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护法品第九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本篇导读

    从东方到西方,政教关系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在西方,自公元四世纪末天主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起,“政教合一”与“政教分离”之争便贯穿西方发展史;在印度,“政权”和“教权”似有平分秋色之局面,因而有“沙门不敬王者”之说;在中国,“教权”从未置于“政权”之上,两者是在“整合”这一思维模式上共荣共生,因而有“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之论、“问政不干治”之说。本品以“护法品”命名,足以说明中国式的政教关系。

    武则天自六九○年当上皇帝以来,以佛法辅助治国,开凿龙门石窟、敦煌石窟,敕封华严宗祖师法藏、北宗祖师神秀为国师,亲自行跪拜礼,朝夕问道。本品记述了武则天、唐中宗派遣内侍薛简请六祖惠能入宫问道,六祖以老疾上表辞,同时为薛简开示佛法大意,辨析北宗一味强调的坐禅之弊病,认为“道由心悟,岂在坐也”,应从当下的现实人生去领悟“烦恼即菩提”,相即不二,自性自悟,才是悟道的正途。

    薛简回宫转述惠能的教法,武则天深感今世有幸得遇名师,听闻无上微妙大法,非但没有责罚惠能拒绝奉诏之罪,反而更加敬重他,赐给他袈裟,并将新州惠能故居重建,改作国恩寺。与此同时,佛教在武则天、中宗皇帝的护持下蓬勃发展,如日中天。武则天与惠能之间的良性互动,成为佛教在唐朝发展的最大护法。

    神龙元年上元日,则天、中宗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几之暇,每究一乘。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

    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

    译文

    唐中宗神龙元年(七○五)正月十五日,太后武则天和唐中宗下诏说:我迎请嵩山慧安和荆南玉泉寺的神秀两位大师到宫里来,诚心供养。在治理纷繁的政务之余,经常向两位大师请教一佛乘的教理。两位大师都很谦逊地推让说:“南方有位惠能禅师,曾受五祖弘忍大师密传衣法,是传佛心印的人,可以迎请他来参问。”现在我派遣宫中内侍官薛简,带着诏书前来迎请大师。望大师慈悲为怀,迅速赶赴京城。

    六祖惠能接到诏书之后,上表称病辞谢,表示愿意在山林终老一生。

    赏析与点评

    武则天、中宗皇帝邀请国师慧安和神秀入宫问道,二人同时向武则天推荐惠能:“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

    从这段推荐辞可知,神秀不仅敬重惠能,而且承认他继承五祖衣钵的事实。从另一方面来看,六祖推托武则天的邀请,应含有对神秀的尊重。由此我们不难推论,惠能、神秀的修行与德行同样令人尊敬。更重要的是,两位宗师在世时,顿、渐之争并非我们想象的激烈,所谓的南、北之争,应是二位大师的弟子引发的。

    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

    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

    译文

    薛简说:京城里的禅门大德都说:“想要体会佛道,必须要坐禅习定;不凭借修禅习定而能够得到解脱,这样的人还没有出现过。”不知道大师对此有何看法?

    六祖惠能说:道要从自心去悟,怎么可能从长期打坐而得呢?佛经上说:“如果有人想从坐卧相见到如来,这就是行邪道。”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是无所来,也无所去。无生无灭就是如来的清净禅,诸法空寂就是如来的清净坐。究竟的真理本来无有一法可证,哪里还有什么坐或不坐呢?

    赏析与点评

    据《景德传灯录》记载,年轻的马祖道一整天静坐不动,看心观净,期盼有朝一日妄不起心,开悟成佛。其师怀让禅师十分忧虑,故意问他:“坐禅图什么?”道一回答:“图作佛。”怀让一言不发,拿出一块砖头,在道一身旁的石头上磨了起来。道一询问,怀让回答:“磨作镜。”道一顿觉好笑:“磨砖岂得成镜耶?”怀让抓住机会反问:“磨砖不能成镜,坐禅岂得成佛耶?!”道一仍满脸疑虑地问:“如何才能开悟成佛?”怀让开导他说:“如果一个人所驾的车停下来,要使车继续行走,你是打车还是打牛?”道一闻言大悟。

    要使车子顺利到达目的地,如果车子不走了,问题不在车子,而在拉车的牛;同理,惠能告诫世人:“道由心悟,岂在坐也?”参禅悟道时,若过于执着于坐禅的仪式,是心外求法,故惠能说:“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

    只有从心入手,去除一切执着,“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顿悟自心本来清净,与佛无异,此心即佛,这就是“如来清净禅”。

    简曰:弟子回京,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

    师云: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

    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

    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译文

    薛简说:弟子我回到京城,太后、皇上必然问起大师的教法心要,希望大师慈悲为怀,给我开示最精要的法义,我好表奏两宫,以及京城参学佛道的人士。这好比一盏灯点燃千百万盏灯,灯灯相续,慧焰不息,无穷无尽。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