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顿渐品第八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金放在座位上。有一天夜里,行昌潜入六祖的房间,要刺杀六祖,六祖从容地伸出脖子给他砍,行昌一连砍了三刀,都没有伤害到六祖。

    六祖说:正义之剑无邪心,邪心用剑行不正,我只欠你的钱债,没有欠你的命债。

    行昌惊恐万状,仆倒在地,很久才苏醒过来,向大师忏悔自己的罪过,请求原谅,并表示希望跟随六祖出家。六祖就把金子给了行昌,对他说:你暂且离开,恐怕我的弟子们知道会加害于你。过一段时日以后,你可以乔装打扮再来,我自当接受你为徒。行昌遵照六祖的意旨,连夜离开,后来别投僧团出家,受具足戒,精进修行。

    赏析与点评

    《六祖坛经》多处记载了神秀的弟子追赶惠能,企图夺回衣钵的事情,此处更是记述了行昌行刺惠能的事件,南、北二宗之争愈演愈烈。学习“无诤”的佛法者仍不免于“争”,古今皆有,绝非佛法不灵,而是修心不到,深宜戒免!神秀提倡“诸恶莫作名为戒”,确有针对性和必要性。

    一日,忆师之言,远来礼觐。师曰:吾久念汝,汝来何晚?

    曰:昨蒙和尚舍罪,今虽出家苦行,终难报德,其惟传法度生乎!弟子常览《涅盘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略为解说。

    师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

    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

    师曰:吾传佛心印1,安敢违于佛经?

    1 心印:佛陀菩提树下之悟证,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只能心悟,以心印心,故称心印。

    译文

    有一天,行昌想起了六祖惠能的话,遂远道而来拜见大师。大师说:我一直都在惦念着你,你怎么来得这么晚呢?

    行昌说:过去承蒙和尚慈悲宽恕我的罪过,现在虽然出家勤修苦行,总觉得难以报答和尚的恩德,心想只有弘传佛法,广度众生,才能报此恩德于万一。弟子出家以来,常常阅览《涅盘经》,却不懂“常”和“无常”的意义,请和尚慈悲,简单为我解说。

    六祖说:所谓“无常”,就是佛性;所谓“有常”,就是对一切善恶法的分别心。

    行昌说:大师,您说的与经文大相径庭。

    六祖惠能说:我传授佛法心印,怎么敢违背佛经呢?

    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诸法乃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

    师曰:《涅盘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乃为汝,终无二说。

    译文

    行昌说:经文上说佛性是“常”,大师您却说佛性是“无常”;一切善恶事物,甚无上觉悟,都是“无常”,大师您却说是“常”,这不是与经文相背吗?这使得我更加疑惑了。

    大师说:《涅盘经》,我曾经听无尽藏比丘尼念诵过,我给她讲说经文大义,没有一点不符合佛经的。刚才给你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不会有别的说法。

    赏析与点评

    自古以来,被称为“万岁”的人,没有一个活过百岁;被赞誉有倾国倾城之貌的美女,没有一个逃脱人老珠黄的命运。世事无常,瞬息万变,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人生、名利、美貌、家庭等世间万物皆受无常规律的支配。换言之,“无常”是万事万物恒常不变之本性,即佛性,所以惠能说:“无常者,即佛性也。”

    世间一切之法,生灭迁流,刹那不住,谓之无常;反之则谓之常,即指永恒不变,真实不虚假。在此处的对话中,行昌所讲的是《涅盘经》的经文,而惠能则是依据禅宗教义对《涅盘经》重新解释。

    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

    师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徧之处。故吾说常者,是佛说真无常义。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1。故于涅盘了义教2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

    1 八倒:普通人有四种错误见解:常颠倒无常常想、乐颠倒苦生乐想、我颠倒无我我想、净颠倒不净净想;修道人误将对涅盘常、乐、我、净的境界曲解为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四倒。这两种四倒合起来就是八倒。

