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机缘品第七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本篇导读

    佛教把“苦”列为四圣谛之首,而众苦中与生俱来的生、老、病、死,更是人生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任何人都无法逃避。培养事业继承者成为世界各行各业不敢轻视的严肃课题。有“全球第一CEO”和“企业界一代宗师”殊荣的杰克·韦尔奇曾说:“花十年的工夫培养一个合格经理的时间不算长。”惠能则花了一生的心血调教自己的传法人。本品记录了惠能与法海、法达、智通、智常、志道、行思、怀让、永嘉玄觉、智隍和方辩等十大得法弟子的机锋对话,展示六祖惠能是如何调教弟子,使他们领悟“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于相离相,于空离空”、“说似一物即不中”等顿悟法门的核心理论。

    师自黄梅得法,回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

    时,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盘经》。

    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

    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

    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

    译文

    六祖惠能从黄梅五祖弘忍大师那里得受衣法之后,来到韶州曹侯村,当时并没有人知道他的事。当时,村中有一位儒士叫刘志略,对六祖惠能礼敬有加。刘志略有个姑母出家为尼,法名无尽藏,经常念诵《大涅盘经》。惠能一听,就知道经中所说的妙义,于是就替她解说经义。无尽藏于是手拿经卷请教惠能经中的文字。

    惠能说:经文中的字,我还不认识,但是义理方面的疑问尽可以问。

    尼姑无尽藏说:连字都不认识,怎么能体会经文要义呢?

    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

    有魏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瞻礼。

    译文

    惠能说:一切诸佛所讲的微妙义理,并非在文字上。

    尼姑无尽藏听后十分惊讶,就到处去转告乡里德高望众的长者说:这是个有道行的人,应该请来好好供养。

    于是魏武侯曹操的玄孙曹叔良和附近的居民,都争相前来瞻仰礼拜六祖惠能。

    赏析与点评

    师兄弟二人在柏树下参禅。一粒柏树籽落在师弟头上,师弟问师兄:“柏树籽是否有佛性?”师兄答道:“柏树籽当然有佛性!”“柏树籽何时能成佛?”“虚空落地时。”师弟继续追问:“虚空何时落地?”师兄从容答道:“柏树籽成佛时。”

    这种看似有答案却永无定论的文字游戏,形象地道出了人们执相之害的情形。人们误以为柏树籽与佛性、男与女、空与有、好与坏、大与小、长与短、得与失等表面的分别相为客观的存在,真实不虚,因而产生种种执着,争斗与烦恼由此而生。《楞伽经》中将愚人执着语言文字所带来的烦恼,比喻为大象陷入泥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所以惠能告诫人们,“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师居之,俄成宝坊。

    师住九月余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被其纵火焚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

    译文

    那个时候,宝林古寺自从经过隋朝末年的战火兵灾,已经成为废墟,于是人们就在古寺的旧基地上重建佛寺,礼请六祖前往住持。不久,宝林寺就成了佛教圣地。六祖在宝林寺住了九个多月,又被恶势力追杀,他就隐避在寺前山中,后来恶人又放火焚烧前山的草木,六祖勉强将身体挤进大石头的缝隙中隐藏,才得免于被害。直今日,那块石头上还留着六祖结跏趺坐的膝盖痕迹,以及所穿衣服的布纹,历千年不损,后人称此石为“避难石”。六祖惠能想起了五祖曾说的“逢怀则止,遇会则藏”的话,于是就在怀集、四会二县境内隐居下来。

    赏析与点评

    宝林寺落成后,惠能在此仅住了九个月,又遭“恶势力”追杀。惠能在逃难时又想起了师父的提醒:“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逢怀则止,遇会则藏。”这种预见性的写法,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极为常见,说明《六祖坛经》的创作思路或多或少受唐代传奇小说写作手法的影响。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六祖坛经》不仅在思想上吸纳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条目,而且在写作风格上也应用了中国人所熟悉的传奇体裁。这就是为什么《六祖坛经》能成为中国人最喜爱的佛教典籍的原因之一吧。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

    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

    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译文

    僧人法海,唐朝韶州曲江县人,初次参礼六祖时问道:即心即佛是什么意思,祈求和尚慈悲为我解说。

    六祖惠能说:对前念不生执着,这就是觉心;不要让觉心断灭,当下就是佛。对外界事物产生分别执着,是妄心;对外界事物不起分别执着心,于相而离相,即是佛。这个问题如果要我详细解说,纵使经过无量劫的时间也是述说不尽。听我说偈:

