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还有佛法也无?”古德云:“有。”僧云:“如何是深山里佛法?”古德云:“石头大底大、小底小。”看这般公案,誵讹[2]在什么处?

    注释

    [1]木平:五代时禅僧,师从蟠龙文禅师,居袁州(江西宜春)木平山。首有肉髻,南唐中主迎请供养,事以师礼。生卒年不详。

    [2]誵讹:谬误、错误。

    译文

    有一位修行僧问赵州和尚:“一切存在都归于一,一归于何处呢?”赵州答道:“我在故乡青州时,做了一件布衫,重约七斤。”

    评唱

    这则公案,虽容易理解,却难见其落处。难见处如银山铁壁,不可攀登;易解则让人当下有悟,无评头论足的地方。赵州的答话与普化和尚说的“来日大悲院里有斋”,没有什么两样。一日,又有一僧问赵州:“什么是祖师西来弘扬的佛法大意?”赵州答:“庭前柏树子。”僧人又说:“请老师不要以外境示人。”赵州说:“老衲没有拿外境启示啊!”禅即是主客未分前的直接体验。

    与上则类似的公案还有:一僧问木平和尚:“佛法的精髓是什么?”木平答道:“这个冬瓜如此大啊!”还有一位僧人问古德和尚:“深山无人烟的地方,还有佛法吗?”“有。”僧又问:“什么是深山里的佛法?”古德答道:“深山里的石头大的大、小的小。”

    四六

    原典

    举镜清问僧:“门外是什么声?”等闲垂一钓,不患聋问什么?僧云:“雨滴声。”不妨实头,也好个消息。清云:“众生颠倒,迷己逐物。”事生也,惯得其便,铙钩搭索,还他本分手脚。僧云:“和尚作么生?”果然纳败缺,转枪来也,不妨难当,却把枪头倒刺人。清云:“洎不迷己。”咄!直得分疏不下。僧云:“‘洎不迷己’[1]意旨如何?”拶着这老汉,逼杀人。前箭犹轻后箭深。清云:“出身[2]犹可易,脱体[3]道应难。”养子之缘。虽然如是,德山、临济向什么处去?不唤作雨滴声,唤作什么声?直得分疏不下。

    注释

    [1]洎不迷己:砥砺自我,不使本心迷失。洎,浸泡、浸润。

    [2]出身:禅僧意指从迷乱的世间拨出身。

    [3]脱体:指摆脱尘世烦恼,得悟真谛的境界。

    译文

    一日,镜清和尚问门下一位僧人:“外面是什么声音?”僧人回答:“是下雨声。”镜清深有感慨地说:“众生迷失自己,去外界追逐俗物,多么可悲啊!”僧人问:“那么,老师是怎样做的?”“和光同尘,不迷失自己。”僧又问:“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镜清说道:“从这个迷乱的世间拨出身来还算比较容易,而要用语言把这种出世、解脱的心境如实地表达出来,真是太困难啦!”

    四七

    原典

    举僧问云门:“如何是法身?”多少人疑着。千圣跳不出,漏逗不少。门云:“六不收。”斩钉截铁,八角磨盘空里走。灵龟曳尾,朕兆未分时荐得,已是第二头,朕兆已生后荐得,又落第三首。若更向言语上辨得,且喜没交涉。

    评唱

    太原孚上座本为讲师。一日登座讲次,说“法身”云:“竖穷三际,横亘十方。”有一禅客在座下闻之失笑。孚下座云:“某甲适来有甚短处,愿禅者为说看。”禅者云:“座主只讲得法身量边事,不见法身。”孚云:“毕竟如何即是?”禅者云:“可暂罢讲,于静室中坐,必得自见。”孚如其言,一夜静坐,忽闻打五更钟,忽然大悟。遂敲禅者门云:“我会也!”禅者云:“尔试道看!”孚云:“我从今日去,更不将父母所生鼻孔扭捏也。”

    译文

    有僧问云门和尚:“法身是什么东西?”云门答道:“六不取。”六意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识。“六不取”即由禅的大死一番以后,舍弃自我,直接体验“空”与“无我”的境界。

    评唱

    太原的孚上座原来是名讲僧。一日他登堂讲经,在对“法身”做解释时,认为法身“竖可穷三际,横可亘十方”。当孚上座颇有兴致地讲到此时,在座的一位禅客不禁笑出声来。上座离开讲席,走下去问那位禅客:“我刚才的讲解中,有什么地方错了吗?请明示一二。”禅客说:“座主只识得法身量方面的事,而没能识得法身的本质所在。故你尽可以解说法身,但见不到真正的法身。”孚上座又问:“依你之见,我该怎么办呢?”“先别忙着给人说法论道,专心在静室中修禅。自悟之日,必将到来。”孚上座听了禅客的话,从此便专心坐禅。有一天深夜,孚上座坐禅,进入了忘我的境地,忽闻拂晓的报时钟声。当时夜深人静,钟声宏鸣,响彻四方,声声入耳,孚上座顿感心花怒放、心门洞开。他于是去敲开禅客的房门,告诉他:“我开悟了。”禅客让他说一句看,孚上座说:“从今以后,我再也不捏父母所生的鼻孔。”意即不再失去自己的本来面目。