    2 了义教:指直接、完全阐释佛法道理。

    译文

    行昌说:我见识浅薄,希望师父开示。

    六祖惠能说:你知道吗?如果佛性是常,为什么还要说善恶诸法,以至于还说从来没有人发菩提觉悟之心?所以我说佛性无常,是说佛性真实常在。还有,如果说一切事物无常,是说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体性,用以承受生死,而真实存在的佛性也有不能遍及的地方。所以我说的常,正是佛说的无常。佛知道世俗人和外道将无常看作真实存在,而声闻和缘觉二乘人,把佛性看作无常。所以出现了常、乐、我、净、非常、非乐、非我、非净八种颠倒妄想见。《涅盘经》的教义是破斥这些断见,指出什么是真常、真乐、真我、真净四德。你依据经文文字却违背经文经义,以有断灭的现象为无常,而以确定僵死为常,错误地理解佛陀最后开示的妙谛。这样纵使念经千遍,又有何用?

    赏析与点评

    鲁迅先生曾讲过这样一则寓言:从前,有一位大财主为他的儿子做一周岁生日,聚会接近尾声时,每人都要讲一句“真心”话,为婴儿祝福,升官、发财、英俊、娶漂亮太太之类的话不绝于耳,大财主高兴极了,最后却被一位智者的话激怒:“这个小孩有一天会死的。”事实上,人生无常,是自然规律,哪个不知?!但人们心灵深处仍期盼自己能长生不老,佛家称之为“常颠倒”无常常想,加上“乐颠倒”苦生乐想、“我颠倒”无我我想和“净颠倒”不净净想,即为凡夫的四颠倒。

    行昌忽然大悟,说偈曰:

    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

    师曰:汝今彻也,宜名志彻。

    彻礼谢而退。

    译文

    行昌豁然开悟,说了偈:

    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

    六祖惠能说:你现在彻底开悟了,你就改名叫志彻吧。

    志彻行礼致谢后便退下。

    赏析与点评

    行昌依据传统佛教的诠译,坚信善恶诸法无常,佛性是常乐我净的,六祖使用“对法”破行昌的法执:“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这种看似违反佛经的言论,令行昌百思不得其解。听了六祖的解释,行昌如梦初醒,方知众生分别善恶诸法的妄心是“常”,而领悟诸法无常之理即是佛性,所以说“无常者,即佛性也”。

    有一童子,名神会,襄阳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来参礼。

    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

    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

    师曰:这沙弥争合取次1语!

    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

    师以拄杖打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

    对曰:亦痛亦不痛。

    1 取次:随便、草率。

    译文

    有一童子,名叫神会,是襄阳高姓人家的子弟,十三岁时,从神秀主持的玉泉寺来到曹溪山向六祖惠能致礼。

    六祖惠能说:善知识!你远道而来,辛苦非常。你将自己的根本带来了吗?如果带来了,就应该认得主人公,你不妨说说看。

    神会说:我以无所住心为根本,“见”就是主人公。

    六祖惠能说:你这个沙弥讲话怎么这样轻率呢?

    神会于是问道:和尚坐禅时,是见到佛性,还是见不到呢?

    六祖用拄杖打了他三下后问:我打你时,是痛还是不痛呢?

    神会回答说:也痛也不痛。

    师曰:吾亦见亦不见。

    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

    师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人!

    神会礼拜悔谢。

    译文

    六祖说:我也见也不见。

    神会问:怎样是也见也不见呢?

    六祖说:我所见的,是自己内心的过失,但是不见别人的是非好坏,所以说也见也不见。那你说也痛也不痛是什么意思?你如果不痛,就和木石一样没有知觉;你如果说痛,那你就和凡夫俗子一样,会生起怨恨之心。你前面问的见、不见是二边见,痛不痛属于可以生灭的有为法。你连自性都还没有见到,还敢这样作弄人!