    无念之心名为慧,离相即佛就是定;定慧须均等修持,心意自然常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译文

    能悟此顿教法门,由你习性所自得;定体慧用本无生,定慧双修才是正。

    法海在六祖的开示下豁然大悟,于是以偈赞叹说:

    无念的心原来就是佛,不能觉悟而自我委屈;我已明白定慧的正因,当定慧双修离一切相。

    赏析与点评

    水在常温下为液体,在摄氏零度以下为冰,摄氏一百度以上为蒸汽。水、冰与蒸汽只是水在不同温度下的不同表现形式,从本质上讲,三者并不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东西。同理,心如同水,悟如同温度,心随觉悟程度不同而呈现出众生相和佛相。仍执着于前念所接触的事物,是妄心,即是众生,这是“非心非佛”之本意;明明白白地观照当下的事物而不将其带到下一念,于相而离相,就是觉心,即是佛。在这种意义上,觉心即是佛,这就是“即心即佛”之本意。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地。

    师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

    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

    祖曰:汝若念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

    礼本折慢幢1,头奚不地?

    有我罪即生,亡2功福无比。

    1 慢幢:我慢心一起,自负其高,犹如说法时高耸之幢,所以将慢心比喻为慢幢。

    2 亡:通“无”。

    译文

    僧人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常念诵《法华经》。他来礼拜六祖惠能,行礼时头却不触到地面。

    六祖呵斥道:顶礼头不触地,与不顶礼有何不同?你心中肯定执着于一个事物,平时都修行什么?你心中肯定自负某事,你究竟学有何专长呢?

    法达说:我念诵《法华经》已经达到三千部了!

    六祖惠能说:你如果念到上万部,得悟经文大义,便不会觉得自己胜过别人,那就能和我并肩同行。你现在竟以诵经千部而自负,一点也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先听我说偈:

    顶礼本为折伏慢心之幢,为何顶礼时头不着地?

    心中存有我,罪业即生起,无求功之念,能获福无量。

    赏析与点评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

    千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唐·古灵禅师

    一天,古灵禅师的师父在窗下读经,正好有一只苍蝇因为被纸窗挡住了,怎么飞也飞不出去,把窗户撞得吱吱作响。古灵禅师趁机启发其师而写了以上的诗。苍蝇因不晓得飞出房屋的正途,只能拼命往窗户上撞,即使劳累死也不会成功!同理,只醉心于佛教的义理学习,即使看一辈子的经,也如同这只苍蝇,无法找到悟道的正途。六祖惠能因而提醒法达,即使诵三千遍《法华经》,也只是“钻故纸”的知解之徒,不但对心地没有多大受用,反而会衍生出傲慢心。这对悟道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师又曰:汝名什么?

    曰:法达。

    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

    复说偈曰: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

    译文

    六祖惠能又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法达说:名叫法达。

    六祖惠能说:你名字叫法达,何曾通达妙法?

    于是又说偈:

    现在你的名字叫法达,精勤诵念经典不曾暂息;这只是随着声音空在口头诵念,必须经义明心才能号称菩萨。

    今日和你有这段因缘,所以现在我为你宣说法义;

    只要信佛本无言说法,妙法莲花自然从口发。

    赏析与点评

    如果有人把佛陀所讲的法当成是真理本身,这是不解佛说法之深意。因为宇宙人生的真相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菩萨璎珞本业经》)《金刚经》因而说:“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惠能提醒法达,“但信佛无言”,妙法由心悟,才能享受诵《法华经》的妙用。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

    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

    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

    译文

    法达听了偈后,向六祖忏悔谢罪说:从今以后,我一定对一切谦虚恭敬。弟子虽然诵持《法华经》,却不了解经文要旨,所以心中常有疑惑。和尚智慧深广博大,恳请为我略微讲说该经要义。

    六祖惠能说:法达!佛法本是教人通达。而你的本心愚迷而无法通达。佛经原本不存在什么疑惑,是你自心起了疑惑。你所念的经,可知道它以什么为宗旨吗?

    法达说:弟子根性愚钝,从来只知道依经文念诵,哪里会知道以什么为该经宗旨啊!

