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罗碾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碾以银为上,熟铁次之[132]。生铁者[133],非淘炼槌磨所成[134],间有黑屑藏于隙穴,害茶之色尤甚。凡碾为制[135]:槽欲深而峻[136],轮欲锐而薄。槽深而峻,则底有准而茶常聚[137];轮锐而薄,则运边中而槽不戛[138]。罗欲细而面紧,则绢不泥而常透[139]。碾必力而速,不欲久,恐铁之害色。罗必轻而平,不厌数[140],庶已细者不耗[141]。惟再罗,则入汤轻泛[142],粥面光凝[143],尽茶色。

    【注释】

    [132]熟铁:用生铁精炼而成的含碳量在0.15%以下的铁,有韧性、延性,强度较低,容易锻造和焊接,不能淬火。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铁》:“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

    [133]生铁:即铸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一·铁》﹝集解﹞引苏颂曰:“初炼去矿,用以铸泻器物者为生铁。”《天工开物·五金》:“凡铁分生、熟,出炉未炒则生,既炒则熟。”

    [134]淘炼:淘洗冶炼。槌:同“椎”,捶打,敲击。磨:磨治。

    [135]制:样式。《南史·齐豫章文献王嶷传》:“讯访东宫玄圃,乃有柏屋,制甚古拙。”

    [136]峻:高,陡峭。

    [137]准:把握,准头。

    [138]运边中而槽不戛(jiá):碾轮能够在碾槽的中间运转,不会摩擦碾槽槽身而发出戛戛的刮磨声。戛,象声词,形容一种金石之类物质相叩击、刮磨的响声。

    宋代瓷茶碾

    [139]绢不泥:茶罗的绢面不会被茶粉末糊住。

    [140]不厌数:不怕多罗筛几次。数,屡次,多次。

    [141]庶:希望,但愿。已细者:已经磨得很细的茶粉末。耗:亏损,消耗。

    [142]轻:轻细。泛:漂浮,浮游。

    [143]粥面:点好之后茶汤表面的沫饽就像粥的表面一样。

    【译文】

    茶碾以用银制造为最好,熟铁制造者次之。生铁制造的,因为没有经过淘洗冶炼捶打磨治,偶尔会有黑铁屑隐藏在缝隙里,特别危害茶的色泽。碾的样式:碾槽要深而且陡峭,碾轮要薄而且锋利。碾槽深而且陡峭,则槽底有准头能使茶时时在槽底积聚;碾轮薄而且锋利,就能够在碾槽的中间运转,不会摩擦碾槽槽身而发出戛戛的刮磨声。茶罗则要绢细而罗面绷紧,这样茶罗的绢面不会被茶粉末糊住,便利茶末能够顺利地通过。碾茶一定要用力而快速,不能时间太长,惟恐铁会影响茶的颜色。罗茶一定要轻而且平,不怕多罗筛几次,但求已经磨得很细的茶粉末不致亏耗。只有经过多次的罗筛,点汤之后茶末才会漂浮,茶汤表面的沫饽就会像粥的表面一样凝结、华美,尽显茶之色泽。

    【点评】

    关于点茶用具,赵佶《大观茶论》较蔡襄《茶录》中所论列的茶具有所增减,但却在后者主要介绍质地的基础上,更为增加了关于形制及其与点茶效果相关性的内容。比如茶碾为何不能用生铁所制者,为何要碾槽深峻碾轮锐薄,茶罗为何要细而面紧,等等。可以说,《大观茶论》对茶饮、茶艺活动中茶具的选择,给出了最为基本的原则:即一切茶具的选用,以及茶具本身的审美,都是为着最后茶汤的效果。

    宋审安老人茶具图

    关于茶罗,蔡襄和赵佶都要求茶罗罗底“绝细”而“面紧”,这样筛过的茶末极细,这样才能“入汤轻泛,粥面光凝,尽茶色”。有研究认为虽然罗茶要求茶末很细,但并非越细越好,其根据是因为蔡襄《茶录》中说“罗细则茶浮,粗则水浮”,居然认为“茶浮”是不好的,实在是对《茶录》的误读及对宋代点茶理解不慎所致。因为点茶成功便是要求茶末能在茶汤中浮起,《茶录》在《候汤》中说汤“过熟则茶沉”,在《熁盏》中说盏“冷则茶不浮”,从正反两面说明点茶是要使茶浮起来的。《大观茶论·罗碾》中也要求多加罗筛,使“细者不耗”,这样点茶时才能使茶末“入汤轻泛”,而泛者,浮也。丁谓《煎茶》诗曰“罗细烹还好”,也是说明罗茶的标准是茶末越细越好。

