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忏悔品第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本篇导读

    依据唐代道宣《行事钞》,忏悔分为律忏、事忏与理忏三类:(1)律忏,对象是犯戒的出家人,必须在每半月举行的诵戒仪式前忏悔自己的过错,悔过自新,获得僧团清净。(2)事忏,对象是迷心的僧、俗二众,通过礼拜、赞叹诸佛菩萨、诵经持咒、观想圣容等行为,忏悔过去、现在所作罪业,获得身、口、意三业清净。(3)理忏,对象是上等根机的人,通过观“诸法(万物)实相,万法皆空”之理,发现罪恶乃为妄心所造。而妄心无体,罪恶是空,远离空有之执着,心无所缚,从而从根本上灭除众罪,获得自性清净。

    在以上三类忏悔中,“律忏”和“事忏”属于“有相”的佛前忏悔,而第三种“理忏”则属于“无形无相”的自我内心忏悔,可理解为“无相”之“忏悔”。在本品中,六祖惠能称之为“无相忏悔”,其特点并非否定传统的循序渐进的修道原则,而是否定将修行公式化的形式主义。事实上,六祖惠能要求弟子们在受“无相戒”之前,先要进行“无相忏悔”、发“自心四弘誓愿”、受“无相三皈依戒”。以上修行步骤与传统佛教并无多大分别,其不同点是惠能在每一个步骤中引进了“无相”的概念,其目的是提醒人们,具体的受戒、忏悔方式只不过是修道的工具,应“用”而不“执”,于相离相,见到诸法性空,实相无相,即见佛性。而清净无染的佛性中含藏一切善法,包括一切清净戒法。若能明心见性,“无相”之“忏悔”便大功告成,清净戒法随之而显现,这才是“无相忏悔”与“无相戒”之本义,以此来论述顿教法门佛性清净的主张。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

    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

    译文

    当时,六祖惠能看到广州、韶关(即曲江)以及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士人、老百姓,都云集在曹溪山中请法,于是便登上法座,向众人说道:来,各位善知识!明心见性这等解脱大事,必须要从自性的觉悟中做起。在任何时候,念念若能自净其意,修正自己的言、行,直到照见自性法身,见到自己心中的真佛。这就是从自性入手自己救度自己、自己守持戒律的修行法门。这样才不辜负各位千里迢迢,来到此山。

    大家既然都是远道而来,聚会于此,说明我们都很有缘。现在请各位就地一膝着地一膝曲起(胡跪),我要先为你们传授“自性五分法身香”,接着再传授“无相忏悔”。大众依言,各自胡跪。

    赏析与点评

    六祖惠能在本品一开头便提醒大众,相信自己本具佛性,人与佛在根本上并无差别,从而确立起信心。不应心外觅佛,应从自性中起修,念念无着,远离一切相,见到诸法毕竟空,即见众生本身清净的佛性。六祖在本品为大众讲述无相忏悔与无相戒,进一步说明“识心见性,顿悟成佛”这一《六祖坛经》的核心思想。忏悔对修行很重要,不忏悔,就无法灭罪,也不能净除障碍,更难与法相应,这是所有法门都难例外的。六祖在此传五分法身香,并传授无相忏悔,是一个创举。这一创举超越事相,直指法身自性,与禅的宗旨吻合,也直契心性本来,堪称直接究竟。

    师曰:

    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译文

    六祖惠能说:

    第一是戒香:自己心中没有人我是非,没有他恶我善,没有嫉贤妒能的心理,没有贪念嗔忿的念头,没有劫掠杀害的意图,这就叫作戒香。

    第二是定香:目睹各种善、恶现象,自心不乱,这叫作定香。

    第三是慧香:通达空性,心无挂碍,时常用智慧观照自己的真如自性,不造恶业,虽修种种善行,但心中不执着所作的善行。敬重长辈,体恤晚辈,怜悯孤苦,救济贫穷,这叫作慧香。

    第四是解脱香:心不攀缘外境,不去思量分别善恶,身心自在,无所挂碍,这就叫作解脱香。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熏,莫向外觅。

    译文

    第五是解脱知见香:自心对善、恶等概念虽然没有攀缘,但并不意味着把自己变成“沉空守寂”的痴呆汉。而应广学多闻,以认识自己的本心,通达诸佛开示的真理;待人接物和光同尘,不妄自分别人我,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满菩提时,真如自性毫不变易,这就叫作解脱知见香。

    善知识!这“自性五分法身香”,主要是用来引导大家各自向内心熏修,不要向外寻觅。

    赏析与点评

    华香不逆风,芙蓉旃檀香,

    德香逆风熏,德人遍闻香。

    ————《出曜经》

    一天傍晚,阿难在定中观想:世间以檀香、茉莉香和根香为香之上品,然以上每一种香只能随风而飘散,世上是否有能逆风飘溢、弥漫八方之妙香?

