民的怨恨,《大雅·桑柔》一篇,就是这样的反映。“自西徂东,靡所定处”,是说那流离之苦;“民靡有黎(众 ),具(俱 )祸以烬,于乎有哀,国步斯频(急 )”,是说那民间所受的灾难之巨大;诗人不能不追究责任了,“谁生厉阶,至今为梗”?可是那统治阶级呢,在害人上就仍然毫不放松:“为民不利,如云不克。”因此诗人不能不骂他们“自有肺肠,俾民卒狂(尪,瘠病 )”了!《大雅·召曼》同样是写“瘨(病 )我饥馑,民卒流亡”的逃难生活,想到从前“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于是有着朝不保夕的痛苦。

    表现亡国后迁徙流离的惨状的有《王风》中的《葛藟》一诗。其中说到“谓他人父,亦莫我顾”“谓他人母,亦莫我有”“谓他人昆,亦莫我闻”,够可怜的了。

    西周亡后,故都的一切都勾起了人们的怀念。像《曹风》中的《下泉》,就是“忾(太息 )我寤叹,念彼周京”的。故都的人的装束,男子是“狐裘黄黄”“台(蓑 )笠缁撮(布冠 )”,女子是“充耳琇实”“卷发如虿(音迈,蝎子 )”,叫人“我不见兮,我心不说(悦 )”(《小雅 ·鱼藻之什 ·都人士 》)。故都的街道,“周道如砥,其直如矢”,但是想起来,就叫人“睠言顾之,潸(音山 )焉出涕”(《小雅 ·谷风之什 ·大东 》)了。

    在《王风》中的《黍离》和《兔爰》二诗,都表现了西周遗民的极大悲痛。《黍离》诗里写看到那“彼黍离离”的富有生趣,于是对照起自己那种“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的哀愁。这很像唐人耿 的一首绝句:“反照入闾巷,忧来谁与语?古道无人行,秋风动禾黍。”《兔爰》就直然说出了:“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尚寐无吪(动 )!”亡国之痛,是这样深深地印入诗人的心。

    平王东迁(前 770),入于广义的春秋时代。这时反映王室的政治情况的诗少了,反映各地区的政治情况的诗多起来。这时不但诸侯势大,周室势衰,就是各诸侯之间,也逐渐有了兴起的力量,这说明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例如公元前746年,晋昭侯封季弟成师于曲沃,曲沃的势力就逐渐要取而代之。后来终于杀了昭侯,又过了近70年(前 673),成师的后人终于取得了政权。反映这种政变的,就是《唐风》里的《扬之水》,其中说“从子于沃”,又说“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这诗大概是当时的士兵作的了。

    各个侯国的统治者大抵是一面过荒淫的生活,一面在极力榨取人民。《齐风》中的《南山》《敝笱》《载驱》,都是指齐襄公兄妹通奸的(他的妹妹是鲁桓公夫人 ),这是公元前694年的事;《陈风》中的《株林》是指陈灵公和他的大夫孔宁、仪行父三人共同霸占着一个女人夏南的,这事在公元前599年。

    对于统治阶级的无耻表现了无比的愤怒的,是《鄘风》中的《相鼠》一诗,其中说:“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由于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人民实在生活不下去了,便只有诅咒和逃亡。露骨地表现这种情感的,是《魏风》的《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宦,事的意思)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职,所的意思)!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慰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其)永号?

    所谓乐土、乐国、乐郊可说就是像后来大诗人陶渊明所理想的“秋熟靡王税”的桃花源一样的地方,这是人民在几千年来就渴望着的一种没有剥削的社会理想。列宁说任何阶级社会中都有两种文化,有劳动人民的存在就有社会主义成分的文化,我们在这里是得到证明了。

    对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怒,又表现在《魏风》的《伐檀》一诗。其中说:“不稼不穑,胡取(聚 )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悬 )貆兮”?我们可以想象,这正是有大群的奴隶在河边为奴隶主“坎坎伐檀”要做车、要做轮时的苦役中反抗之声,他们觉悟出奴隶主原是“不稼不穑”“不狩不猎”的,可是享受着奴隶们的劳动成果了。

    在奴隶制时期,除了残酷的剥削之外,又有一种殉葬的凶暴制度。《秦风》中的《黄鸟》就是反映这样的事件的,其中明确地提到“谁从穆公”,可知是指公元前621年有170人殉葬的事。“临其穴,惴惴其栗”,写得多么惊心动魄!“如可赎兮,人百其身”,写出了人民对这些死难者的同情和对暴主的抗议!

    像《相鼠》《硕鼠》《伐檀》《黄鸟》,是真正发自人民的反抗。情感是那样充沛,词句是那样直接有力,比起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讽刺诗是更有价值得多,更有反抗性得多了。

    (三)抒情诗

    ————恋歌及其他

    一般地说,《诗经》的内容已经够丰富了,但如果特别就抒情诗说,那就更见出其涉及的面之广来。

    在抒情诗中占数量最大的是一些恋歌。但恋歌也是多式多样的。有的只是写爱慕的:

    萚(草木落地)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萚兮萚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会)女!

    ————《郑风·萚兮》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纻;彼美淑姬,可与晤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陈风·东门之池》

    隰有苌楚(羊桃),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

    隰有苌楚,猗傩其华,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家。

    隰有苌楚,猗傩其实,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

    ————《桧风·隰有苌楚》

    有的是写已经在共同游玩,共同生活的: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悦)怿女美。

    自牧归(馈)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邶风·静女》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兰)兮,女曰:“观乎?”士曰:“既(再)且(徂)。”“且往观乎!洧之外洵 (哗)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 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

    ————《郑风·溱洧》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弋言加(中)之、与子宜(肴)之。宜(肴)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郑风·女曰鸡鸣》

    有的是写在恋爱过程中相思的心理以及见面后的高兴的: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王风·采葛》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郑风·风雨》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召南·草虫》

    有的是写对情人的责怨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诒)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郑风·子衿》

    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初生的芦)。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大车啍啍,毳衣如 ( ;禾赤苗)。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穀(生)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王风·大车》

    也有的是写自己心理的矛盾或者受家庭及舆论的压迫的:

    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

    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将兮。

    衣锦褧衣,裳锦褧裳,叔兮伯兮,驾予与行。

    裳锦褧裳,衣锦褧衣,叔兮伯兮,驾予与归。

    ————《郑风·丰》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毋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郑风·将仲子》

    《召南》中《野有死麕》一诗,说“舒(徐 )而脱脱兮,无感(撼 )我帨兮,无使尨也吠”,也同样是写怕惊动了父母诸兄,惹起人之多言的。我们看《鄘风》的《蝃 》一诗,说:“乃如之人也,怀婚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就可见周遭的舆论是确乎在干涉的。因此,就不能没有顾忌了。

    但也有表现顽强的意志,歌唱着对家庭的反抗的: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垂貌)彼两髦,实维我仪(匹)。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值;相当)。之死矢靡慝(忒),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鄘风·柏舟》

    同时也有表现了对求爱者的顽强的,像《召南》中《行露》一诗,说:“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另外有一种恋歌,是表现并没有实事,不过是空想一下,聊且快意的: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阳、明)婉(睕;大眼)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而)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藏。

    ————《郑风·野有蔓草》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