    盏

    盏色贵青黑[144],玉毫条达者为上[145],取其焕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146]。底深则茶直立[147],易以取乳[148];宽则运筅旋彻[149],不碍击拂[150]。然须度茶之多少[151],用盏之小大。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152]。

    【注释】

    [144]贵:崇尚,以为宝贵。青黑:青色和黑色,青里带黑,墨蓝色。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白瓷》:“浙江处州丽水、龙泉两邑,烧造过釉杯碗,青黑如漆,名曰处窑。”钟广言注:“因为所用的釉料含铁质较多,故烧成墨蓝色,光泽如漆。”

    南宋建窑兔毫盏

    [145]玉毫:宋人茶盏以兔毫盏为上,深釉色的盏面有浅色的兔毫状的细纹,玉毫则是对兔毫的美称。条达:指兔毫纹条理通达。

    [146]差:比较,略微。

    [147]茶直立:茶在茶盏中能够有一定厚度,仿佛直立在盏中。

    [148]易以取乳:易于点击出茶表面的白色汤花。宋人斗茶,以茶面泛出的茶汤色白为上,乳即指白色汤花。宋代诗人苏轼《试院煎茶》诗云:“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149]筅(xiǎn):茶筅,用竹子制成的点茶用具,形似帚,用以搅拂茶汤。旋:回转,旋转画圆。彻:通贯,彻底。

    [150]击:点击,敲打。拂:随击随过,掠过,轻轻擦过或飘动。

    [151]然:然则,连词,连接句子,表示连贯关系,犹言“如此,那么”。

    [152]茶发立耐久:指茶汤花被击拂出来并且能够停留较长的时间。

    【译文】

    茶盏的釉色以青黑为宝贵,有条理通达兔毫纹的为上品,因为它能焕发茶叶绚丽的光彩。茶碗底部一定要比较深并有些宽度。底部深则茶在茶盏中能够有一定厚度,仿佛直立在盏中,易于点击出茶表面的汤花;底部有宽度则能够圆转通贯地运用茶筅,不妨碍茶筅的点击拂弄。如此就须估算茶的多少,来确定所要使用茶盏的大小。若碗高大而茶少,茶的色泽就会被遮盖掩蔽;茶多而碗小,就不能够注入足够的水来点茶。茶盏一定要热,这样茶汤花被击拂出来才能够停留较长的时间。

    【点评】

    兔毫盏是宋代点茶茶艺的代表性茶具之一。自蔡襄《茶录》开始推崇深釉色的兔毫盏,并亲自收藏、把玩多枚兔毫盏,带动了宋人对深釉色茶盏的喜好。赵佶详细地说明了茶盏为何要用深釉色,为何要碗底差深而微宽,点茶时为何要熁盏令热,等等。因为宋代茶色尚白,深色釉茶盏凝重深沉的底色对于越白越好的茶汤,在强烈的视觉反差中强化了它的对比衬托作用,甚至能产生一种动感之美。为了取得较大的对比反差效果以显示茶色,故以兔毫盏为首的深色的茶盏为最好。与传统主流的和谐之审美趣味相比较,宋代点茶艺的审美趣味比较独特。

    筅

    茶筅以箸竹老者为之[153],身欲厚重,筅欲疏劲[154],本欲壮而末必眇[155],当如剑脊之状。盖身厚重,则操之有力而易于运用。筅疏劲如剑脊,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

    【注释】

    [153]箸:筷子。

    [154]疏劲:分散而强劲有力。

    [155]本欲壮而末必眇(miǎo):筅身宜壮实,而筅的前端应当纤细。眇,细小,微末。

    【译文】

    茶筅用老的箸竹制作,筅身宜厚重,筅的帚状部分宜分散而强劲有力,筅身厚重壮实而筅的前端纤细,形状应当像剑脊一样。筅身厚重,就能够有力地操控,自如地运用。筅前端分散强劲像剑脊,即使击拂稍微过头也不致产生浮沫。