    佛陀答道:“修道持戒之人所发出的戒德馨香,既能顺风又能逆风飘溢。”(《法句经》),换而言之,持戒守法之人,其高尚品德不仅能庄严自己,而且能感化他人,美名远播,香飘溢四方。

    六祖惠能发扬光大传统佛教的戒香:在形式上由守持具体的戒条扩充戒定慧三学以及解脱香、解脱知见香,在内涵上由持戒的外在行为转化为对内心净化的五种无相正念心香,以戒香去除是非、善恶、嫉妒、贪、嗔等妄心,以定香去除散乱心,以慧香去除执着心,以解脱香去除攀缘,以解脱知见香去除邪知邪见心。五香并熏,自净其意,通达诸法空性,见性成佛。

    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

    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骄诳染。从前所有恶业、骄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

    译文

    现在我给你们传授无相忏悔,以除灭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罪业,使身口意三业得到究竟清净。

    善知识!大家都各自跟随我念诵:弟子等,从前念、现念一直到后念,念念都不被愚迷所污染。以前所造作的一切恶业以及愚迷等罪,现在完全以诚心忏悔,誓愿都能同时消除灭尽,今后永远不再生起。

    弟子等,从前念、现念一直到后念,念念都不被骄狂所污染,以前所造作的一切恶业以及骄狂等罪,现在完全以诚心忏悔,誓愿都能同时消除灭尽,今后永远不再生起。

    弟子等,从前念、现念,一直到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所污染,以前所造作一切恶业以及嫉妒等罪,现在完全以诚心忏悔,誓愿都能同时消除灭尽,今后永远不再生起。

    赏析与点评

    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亡时罪亦灭;

    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古德

    僧璨身患风疾,疼痛难忍,自以为业障深重,请二祖慧可为他忏悔。二祖爽快地答应了:“将罪来,与汝忏。”僧璨找了很久都拿不出他的罪障,不得不说:“觅罪不可得。”二祖意味深长地说:“既然如此,我已经把你的罪障忏悔净尽了。”僧璨恍然大悟。

    慧可启发僧璨领悟,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罪性本空,由心所造。不论戒罪或性罪,一旦悟入一切诸法的本性皆空,实相无相,真性无性,便顿时消灭,称为理忏。惠能的无相忏悔,正是理忏的进一步承袭和延续,要求忏悔从自心入手,从当下一念开始,对心中生起的愚迷、骄诳、嫉妒等进行忏悔,使之不再生起,回归本来清净的心,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这体现了禅宗尚一心的宗旨,也将忏悔落实到了念念之间。

    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已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罪不灭,后过又生;前罪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译文

    善知识!以上就是无相忏悔。什么叫作忏?什么叫作悔?所谓忏,就是坦白承认自己以前所造下的罪业。对以前所有的恶业:愚昧迷惑、骄狂傲妄、嫉妒等等罪过,全部都坦白承认,永远都不再重犯,这叫作忏。所谓悔,反思悔改以断除今后会造的罪业。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昧迷惑、骄狂傲妄、嫉妒等等罪过,现在都已觉知开悟,将全部永远断绝,更不会再次造作,这就叫作悔,所以称为忏悔。

    凡夫俗子愚昧迷惑,只知道忏说坦白他以前所造罪业,而不知道反思悔改以绝除他今后会造的罪业。由于不懂悔改,前面的罪业还未灭尽,后面的罪过又重新生起;前面的罪业既然不能灭尽,后面的罪过又重新生起,这叫什么忏悔呢?

    赏析与点评

    法国化学家维克多·格林尼亚出生在一个百万富翁家庭,从小养成了游手好闲、挥金如土的习气,被人们视为花花公子。二十一岁那年,他在一次宴会上对一位年轻美貌的巴黎女郎一见钟情,没料到这位女郎却冷冰冰地说道:“请站远一点,我最讨厌被花花公子挡住视线。”格林尼亚羞愧难当,遂隐姓埋名,发奋求学。在菲利普·巴尔教授的精心指导下,他发现了“格氏试剂”,发表学术论文两百多篇。一九一二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他诺贝尔化学奖。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忏悔是知错能改的转折点。“忏”就是对以前所犯的错误来一个彻底的反思,正如惠能说:“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维克多·格林尼亚遭到心仪女郎的鄙视后,痛定思痛,意识到沦为花花公子的严重后果,深为后悔,从而在心灵深处产生了一股改过自新的强大动力,今后不再重复同样的错误,这就是“悔”的力量与功能,“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由此观之,忏悔是人生向上的转折点。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

