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篇饬终言论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临终舟楫(印光法师校订)

    佛制定亡僧的焚化,原本是让他远离分段生死的假形,而证悟真常的法身啊。所以自从佛建立制度以来,僧众奉为常规。无奈法道衰退,延续久了弊端生起。如今的佛教徒,都以焚化了事,不依制度。常有病人临断气时,就马上为他穿衣搬动,以及入龛一二天,就执行焚化的,可算是太违背佛制了。佛说人有八识,就是知识啊。前五识,名叫眼耳鼻舌身。第六是意识,第七是末那识,也名叫传送识。第八是阿赖耶识,也名叫含藏识。那么人的出生啊,只有这第八识,是最先来。七六五识,依次后来。到了死时啊,也是这八识,是最后去。其余的识依次先去。因为第八识,就是人的灵识,俗语说灵魂的就是啊。但是这个识既然有灵,所以人最初受母胎时,它就先来。所以儿在母胎中,就是活物。到了人死气断之后,它不马上离去,必定等到全身冷透,没有一点暖气,那识才离去。识离去后那么这个身体毫无知觉了,如果有一处稍暖,那识还没有离去,动著碰著,仍然知道痛苦。这时切忌穿衣盘腿搬动等事,如果稍有碰著,那痛苦最为难忍。不过口不能言,身不能动而已。《考经》说:“寿暖识,这三个方面常不相离。如人身有暖,就有识在,识在那么寿还没有终。”古来多有死去三五天而复活的,有详细记载,历历可以考查。儒教也有三天大殓的礼节,因为眷属的恩爱,还希望他万一复活罢了。至于我僧家,虽然不指望他复活,但也不能不体谅他的痛苦。突然搬动,以及迁移火化,那慈悲的心在哪里呢?古语说:“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动物尚且如此,何况同为人类?又何况同为佛子的呢?并且人的常情是痛苦到极点时,嗔心容易生起。因为嗔心,最容易堕落。如经上说:“阿耆达王,立佛塔寺,功德巍巍。临命终时,侍臣拿着扇子,不小心掉落在王的脸上,王痛起嗔心,死了堕落为蛇身。因为有功德,后来遇到沙门,为他说法,因为听法,就脱离蛇身,而能生天。”这样看来,可知亡者的识没有离去时,就穿衣搬动,以及很快焚化,使他因为痛生起嗔心,更加堕落,难道不是忍心害理,故意施用惨毒?应想一想我与亡者有什么仇什么恨,却以好心而作恶缘?如果说事属渺茫,无从考证,那经典记载的,岂可不信?近来种种流弊,总是因为活着的人不怜惜死者的苦,只图迅速了事,所以无暇细心体察,于是习以为常,纵然有说到这事的,反而笑他迂腐,结果使亡者有苦难伸,呜呼!世间最苦的莫过于生死。生如活龟脱壳,死如螃蟹落汤。八苦交煎,痛不可言。愿那照顾病人的人,细心谨慎,切莫与病人闲谈杂话,使病人的心散乱,也不要悲哀喧哗。应当劝病人,放下身心,一心念佛,以求往生。又当助念时,让病人随自己念佛的音声,心中系念。如果有钱财,应当请众僧分班念佛,使佛声昼夜不断,使病人耳中常听到佛声,心中常念佛号,那就决定可以依仗佛的慈力,往生西方。即使没有钱财,也应当大家发心助念,以结末后的缘。至于安置后事,切勿在病人跟前谈说。只应当敲击引磬高声念佛,必使句句佛号入病人的耳中,使他心中常不离佛。木鱼声浊,临终助念,绝不应该用。任他或坐或卧,切莫移动。大家专心念佛,等到全身冷透,那神识已去,再迟二时,才可以洗浴穿衣。如果身体变冷转硬,应当用热汤淋洗,将热布搭在臂肘膝弯处,过一会儿就可以回软,然后盘腿入龛。直到事情完毕,还须要长时间为他念佛。所有诵经拜忏,都不如念佛的利益广大。凡一切出家在家各眷属,都须要依照而行。那么生者与亡者,都得大益。再次,我佛涅槃,原本右胁而卧,所以入棺荼毗(火化)。今天的人如果随顺自然,坐亡的入龛,卧亡的入棺,尤为得当。但今天的人沿习成风,恐怕不这样认为,也只好听他自便。至于人死后的善恶境相,原本有实据。那生善道的,热气从下往上升;生恶道的,从上往下降。如果全身冷尽,热气归顶的,就是生圣道;到眼的生天道;到心的生人道;到腹部的堕饿鬼道;到膝盖的堕畜生道;到脚板的堕地狱道。所以偈说:“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要知生死事大,人人不能免。唯有这一著,最应当慎重。那照应病人的人,应当以同体的悲心,助成往生的大事。古人说:“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因缘果报,感应没有差错。要求自利,必先利他。这些话遍告同袍,恳请人们各自注意。

