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顿渐品第八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本篇导读

    佛陀一生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为我们留下了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门。佛陀的弟子们对自己所喜爱的义理加以发挥,形成许多精辟的理论,逐渐衍变成不同的部派(如十八部派或二十部派);佛教传入中国后,通过“判教”相继形成了许多各具独特教义、教规和修持方法的中国化佛教宗派,最著名的有八大宗派,而在禅宗中又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各位宗派的创始人虽然不分彼此,但弟子们却起了爱憎之心。以北宗神秀与南宗惠能门下徒众为例,他们各自坚信自己的法门优,对方的法门劣,争议愈演愈烈,甚至发生了北宗门人托志彻前来行刺六祖惠能的事件。针对这一混乱的局面,惠能在本品中重点阐释“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超越顿、渐之名,悟入不二法门,方能明心见性。

    时,祖师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

    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译文

    那时,六祖惠能住在曹溪山宝林寺,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当时两位大师的弘化都很成功,讲坛隆盛,被人们称为“南能北秀”,所以就有了“南顿北渐”二宗的分别。然而,一般学道修禅的人并不了解两宗的宗旨。

    六祖惠能对众人说:佛法本来都是同一个宗旨,因为传法之人有南北,才有了南宗北宗的区分。然而,佛法本来只有一种,只因众生的根机不同而有见性迟、速之分。什么叫作顿或渐呢?佛法并没有所谓的顿、渐之分,而是因为人的根机有利、钝之别,所以才有所谓的顿悟、渐悟。

    赏析与点评

    狂风呼哮,一棵大树挺起胸膛,顽强地与狂风搏斗。最后,大树折断了腰,而大树下的小草因随风弯腰伏身而没有受到多大损伤。学生问苏格拉底:“大树与小草,谁更值得赞美?”苏格拉底说:“我赞美大树,也赞美小草。”

    顿、渐之争由来已久,六祖惠能明确指出,佛法是对治之治,对症的法就是最适合的法,没有高下之分,但人在领悟同一法时则有快有慢,而有顿、渐之说。换而言之,说顿、渐,是对众生的根机而言,与佛法本身无关。事实上,顿、渐并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法门,顿悟以渐悟为基础,渐悟到一定程度才能发生顿悟,正如《法华文句》云:“渐顿者,修因证果,从体起用具有渐顿今明起用。用渐为权,用顿为实。若非渐引无由入顿。从渐得实故称叹方便。”因此,我们赞美顿悟,也欣赏渐悟,两者都是佛门重要的修行法门。

    然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

    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

    译文

    然而,神秀大师的弟子门人常常讥讽南宗六祖惠能:不识一个字,能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神秀大师听了这话以后就说:他已得无师自悟的佛智,深悟最上乘的佛法,我比不上他。况且我的师父五祖亲自把衣法传授给他,难道是凭空传授的?我只恨自己不能远道前去亲近他,在这里白白地领受国家对我的恩宠。你们不要总是围绕在我身边,可以前往曹溪山参访学习,请他为你们印证。

    赏析与点评

    “无师之智”是指无师而独悟的智慧,如佛所证得的智慧,非由师教或外力而得;又如缘觉(独觉)圣者,观诸法因缘生灭,不待师教而证成觉智。惠能也是如此,自悟明心见性之法,而得五祖弘忍印证。神秀以“无师之智”赞美惠能,颇具一代宗师的风范与气度。

    一日,命门人志诚曰:汝聪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若有所闻,尽心记取,还为吾说。

    志诚禀命曹溪,随众参请,不言来处。

    时祖师告众曰: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

    志诚即出礼拜,具陈其事。师曰:汝从玉泉来,应是细作1。

    对曰:不是。

    师曰:何得不是?

