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白茶[119]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bsp; 白茶是当时建安北苑茶区的一个特殊小品种,因为芽叶莹薄如纸,与斗茶以色白为胜的标准相一致,因而得到民间茶人的看重,称之为茶瑞,以之为原料茶芽最上品。建安“茶之名有七,一曰白叶茶,民间大重,出于近岁,园焙时有之。地不以山川远近,发不以社之先后,芽叶如纸,民间以为茶瑞,取其第一者为斗茶”。长期以来,白茶都为茶人所重,正如宋子安《东溪试茶录》及众多诗文所记,诸家叶姓茶园的白茶一直都很有名;另据蔡襄《茶记》和宋子安《东溪试茶录》,也曾有王姓、游姓等茶园的白茶。梅尧臣《王仲仪寄斗茶》诗句,“白乳叶家春,铢两值钱万”,就说明叶家的白茶是斗茶,苏轼《寄周安孺茶》中也有“自云叶家白,颇胜中山”,刘《龙云集》卷二十八《茶》亦说:“其制品之殊,则有……叶家白、王家白……”,说明叶家、王家的白茶一直都很有名。

    徽宗对白茶看来是有着特别的偏好,《白茶》一节记述白茶的优良品质,《品名》一节则记出产白茶的诸家叶姓茶园,共计记有十三位叶姓园主及茶园名。虽然徽宗没有明言这十三家茶园出产为白茶,但从宋子安《东溪试茶录·茶名》“白叶茶”中所记“今出壑源之大窠者六(叶仲元、叶世万、叶世荣、叶勇、叶世积、叶相),壑源岩下一(叶务滋),源头二(叶畴、叶肱),壑源后坑一(叶久),壑源岭根三(叶分、叶品、叶居)……”,也是共有十三位叶氏园主及其茶园的情况非常吻合,表明叶家白茶在北宋时的恒常性以及世代相传的实际。

    豆青乾隆御制茶诗盘

    可以看到,由于建安茶人、著名文人乃至帝王前后不懈的推崇,基于品种特殊性的白茶北宋后期成为最上品茶叶。由于徽宗在《大观茶论》对白茶的专门极度推重,建安北苑官焙于政和二年(1112)添造白茶,从此直至南宋末年一直位列北苑贡茶按纲次排列的第三名。而其前面的两纲:龙焙贡新、龙焙试新,因为茶芽过嫩,总体水平并不是最好,实际是南宋姚宽在《西溪丛语》中所说为白茶所在的“第三纲最妙”。

    以白茶为代表,徽宗对于小品种各有特性的贡茶的推陈出新乐此不疲,大观年间,造贡新、御苑玉芽、万寿龙芽、寸金四种新茶,政和年间添造试新、白茶、瑞云翔龙、太平嘉瑞四种,宣和四年(1122)之前又添造龙团胜雪等二十种,加上宣和二年(1120)添造、宣和七年(1125)省罢的琼林毓粹、清白可鉴、风韵甚高等十种贡茶,徽宗在位二十六年间共添造38款新品贡茶。而至其统治末年的宣和七年,确定的贡茶品名共计41款,并一直沿用至南宋末年,徽宗一朝所添造的贡茶超过总数的70%以上。

    徽宗的这一嗜好,对于中国茶文化传统影响至深。基于茶树品种和地域差异的各款茶叶,成为爱茶人的一种偏好,这既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茶叶的品名种类,丰富了中国茶叶消费者感官体验的层次和滋味享受的色彩;而在另一方面,基于小品种和地域差异的茶叶产量的有限性,使得仿制和造假自北宋以来就不曾停歇过;发展到近代工业化介入茶叶领域,这种特点也使得品名高附加值与产业化、品牌发展之间产生很难调和的矛盾,19世纪末以来,便一直是中国茶业的主要困惑之一。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