    念佛饬终津梁(炊萸馆主)

    第一章、略说净土法门之当机

    马鸣的《起信论》说:“末法的众生,如果对修行正法,产生胆怯退步的想法,应当知道如来有殊胜的方便,就是以信愿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永无退转。”因为这个净土法门,有三经专门宣传,有众多的经典宏扬。是如来兼为末法多有胆怯退步的众生所开示,广施大无畏,以期普摄众生。为什么?因为众生在末法时期见如来的法藏,繁多深奥难懂,于是多有怖畏而胆怯退步的。如来的净土法门,只要能信愿持名,无须普遍浏览经典(志愿宏法的,不属于这个论)。或者末法众生听说菩萨须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的苦行,才能成佛道,就会由于怖畏长劫而产生胆怯退步的想法,如来却说一生成办,不经历阿僧祇劫。众生又听说三障(见惑 、思惑,无明惑)相续,生死难离,初信位断见惑,七信位断思惑,才离分段生死。因此怖畏无量,而产生胆怯退步,如来的净土法门却说不专断惑,带业往生。又末法众生,寿命短促,转世有隔阴一迷,前功尽弃。因此怖畏胆怯退步,如来却说净土众生寿命无量,一生补处,继承佛位,永无退转。又或者众生忧虑末法时期佛菩萨善友很难遇到,没有人提携引导,不免怖畏,产生胆怯退步的想法,如来的净土法门,却说将来要往生的诸佛护念,现在往生的弥陀接引,已经往生的与上等善人共会。众生于是能远离怖畏,信顺修持。这是由于如来的妙观察智,鉴察没有遗漏。善巧方便智,大悲普摄众生。所以《要解》说:“当知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截,又至顿至圆。因为念念就是佛,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没有多余没有欠缺。上上根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下下根也可以达到这个领域。”所以《华严》一经,开示菩萨无量的行门,善根成熟的众生,也都摄尽。末后一著,又以普贤的行愿,导归极乐,使末法时期善根未定的众生,因为这个方便,而能与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登莲池海会。可算是摄化没有遗漏,畅达佛的本怀。众生与佛的心性,原本是平等的。佛是究竟圆证,众生是迷惑背离有浅有深,所以根器有利有钝。凡是学佛的,应当自己审量。须要选择契理契机的法去修,这样不至于长在轮回中啊。处在今天的时代,如果是宏经大士,具有法眼的宗师,固然应当博览群籍,各宗都宣扬,鉴机接引,不应当偏废。如果论收取根机广,下手容易而成就多的,当推净宗。真的是阿伽陀药,本来一味药性而兼有众多的药性。如果对于教里不能通达,或不能这一生断尽见惑思惑,那不如服这一味药,作为主行,就决定没有差错。希望有志求菩提道的,知道取舍吧。