    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法达即高声念经,《譬喻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

    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译文

    六祖惠能说:我不认得字,你先把佛经拿来念诵一遍,我为你讲解。

    法达立刻大声念诵经文,念到《譬喻品》时,六祖惠能说:停!这部经原本是以“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宗旨的。纵然说了再多种比喻,也不会超越这个宗旨。什么是因缘呢?佛经上说,“诸佛世尊都只为一大事因缘所以出现于世间”,所谓一大事,就是佛的真知正见。世间的人不是向外迷惑执着诸相,就是心内迷惑执着于空,如果能够于相远离相执,于空远离空执,这就是内外都不执迷。如果悟得这个法门,在一念之间豁然开朗,这就是开佛知见。

    赏析与点评

    佛教常用真、俗二谛来观察世间万有。从俗谛上讲,缘起的有构成多姿多彩的现象世界万物,相互依存而存在,人们常以“两边”或“二相”来认识事物;从真谛上讲,空无自性则是万法的本质,因它超越分别对立的两边,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因缘就是启发人们了知:经文是悟道的工具,学道须从心入手,心中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

    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

    译文

    “佛”的含义就是觉,分为四门:为众生开启觉的知见,为众生指示觉的知见,令众生体悟觉的知见,令众生契入觉的知见。如果在听闻开示时,就能契悟证入,这就是觉的知见,让本来具有的真如佛性得以显现。

    你要慎重,千万不要用众生的知见解释经义,“见经上说开、示、悟、入,就以为那自然是佛的知见,与我们这样的凡人没有关系”,如果作这样的理解,那就是诽谤经典,诋毁佛祖。佛既然已经是佛了,已经具足佛的知觉正见,何必还要再去开佛知见呢?

    赏析与点评

    佛陀一生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为后人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佛法。但是《金刚经》却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这话看似矛盾,但却是佛陀的肺腑之言,因为佛法的精髓缘起性空,既不是佛陀的创造,也不是任何人的发明,而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佛陀只是觉悟、揭示了这一规律,无论他成佛与否,缘起法依旧是宇宙人生的自然法则,无处不在。正如《杂阿含经》云:“缘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余人作,然彼如来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来自觉此法,成等正觉。”因此,六祖惠能才说,佛陀所开示的缘起性空之理并非佛陀的专利,也是我们大家的宝贵财富,可以通过觉悟而证得。

    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1,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

    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2,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

    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牦(lí)牛爱尾3?

    1 种种苦口:根据不同的情况,利用不同的方法来教化。

    2 我慢:视我“为一己之中心,由此所执之我”而形成骄慢心。

    3 牦牛爱尾:出自《法华经·方便品》。人们不舍自己的欲望,正像牦牛爱自己的尾巴一样。

    译文

    你现在应当坚信:所谓佛的知见,就是你自己的心,心外再也没有其他的佛了。因为一切众生自己障蔽了光明的心性,贪欲爱憎尘世俗境,向外攀缘而内心生起妄想纷扰,甘心受尘劳的驱使而奔波,所以才要烦劳大觉佛陀,从禅定中出现于世,苦口婆心地宣说种种方便法门,劝导众生止息贪爱等妄想执着,不要向心外去妄求,这样就和诸佛没有差别,所以说是开佛知见。

    我也常劝告世人,要在自己心中开启佛的知见。而世间之人心地不正,易生邪念,愚昧迷惑,造种种罪,口说善言,心怀恶念,贪爱嗔恚,嫉贤妒能,谄媚佞言,自恃慢人,侵犯别人,损害他物,这就是自己开启了众生的知见。

    如果能端正心念,常常生起智慧,观照自己的心,不造恶而行善,这就是自己开启佛的知见了。你必须念念在开启佛的知见上,千万不要自己开启众生的知见!

    能开启佛的知见,就是超凡出世;开启众生的知见,就是还在众生世间。你如果只是辛辛苦苦地执着念诵《法华经》文,以为这就是功课,这和牦牛爱惜它自己的尾巴又有什么不同呢?

    赏析与点评

    据《大方广佛华严经》记载,佛陀悟道后感叹说:“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人人本具如来智慧,就像天空的太阳。然而,我们在接触身外之物时,产生贪嗔痴等贪爱尘境,犹如乌云遮日,使人无法见到清净的本性,起惑造业。“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

    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

    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

    心迷法华转1,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2。

    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

    1 心迷法华转:心中不明白经义,只是口中念诵《法华经》,这就等于被《法华经》“所转”,没有真正地契悟经文,所以没有“转经”。

    2 白牛车:《法华经》以“白牛车”比喻一佛乘(佛教谓教导众生成佛之法),获得佛智慧。

    译文

    法达听后说:照这样说,只要能理解经义就行了,这样就可以不必诵经了么?