    【点评】

    茶筅也是宋代点茶茶艺的代表性茶具之一。最初点茶用茶匙,大约在北宋中后期时茶筅取而代之。赵佶说明了为何要用茶筅,以及茶筅为何要用身厚重而筅疏劲者。茶筅的形状则与茶匙根本不同,是对点茶用具的根本性变革,因为茶匙只是单独的一条,茶筅形状类似于细长的竹刷子,筅刷部分是根粗梢细剖开的众多竹条,这种结构,可以在以前茶匙击拂茶汤的基础之上同时对茶汤进行梳弄,使点茶的进程较易受点茶者控制,也使点茶效果较如点茶者的意愿。使宋代点茶法在茶汤效果方面有了更为艺术化的表达。

    宋代茶筅

    瓶

    瓶宜金银,大小之制,惟所裁给[156]。注汤利害,独瓶之口觜而已[157]。觜之口欲大而宛直[158],则注汤力紧而不散[159]。觜之末欲圆小而峻削[160],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161]。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不滴沥,则茶面不破。

    【注释】

    [156]裁给:裁断,裁决。

    [157]觜(zuǐ):鸟之嘴。泛指形状或作用像嘴的东西。

    [158]宛:仿佛。

    [159]紧:快速,坚实,牢固。

    [160]峻削:陡峭。

    [161]节:节制,管束。滴沥:水一点一点地往下滴落。

    【译文】

    宋代汤瓶

    煮水的汤瓶适宜用金银制作,尺寸大小,根据使用需要裁定。倒水注汤好坏的关键,唯独在瓶嘴而已。瓶嘴口要大而且有些直,这样注汤时水流有力不散乱。瓶嘴的末端要圆小而陡峭,这样注汤时便于节制水流不会出现滴沥。注汤时水流有力则收发自如,水流不点点滴落,则粥状的茶汤表面不会被破坏。

    杓

    杓之大小,当以可受一盏茶为量。过一盏则必归其余,不及则必取其不足。倾杓烦数[162],茶必冰矣。

    【注释】

    [162]烦:繁多,繁杂。数(shuò):屡次。

    【译文】

    水杓的大小,应当以可盛一盏茶的水量为宜。容量超过一盏就得把剩余的水往回倒,容量不足一盏则又得再次取水以补充不足部分。水杓来回地反复取水倒水,茶盏里的茶必定凉了。

    北京定陵出土的银鎏金茶匙

    【点评】

    水杓一项需特别予以说明。《大观茶论》中煮水具是汤瓶,紧接着的用具是杓,未免显得有些混乱,因为汤瓶中的开水可以直接从瓶中注点,毋需用杓取,而《杓》之条的内容表明用杓取的是点试用的开水。笔者在此前的研究中曾对此表示疑问,以为“水杓与汤瓶的功用不相协调,这在主要论述点茶法的《大观茶论》中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疑点”。此番再度细研,发现赵佶在《水》一节中的论述,表明实为在水铫或锅釜中煮水,方可得观水煮开时泛起的气泡大小来判断水烧开的程度,与闷在汤瓶中煮水只能听响而看不见水面气泡的方法完全不同,这便使得水杓的存在不奇怪了。因为釜、铫都是日常饮食器具,茶与之共器,且无与茶密切相关的特色,赵佶就未将之列出,但却郑重其事地列出“杓”作为一项茶具,一则表明以釜铫煮水而以水杓取水点茶的做法亦相当普遍,一是因为要特别说明水杓的大小需要根据茶盏的大小而取用。

    《大观茶论》中同列汤瓶、水杓,表明宋代点茶法用具的多样性。日本从宋代传入点茶法,以汤瓶点茶的方法在建仁寺等处仍有存留,而抹茶道则保留了以釜铫煮水、水杓取水的方法,唯不同者,赵佶在书中强调的杓要以一盏茶为量的原则似并未得到充分重视,取水时多少随意,一般似多取,则“必归其余”,取归之间对水温、茶温的细腻影响,被忽视或根本就无视了。

    水

    水以清轻甘洁为美[163],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古人第水虽曰中泠、惠山为上[164],然人相去之远近,似不常得。但当取山泉之清洁者,其次,则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若江河之水,则鱼鳖之腥,泥泞之污,虽轻甘无取。