    第二章、论净土法门念佛正行以外,当求饬终缘助,免收获失时。

    凡是修行不论哪一种法门,总须因缘具备,正行助行都有资粮,才能成办。如果论净宗,自然是以念佛为正行。而持戒修观,实在是最重要的助行。此外有缘相助的道不止一个,而以临终召集净侣,为亡人念佛饬终,是最切要的。前者念佛持戒等,是发起坚固的善根不失时;后者念佛饬终,是成熟收获的善根不失时。什么是不失时?就是念佛行人,如果平日修持精勤,善根坚固成熟,自己的力量可以有把握;再在临终时,得到善友的助念。那收获一定能增上,品位必然升高。如果没有达到成熟,或戒德未全,还须要广征善缘,兼借善友的念佛回向,提起警觉,而尽快成熟,尽快收获。使念佛往生没有白费的过失,这叫做成熟收获,不失于时。论起娑婆世界的火宅众生,不靠念佛,要了脱生死,或有二三四五众生,以及无量的众生而不能出离的,都是因为三昧未成,业障境缘可畏。三障阻碍,断惑很难。所以具缚凡夫,处在种种业障重围之中,只靠自己的戒定慧力,奋勇突出,不是勇猛丈夫不能达到这一地步。如果一念把持不牢,便随业漂流转移,须要经历再生,重新计划修进。须知临终一念,正是后有转生的因。我们的阿赖耶识,主宰难控,无非是随业境转变。所以死后生起因,实在是一种炽盛的境界,升降都是由于这个。因为临终的时候,我们无始以来所造的九法界中的善恶不动等业力境界,同时在识上聚集显现。在这无量的差别业中,必有一法界的业,较为偏重。又因为无明爱润,成熟炽盛,就成为这个法界生有的开导依。八识跟随执持,而这个界的依报正报,就成立了。所以临终的行人,得到莲友念佛饬终,使行人眼睹圣像,耳听洪名,威仪整肃,心口相应,念念相续,声声不断。正所谓三业(身口意)纯和,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摄,就是造就佛法界炽盛的境界。随着开导而往生,管教华开见佛,忍悟无生,这就是唯识所现。因为识心度生死大海,只靠一句佛名作为护身的浮囊。而种种业力境浪,排山汹涌而来,浮囊一失去,漂溺很可忧。如果那生死岸畔的善友,能以念佛作为缘助的,犹如无量的浮囊,系在脖子上。那凭借既然很多,就永离怖畏,最终到达无生的彼岸。又如重船搁浅,橹楫难以施展,正需要前拉后推,才能救渡。众生业障重修行浅,不是自己的心力能够出离的,所以滞留生死中。如果净众在后面推,弥陀在前面接引,固然是从哪里不往生西方呢?念佛饬终的方便利益,那切要就是如此。所以有往生的是张钟辈屠夫之流,也能莲登九品。没往生的是苏东坡积行之士,也是空带着公据。所以东林有同生的誓愿,百丈定立化亡僧的规矩。结社念佛,除研究宏化外,对于净友自身的善利,哪个有比这个殊胜呢?况且行人既然借净友助念而往生西方,那他日净友缘熟时至,已往生的也必随佛来迎接,如刘遗民迎接远公的事例啊。那么在娑婆世界作同行净侣,在安养净土作莲胞兄弟。度人就是自度,自利就是利他。感应道交,理所当然。佛会同仁,为什么不兴起来?

    第三章、论念佛人应励行家庭佛化,为宏法起点,以求将来饬终便利。

    念佛修行人,既然持名念佛殊胜的修行,信愿求生安养国(极乐世界)。其次应当发大菩提心,抱着善与人同的宏誓,庄严自己。不堕入二乘偏狭自利的障碍,所谓尽法界众生界,尽未来际,都化导摄受,普遍使众生念佛,同生西方。这样的净土资粮,才称为圆满具备。但是登高从低处开始,行远从近处开始。利他修行的起点,就是从修行人的家庭开始。所以对于家中亲族长幼,应当常用佛法灌输诱导。讲演只求能醒悟,不要太高深。为家人说善恶因果报应没有差错,为家人说苦空等道理,为家人说生死烦恼种种过患,念佛往生种种善利。只要能蓄意熏习,恳切开导,自然会成熟。当家人信顺后,那欣喜与厌恶的情绪生起,自然能起行。于是进一步组织佛化式家庭,率领全家,共修净法。如果善根增长,就再进一步同受归戒,成为优婆塞优婆夷。能这样的话,就是修身齐家,也包含佛化了。慈和平易,共同往生莲邦。世人不了解,常以为佛法只是为了超度幽冥鬼魂而设,觉得不吉利。庸愚的盲见,大错特错!《华严经》中佛升诸天说:“如果这个修行人临命终时,自己家属为他念佛饬终,那么得到这个援助,决定生西。再有净友帮助,上品是可以期望的。”这是求饬终利益的根本办法。阻碍既然没有,成效自然显著,愿净修的人加以留意吧。如果念佛人对于家庭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