    六祖惠能说:佛经本身有什么过失呢?难道障了你的诵念吗?须知执迷和觉悟在于个人,受损或得益都由于自己。口诵经文而心能行其义,才能转化经义为我所用;口诵经文而心不行其义,反而被经文左右。听我说偈:

    心若执迷被法华转,心若领悟能转法华;诵经虽久不明经义,与理相悖成为仇家。

    无所执念所念是正,有所执念所念成邪;不论有无都不执着,永远驾御大白牛车。

    法达听了这首偈语,不禁感动涕泣,实时大悟,对六祖说:法达从过去以来,确实未曾转《法华》,而是被《法华》所转。

    赏析与点评

    法达诵念《法华经》三千多遍后,自认拥有无量功德,不肯五体投地拜见六祖惠能。六祖惠能随口说道:“礼本折慢幢,头奚不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为了功德而诵经,诵的遍数越多,功高我慢越大,反而成了精神提升的障碍。这就是“心迷法华转”的含义。反之,诵经的目的是为了通达无常、无我之佛理,去除我慢,领悟佛陀空的智慧,看透放下的心态自然生起,对身外之物便不会过于执着,而是善加利用,于人于己皆有益。这就是“心悟转法华”的含义。

    心迷法华转

    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牛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

    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1。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

    1 从他退席:佛陀在法华会上说大乘经,有五千小根小智、满足修小法的人不敢相信,当即退席。

    译文

    法达又再启问:经上说:“一切大声闻乃菩萨,即使竭尽思虑共同测度,也不能测知佛陀的智慧。”现在只令凡夫但能觉悟自己的心性,就说是佛的知见,如果不是上等根性的人,不免要生起疑惑诽谤。

    又经中说三车,羊车、鹿车、牛车,与大白牛车,究竟要怎样来区别呢?恳请和尚再次慈悲开示。

    六祖惠能说:经意本来就说得很清楚,是你自己执迷而与之相违背罢了!那些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三乘行人之所以不能测知佛的智慧,问题就出在他们要用思维去揣测度量,他们费尽心思一起推测,反而离佛的智慧越来越远。佛法本来是为不觉的凡夫而说的,并不是为佛而说的,如果不肯相信这个道理,那就听任他退席。只是他们竟然不知道自己原就坐在白牛车上,却还要到门外另觅羊、鹿、牛三车。况且经文明明白白地向你说了,佛只讲说了空有不二、明心见性的唯一佛乘,并没有其他诸乘。如果有第二个、第三个,甚无数个方便法门,以及种种因缘譬喻等言词,则全部都是为了一佛乘说的。你怎么不省悟!所谓羊、鹿、牛三车是佛所设的三乘方便法,是为当时众生迷失实相而施设的权教;大白牛车是佛真实说的一乘实相法,是为现今众生修持成熟而开显的实教。这只不过是教你去除三乘方便的假名而归入一乘实相的实教,一旦归入实教之后,就没有所谓的实教了。

    赏析与点评

    一群小孩在家中玩得很起劲儿,房子突然失火,父亲呼唤孩子们赶快逃离失火的房子,可孩子们只顾戏耍,不知危险将至。父亲急中生智,大声说:“孩子们!快看,我给你们买了漂亮的羊车、鹿车、牛车,先到的人可挑选最漂亮的车子。”孩子们一听,迫不及待地冲出火宅而得救。

    这是《法华经·譬喻品》中著名的“火宅三车喻”故事,佛陀以此来说明众生遭烦恼之火所逼迫而不知苦,于是以种种智慧、方便,说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三乘,待众生出离苦海后,再引导众生以智慧观照空、有不二的明心见性法一佛乘。六祖惠能告诫大众,佛陀因众生根机不同,于一佛乘,方便说三,“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

    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1,亦不作子想2,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劫,手不释卷,从昼夜,无不念时也。

    1 更不作父想:父指《法华经》中讲的大宝长者,他曾把财物分给儿子们。这里的意思是所有的财宝(佛性)都是自己本有的,不要认为是大富长者(即代表佛)的。

    2 亦不作子想:子,指大富长者的儿子,这里指众生,即不要认为财富(佛性)是他人的。

    译文

    要知道所有珍宝、财物,全部都是你所拥有的,任由你自己去受用,不要想这个财产是父亲的,也不要想这个财产是儿子的,更没有所谓的受用财宝,这才叫作真正的在持诵《法华经》。能够如此,就如同在前一劫到后一劫的漫长时间里,在任何时间,都手不释卷,从白天到黑夜,无时不在持诵《法华经》。