    四八

    原典

    举王太傅[1]入招庆煎茶,作家相聚,须有奇特。等闲无事,大家着一只眼。惹祸来也。时朗上座与明招把铫,一火弄泥团汉,不会煎茶,带累别人。朗翻却茶铫[2]。事生也。果然。太傅见,问上座:“茶炉下是什么?”果然祸事。朗云:“捧炉神。”果然中他箭了也。不妨奇特。太傅云:“既是捧炉神,为什么翻却茶铫?”何不与他本分草料?事生也。朗云:“仕官千日,失在一朝。”错指注,是什么语话?杜撰禅和,如麻似粟。太傅拂袖便去。灼然作家,许他具一只眼。明招云:“朗上座吃却招庆饭了,却去江外打野榸[3]。”更与三十棒,这独眼龙只具一只眼。也须是明眼人点破始得。朗云:“和尚作么生?”拶着。也好与一拶,终不作这般死郎当见解。招云:“非人得其便。”果然只具一只眼。道得一半,一手抬,一手搦。雪窦云:“当时但踏倒茶炉。”争奈贼过后张弓。虽然如是,也未称德山门下客,一等是泼郎泼赖,就中奇特。

    评唱

    宝寿问胡钉铰云:“久闻胡钉铰,莫便是否?”胡云:“是。”寿云:“还钉得虚空么?”胡云:“请师打破将来。”寿便打,胡不肯。寿云:“异日自有多口阿师为尔点破在。”胡后见赵州,举似前话。州云:“尔因什么被他打?”胡云:“不知过在什么处。”州云:“只这一缝尚不奈何,更教他打破虚空来。”胡便休去,州代云:“且钉这一缝!”胡于是有省。

    京兆米七师行脚归,有老宿问云:“月夜断井索,人皆唤作蛇,未审七师见佛时唤作什么?”七师云:“若有所见,即同众生。”老宿云:“也是千年桃核。”

    忠国师问紫璘供奉:“闻说供奉解注《思益经》,是否?”奉云:“是。”师云:“凡当注经,须解佛意始得。”奉云:“若不会意,争敢言注经?”师遂令侍者将一碗水、七粒米、一只箸[4]在碗上送与供奉,问云:“是什么义?”奉云:“不会。”师云:“老师意尚不会,更说甚佛意!”

    注释

    [1]王太傅:五代时禅客,名王延彬,曾任泉州刺史二十六年之久。素奉佛法,通达禅理,师从长庆棱公得悟。

    [2]茶铫:煮茶用的小锅。铫,古代一种有柄的小锅。

    [3]野榸:野生之树根。

    [4]一只箸:一只筷子。

    译文

    泉州长官王太傅是长庆和尚门下的居士。一日他去同门招庆和尚的寺院。寺内的朗上座正提起茶壶,给来访的明招和尚斟茶,不小心把茶壶弄翻了。王太傅见状,问朗上座:“茶炉下是什么?”“是捧炉神。”王太傅又问:“既然是捧炉神,为什么却把茶壶弄翻了呢?”朗上座回答道:“即使千日位居高爵的人,也会有一朝丢官免职的时候啊!”太傅拂袖而去。明招和尚见状,便对朗上座说:“你吃的是招庆的饭,却为什么说出那样不着边际的话呢!”上座问:“要是和尚,会怎么说?”明招答道:“若是我,就对他说,‘是非捧炉神瞅空给弄翻了’。”雪窦末后着语评论说:“明招又干什么说这些废话,当时起身踏倒茶炉便可。”

    评唱

    一日,宝寿和尚遇见胡钉铰,问他道:“久闻胡钉铰的大名,你就是吧?”“是。”“能钉得住天空吗?”“请师长将天空打破拿来。”宝寿举手便打,胡钉铰不服气。宝寿便对他说:“日后自有多嘴师父,为你点破这段因缘。”后来,胡钉铰去拜见赵州,他便把这件事说给赵州听。赵州问:“你为什么被他打了?”“我不知自己错在哪里。”赵州说:“就这么一条小缝,你都无可奈何,还让人家打破虚空呢!”胡钉铰自觉惭愧,便告辞要离去。赵州对他说:“还是暂且先钉补上这条缝吧!”胡钉铰顿时言下有悟。