    神会听了这一番话,就向六祖顶礼,忏悔谢罪。

    赏析与点评

    在早期禅宗史上,神会(六六八至七六六)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为荷泽宗之祖。他年幼时学习五经、老庄、诸史,十三岁时,参谒六祖惠能。惠能去世后,参访四方,跋涉千里。开元二十年(七三二)在河南滑台大云寺设无遮大会,与山东崇远论战,竭力攻击神秀一门,确立南宗惠能系之正统传承与宗旨,并于天宝四年(七四五)著《显宗记》,定南惠能为顿宗,北神秀为渐教,“南顿北渐”之名由是而起。本段记录了神会与六祖的对话,以见与不见、打与不打、痛与不痛,生动地展示了顿悟法门运用“对法”教育学人的教育法。

    师又曰: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

    神会再礼百余拜,求谢过愆,服勤给侍,不离左右。

    译文

    六祖惠能又说:你如果心迷,不能见性,就必须找善知识请教见性之路。如果心有所悟,就是自见本性,可以就此依法修行。你愚迷不见自己的心性,却反来问我见与不见。我见性,我自己知道,岂能代替你心中的愚迷?你如果自见本性,也不能代替我心中的愚迷。为什么不去自知自见,却来问我见与不见呢?神会听了,再向六祖顶礼一百多拜,请求大师恕罪,从此服侍六祖,不离左右。

    赏析与点评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桥上散步时,看见鱼儿在水中悠然自得地游戏,由衷地感叹说:“这是鱼儿的乐趣啊!”惠施不以为然地反问庄子:“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庄子反唇相讥:“那么,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了解鱼的乐趣呢?”

    庄子与惠施的争辩带有浓厚的哲学意味,同神会与惠能的对话有异曲同工之处,说明自见自知,自性自悟,他人代替不得,又何必问人。

    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

    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

    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盖头1,也只成个知解宗徒2。

    祖师灭后,会入京洛,大宏曹溪顿教,著《显宗记》,盛行于世,是为荷泽禅师。

    师见诸宗难问,咸起恶心,多集座下,愍而谓曰: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

    诸人闻说,总皆作礼,请事为师。

    1 把茆盖头:取茅草建草庵以作栖身处。茆,茅草。

    2 知解宗徒:通过文字来修行的人,即以学习和理解经典文字为修行的僧人。

    译文

    有一天,六祖惠能告诉大家:我有一样东西,没有头也没有尾,没有名也没有字,没有后也没有前,大家还识得么?

    神会挺身而出说:这是诸佛的本源,也是我神会的佛性。

    六祖说:已经跟你说没有名没有字了,你还叫它作本源佛性。你以后即使有茅屋存身,也只是个将佛法作知解会意的人。

    六祖惠能圆寂后,神会到了京师,大力弘扬六祖惠能的顿教法门,著有《显宗记》,盛行于世,世称荷泽禅师。

    六祖惠能看到各宗派之间互相为难指责,弟子们都生起邪恶之心,所以经常召集门人弟子,宽厚怜悯地对大家说:学道的人,对一切善、恶念头都应当尽行除掉。当善恶都不去思量的时候,这种境界无以名之,假名为自性。这无二的自性,就叫作真如实性。在真如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就应该见到自己的本性。

    大家听完六祖的一番开示后,都虔诚顶礼,请求六祖惠能教化指授他们。

    赏析与点评

    人类有史以来有很多非凡的发明,如计算机、飞机、宇宙飞船等等。但人类最有意义、最伟大的创造应该算是语言文字,它用以表达人类由感官和心灵所体验到的事物、经验、思想和感情,成为一种符号,与真实的事物有本质性的区别。以火为例,物质燃烧过程中散发出光和热的现象,被称为“火”,与人们口头上说小孩玩火很危险的“火”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是真宝的火,而后者只是名相,并不是真实的“火”,否则,“火”从口出时,嘴唇就会被烤焦。同理,佛性确有其物,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奇妙无比,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但经口说出的“佛性”,便落入逻辑思维的圈套,与真实的佛性相距十万八千里。“我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六祖所问的正是“佛性”,可悟而不可言传,故禅宗有“说似一物即不中”之语。一个人只有在超越时空、远离逻辑思维时,以直觉观照,才能领会佛性之真义。故惠能说:“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