    赏析与点评

    据《法华经·信解品》记载,大富长者丢失了独生子,多年寻找无果。多年后,大富长者认出沦落为乞丐的独生子,想把他带回家继承家业。岂知儿子不认长者为其父,误以为长者要抓他,于是拔腿就跑。长者只能先请独生子到家中从佣人做起,然后循循诱导,去除独生子的自卑心,让他当大管家,最终父子相认。独生子终于继承了大富长者的万贯家产。

    大富长者就是佛陀的前生,万贯家产,如同庄严富贵的大乘慧财,不仅仅是佛陀拥有,我们每一个人本来都具有,只因迷失而不能觉知,如同离家出走的穷子,觉得自己“缺衣少食”,生计艰难。佛陀以种种方便引导众生向内心寻觅,明心见性。这是惠能主张自性自悟的一贯立场。

    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

    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

    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1扬。

    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2。

    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

    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1 初中后善:初善、中善、后善。初善,指羊车,譬喻声闻乘;中善,指鹿车,比喻缘觉乘;后善,即牛车,比喻为大乘者。

    2 法中王:指经过长时间修梵行,证得无上菩提的修行者。

    译文

    法达受六祖惠能启迪,欢喜雀跃,于是用偈来赞叹说:

    《妙法莲华经》已念诵了三千遍,在曹溪六祖一句下全数消亡。

    不明了诸佛出世的因缘宗旨,怎么能熄灭累劫以来的妄心?

    羊鹿牛三车是权巧施设,初中后三善是依次发扬。

    谁能知道火宅内的众生,原来一悟之后是法中王。

    六祖惠能说:你从今以后才可以被称为念经僧人。

    法达从此领受了《法华经》玄深的教旨,同时也没有停止念诵佛经。

    赏析与点评

    “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这是法达称赞惠能顿悟法门之奇妙功效。法达起初诵经时拘泥于法而被法所束缚,诵经越多,我慢心越重,怎能见道?!六祖惠能一句“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点醒梦中人,法达方知诵经是为了明理,若能就应舍筏登岸,得鱼忘筌,得兔忘蹄,得意忘言,方能明心见性。《六祖坛经》这种超常的智慧,对中外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1;若悟三身无有自性2,即明四智菩提。听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1 有身无智:禅宗认为离开了人的自我本性,一切都是虚幻不真实的。因为四智不离本性,若离本性而说三身,所谈的就只能是不起智用的空洞名言概念,不是真正的三身。

    2 三身无有自性:三身是从一个自我的本性而生的,并非说三身中各有一个自性。

    译文

    僧人智通,寿州安丰人氏,最初阅读《楞枷经》一千多遍,却不能领会三身和四智的意思。于是前来参礼六祖惠能,恳求解说经中要义。

    六祖惠能说:所谓三身,即清净法身,是你的自心本性;圆满报身,是你的般若智慧;千百亿化身,是你的修行实践。如果离开本性,另外说有三身,这就是有身而无智;如果悟三身本无自性,这就叫四智正觉。听我说偈:

    自性本来具有三身,由三身衍生成四智;不必摒绝见闻外缘,就能超然直登佛地。

    我现在为你说的法,你要深信永无迷惑;莫学他人向外驰求,整天口中空说菩提。

    赏析与点评

    “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这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三身佛,看似独立于我们的身体之外,看似高深莫测,常人无法看透,也是常理中的事,故智通有此一问。六祖惠能以自性来解释三身:(1)我们的自性就是如来清净法身佛,能生一切善法。(2)我们的自性所生之能照般若智慧,如一轮太阳高悬于万里晴空之中,光芒万丈,遍照十方,圆满无缺。这就是我们的圆满报身佛。(3)自性能生万物。若起恶心,便变化出地狱;若起毒害之心,便变为龙蛇;若此心向善,便生智慧;若起慈悲之心便为菩萨。这就是我们的千百亿化身佛。迷人心外求三身,越求越迷;悟者了知三身佛在自性中,一念悟,即三身具足。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

    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

    大圆镜智1性清净,平等性智2心无病,

    妙观察智3见非功,成所作智4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5,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6。

    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1 大圆境智:指可如实映现一切法的佛智。此种佛智清净圆明,洞彻内外,如大圆镜,可映现万物。

    2 平等性智:指体悟自、他平等的佛智。此智能了知一切事相及自他皆平等,生起大慈悲心。

    3 妙观察智:巧妙观察诸法而自在说法的佛智。

    4 成所作智:如来成就其本愿力所应作事。

    5 实性:真如的异名。

    6 繁兴永处那伽定:那伽,意译为龙。像龙定止于深渊那样,于行住坐卧,言默动静,无不在定慧中。

    译文

    智通又再启请说:能否请大师为我讲说四智的意义?