    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译文

    善知识!既然已经忏悔得清净,现在再与大家一起发四弘誓愿,大家各自需要正心诚意,用心听取:自心的众生无边,我誓愿度尽;自心的烦恼无边,我誓愿断尽;自性里的法门无量,我誓愿修学;自性的佛道无上,我誓愿成就。

    善知识!大家不是都说“众生无边誓愿度”吗?这样说,并不是惠能我来度你们各位,而是自性自度。

    善知识!心中的众生,就是我们所说的邪迷之心、诳妄之心、不善之心、嫉妒之心、恶毒之心等等,如是种种不善之心,都是心中的众生,大家应该自性自度,这才叫作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译文

    什么叫作自性自度呢?就是将自己心中的邪见、烦恼、愚痴等“众生”,用正见来度。既然有了正见,就能运用般若智慧来打破愚痴迷妄的众生,各个自性自度。邪见来时用正见度,执迷来时用觉悟度,愚痴来时用智慧度,恶念来时用善念度,这样来度心中的众生,就叫作真度。

    另外,烦恼无边誓愿断,就是运用自性般若智慧除去虚妄思想之心。法门无尽誓愿学,必须自己照见本性,常常实践正法,这就叫作真学。无上佛道誓愿成,就是要经常深入到心中,在心中按真正的佛法修心,不执着于愚迷也不执着于觉悟,常常生起般若智慧,不落于真实也不落于虚妄,就能见到自己的佛性,也就能在一言之下悟道成佛。能够时时念念修行这四弘誓愿,这就是发心立愿的法门!

    赏析与点评

    如果人生是一条船,那么,坚定的信念就是决定人生方向的舵,愿力则是驱使船前进的动力。愿力是心甘情愿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愿力越大,推动人生之舟的动力越大,可帮助我们战胜激流险滩、暗礁漩涡,直至彼岸。至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佛教徒特别重视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一般人认为心外真有众生可度,有烦恼可断,有法门可学,有佛道可成,惠能却持不同的观点,认为如果心外有众生可度、有烦恼可断、有法门可学、有佛道可成,那是二法。执着攀缘随之而起,不可能解脱自在。他在四弘誓愿的每一愿之前加上“自心”、“自性”,便将四弘誓愿改成“自性自度”的利器:发愿以正见救度心中邪迷、诳妄、不善、嫉妒、恶毒等众生,以自性般若智除去虚妄分别烦恼,以觉悟自见性为修学佛法的最上法门,以明心见性成就佛道。六祖惠能告诫人们,只有觉悟自己的自性,才能自性自度,这才是成就佛道唯一可行的法门。

    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皈依戒。

    善知识!皈依觉,两足尊;皈依正,离欲尊;皈依净,众中尊!从今日去,称觉为师,更不皈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皈依自性三宝。

    译文

    善知识!现在我们发过四弘誓愿了,再给各位善知识传授无相三皈依戒。

    善知识!皈依觉,就是皈依福德、智慧两者圆满的尊;皈依正,就是皈依远离尘欲的尊;皈依净,就是皈依众生敬重的尊。从今以后,应当称觉者为本师,再也不去皈依其他邪魔外道,常常以自性中的佛法僧三宝来印证自己的修为。奉劝各位善知识,要皈依自性三宝。

    赏析与点评

    对在茫茫大海上飘荡的人来说,船便是最好的皈依;对长年在外打工的人来说,家是最好的皈依;对嗷嗷待哺、娇小柔弱的婴儿来说,母亲是最好的皈依。同样,对在生死大海中挣扎的人来说,三宝是最可靠的皈依。皈依佛法僧三宝是步入佛门的第一步,极为重要。传统的做法是:皈依者在大殿佛像前,依止某位僧人,完成三皈仪式。这通常被称为皈依住持三宝,只是入道的方便。由“皈依”二字的组成来看,“白”与“反”二字组成“皈”,取反染成净之意。修行到一定的阶段,必须从皈依三宝过渡到皈依自心三宝,即皈依自性中的觉、正、净三宝,才能真正转迷成悟,转染成净。这是惠能传授无相三皈依的最大特色。

    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自心皈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

    自心皈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

    自心皈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

    若修此行,是自皈依。凡夫不会,从日夜受三归戒。若言皈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

    译文

    所谓佛,就是觉者;所谓法,就是正见;所谓僧,就是清净。

    自心皈依觉,则邪迷之念不生,少欲知足而能远离财色,所以叫作福慧具足的尊。

    自心皈依正,念念都无邪见,因为没有邪见,就没有人我、高傲、贪爱等执着,所以叫作远离尘欲的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