    1 细作:奸细,间谍。

    译文

    一天,神秀大师对弟子志诚说:你天资聪颖而富有才智,可以替我到曹溪山听六祖惠能的教法;如果听到什么妙法,尽力地记住,回来再告诉我。

    志诚奉命来到曹溪山,跟随大众向六祖惠能参学请益,没有说明自己是从哪里来的。

    当时,六祖惠能向大众宣告说:今天有想暗中盗法的人潜伏在这个法会之中。

    志诚一听,连忙从大众中走出来,向六祖顶礼,详细说明自己前来求法的因由。

    六祖说:你从玉泉寺来,应该算是奸细了。

    志诚说:我不是。

    六祖惠能说:何以见得你不是?

    对曰:未说即是,说了不是。

    师曰:汝师若为示众?

    对曰:常指诲大众,住心观净,长坐不卧。

    师曰:住心观净,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译文

    志诚说:在我说明来意之前可以说是,现在既然说明了我的来意,就不能算是了。

    六祖惠能说:你的老师是如何教导大众的?

    志诚说:师父常常教诲大众要住心一处,使成无念状态,静观清净,长期静坐而不倒卧。

    六祖惠能说:住心观净,是一种禅病,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修禅。长期静坐,拘束身体,对领悟佛理又有什么益处呢?听我说偈:

    在世时常坐而不卧,死后却常卧不坐;

    一辈子总是在这臭皮囊上强下功夫,还把这立为必修的功课吗?

    赏析与点评

    依据传统佛教的观点,因心有妄念而生烦恼,不得解脱,禅修就是要学会“守意”,即通过数息的方法,使身心专注于一境,使妄念不再有机会生起。

    神秀的禅修方法应依此而来,教人“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这种方法对初学者而言是行之有效的。然而,禅修者若只停留在坐禅之相与死守意念,执相不除,禅定难以深入,反而成为悟道的障碍。故惠能说:“住心观净,是病非禅。”

    人应当明心见性、一觉悟即证得佛地,不需要在臭皮囊上强下功夫,而执着于禅坐形式,长时约束身体坐禅而不卧。

    志诚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今闻和尚一说,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为教示。

    师曰: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与吾说看。

    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

    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吾所见戒定慧又别。

    译文

    志诚听后,再次向六祖顶礼说:弟子在神秀大师那里,参学已有九年,内心都无法认识和体悟佛法要义。今天听大师您这么一说,已经契合本心,有所了悟。弟子觉得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希望和尚慈悲,再给我一些教化开示。

    六祖惠能说:我听说你的老师是用戒定慧来教导学人,不知你的老师所说戒定慧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你说给我听听看。

    志诚说:神秀大师说,一切恶行不要造作叫作戒,奉行一切善事叫作慧,清净自己的意念叫作定。我的老师是那样说的,不知和尚是用什么法来教诲学人呢?

    六祖惠能说:我如果说有教法给人,那就是骗你。只是为了随顺方便替大家解除执缚,而假托个名称叫作“三昧”。于你的老师所说的戒定慧,实在是不可思议,但我对戒定慧的见解又有所不同。

    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

    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汝听吾说,与彼同否?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听吾偈曰: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

    身去身来本三昧。

    译文

    志诚说:戒定慧只应该有一种,为什么会有不同呢?

    六祖惠能说:你的老师所说的戒定慧是接引大乘根机的人,我的戒定慧是接引最上乘根机的人。理解领悟能力不同,见性就有迟、速的差异。你听我所说和他所说的有相同吗?我所说的教法,不离自性,如果离开自性本体而说法,只能是执着于虚幻不实的现象、名相而叫作着相说法,自性就常被迷惑。要知道,一切万法都是从自性而起用,这才是真正的戒定慧法。听我说偈:

    心地没有过失就是自性戒,心地没有痴念就是自性慧;

    心地没有散乱就是自性定,不增不减的自性坚如金刚;

    自身来去自如皆本于三昧。

    赏析与点评

    佛教的宗派很多,有时各自的观点甚至千差万别,但戒、定、慧三学则是各宗公认的解脱之方法。神秀、惠能对此都有自己的诠译,可见其重要性。神秀从“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三方面来诠释戒、定、慧,已对印度佛教的修行方法作出新的诠释,但仍是有相的修行范畴。惠能对此的评论是:“离体说法,名为相说。”惠能从心入手,以心中无非、无乱、无痴来诠释戒、定、慧,直指人心,简单明了,易于操作,持戒者心无所缚,远离空有之执着,最终悟得不增不减的“无相金刚心地戒”,又称无相戒。

    诚闻偈,悔谢,乃呈一偈曰:

    五蕴幻身,幻何究竟?