    六祖说:既然能领会自性三身的意义,自然也就能明白四智的意义,为什么还要问这个问题呢?如果离开了自性三身,而另外去谈说四智,这就叫有智无身。即使有智,也等于无智。六祖又再说偈:

    大圆镜智是本性清净体;平等性智的心体无所滞;

    妙观察智不假功成,不涉计度,不起分别,成所作智如同大圆镜。

    虽然五八两识果上转,六七两识因中转,但只转其名而非转其实性体。

    如果在悟道转识时,不留余情,尽管外缘繁杂多起,而心却处于定中。

    智通闻偈后立即认识、理解了关于从自性上谈三身和四智的理论,于是呈偈说道:

    三身原来是我的体性,四智原本是明彻的心。

    三身四智圆融而无障,应物随缘任意而现形。

    起心修持都是妄念动,守住也不是最好办法。

    身智妙旨因师得晓悟,从此尽无染污诸假名。

    赏析与点评

    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八识的功能各有不同中,可分为四组:(1)第八阿赖耶识如同仓库,储存各种善、恶种子,能生起相应的善、恶行为。通过禅修,一旦将恶种子转成善种子,第八识随之而转变为“性清净”,产生可如实映现一切法的佛智,清净圆明,洞彻内外,如大圆镜,可映现万物。这就是“大圆镜智”。(2)第七识如同以自我为中心的司令部,产生人、我分别,成为一切烦恼的根源。通过禅修,去除人、我分别之心病,便能体悟自、他平等的佛智,了知一切事相及自他皆平等,生起大慈悲心。这就是平等性智。(3)第六识产生是非、人我颠倒之分别见,处处执着。通过禅修,善巧观察诸法,明辨邪正,随缘为大众演说妙法无碍。这就是妙观察智。(4)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误以为虚幻不实的世间万事万物为实有,因而产生贪嗔痴三毒。通过修习禅定,前五识能分别、没有执着地如实反映所接触的身外之事,得成所作智,成就自利利他妙业之智。将凡夫有漏的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及前五识转变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四种无漏智,是修学佛法的最终目标。

    僧智常,信州贵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见性。一日参礼,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

    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慈悲指示。

    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

    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

    译文

    僧人智常,信州贵溪(今江西贵溪市)人。童年时出家,志在求得明心见性。有一天,来参礼六祖,六祖问他:你从哪里来?想要求得什么吗?

    智常答说:学僧最近到洪州白峰山参礼大通和尚,承蒙他开示见性成佛的奥义,只是心中还有一些疑惑不能解决,因此从遥远的地方前来参礼,祈求和尚慈悲为我开示。

    六祖惠能说:你在大通和尚那里参礼,他都说了些什么?你试着举出一些例子说说看。

    智常说:我到大通和尚那里,大约住了三个月,仍没有受到他的开示、教诲。因为求法心切的缘故,有一天晚上,我单独进入方丈室,请他开示:什么是我的本来心性呢?

    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

    对曰:见!

    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

    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

    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开示。

    译文

    大通和尚说:你看到虚空吗?

    智常说:看到了。

    大通和尚问:你所见的虚空有相貌吗?

    智常说:虚空没有相体,怎么会有形状相貌呢?

    大通和尚说:你的本性就如同虚空,了无一物可见,这就叫作正见;没有一个事物可以被认知,这叫作真知,没有青黄长短等色法的区别,但见得本源清净无染,觉体圆融澄明,这就叫作见性成佛,也叫作如来知见。智常虽然听到这种说法,还是不能解决内心的狐疑,所以恳求和尚开示。

    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不见一法存无见1,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2,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3,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4常显现。

    1 不见一法存无见:不见一法,指上文大通和尚讲的“了无一物可见”。这里指连“无见”都不应该存在心中,这样将有碍于明心见性。

    2 不知一法守空知:不知一法,指上文大通和尚讲的“了无一物可知”,“守空知”就是一种执着,认为真有“无一物可知”。

    3 错认何曾解方便:错以无知无见为真实。追求“无见”、“空知”也是一种对外...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