    【注释】

    [163]清:水澄清不混浊。轻:水质地轻,即今日说的“软水”。甘:指水味,入口有甜美之感,不咸不苦。洁:干净卫生,无污染。

    [164]第:品第,评定。中泠:指江苏镇江金山南面的中泠泉,中泠与北泠、南泠合称“三泠”,唐以后人多称道中泠。惠山:指江苏吴锡惠山第一峰白石坞中的泉水。此二泉水在张又新《煎茶水记》中由刘伯刍评为天下第一、第二水:“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水,第二”。

    宋黄庭坚《奉同公择尚书咏茶碾煎啜三首》

    【译文】

    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是水的天然品质,特别难得。古人品第天下水品虽然以中泠泉、惠山泉为上,然而人们距离它们或远或近,好像不容易经常得到。应当取用清、洁的山泉,其次,常为人汲用的井水也可以用。至于江河之水,因为鱼鳖的腥气、泥泞的污染,即便有轻、甘之质也不能取用。

    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绎迸跃为度[165],过老则以少新水投之[166],就火顷刻而后用[167]。

    【注释】

    [165]鱼目、蟹眼:水煮开时表面翻滚起像鱼目、蟹眼一般大小的气泡。陆羽《茶经》以“其沸如鱼目”者为一沸之水。连绎:连续不断状。迸:涌出,喷射。

    [166]新水:新汲之水。

    [167]就火顷刻:在火上再烧煮片刻。

    【译文】

    而烧煮开水则以水面连续不断翻滚起像鱼目、蟹眼一般大小的气泡为判断标准,水烧过老时则加入少量新汲之水,在火上再烧煮片刻而后使用。

    【点评】

    赵佶专列《水》一篇来论述饮茶用水,这使得他的《大观茶论》相较于《茶录》而成为更为全面的茶道艺著作。水为茶之母,蔡襄对水的忽略,可以从一则趣闻中得以印证:蔡襄尝与苏舜元斗茶,蔡茶优,用惠山泉水,苏茶劣,用竹沥水,结果是苏舜元的茶汤因为水好而取胜。

    陆羽《茶经》提出了茶饮用水的一般区分:“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张又新《煎茶水记》记陆羽曾经品评天下诸水,并排列出二十名次,此后唐人讲究饮茶用水者,言必称中泠、谷帘、惠山,以至于有李德裕千里运惠山泉的故事。宋人亦袭于传统,朝廷曾专门征调惠山泉水用于点茶,但除此之外,再无苛求因于名声的具体一水一泉者。而赵佶的总结相较于陆羽则更具有科学性:“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清、洁是饮用水的基本要求,而轻、甘则是不同水源的特具自然属性。轻表示水的矿物杂质含量低,甘则表明水的滋味甜美。清代乾隆皇帝以特制银斗盛水称重,并以量轻者为佳水的做法,可以说是赵佶这一理念以近代科学的量化表达方式。

    而就取用便捷的角度而言,苏轼在《汲江煎茶》诗里认为只要是清洁流动的活水即可,唐庚在《斗茶记》中认为“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新”,赵佶认为“当取山泉之清洁者,其次,则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三者异曲同工。

    点

    点茶不一[168],而调膏继刻[169]。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170],谓之静面点。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171],水乳未浃[172],又复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173]。有随汤击拂,手筅俱重,立文泛泛[174],谓之一发点。盖用汤已故[175],指腕不圆,粥面未凝,茶力已尽,雾云虽泛[176],水脚易生[177]。

    【注释】

    北宋影青刻花注子注碗

    [168]点茶:宋代冲点茶汤的饮茶方式。

    [169]调膏:将适量的茶粉放入茶碗中,注入少量开水,将其调成极均匀的茶膏糊。继:随后,跟着。刻:指较短暂的时间。

    [170]粟文:粟粒状花纹。蟹眼:此处指茶汤表面像蟹眼般大小的颗粒状花纹。

    [171]发立:指茶汤花被击拂出来。

    [172]浃(jiā):浸透,融合。

    [173]立作:汤花被击发出来并保持住。

    [174]立文:激发出来的汤花乳沫。泛泛:漂浮貌,浮浅。

    [175]故:久,长久。

    [176]雾云:像云雾般的汤花。

    [177]水脚:指点茶激发起的汤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