    回趣真如,法还不净。

    师然之,复语诚曰: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劝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盘,亦不立解脱知见1,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盘,亦名解脱知见。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来去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2,是名见性。

    1 知见:依自己的思虑分别而立的见解,自然应去除。即使是无分别之般若智慧,也不应执而不放。

    2 游戏三昧:佛菩萨游于神通,化人以自娱,进退自由自在,常在定中,心无牵挂,得法自在。

    译文

    志诚听完偈颂后,向六祖悔过谢恩,并呈上一首偈:

    五蕴假合成幻化身,既是幻化怎会究竟?

    即使回向真如自性,尚犹着法还是不净。

    六祖称许说好,又对志诚说:你的老师说的戒定慧是劝小根智人,我说的戒定慧是劝大根智人。如果能够悟得自性,就不必建立“菩提涅盘”,也不必建立“解脱知见”了。要到无有一法可得的境界,才能建立万法。如果能够领会这个道理,就叫作“佛身”,也叫作“菩提涅盘”、“解脱知见”。已经见性的人,要立这些佛法名称可以,不立也可以,去来自由,没有滞留、没有妨碍。当用之时随缘作用,当说之时随缘应答,普现一切化身而不离自性,这样就可以得到“自在神通”和“游戏三昧”,这就叫作见性。

    志诚再启师曰:如何是不立义?

    师曰: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

    志诚礼拜,愿为执侍,朝夕不懈。

    译文

    志诚再次请教六祖:什么是“不立”之义?

    大师说:自性没有一念过非,没有一念痴迷,没有一念散乱,如果念念都能用智慧来观照自心本性,常离一切法的形相执着,就能自由自在,纵横三际十方,悠然自得,还有什么需要建立的呢?自性要靠自己觉悟,顿时开悟,顿时修证,并没有一个渐进的次序,所以不必建立一切法。一切诸法本来常自寂灭,还要建立什么次第呢?

    志诚听后,顶礼拜谢,发愿随侍六祖左右,从早到晚不曾懈怠。

    赏析与点评

    明心见性的境界到底是什么?是涅盘、解脱,还是法性、自性、佛性?惠能在此强调,对见性的人而言,你如何叫它都无关紧要。正如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文中写道:“名字有什么相干?我们叫作玫瑰的,叫任何别的名字,仍然一样的芬芳。”同样,明心见性的境界不需要任何标签,事实上,现存的有关自性的障碍,反而成为了解自性的障碍,使人们产生有害的偏见。所以惠能说:“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

    僧志彻,江西人,本姓张,名行昌,少任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虽亡彼我,而徒侣竞起爱憎。时,北宗门人,自立秀师为第六祖,而忌祖师传衣为天下闻,乃嘱行昌来刺师。师心通,预知其事,即置金十两于座间。时夜暮,行昌入祖室,将欲加害。师舒颈就之,行昌挥刃者三,悉无所损。

    师曰: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负汝金,不负汝命。

    行昌惊仆,久而方苏,求哀悔过,即愿出家。师遂与金,言:汝且去,恐徒众翻害于汝。汝可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1。行昌禀旨宵遁,后投僧出家,具戒精进。

    1 摄受:原指以慈悲心去摄取众生,这里是说愿意度化并接受志彻为徒。

    译文

    僧人志彻,江西人,俗姓张,名叫行昌,少年时曾做过侠客。自从南北两宗分化弘教以来,两位宗主虽然不分彼此,没有争胜,但是,门徒们却竞相生起爱憎之心。当时,北宗门下的弟子自行推立神秀大师为第六祖,他们恐怕五祖传衣法给六祖的事被天下人知道,于是派遣行昌来行刺六祖惠能。六祖惠能心中通彻明亮,早已预知有此事,就先准备十两黄金放在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