    京兆米七禅师行脚归来时,有位老者问:“月夜断井索,人人唤作蛇,不知禅师见佛时叫作什么?”七禅师回答说:“若有所见,就如同凡夫众生。”老者说:“也是一颗千年桃核。”

    慧忠国师一日问紫璘供奉和尚:“听说你正在解注《思益经》,可有此事?”“有。”忠国师又说:“但凡注经,必须先理解佛法的精髓才是。”供奉回答说:“若不理解,怎么敢言注经?”忠国师于是让侍僧将一碗水、七粒米、一只筷子送给供奉,问他:“这是什么意思?”“我不知道。”忠国师便说:“连老师的意思尚不理解,更谈什么佛法的精髓呢!”

    四九

    原典

    举三圣[1]问雪峰:“透网金鳞未审以何为食?”不妨纵横自在。此问太高生,尔合只自知,何必更问。峰云:“待汝出网来,向汝道。”减人多少声价,作家宗师天然自在。圣云:“一千五百人善知识,话头也不识。”迅雷霹雳,可杀惊群,一任跳。峰云:“老僧住持事繁。”不在胜负,放过一着,此语最毒。

    评唱

    三圣在临济作院主,临济迁化垂示云:“吾去后,不得灭吾正法眼藏。”三圣出云:“争敢灭却和尚正法眼藏?”济云:“已后有人问尔,作么生?”三圣便喝。济云:“谁知吾正法眼藏,向这瞎驴边灭却。”三圣便礼拜。他是临济真子,方敢如此酬唱。

    雪窦末后,只颂“透网金鳞”,显他作家相见处。颂云:

    “透网金鳞,千兵易得,一将难求。何似生?千圣不奈何。休云滞水,向他云外立,活泼泼地,且莫钝置好。摇乾荡坤,作家、作家,未是他奇特处,放出又何妨?振鬣摆尾。谁敢辨端倪,做得个伎俩,卖弄出来,不妨惊群。千尺鲸喷洪浪飞,转过那边去,不妨奇特。尽大地人一口吞尽。一声雷震清飙起。有眼有耳,如聋如盲,谁不悚然!清飙起,在什么处?咄!天上人间知几几?雪峰牢把阵头,三圣牢把阵脚,撒土撒沙作什么?打云尔在什么处?”

    注释

    [1]三圣:唐末、五代时禅僧,法名慧然,生年不详,师从临济义玄禅师。遍访名刹,尤善于机辩。后住镇州三圣院。

    译文

    三圣和尚一日去拜访雪峰禅师,他开口便问:“一条无数次从网中钻出去的金鳞大鲤鱼,到底以什么为饵料呢?”雪峰见三圣如此气盛,便沉稳地答道:“等你从网中钻出,我再回答你。”三圣亦不畏缩,又挑起话头:“手下有一千五百余名僧徒的一代宗师,竟连这点话头也解不开吗?”雪峰淡然地回答说:“老衲身为住持,事务繁忙啊!”

    评唱

    临济圆寂时,嘱咐众僧徒说:“我死之后,万不可灭却了我的正法眼藏。”当时,三圣和尚在临济禅院做院主,他站出来说:“我等后学怎么敢灭却老师的正法眼藏呢!”临济于是问道:“以后若有人问起它,你怎样回答?”三圣不言语,却大喝一声。临济感慨地说:“想不到我的正法眼藏,却叫这瞎驴给灭却了。”三圣听罢,便施礼作拜。灭却正法眼藏,在佛教中指把烦恼、妄想等迷惑,甚至对菩提、涅槃的领悟全部抛开,进入一种绝对无相无体的境界。意即灭却了正法眼藏才是真正的清净法眼。

    本节末后,雪窦禅师对“透网金鳞”作颂,以抒己意。颂说:“透网的金鳞大鲤鱼,在洪波浩渺中,停云止水,摇荡乾坤,振须摆尾,自由自在,好不暇适。三圣举问,如鲸喷海水,白浪滔天;雪峰应答,似一声雷震,清风遽起。清风起时,天上人间,能有几人知晓?”

    五〇

    原典

    举僧问云门:“如何是尘尘三昧[1]?”天下衲僧尽在这里作窠窟。满口含霜,撒沙撒土作什么?门云:“钵里饭、桶里水。”布袋里盛锥,金沙混杂,将错就错,含元殿里不问长安。

    注释

    [1]尘尘三昧:于一微尘中入一切之三昧,是为尘尘三昧。

    译文

    一位修行僧问云门和尚:“什么是尘尘三昧?”意即如何在日常的一个个差别相中,做到平等如一,达到平等三昧的境界。云门回答说:“如钵里饭,粒粒皆圆;似桶里水,滴滴皆显。”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